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优秀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429225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132 大小:85.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选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优秀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2页
精选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优秀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2页
精选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优秀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2页
精选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优秀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2页
精选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优秀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2页
精选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优秀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2页
精选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优秀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2页
精选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优秀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2页
精选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优秀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2页
精选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优秀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2页
精选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优秀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2页
精选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优秀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2页
精选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优秀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2页
精选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优秀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32页
精选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优秀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32页
精选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优秀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32页
精选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优秀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32页
精选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优秀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32页
精选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优秀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32页
精选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优秀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32页
亲,该文档总共13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选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优秀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精选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优秀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选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优秀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3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精选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优秀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2)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汇报。

教师小结:

因为选用的是不同的物品作为标准测量,所以测量的结果不同。

(4)让选用同一物品进行测量的学生展示他们测量的结果。

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

2.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物体的长度。

(1)让学生选用不同的物品(如橡皮、铅笔、曲别针或用手等)去测量桌子、铅笔盒等物体的长度。

(2)交流展示学生测量的结果,启发学生提出问题。

如:

为什么数学书的宽是5个曲别针的长,铅笔盒是5块橡皮的长,但它们并不一样长?

为什么桌子比铅笔盒长,但桌子才4支铅笔长而铅笔盒却有5块橡皮长呢?

……

引导学生体会:

因为选用不同的标准去测量,它们的长度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

(3)让学生用同一物品(正方形)作计量单位去测量不同长度的物品看结果如何,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巩固应用】

让学生用铅笔去测量课桌的高和凳子的高。

1.指导学生明确测量方法。

2.学生先独立完成,再全班交流。

【课堂小结】

今天的数学课,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你想说点什么?

【教学反思】

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认识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先通过教材的情境图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然后组织学生实践操作,帮助学生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为了使学生能够真实地感受到统一长度的必要性,学生准备好了要用的学具。

学生在设计的教学活动中初步体验了用不同的长度作标准去测量同一个物体的长度,接着又用不同的长度作标准去测量不同的物体的长度。

在活动中让学生能够用不同的物体去测量课桌的长,然后再用曲别针去测量数学书的宽。

显然教材设计者充分考虑了教具的实用性,为了让学生容易进行比较,进行了大量的实践。

学生在测量课桌的长的时候,由于用的物体长度是不一样的,所以测量的结果也不一样。

但是这一活动恰恰又让学生体验了用不同的长度标准去测量同一个物体的长度。

 

第2课时 认识厘米 用厘米量

教材第3页的内容。

1.使学生初步了解长度单位的产生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形成1厘米实际长度的表象,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3.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理米)。

4.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让学生初步尝试估测物体长度,初步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

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及初步学会用尺子测量物体的方法。

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课件、尺子、图钉、纸条等。

【复习导入】

上一节课中,我们都知道了测量物体时要统一长度单位,也用了不同的物品对要测量的物体进行了测量,但这种方法在日常生活中用来测量物体的长度是很不方便的。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怎么能既方便又准确地测量物体的长度吗?

(同学们讨论,各抒己见。

有的小朋友已经知道了,那就是用带有刻度的尺子测量物体。

(介绍认识尺子。

为了便于交流,尺子上的刻度作了统一规定。

这就涉及长度单位方面的内容,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下面的内容吧!

(板书课题: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1.认识厘米。

(1)投影出示厘米尺,师生一起观察厘米尺子,在尺子上用不同的颜色标出1厘米的长度。

(2)让学生量图钉的长度,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请小朋友拿出自己的尺子,量一量图钉大约有多长。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交流得出一枚图钉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长。

(3)教师明确测量的正确方法:

图钉的一端对准尺子的0刻度,再看另一端对着几。

(4)请小朋友量一量自己的手指,看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

学生活动,同桌交流。

(5)巩固1厘米的表象。

请小朋友用手势比划1厘米的长度、闭上眼睛想1厘米的长度等。

(6)想想在自己身边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让学生去找大约1厘米长的物体,帮助学生形成1厘米的长度观念。

