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完整笔记.pdf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3434029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PDF 页数:78 大小:1.4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诊断学完整笔记.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8页
中医诊断学完整笔记.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8页
中医诊断学完整笔记.pdf_第3页
第3页 / 共78页
中医诊断学完整笔记.pdf_第4页
第4页 / 共78页
中医诊断学完整笔记.pdf_第5页
第5页 / 共78页
中医诊断学完整笔记.pdf_第6页
第6页 / 共78页
中医诊断学完整笔记.pdf_第7页
第7页 / 共78页
中医诊断学完整笔记.pdf_第8页
第8页 / 共78页
中医诊断学完整笔记.pdf_第9页
第9页 / 共78页
中医诊断学完整笔记.pdf_第10页
第10页 / 共78页
中医诊断学完整笔记.pdf_第11页
第11页 / 共78页
中医诊断学完整笔记.pdf_第12页
第12页 / 共78页
中医诊断学完整笔记.pdf_第13页
第13页 / 共78页
中医诊断学完整笔记.pdf_第14页
第14页 / 共78页
中医诊断学完整笔记.pdf_第15页
第15页 / 共78页
中医诊断学完整笔记.pdf_第16页
第16页 / 共78页
中医诊断学完整笔记.pdf_第17页
第17页 / 共78页
中医诊断学完整笔记.pdf_第18页
第18页 / 共78页
中医诊断学完整笔记.pdf_第19页
第19页 / 共78页
中医诊断学完整笔记.pdf_第20页
第20页 / 共78页
亲,该文档总共7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医诊断学完整笔记.pdf

《中医诊断学完整笔记.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诊断学完整笔记.pdf(7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医诊断学完整笔记.pdf

中医诊断学中医诊断学绪论绪论一、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1、公元前五世纪扁鹊“切脉、望色、听声、写形”2、公元前三世纪黄帝内经从理论上奠定了中医诊断学的基础3、西汉淳如意创“诊籍”4、东汉张仲景伤寒论,创六经辨证,概念清楚,层次分明5、东汉华佗中藏经论症、论脉、论脏腑寒热虚实,甚为精当6、西晋王叔和脉经为我国最早的脉学专著7、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是我国第一部病源诊断的专著8、元朝敖氏点点金金镜录为论舌的第一部专著9、明朝张景岳景岳全书10、明朝李时珍濒湖脉学11、清朝林之翰四诊抉微四诊并重,色脉并重二、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一)诊法诊法:

四诊(指望、闻、问、切)

(二)辩证症:

即症状,包括症状和体征。

前者是病人自己感觉到的身体不适及异常变化,如头痛、咳嗽、胸闷等;后者是医生检查病人身体所发现的异常征象,如面色白、舌质红、脉弦滑等。

症是通过四诊获得的最有价值的病情资料,是中医诊断病证的基本依据。

证:

即证候,是疾病发生和演变过程中某一阶段病理本质的反映,它以一组相关的症状和体征为依据,不同程度地揭示出患者当前的病机(由病因、病位、病性、病势力等综合而成)。

如肝胆湿热证,临床表现为胁肋灼热胀痛、厌食腹胀、口苦尿赤或黄疸、舌红苔黄腻、脉弦数等,其病位在肝胆,病因在湿热,病机是肝胆湿热。

病:

即疾病,是在病因作用下,正邪斗争、阴阳失调所引起的具有该病特定发展规律的病变全过程,具体表现为若干特定的症状和不同阶段前后衔接的证候。

例如,温病是以急性发热。

口渴尿黄等临床特征的外感性病,一般表现为由卫气证、气分证、营血证及血分证前后衔接组成的病变全过程。

辩证:

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对四诊收集到的病情资料进行辨别、分析、综合,判断其证候类型的思维过程,即确定现阶段属于何证的思维加工过程。

(三)辨病辨病,亦称识病,是对疾病的病种作出判断,即作出病名的诊断。

(四)病历古称医案、诊籍,是关于病人诊疗情况的书面记录。

三、中医诊察疾病的基本原理:

(一)司外揣内

(二)见微知著(三)以常达变四、中医诊断疾病的基本原则:

(一)整体审察

(二)四诊合参(三)病症结合异病同治:

异病之所以同治是因为出现了相同的证同病异治:

同病之所以异治是因为出现了不同的证(四)动静统一第一章第一章望诊望诊第一节全身望诊一、望神1.概念:

广义的神:

是指生命活动的一切外在的表现,是对生命现象的高度概括。

狭义的神:

