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老年互联网生活研究报告.pdf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3431751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PDF 页数:113 大小:1.2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老年互联网生活研究报告.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13页
中老年互联网生活研究报告.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13页
中老年互联网生活研究报告.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13页
中老年互联网生活研究报告.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13页
中老年互联网生活研究报告.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13页
中老年互联网生活研究报告.pdf_第6页
第6页 / 共113页
中老年互联网生活研究报告.pdf_第7页
第7页 / 共113页
中老年互联网生活研究报告.pdf_第8页
第8页 / 共113页
中老年互联网生活研究报告.pdf_第9页
第9页 / 共113页
中老年互联网生活研究报告.pdf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3页
中老年互联网生活研究报告.pdf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3页
中老年互联网生活研究报告.pdf_第12页
第12页 / 共113页
中老年互联网生活研究报告.pdf_第13页
第13页 / 共113页
中老年互联网生活研究报告.pdf_第14页
第14页 / 共113页
中老年互联网生活研究报告.pdf_第15页
第15页 / 共113页
中老年互联网生活研究报告.pdf_第16页
第16页 / 共113页
中老年互联网生活研究报告.pdf_第17页
第17页 / 共113页
中老年互联网生活研究报告.pdf_第18页
第18页 / 共113页
中老年互联网生活研究报告.pdf_第19页
第19页 / 共113页
中老年互联网生活研究报告.pdf_第20页
第20页 / 共1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1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老年互联网生活研究报告.pdf

《中老年互联网生活研究报告.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老年互联网生活研究报告.pdf(1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老年互联网生活研究报告.pdf

中老年互联网生活研究报告中老年互联网生活研究报告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腾讯社会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国情调查与大数据研究中心2018年3月合作单位及课题组成员: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赵克斌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国情调查与大数据研究中心秘书长田丰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朱迪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研究员高文珺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何祎金北京工业大学社会学系讲师腾讯社会研究中心腾讯社会研究中心王晓冰腾讯社会研究中心总监朱妍桥腾讯社会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目录第一章研究内容和研究意义.5一、数字与现实:

网络世界中的中老年人.5二、他山之石:

欧美国家的经验.7三、行动愿景:

中老年人的互联网生活.8四、内容与结构.9第二章分析框架:

中老年人互联网生活的行动愿景.11一、从理性选择、有限理性到行动愿景.11二、信息能力和网络生活的行动愿景.13

(一)信息能力.14

(二)网络生活的行动愿景.16(三)老年人互联网使用的类型学划分.17三、小结.20第三章方法论与研究方法.22第四章中老年人互联网生活现状.25一、中老年人互联网使用的趋势与特点.25

(一)中老年人使用互联网的人数呈上升态势.25

(二)中老年人使用互联网社交应用与日俱增.25二、中老年人互联网使用的基本情况.26

(一)数据来源.26

(二)互联网相关硬件和功能使用.27(三)中老年人与互联网支付.32(四)互联网与中老年人的社会参与.35(五)网络文章阅读偏好.36三、中老年人互联网受骗与预测模型构建.39

(一)中老年人比较相信官方媒体和政府机构发布的信息.40

(二)中等收入、有经济自主性的中老年人受骗比例更高.40(三)中老年人互联网受骗的预测模型建构.42四、中老年人网络素养测量与分析:

行动能力.46

(一)网络素养的构成:

信息能力和网络安全素养.46

(二)信息能力的测量与分析.47(三)互联网安全素养的测量与分析.50五、中老年人行动愿景的测量与分析.51

(一)行动愿景:

互联网世界.51

(二)行动愿景:

生活世界.53(三)互联网世界与生活世界的交织.56(四)互联网愿景与网络素养的交织.59第五章中老年网络生活的行动愿景.63一、中老年互联网生活画像:

行动愿景如何具有显著性.63二、中老年行动愿景类型.65

(一)互联网世界的想象分类.65

(二)生活世界的想象分类.75三、中老年信息能力分类.83

(一)信息创造者.83

(二)信息接受者.84四、中老年行动主体的类型.86

(一)完全自主的主体.86

(二)不完全自主的主体.87五、互联网行动愿景的影响因素.88

(一)外部环境因素:

互联网生态与社会生态.88

(二)老年人自身的社会经济地位因素.89(三)心理机制:

个体、家庭、社会.90第六章老年人互联网行动愿景与行为作用机制.91一、心理机制.91

(一)心理厌倦机制.91

(二)兴趣心理机制.93(三)害羞心理机制.94(四)心理防范机制.94二、文化机制.95

(一)因袭文化机制.95

(二)让位文化机制.96(三)谦逊文化机制.97三、社会机制.98

(一)社会互助机制.98

(二)社会自助机制.99(三)社会关心机制.100(四)社会意义机制.101四、畏惧机制.102

(一)科技恐惧机制.102

(二)操作畏惧机制.104(三)链接恐惧机制.105(四)惧怕偶发社交机制.106五、家庭机制.107

(一)子女领路机制.107

(二)子女阻碍机制.108(三)方便家庭生活机制.109第七章关于建设老年人友好型网络社会的倡议书.112第一章第一章研究内容和研究意义研究内容和研究意义本研究计划对中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的互联网使用状况进行详细的考察。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以及它在日常生活中的渗透,带来了诸多过去难以想象的便利。

但是,并非所有人都能享受到互联网发展带来的红利。

不仅存在尚未接入互联网的群体,亦有一部分人虽然接入了互联网,却因为疑虑和担忧,行动受到极大的限制。

这一问题在中老年互联网使用者那里尤为突出。

他们的网络生活存在什么样的状况?

他们是否会使用移动互联网支付?

他们如何筛选信息又如何做出选择?

本研究报告致力于对上述问题进行解答。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中老年人作为调查研究的对象,在本报告中泛指50岁及以上的代际群体。

对青年人、中年人和老年人的划分,在不同文化和政策之下,各国都有自己的标准。

本报告以50岁及以上的中老年人作为研究对象,因为在我国网民总体的年龄结构中,这部分人所占的比例并不高,尤其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群体,所占比例极低。

但是,数量少并不意味着他们不重要。

当整个社会都被信息化包裹的时候,作为网络社会的后来者,我们没有理由在互联网的连接社会中忽视这一群体的存在。

一、数字与现实:

网络世界中的中老年人一、数字与现实:

网络世界中的中老年人1997年,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自第一次发布中国互联网的发展报告。

二十一年来,41次报告相继发布,勾勒出了中国互联网和网民变化的历史发展轨迹。

根据2018年1月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7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72亿,互联网的普及率达到了55.8%。

其中,手机网民人数达7.53亿,手机上网使用率为97.5%。

这是一个增速较快的领域。

但是,在网民总体的年龄结构中,依然以10-39岁的人群为主,占到整体的七成以上。

而50岁以上的,占10.4%。

60岁以上的互联网用户占5.2%,比2016年增加了1.2%。

报告也认为,60岁以上高龄群体占比的提升,意味着互联网继续向高龄人群渗透。

对于个人互联网应用的发展状况,报告列举了五大块的内容,分别涉及基础应用用户的稳健增长和平台差异化成为增长新动力,外卖用户的增长带来线上和线下的融合,农村地区线下支付比例上升和互联网理财用户规模的增长,网络娱乐用户持续高速增长,共享单车用户规模破2亿以及网约车监管政策落地等内容。

对个人而言,在互联网应用中,即时通讯的使用率占到了九成。

比较其中发展迅速的行业会发现,网民使用增长率超过了25%的有旅行预定、互联网理财、网上定外卖、网约出租车和快车五类,分别增长了25.6%、30.2%、64.6%、27.5%和83.7%。

其中,网上外卖的增长率无疑最为明显,达到了八成以上。

另一方面,在CNNIC的统计报告中,具有指标性的网上支付业务,手机网民使用网络支付的使用比已经超过了半数,达到了70%,这也意味着移动互联网与日常生活和线下经济的密切联系。

在这些抢眼的数据背后,我们仍能不时看到一些令人惋惜甚至痛心的事件在媒体中出现。

例如,最近出现的一则新闻。

一位春节想要探望女儿的老年人,因为不会使用网络购票,连跑六趟火车站排队却依然无法买到车票,最后竟痛哭下跪。

随着互联网技术对日常生活的渗透,越来越的生活事务都已经网络化。

对于熟悉互联网应用和操作的年轻人来说,我们享受到了网络化带来的快捷和便利,可以轻易使用网络银行和手机应用进行票务预订。

但是对以老年人居多的,尚无法熟练使用互联网操作的人而言,探亲或者回家的路也许成了最远的路。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社交网站知乎对这一事件的讨论,有一条内容列举了几个手机应用车次表的截图,提示根据老年人的出发地点和终点站,可以采取转乘的方式到达目的地。