2.用厘米量。

(1)师:

我们已经知道了量的方法,也对1厘米有了初步的表象,下面我们就来量一量物体的长度。

请小朋友用手中的尺子量一量老师为你们准备的纸条,注意测量的方法要正确。

(2)学生测量纸条,教师巡视,加强个别指导。

(3)交流反馈,教师再次强调测量的正确方法。

1.请学生随意拿出自己的一支铅笔,量一量你的铅笔有多长。

(量好后同桌交流检查。

2.4人小组合作,每人分别量出3厘米、5厘米、7厘米、10厘米……(教师个别指导。

3.学生自己选择身边的物品量一量,如:

一支新铅笔的长、数学本的长、橡皮的长等。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你有什么想和大家说一说?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长度单位“厘米”,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知道1厘米的实际长度,初步学会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在实际测量与交流中,主要是让学生通过测一测、量一量、估一估等动手操作的方法,感知长度单位、认识厘米及如何对一些较短的物体进行测量。

同时让学生观察直尺,利用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观察、交流来掌握直尺的基本构造,从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第3课时 认识米

【教学导航】

教材第4页的内容。

1.在活动中认识米,建立l米的表象,知道1米=100厘米。

2.通过观察、探究等多种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形成米的正确表象,体验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动手操作的能力。

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概念。

理解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

课件、1米的直尺、皮尺、卷尺、纸。

1.复习旧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都学会了什么知识?

生1: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

生2:

厘米可以用来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2.引入新知。

同学们,我们身上穿的衣服是怎么做出来的?

(裁缝阿姨将布料通过“量体裁衣”量出需要的长度再加工成衣服。

这么长的布料,如果用你手上的尺子量,你觉得合适吗?

(不合适。

教师引导:

量布、长绳等比较长的物体一般用米尺。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有关米的知识。

认识米。

1.认识米。

请你用你手上的小尺子来量一量我们教室黑板的长度,哪位同学愿意用你的小尺子量一量?

(学生举手,教师让一位手拿30厘米长的尺子的女生来量黑板的长,要求其他学生注意看着。

女生拿着尺子每量一次都在尺子的右端作个记号再往下量,并口算着:

30厘米、60厘米、90厘米……越来越慢,最后停了下来。

说一说你有什么感受?

(让学生说。

这样一小节一小节地量,太麻烦了,拿老师的这把尺子(教师出示米尺)试试。

(指名上台量一量。

师生合作,很快就量出黑板的长。

教师指出:

刚才我们用的这把尺子是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

(板书:

1米。

米是比厘米大的长度单位,1厘米只有这么一点,1米却有这么长,请同学们用手来比划一下。

测量比较短的物体,我们可以用“厘米”作单位,用我们手上的直尺就行了,可是测量比较长的物体,用“厘米”作单位比较麻烦,这时我们可用“米”作单位。

米可以用“m”表示。

2.认识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

观察尺子上的刻度,数一数,0~10表示从0到10是10厘米,接着是20、30、40……100。

1米里面有几个10厘米?

(10个10厘米。

1厘米1厘米地数,1米里面有几个1厘米?

(100个。

让学生数并作答。

1米=100厘米。

3.用米量。

拿出准备好的长绳,量出1米。

(注意:

量时刻度0对准绳子的左端。

学生分小组合作量,交流反馈,接着量2米、3米……

4.估量。

把绳子放下,把手张开比划1米的长度,看谁估得准。

通常情况下,我们不可能随身携带尺子,当我们要估量一些物体的长度时,我们可以用身体作为尺子去估一估。

1.量一量,填一填。

(教材第8页“练习一”第3题。

同桌合作进行测量和估算。

(由于铅笔和筷子的规格不同,在学生测量时建议学生取整厘米数。

2.估一估。

(教材第8页“练习一”第4题。

先估量,再在合适答案后的□里打“√”,并说说理由。

3.操作性练习。

(1)认识卷尺和皮尺。

教师出示卷尺和皮尺,学生认识卷尺和皮尺。

(2)教材第9页“练习一”第5题。

①同桌合作量一量。

用卷尺量出黑板的长和同学的身高。

②分小组合作测量,4个人用1米长的卷尺合作测量教室里较长物体的长度,测量后进行汇报并交流。

(如:

教室地面的长和宽、四周墙壁的长等。

今天我们认识了什么长度单位?

