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范化解银行挤兑风险的对策研究.pdf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3430451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65.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防范化解银行挤兑风险的对策研究.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防范化解银行挤兑风险的对策研究.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防范化解银行挤兑风险的对策研究.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防范化解银行挤兑风险的对策研究.pdf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防范化解银行挤兑风险的对策研究.pdf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防范化解银行挤兑风险的对策研究.pdf

《防范化解银行挤兑风险的对策研究.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防范化解银行挤兑风险的对策研究.pdf(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防范化解银行挤兑风险的对策研究.pdf

!

#$,%&()$*!

$+河南社会科学,-!

.!

/012.3/12-!

1-/%&年月第*卷第+期摘要:

银行挤兑的客观原因在于银行经营中的不良资产损失,主观原因在于储户对银行信心的动摇。

由于挤兑具有非线性扩张的特性,其对经济发展和稳定的危害是严重的。

相对于整个银行体系来讲,防范和平息挤兑风险的关键和首要任务是避免银行危机。

根据挤兑中各利益主体的行为特征,防范和化解挤兑风险的基本思路是:

建立挤兑早期预警指标体系,及时化解挤兑风险,政府做出中小储户存款安全的承诺,充分发挥市场监督作用,央行加强风险监管及鼓励好银行兼并有问题银行等。

平息挤兑的对策是:

建立平息挤兑的紧急应对方案4做好平息挤兑的善后工作。

但从长远来看,防范和化解挤兑风险的关键在于深化市场金融改革。

关键词:

金融风险;银行挤兑;金融监管;银行重组中图分类号:

567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89*&:

;(%&)&+9&%9&:

防范化解银行挤兑风险的对策研究李义奇(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河南郑州:

&6)随着改革的逐步深入,我国经济运行中多年积累的深层次矛盾逐渐暴露出来,在金融领域内,表现为金融风险显露端倪,银行(包括信用社,下同)挤兑时有耳闻。

所谓银行挤兑,是指大量存户持存单到银行集中兑现造成银行流动及清偿能力出现危机的一种现象。

挤兑既是银行危机的一种表现,更是银行危机的一种诱因。

因此,防范和平息银行挤兑,从最根本上讲是怎样避免银行危机。

相对于整个银行体系来讲,拯救处于挤兑打击下的某家银行是必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在困难的情况下,如何保持整个银行体系的安全稳健运营。

一、银行挤兑的一般分析

(一)银行挤兑博弈分析银行挤兑博弈模型的结论是,客户选择提前抽回存款的概率与银行的不良资产损失有着密切的正相关关系。

银行经营中不良资产损失越大,其受到挤兑的可能性就越大。

更进一步地说,与客户选择提前抽回存款的概率正相关的银行不良资产损失有两个概念:

一个是客观的不良资产损失,即银行经营中确实已经发生不良资产损失;另一个是主观上的不良资产损失,即储户认为银行有经营资产损失。

由于现实经济生活中已经发生或将要发生的不良资产信息的不充分、不对称,这两个概念之间往往存在偏差,经常是人们主观上对银行不良资产损失的认识与银行挤兑发生的可能性之间的联系更紧密(因为任一客户对其他客户是否抽回存款的判断也是主观上的判断)。

这就是为什么在现实中有些银行不良资产损失较大,却远离挤兑之扰,有些银行经营状况良好,却会因突发事件遭遇挤兑的原因所在。

在正常情况下,绝大多数的经济行为都以追求利润、实现资产增值为目标,而不愿亏损,很少有人会在眼看不久的将来会有丰厚的投资回报的情况下,要求提前抽回投资,白白地丧失赚钱的机会甚至冒亏损的风险。

因此,不提前抽回资金是客户共同收稿日期:

%&9&89%6作者简介:

李义奇(*+*9),男,河南桐柏人,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讲师。

%的理性选择,而较理想的有效率的纳什均衡就会出现。

但是,如果在经济运行中出现了“风吹草动”,使某一客户意识到银行经营出现了问题,其他客户会提前抽回存款,在这种情况下,该客户的最佳策略是抽回投资,以免独自承受损失。

相互影响的结果是大家都要求提前提取存款,结果将出现低效率的纳什均衡。

这就是在现实经济生活中造成许多银行倒闭的挤兑风潮的根源。

以上分析说明,银行的经营是建立在客户对其信心的基础之上的。

而客户对银行信心的构建有赖于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银行作为社会融资中介机构的这一制度安排。

