宏观管理新常态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423576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2.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宏观管理新常态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宏观管理新常态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宏观管理新常态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宏观管理新常态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宏观管理新常态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宏观管理新常态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宏观管理新常态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宏观管理新常态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宏观管理新常态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宏观管理新常态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宏观管理新常态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宏观管理新常态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宏观管理新常态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宏观管理新常态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宏观管理新常态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宏观管理新常态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宏观管理新常态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宏观管理新常态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宏观管理新常态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宏观管理新常态Word文件下载.docx

《宏观管理新常态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宏观管理新常态Word文件下载.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宏观管理新常态Word文件下载.docx

从农民工的年龄结构看,由于20岁到40岁青壮年占比显著回落,反而推动40岁以上的农民工占比回升。

这样,将会削弱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同时给养老保障社会体系带来严峻挑战。

人口红利衰减导致人工成本进一步提升后,进而带动依托人力资本的其他生产要素成本大幅上涨。

而垄断性资源供给约束、房地产加速扩张导致的土地价格上涨;

资本和金融抑制导致企业原材料、燃料等生产的要素成本上涨,融资成本居高不下,制约了经济增长速度。

生产要素成本不断提高,本质上要求在生产过程中采取新的技术、加强创新,调整优化要素结构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然而一直以来的僵化体制、垄断都在不同程度上阻碍了技术进步,导致全要素生产率低下。

严重的供给约束制约了潜在经济增长率的提升,仅强调依赖需求调控,很可能导致经济结构失衡和负债式增长,为滞涨提供了温床,同时还可能引起资产泡沫,日本和美国已经有了前车之鉴。

因此,必须要寻找新的制度红利,开辟促进经济发展的新路径。

3、放松规制开辟经济发展新路径。

制度变革包括了三个层面的内容:

制度环境、经济体制和具体制度,每个层面对经济发展有着不同的促进作用。

首先,制度环境具有相对稳定性,是经济增长的前提条件;

其次,经济体制变革决定着经济增长方式,它在一定的制度环境中发挥作用,中国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时,资源分配由政府分配转为市场配置,价格和竞争机制迫使企业降低成本,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第三,具体制度改革通过影响经济微观主体行为,进而影响产业结构变化,从而推动经济增长。

任何经济活动都必须在特定的制度环境中开展,制度变革主要通过对微观经济主体产生影响,促进新的经济增长点形成,进而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

放松规制提高有效供给,就是从具体的制度层面作用于微观主体,从而对产权进行改革,达到提升效率,降低成本增大社会福利的目的。

放松政府规制是全球发展的趋势。

从全球其他国家和地区放松规制的经验看,主要通过放松直接规制中的经济性规制和间接规制中的放松垄断两项手段进行的。

放松直接规制中经济性规制是指保证服务供给公平性和防止资源配置低效为主要目的,对存在自然垄断或信息不对称行业中企业的进入、退出、价格、服务质量和数量方面进行放松。

而间接规制中放松垄断则不直接介入经济主体的经营决策,仅制约阻碍市场机制发挥职能的行为,以有效地发挥市场机制职能而建立完善的制度为目的。

“新非公36条”等多项打破垄断细则出台,就是要依赖市场对资源起到决定性配置作用,对垄断行业进行改革。

通过放松规制,尤其是打破垄断行业、公用事业和基础领域的垄断,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引入竞争激发创新机制,能够提高了生产效率和服务质量,降低产品和服务价格、收费水平,从而满足市场需求。

4、走向需求到供给的宏观管理新常态。

国外放松垄断和管制给了我们很多经验借鉴。

结合当前国情,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建立宏观经济管理新常态,从需求扩张到有效供给,需要将市场和政府结合起来,放松政府管制优化制度供给,打破垄断引入竞争机制,才能突破供给约束提升要素效率,释放新的制度红利,形成拉动未来中国经济发展新动力。

