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表格).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3427568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 页数:182 大小:2.0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表格).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2页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表格).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2页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表格).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2页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表格).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82页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表格).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82页
亲,该文档总共18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表格).doc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表格).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表格).doc(18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表格).doc

第一单元时、分、秒

教学内容:

时分秒

教材分析:

  第一阶段是在一年级上册,主要让学生学会看整时和半时,初步认识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第二阶段是在一年级下册,主要让学生会读、写几时几分,知道1时=60分;第三阶段就是本册教材本单元,主要教学时间单位“秒”,以及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

具体内容的编排顺序如下:

1、在具体情境中感悟时间单位“秒”。

2、观察钟表,得出1分=60秒。

3、时间单位之间的简单换算。

4、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能选择合适的单位和工具对时间进行度量。

2、过程与方法:

结合生活经验体验时间的长短,初步建立分、秒的时间观念,会用一定的方法估计时间。

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体会时刻与经过时间的区别与联系,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估计意思,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

1.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能选择合适的单位和工具对时间进行度量。

2、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体会时刻与经过时间的区别与联系,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结合生活经验体验时间的长短,初步建立分、秒的时间观念,会用一定的方法估计时间。

  课时安排:

5课时

  1、秒的认识、秒和分之间的关系、体验时间的长短------1课时

2、时间单位之间的简单换算-------------1课时

3、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1课时

4、时、分、秒的巩固练习-----------2课时

课题:

秒的认识第1课时总序第教案

课型:

新授课编写时间:

年月日执行时间年月日

教学目标:

1.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交流、合作,自主认识新的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

2、通过动手操作等丰富的学习活动,让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1秒及1分(60秒)的时间观念。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渗透爱惜时间的教育,教育学生要珍惜分分秒秒。

教学重点:

会用调查法收集数据及用统计表呈现数据。

教学难点;收集数据的方法。

教学用具:

模型钟、课件。

教法:

谈话、演示。

学法:

自主探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播放新年联欢晚会的片段)

谈话:

新年的钟声将敲响,让我们一起来倒计时。

(课件出示钟面,伴随着“滴答”声,让学生共同进行倒计时)

谈话:

刚才,我们进行倒计时,像这样计量很短的时间,我们常用比分更小的单位——秒。

今天,我们就共同来认识这个新朋友。

(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一)认识时间单位“秒”

1、师:

你知道怎样计量用“秒”做单位的时间吗?

请仔细观察你们所带的钟表,看看有什么发现。

2、学生自主探索,共同探究。

3、学生反馈:

①时钟有3根针,走得最快的那根是秒针。

②秒针走1小格是1秒。

走1大格就是5秒。

③如果是读取电子表上的时间时,让学生可以利用以前学过的电子表的读法进一步类推。

4、体验1秒钟

①师:

1秒到底有多长呢?

让我们闭上眼睛,仔细听一听。

(利用时钟的“滴答声”让学生感受。

)钟表发出“滴答”一声所经过的时间就是1秒。

②学生跟着时钟的“滴答声”,做拍手练习,每一秒拍一下手,看看谁拍得最准。

③比一比,哪位学生不看时钟,每秒数一个数,看谁数得最准确。

④小结:

刚才,我们听到钟声“滴答”一声就是一秒,我们拍一下手用1秒,数一个数也是用1秒。

1秒的时间确实很短,但是有些现代化的工具在这短短的1秒钟里却可以做很多事情呢。

(举几个具有说服力的数据说明1秒钟的价值)所以,我们可别小看了这短短的1秒钟,它的作用可大了。

我们要珍惜时间,不浪费每1分、每1秒。

5、师:

(边拨秒针)秒针从数字12走到数字6,这表示经过几秒?

从数字6走到8,表示经过几秒?

请你轻轻告诉同桌的小朋友你是怎么知道的。

6、你还知道秒针从哪儿走到哪儿也是10秒?

(二)探索分与秒之间的关系

1、师:

如果秒针从数字12起,走一圈,又回到数字12,这时经过多长时间,分针有没有什么变化。

2、让学生小组合作,仔细观察钟面,自主探索。

3、学生反馈。

4、小结:

秒针走1圈,就是60秒,这时分针走1小格,也就是1分钟,所以1分=60秒。

(三)练习:

体验1分钟1、让学生看钟表,通过读秒来体验1分钟的长短。

2、师:

1分钟能做什么呢?

