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语文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428196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26.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语文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语文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语文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语文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语文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语文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语文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语文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语文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语文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语文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语文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语文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语文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语文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语文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语文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语文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语文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语文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语文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语文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语文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语文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

    1、用钢笔描红。

    2、组词:

      先()火()此()冷()文()

      洗()灰()紫()岭()纹()

    3、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学习第四自然段先概括、后具体的构段方式。

2、知道北大荒是个美丽、富饶地地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地思想感情。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读词语;

   2.指名读课文;

  二、讲读课文:

  1、齐读第一自然段。

2、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过渡:

课文第一段告诉我们北大荒秋天到来的时间。

9月,一来到北大荒,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儿的“天空”。

  

(1)北大荒秋天的天空怎么样?

读一读第二自然段内容。

  

(2)出示灯片:

指导观察看图说说,课文那些语句写了图的内容?

理解“一碧如洗”。

(板书)

  (3)北大荒的天空一碧如洗,很美。

到了傍晚,绮丽的晚霞更令人陶醉。

  《1》西边的天上会有什么?

读——

  《2》这些流云是怎样变化的?

  《3》(看灯片)这样美的景色,课文怎样用文字来描述的?

指名读

  听了他的朗读,你知道作者是用什么什么方法来写这些流云的?

(比喻)把------比作了-------。

  (4)现在我们来欣赏这些优美的语句,小声跟配乐录音读,注意边读边想象那美景,用你的感情表达出来。

  5.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秋天北大荒的天空一碧如洗,那里的小河有时什么样儿呢?

(小河)

  

(1)听老师读,看有几句话,每句讲了什么?

  

(2)第1句,小河给你什么印象?

  (板书:

清澈见底)查字典理解“澈”。

  (3)印示灯片,指导看图后提问:

为什么把他比作“一条透明的蓝绸子”?

用“因为------所以------”说话。

  (4)假如你是一条小鱼,你该怎样表达此时的心情?

指名读——

  (5)男女生分读后齐读本自然段。

  6.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

  此时,那儿的原野不同于其他季节,文中是怎样描写的呢?

  

(1)自由轻声读课文,动笔画出有那些景物,有几句话。

  

(2)齐读第一句:

什么地方热闹非凡?

  这句话具体吗?

再读一读课文,找找哪几句是用来写原野热闹的?

  (3)学习第二、三句内容。

  《1》投影片覆盖出豆荚图片:

课文文中是怎样描写豆荚的?

  大豆真的会笑吗?

齐读本句。

  《2》覆盖出高粱图片:

“黑红”的高粱说明他们怎么样了?

高粱会演唱吗?

为什么这样写?

指名读,齐读。

  《3》火红的榛树叶子出现在哪儿?

红得怎样?

  《4》秋天是收获的季节。

那儿的人们把过去荒芜的草地开辟成了丰收的良田。

北大荒人有更大的决心,把祖国建设的更加美好富强。

  (4)齐读本自然段。

你们读了以后,觉得北大荒的原野怎样?

(板书:

热闹非凡)作者怎样把他写具体?

(指名读)

  《1》师读中心句,生读分句。

  《2》齐读概括句,男、女生分读具体描写的句子(交换读)。

  (5)小结:

  今天我们学了新的构段方式——先概括后具体。

请在课后用你的笔来写一写家乡的秋天。

  7.指导朗读。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一至四自然段,读出喜爱之情。

  8.指导书写。

  

(1)认读生字词语。

  

(2)分析字型,指导描红。

  荒:

上中下结构,“亡”不能带点,与“流”比较区别。

  紫:

上中下结构,与“紧”比较区别。

  (3)作业:

按笔顺在习字车上描红。

  9.课外作业。

  片段练习:

家乡的秋天真美呀!

