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生理学考博简答题总结.pdf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3431422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259.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病理生理学考博简答题总结.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病理生理学考博简答题总结.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病理生理学考博简答题总结.pdf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病理生理学考博简答题总结.pdf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病理生理学考博简答题总结.pdf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病理生理学考博简答题总结.pdf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病理生理学考博简答题总结.pdf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病理生理学考博简答题总结.pdf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病理生理学考博简答题总结.pdf

《病理生理学考博简答题总结.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病理生理学考博简答题总结.pdf(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病理生理学考博简答题总结.pdf

1简述各种原因使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引起DIC的机制。

缺氧、酸中毒、抗原一抗体复合物、严重感染、内毒素等原因,可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内皮细胞受损可产生如下作用:

(1)促凝作用增强,主要是因为:

损伤的血管内皮细胞可释放TF,启动凝血系统,促凝作用增强;带负电荷的胶原暴露后可通过Fa激活内源性凝血系统。

(2)血管内皮细胞的抗凝作用降低。

主要表现在:

TMPC和HSAT系统功能降低;产生的TFPI减少。

(3)血管内皮细胞的纤溶活性降低,表现为:

血管内皮细胞产生tPA减少,而PAI-1产生增多。

(4)血管内皮损伤使NO、PGI2、ADP酶等产生减少,抑制血小板粘附、聚集的功能降低,促进血小板粘附、聚集。

(5)胶原的暴露可使F激活,可进一步激活激肽系统、补体系统等。

激肽和补体产物(C3a、C5a)也可促进DIC的发生2简述严重感染导致DIC的机制。

内毒素及严重感染时产生的TNF、IL-l等细胞因子作用于内皮细胞可使TF表达增加;而同时又可使内皮细胞上的TM、HS的表达明显减少,这样一来,血管内皮细胞表面的原抗凝状态变为促凝状态;内毒素可损伤血管内皮细胞,暴露胶原,使血小板粘附、活化、聚集并释放ADP、TXA2等,进一步促进血小板的活化、聚集,促进微血栓的形成。

此外,内毒素也可通过激活PAF,促进血小板的活化、聚集;严重感染时释放的细胞因子可激活白细胞,激活的白细胞可释放蛋白酶和活性氧等炎症介质,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并使其抗凝功能降低;产生的细胞因子可使血管内皮细胞产生tPA减少,而PAI-1产生增多。

使生成血栓的溶解障碍,也与微血栓的形成有关。

总之,严重感染时,由于机体凝血功能增强,抗凝及纤溶功能不足,血小板、白细胞激活等,使凝血与抗凝功能平衡紊乱,促进微血栓的形成,导致DIC的发生、发展。

4简述引起APC抵抗的原因及其机制。

产生APC抵抗的原因和机制主要为:

(1)抗磷脂综合征:

抗磷脂综合征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血清中有高滴度抗磷脂抗体,APA可抑制蛋白C的活化或抑制APC的活性及使蛋白S减少等作用,因而产生APC抵抗。

(2)FV基因突变产生的APC抵抗:

现认为,APC灭活FVa的机制是:

APC与FVa轻链结合,分解FVa重链的506、306、679三个位点上的精氨酸(Arg),而使其灭活。

同时,被APC分解的FVa作为一种辅助因子也参与APC对FVa的分解。

因此,FV具有凝血作用的同时,由于促进了APC分解FVa也发挥着抗凝作用。

当FV基因核苷酸序列第1691位上的鸟嘌呤(G)变为腺嘌呤(A)(G1691A)时,则所编码的蛋白质506位上的精氨酸被置换为谷氨酰胺,这一变化不仅使FVa对APC的分解产生抵抗,也同时使Fa对APC的分解产生抵抗。