3、让学生举例,说说1分钟可以做什么事。

(四)小结

课题:

时间的换算及计算第2课时总序第教案

课型:

新授课编写时间:

年月日执行时间年月日

教学目标:

 1、通过加深学生对时间单位的认识,发展学生的时间观念。

2、会进行一些简单的时间计算。

3、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

时间单位的简单转换和求经过时间的方法。

教学难点:

时间单位的简单转换和求经过时间的方法。

教学用具:

课件、模型钟

教法:

谈话、演示。

学法:

自主探究。

教学过程:

一、猜谜游戏引入:

1、猜谜语:

矮子走一步,高个走一圈。

矮子走一圈,高个走半天。

2、学生猜出谜底后,教师拿出一个钟面模型,提问:

①“矮子指的是什么”?

“高个指的又是什么?

②“分针走一小格的时间是多少”?

“分针走一圈的时间是多少”?

“时针走一大格的时间是多少”?

“时针走一圈的时间是多少”?

③“1时等于多少分”?

“1分等于多少秒”?

3、教师演示课件,拨出不同的时刻,让学生读出时间。

如:

5时,3时20分,6时,9时50分等。

4、引出课题:

我们已经学会看时间,但如何计算经过的时间呢,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时间的计算”。

(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1:

2时=()分

(1)教师:

1时等于„„?

(学生答)那2时呢?

(2)学生合作、自主探究。

(3)反馈a、60+60=120分

b、2时就是2个60分,即60×2=120分

2、完成第4页“做一做”先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订正时,可以指名学生说一说得数是多少?

是怎样想出来的?

然后教师小结出时间转换的方法。

方法1:

时、分、秒是从大到小的单位,像百位、十位、个位一样;

方法2:

时、分、秒中从小单位向相邻大单位换算,即秒向分换算,分向时换算是满六十进一,进位原理与个位到十位、十位到百位的进位类似。

60秒=1分(10个1=1个10)

60分=1时(10个10=1个100)反过来也是一样的。

3、教学例2。

(1)教师投影例2的情境图,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图,说说图意:

小明7时30分离家,7时45分到校。

(2)师:

小明从家到学校用了多少时间呢?

(3)学生讨论回答,试着让学生归纳出计算时间的各种方法:

a、分针从6走到9。

走了3大格,是15分钟。

b、45-30=15,是15分钟。

4、小结

5、请一至两名学生说说自己从几点出门到学校是几点。

让台下的学生帮忙算一算。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第5页“做一做”。

集体订正时,可以指名到黑板前的钟表上实际操作一下。

2、填空:

(1)50分比1时少(  )分,1时比45分多(  )分。

(2)一节课是(  )分,课间休息(  )分,再加上(  )分,就是1时。

3、竞赛:

教师口头报时刻,如:

3时至3时45分,经过几分?

学生抢答,看谁抢答得快,教师给予奖励。

四、全课总结,回归评价:

 

课题:

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第3课时总序第教案

课型:

新授课编写时间:

年月日执行时间年月日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时间和时刻的意义,会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加深学生对24时计时法的认识。

2、在自主探究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过程中,初步掌握一些求简单的经过时间的方法,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体会简单的时间计算在生活中的应用,建立时间观念,体会合理安排时间的重要性,养成珍惜时间的良好好习惯。

重点:

会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加深学生对24时计时法的认识。

难点:

理解计算经过时间方法的原理。

教学用具:

课件、钟面。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谈话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课件出示情境图:

教师:

从情境图中,你了解了哪些信息?

学生汇报交流。

教师:

根据信息你能提出数学问题吗?

预设:

到奶奶家要坐多长时间的火车?

教师:

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呢?

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

(板书:

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

(二)自主探究,寻找策略

1.学生独立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教师:

解决这个问题,你有什么好办法吗?

2.小组讨论交流。

教师:

和同学说一说你是用什么办法解决问题的。

3.全班汇报。

请各小组派代表向全班汇报。

结合学生的汇报教师出示“时间轴”进行演示。

(3)运用24时计时法计算。

将下午6时用24时计时法表示,用结束的时刻减开始的时刻,就等于经过的时间。

下午6时是18︰00,18-9=9(小时)。

结合学生的汇报教师出示“时间轴”进行演示。

4.检验结果,回顾反思。

教师:

怎样知道你解答得对不对呢?

回忆一下刚才解决问题的过程,同学们计算经过时间时都用到了哪些方法?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教材第84页做一做。

亮亮一共睡了多长时间?

学生独立思考,交流方法。

让学生在交流中,感受所要计算的经过时间横跨两天,用分段计算思考比较容易。

2.练习十八第4题。

(1)春风饭店晚上营业时间是从下午到晚上。

(2)一天共营业多长时间?

(3)你能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并解答吗?