它有多长?

为什么?

用手比划一下,通常测量哪些物体的长度时用它作单位?

本节课是学生在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后,又认识的一个新的长度单位——米。

这节课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因为他们对于1米到底有多长完全没有任何概念。

因此,教师可为学生设计一些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建立1米的概念。

在教学过程中,运用让学生测量黑板的长这一环节,让学生在测量的过程中感受到用“厘米”作单位太麻烦,从而产生学习较大长度单位的兴趣;

接着出示米尺,让学生通过比比、看看、数数等活动探索出1米=100厘米;

最后让学生联系生活进行实践活动,明确测量长度的方法。

第4课时 认识线段

教材第5~6页的内容。

1.让学生经历从实物中抽出线段的过程,体验线段的两个特征。

2.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3.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操作能力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两个特征。

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课件、直尺、绳子。

1.感知线段的直。

教师收集教室里各种弯的、直的实物放在讲台上。

你觉得桌子上哪些东西是直的?

学生迅速找出自己认为是直的东西。

2.感知线段的两个端点。

请同学们再看一看、摸一摸那些直的东西,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假如从铅笔的任意一端开始,摸到铅笔的另一端,我们就可以把其中的一

端看作一个点,把另一端也看作一个点,我们把这两个点叫做端点。

像书本的边、直的吸管等都有两个端点。

1.教学第5页例6(认识线段)。

(1)课件出示两根弯曲的线,这两根线是直的吗?

(不是。

你知道哪根长,哪根短吗?

(一下子看不出长短。

谁能想个办法比比它们的长短?

指名两个学生比较线的长短。

(学生拉直线。

追问:

为什么要拉直后一头对齐再比较呢?

教师演示:

把其中一根线拉直贴到黑板上,另一根对齐左端点。

现在,你知道哪根长,哪根短了吗?

贴在黑板上的这段直的线就是线段。

(2)认识线段是直的。

老师手上的这根线,我把它放松,它还是线段吗?

(不是,弯弯的不是线段。

我把它拉直,现在呢?

(是线段。

教师把线段斜拉、竖拉、不同方向拉,问:

是线段吗?

怎么判断?

小结:

拉紧的一段线,可以看作一条线段。

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

(3)找线段。

请你找一找,我们身边有没有线段?

摸一摸书本的边,说一说线段的两个端点在哪里?

(可进行爱护书本的教育:

如果把书弄坏了,边变成弯弯曲曲的或是角翘起来了,就不是线段了,因此同学们一定要爱护书本。

还有哪些东西的边可以看成线段?

(强调物体的边是线段。

(4)量线段。

线段是直的,可以量出长度。

打开教材第5页,量一量这些线段的长度。

(把尺的刻度0对准线段的一个端点,另一个端点对准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2.教学第6页例7(画线段)。

同学们已经学会量线段了,那么你会画线段吗?

你能画一条长3厘米的线段吗?

(学生在作业本上画。

谁来说说看,你是怎么画的呢?

(学生演示。

从刻度0开始,画到刻度3的地方。

(2)设疑:

如果尺子坏了,最小的刻度是2,你还能画出长3厘米的线段吗?

怎么画?

引导学生操作:

从刻度2开始,画到刻度5的地方;

也可以从刻度5开始,画到刻度8的地方。

(3)出示教材第6页“做一做”第1题,现在请你画一条和它同样长的线段,说说怎样才能和它同样长?