  板书:

           天空 一碧如洗

    北大荒的秋天 小河 清澈见底  美

           原野 热闹非凡

教后反思:

 

6、西湖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全文,背诵全文。

   2.学习本课11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会用"

犹如"

、"

像"

仿佛"

,"

宛如"

等词语口头造句。

   4.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西湖的清奇秀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二、重点难点:

    抓住重点词语和文中的比喻句,体会作者的情感,感受西湖的美丽。

  三、教学教具:

 挂图、录音机

  四、教学时间:

 两课时

  一、调动积累,激发兴趣

    同学们还记得上学期学过的《忆江南》吗?

我们一起背背。

    学生背诵《忆江南》,老师后背诵。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杭州和西湖真挚的感情。

杭州素有人间天堂的美称,西湖,就是镶嵌在"

天堂"

里的一颗明珠。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一次文中游西湖吧。

  二、初读课文

   ⒈配乐范读课文。

   ⒉学生自读课文。

    ⑴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⑵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⑶画出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想想他们在句子中的意思,并标出不理解的地方。

   3.检查自学效果。

    ⑴出示词语:

     杭州天堂远眺掩映一般犹如典雅轻柔秀美连绵起伏

    ⑵指名读词,开火车读,齐读。

(重点读准后鼻音、翘舌音)

    ⑶解释疑难词意,了解词语掌握情况。

    ⑷分自然段指名试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整体感知。

   ⒋感知全文

    在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中描写了西湖的哪些美景?

    板书:

山峦湖水

       湖堤小岛

       华灯

    学生齐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⒌查字典理解"

素有"

的意思。

   ⒍第一自然段告诉我们什么?

  三、指导朗读

   ⒈教师启发:

我们读了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体会了文中的美景。

    你们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吗?

   ⒉学生提问。

   ⒊教师小结。

  四、作业

   ⒈描红;

   ⒉抄写词语;

   ⒊练习朗读课文。

  一、复习,巩固生字

   ⒈导入:

昨天我们学习了《西湖》这课,读了课文,学习了生字词。

同学们

    提出了一些问题,这堂课我们继续学习。

   ⒉复习生字词。

    ⑴听写几个生字:

雅、般、柔、州

    ⑵检查反馈,要求:

①字形正确;

②间架合理。

  二、细读课文,理解文意

   ㈠第1自然段

    ⒈教师引导:

通过昨天的学习,我们感受了西湖那如诗如画般的秀丽景色。

     师生对背第一自然段,了解杭州有什么样的美称?

    ⒉西湖是什么?

   ㈡第2自然段

    ⒈同学们上节课读书时提出了一些问题:

     ⑴为什么说西湖时一副优美的山水画?

     ⑵为什么说西湖时人间仙境?

     ⑶月下的西湖时什么样的景象?

    ⒉以读代讲,读中作答

    ⒊启发思考:

听了刚才这位同学的朗读,你们仿佛看到了什么?

    ⒋西湖的美不仅在湖,也在山,哪些句子写出了山美?

     (讨论后出示第2自然段第一句话)

     引导理解"

远眺"

"

层层叠叠"

连绵起伏"

等词语。

    ⒌教师启发,引导朗读:

     谁来读读描写西湖水美的句子?

硕大"

是什么意思?

     自由试读,边读边想象西湖湖面上点点白鸥飞掠的景色。

    ⒍现在你们明白为什么称它为一副优美的山水画?

请用朗读来告诉老师。

   ㈢学习第3自然段

    十里西湖中是怎样的景色?

为什么说它是人间仙境?

    请同学们朗读相关自然段。

    "

仙境"

是什么样的地方?

你在什么地方见过?

    那么你们想看看西湖仙境吗?

请读课文。

    读了哪一句你彷佛看到了仙境?

    结合课文理解"

飘逸"

掩映"

典雅"

词语。

指导朗读。

   ㈣学习第4自然段

   ⒈生自由读第4自然段。

想想这一段围绕那句话来写的。

   ⒉(出示2,3,4句)指名朗读,其他同学边听边想好像看到了什么?

   ⒊指名朗读两个比喻句。

   ⒋明月东升,湖光灯光交相辉映,此时如果你伴着悠扬的音乐泛舟湖上会有什么感觉?