理解题意,知道营业牌上用的是24时计时法。

一天的营业时间=上午的营业时间+下午的营业时间。

3.填一填。

(1)两个剧场上午共放映(  )场,下午共放映(  )场。

(2)下午最晚结束放映的节目是(      )。

(3)小龙下午3时买当天的票,他可以看哪几个节目?

4.同学们看表演。

表演从上午9时开始,预计需要1小时45分钟。

带队老师决定11时带同学们乘车离开剧场,合适吗?

为什么?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有哪些新的收获?

还有哪些问题?

课题:

时、分、秒的练习一第4课时总序第教案

课型:

练习课编写时间:

年月日执行时间年月日

教学目标:

1、通过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素材,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充分体会时、分、秒的实际意义。

2、通过练习,学生比较熟练地进行一些简单的时间计算。

3、进一步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重点:

时间单位的简单转换和求经过时间的方法。

难点:

用时针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法:

尝试指导法。

学法:

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钟面上有()根针,()个数字,()个大格,()个小格,每个大格包含()个小格。

2、1时=()分1分=()秒

3、分针转()圈,时针转1小格。

秒针转()圈,分针转1小格。

4、1天里时针转()圈,分转转()圈,秒针转()圈

指名学生口答,其他学生订正。

二、基本练习

1、完成“练习一”第3题。

要求学生先估计,再实际进行验证,验证的数据可以由学生和家长一起完成。

2、完成“练习一”第4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让学生说一说每一题是怎么比较的,允许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比较,只要说得有道理就行。

3、完成“练习一”第5题。

读读书上的三个例子,并要求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说一说做这些事情需要多长时间。

4、完成“练习一”第6题。

先让学生尝试做一做,分别测量在跑步或跳绳后,1分钟内心跳和呼吸次数的变化情况。

5、完成“练习一”第8题。

学生计算经过的时间。

如果部分学生有困难,让他们借助钟面模型加以演示、理解,教师给予适当的帮助。

6、完成“练习一”第9题。

指名说说题意。

学生独立列式,说说自己的计算方法。

二、补充题目。

1、1分=()秒  4时=()分  9分○9秒  36分○2时

5分=()秒  150秒○2分  400分○4时 10分○1时

2、电影《神奇的宇宙》从2:

05开始,到2:

50结束,这场电影放映了多长时间?

 

3、5时30分+4时45分=

三、全课总结:

你现在回算经过的时间吗?

计算经过的时间应注意什么?

四、布置作业:

“练习一”的第10、11题。

课题:

时、分、秒的练习二第5课时总序第教案

课型:

练习课编写时间:

年月日执行时间年月日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加深学生对时间单位的认识,会进行一些简单的时间计算。

增强学生的时间观念。

2、通过对时、分、秒的整理和复习,使所学的知识条理化、系统化,提高计算的熟练程度。

3、培养良好的学习兴趣,学会归纳、整理和应用。

 

重点:

时间单位的简单转换和求经过时间的方法。

难点:

用时针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法:

尝试指导法。

学法:

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回忆梳理构建网络

激趣:

你们知道奥运会是什么时候吗?

还有几天呢?

可把他累坏了,大家愿不愿意帮老师算一下呢?

不过在帮之前,他想先了解一下同学们第五单元都学了哪些知识?

师:

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1)小组交流

(2)汇报:

展示学生所写的,并引导说板书:

师:

第五单元学了哪些知识呢?

(板书:

时分秒的整理和复习)

师:

时分秒我们主要学习了哪些内容呢?

知识结构网络:

秒的认识时间的计算

时分秒的整理和复习1分=60秒

1时=60分时间的应用(比较大小及解决应用题)

师:

你能用你所学的知识,解决下列问题吗

一、填空题。

1、时针从上一个数字走到下一个数字,就是()。

2、学过的时间单位有()()()。

计量很短的时间时,常用比分小的单位()。

3、时针走一大格是(),分针走一大格是(),秒针走一大格是(),走一圈是()。

4、1时=()分1分=()秒120秒=()分

180分=()时5分=()秒4时=()分

2时20分=()分75分=()时()分

3分13秒=()秒100秒=()分()秒

5、填合适的时间单位。

(时、分、秒)

(1)、一节课40()。

(2)、李静跑50米的时间是12()。

(3)、爸爸每天工作8()。

(4)、小明跳50下绳约需30()。

6、体育老师对第一小组同学进行50米跑测试,成绩如下:

小红9秒,小明8秒,小丽11秒,小军10秒。

()跑得最快,()跑得最慢。

7、6分○60秒160分○3时4分○200秒3时○300分

250分○5时60秒○60分10分○600秒120分○2时

二、判断题。

选择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秒针走一大格,分针就走一小格。

()

2、火车下午1:

05从南京出发,当天下午3:

50到达上海,火车共行驶了2小时45分。

()

3、时针在4与5之间,分针指着10,这时是5:

30.()

4、在百米赛跑中,东东用了140分。

()。

5、明明每天早晨7:

15从家出发,7:

35分到校,她路上用了20分钟。

()。

三、选择题。

1、一场电影大约播放()。

①500秒②8时③100分

2、小丽1分钟写4个大字,写20个大字需多长时间?