是指人的意识、思维、精神、情感活动,即心所主之神,隶属于广义神的范畴。

2.意义:

即可判断脏腑精血的盈亏和形体的强弱,也可判断病情的轻重和预后吉凶。

3.望神的主要内容:

神的表现形式临床表现临床意义得神又称“有神”目光明亮,目珠灵活;神志清楚,思维有序,反应灵敏,表情丰富;面色荣润;形体丰满,姿态自如等。

是精充、气足、神旺的表现,为健康虽病,正气未衰,轻证,预后良好失神又称“无神”精亏神衰而失神(正虚失神)目无光彩,眼球呆滞;精神萎靡或神志昏迷,思维混乱,反应迟钝,表情淡漠;面色晦暗;形体嬴瘦;呼吸气微。

是精亏、气虚、神衰的表现,多见于慢性久病重病之人预后不良精亏神衰或邪盛神乱的重病表现,可见于久病虚证和邪实病人邪盛神乱而失神(邪盛失神)神昏谵语,躁扰不宁,循衣摸床,撮空理线;或壮热神昏,呼吸气粗,喉中痰鸣;或卒然昏仆,双手握固,牙关紧闭等。

是邪盛、伤神的表现,可见于急性危重病患者,亦属病重,预后不良少神又称“神气不足”两目乏神,目珠运动迟慢;神志清楚,但精神不振,思维迟钝;面色少华;肌肉松软,动作迟缓等。

是精气不足、神气不旺的表现,介于得神与失神之间,常见于素体虚弱之人,或病情较轻,或病后恢复期而正气尚未复原之时假神由失神时的目光晦暗,瞳神呆滞,突然变为目光明亮,但浮光外露;由神志昏迷或精神萎靡,突然变为神志清楚,精神躁动;面色晦暗,突然变为颧赤如妆;或原来毫无食欲,突然食欲增强。

懒气少言,语声低位断续而突然变为言语不休,语声清亮。

是指垂危病人突然出现精神暂时“好转”的假象,为临终前的预兆。

神乱的表现与临床意义神的表现形式临床表现临床意义神志不宁(热病、脏躁)具有精神易于激动、兴奋的临床特征烦躁易怒,坐卧不安,失眠惊悸,多言喜动。

多属虚证,多由心胆气虚,心神失养所致精神抑郁(郁病、癫病)具有精神过度抑制的临床特征,情绪低落,表情淡漠,默默无语,反应迟钝;或哭笑无常,焦虑恐惧,不敢独处;或愚笨痴呆,喃喃自语,妄见妄闻等。

多属阳证,多由暴怒气郁化火,煎津为痰,痰火扰乱心神所致精神狂躁(狂病)具有精神过度兴奋而至狂乱的临床特征狂躁乱动,言行越常,打人毁物,言詈不避亲疏,登高而歌、弃衣而走,逾垣跃屋,力逾常人等。

多属阴证,多由忧思气结,津凝为痰,痰浊蒙蔽心神,或先天禀赋不足所致意识障碍(痫病)以意思障碍(昏迷、昏睡)为特征卒然昏仆,四肢抽搐,目晴上视,口吐白沫伴,有怪叫声(如猪羊叫声),醒后如常;或昏迷不醒,目闭口开,手撒遗尿等。

多由脏气失调,肝风夹痰上逆,阻闭清窍所致二、望色望色,又称“色诊”,是医生通过观察病人全身皮肤色泽变化来诊察病情的方法。

(一)常色:

主色与客色主色概念人之种族皮肤的正常色泽是为主色,又称正色。

主色为人生来就有的基本肤色,属个体素质,终生不变特点红黄隐隐,明润含蓄(黄色人种)客色概念因外界因素(如季节、昼夜、阴晴气候等)的不同,或生活条件的差别,而微有相应变化的正常肤色(特别是面色),谓之客色特点客色属于常色范围,因此仍具有常色的明润、含蓄等基本特征。

其变化不如主色明显,并且是暂时的,易于恢复成主色

(二)病色:

善色与恶色善色概念指病人面色虽有异常,但仍光明润泽临床意义这说明病变尚轻,脏腑津气未衰,胃气尚能上荣于面,多见于新病、轻病、阳证,其病易治,预后较好,故称善色恶色概念指病人面色异常,且枯槁晦暗临床意义这说明病变深重,脏腑津气已衰,胃气不能上荣于面,多见于久病、重病、阴病,其病难治,预后较差,故称恶色1.预测疾病的转归凡面色明亮润泽、含蓄不露者为顺。

