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高考地理考点分类汇编近3年真题+模拟专题四 地球上的大气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424548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429.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版高考地理考点分类汇编近3年真题+模拟专题四 地球上的大气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版高考地理考点分类汇编近3年真题+模拟专题四 地球上的大气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版高考地理考点分类汇编近3年真题+模拟专题四 地球上的大气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版高考地理考点分类汇编近3年真题+模拟专题四 地球上的大气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版高考地理考点分类汇编近3年真题+模拟专题四 地球上的大气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版高考地理考点分类汇编近3年真题+模拟专题四 地球上的大气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7页
版高考地理考点分类汇编近3年真题+模拟专题四 地球上的大气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7页
版高考地理考点分类汇编近3年真题+模拟专题四 地球上的大气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7页
版高考地理考点分类汇编近3年真题+模拟专题四 地球上的大气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7页
版高考地理考点分类汇编近3年真题+模拟专题四 地球上的大气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7页
版高考地理考点分类汇编近3年真题+模拟专题四 地球上的大气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7页
版高考地理考点分类汇编近3年真题+模拟专题四 地球上的大气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7页
版高考地理考点分类汇编近3年真题+模拟专题四 地球上的大气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7页
版高考地理考点分类汇编近3年真题+模拟专题四 地球上的大气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7页
版高考地理考点分类汇编近3年真题+模拟专题四 地球上的大气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7页
版高考地理考点分类汇编近3年真题+模拟专题四 地球上的大气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7页
版高考地理考点分类汇编近3年真题+模拟专题四 地球上的大气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7页
版高考地理考点分类汇编近3年真题+模拟专题四 地球上的大气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7页
版高考地理考点分类汇编近3年真题+模拟专题四 地球上的大气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7页
版高考地理考点分类汇编近3年真题+模拟专题四 地球上的大气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7页
亲,该文档总共3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版高考地理考点分类汇编近3年真题+模拟专题四 地球上的大气Word文档格式.docx

《版高考地理考点分类汇编近3年真题+模拟专题四 地球上的大气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高考地理考点分类汇编近3年真题+模拟专题四 地球上的大气Word文档格式.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版高考地理考点分类汇编近3年真题+模拟专题四 地球上的大气Word文档格式.docx

B.射向地面的辐射增强

C.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增强

D.射向宇宙空间的辐射增强

B 大气的热力作用过程有大气吸收、反射及散射等削弱作用和大气逆辐射补偿地面热量损失的保温作用;

温室效应增强的大气过程是大气逆辐射增强,即大气辐射中射向地面的辐射增强,因此B项正确。

  (2011年大纲全国卷,9~10)一般情况下,空气的密度与气温、空气中的水汽含量呈负相关。

如图示意北半球中纬某区域的地形和8时气温状况剖面。

高空自西向东的气流速度约20千米/时。

据此回答5~6题:

5.此时甲、乙、丙三地的大气垂直状况相比较(  )                  

A.甲地比乙地稳定B.乙地对流最旺盛

C.乙地比丙地稳定D.丙地最稳定

6.正午前后(  )

A.甲地气温上升最快

B.乙地可能出现强对流天气

C.丙地刮起东北风

D.甲地出现强劲的偏南风

5.D 6.B 第5题,垂直方向上,温差越大,大气对流运动越强烈,大气越不稳定。

图中甲、乙、丙三地垂直温差最大的是甲地,对流最旺盛,空气最不稳定,A、B错误;

乙处有湖泊,受其影响,等温线上凸,说明乙地近地面气温高于丙地,而乙、丙高空气温大体相同,故乙在垂直方向上温差大于丙,进而可知丙地大气比乙地稳定,C错误,D正确。

第6题,由题干信息结合图中气温分布情况可知,该区域有一大团冷空气整体向东运动,正午前后,大团空气向东移动了80千米,此时甲地气温降低,吹偏西风,A、D错误;

乙地气温垂直方向差异大,对流运动强烈,B正确;