为了解决供给约束和经济发展中的失衡问题,宏观管理政策框架着力点需要从需求端转向供给端。

一方面需要政府重构规制,简政放权优化监管,不直接介入经济主体决策,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打破阻碍市场机制发挥职能的行为。

另一方面,从供给端发力,通过放松规制、结构性减税、鼓励技术创新、允许要素自由流动、完善制度等多个角度致力于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提高企业效益和劳动生产率。

(执笔:

徐有俊)

 

“新常态”下的中国宏观调控

2014年08月13日00:

01 

方正证券 

郑小霞

  近期,习总书记在考察中提出“新常态”一词。

进入8月,人民日报连续四天聚焦“新常态”。

我们理解“新常态”是指在新的发展阶段,出现的新机遇、新条件、新失衡等,正逐渐成为经济发展中较长时期稳定存在的特征。

  “新常态”下,我国经济的自然走势将表现为:

经济增长率将下降;

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将成为常态,通货膨胀的结构性特征将更为明显;

随着劳动力短缺的出现,就业压力将减轻;

消费占比提高;

产业结构将向资金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产业转换;

“后发优势”越来越弱,技术进步将不得不越来越多地依靠自主创新。

  “新常态”下的宏观经济政策组合:

在“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将面临供给、需求双紧缩的局面,经济增长率下滑不可避免,这种下滑是实际增长率的下滑,潜在增长率并没有下滑。

在“新常态”下,从中长期看,要想促进经济增长,就需要实行供给、需求双扩张的政策。

供给扩张的政策包括降低企业税收、通过改革提高经济效率、加大对外开放以降低原材料成本等。

  “新常态”下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短期组合:

货币稳健或紧缩、财政扩张的政策组合。

以供给管理为主、需求管理为辅的定向“微刺激”政策体系。

  对当前宏观经济形势的判断:

从需求一边看,如果没有更多的刺激措施,今年的中国经济形势将不甚乐观。

要实现今年的经济增长目标,政府必须采取一些扩张性政策。

净出口形势应该会有所好转但对其可持续性不好判断;

消费的增长情况可能比上年差,消费增长率和收入增长率背道而驰,说明今年我国居民的消费倾向比去年有所降低。

因此,不能期望今年下半年消费增长率会有大的反弹;

投资的增长率不乐观。

  对当前宏观调控可能性的判断:

为了更快的调整产业结构,在保证就业的情况下,经济增长率越低越有利于结构调整,因此,要微调、精细化管理。

即“微刺激”、定向宽松。

以供给管理为主,需求管理为辅。

可以选择的供给管理政策:

定向减税;

加速改革;

利用产业政策和区域政策调节经济的产业结构和区域结构。

可以选择的需求管理政策:

在财政政策方面,可以通过税收、补贴等定向性的财政政策针对教育、科学研究、企业研发等活动予以支持,对小微企业减税来刺激投资。

在货币政策方面,应继续坚持保就业、调结构的目标,不实行全面降息,甚至也不实施定向降息。

在不降息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定向货币数量扩张的方式刺激需求。

定向降准、定向再贷款、定向购买等措施均可考虑,但以定向降准优先,少采用定向再贷款,尽量不采用定向购买。

适时调整房地产调控的方向和力度,逐步取消限购等行政性调控措施,使房价调控逐步回到主要用经济手段调控的道路上,摆脱行政性调控措施带来的各种扭曲。

走向“新常态”的宏观调控与改革进行时

2014-08-2509:

48:

11 

来源:

中国经济时报 

  ■大势观察■贾康

在上半年宏观调控取得比较好成效的基础上,下半年宏观调控应该继续体现它已经形成的一些亮点和特色,但是随着各项改革任务的展开,全局协调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也可能上升。