其次是由于银行这一重要的特殊地位,银行业务渗透到社会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居民在日常生活中与银行打交道已成为一种必然。

再次是由于银行在经济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维持银行体系安全稳健运营就成为各级政府金融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因而,各级政府及其控制的媒体会有选择地向社会发布有利于银行安全稳健经营的信息,而隐匿不利于银行稳健运营的信息,在市场监督不力、信息渠道不畅的现实下,这种情况尤甚。

一般而言,导致客户对银行的信心丧失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银行经营不善,资金运营出现了问题,存户获知真相后,对该银行失去信心。

二是政治局势变动,存户感到某家或某类银行前途未卜,而集中将存款取走。

三是经济形势变动,存户对未来经济的前途和银行经营前景持严重悲观态度,从而集中将存款变现。

四是受谣言影响。

虽说是“谣言止于智者”,但在谣言关系到自己毕生积蓄是否安全时,即便是智者也会抱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态度而成为取款人群。

上述几类原因都可导致银行挤兑,但在这几类因素中,第一类原因往往是主导因素,后几类诱因则往往起到加剧银行挤兑严重性的作用。

在现实的银行挤兑案中,上述几类原因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相互影响的情况,从而使挤兑成因错综复杂。

(二)单个银行挤兑引发银行体系危机的过程分析单个银行无力应对挤兑的冲击。

从技术上讲,银行不可能保持!

#的准备,在流动性层面上银行无力满足所有客户提走所有存款的要求。

不论这家银行经营状况如何,一旦遭遇挤兑,由于缺乏流动性,一方面资产迅速变现将不可避免地带来巨大的损失,另一方面挤兑使银行的信誉受到影响,采取向外借款以弥补流动性不足的办法将面临更高昂的成本和更大的困难。

很难设想,离开了外界的援助,遭遇挤兑的银行能够独自闯过难关。

对某一家银行来讲,遭遇挤兑只能使其在财务上受到严重打击或破产清算,但站在宏观层次上,从整个银行体系来考察,单个银行挤兑就有可能通过非线性机制的作用,将挤兑信号按几何级数来放大和扩展,而并非简单地线性相加和传递,因而极易导致整体性银行危机这种混乱状态。

(三)银行挤兑的严重影响将累及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稳定商业银行的债务货币是央行体制下货币供给的主体,正常情况下全社会的货币供给和货币需求是大致均衡的,因某家银行遭受挤兑而倒闭,其创造的债务货币就会在经济运行中消失,整个社会经济就会因为货币供给的突然缩减而紧缩。

工商业将遭受惨重打击,企业资金周转不灵,正常的信贷需求得不到满足,生产经营将难以为继;居民对银行的信心丧失,人心惶然,需求锐减,百业转淡。

经济行为说到底是人的行为,是人在多种因素影响下不断作出种种选择的过程。

如果大家对未来充满信心,就会对自己的将来有一个较好的估计,在这种心理因素影响下,人们就会对目前面临的问题作出积极的选择,整个社会经济就会处于一个景气状态;如果没有信心,就会对未来持一种保守的估计,就会对面临的问题作出消极的选择,整个社会经济就会处于一个萧条的状态。

如果居民对本国银行的信心动摇积累到一定程度,就有可能导致信任危机。

一方面,居民可能将积极地选择外资银行,将本币存入外资银行,造成本国银行的市场淡出,外资银行的长驱直入。

另一方面,可能导致大规模的外币兑换和外币在本国境内流通(贷币替代)的现象,从而使本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受到削弱,本国政府的财政投融资能力下降,加大一国经济的对外依赖程度,极易导致该国经济的崩溃。

二、防范银行挤兑风险的基本思路

(一)寻求建立银行挤兑早期预警的指标体系在防范和化解银行挤兑风险问题上,积极的选择应是将研究的重点放在银行业的困境上,而非放在银行倒闭的后果上的好处在于,银行面临的挤兑风险状况能在银行挤兑发生之前进行评议。

综合考虑宏观和微观层面的因素,建立一套银行挤兑早期预警指标体系,用以确定银行经营受到挤兑冲击的概率,以防患于未然,是一个有益的尝试。

建立银行挤兑早期预警的指标体系的基础性工作是采取措施,确保监管部门获得的银行经营信息的质量。

要加强会计核算规则,特别是有关估值和收入确认的$%核算规则至关重要。

要特别注意贷款分类和呆账准备金的提取以及不良贷款应收利息的计提标准,如果错误登录,或贷款准备金不充分,或收入确认不准,会使会计核算无法准确反映银行的财务状况,预警指标体系的建立就没有实际意义。