同样FV分子306位上的精氨酸被苏氨酸(Thr)置换(Arg306Thr)也可产生APC抵抗。

APC抵抗可使抗凝活性明显降低,而FVa、FVa的促凝活性明显增强,导致血栓形成倾向。

此外,因为蛋白S作为APC的辅酶,可促进APC清除凝血酶原激活物中的FXa,发挥抗凝作用。

蛋白S缺乏也可产生APC抵抗;而抗PC抗体当然也可产生APC抵抗。

5简述凝血酶激活的纤溶抑制物(TAFI)抑制纤溶过程的机制。

TAFI抑制纤溶的机制目前认为,凝血发生后,纤维蛋白原变成纤维蛋白。

部分被降解的纤维蛋白分子中C末端赖氨酸残基可以和纤溶酶原的赖氨酸结合位点结合,同时并与tPA结合为tPA一纤维蛋白一纤溶酶原复合物,其中tPA分解纤溶酶原产生纤溶酶。

与纤维蛋白结合的纤溶酶可不被一巨球蛋白等灭活;另一方面产生的纤溶酶可再降解纤维蛋白使其产生新的C末端赖氨酸残基,形成更多的tPA一纤维蛋白一纤溶酶原复合物,使纤溶酶的产生进一步增多,形成正反馈。

而激活的TAFI可降解纤维蛋白的C末端赖氨酸残基,从而使tPA一纤维蛋白一纤溶酶原复合物形成减少,限制了纤溶酶的产生。

虽然血浆中凝血酶可激活TAFI,但效率较低,而如果凝血酶与TM、TAFI结合为凝血酶一TMTAFI复合物则可使凝血酶对TAFI的激活作用增加1250倍。

这一结果提示:

激活TAFI的是凝血酶一TM复合物;而且TAFI的活化主要发生在纤维蛋白凝块内或表面。

因此,有望应用TAFI的抑制物,如羧肽酶抑制物(CPI)治疗血栓病时,即可提高溶栓效果,又不会引起出血倾向。

为临床治疗血栓性疾病提供新途径。

6简述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使FaTF失去活性的机制。

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是由276个氨基酸残基构成的糖蛋白。

是十分重要的Fa抑制物。

血浆中有游离型和与脂蛋白结合的TFPI,一般认为体内起抗凝作用的是游离型TFPI。

TFPI主要由血管内皮细胞合成。

肝素刺激可使血浆中TFPI明显增多,这可能是肝素刺激后,原与血管内皮细胞表面的硫酸乙酰肝素或葡氨聚糖结合的TFPI释放入血所致。

TFPI的抗凝作用通过二步完成。

首先是TFPI的K2区(第二个Kunitz区)的精氨酸残基与FXa结合成FXa-TFPI复合物,并抑制FXa的活性;然后FaTF中a再与复合物中TFPl的K1区的丝氨酸残基结合为FXa-TFPIFaTF四合体,从而使-TF失去活性。

7简述TMPC系统的抗凝机制。

TMPC系统是血管内皮细胞的重要抗凝机制之一。

血栓调节蛋白是内皮细胞膜上凝血酶受体之一。

可与凝血酶可逆性结合。

结合后的凝血酶其促凝血活性,如激活血小板的能力、促进纤维蛋白形成的能力及激活FV、FN的能力等均明显降低或丧失,却大大加强了其激活蛋白C的作用。

在肝脏合成的,以酶原形式存在于血液中的蛋白C可被凝血酶特定地从其高分子链的N一末端将其分解成为一个由12个氨基酸组成的活性多肽,即激活的蛋白C(APC)。

APC可水解FVa、FVa,使其灭活。

既阻碍了由FVa和Fa组成的FX因子激活物;也阻碍了由FVa和FXa组成的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

此外,APC还有限制FXa与血小板的结合;使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灭活;使纤溶酶原激活物释放等抗凝作用。

APC的这一作用可被另一存在于血管内皮细胞或血小板膜上的蛋白质一蛋白S的协同。

蛋白S可促进APC清除凝血酶原激活物中的Xa因子等。

目前认为,蛋白S是作为APC的辅酶而起作用的。

因此,TM是使凝血酶由促凝转向抗凝的重要的血管内凝血抑制因子,而这一作用主要是通过激活蛋白C来实现的。

2简述钙稳态失衡引起细胞凋亡的机制。

钙稳态失衡引起细胞凋亡的机制:

激活Ca2+Mg2+依赖的核酸内切酶;激活谷氨酰胺转移酶;激活核转录因子;舒展DNA链,暴露核小体的连接区。

6试述氧化应激引起细胞凋亡的可能机制。

氧化应激引起细胞凋亡的可能机制有:

激活P53基因;活化聚ADP核糖转移酶;膜脂质过氧化损伤;激活Ca2+Mg2+依赖的核酸内切酶;抑制转录因子NF-kB和AP-l;钙超载。

4试述激素抵抗综合征的发生机制。

激素抵抗综合征是指因靶细胞对激素的反应性降低或丧失而引起的一系列病理变化,临床出现相应激素的作用减弱的症状和体征。

其发生机制比较复杂,可由于受体数量减少、受体功能缺陷、受体阻断型抗体的作用或受体后信号转导蛋白的缺陷(如失活性突变等),使靶细胞对相应激素的敏感性降低或丧失。

属于这类疾病的有雄激素抵抗征,胰岛素抵抗性糖尿病等。

6简述糖皮质激素的抗炎机制。

糖皮质激素具有强大的抗炎作用,其作用通过糖皮质激素受体(GR)介导。

作为配体依赖性的转录调节因子,GR与糖皮质激素结合后,能转入核内调节基因表达,产生抗炎效应。

如能促进膜联蛋白-1和1L-l受体拮抗剂等抗炎物质的表达。

膜联蛋白-1能够通过抑制磷脂酶A2的活性,抑制脂质炎症介质的产生。

GR还能在转录水平与NFKB和APl相互拮抗,抑制多种促炎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等的表达,产生抗炎作用。

7试从激素、受体以及信号转导通路调节的靶蛋白这几个不同层次阐述尿崩症的发生机制。

肾脏对水的重吸收和排泄功能受抗利尿激素(ADH,即加压素,VP)调节,这种作用通过远端肾小管或集合管上皮细胞膜上的2型抗利尿激素受体(V2R)介导。

V2R与ADH结合后,通过激活的信号转导通路,使肾集合管上皮细胞中的水通道(AQP2)插入细胞膜中,导致肾集合管管腔膜对水的通透性增加,同时因髓质高渗环境影响,尿液发生浓缩。

尿崩症可分为中枢性尿崩症和肾性尿崩症。

中枢性尿崩症是由于患者ADH分泌减少所致,肾性尿崩症是由于ADH受体(V2R)变异或肾小管上皮细胞水通道AQP2异常,使肾集合管上皮细胞对ADH的反应性降低所致。

10以LPS的信号转导为例,简述信号转导与炎症启动和放大的关系。

内毒素的主要毒性成分是脂多糖(LPS),LPS受体是由Toll样受体4(TLR4)和CDl4等成分组成的复合物。

LPS与单核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等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后,能直接或间接启动炎细胞内的多条信号转导通路,包括:

激活多种磷脂酶信号转导通路,如激活磷脂酶A2(PLA2),产生花生四烯酸及其衍生物脂质炎症介质;激活转录因子NFKB,促进促炎细胞因子(如IL-1和TNF一等)、趋化因子等的合成和释放;激活PLC-GPK信号通路、Ca2+信号转导通路和MAPK家族的酶等。

上述信号转导通路可导致炎细胞的激活,启动炎症反应。

此外炎细胞膜上又具有促炎细胞因子等的受体。

这些因子与受体结合后,可导致炎细胞的进一步激活和炎症反应的扩大,引起炎症级联反应(inflammatorycascade)。

2细胞周期是如何进行自身调控的?