任何一项改革到具体往下贯彻的过程中,往往称得上是“千难万难”。

不过,首先要肯定的是,能够把改革明确推出来,后面大家应该更多地形成正能量合力来化解这种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我认为,应该提醒有关部门特别重视把“需求管理”和“供给管理”有效结合取得的中国特色的初步经验,更加注重供给端发力的成功经验,进一步跟踪国民经济运行的动态,并且前瞻性地考虑政策储备和项目储备,在全面改革深化推进过程中使宏观调控更好地体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趋向和“促改革、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的功能及效益。

习近平总书记已明确表示“新常态”,我作为研究者领会其内涵,基本判断是我国面临经济运行状态的一个阶段性改变,即原来的状态需要转变到一种新的相对稳定的常态。

我认为,首先它对应的是学术界和相关方面已经共同讨论了一段时间的中国潜在增长率明显要下一个台阶的问题。

前面30多年总结下来,年均GDP这一指标代表的经济运行态势,是接近两位数(9.8%左右)的水平,而现在一般认为不可能再维持,可能要降到另外一个区间。

关于这个区间的具体量值,这几年宏观调控当局设定的年度7.5%和“7.5%左右”,应该就大致对应着管理部门的一个判断值,从现在看,应该也是今年有望实现的一个状态。

有一些学者认为,如果处理得好,即如果中国把自己一些需要做的事情基本做到位的话,还有望实现20年8%左右的增长表现;

另外一些学者则强烈表示不认同,认为现在7.5%的状态还要继续往下走,继续跌到7%以下,甚至有人说再过几年我们可能只能在5%—6%这个区间状态等。

这还没有形成一个基本共识。

我认为,我们现在可以把“新常态”概念下的当下表现看做是要完成一个以增长速度指标为代表的运行态势的探底过程,在这个探底过程中面临的现实状态已经有“三期叠加”等说法。

我个人感觉,矛盾凸显期、经济运行的换挡期和前段扩张效应的消化期都是不可否定的。

在这几期叠加上,我更关心的是我们需要加上一个“改革攻坚克难的推进期”。

这是我们主观上特别值得抓住的事情,因为要把这个探底过程处理得尽可能符合意愿,即把过去的状态衔接到相对稳定的新常态上,我们能够选择的最关键变量就是制度供给变量。

当然,这要伴随着中国打造经济“升级版”的种种努力:

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再落到稳增长、惠民生、调结构、促改革。

其中,“促改革”是非常值得我们看重的、可选择的、要把文章做足的变量。

如果把“促改革”处理好,新常态演变过程的宏观调控能够和“改革进行时”形成良性互动,那么,我们现在7.5%左右增长速度区间的表现虽然可能还有一个完成探底的过程,但它应该能够相对顺利地“趋稳”,趋稳以后再结合着把各种上行因素调动出来对冲下行因素,通过这些努力应该能够完成一个“蓄势”——“趋稳”、“蓄势”之后,我们追求的是长期的次高增长速度。

这个次高增长速度,我个人认为,粗略地说,虽然现在并没有一个研究主体可以拿出全套的模型处理实证数据并往前预测,来得到一个很精确的、取得共识的判断,但是我们应该有望在7%以上的区间运行相当长的一个时期。

中国现阶段在城镇化和老龄化等大的演进特征面前,潜力、活力的释放空间仍然是清晰可见的。

比如中国的基础设施,在前面已有若干轮的建设、升级换代改造之后,现在还面临着迫在眉睫的、进一步升级换代的要求。

我们可以稍微观察一下高铁这几个月的表现,不光是过去所说的京沪线上“一票难求”,其他主要线路也是大同小异。

这个“局部短缺”所对应的,就是我们可能进一步激发的产能利用潜力、增长空间和需求释放以后由供给回应形成的支撑经济相对高速增长的条件——但必须以改革来放松供给约束,释放供给潜力。

这方面,我们的研究群体应该特别关注和加以深入探讨,抓住这个以制度供给激活潜力而最值得争取的前景,通过“趋稳”、“蓄势”进入长期次高增长速度状态,也就是说,把“新常态”和我们应该调动的“新动力”,还有我们在认识上特别强调的“新供给”,有机地结合好。

