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教学论文孙淑艳.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3428594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年级数学教学论文孙淑艳.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三年级数学教学论文孙淑艳.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三年级数学教学论文孙淑艳.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三年级数学教学论文孙淑艳.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三年级数学教学论文孙淑艳.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三年级数学教学论文孙淑艳.doc

《三年级数学教学论文孙淑艳.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年级数学教学论文孙淑艳.doc(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三年级数学教学论文孙淑艳.doc

三年级数学教学论文

孙淑艳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

兴趣是一种带有情感色彩的认识倾向。

它以认识和探索某种事物的需要为基础,是推动人去认识事物,探求真理的一种重要动机,是学生学习中最活跃的因素。

有了学习兴趣,学生在学习中产生很大的积极性,从而产生某种肯定的、积极的情感体验。

下面,就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结合学生的年龄及思维特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谈几点体会。

  一、创设探索性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理论曾提出过“三主”的观点:

即课堂教学应以学生的发展为主线,以学生探索性的学为主体,以教师创造性的教为主导。

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创设一个探索性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从多种角度,各个侧面不同方向去思考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二、创设竞争性情境,引发学习兴趣

  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应该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把孩子们的求知与求学的欲望激发起来”。

我们既然处在一个大的竞争环境中,不妨也在我们的小课堂中设置一个竞争的情境,教师在课堂上引入竞争机制,教学中做到“低起点,突重点,散难点,重过程,慢半拍,多鼓励。

”为学生创造展示自我,表现自我的机会,促进所有学生比、学、赶、超。

例如,在一次数学教研活动中,一位教师就根据教学内容并针对小学生心理特点设计了这样一种情境。

讲授“8的认识”,在做课堂练习时,教师拿出两组0至8的数字卡片,指定一名男生和一名女生各代表男队,女队进行比赛。

虽然此刻教师还没宣布比赛的规则和要求,可是全体同学已进入了教师所设置的情境之中,暗中为自己的队加油,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被引发出来了。

  三、创设游戏性情境,提高学习兴趣

  根据数学学科特点和小学生好动、好新、好奇、好胜的思维特点,设置游戏性情境,把新知识寓于游戏活动之中,通过游戏使学生产生对新知识的求知欲望,让学生的注意力处于高度集中状态,在游戏中得到知识,发展能力,提高学习兴趣。

例如,在课堂训练时,组织60秒抢答游戏。

教师准备若干组数学口答题,把全班学生分为几组,每组选3名学生作代表。

然后由教师提出问题,让每组参赛的学生抢答,以积分多为优胜,或每答对一题奖励一面小红旗,多得为优胜。

学生在游戏中大脑处于高度兴奋状态,精神高度集中,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不少有用的知识,并受到正确的数学思想方法的熏陶,有力地提高了学整理生的学习兴趣。

  四、创设故事性情境,唤起学习兴趣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我们认为这正是教学的本质所在。

我们在数学教学中适当地给学生营造一个故事情境,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会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获得知识。

例如,在教学“比的应用”一节内容时,在练习当中我为同学们讲了一个故事:

中秋节,江西巡抚派人向乾隆皇帝送来贡品——芋头,共3筐,每筐都装大小均匀的芋头180个,乾隆皇帝很高兴,决定把其中的一筐赏赐给文武大臣和后宫主管,并要求按人均分配。

军机大臣和珅了马上讨好,忙出班跪倒“启奏陛下,臣认为此一筐芋头共180个,先分别赐予文武大臣90个,后宫主管90个,然后再自行分配”。

还没等和珅说完宰相刘墉出班跪倒“启奏万岁,刚才和大人所说不妥。

这在朝的文官武将现有56位,分90个芋头,每人不足两个,而后宫主管34人,分90个芋头,每人不足三个,这怎么能符合皇上的人均数一样多”。

皇上听后点点头“刘爱卿说的有理,那依卿之见如何分好?

”此时,学生都被故事内容所吸引,然后让学生替刘墉说出方法,这个故事把数学知识寓于故事情节之中,从而唤起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三年级应用题的教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涉及一般应用题到典型应用题,从一步应用题到几步应用题,这就要求学生掌握从普遍到特殊,从简单到复杂的解答方法,也要求教师要帮助学生不断地归纳、综合,让学生从已学习到的解题方法中找出规律,把握特点。

 

在小学三年级数学整数应用题的教学中,应注意抓住解答应用题的一般方法,教会学生解答应用题的切入点。

我们知道解答一般思考应用题的方法是:

问题〈--〉已知。

解答过程是:

1读题,2分析,3解答,[列式],4检查。

而在教学实践中,我觉得最难的是要教会学生把这个程有机的结合。

于是,我就提出一些要求,让学生知道解题过程中各个环节中应达到的目的,使学生有的放矢。

例如在教学:

“三年级一班栽树40棵,二班栽的比一班多5棵。

两个班一共栽树多少棵?

这道应用题时,我就提出一系列的问题要学生思考:

这道题说的什么事?

有几个班栽树?

拿个班栽得多?

“一共”是什么意思?

求“一共”用什么方法?

这一串问题使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把解题的方法也有机的结合起来。

教会了学生怎样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也就教会了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运用从问题〈---〉已知的一般的解题方法。

小学三年级应用题中还涉及到许多典型应用题。

如:

路程除以速度=时间,总产量除以工效=工作时间,总产量除以单产量=数量,总价除以数量=单价。

之所以把它们叫做典型应用题,是因为这类应用题有着极强的规律性。

虽然这类应用题也可以用解答一般应用题的方法来解答,但如果学生把握到它的规律性,用它特有的典型关系式来分析、解答就会更加简便。

例如:

商店有12箱水瓶,每箱5个,每个10元。

着些水瓶一共可以卖多少元?

(这道题是求总价,关系式是:

总价=单价乘以数量)

这样根据数量关系式就能轻松的解决这道题。

当然一般典型应用题都不是一步的简单应用题,这就要求学生要熟练地、准确地应用各种关系式子。

在教学中教师要准确的定义关系式子中的一些慨念。

如:

“速度”,“单价”,“工效”等等。

并列举生活中有关慨念的例子,让学生判断、理解,逐步掌握、运用,以利于学生更好的解决典型应用题。

以上是我的一管之见,在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学生素质的提高,有赖于教师素质的提高。

希望我们不断的研究教材,探索教法提高自身的素质,从而更好的贯彻素质教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