   ⒌指导朗读最后一句。

   ⒍朗读:

师读第一句,生读二、三、四句。

  三、回溯全文,朗读品味

   ⒈我们循着"

远眺西湖--近赏湖中--月下游赏"

的线索,细读了课文,我们又领略了西湖人间仙境般的秀丽景色。

这样的美文我们应反复读,品。

   ⒉学生朗读练习。

    ⑴自由读课文。

    ⑵教师小结

  四、布置作业

   ⒈背诵课文。

   ⒉摘抄好词佳句。

                  6西湖

               山峦  湖水  (远眺)

               湖堤  小岛  (近赏)

               华灯  琴声  (夜游)

7、拉萨的天空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湛蓝”、“纯净”、“明洁”等词语。

   3能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作者通过对拉萨天空来表达热爱拉萨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让学生到生活中去感受美。

  教学重难点:

通过朗读,特别是对课文中优美的句子反复的朗读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拉萨天空的美,体会作者通过对拉萨天空的赞美来表达对拉萨的无限热爱之情。

教学准备:

    挂图;

生字卡片;

录音磁带;

收集有关拉萨的资料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播放有关拉萨的音像资料。

  2、拉萨是我国西部一座有名的目光城。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走进西部,走进拉萨,去欣赏那里别具风情的迷人风光,去仰望那与别处不同的天空。

  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文,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2、认读生字新词,了解词意。

  

(1)去掉拼音,读准生字。

  

(2)给生字找朋友。

  (3)读准新词,并再回到文中,读懂新词。

  (4)小组交流对词语的理解。

  3、先练读课文,再把你喜欢的自然段读给大家听。

  4、初步感知课文。

  读了课文,你想说什么?

  学生自由表达,教师相机引导。

  三、教学生字字形,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

  指名读。

  2、识记生字字形。

  3、指导书写。

  忍:

上面是“刃”,写好“丶”的样子,摆好“丶”的位置。

  线:

右半部的“戋”中的斜钓要有顶天立地之感,要写得舒展。

  晶:

是品字形结构的字,借此可帮助学生复习入种字的结构。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背诵课文。

   2、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作者对拉萨湛蓝的天空的赞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让学生到生活中去感受美。

  一、复习。

   1、听写词语。

   2、指名朗读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二、精读感悟。

   1、轻读第一自然段,你从中知道了什么?

    ⑴拉萨的天空的特点:

湛蓝、透亮

    ⑵品读比喻句。

     把“拉萨的天空”比作什么?

由此你体会到什么?

    ⑶怎样读好这句话?

    ⑷小结:

这一段是全文的总起,一下子把我们带到了令人神往的拉萨,走进那片圣地,去仰望享受那与众不同的蓝天。

   2、自读二至四自然段,用笔勾画最能体现拉萨天空特点的语句。

    ⑴小组交流,并读一读。

    ⑵教师巡视,相机指导。

    ⑶全班交流品味,学生读句,谈体会。

    ⑷图片展示

   3、齐读第五自然段。

    准确、形象的比喻,点明了拉萨天空的美,表达了对拉萨的热爱。

  三、品读模拟,拓展眼界。

   1、齐读课文,让我们在作者的引领下,再次走进拉萨,欣赏拉萨的蓝天。

   2、模拟情境。

    假如你是一名拉萨当地的导游,今天你要接待一批游客,请你着重带领大家欣赏拉萨的蓝天,并有机地介绍有关拉萨的其他内容。

  四、指导背诵。

   1、可提供关键词语,理清层次,逐步背诵。

   2、可借助各种拉萨天空的图片资料,以境助诵。

  板书设计:

               7、拉萨的天空

                湛蓝  纯净

               圣地的窗帘

习作2

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了解外貌描写的意义。

(2)指导学生写人物的外貌时,要有顺序,抓住重点来写,练习由表及里地观察人和由表及里地描写人。

(3)培养写作的兴趣和自信,让孩子愿意写作、热爱写作。

教学内容

分析

我的自画像

重点难点

1.读懂习作要求,初步领会介绍人物的基本要领。

2.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

教学时间

(2)课时

(一)课时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谈话导入,读懂例文

1.今天老师给大家介绍一位新朋友,他让我给同学们带来了他的自画像,并且描述了图画中的自己,希望同学们能喜欢他。

(课件先出示小虎的画像,然后出示例文。

2.读例文。

(学生认真听。

3.通过小虎的介绍同学们都认识了这位新朋友,你们说一说这位新朋友有什么特点?

