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订版语文必修一至必修五文化常识整理.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42519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52 大小:87.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修订版语文必修一至必修五文化常识整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修订版语文必修一至必修五文化常识整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修订版语文必修一至必修五文化常识整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修订版语文必修一至必修五文化常识整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修订版语文必修一至必修五文化常识整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修订版语文必修一至必修五文化常识整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2页
修订版语文必修一至必修五文化常识整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2页
修订版语文必修一至必修五文化常识整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2页
修订版语文必修一至必修五文化常识整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2页
修订版语文必修一至必修五文化常识整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2页
修订版语文必修一至必修五文化常识整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2页
修订版语文必修一至必修五文化常识整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2页
修订版语文必修一至必修五文化常识整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2页
修订版语文必修一至必修五文化常识整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2页
修订版语文必修一至必修五文化常识整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2页
修订版语文必修一至必修五文化常识整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2页
修订版语文必修一至必修五文化常识整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2页
修订版语文必修一至必修五文化常识整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2页
修订版语文必修一至必修五文化常识整理.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2页
修订版语文必修一至必修五文化常识整理.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2页
亲,该文档总共5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修订版语文必修一至必修五文化常识整理.docx

《修订版语文必修一至必修五文化常识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修订版语文必修一至必修五文化常识整理.docx(5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修订版语文必修一至必修五文化常识整理.docx

修订版语文必修一至必修五文化常识整理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系列之高中课本(必修1-5)

必修1

《沁园春·长沙》

1.万户侯:

食邑万户的侯爵,这里借指大军阀、大官僚。

万户,指侯爵封地内的户口,他们要向受封者交租税,服劳役。

2.⑴词:

是我国传统诗歌中的一种特殊体裁,词,产生于隋唐,全盛于宋,配乐歌唱,句式不齐,又名“长短句”,最初被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乐歌唱的,后来,词逐渐与音乐分离了,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他称为“诗余”还有人称之为“乐府诗”。

写词时依据的乐谱叫做“词调”,各种词调的名称便是“词牌”,如“沁园春”、“满江红”、“西江月”等。

不同的词牌,它的段数、句数、每句的字数、平仄、押韵,都有不同的规定。

有的作家在词牌下另标词题,如《沁园春·长沙》。

3.⑵词的分类:

字数:

小令:

58字以内;中调:

58~90个字;长调:

91个字以上。

一首词,有的只一段,称为单调;有的分两段,称双调;有的分三段或四段,称三叠或四叠。

《烛之武退秦师》

1.《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它以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的顺序,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二百四十五年间的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

烛之武,郑国大夫。

《左传》是记录春秋时期社会状况的重要典籍。

取材于王室档案、鲁史策书、诸侯国史等。

记事基本以《春秋》鲁十二公为次序,内容包括诸侯国之间的聘问、会盟、征伐、婚丧、篡弑等,对后世史学、代学都有重要影响。

主要记录了周王室的衰微,诸侯争霸的历史,对各类礼仪规范、典章制度、社会风俗、民族关系、道德观念、天代地理、历法时令、古代代献、神话传说、歌谣言语均有记述和评论。

晋范宁评"春秋三传"的特色说:

“《左氏》艳而富,其失也巫(指多叙鬼神之事)。

《左传》是研究先秦历史和春秋时期历史的重要代献,它代表了先秦史学的最高成就,对后世的史学产生了很大影响,特别是对确立编年体史书的地位起了很大作用。

它补充并丰富了《春秋》的内容,大大提高了《左传》的史料价值。

左丘明《春秋左氏传》,公羊高《春秋公羊传》,谷梁赤《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列入儒家经典。

拓展:

史书体例

编年体:

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

编年体史书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日顺序记述史事。

因为它以时间为经,以史事为纬,比较容易反映出同一时期各个历史事件的联系

《春秋》,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孔子依据鲁国史官所编的《春秋》加以整理修订而成的;《左传》,我国第一部较为完备的编年体史书。

《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纪传体:

特点是以大量人物传记为中心内容,是记言、记事的进一步结合。

我国最早的纪传体史书,是西汉司马迁编纂的《史记》。

国别体:

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事件。

《国语》是中国第一部国别体史记。

断代史:

主要特点是只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记传体断代史。

从《史记》到《明史》的二十四史,除了《史记》以外,均为断代史。

实际上,同一史书按不同标准可同时归入不同的体例。

如《三国志》,就既是纪传体史书,又是国别体史书,同时还属断代史史书体例。

贯通史:

连贯地记叙各个时代的史实的史书称为通史,与断代体史正好相反。

如西汉司马迁的《史记》,也可称为通史。

作者简介:

左丘明,姓左丘,名明(一说姓丘,名明,左乃尊称),春秋末期鲁国人。

左丘明知识渊博,品德高尚,孔子言与其同耻。

曰:

"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太史司马迁称其为"鲁之君子"。

左丘明世代为史官,并与孔子一起"乘如周,观书于周史",据有鲁国以及其他封侯各国大量的史料,所以依《春秋》著成了中国古代第一部记事详细、议论精辟的编年史《左传》,和现存最早的一部国别史《国语》,成为史家的开山鼻祖。

《左传》重记事,《国语》重记言。

爵位:

案《通典·职官·封爵》记载,自尧帝、舜帝以及夏朝,置五等爵:

公、侯、伯、子、男。

商朝置爵三等:

公、侯、伯,无子、男二等。

究竟事实怎样,并无实物资料佐证。

周代,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爵,均世袭罔替,封地均称国,在封国内行使统治权。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普遍废除了卿大夫的采邑制度而实行郡县制,出现了有别于之前卿大夫的封爵,如通侯、君等。

这些新设的封爵有大小不等的食邑,但不能世袭。

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寡人:

寡人这个称号是在秦始皇之前的君主自称,春秋战国时期常用。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丞相李斯建议"朕"为皇帝专有的第一人称代词。

取"天下皆朕、皇权独尊"之义。

而在其后皇帝一般都以朕自称。

各代体制习惯虽各有不同,一般被封诸侯王者也可自称“寡人"。

2.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等爵位。

爵位分为公、侯、伯、子、男,男爵等还真不是西方独有的,我们周朝就开始了。

 春秋初期,周天子分封天下,一般就是功劳大的,分得土地多,爵位就高,就可以分封为公爵,就是晋文公、秦穆公、齐桓公等。

总体就是分封的土地多,人口多,相应名号也就高了。

 

3.古代对男子、女子的称呼

男子子--古代对成年男子的尊称或美称,相当与现在的先生。

夫子--古代对成年男子的敬称,语气比重于称子。

父(读第三声)--古代对男子的美称或对老年人的尊称。

父(读第四声)--父亲或男性长辈之称。

甫--古代男子的美称。

丈夫--古时称成年男子为丈夫,并不专指女子配偶。

匹夫--本指一个人,古代多指平民中男子,或一般人。

须眉--古代称男子为须眉,古曾以男子须眉稠秀为美,故有此称。

女子妾--古代女子表谦卑的自称。

母--古代对贵族女子的一种美称或泛指长辈女性。

青衣--古代俾女的代称。

裙衩--古时为妇女的代称。

拙荆--一般人家丈夫对妻子的一种称谓。

粉黛--古代美女代称。

蛾眉--亦作`娥眉`,古代美女的代称。

巾帼--古称妇女为巾帼。

姥--古称老妇人为姥。

妪--古对妇人,一般指年岁大者,亦有指少女者。

媪--古对妇人或老妇人的称乎。

娘--古代指母亲,少女或泛指妇女。

4.寡人:

诸侯谦称,寡德之人

5.执事:

办事的官员,文中可用作对对方的敬称。

《荆轲刺秦王》

1.《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学名著。

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国语》是第一部),又称《国策》。

由西汉刘向所整理编写。

全书按东周、西周、秦国、齐国、楚国、赵国、魏国、韩国、燕国、宋国、卫国、中山国依次分国编写,分为12策,33卷,共497篇。

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言行策略,也可说是纵横家的实战演习手册。

这部书有文辞之胜,在我国古典文学史上亦占有重要地位。

本书亦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

2.卿:

1)古代高级官名。

三公九卿、卿相

2)古代对人的敬称。

如称荀子为“荀卿”

3)君主称臣民;上级称下级;长辈称晚辈。

4)古代夫妻互称:

卿卿我我(形容男女间非常亲昵)

5)姓。

3.足下:

古代下称上,或同辈朋友之间的敬称。

古人的尊称有四种:

陛下、殿下、阁下、足下。

(麾下、膝下;在下:

自谦词)

4.邑:

1.通称诸侯的封地;2.泛指一般城镇(大曰都;小曰邑)“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5.仆:

称自己的谦词。

鄙人、敝人、愚

6.祖:

临行祭路神,引申为饯行和送别。

先秦即有祭祀路神、然后登程之俗,其意在祈求一路平安,称之为“祖”。

后世沿之,多于路旁亭舍或在野外临时设立帷帐,备酒肴送别行人,故也称祖帐、祖送、祖道等。

7.古时音乐分为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变徵是变音的变调、声调悲凉

8.中庶子:

管理国君的车马之类的官。

(汉承秦制,据《汉书·百官公卿表》记载:

“太子太傅、少傅,古官……秩二千石。

”属官有太子门大夫5人,庶子5人,洗马16人,舍人、太子中庶子、太子御骖乘、护太子家等,可知中庶子确无掌管车马之职。

在秦、汉以后,中庶子一直是太子宫官,职掌侍从太子,与皇帝身边的侍从相似。

南北朝时期仍称中庶子。

隋代太子官署有门下、典书二坊,各设庶子,门下坊为左庶子,典书坊为右庶子。

唐代改称左、右春坊,以比朝廷的门下、中书省,有左春坊左庶子与右春坊右庶子;高宗时一度改成左右中护,不久恢复旧称。

后代沿置。

清代无官署而仅留官名,并且官无职事,只用以备翰林官的迁转。

清末废置。

郎中:

宫廷的侍卫。

(郎中就是分掌各司事务,其职位仅次于尚书、侍郎、丞相的高级官员。

郎中本是官名,即帝王侍从官的通称。

其职责原为护卫、陪从,随时建议,备顾问及差遣。

战国始有,秦汉治置。

后世遂以侍郎、郎中、员外郎为各部要职。

郎中作为医生的称呼始自宋代。

尊称医生为郎中是南方方言,由唐末五代后官衔泛滥所致。

9.箕踞:

坐在地上,两脚张开,形状像箕。

这是一种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

10.参乘sheng,亦作骖乘古时乘车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

乘:

四匹马拉的车。

11.封邑制度

古代国君封赐给卿大夫作为世禄的田邑。

也叫“采地”、“采邑”、“食邑”。

封建社会君主赏赐给亲信、贵族、臣属的土地,包括土地上的农民。

受到这种赏赐的人必须效忠君主,并承担进贡和在战时提供兵员的义务;对采邑中的百姓有管辖权,并课征租税。

初为终身占有,后变为世袭。

12.五音:

古人把宫、商、角、徵、羽称为五音,加上变宫、变徵称为七音。

变徵声调悲凉。

六律:

律本为定音竹管,后指古代音乐专门名称:

黄钟、太簇、姑洗、蕤宾、夷则、无射。

八音:

古代对乐器的统称,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子八类。

雅乐:

古代帝王郊祭、朝贺等大典上所用的音乐。

俗乐:

与雅乐相对。

泛指古代各种民间音乐和外来音乐。

宫廷宴会中也用称为“燕乐”。

阳春白雪:

《阳春》《白雪》都是古代楚国歌曲名,被认定为高级音乐。

后来比喻高深、不通俗的文学艺术作品。

下里巴人:

《下里》《巴人》都是古代楚国歌曲名,被认定为通俗音乐。

后来比喻通俗的文

学艺术作品。

12.九宾:

在朝堂上安设“九宾”,这是古代外交上最隆重的礼节。

九宾,由傧者九人依次传呼接引宾客上殿。

《鸿门宴》

1.司马迁,字子长。

中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

2.《史记》,是由司马迁编写的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多年的历史。

最初称为《太史公》、《太史公记》或《太史记》。

全书有本纪十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

它是“二十四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3.纪传体,以为人物立传记的方式记叙史实。

司马迁的《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中国的官方正史“二十四史”,都依照《史记》体例,都是纪传体。

二十四史中除《史记》外,都是断代史。

4.古代“座次”安排:

(1)官职:

古代以右为尊。

“位在廉颇之右”

(2)车骑:

由以左为尊。

“信陵君虚左以待侯生”“坐定,公子从车骑,虚左”

(3)室内:

西为宾、长、贵;东为主、幼、贱。

(4)堂上座位:

北为帝(尊),南为臣(卑)故有“南面称王,北面称臣”之说。

(5)四面环坐:

由尊到卑,依次排列:

西——北——南——东

如:

项羽(伯)——亚父——沛公——张良

5.古代坐姿与礼节

【坐】古代席地而坐,坐时两膝着地,臀部贴于脚跟。

【跪】两膝着地,挺直身子,臀不沾脚跟,以示庄重。

【跽】跽就是跪坐,也叫做长跪,臀部离开双足称为跽,以两膝着地。

由坐而跽,多是表示敬意或被对方所震动,或表示警惕。

【拜】跪而用手碰地,头不碰地。

【再拜】先后拜两次,表示礼节之隆重。

旧时书信末尾也常用“再拜”,以表示敬意。

【顿首】古时一种拜礼,为“九拜”之一,俗称叩头。

行礼时,头碰地即起。

因其头接触地面时间短暂,故称顿首。

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如官僚间的拜迎、拜送,民间的拜贺、拜望、拜别等。

也常用于书信中的起头或末尾。

【稽首】古代的拜礼,为“九拜”之一。

行礼时,施礼者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拱手于地,头也缓缓至于地。

头至地须停留一段时间,手在膝前,头在手后。

这是九拜中最隆重的拜礼,常为臣子拜见君王时所用。

后来,子拜父,拜天拜神,新婚夫妇拜天地父母,拜祖拜庙,拜师,拜墓等,也都用此大礼。

6.参乘sheng,亦作骖乘古时乘车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

乘:

四匹马拉的车。

7.窃:

常用作表示个人意见的谦称

8.竖子:

骂人的话,相当于“小子”.

9.左司马:

官名,将军下面的属官,掌管军事。

10.山东:

指崤山以东,也就是函谷关以东地区。

11.古代兄弟姊妹间排行习惯以伯仲叔季排序,伯是老大,仲是第二,叔是第三,季是最小的。

“伯仲”两字连用,表示相差不多,难分高下,成语有“不相伯仲、伯仲之间”。

“孟仲叔季”指兄弟姊妹的长幼顺序,"孟"为最长,"季"为最幼。

语出《左传·隐公元年》“惠公 元妃 孟子”唐孔颖达疏:

“孟仲叔季,兄弟姊妹长幼之别字也,孟、伯俱长也。

注:

伯和孟的区别:

嫡长为伯,庶长为孟。

长子是正妻所生用“伯”字,非正妻所生则用“孟”字

必修二

《荷塘月色》

1.鹢首:

古时画鹢于船头,所以把船头叫鹢首。

2.敛裾:

这里是提着衣襟的意思。

裾:

一种有前后襟的衣服。

《诗经》两首

1.有关年龄的文化常识:

幼年泛称——总角(泛指男女少年时代,尤其注意不分男女);13、14岁(女)——豆蔻年华;15岁(女)——及笄之年;15岁(男)——束发;20岁(男)——弱冠。

2.《诗经》“六义”指的是风、雅、颂、赋、比、兴,前三者指的是诗的不同体制;后三者指的是诗的不同表现手法。

朱熹在《诗集传》中解释说: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

大部分是民歌。

雅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即所谓正声雅乐。

《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

除《小雅》中有少量民歌外,大部分是贵族文人的作品。

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

 

六艺:

含义有二:

1.六种技能:

礼、乐、射、御、书、数。

中国周朝的贵族教育体系,开始于公元前1046年的周王朝,周王官学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

礼、乐、射、御、书、数。

2.指六经:

《易》《书》《诗》《礼》《乐》《春秋》。

春秋时期孔子开私学也授六艺,但此六艺即儒学六经,谓《易》、《书》、《诗》、《礼》、《乐》、《春秋》。

(其中《乐》早已失传,甚至其存在与否都众说纷纭)

六义:

诗经学名词。

语出《诗·大序》:

“故诗有六义焉:

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一般认为风、雅、颂是诗的分类;赋、比、兴是诗的表现手法。

3.筮本是用草木类预测。

后来指称扩大了,广义的筮即起卦手段,也包括非草木类型的起卦手段。

4.古代少年男女把头发扎成丫髻,叫总角,后来用总角指代少年时代。

5.猃狁:

1.旧时对我国少数民族的称呼。

2.对外国侵略者的称呼。

3.古神话传说中的人种。

6.路:

高大的战车,将帅作战时用的车,又叫戎车,周代时战争是车战。

7.象弭鱼服:

两端用象骨装饰的弓,用鲨鱼皮制作的箭袋。

形容装备精良。

《离骚》

7.“楚辞”又称“楚词”,是战国时期伟大诗人屈原创造的一种诗体。

作品运用楚地(今两湖一带)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汉代时,刘向把屈原的作品及宋玉等人“承袭屈赋”的作品编辑成集,名为《楚辞》。

由于屈原的《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所以楚辞又称为“骚”或“骚体”。

  