并认为铁路的乘务员并没有尽到责任,他们有义务提醒老人直达之外的路线选择。

吊诡的地方在于,评论者在买不到票的情况下可以搜索相关信息,通过网络来寻找解决方法,这对那位束手无策的老年人而言,本身便意味着一个尚难以逾越的技术门槛。

这一事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它预示了在互联网改变生活,带来光明前景的同时,虽然大多数群体都可能获益,但总有一部分人并没有被互联网的普惠阳光所照到。

值得注意的是,老年人中也不乏有互联网的积极使用者,接入互联网本身被视为积极融入社会的一个表现,这部分人群本身也代表了一个庞大的消费者群体。

在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内贸信息中心和京东战略研究院联合发布的老年网络消费发展报告(2017)中,指出在其平台上,老年网民群体消费增长迅速,同比提高78%。

并且,老年商品的销售额也增长近61%,购买者同比增长64.8%。

结合前面买票难的案例,以及老年消费群体的显著增长,可以看到,老年人的消费需求尚未得到完全满足,他们不仅是一个重要的网络消费群体,也是一个拥有巨大消费潜力的群体。

然而,在增长的同时,在大众媒体营造的形象中,我们常常会看到另一幅画面。

许多老年人在网购的时候被钓鱼网站诈骗,或者因为网购保健品而损失惨重。

诸多事件带来的后果,乃至在大众中容易形成一定的刻板印象,担心那些在网络上活跃的老年人,并不具备分辨信息真伪的能力,他们是互联网上的信息弱者。

尤其作为子女,对有一定经济能力和自主权的父母,对他们的网络生活和行为充满了担忧与疑虑。

对于接入了互联网的老年人而言,他们需要学习和掌握各种信息技能,以在互联网的世界中展开行动。

同时,还需要面对来自互联网的风险,在做出选择之前对各种信息内容和来源进行甄别与判断。

网络生活对他们来说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乃至在子女的说教下会选择限缩自己在网络上的活动空间。

可见,不管从经济发展还是社会发展来看,老年人的互联网生活都是一个复杂却又重要的议题。

尤其是对一个正在向人口老龄化迈进的国家而言,现代社会和互联网的发展,不应该遗忘这一群体的存在,使他们成为互联网时代的孤岛。

一方面,互联网在技术方面的发展,可以为老年人的日常生活和消费,甚至是对养老产业的发展和完善带来助益;另一方面,技术的发展虽然以突破为目标,但是它不应该成为冷冰冰的机器、各种复杂的线路和五颜六色的接口,它还需要对环境、文化和伦理问题加以考虑。

这不仅是企业和公司的问题,亦是整个社会需要面对的问题。

二、他山之石:

欧美国家的经验二、他山之石:

欧美国家的经验事实上,在欧美的一些传统意义上的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伴随着巨大的公共服务开支,已经成为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亦使得福利国家的养老和照护政策面临巨大挑战。

许多政府寄希望于信息技术带来的效率和便利,纷纷提出自己的数字化、信息化政府和服务转型的发展战略。

对欧美国家经验的简单回顾,为我们在政策层面理解老年人的互联网融入提供了有价值的参照。

就网络用户的人口特征而言,在一些发达国家,65岁以上的老年人,互联网的使用率已经超过了半数。

2012年英国内阁办公室进行了一项互联网使用调查(DigitalLandscapeResearch),访谈了1298位成年人,其中65岁以上人口在线率达到了59%,但是仍有41%处于未接入互联网的状况。

同年,美国皮尤研究中心(PewResearchCenter)对美国成年人进行互联网使用状况的调查,电话访问了2254名18岁以上的美国人。

报告的最大发现在于,超过半数的65岁以上老年人使用互联网或者电子邮件,这是第一次发现有半数以上的老年人使用网络。

并且,在老年人互联网使用者中,70%的人将使用互联网当作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另一个增长幅度惊人的数据是老年人的社交网络使用状况,从2009年的13%增长到2011年的33%。

至2012年二月,34%的65岁以上互联网使用者会使用社交网站。

其中18%的人会在日常中使用社交网站。

2014年皮尤的另一份报告,指出老年人的互联网用户由53%增长到59%。

报告还揭示了老年人在新科技的接纳上存在的一系列问题:

首先是身体上的挑战,身体状况和健康问题对他们使用新科技设备构成了问题。

其次是对科技带来的益处持怀疑态度,虽然有49%不使用互联网的老年人认为缺少互联网接入在信息的获得上处于弱势,但是仍有35%不使用互联网的老人对此不以为然,不认为自己会错过什么重要信息。