因此,信息的充分性和真实性,是建立预警系统的基础条件。

有效的预警系统的建立依赖于监管者对信息的收集、分析、鉴别和对信息的深度研究,必须获得精确的、完整的、时效性强的信息。

(二)及时化解银行挤兑风险如果某银行在经营中产生了巨额不良资产,或银行流动性出现了严重的问题,有关部门应及早化解,以使处置成本降低到尽可能少的程度。

养着那些没有清偿能力的银行,可能制造出“道德风险”等问题,并会引起货币流通速度的大幅度波动,因为人们对银行的信心在动摇。

因此,维持银行体系稳健的最简明、最经济、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尽早清退不能继续经营的银行机构。

如果发现问题拖着不办,或抱着侥幸的心态希冀市场会出现某种转机,最后将不得不为之付出更大的代价。

美国!

年代处理小型金融机构储蓄贷款协会的情况就是一例。

在我国近年金融机构关闭事件中,类似的事情也是存在的。

(三)政府要向存款人做出保证其存款安全的承诺需要政府通过舆论工具或其他渠道向存款人提供某种程度的默示,保证中小存款人的存款安全,使中小存款人相信政府在一定程度上和一定条件下会干预、保障他们的利益。

需要说明的是,由政府出面保证存款安全的做法可能会导致这一市场出现“逆向选择”,即存款者偏好于选择经营风险高的金融机构(因为这些机构支付的存款利率往往较高)。

为消除存款市场的“逆向选择”,政府在保证存款安全时必须做出严格的条件限定。

(四)充分发挥市场监督的作用,将经营良好的银行与经营不善的银行区分开来应建立信息披露标准,强化信息披露制度,增强银行经营的透明度。

监管部门应建立规范的、全面的金融机构经营信息报送和稽核制度,对有关信息标准、报送程序、稽核监督等问题都应制度化。

在此基础上,定期在媒体上公布金融机构经营状况,让社会各界对金融机构的经营了然于胸,以消除因信息不对称而带来的负面效应,避免“鱼龙混杂”。

有人认为过多的披露会加重银行危机,因为这可能导致存款人采取不利于稳定的行动,从而使平静地解决银行的问题更加困难。

但我们需要把解决银行的问题与防止银行出现问题区分开来,解决有问题银行的问题是或早或晚的事,目前首要的目标应该是防止银行出现新的问题。

在当今的环境下,不允许市场力量最大限度地帮助监管者保证银行的稳健与审慎是不可取的。

市场力量的参与至少可以起到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

!

加强市场对银行经营的约束,有规律的信息披露会使市场有更大的余地对影响银行财务状况的发展措施作出反应即奖励好的银行,惩罚差的银行。

增强了银行稳健经营的重要性,至少公开的信息披露会为银行提供稳健管理风险的动机。

#减少了政府不得不对银行过度承担风险而被动负责的负担。

$广泛的信息披露会减少市场对错误信息或信息缺乏作出逆向反应的风险。

(五)央行要切实强化风险监管,避免银行承担过度风险监管部门要加强风险监管的力度,首先要严格限制中小金融机构的业务范围,对中小金融机构要明确业务种类、区域,农村信用社应按合作制原则开展业务,杜绝金融机构之间的恶性、无序竞争。

其次是加强资本充足率管制,强化对银行偿债能力的控制,制定与管理合理监管比率,加强对银行经营流动性控制,保证银行拥有足够的流动性等。

再次是强化金融风险监测,建立金融风险问题紧急处理机制。

最后是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必须对银行违规违法经营的责任人进行严厉的惩罚,应完善现有的法规,明确对银行机构经营人员的恶意经营、违规渎职行为的司法鉴定和责任追究,最起码也要使违规造成严重后果的责任人终生不得从事金融业务,将之永远开除出金融界。

(六)鼓励经营良好的银行兼并有问题的中小金融机构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积极鼓励银行合并重组,鼓励大银行兼并有问题的中小金融机构,不失为一条稳定金融的明智选择。

在一定时期内,国家政策应该体现出支持大银行和新兴商业银行购并有问题的中小金融机构的意向。

简化相关手续,减免相关业务税收,出台有关操作规范等,都是促进购并重组的有效手段。

三、平息银行挤兑的基本思路

(一)建立平息挤兑的紧急应对方案#$视受挤兑银行的不同特征区别对待。

如果是经营较好,因突发事件而导致的银行挤兑,有关部门应本着防止出现系统性危机的思路,积极动员一切能够动员的力量,帮助这样的银行走出挤兑难关;如果是经营严重亏损,且影响较小,或经营行为恶劣的%银行受到挤兑冲击,有关部门就应本着处置成本、公平性以及维持自由市场原则的思路,在维护中小存款人利益、从严查处违规经营责任人的原则下,及时关闭这样的银行机构,其损失应以公开的方式按一定的比例由债权人共同承担,以免挤兑风潮的蔓延。

!