从这个视角出发,我想简单谈一下对今年上半年经济运行的一些分析。

一般观察下来,舆论、媒体更愿意批评“哪些地方做得不够”以及“还有哪些问题”,但客观地总结今年上半年的宏观调控,首先还是应该从正面肯定若干亮点。

第一,2014年作为中国全面改革的元年,宏观经济调控的状态显然有为全面改革的展开提供配套条件的特殊意义。

年初,我们的经济运行一度表现出比较明显的下行压力,调控当局的举措也备受关注。

上半年过去之后,我们已经看到GDP一季度是7.4%,二季度又在明显企稳的同时略有回升,达到7.5%。

这使上半年的经济增速保持在7.4%以上,再结合PMI等先行指标的动态,还有一系列经济指标的综合分析,预计下半年我们的宏观经济运行会重演前两年“前低后高”这样一种轨迹,使全年经济增速达到7.5%以上,这应该是大概率事件。

虽然要求是“7.5%左右”,但据我观察,现在管理部门感觉最理想的情况是不低于7.5%,而如果不出大的意外,下半年有望在上半年7.4%的基础上再往上添加一些增长的亮色。

如果全年经济增速7.5%左右这样一个引导性预期值能得以实现、再次如愿,其正面效应就是能够稳定市场预期,也能够回应现在我们矛盾凸显过程中动不动就会有一轮“中国经济崩溃”的过度悲观论调,是对这种悲观论调的一种消解。

客观而言,上半年我国宏观调控第一个值得肯定的亮点,是一以贯之地体现了“让市场充分起作用”,加快增长方式转变、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调控理念。

哪怕是年初经济下行压力比较明显、市场比较悲观,甚至有新一轮“中国经济崩溃”论调抬头的情况,管理部门表示只要中国经济运行仍处在可接受的区间之内,政府绝不启动大规模经济刺激方案,这再一次清晰地表明使市场充分起作用的空间是我们特别看重的,让市场竞争、优胜劣汰排挤落后与过剩产能,已成为促使产业、企业、产品在升级换代轨道上持续运行的有效压力、动力机制。

这一点也表明,我国调控当局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匹配的调控哲理,在复杂局面和压力时段中表现出了稳固的逻辑和坚强的定力。

我认为这是值得充分肯定的。

第二,维持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不变的同时,我国宏观调控贯彻了“相机抉择”的原则,实施所谓的“微刺激”,有效推进了“稳增长”,并且提振了市场信心。

宏观运行状态的区间掌握和相机抉择原则并不矛盾。

我们可以这么解读:

调控当局认为无需对财政、货币两大宏观政策“积极”和“稳健”搭配的基本框架来做大调整,但同时又审时度势,灵活运用了经济调控中相机抉择的原则,表现在政府投资安排、财政支出重点和支出进度、货币政策力度和定向宽松以及房地产市场分化演变中因地制宜地淡出限购等方面,做出了必要的“稳增长”举措。

舆论界称为“微刺激”、“弱刺激”,但无论怎么说,动作虽然“微”或者比较“弱”,就总体而言,体现了有理、有力、有节,效果已有比较好的显现,市场氛围有所改善,也体现了现阶段我们对宏观调控“艺术”水平的把握在实际生活中有所提升的亮色。

第三,我们鲜明运用的“供给管理”方式和手段,就是注重区别对待、突出重点、强调结构优化(当然也要兼顾一般)。

在所谓“微刺激”的投资事项上,我们看到通过适当对高铁、棚户区改造、保障房建设、农村水利设施等项目做出重点支持,既能对经济运行产生适当的景气提升作用,又能在改善民生、实现城乡基础设施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等方面形成综合效应。