最后,老年人在数字设备的学习使用中存在困难。

77%的老年人认为自己需要在别人的帮助下使用数字设备。

在老年上网者中,仍有56%的人需要在朋友或者家人的帮助下使用数字设备。

事实上,对于未接入互联网的人而言,尤其是针对边远地区的老年人而言,他们的信息和数字技能在当代可能会遭遇更大的挑战。

这部分老年人在经济、行动能力和空间上都处于较为不利的位置。

对许多政府而言,提高他们的信息技能成为社会政策需要解决的问题。

为此,针对老年人的信息融入,使他们接入到互联网的世界中来,几乎成为一项共同的社会政策,并将降低不使用互联网的中老年人口数量当作致力于实现的目标。

研究者同时也关注电脑和互联网的使用,对老年人身心健康的影响,在20世纪90年代便开始了一系列研究。

例如,针对阿兹海默症老年人使用电脑提高其选择能力的研究;通过教育老年人使用电脑和互联网以提高社会互动和实现个体赋能的研究;以及使用互联网和电子邮件降低孤独感的研究等等。

研究发现,培训老年人使用电脑和互联网,可以给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带来积极的影响(Findlay,2003)。

对老年人而言,社会隔绝(socialisolation)是比较突出的问题是。

大部分人在退休之后,因为社会参与和户外运动的减少,容易滋生厌倦情绪和孤独感,并对老年人的身体和心理健康造成不利影响。

随着通讯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互联网的社交网络属性的加强,学者将目光投向了这种新技术的应用,以期这种新的方式使老年人获得信息、互动和休闲的机会,从而提高他们的社会联结(socialconnectedness),避免成为相对孤立的个体。

但是,问题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

在西方学者对互联网降低老年人社会隔绝的研究中,认为这一议题本身便面临诸多挑战。

使用互联网需要掌握基本的电脑技能,知道什么样的信息可用,文档的结构和储存,访问和处理,甚至还包括了键盘、鼠标、菜单和窗口目录的操作。

他们认为这是一个需要高度认知的活动,包括了记忆、推理、学习和问题解决的技能,它们正是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而面临的挑战(Firth、Moore,2008)。

除了基本信息能力的要求,有时候心理因素和主观态度在较大程度上影响了老年人的互联网使用。

在英国和美国,虽然使用互联网的老年人具有一定的人口基数,但是仍存在一系列身体和心态方面的疑问。

这种心理上的疑虑,除了皮尤报告,同样可以在英国的调查中发现。

对于那些愿意学习使用互联网的人而言,有的人认为互联网很神秘,亦有的人认为掌握之后其实是很简单的事情。

还有一部分存在信心不足的问题,担心弄坏电脑或者丢失数据。

他们信任互联网,但是对自己却缺乏信心。

因为忧心弄坏别人的设备,而倾向于在自己的设备上进行操作实践。

由此可见,在客观可观测的行为背后,一些看似主观的态度和价值判断,实际上在较大程度上影响了中老年人的互联网行为。

换言之,技术之于生活,本身便被赋予了较强的社会性在里面,后者也是研究者需要考虑的内容。

这些欧美国家的经验向我们揭示一个事实,即对中老年人互联网使用状况的考察,研究者需要面对的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社会现象。

首先,中老年人本身并不是一个均质化的群体,在身体和心理上,他们本身有着各种各样的状况。

这些状况表现在对互联网的接受和学习使用中。

其次,研究者也没有办法将他们对互联网的使用或者态度,简单地归因为社会经济地位和教育程度这样的传统变量,它需要我们更为精细地考察这一群体在互联网社会的日常生活,进一步追问行为表象背后所描绘的意义世界。

三、行动愿景:

中老年人的互联网生活三、行动愿景:

中老年人的互联网生活对中老年人的互联网生活进行考察,我们提出行动愿景这一建设性的分析框架,不仅关注老年人网络生活中具体的行为和选择,亦关注他们对互联网与生活世界相互交织在一起的意义世界的理解和想象。

以行动愿景作为分析框架,主要基于以下几方面的考虑:

首先,中老年人的网络生活实际上会比我们想象的要丰富和复杂,简单的“上网”二字难以概括其内涵。

在过往的统计报告中,虽然会提供互联网用户数量和使用互联网应用的数据,我们也可以获得一种概观性的认识,但是“上网”实际上蕴含了丰富的可能性。

使用社交网络、收发邮件、网络购物或者检索信息,乃至遭遇网络诈骗。

每一个具体的行为,都可以在统计学意义上进行观察、测量和记录,但是行为背后的原因和意义,或许不是那些描述性数据本身所能涵盖和解释的。

其次,在社会学的经验研究中,社会经济地位是较常见的变量,在考察因果关系或者相关关系的时候,对许多社会现象具有较强的解释力。

但是,正如“上网”会指涉复杂的网络行为,背后亦能衍生的丰富意涵。

当我们要探求因果关系或者相互联系的时候,社会经济地位这组常见的变量也会遭遇挑战。

虽然具有一定程度的解释力,一些研究会指出,具有较高社会经济地位的个体,使用互联网的人数更多。

但是,社会经济地位和上网之间并不是简单的因果关系。

对人数的经验发现更像一种来自常识的判断得到了佐证。

我们之所以对互联网生活进行考察,在于中老年人对于互联网,并不是简单的上网或者不上网、使用或者不使用的二元关系。

是与否并不是问题的答案。

即便是使用互联网的中老年人,他们对互联网的介入也存在程度上的差异,既有熟悉各种应用的“网络达人”,也有在网络世界的大门口犹豫徘徊,甚至关上网络之门的人。

显然,这里还涉及了主观的认知和想象,它不仅会对行动者在网络世界中的行为和选择产生影响,亦意味着同一种行为可能被赋予不同的意义。

例如,有的人会将网络约车和购物当作互联网可以提供的生活便利,有的人则会将此理解存在需要规避的风险行为。

换言之,我们固然要对社会经济地位这样的客观变量进行考察,但是同时也不应该忽视主观认知的在场和能动作用。

我们之所以对互联网生活进行考察,在于中老年人对于互联网,并不是简单的上网或者不上网、使用或者不使用的二元关系。

是与否并不是问题的答案。

即便是使用互联网的中老年人,他们对互联网的介入也存在程度上的差异,既有熟悉各种应用的“网络达人”,也有在网络世界的大门口犹豫徘徊,甚至关上网络之门的人。

显然,这里还涉及了主观的认知和想象,它不仅会对行动者在网络世界中的行为和选择产生影响,亦意味着同一种行为可能被赋予不同的意义。

例如,有的人会将网络约车和购物当作互联网可以提供的生活便利,有的人则会将此理解存在需要规避的风险行为。

换言之,我们固然要对社会经济地位这样的客观变量进行考察,但是同时也不应该忽视主观认知的在场和能动作用。

从本体论上,我们认为互联网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一种构成要素。

网络世界与生活世界的相互交织,营造了当前的一种“真实”生活。

当然,这是一种社会性的真实,并不是指向一个纯粹客观的物质世界。

在中老年人的日常生活中,他们对互联网和生活世界的理解和想象,营造了一个“真实”的社会网络与生活空间。

我们看到,在欧美国家的经验中,虽然会有针对老年人的信息或者互联网融入政策。

但是,这里的融入政策显然不是建立网络基础设施或者提供可以接入互联网的计算机这么简单的事情。

换言之,技术和硬件并不是问题的全部。

我们需要了解中老年人在网络生活中的行动愿景,如何对真实生活进行理解和想象,并赋予自己的行动以意义和价值。

事实上,对普通人而言,他们对互联网的理解,并不是一种纯粹的技术视角。

他们不会像网络工程师一样,去关心构成互联网的各种硬件和软件的指标参数。

亦不会具备一种全局视角的能力,可以熟知互联网运行的每个技术细节。

他们只会基于自身的生活经验,对互联网的体验和认知,形成一种图景式的理解。

在日常生活中,个体行动者在很大程度上并不知道自己移动上网设备的硬件参数,但是通过一系列简单的操作,却可以实现浏览信息与网络购物等功能。

对中老年人而言,他们对时新的硬件参数可能不甚了解,但是经过学习和操作演练,亦能熟练的掌握互联网的技能。

在互联网的世界中,他们不需要有一种全局性的认知,却可以根据自己的所学和经验,在展开行动的同时赋予它们以意义。

“互联网”三个字对于不熟悉它的中老年人而言,或许传达了科技化或者技术化的神秘意向。

但是对于掌握了基本信息技能的人而言,那只是一个被祛除了神秘感的行动空间,能够为日常生活提供诸多便利。

为此,本研究对中老年人互联网生活的考察,同时也是在考察他们对互联网的认知、理解和态度。

我们可以用看风景的隐喻来阐述中老年人在互联网世界中的行动愿景。

21世纪的互联网为大家提供了一个色彩纷呈的世界。

对普通人而言,他们难以看到这一世界的全景。

但是,大家站在不同的位置上,可以看到不一样的风景。

对中老年人而言,即便风景本身存在不同的美感,更紧要的事是需要打开那扇可以看到风景的窗户。

四、内容与结构四、内容与结构本报告第二章和第三章分别论述了研究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从第四章开始是数据分析部分。