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

在处置银行挤兑问题上存在着明显的市场失灵,在化解银行挤兑风险问题上需要政府的积极干预。

由于银行挤兑具有非线性扩张这一特性,当某一银行出现挤兑时,政府和央行应及时采取措施,平息银行挤兑,以把损失降低到最低程度。

政府在平息银行挤兑风潮中充当的角色是至关重要的,其作用是巨大的、不可替代的。

其一,当市场上谣言四起时,政府应灵敏地捕捉这一信息,及时利用其宣传机器迅速地澄清谣言,还公众一个真相。

应该看到,政府出面辟谣是必要的,但其作用却不容乐观。

因为公众心理是非常微妙的,在挤兑尚未发生之前的辟谣似乎有“此地无银三百两”之嫌,而挤兑既成事实之后再辟谣,即便是存款人相信,在其他人都在取款的情况下,他出于存款安全的角度考虑,也会毫不犹豫地挤兑存款。

其二,政府应运用行政权力积极入市干预,如在紧急情况下可临时出台行政法规,限制一次性提现额度。

其三,政府应动员多方力量联合行动,为金融稳定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其四,在必要的情况下,政府应向存款人做出保证其存款安全的承诺,以稳定存款人的信心。

其五,地方性银行机构遭受挤兑时,地方财政直接注资或由其提供保证向央行或其他部门紧急融资,也是可以考虑的选择。

其六,政府在处置银行挤兑时,应注意政策的连续性,给储户一个稳定的预期。

#央行要及时入市干预。

央行作为一国金融监管当局,稳定金融和稳定价格(币值)是其天职。

通常认为稳定价格是央行的基本目标,这在经济稳定发展的时期是正确的,当经济中潜伏着动荡和衰退危机时,金融的稳定就成为整个经济稳定的关键,也就成为中央银行的首要目标。

因此,央行应义不容辞地担负起平息银行挤兑风潮的重任。

在被挤兑银行满足以下几个条件:

!

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可能很大,除了央行的援助之外,没有其他的替代办法可以解决问题,#所有有关方面都应承担责任,以避免“道德风险”,$央行货币政策的连续性不会因此受到较大影响时,根据被挤兑银行的类型,央行可考虑向被挤兑银行提供以下几类资金援助:

向有偿付能力、但暂时流动性不足的银行提供贷款支持;在一个适当的解决方案框架内,央行的贷款有返还保障的前提下,可向资不抵债、但在处置方案实施前需要临时性资金的银行提供贷款支持;向资本金不足,但经过政府出面帮助后,可能完全恢复偿付能力的银行提供贷款支持。

$积极组织商业银行同业援助。

出于与被挤兑银行的密切的债权债务关系和防止挤兑蔓延到自身的考虑,在其他银行受到挤兑时,相关商业银行应积极组织同业援助,给被挤兑银行提供力所能及的流动性支持,帮助其渡过难关。

同时,有关部门应采取有效措施,打击乘受挤兑银行之危,从中渔利的银行。

%在遭遇挤兑时,被挤兑银行要审时度势,对自己的实力要有一个全面清醒的认识。

如果自身实力雄厚,经营良好,应采取一切能够采取的办法,以“生存比发展更重要”的信念,争取尽可能多的外援支持,尽可能地满足客户的流动性需要,以强大的资金实力和优良的服务重新树立自身形象,取得客户的信任;如果自身实力不济,经营管理中确实存在问题和漏洞,就要尽早做出明智的选择,积极寻求合作伙伴,以合并、转让等方式与实力雄厚的银行联手重构,共谋发展,如果找不到合作的伙伴,就要积极地向监管机构汇报情况,寻求监管当局的庇护,以免损失扩大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不论怎样,受挤兑的银行与政府和监管部门的诚信合作是至关重要的。

(二)做好平息挤兑的善后工作&坚持“少破产,多购并”的原则。

让经营不善、资不抵债的中小金融机构破产清算并不是最佳选择。

经营失败的银行之所以很难破产,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银行的债权人大多是存款人,由于社会和政治的原因,政府很难使他们承担由银行经营失败带来的损失;二是如果一家银行经营失败使存款人受到损失,很可能引起公众对整个银行体系的信心动摇,从而埋下银行危机的种子;三是银行具有动员储蓄和分配信贷的功能,是整个社会的支付清算中心,因而对银行的清算具有很强的外部负效应,如果这些功能因银行被清算而发生紊乱,则整个经济都要为之付出惨重代价。

因此,在处理经营失败的银行方面,破产清算并不是明智的选择,而购并重组则是一个较稳妥的选择。

!