丙地吹偏西风,C错误。

  (2010年山东文综,3)如图为北半球中纬度某地某日5次观测到的近地面气温垂直分布示意图。

当日天气晴朗,日出时间为5时。

读图,回答第7题:

7.由图中信息可分析出(  )

A.5时、20时大气较稳定

B.12时、15时出现逆温现象

C.大气热量直接来自太阳辐射

D.气温日较差自下而上增大

A 对流层气温垂直分布规律是随高度的升高而降低,(气温)下高上低的大气结构有利于对流的发生,若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则出现了逆温现象,不利于大气的对流,大气较稳定。

读图可知,5时、20时出现逆温,大气稳定,12时、15时逆温消失,故选项A正确。

大气热量主要来自地面辐射,逆温从下而上逐渐消失也说明这一问题。

气温日较差的大小可以通过观察各气温曲线之间的气温差判断,下部明显大于上部。

8.[2013年新课标全国卷Ⅱ,36

(2)]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在湿润和半湿润地区的湖畔、河边和海滨,偶见规模较小的沙丘群,其形成的主要条件为所在地区沙源丰富、多风、植被稀疏。

下图所示区域中,M处发育了规模较小的沙丘群;

H县城附近是著名的风口,冬春季节风力尤为强劲;

河流发源于黄土高原地区。

分析H县城附近冬春季节风力强劲的原因。

据题干中经纬度信息,H县城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冬春季节盛行西北风;

图中H地西侧两条河谷大致呈东西走向,且在H处交汇,形成狭管效应,加剧了风势。

答案:

冬春季节盛行西北季风(偏北风);

河谷延伸方向与盛行风向基本一致;

H县城附近为河谷交汇之地(形成风口,导致狭管效应)。

考点二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2013年新课标全国卷Ⅰ,4)下图为45°

N附近某区域的遥感影像,其中深色部分为植被覆盖区,浅色部分为高原荒漠区;

终年冰雪覆盖的山峰海拔3424米,距海约180千米。

1.导致图示区域内降水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

A.大气环流B.地形

C.纬度位置D.洋流

B 本题考查导致降水差异的主导因素。

由材料“45°

N”及“终年冰雪覆盖的山峰海拔3424米,距海约180千米”可知,该区域位于北美洲。

图中西部颜色较深,说明植被覆盖较好,且地形中有“山脉”“山峰”,可推知西坡为迎风坡,而东部地区处在背风坡,降水较少,成为荒漠地区。

  (2013年新课标全国卷Ⅱ,10~11)雾是近地面大气层中出现大量微小水滴而形成的一种天气现象。

当暖湿空气经过寒冷的下垫面时,就易形成雾。

图中,S市附近海域夏季多雾,并影响S市。

读图,回答2~3题:

2.S市夏季常被雾笼罩,是因为(  )

A.降水较少B.气温较高

C.风力较弱D.光照较强

3.夏季,S市主要受(  )

A.季风影响B.西风带影响

C.低压控制D.高压控制

2.C 3.D 据图中经纬度及海陆轮廓可判知,该地位于美国西海岸地中海气候区。

第2题,夏季,S市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风力较弱,不利于大雾飘散,故选C项。

第3题,根据上题分析,S市夏季受高压控制,D项正确。

  (2013年安徽文综,32)地表岩石风化后,由残留在原地基岩上的风化产物组成的壳层,称为风化壳。

如图为不同气候—植被带的风化壳厚度变化示意图。

读图,回答第4题:

4.曲线Ⅰ、Ⅱ、Ⅲ分别代表(  )

A气温、降水、蒸发B.降水、蒸发、气温

C.降水、气温、蒸发D.气温、蒸发、降水

B 热带森林带降水多于其他自然带,热带气温高于亚热带,更高于温带,草原带因降水少,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故其蒸发量和气温相对于同纬度范围森林高,热带森林带降水多气温高,其降水量要大于蒸发量,故Ⅰ为降水,Ⅱ为蒸发,Ⅲ为气温。

  (2013年天津文综,1)读图,回答第5题:

5.下列曲线图,正确反映上图气流运动过程中气温、降水可能性变化趋势的是(  )

B 对流层中,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由此排除A、C两项。

山地迎风坡容易形成地形雨,降水的可能性大于背风坡,排除D,故正确答案为B项。

  (2013年四川文综,3)读图,回答第6题:

6.图示区域从沿海向内陆,陆地自然带依次为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

给该区域带来降水的主导风是(  )

A.西北风B.西南风

C.东北风D.东南风

B 该题主要考查区域定位能力。

读图可知,该区域为南亚西海岸,主要受气压带风带季节性移动的影响,形成典型的热带季风气候。

受西高止山脉的影响,西部沿海地区处在西南季风的迎风坡,降水多,自然带为热带雨林带;

而内陆地区处在西南季风的背风坡,降水相对较少,自然带为热带草原带。

  (2012年四川文综,6)下表为某地气候相关数据。

读表,回答第7题:

经纬度

位置

1月平均

气温(℃)

7月平均

年降水

量(mm)

多年平均

暴雨日数(天)

33°

N,98°

E

-12.8

8.7

561.4

<

0.2

7.影响该地气温特征的主导因素是(  )

A.纬度位置B.海陆位置

C.地形D.植被

C 由经纬度可知该地位于青藏高原,海拔高,气温低。

8.(2012年浙江文综,2)据下表分析,德班的气候类型是(  )

德班气候资料(测站:

29°

50'

S,31°

2'

E 海拔5m)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平均气温(℃)

23.5

24.5

22.0

19.0

16.5

17.0

20.0

21.5

22.5

降雨量(mm)

118

128

113

91

59

36

26

39

63

85

121

124

A.热带雨林气候B.热带草原气候

C.热带季风气候D.地中海气候

B 因德班最低月均温在15℃以上,故为热带气候;

7月气温较低,故为南半球;

降水7月少、1月多,分明显干湿两季;

南半球无热带季风气候,故只能是热带草原气候,B项正确。

  (2011年福建文综,10~12)如图示意某区域某时海平面等压线分布,虚线为晨昏线。

读图,回答9~11题:

9.此时,①地的盛行风向为(  )

A.东北风B.东南风

C.西北风D.西南风

10.与①地相比,②地(  )

A.气温年较差较小B.正午太阳高度较大

C.昼长年变化较小D.较早进入新的一天

11.图示现象可能出现在(  )

A.1月B.2月C.7月D.8月

9.C 10.D 11.A 根据经纬线形状判断,图示是极地俯视图,且极地地区为海洋,所以推断此图中心为北极点。

第9题,首先,在北极俯视图上,绕极点逆时针方向是自西向东,指向极点的方向为北方,远离极点的方向为南方,这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①地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大致自西向东(图中自右向左),在北半球右偏,风向为西北风,C项正确。

第10题,①地位于北美洲北部,②地位于亚欧大陆北部,二者相比,①地陆地面积较小,又有海湾深入陆地内部,受海洋影响大,气温年较差较②地要小;

与①地相比,②地纬度高,昼长年变化更大,正午太阳高度角较小;

②地位于东经90°

以东,要比①地更早进入新的一天,D项正确。

第11题,图中北半球海洋上主要是受低气压控制,说明此时为冬季,且北纬70°

及其以北为极夜。

自冬至(12月22日前后)到春分(3月21日前后),极夜范围从66°

34'

N收缩到90°

N,说明极夜范围每月移动纬度8°

左右,此时北纬70°

及其以北为极夜,应该为1月份,A项正确。

12.(2013年广东文综,40

(1)

(2)(3))印度尼西亚是世界上最大的群岛国家,河流众多而短小,渔业资源丰富。

根据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3)题:

材料一 印度尼西亚地理位置示意图。

材料二 爪哇岛地处板块边界上,北部是平原,南部是熔岩高原和山地,山间多宽广盆地,是世界上雷雨最多、土壤最肥沃、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

(1)印度尼西亚大约四分之三的陆地位于   半球,主要气候类型是         。

 

(2)爪哇岛附近海域是世界上发生   、   灾害频率最高的地区之一,这些灾害有可能引发破坏性极大的海啸。

(3)爪哇岛是世界上雷雨最多的地区之一,其原因是什么?