列式为()。

①1×4②4×1③20÷4

3、从9时到11时30分,经过了()①3时30分②2时30分③1时30分。

4、新闻联播晚上7时开始,用时30分,()结束。

①7:

30②6:

30③8:

30

5、学校早上8:

25上第一节课,这节课上40分,中间休息10分,()上第二节。

①9:

05②8:

75③9:

15

第二单元:

单元教学计划

教学内容: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一)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主要教学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和在100以内),笔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以及用估算解决问题。

这些内容是在万以内数的认识以及100以内的加、减法基础上教学的,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一方面通过口算、笔算和估算,复习了数和计算的有关知识,另一方面也为进一步学习计算起了铺垫作用。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正确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和在100以内),会正确计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

 2、使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应用合适的方法进行加、减法估算,培养估算意识和能力。

3、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利用估算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以及估算意识和能力。

教学课时:

7课时

课题:

两位数加两位数(口算)第1课时总序第教案

课型:

新授课编写时间:

年月日执行时间年月日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2、能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整理、分析数据,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解决问题方法多样化,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重点:

1、正确地进行两位数加法的口算。

2、能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

教学用具:

各种食物若干、实物投影等。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用两位数加、减整十或一位数。

26+3048+2049-2056+328-9

24+935-2046-798-9078+9

2、在()里填上适当的数。

23283563

203()()()()()()

72317529

 

()()()()()()()()

二、探究新知

1、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口算方法。

(1)观察教材第9页的主题图,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消息?

学生汇报。

(一至五年级参加“世博会”的各班人数)

(2)出示问题:

一年级一共要买多少张车票?

(3)提问: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求一共多少张车票就是求一年级一共有多少人,一年级一班35人,二班34人,用加法计算,列式:

35+34。

(4)这个算是如何计算?

互相交流算法。

师:

我们学习过两位数加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通过观察我们知道35+34中的两个加数没有一个是整十数或一位数,但是我们是否可以把它们转化成我们学习过的加法然后进行计算呢?

如果可以怎么计算?

生:

可以把其中的一个加数拆分成整十数加一位数。

比如34可以看成30+4,先算35+30=65,再算65+4=69。

师:

除了这种方法以外,还有别的方法吗?

生1:

还可以拆分另一个加数35,把35看成30+5,先算30+34=64,再算64+5=69.

生2:

除此之外,同时把这两个加数拆成整十数加一位数,然后进行计算也很简便,34看成30+4,35看成30+5,先算30+30=60,4+5=9,再算60+9=69。

2、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口算方法。

(1)出示问题:

二年级一共要买多少张车票?

(2)列式计算:

39+44

(3)学生尝试计算39+44,并说说算法。

三、巩固练习

1、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54+21=15+55=61+39=35+66=

23+28=32+46=53+36=37+54=

2、春节小明用压岁钱买一个玩具汽车39元,买一个天线宝宝75元,问他一共用去多少钱?

课题:

两位数减两位数(口算)第2课时总序第教案

课型:

新授课编写时间:

年月日执行时间年月日

教学目标:

1、能正确口算百以内的两位数减两位数。

2、经历探索两位数口算方法的过程,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3、增强学生讲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的意识及创新意识。

4、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学会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用具:

课件。

教学方法:

引导法、讲授法、讨论法、操作比较法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口算。

26+41=19+41=56+28=83+12=

75+11=75+21=67+21=72+15=

45+24=58+42=57+17=48+37=

2、谈一谈你是怎样算的。

35-20=35-2=36-8=

二、探究新知

1、获取信息,理解题意。

谈话: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11页的例2内容,说一说从图文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专线大巴票价:

48元,普通快客票价:

65元,动车票价:

54元)

提问:

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1)普通快客的票价比动车贵多少元?

(2)专线大巴的票价比普通快客便宜多少元?

2、尝试解决,探究算法。

(1)两位数的不退位减。

师:

我们学习过两位数减整十数、一位数的计算方法,这道题中的减数既不是整十数,又不是一位数,应该怎么计算呢?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然后汇报。

生1:

先算65-50=15,再算15-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