稳定中小储户是至关重要的。

在处置经营失败的银行的问题时,一切资产损失都应首先通过冲销银行的资本金来弥补,如果冲销了银行的所有资本,仍不能平衡银行的资产负债表,让包括存款者在内的债权人分担损失就成为一种合乎情理的选择。

$%!

#$%&()*+*,-.$*/),0.,-1*),232&41*)#2&5.32#$%&(&!

#$%&()&(*+(,$-$.(/0$.1*$,$123$(4015678#$,9#1:

;7.#&(?

652).0:

)*+,-.+/0&1+/234+,50*+6374,7-27849&+4&70*+-2:

244+09,44;27:

0*+43-.+/0&1+/234+37/+602&70?

2-,30-2784)*+6374,7-2784-6&7A2-,304+6&,34:

2B2A+40,0*+/,7,B&/:

+1+9,=B+7027:

40+2:

&7+44-+/234+,50*+&67,79&7+26+4&B=,60270&40,21,&:

/6&4+4E/,6:

&7A0,0*+2/0/*262/0+6&40&/4,5+1+6?

6+9+020+:

43-.+/0;0*+B2.,60*,3A*0,5=6+1+70&7A27:

+06&/20&7A0*+6&484,50*+6374,7-2784&4240*+5,99,D4F0,+402-9&4*0*+269?

=6+:

&/0&7AD267&7A4?

40+B;0,=6+1+7027:

+B,7+?

425+$72D,6:

;:

+=+7&7A0*+B268+05&727/&296+5,6B4&4/6&0&/29&70*+=6+1+70&,727:

+06&/20&,7,50*+6&484,50*+6374,7-27847*%8&)$2:

5&727/&296&484H0*+6374,7-2784H5&727/&2943=+61&4&,7H-2786+/,74063/0&,7问题是为了维持公众对银行体系的信心,避免不良的社会政治后果或是其他原因,政府往往无法让存款人承担损失。

当经营失败的银行受到挤兑时,央行应向社会公众宣布该银行停业,并着手联系该银行收购事宜。

若收购洽谈失败,央行应即行安排破产清算,在清算程序上应规定以清偿存款债务为主,主要清偿对象是小额储户的存款。

IJ损失分担问题。

对经营失败的银行损失由谁来承担,也是化解银行挤兑风险的关键问题。

让债权人(除中小存款人之外)承担部分损失是理所当然。

当银行的资产不足以抵补中小存款额时,政府出于稳定金融、稳定社会的考虑就应当成为解决损失分担问题的主体。

如果政府没有能力或不愿弥补损失,最后将不得不为此付出更大的代价。

政府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渠道来减轻损失分担的重负:

一是充分利用“壳资源”价值。

在今后一段时期内,只要严格控制银行总量(包括分支机构),提高市场准入条件,使中小金融机构的“壳资源”价值充分体现出来,就能促进银行业的购并,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政府的负担。

二是成立专门的资产管理机构。

对银行的不良资产进行剥离,尽可能提高银行的不良资产清偿率和市场价值。

通过贷款催收、清算债务人、拍卖抵押品、贷款出售等形式,可相应地减少实际发生的银行资产损失,减轻国家财政负担。

三是政府可通过发行特别国债,筹集资金来缓解损失弥补的负担。

四是靠温和的通货膨胀来消解银行经营中的损失。

(三)从长远来看,防范和化解银行挤兑风险的关键还在于深化市场金融改革要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市场金融体系的建立与健全为目标,构造产权明晰、高效运行的金融体系,放开手脚,采取得力措施,让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银行逐步成长壮大起来;加大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力度,建立与市场金融相适应的经营管理制度;使不适应市场金融需要的银行机构逐步淘汰出局,以维护我国金融业的健康机体。

(本文为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九五”规划项目,批准号:

KL/.MNNL。

课题组负责人:

李义奇H成员:

李更,贾伟,王国恩,王献策。

)责任编辑韩成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