(先量一量这条线段的长度,再画一条同样长的线段。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教师点评学生所画的线段,强调:

①画线段时,要用一只手按住尺子,使它不要移动;

②画出的线段一定要是直的;

③要在线段的两端标上端点。

1.教材第5页“做一做”第1题。

指名说说哪些是线段。

(强调线段的特征,说出原因。

2.教材第5页“做一做”第2题。

学生独立练习,集体交流。

3.教材第6页“做一做”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4.教材第9页“练习一”第6题。

(1)量长方形,你发现了什么?

(对边相等。

(2)量正方形,你发现了什么?

(四条边相等。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什么?

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什么问题?

你会画线段吗?

线段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学生早已在生活中不自觉地认识了线段;

陌生是因为线段是几何知识中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年龄小,抽象思维能力比较低,要以数学的角度去理解有些难度,要有一定的空间观念才行。

在教学本节课时,要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比较来认识线段。

通过观察比较一根线随手放在桌上和拉直后的样子,使学生初步感知“线段是直的”;

结合学生熟悉的物体,让学生在生活中找出可以看成是线段的物体,进而让学生明白直尺、黑板、课本的边以及纸的折痕等都可以看成线段。

通过让学生比较两根线的长度,引导学生体会“线段是有长短的”,使学生丰富了对线段的感知,又使学生进一步完善了对线段的认识。

同时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用直尺或其他合适的工具去画线段,让学生通过感兴趣的形式,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新知识,加强对线段特征的认识。

第5课时 确定长度单位

教材第7页的内容。

1.通过类比、观察,学会运用合适的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

2.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利用身边的物体,进行想象、猜测、推想、对比等,确定合适的长度单位。

3.感受测量长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测量长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

估测方法的指导。

课件。

前面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你能用手比划一下1厘米的长度和1米的长度吗?

教师口头出题,学生比划:

2厘米、5厘米、10厘米、20厘米、50厘米。

厘米和米在生活中有很大的用途。

那么,什么时候用厘米作单位,什么时候用米作单位呢?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

1.教学第7页例8。

师(课件出示旗杆):

同学们看,这是我们学校的旗杆,你知道它的高度是多少吗?

(让学生猜测。

这样猜测范围太广了,老师给同学们提个问题:

一根旗杆的高度是13厘米还是13米?

和你小组的同学互相说说想法。

(指名回答,说想法。

方法一:

排除法。

1厘米只有这么长(用手比划),那么13厘米就只有这么长(用手比划),旗杆不可能这么短,所以是13米。

方法二:

推算法。

把旗杆的高度和我们的身高对比一下,我们大约是1米多高,才到旗杆的这个高度,所以旗杆应该是13米高。

10个小朋友的身高加起来差不多和旗杆一样高。

方法三:

类比法。

和身边的13厘米高的物品进行比较,看旗杆是不是和这个物品一样高。

比如,我们手上的铅笔都不止13厘米长,旗杆的高度应该是13米。

原来要确定答案有这么多种方法,我们在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时要多思多想,最终确定合适的长度单位。

2.巩固新知。

小明来到百鸟馆,看见了这样一只小鸟(课件出示教材第7页“做一做”第2幅图)。

这只小鸟的脚印的长度是1厘米还是1米呢?

(学生交流,指名汇报。

让学生自己说说思考的方法:

我们的身高大约是1米,小鸟的脚印不可能和我们的身高一样长,所以小鸟的脚印的长度应该是1厘米。

3.做一做。

(1)课件出示教材第7页“做一做”。

让学生讨论:

课桌的宽是60厘米还是60米?

60米是多大?

我们的教室长大约是6米,课桌的宽会比教室还长吗?

(不会。

)所以用厘米比较合适。

让学生自己推算:

操场的长是28米还是28厘米?

(2)选择合适的单位。

我们的教室长6(   )   黑板长2(   )

小明身高124(   )课桌高90(   )

1.辨析题。

(教材第9页“练习一”第8题。

(1)逐步出示题目,说说下面的长度单位对吗?

把不对的改正后写在括号里。

(2)学生判断,并说明理由。

(教材第10页“练习一”第9题。

圈出合适的答案。

先圈估计的,再圈实际测量的。

3.谁说得对?