细胞周期的运行是由cyclin和CDK的结合和解聚驱动。

在细胞周期中,cyclin与CDK形成复合体,激活CDK,通过CDK有序地磷酸化和去磷酸化来调节,推动细胞周期行进;当CDI介入,形成CyclinCDKCDI复合体或Cyclin减少时,CDK活性受到抑制,就终止细胞周期行进,这种“开”与“关”似的调控,根据实际需要有序进行,使细胞周期运行与环境和发育相一致。

最后,CDK又受Rb和P53、myc等基因的控制使之与细胞分化和细胞死亡相协调,完成细胞增殖。

3叙述肿瘤细胞周期调控异常的发生机制。

肿瘤细胞周期调控异常发生机制有:

(1)细胞周期蛋白的异常:

cyclin(主要是cyclinD、E)过量表达。

cyclinD是生长因子感受器。

cyclinD1(Bcl-1)是原癌基因产物。

因基因扩增、染色体倒位、染色体易位引起cyclinD1过表达。

(2)CDK的异常:

主要见于CDK4和CDK6的过度表达。

CDK与cyclin结合形成cyclinCDK复合体就被激活,活化增殖信号通路。

高浓度的CDK4还可对抗P15的作用并能抑制细胞分化的进行。

(3)CDI表达不足和突变:

CDI基因是肿瘤抑制基因,CDI是CDK的抑制物。

肿瘤细胞呈现CDI表达不足或突变。

有Ink4失活和Kip含量减少。

(4)检查点功能障碍:

此时,就不能确保细胞周期精确和有序地进行,会发生细胞分裂和染色体的忠实性减少,有丝分裂时染色体分离异常,遗传的不稳定性又导致染色体数目和DNA倍数改变。

如失去G2M检查点的阻滞作用,引起染色体端粒附近DNA序列丢失以及染色体的重排和基因扩增。

肿瘤细胞恶性增殖就可持续进行。

4试述细胞分化的调控。

细胞分化的调控涉及:

(1)基因水平调控:

细胞分化调控本质上是基因调控。

细胞基因在特定时间和空间选择性表达或被阻遏,不同种类细胞呈现差别基因表达,使各种分化细胞表型的多样性。

组织专一基因对细胞分化(细胞表型确定)起重要作用。

(2)转录和转录后水平调控:

细胞分化的关键是转录调控,细胞外信号调节基因转录激活物决定相关基因是启动还是阻遏;其次是转录加工翻译及其修饰,前体mRNA和mRNA转录后有加工,而产生出不同的mRNA和蛋白质。

(3)翻译与翻译后水平调控:

翻译水平调控是指mRNA选择性翻译成蛋白质,不同细胞对翻译产物进行不同加工。

(4)细胞外因素调控:

涉及众多的细胞外信号物质、细胞外基质和营养因素等,本质是影响核转录因子活性的细胞信号转导的进行,最终引起基因表达的改变。

还可通过影响起始因子、延伸因子和核糖体蛋白的磷酸化而在翻译水平上调节基因表达。

总之,细胞分化不仅有细胞核和基因的主导作用,而且有细胞质和环境因素对分化的重要调控作用。

5试述恶性肿瘤细胞异常分化的机制。

(1)细胞的增殖和分化脱耦联:

恶性肿瘤细胞出现细胞增殖和分化间耦联失衡倾向,细胞增殖增强,分化异常如低分化、去分化或反分化、趋异性分化。

(2)基因表达时空上失调:

特异性基因表达受到抑制,如肝癌细胞不合成白蛋白;胚胎性基因重现表达,如有些肝癌患者血中出现高浓度甲胎蛋白。

(3)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协同失衡:

有癌基因数目增多、活性超常或者抑癌基因缺失、失活、突变所致。

作为细胞增殖分化信号转导系统中信号物质,正信号癌基因产物(src、ras、sis等)过度增强;负信号抑癌基因(Rb、P53等)表达产物减弱,则不能对抗过度增强的正信号,调节细胞分化和增殖障碍,如视网膜母细胞瘤发生。

14简述糖尿病患者易发生低镁血症的机制。

糖尿病患者易发生低镁血症是由于:

糖尿病患者常因过量或长期应用胰岛素,使细胞外液镁移入细胞内;糖尿病患者常发生酮症酸中毒,酸中毒能明显妨碍肾小管对镁的重吸收;高血糖产生的渗透性利尿,也与低镁血症的发生有关。

15为什么低镁血症的病人易发生高血压和动脉粥样硬化。

低镁血症导致血压升高的机制是:

低镁血症时具有缩血管活性的内皮素、儿茶酚胺产生增加,扩张血管的前列环素等产生减少;出现胰岛素抵抗和氧化应激增强,离子泵失灵,使细胞内钠、钙增加,钾减少;内皮细胞通透性增大,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和重构,血管中层增厚、僵硬。

上述功能和结构的改变,导致外周阻力增大。

低镁血症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

低镁血症可导致内皮功能紊乱,使NF-xB、粘附分子(如VCAM)、细胞因子(如MCP一1)、生长因子、血管活性介质、凝集蛋白产生增加;内皮氧化电位增大,低密度脂蛋白氧化(Ox-LDL)修饰增强;单核细胞趋化、迁移至动脉壁,摄取Ox-LDL,并释放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和白细胞介素一1等促进炎症,这些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

17试述低镁血症引起心律失常的机制。

低镁血症可导致心肌兴奋性和自律性增高而引起心律失常,其可能机制有:

镁缺失时钠泵失灵,导致心肌细胞静息电位负值显著变小和相对除极化,心肌兴奋性升高;镁对心肌陕反应自律细胞(浦肯野细胞)的背景钠内流有阻断作用,其浓度降低必然导致钠内流加快,自动去极化加速;血清Mg2+降低常导致低钾血症,心肌细胞膜对K+电导变小,钾离子外流减少,使心肌细胞膜静息膜电位负值明显变小,导致心肌兴奋性升高1心肌缺血一再灌注时氧自由基生成增多的途径是什么?

再灌注期缺血组织恢复血氧供应,也提供了大量电子受体,使氧自由基在短时间内暴发性增多。

主要途径有:

内皮细胞源。

经黄嘌呤氧化酶催化嘌呤类代谢并释放出大量电子,为分子氧接受后产生活性氧;中性粒细胞源。

再灌注期激活的中性粒细胞产生大量氧自由基,称为呼吸爆发;线粒体源。

线粒体氧化磷酸化功能障碍,进入细胞内的氧经单电子还原而形成的氧自由基增多,而经4价还原生成的水减少。

6什么是心肌无复流现象?

其可能的发生机制是什么?

心肌无复流现象是指在恢复缺血心肌的血流后,部分缺血区并不能得到充分血液灌注的现象。

其发生机制主要与下列因素有关:

中性粒细胞粘附,阻塞微血管;血管内皮细胞肿胀及缩血管物质的作用导致微血管管腔狭窄;微血管通透性增高引起的间质水肿并进一步压迫微血管。

7心脏缺血一再灌注后最易发生的心律失常类型是什么?

请解释其可能的机制。

心脏缺血一再灌注后发生的心律失常称为再灌注性心律失常,最常见的类型是室性心律失常,如室性心动过速和室颤。

其可能的发生机制是:

心肌钠和钙超载。

再灌注时细胞内高Na+激活Na+Ca2+交换蛋白进行反向转运,使动作电位平台期进入细胞内的Ca2+增加,出现一个持续性内向电流,在心肌动作电位后形成延迟后除极,可造成传导减慢,触发多种心律失常;动作电位时程不均一。

再灌注后缺血区和缺血边缘区心肌动作电位时程不一致,易形成多个兴奋折返环路,引发心律失常。

1试述心肌梗死引起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

心肌梗死引起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主要有:

收缩相关蛋白破坏,包括坏死与凋亡;能量代谢紊乱,包括能量生成障碍和利用障碍;兴奋一收缩耦联障碍,包括肌浆网对Ca2+摄取、储存、释放障碍,胞外Ca2+内流障碍和肌钙蛋白与Ca2+结合障碍;心室功能异常,包括Ca2+复位延缓,肌球一肌动蛋白复合体解离障碍,心室舒张势能减少。