在财政“结构性减税”的事项上特别强调和实施了对中小微企业的减税支持,这既有利于鼓励“草根”创业和民间资本释放潜力、活力,又有助于增加就业、改善民生,雪中送炭。

在货币政策几轮适当掌握的“定向降准”中,还是有一些中国特色的、把“存款准备金”这样一个总量调节型的政策工具加以结构化的运用,强调支持“三农”、小微企业等弱势领域,也包括保障房建设等与结构和民生有直接联系的事项,这些都使中国宏观调控中有效供给机制和“需求管理”相结合得到了比较好的发挥。

第四,我们在宏观调控中可以看到与深化改革有机结合的有力措施在力求将短期和中长期的目标衔接好。

在调控中,政府的态度是坚定地实施减少行政审批、简化企业工商注册程序、压缩政府“三公”经费等行政成本、拓展“营改增”的行业覆盖面、推进反腐廉政建设、进行上海自贸区先行先试等一系列改革举措,并且还包括即将在下半年正式展开的财税配套改革——这是全面改革的重头戏,还有多年来大家都意识到势在必行、但迟迟没有动作、而今年终于破冰的公车制度改革等。

上半年调控实际上已对下半年很多、很明显的攻坚克难的改革事项做了比较好的铺垫,体现了宏观调控中把短期状态的掌握和中长期配套改革过程衔接起来的一种全局协调和长远追求。

我们感觉在今后几年,这种“进行时”的改革将是决定我们在前面三十几年发展基础上能不能如愿地连通到“中国梦”的决定命运、创造历史的时段。

虽然2016年财税改革的基本、核心、重点事项已见眉目,但要和所有改革配套进行。

六年多的时间段内,我们攻坚克难的任务显然是非常艰巨的,但是它确实在推进过程中不断进步,这与我们现在所强调的“现代国家治理”这条路越走越宽是一定能形成互动的。

比如公车改革,现在到实际工作岗位问一问,大家还有很多困惑,对于一两年内能不能按照中央部署在地方全面落实,现在内部讨论也有一些并不明确的解决方案上的问题。

如果提出建议的话,我认为,应该提醒有关部门特别重视把“需求管理”和“供给管理”有效结合取得的中国特色的初步经验,更加注重供给端发力的成功经验,进一步跟踪国民经济运行的动态,并且前瞻性地考虑政策储备和项目储备,在全面改革深化推进过程中使宏观调控更好地体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趋向和“促改革、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的功能及效益。

(作者系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

新常态下的宏观调控要与改革相结合

2014-08-28  作者:

记者金辉/北京报道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有望在7%以上的区间运行相当长的时期。

  中国现阶段在城镇化和老龄化等演进特征面前,潜力、活力的释放空间仍然清晰可见。

比如中国的基础设施,在前面若干轮的建设、升级换代、改造之后,现在还面临着迫在眉睫的、进一步升级换代的要求。

  在财政“结构性减税”的事项上特别强调和实施了对于中小微企业的减税支持,这既有利于鼓励“草根”创业和民间资本释放潜力、活力,又有助于增加就业、改善民生,雪中送炭。

  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时首次提出“新常态”这一概念,最近一段时间以来,“新常态”一词屡屡见诸各大媒体。

日前,财政部财科所所长贾康在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和中国新供给经济学50人论坛举办的“新供给2049战略圆桌论坛”上就他所理解的新常态进行了解读。

  他认为,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探底的过程,这个过程应与改革攻坚克难相结合,如果宏观调控能够和改革形成良性互动,中国经济完全可以保持长期7%以上的经济增长。