他是从哪几方面来介绍自己的?

(学生自由发言。

4.总结学生的发言。

(身材、长相、年龄、表情、性格、爱好。

5.过渡:

你们也有自己的特征,请你也试着把自己介绍给小虎认识一下。

以亲切的语气给同学们介绍新朋友,学生的精神一下子集中起来。

然后引导学生看图,感知杜小虎同学的外貌形象。

接着带领学生从介绍人物的角度研读例文,明了例文是由图入手,从整体形象、外貌、性格、兴趣等方面按顺序介绍自己的。

最后将图文结合起来结合起来把握,让学生了解到图的描绘与文的描述紧密融为一体,两者完美统一。

 二、引导讨论,归纳要点。

1.要想让新朋友对你有一个具体的了解,你也得画一副自己的画像,并且把自己介绍给小虎。

想一想,你可以从哪些方面介绍自己呢?

2.老师从学生的回答中概括并板书。

(年龄、性别、长相、性格、兴趣)

3.介绍时必须抓住以上各方面的特点——与别人不同的地方。

请你说说你自己哪里与众不同。

(小组讨论,互相启发后发言。

4.小结并归纳习作要点:

介绍一个人必须包括人物的年龄、性别、长相、性格、兴趣等多方面。

还必须抓住以上各方面的特点——与别人不同的地方。

介绍时必须按一定的顺序。

第二个环节是学生初步领会习作要求的重要环节。

在研读例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讨论,启发学生自己小结,使学生明确本次习作的要求,达到预期的目的。

 三、教师指导,口头作文。

1、课件出示词语供学生参考:

例如:

外貌描写:

红扑扑的小脸脸蛋黑里透红水灵灵的大眼睛黑葡萄似的大眼睛小而有神的眼睛能说会道的嘴巴樱桃似的小嘴。

性格描写:

活泼内向爱说爱笑泼辣腼腆。

2、同学们先在小组内进行自我介绍,学生之间可以相互提醒、补充。

(同学互相交流。

3、小组将说的比较好的同学推荐到班级交流,相互评议,共同提高。

教师适时点拨细节处理。

在进行口头作文这个环节中,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题参与意识,在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中,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训练了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

 四、学生独立仿写练习

1、学生自己画像,进行习作练习。

教师巡视辅导。

2、选两三个同学的草稿读给大家听,请大家猜作者是谁,如果大家一听就猜出写的是谁,那就说明他抓住了外貌等多方面的特征,予以表扬。

如果猜不出,组织讨论,进行修改。

学生通过口头作文,对自己的特点进行了描述。

学生乐于表达,敢于表达。

使学生更好地从“读”中学“写”,有利于学生写作水平日有寸进,不断提高。

五、总结

今天,同学们不光认识了一位新朋友,而且还学会了怎样把自己介绍给新朋友。

请大家说一说介绍自己要抓住哪些特点?