《诗经》和《楚辞》分别是先秦时期北方中原文化和南方楚文化的辉煌结晶,中国文学史上往往将“风”、“骚”并称,“风”指《国风》,代表《诗经》;“骚”,指《离骚》,代表《楚辞》。

《诗经》与《楚辞》分别是中国文学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传统的两大源头。

 

8.绳墨:

木工打直线的墨线。

比喻规矩或法度。

 

《孔雀东南飞》

9.乐府双璧:

《孔雀东南飞》与北朝的《木兰诗》

乐府三绝是指:

《孔雀东南飞》《木兰诗》《秦妇吟》

乐府诗:

“乐府”本是汉武帝时刘彻设置的音乐机构,职责是制作乐章并采集整理各地民间俗乐和歌辞,分别用于朝廷典礼和宴会时演唱。

这些乐章、歌辞后来就叫“乐府诗”,成为继《诗经》、《楚辞》而起的一种新诗体。

10.箜篌:

古代的一种弦乐器,23弦或25弦,分卧式、竖式两种。

 

11.诗书:

古代常指《诗经》和《尚书》,这里泛指一般经书。

(孔雀东南飞)    

12.妾:

旧时妇女谦卑地自称。

     

13.公姥:

公公和婆婆。

    

14.结发:

结发,汉族婚姻习俗。

一种象征夫妻结合的仪式。

当夫妻成婚时,各取头上一根头发,合而作一结。

15.黄泉:

在中国道家文化中是指人死后所往之地,也就是阴曹地府,黄泉亦是九狱九泉之一。

日本、朝鲜半岛的文化中也有相近说法。

16.秦罗敷:

“秦”是古诗中美女常用的姓。

“罗敷”是古代美女的通名。

17.伏惟:

下级对上级或晚辈对长辈说话表示恭敬的习惯用语。

18.床:

古代坐具。

19.新妇:

当时对年轻妇女的泛称。

下文中“新妇初来时,小姑始扶床”中的“新妇”是年轻妇女对夫家的长辈或平辈的自称。

20.我自不驱卿:

卿,本处是丈夫对妻子的爱称。

21.初阳岁:

冬至之后,立春之前。

 

22.帘通“奁”,女子梳妆用的镜匣。

    

23.初七:

支农里七月七,旧时妇女在这天晚上乞巧。

24.下九:

古人以农历每月的二十九为上九,初九为中九,十九为下九。

在汉代,每月十九是妇女欢聚的日子。

25.不图子自归:

古代女子出嫁以后,一定要得到婆家的同意后,娘家派人来接,才能回娘家。

下文“不迎而自归”也是按照这种规矩说得责备的话。

26.主簿:

太守的属官。

27.义:

是对男子的美称。

28.适:

出嫁            

29.六合:

(1)指上下和四方,泛指天地或宇宙

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

——《庄子·齐物论》。

成玄英疏:

“六合,天地四方。

(2)又指一年十二个月中季节相应的变化,如仲春和仲秋为合,仲夏和仲冬为合。

古时候迷信的人,结婚要选好日子,要年、月、日的干支(干,天干,甲、乙、丙、丁…;支,地支,子、丑、寅、卯…。

年、月、日的干支合起来共六个字,例如甲子年,乙丑月,丙寅日)都相适合,这叫“六合”

履至尊而制六合。

——贾谊《过秦论》

30.榻:

是一种坐具。

31.仕宦于台阁:

台阁,原指尚书台,这里泛指大的官府。

32.窈窕艳城郭:

城郭,古义是指内城和外城,现在泛指城或城市。

城指内城的墙,郭指外城的墙。

33.青庐:

用青布搭成的蓬帐,举行婚礼的地方,东汉至唐有这种风俗。

34.黄昏:

十二时辰之一,是戌时(相当于现在的19时至21时)。

35.人定:

是亥时(相当于现在的21时至23时),这里指夜深人静的时候。

  

 补充天色纪时法、地支纪时法

十二时

夜半

鸡鸣

平旦

日出

食时

隅中

日中

日昃

晡时

日入

黄昏

人定

时辰

现代时间

23-1

1-3

3-5

5-7

7-9

9-11

11-13

13-15

15-17

17-19

19-21

21-23

补充:

五更报鼓计时法如:

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

夜间时辰五更五鼓五夜现代时间

黄昏一更一鼓甲夜19-21点

人定二更二鼓乙夜21-23点

夜半三更三鼓丙夜23-1点

鸡鸣四更四鼓丁夜1-3点

平旦五更五鼓戊夜3-5点

【鼓】古时常夜间击鼓报更,所以古人常以鼓代更。

【漏】古时用滴漏计时,夜间凭漏刻传更。

【时】时是时辰,介绍见前古代纪时法。

【点】古人将一夜分为五更,每更分为五点。

每点约等于现代的24分钟。

【刻】古人把一昼夜分为100刻,实算96刻,每刻15分钟。

漏刻指很短的时间

《诗三首》

36.杜康:

相传是最早造酒的人。

37.子:

对对方的尊称。

衿:

古式的衣领。

青衿:

是周代读书人的服装,这里指代有学识的人。

38.“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由于该诗描写的是周朝学子的服装,因此“青衿”代指周朝国子生,此后也成为北齐、隋唐两宋学子的制服,这里作为贤士的代称。

古指读书人。

这里代指有学识的人。

39.阡陌:

阡,南北向的小路;陌,东西向田间小路。

40.五言诗:

是我国古代诗歌体裁,全篇由五字句构成。

五言诗是在两汉民谣和乐府民歌中首先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古诗十九首》是五言诗的成熟代表。

《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

这些诗“不是一人一时之作。

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

”东汉末年无名氏《古诗十九首》的出现,标志着五言诗已经达到成熟阶段。

钟嵘称之为“惊心动魄,一字千金”,刘勰称之为“五言之冠冕”。

41.建安风骨是以曹氏父子为中心形成的文人集团所表现出的共同的文学倾向,他们高扬政治理想,展示强烈个性,具有浓郁的悲剧色彩,展现了东汉末年动荡的时代,形成了慷慨激昂、刚健有力的诗歌风格,所以称为“建安风骨”。

代表人物主要有“三曹”、“七子”和蔡琰。

“三曹”指曹操、曹丕、曹植;“七子”指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兰亭集序》

42.癸丑:

古人常用天干十个字和地支十二个字循环相配来表示年月日的次序。

这里指永和九年。

补充我国古代纪年法主要有三种:

(1)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

以王公在位年数来纪年。

如《廉颇蔺相如列传》:

“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

(2)年号纪年法。

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

此后每个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

如《岳阳楼记》“庆历四年春”、《琵琶行》“元和十年”、《游褒禅山记》“至和元年七月某日”。

(3)干支纪年法。

天干地支简称“干支”,十天干:

甲、乙、丙、丁、戊(wù)、己(jǐ)、庚(gēng)、辛(xīn)、壬(rén)、癸(guǐ);十二地支:

子、丑、寅(yín)、卯(mǎo)、辰(chén)、巳(sì)、午(wǔ)、未(wèi)、申(shēn)、酉(yǒu)、戌(xū)、亥(hài)。

天干地支纪年法计算的万能公式:

天干计算法:

年减去3再除以10得到的余数对应的天干字就是干。

地支计算法:

年减去3再除以12得到的余数对应的地支字就是支。

43.暮春:

春季的末一个月。

 

  一年分四季,每季三个月,分别称为孟、仲、季。

农历以正月、二、三月为春季,分别称作孟春、仲春、季春;以四月、五月、六月为夏季,分别称作孟夏、仲夏、季夏;秋季、冬季以此类推。

如:

“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

”           

44.禊,一种祭礼。

古时一三月上旬的“巳”日为修禊日;三国魏以后用三月三日,不再用巳日。

禊事,古代的一种风俗,三月三日人们到水边洗濯,嬉戏,以祈福消灾。

45.流觞:

为古人每逢农历三月上巳日于弯曲的水渠旁集会时,在上游放置酒杯,杯随水流,流到谁面前,谁就取杯把酒喝下,叫做流觞。

46.若合一契:

契,用木和竹刻成,分成两半,合在一起可为凭验。

47.彭:

即彭祖,传说曾活到八百岁。

48.殇:

未成年而死去的人。

49.有关序跋

序也写作“叙”或称“引”,犹如今日的“引言”、“前言”。

是说明书籍著述或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

“序”一般写在文章前面,列于书后称为“跋”或“后序”。

序又分为赠别序如《送东阳马生序》,赠序与书序不同,赠序内容多是一些安慰,勉励的话;宴集序如《滕王阁序》、《兰亭集序》,同时《滕王阁序》、《兰亭集序》也是书序。

《赤壁赋》

50.望:

农历每月十五。

既望:

农历每月十六。

晦:

农历每月最后一天。

朔:

农历每月第一天。

5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