(1)题,据图,印度尼西亚领土全部位于东半球,绝大部分位于赤道以南,属南半球,所以只能比较南北半球的比例;

该国终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形成热带雨林气候。

(2)题,据材料二,爪哇岛地处板块交界处,且该类灾害会引发海啸,所以此处的灾害主要指火山、地震。

第(3)题,据图,爪哇岛纬度低,气温高,对流运动旺盛;

周围海域面积广阔,水汽来源充足;

根据材料二,爪哇岛地形复杂,气流不稳定,加剧了空气的对流运动,所以雷雨天气多。

(1)南 热带雨林气候

(2)地震 火山

(3)原因:

①地处热带;

②周围水域广阔;

③地形复杂;

④空气对流强烈。

13.(2013年四川文综,13

(1)

(2))图1和图2分别是我国东北部分地区2012年12月1日~2013年4月15日气温距平图和降水距平百分率图(图中距平是指该时段气温或降水的值与该地同期多年平均值的偏差)。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选择图1和图2中的一幅图,描述气温或降水与常年同期比较的差异情况。

(2)据图1和图2,指出春季气温回升后图示区域涝灾最严重的地区,并说明理由。

本题考查区域气温、降水与常年同期的差异,春季涝灾严重区的分布及成因,意在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

(1)题,气温差异可从气温的高低和气温偏低值的空间分布两方面描述。

降水差异可从降水的多少和降水量偏多值的空间分布两方面描述。

(2)题,图中西部平原地区春季涝灾最严重,原因可从气温、降雪量和地势特点等方面分析。

(1)图1:

图示区域气温均较常年同期偏低(或大部分地区偏低2~4℃);

偏低值大致由东南向西北(或由东向西)增大;

西部(或西部平原)偏低值最大,达4℃以上。

图2:

大部分地区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多;

偏多量大致由东北向西南(或由东向西)增大;

西南部(或西部平原)偏多量最大,达1~2倍。

(2)西部平原地区;

该区域气温较常年偏低值最大;

降雪(水)量较常年偏多量最大;

积雪量大;

地势平坦,积雪融化后地表水流不畅。

14.(2012年四川文综,36

(2)(6))图1为南亚部分地区图,图2为东海部分地区图。

(1)当图1中的河流处于枯水期时,请画出此季节图示半岛的主导风向(用带箭头线划)。

(2)指出图2中乙岛3月平均气温与9月平均气温的差异,并说明理由。

(1)题,本题主要考查南亚热带季风风向。

当南亚河流处于枯水期时应该是降水少的冬季,从而确定该半岛盛行东北风。

(2)题,影响气温的因素主要有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状况和人类活动等,本题考查的是同一岛屿3月份和9月份的温度比较,这两个月份该岛正午太阳高度差别不大,可排除太阳辐射因素,主要影响因素是下垫面因素。

(1)

(2)差异:

乙岛3月平均气温低于9月平均气温。

理由:

乙岛位于北半球亚热带海洋上,气温受海洋热力性质影响(增温慢、降温慢);

乙岛3月气温回升缓慢,9月气温下降缓慢,故月平均气温3月低于9月。

15.(2012年重庆文综,39(5))橡胶是汽车轮胎的主要原料。

下图中阴影地区是巴西橡胶主产区之一,从该区域的降水特点指出橡胶树生长的有利和不利条件,并分别说明降水特点的成因。

本题考查气候的特点及成因。

由图中经纬网及海陆位置可知,橡胶种植地区为热带草原气候,干湿季明显。

联系该地气候特点,结合橡胶生长需高温多雨的环境条件,即可分析其有利和不利条件;

该地降水特点的成因应主要从大气环流等方面来分析。

①有利条件:

降水丰沛;

原因:

赤道低压带控制带来丰沛降水。

②不利条件:

有明显的干季;

信风带控制形成干季。

考点三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2013年新课标全国卷Ⅰ,9~11)下图示意我国某地区14日6时的气压形势,L为低压。

图中天气系统以200千米/天的速度东移。

读图,回答1~3题:

1.图中甲地14日6~9时的风向为(  )

A.偏东风B.偏南风

C.东北风D.西北风

2.气象部门发布了暴雨预报,甲地暴雨开始的时间约为(  )

A.14日14时B.14日19时

C.15日4时D.15日11时

3.该地区及图示气压形势出现的月份可能为(  )

A.华北平原,3、4月份B.四川盆地,1、2月份

C.黄土高原,10、11月份D.东南丘陵,4、5月份

1.B 2.B 3.D 第1题,过甲地作垂直于等压线的箭头表示水平气压梯度力,其箭头由高压指向低压;

由“我国某地区”知该地位于北半球,地转偏向力向右偏,故甲地的风向为偏南风。

第2题,甲地的暴雨受图中低压系统影响而形成,根据比例尺可知,该低压系统在甲地西侧约100千米处。

结合图中天气系统东移的速度“200千米/天”可知,12~13小时后该天气系统会控制甲地,即甲地暴雨开始的时间约为14日19时。

第3题,冬季时,亚欧大陆被高压控制,故在我国越往西北气压越高,而图中越往西北气压越低;

春、秋季的北方地区也受高压控制,气压形势也不可能如图中所示;

而东南丘陵自4、5月份开始受到夏季风的影响,可能会出现图中所示的气压形势。

  (2013年北京文综,6~7)图(a)为某日08时海平面气压分布图(单位:

百帕),图(b)显示④地24小时内风的变化。

读图,回答4~5题:

4.图(a)中(  )

A.①比②风速大B.①比③云量少

C.②比③气压低D.②比④气温高

5.锋通过④地的时间可能为(  )

A.上午B.下午C.傍晚D.夜间

4.B 5.A 第4题,从图中可以看出,①处等压线稀疏,②处等压线密集,②处风速大于①处;

③处在低压中心,①处在高压脊,所以③处云量比①处多,故B项正确。

②气压在1015百帕至1020百帕之间,③处气压低于1005百帕;

②④虽然纬度相当,但是②处在冷气团一侧,④处在暖气团一侧,所以②处气温低于④处。

第5题,根据北半球锋面气旋的移动规律,图中冷锋沿逆时针方向向东移动,当移动到④处(即锋通过④地)时,④地风力较大,且风向发生明显变化,根据图(b)可以看出,此时应在12时之前,故选A项。

6.(2013年广东文综,4)春季,欧洲阿尔卑斯山区,背风坡常常出现冰雪迅速融化或雪崩。

其主要原因是(  )

A.反气旋控制下沉增温B.暖锋过境释放热量

C.西风带南移释放热量D.局地气流下沉增温

D 据题意,山地的背风坡为下沉气流,气流下沉过程中温度升高,形成焚风效应,导致局部地区气温升高,从而导致冰雪迅速融化或雪崩。

  (2012年山东文综,4)某科考队结束了两个月的海上考察,于4月21日返回到P地。

下图为P地所在区域当日某时地面形势图。

7.此时可能出现连续性降水的地方是(  )

C 暖锋多出现连续性降水。

图中风向逆时针辐合,则图中气压中心为低压。

②、③附近为低压槽,②附近低压槽北侧冷空气风速大,势力强形成冷锋;

③附近南侧暖空气主动,形成暖锋,③位于暖锋前,最可能形成连续性降水。

  (2011年北京文综,7)如图为某日中国东部一条经线附近地区的天气状况示意图。

读图,回答第8题:

8.该日最可能出现在(  )