3试述长期高血压引起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

长期高血压引起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主要涉及压力负荷过重引起的心肌肥大。

过度的心肌肥大使之处于不平衡的生长状态,可由代偿转变为失代偿。

心肌交感神经分布密度下降,心肌去甲肾上腺素含量下降;心肌线粒体数目增加不足,心肌线粒体氧化磷酸化水平下降;心肌毛细血管数增加不足,微循环灌流不良;心肌肌球蛋白ATP酶活性下降;胞外Ca2+内流和肌浆网Ca2+释放异常。

2什么是肠源性紫绀,其血氧变化的特点和发生机制是什么?

大量食用含硝酸盐的食物后,硝酸盐在肠道被细菌还原为亚硝酸盐,后者人血后可将大量血红蛋白中的二价铁氧化为三价铁,形成高铁血红蛋白。

高铁血红蛋白中的三价铁因与羟基牢固结合而丧失携氧的能力,导致患者缺氧。

因高铁血红蛋白为棕褐色,患者皮肤粘膜呈青紫色,故称为肠源性紫绀。

因患者外呼吸功能正常,故PaO2及动脉血氧饱和度正常。

因高铁血红蛋白增多,血氧容量和血氧含量降低。

高铁血红蛋白分子内剩余的二价铁与氧的亲合力增强,使氧解离曲线左移。

动脉血氧含量减少和血红蛋白与氧的亲和力增加,造成向组织释放氧减少,动一静脉血氧含量差低于正常。

7试述肺动脉平滑肌的钾通道类型及其在缺氧时的作用。

肺动脉平滑肌的钾通道是介导缺氧性肺血管收缩的主要机制。

肺动脉平滑肌含有3种类型的钾通道:

电压依赖性钾通道(Kv)、Ca2+激活型钾通道(KCa)和ATP敏感性钾通道(KATP)。

细胞内钾离子可经3种钾通道外流,引起细胞膜超极化,其中Kv是决定肺动脉平滑肌细胞静息膜电位的主要钾通道。

急性缺氧可抑制Kv的功能,而慢性缺氧可选择性抑制肺动脉Kv通道亚单位mRNA和蛋白质的表达,使钾离子外流减少,膜电位降低,引发细胞膜去极化,从而激活电压依赖性钙通道开放,Ca2+内流增加引起肺血管收缩。

2试述EP引起的发热的基本机制?

发热激活物激活体内产内生致热原细胞,使其产生和释放EP。

EP作用于视前区一下丘脑前部(POAH)的体温调节中枢,通过某些中枢发热介质的参与,使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引起发热。

因此,发热发病学的基本机制包括三个环节:

信息传递。

激活物作用于产EP细胞,使后者产生和释放EP,后者作为“信使”,经血流被传递到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中枢调节。

即EP以某种方式作用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神经细胞,产生中枢发热介质,并相继促使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

于是,正常血液温度变为冷刺激,体温中枢发出冲动,引起调温效应器的反应;效应部分,一方面通过运动神经引起骨骼肌紧张性增高或寒战,使产热增加,另一方面,经交感神经系统引起皮肤血管收缩,使散热减少。

于是,产热大于散热,体温上升至与调定点相适应的水平。

4简述尿毒症时神经症状的发生机制。

某些毒性物质的蓄积引起神经细胞变性;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肾性高血压所致的脑血管痉挛,缺氧和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可引起脑神经细胞变性和脑水肿。

1试述神经细胞内钙超载导致细胞死亡的机制。

神经细胞Ca2+超载可通过下述机制导致细胞死亡:

Ca2+超载时,大量Ca2+沉积于线粒体,干扰氧化磷酸化,使能量产生障碍;激活细胞内Ca2+依赖性酶类,其中Ca2+依赖的中性蛋白水解酶过度激活可使神经细胞骨架破坏;激活磷脂酶A和磷脂酶c,使膜磷脂降解;产生大量游离脂肪酸,特别是花生四烯酸,后者在代谢过程中产生血栓素、白三烯,一方面通过生成大量自由基加重细胞损害;另一方面可激活血小板,促进微血栓形成,在缺血区增加梗死范围,加重脑损害;脑缺血时,脑血管平滑肌,内皮细胞均有明显Ca2+超载,前者可致血管收缩、痉挛,血管阻力增加,延迟再灌流,使缺血半暗带内侧支循环不能形成,从而使脑梗死灶扩大;后者可致内皮细胞收缩,内皮间隙扩大,血脑屏障通透性增高,产生血管源性脑水肿。

8何谓肾小球系膜?

试述系膜细胞的功能及在急性肾功能衰竭中作用。

在肾小球毛细血管袢之间,存在的一种由系膜细胞和系膜基质组成的特殊间充质,称为肾小球系膜。

系膜细胞具有许多重要功能;调节人球小动脉和出球小动脉的收缩作用,进而影响毛细血管袢的内压和GFR;支持作用:

填充于毛细血管袢之间以支持毛细血管的位置;吞噬作用:

能吞噬被阻留在基膜内的大分子物质和蛋白质;分泌肾素。

缺血和中毒促使机体释放的内源性活性因子均可引起系膜细胞收缩,导致肾小球血管阻力增加、滤过面积减少和Kf降低,进而促使GFR持续降低。

9试分析糖尿病如何通过氧化应激导致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发生。

糖尿病氧自由基的来源:

Ang通过激活NADPH氧化酶来刺激血管O2-生成;血浆葡萄糖浓度升高可通过葡萄糖自氧化、晚期糖基化终产物、蛋白激酶c激活和多羟基化合物通路的激活,导致氧自由基产生增加。

活性氧(R0S)作为第二信使,在肾脏激活包括NF-kB在内的一系列转录因子,诱导单核细胞巨噬细胞浸润增加,通过炎症反应导致终末器官损伤而导致慢性。

肾功能衰竭的发生。

55、为什么休克早期血压可以不降低?

血压主要取决于血管外周阻力、心输出量和血容量的大小。

休克早期血管外周阻力增大:

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血中儿茶酚胺含显著增高,血管紧张素,血小板合成并释放出大量TXA2,神经垂体加压素(ADH)分泌增多,白三烯、内皮素、心肌抑制因子也产生增加,这些均有缩血管作用。

同时机体发生一系列代偿反应:

体内血液重分布,腹腔内脏和皮肤小血管强烈收缩,脑血管无明显改变,冠状动脉反而舒张,这样可使心脑得到较充分的血液供应;微静脉的小静脉等容量血管收缩,可起“自我输血”的作用;微动脉和毛细血管前括约肌比微静脉对儿茶酚胺更敏感,故收缩更甚,结果大量毛血管网关闭,灌流,毛细血管压,组织间液回流入血管,相当于“自身输液”;动静脉吻合开放,回心血量;醛固酮和ADH分泌,使肾脏重吸收钠水。

这些代偿反应可使缺血期患者血压稍降、不降甚至略有升高。

58休克时血液流变学改变的主要表现是:

1)血细胞比容先降后升,红细胞变形能力降低,聚集力加强;2)白细胞附壁粘着和嵌塞,其发生主要与白细胞变形能力降低和粘附分子的作用有关;3)在ADP、TXA2、PAF等作用下,血小板粘附加聚集。

上述血液流变学改变,将进一步加重微循环障碍和组织缺血缺氧,并促进DIC的发生。

63氧自由基引发的脂质过氧化反应增强,使膜受体、膜蛋白酶和离子通道的脂质微环境改变,引起膜通透性增强,细胞外钙离子内流。

细胞膜上Na+-K+-ATP酶失活,使细胞内Na+升高,Na+-Ca2+交换增强,使细胞内钙超负荷。

细胞膜上Ca2+-Mg2+-ATP酶失活,不能将细胞内Ca2+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