第四章主要使用调查数据和大数据,分析中老年人的互联网行为模式;第五章聚焦本报告的核心行动愿景,讨论中老年人互联网行动愿景的不同类型及其影响因素;第六章主要讨论中老年人互联网行为的作用机制,解释行动愿景如何塑造互联网行为。

由此,第四至第六章使用多种数据和资料,从现象、影响因素到作用机制,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中老年互联网生活的解释链。

第七章则在理论和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建设老年友好型网络社会的倡议书。

第二章第二章对中老年人互联网生活的行动愿景这一理论分析框架进行更进一步的解释。

指出以网络生活的行动愿景来理解老年人存在复杂化和差异化的网络行为。

老年人对互联网的使用,各种行动和选择背后,所蕴含的是一个生活与互联网交织在一起的意义世界。

此外,从网络素养出发,提出以结合了技术与生活两个维度的信息能力为标准,对老年人的数字技能进行客观的判断和评价。

在信息能力的基础上,通过网络生活的行动愿景来阐释和理解老年人对于使用互联网这一行为所赋予的意义,并对老年人互联网使用的类型学特点进行了区分。

第三章第三章对本报告的方法论和采用的研究方法和调研过程进行具体说明。

作为一项经验研究,本报告采用了量化研究和质性研究、线上研究和线下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透过焦点组和问卷调查,力图对我们国家中老年人的网络生活进行详尽的考察与分析。

同时,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我们也根据现场的状况和反馈,不断反思和改进自己的研究方法,力图呈现中老年人在生活与互联网交织的真实世界中的行动愿景。

第四章第四章根据对问卷调查、大数据和焦点组访谈所得数据的分析,较为全面的勾勒出了中老年人互联网生活的现状。

首先,从多个角度分析了中老年人使用互联网的基本情况,包括中老年人的互联网接入硬件、互联网融入体验、互联网资讯关注、互联网支付、文章阅读偏好以及基于互联网的社会参与行为。

其次,分析了中老年人互联网受骗的特点和受骗上当的原因,并构建了中老年人互联网受骗的预测模型。

再次,在行动愿景的框架下,分析了中老年人的网络素养构成包括信息能力和网络安全素养,并结合数据探讨了中老年人网络素养的现状和特点。

最后,对中老年人的行动愿景进行了测量与分析,从对互联网世界和生活世界的想象,分别描绘中老年人的行动愿景,并根据数据探讨了互联网世界和生活世界之间的关系,以及互联网愿景与网络素养的交织状况。

第五章第五章主要讨论中老年人网络生活的行动愿景类型及其影响因素。

根据第二章的理论框架,本章主要使用焦点组访谈数据,首先对中老年人互联网生活进行总体画像,强调行动愿景的显著性。

然后,本章从互联网世界和生活世界,论述中老年人行动愿景的不同类型,既有开放和保守的不同纬度,也有个体、家庭和社会的不同层次。

接下来根据信息能力的不同程度,对中老年人进行类型划分,并在行动愿景和信息能力的基础上,将中老年人划分为完全自主和不完全自主的个体。

最后将从外部环境因素、社会经济地位和心理机制的角度,讨论这些因素如何影响中老年人的互联网行动愿景。

第六章第六章关注老年人的互联网行动愿景与行为的关系与作用机制,分析了老年人互联网行动愿景下的心理机制、文化机制、社会机制、畏惧机制和家庭机制五个方面的内容。

在现实生活中能够看到老年人行为和变化的机制是复杂的和多元的,甚至无法用任何一个固化的解释框架来理解和解读老年人所有的行为和变化,或许只有在某个具体的个案中研究者才有可能区分出究竟是何种机制在发挥作用。

本章总结了老年人为了适应和融入互联网社会所采取行为的规律性和机制性的内容。

第二章第二章分析框架:

中老年人互联网生活的行动愿景分析框架:

中老年人互联网生活的行动愿景本章对中老年人的互联网生活理解和考察提出了一个建设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