(学生回答问题。

板书设计

朋友

 让 同桌  更了解我,多帮助我

大家

 认识自我,认识他人

反思重建

练习2

1、完成练习2中的第一项:

学用字词句。

2、巩固查字典,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理解能力。

3、学会联系上下文理解生字词,培养学生对语句的理解能力。

4、完成“写好钢笔字”,对学生的写字姿势,学习习惯进行培养。

5、按照笔顺规则把“异济养”3个字写正确、写端正。

6、完成“读读背背”,培养学生对词语的积累和运用。

7、使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能力,能在和陌生人交流中,掌握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的能力。

能够有辨别善恶的能力,能有初步的防范意识。

1、学会联系上下文理解生字词;

2、对学生写字的良好习惯的培养;

3、使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能力。

学生准备字典、小黑板、投影片、观察父母是如何面对有人敲门的

(3)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

 小朋友们,我们祖国的语言文字有着丰富的内涵,相同的字词在不同的语境中,意思有时就不同了,我们来看这样一个句子。

激发学习兴趣

二、出示:

明境一样的水面顿时漾起了一道道波纹。

1、学生自由读。

2、指名读。

过渡:

这里的“漾”分别有两种解释,分别是什么呢?

请打开书,认真阅读第一项,并把你的答案在书上画下来。

3、指名问:

你选择的是哪一种解释,并说说原因。

     指导看图。

4、教会理解生字的新方法:

联系上下文理解生字词。

通过例句让学生感受联系上下文理解生字词的方法

三、教学第二题

 1、审题,并画了题目中的要求

 2、让我们一起去帮助小猴吧!

(出示句子)

 3、指名读,要求读准确,将自己领悟的感情读出来。

 4、按要求查字典。

 5、分小组讨论、交流

 6、汇报交流结果

 7、出示:

不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带点的词。

 

(1)有贴着山顶的白云映衬,湛蓝的天空里越发纯净。

 

(2)奶奶说:

“小明,你长得可真结实。

学会审题

巩固练习,掌握方法

四、总结

根据上下文确定字词的意思,这是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我们掌握了这种方法,就能为我们理解课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使学生进一步明白学会根据上下文确定字词的意思的重要性

五、作业

用联系上下文确定字词的意思预习下面课文的生字词。

(二)课时教学过程

一、教学“写好钢笔字”

1、审题

2、指导

 

(1)回忆写字要求和描红要求

 

(2)出示小黑板,认读3个字,了解这几个字的结构。

 (3)仔细观察,找出3个字的共同笔划,并说出撇和竖怎样才能写好看。

 (4)范写,启示要点(异:

上下结构,上面的“巳”要写在横中线的中央部位;

第四笔“横”要长一些,第五笔“撇”稍短,竖落在竖中线上;

济、养:

除了“撇”“竖”注意以外,还要将上面的“撇”“捺”展开。

 (5)学生书空

3、练习:

教师个别辅导并强调书写姿势。

4、反馈:

表扬书写姿势正确的学生并作纠正训练

通过练习,培养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

二、教学“读读背背”

1、审题:

弄清题目要求

(1)自由读成语,不认识的字可以查字典或问老师。

(2)教师范读

(3)学生自由读

(4)理解成语意思,学生交流、讨论

(5)练读、指名读、分组读

(6)练背、同桌间互背、集体背、指名背 

根据书上插图,任选成语说一句话。

积累并学会运用

第(三)课时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听力训练,放录音。

  这是什么声音?

相机板书课题:

当有人敲门的时候

当你一个人在家的时候,有人敲门,你会怎么想?

怎么做?

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二、审题,出示书上插图。

三、指导

1、自主参与,大胆陈述

2、学生讲,及时纠正

3、指导学生将画面说具体。

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谁是怎样的表情,这样做对不对呢?

为什么?

 

4、学生分小组练说。

指导

四、互助学习,拓展思维

1、平时都有谁会敲你家门,你如何对答呢?

2、设置情景:

(1)敲门者是出差归来的父亲。

(2)敲门者是自己不认识的,但说是认识爸爸或妈妈的人。

(3)敲门者是陌生人。

3、学生互相交流,讨论。

4、学生表演,大家点评,点评的要求是:

态度是否大方;

声音是否响亮;

见熟悉的人时用礼貌用语,发现是陌生人,要委婉拒绝。

对学生的表演进行鼓励,并及时纠正错误之处。

互助学习,拓展思维

面对朋友要热情、礼貌,面对陌生人的敲门要婉转拒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