A.1月B.4月C.7月D.10月

B 分析图中各地天气状况可知,该日南部沿海地区出现阴雨天气,江淮地区天气晴朗,北纬40°

附近地区有沙尘天气,较高纬度的北方则有降雪天气,结合我国锋面雨带移动的规律可知,此时锋面雨带位于南部沿海一带,该日最可能出现在4月。

  (2011年天津文综,10~11)如图的四幅天气图反映了一次寒潮的天气过程。

结合图文材料,回答9~10题:

9.按照此次寒潮天气发生的过程,四幅天气图由先到后的排序应为(  )

A.a→c→b→dB.b→c→d→a

C.c→b→d→aD.d→a→c→b

10.据四幅天气图判断,下列城市的天气状况接近实际的是(  )

A.a—武汉地区晴朗温暖

B.b—天津地区大风降温

C.c—北京地区雷雨交加

D.d—杭州地区阴雨连绵

9.C 10.B 第9题,我国寒潮影响区域的顺序是自北向南,故C项正确。

第10题,a图中武汉和b图中天津都位于冷锋后,天气状况为阴天、刮风、下雨、降温等,故B项正确,A项错误;

c、d两图中,北京和杭州都位于暖气团一侧,气温较高,天气晴朗,故C、D选项不正确。

11.(2011年广东文综,6)暖锋过境期间的天气一般表现为(  )

A.锋前气压急剧升高,常出现雷暴天气

B.锋后空气湿度增加,常形成大范围降水

C.锋前水汽凝结,常形成雨、雾天气

D.锋后气温降低,常出现晴朗天气

C 暖锋过境时常伴随连续性阴雨天气,降水区域在锋前(冷气团一侧),且范围较大。

12.(2011年浙江文综,11)读图,由于气压高低的变化,使杭州四季呈现多变的天气现象。

下列天气图依照春夏秋冬季节的排序,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B.③④①②

C.①②④③D.③②①④

C ①图锋面雨带在华南地区,为我国春季;

②图中长江中下游地区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为夏季;

③图陆地上是高压,且冷锋天气明显,为冬季;

④图海上有台风,为秋季。

13.(2011年安徽文综,34

(2))根据材料和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亚洲冷高压一般形成于9月份,并逐步影响我国大部分地区冬半年的天气。

受其影响,2006年9月3日至5日,四川盆地经历一次暴雨过程。

如图表示2006年9月3日20时地面气压场。

指出图中成都的风向,判断过境成都的天气系统并简述理由。

风向判断在明确高低气压前提下,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近地面)三力综合影响风力和风向;

成都北侧为气压较高的冷气团,南侧为气压较低的暖气团,冷气团南下与南侧的暖气团相遇形成锋面天气系统。

据“经历一次暴雨过程”知,应为冷锋。

过境时由于暖气团此季节空气湿度较大,因此多暴雨。

偏北风。

冷锋。

成都北为高压,南为低压;

冷气团主动向南移动,与暖气团相遇形成锋面;

过境时形成暴雨。

(判断为低压,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模拟试题

  (2013潍坊一模)读“北京某月某日的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气温日变化示意图”,回答1~2题:

1.图中a、b、c三条曲线分别表示(  )

A.气温、地面辐射、太阳辐射

B.太阳辐射、气温、地面辐射

C.地面辐射、太阳辐射、气温

D.气温、太阳辐射、地面辐射

2.图示最有可能的月份是(  )                  

A.一月B.五月C.七月D.十月

1.D 2.C 第1题,太阳辐射在正午时最强,日出前、日落后不接受太阳辐射,故b为太阳辐射曲线;

气温最高值出现在正午过后,约在14时,气温最高时刻滞后于地面辐射最强时刻,故a为气温曲线,c为地面辐射曲线。

第2题,根据太阳辐射曲线判断该日昼长达15个小时以上,排除A、D项,该日日平均气温较高,最有可能是七月。

  (2013合肥质检)读“1960~2003年北京城郊温差变化曲线图”,回答3~4题:

3.根据城郊温差变化曲线可知,北京热岛效应强度(  )

A.一直降低B.一直增大

C.维持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