他预测,2014年中国经济增长将再次出现“前低后高”,全年7.5%以上将是大概率事件。

  新常态经济运行区间将长时间保持在7%以上

  贾康认为,习总书记明确表示“新常态”,其内涵的基本判断是,我们面临经济运行状态的一个阶段性改变,即从原来的状态需要转变到一种新的相对稳定的常态上。

  “我的理解,首先它对应的是学术界相关方面已经共同讨论了一段时间的问题——中国潜在增长率很明显要下一个台阶。

总结三十多年来的经济发展,我国年均GDP、人口指标代表的经济运行态势是9.8%左右,接近两位数,而现在一般认为不可能再维持了,可能要降到另外一个区间。

”贾康说。

  当前,对于未来中国经济运行区间并没有一个基本共识。

一些学者认为,如果处理得好,把一些需要做的事情基本做到位的话,中国还有望实现20年8%左右的增长潜力;

另外一些学者则强烈表示不认同,认为现在7.5%的状态还要继续往下走,继续跌到7%以下,甚至有人说再过几年可能只能在5%—6%这个区间状态。

  对此,贾康认为,关于这个区间的具体量值,这几年宏观调控当局设定的年度值为7.5%和7.5%左右,应该就是大致对应着一个现在管理部门的判断,也是今年有望实现的一个状态。

  贾康表示,可以把“新常态”概念下的当下表现认为是要完成一个以增长速度为代表的运行态势的探底过程。

在这个探底过程中面临的现实状态已经有“三期叠加”的说法。

矛盾凸显期、经济运行的换挡期和前段扩张效应的消化期都是不可否定的。

在这几期叠加上,更应该关心的是加上一个“改革攻坚克难的推进期”。

  “要把这个探底过程处理得尽可能符合把过去的状态衔接到相对稳定的新常态上,能够选择的最关键变量就是制度供给变量。

当然,这要伴随着中国打造经济‘升级版’的种种努力,落到稳增长、惠民生、调结构、促改革”上。

  贾康认为,其中,“促改革”是非常值得看重的、可选择的、要把文章做足的变量。

  “如果把‘促改革’处理好,新常态演变过程的宏观调控能够和‘改革进行时’形成良性互动,现在7.5%左右增长区间可能还有一个完成探底的过程,但它应该能够相对顺利的‘趋稳’,趋稳以后再结合以上各种上行因素来对冲下行因素,完成一个‘蓄势’的过程——‘趋稳’、‘蓄势’之后,我们追求的是长期的次高增长速度。

  对于这个次高增长速度,贾康表示,虽然现在并没有研究者可以得到一个很精确的、取得共识的判断,但是有望在7%以上的区间运行相当长的时期。

  他给出了自己做出上述判断的根据:

  “我们可以稍微观察一下高铁这几个月的表现,不光是过去所说的京沪线上‘一票难求’,其他主要线路也是大同小异,包括我前几天体验的从山西方向进京,票源高度紧张。

这个局部短缺对应的就是我们可能进一步激发的产能利用、增长空间和释放需求以后由供给回应形成的、支撑经济相对高速增长的条件。

  贾康建议,未来应抓住这个最值得争取的前景,通过“趋稳”、“蓄势”进入长期次高增长速度状态,把“新常态”和应该调动的“新动力”,还有“新供给”,有机地结合好。

  2014年上半年中国经济呈现四大亮点

  以往,舆论、媒体更愿意批评政府在宏观调控方面“哪些地方做得不够”以及“还存在哪些问题”,当前对管理层的批评声音明显微弱和减轻,而赞扬和高度评价的声音占了上风。

对此,贾康也认为,客观地总结今年上半年宏观调控,至少有四大亮点值得充分肯定。

“2014年作为中国全面改革元年,宏观经济调控的状态显然有为全面改革的展开提供配套条件的特殊意义。

  首先,是一以贯之地体现了让市场充分起作用,加快增长方式转变、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调控理念。

  “年初,经济运行一度出现明显的下行压力,调控当局的举措也备受关注。

上半年过去之后,我们已经看到龙头指标GDP一季度增长7.4%,二季度又在明显企稳的同时略有回升,达到7.5%。

这使上半年的经济增速保持在7.4%以上,再结合PMI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司法考试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