(教材第10页“练习一”第10题。

(1)第一幅图长5厘米,对吗?

(错,没有对准刻度0,不能说是5厘米。

(2)第二幅图长4厘米,对吗?

(对,7厘米-3厘米=4厘米。

(3)第三幅图大约5厘米长,对吗?

(对,接近5厘米或超过5厘米一点的,我们都可以说是大约5厘米。

4.量一量。

(教材第10页“练习一”第11题。

(1)让学生拿出尺子量一量,说一说。

(2)请你提一个数学问题并解答。

(学生提问题,再解答。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这一单元结束了,你学会了什么?

学生在实际应用时会出现长度单位概念模糊不清的情况。

本节课一开始,复习厘米和米,用手比划1厘米和l米的长度,让学生在头脑中对1厘米和1米有清晰的认识,为新课的学习作铺垫。

紧接着课件出示“旗杆的高度是13厘米还是13米”的问题,让学生通过经历观察、感知、猜想等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

对“一根旗杆的高度是13厘米还是13米”这一问题的探究,学生讨论得很热烈,指名回答效果很好,基本能说出我想要的答案。

数学课堂上,对于学生解答问题方法的指导非常重要,对他们的回答及时肯定,能让学生有种自豪感,有信心学好数学,这样的课堂效果应该更好。

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优秀教案

本单元的内容是在学生会口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基础上进行编排的,主要包括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加法和进位加法,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和退位减法,两位数的连加、连减、混合运算及“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问题。

让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1课时 不进位加法

教材第11~13页的内容。

1.使学生理解100以内的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算理,掌握笔算方法,能正确用竖式计算两位数的不进位加法。

2.使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笔算方法的过程,体会到两位数不进位加法计算方法的多样性。

3.使学生体验运用两位数不进位加法计算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的过程。

掌握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笔算方法。

理解用竖式计算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计算顺序。

课件、小棒。

课件出示教材第11页的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

请仔细观察画面,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请把这些信息用铅笔画横线标记出来,说给你小组的同学听一听。

(学生小组交流汇报,全班汇报发现。

我发现二

(1)班有35人、二

(2)班有32人、二(3)班有37人、二(4)班有34人。

我发现每个班都有两名带队老师。

同学们观察得可真仔细!

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如果老师要知道一个班学生和本班带队老师一共多少人,应该怎么做呢?

(学生讨论,各抒己见。

同学们都知道把班级学生的人数和本班带队老师的人数合起来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这就涉及到加法方面的内容,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吧!

1.教学第12页例1。

(1)班学生和本班的带队老师一共多少人?

怎样列式?

怎样计算35+2呢?

小组合作,也可以请小棒来帮忙。

学生汇报:

(1)用口算5+2=7,30+7=37。

(2)用小棒,先摆3捆零5根,再摆2根,5根+2根=7根,30根+7根=37根。

(3)我使用竖式计算的,个位5+2=7,在个位写7,十位是3,在十位下面写3,所以等于37。

师:

你认为哪一种方法又快又准确?

2.教学第13页例2。

用你喜欢的方法计算二

(1)班和二

(2)班一共有多少名学生?

(要求两个班一共有多少人,就是求两个班的总人数,用加法计算。

怎么计算?

指名学生计算,并说一说用的是什么方法。

(1)用口算5+2=7,30+30=60,60+7=67。

(2)用小棒,先摆3捆零5根,再摆3捆零2根,先算共有6捆也就是60根,再算5根+2根=7根,60根+7根=67根。

(3)我使用竖式计算的,个位5+2=7,在个位写7,十位是3+3=6,在十位下面写6,所以等于67。

用竖式计算应注意什么?

(个位和个位对齐,十位和十位对齐。

从个位加起,个位相加的数写在个位下面,十位相加的数写在十位下面。

1.教材第12页“做一做”第1、2题。

2.教材第13页“做一做”第1、2题。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又学会了什么?

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两位数加整十数、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