凡面色晦暗枯槁。

鲜明暴露者为逆。

望诊遵经“色以润泽为本”,即以胃气为本之意。

黄帝内经论述面部色泽变化归纳表五色五脏平人病人有华无病无华将病有华主生(善色)无华病危(恶色)赤心如白裹朱如赭如鸡冠如衃血白肺如鹅羽如盐如豕膏故枯骨黄脾如罗裹雄黄如黄土如蟹腹如枳实青肝如苍壁之泽如蓝如翠羽如草兹黑肾如重漆色如地苍如乌羽如炲2.五色主病青色青色:

瘀血、寒证(气滞)、痛证、惊风及肝病。

1)面色淡青,多为虚寒证。

面色青黑,多为实寒证、剧痛。

2)面色青黄,伴有协下作痛者,可见肝郁脾虚。

3)面色青灰,口唇青紫,伴心胸憋闷疼痛者,多属心阳虚衰兼心血瘀阻;若突然剧烈胸痛,冷汗不止,肢厥买微者,多属心阳暴脱;若咳喘气促,呼吸不利,多为肺气壅塞。

4)小儿高热,若见眉间、鼻柱、口唇四周显现青色小儿惊风或惊风先兆。

5)妇女面色青,肝强脾弱,少食多怒,或月经不调。

6)面青颊赤寒热往来之少阳病;面青耳赤肝火;青赤而晦暗郁火。

【注】脾病见青色难治。

赤色赤色:

热证、戴阳证。

1)满面通红为实热证,多见于阳盛之外感发热;脏腑实热。

2)两颧潮红娇嫩为虚热证,多见于阴虚火旺的患者。

3)“戴阳证”久病、重病患者,面色苍白,却两颧泛红如妆,嫩红带白,游移不定虚热浮越,真寒假热之危重证候。

【注】肺病见赤色难治。

黄色黄色:

脾虚证、湿热证。

1)萎黄:

面色淡黄晦暗,面色消瘦者,枯槁无光脾胃气虚,气血不足;2)黄胖:

面色淡黄而虚浮者脾气虚衰,湿邪内阻。

3)黄疸(阳黄):

一身面目俱黄,小便亦黄,黄色鲜明如橘子色湿热熏蒸;(阴黄):

一身面目俱黄,小便亦黄,黄色晦暗如烟熏寒湿郁阻;4)印堂、准头黄而明润胃气来复,病将愈;5)黄而枯瘦胃病虚热;黄而色淡胃病虚寒。

6)虚胀腹胀而面黄肌瘦。

7)臌胀面色苍黄,腹筋起而胀,或面萎黄而夹红点血丝如蟹爪脾虚肝郁血瘀水停。

8)疳积小儿面黄肿,或青黄,或乍黄乍白,腹大青筋。

【注】肾病见黄色难治。

白色白色:

寒证、虚证、气血不足(夺气)、失血(脱血)。

1)面色淡白无华气血不足2)面色恍白伴面目肢体浮肿者阳虚水泛3)面色苍白,伴四肢厥冷,大汗淋漓者阳气暴脱之亡阳证或大失血之人4)里寒证剧烈腹痛、战慄面色苍白;肺胃虚寒面色淡白。

【注】肝病见白色难治。

黑色黑色:

肾虚、寒证、水饮、瘀血、痛证。

颧与颜黑为肾病。

1)面黑淡黯,伴腰膝酸软肾阳虚2)面黑而干焦,伴头晕耳鸣者肾阴虚;3)眼眶周围发黑者肾虚水饮,或寒湿下注之带下病;4)面色黧黑而肌肤甲错者瘀血;5)黑而浅淡肾病水寒;6)黑而暗淡,不论病之新久阳气不振;7)面黑而手足不遂,腰痛难以俯仰肾风骨痹疼痛;8)口黧黑肾绝。

【注】心病额见黑难治。

三、望形

(一)形体诊病原理及意义筋、脉、肉、皮、骨称为“五体”,与脏腑关系密切,肺合皮毛,心合血脉,脾合肌肉,肝合筋腱,肾合骨骼。

(二)望形体的内容1.形体强弱

(1)体强临床表现:

体质强壮。

表现为骨骼粗大,肌肉充实、皮肤润泽、胸廓宽厚,精力充肺,食欲旺盛。

临床意义:

说明内脏坚实,气血旺盛,抗病力强,即使患病,易于治疗,预后较好。

(2)体弱临床表现:

体质衰弱。

表现为骨骼细小,肌肉瘦削,皮肤枯槁,胸廓狭窄,精神不振,食少乏力。

临床意义:

说明内脏脆弱,气血不足,抗病力弱,有病难治,预后较差。

2.形体肥瘦

(1)体胖:

胖而能食形盛有余;肥而食少形盛气虚多为脾虚有痰。

胖人大腹便便,每易聚湿生痰,易患中风暴厥之证。

肥人多中风,因形厚气虚,郁滞生痰,痰壅气塞成火暴厥。

(2)体瘦:

形瘦食多中焦有火;形瘦食少中气虚弱;体瘦颧红,伴潮热盗汗阴虚火旺。

若久病重病,“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脏腑精气衰竭,气液干枯,无神之恶候病危。

瘦人阴虚,血液衰少,相火易亢易患劳嗽。

四、望态望姿态内容1.姿态异常

(1)不同坐姿的表现和临床意义坐而喜伏,少气懒言肺虚少气;坐而喜仰,胸胀气粗肺实气逆;但坐不得卧,卧则气逆咳喘肺胀,或水饮停于胸腹;但卧不得坐,坐则神疲或昏眩,夺气脱血或见眩晕病;坐而欲起水气痰饮;坐卧不安烦躁,或腹满胀痛。

(2)不同卧姿的表现和临床意义卧时向外,身轻自能转侧多属阳证、热证、实热;卧时向内,身重难于转侧多属阴证、寒证、虚证。

卧时蜷曲成团多为阳虚畏寒,或有剧痛;卧时仰面伸足多属阳盛发热。

2.体态异常

(1)神态异常中风:

以卒然昏扑、半身不遂、肢体麻木、舌謇不语。

或不经昏仆而仅以僻不遂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疾病,因气血逆乱或风中经络所致。

若伴口开目闭,手撒遗尿,是中风脱证;伴牙关紧闭,两手握固,大小便闭者是中风闭证。

中暑:

炎暑盛夏,久暴烈日之下或高温作业之人,因感受暑热之邪,而表现为卒倒神昏,四肢厥冷,胸腹灼热,面赤气粗者称中暑。

多因暑热内郁,闭阻清窍所致。

血脱:

由于大出血导致气随血脱,临床表现为突然晕厥,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大汗淋漓,脉微细欲绝的病证。

气厥:

是指卒然昏仆,不省人事,四肢厥冷,呼吸自续为特征的病证。

多因肝气不舒,气机逆乱,阻塞清窍或元气素虚,又遇悲恐,气陷不升而致。

痫:

卒然昏仆,不省人事,伴四肢抽搐,两目上视,口吐白沫,口中怪叫,醒后如常人为特征的病证。

多因肝风夹痰,蒙蔽清窍,或因先天禀赋或因颅脑外伤而成。

痉:

四肢抽搐,项背强直,角弓反张,两目上视者称痉。

因肝风内动所致。

常见于小儿惊风、破伤风等病证中。

(2)动作异常震颤:

眼睑、面部、口唇、手指或脚趾不时颤动,外感温热病为发痉的先兆,内伤病中则为血虚阴亏,筋脉失养,虚风内动之征。

抽搐:

四肢不能自主控制的牵动或屈伸不已者称抽搐,也属肝风内动之证。

撮空理线:

神昏患者双手伸向空中,手指时分时合,如同理线者叫撮空理线是脏腑精气衰竭,正气大伤的恶侯,见于久病重病患者。

痿:

四肢筋脉缓纵不收,肌肉萎缩,痿软无力而无疼痛者称为痿二多由阳明湿热、脾胃气虚,或肝肾不足所致。

痹:

四肢关节肿痛,以致动作困难者,称为痹。

多由风、寒、湿三邪侵犯关节,使关节痹阻不通所致。

(3)体位异常蹙额捧头,俯不欲仰为头痛;两手护乳,唯恐触碰见于乳痈患者;以手护腹,俯身前倾多为腹痛;以手护腰,弯腰曲背,行动艰难者多有腰腿病;行走之际,突然停步,以手护心,不敢行动者多为真心痛。

第二节局部望诊一、望头面

(一)望头部头为精明之腑,头又为诸阳之会,手足三阳经、任督两脉及足厥阴肝经等皆上行于头。

1.头颅

(1)大颅:

多属先天不足,肾精亏损,水液停聚于脑所致。

(2)小颅:

先天肾精不足,颅骨发育不良所致。

(3)方颅:

多为肾精不足或脾胃虚弱,颅骨发育不良所致,可见于佝偻病、先天性梅毒等患儿。

2.囟门

(1)囟填:

即囟门突起,多属实证。

多因温病火邪上攻,或脑髓病变,或颅内水液停聚所致。

(2)囟陷:

即囟门凹陷,多属虚证。

多因吐泻伤津,气血不足和先天精气亏虚,脑髓失充所致。

(3)解颅:

即囟门迟闭,多属虚证。

多见于佝偻病。

先天肾气不足,或脾胃虚弱,发育不良所致。

3.头发

(1)发色:

发黄干枯,稀疏易落精血不足,见于虚损病人或大病之后;青少年白发,伴腰酸耳鸣等症者肾虚;伴失眠健忘等症者劳神伤血。

(2)发质:

发稀不长,或发疏易断肾虚精血不足,阴虚血燥;小儿头发稀疏黄软,生长迟缓,甚至久不生发,或枕后发稀者先天不足,后天失养,脾肾亏虚;小儿发结如穗,枯黄无泽,伴见面黄肌瘦疳积病。

(3)头发:

突然片壮脱发,显露圆形或椭圆形光亮头皮,称为斑秃血虚受风;青壮年头发稀疏易脱,伴腰膝酸软、头晕耳鸣者肾虚;伴头皮瘙痒,多屑多脂者血热化燥或兼痰湿内蕴。

(二)望面部1.面形异常

(1)面肿:

面部浮肿,多为水肿病。

阳水:

起病迅速,眼睑头面先肿;(肺失宣降)阴水:

起病较慢,先下肢、腹部,后波及头面;(脾肾阳虚)

(2)腮肿:

一侧或两侧腮部以耳垂为中心肿起,边缘不清,局部灼热疼痛,多为痄腮,为外感温毒所致,多见于儿童,属传染病。

若颧下颌上耳前发红肿起,伴有寒热、疼痛者,称为发颐,为阳明热毒上攻所致。

(3)面脱:

即面削颧耸。

为气血虚衰,脏腑精气消耗殆尽所致。

(4)口眼喎斜:

即口眼歪斜。

突发口眼喎斜无半身不遂者,称为口僻,为风邪中络所致;若口角喎斜兼半身不遂者,则为中风,多因肝阳化风,风痰阻络所致。

2.特殊面容

(1)惊恐貌:

即患者面部表情呈现惊恐状,多见于小儿惊风。

瘿瘤等;若遇声、光、风刺激,或闻水声时出现者,多为狂犬病。

(2)苦笑貌:

即患者呈现似哭非哭,似笑非笑的苦笑状面容。

乃破伤风的特殊征象。

(3)狮面:

即患者面部肌肉出现斑块、结节,侵润性隆起,使面部凹凸不平,犹如狮子面容。

常伴见鼻骨塌陷,眉毛、头发脱落等症,见于麻风病。

二、望五官

(一)望目灵枢大惑论“精之窠为眼,骨之精为瞳子,筋之精为黑眼,血之精为络,其窠气之精为白眼,肌肉之精为约束,”五轮学说:

瞳仁属肾,称为水轮;黑睛属肝,称为风轮;两眦血络属心,称为血轮;白睛属肺,称为气轮;眼睑属脾,称为肉轮。

1.目神

(1)凡视物清晰,精彩内含,神光充沛者,是为有神,反映脏腑精气未虚,虽病易治;

(2)若视物昏暗,目无精彩,浮光暴露者,是为有神,提示脏腑精气亏极,病重难治。

2.目色

(1)目赤肿痛多属湿热证。

若白睛色红肺火或外感风热;两眦赤痛心火上炎;睑缘赤烂脾有湿热;全目赤肿干经风热上攻所致。

(2)白睛发黄为黄疸标志,多由湿热或寒湿内蕴,肝胆疏泄失常,胆汁外溢所致。

(3)目眦淡白多属肾虚、气血不足。

(4)目胞色黑多属肾虚。

(5)黑睛灰白混浊,称为目生翳外障眼病。

3.目形

(1)目胞浮肿多为水肿的先兆和常见表现。

(2)眼眶凹陷为伤津脱液或气血虚衰之证。

(3)眼球突出多为肺胀或瘿瘤之候。

(4)胞睑红肿风热邪毒或脾胃蕴热上攻于目所致。

若睑缘肿起结节如麦粒,红肿较轻者,称为针眼;若胞睑漫肿,红肿较轻者,称为眼丹。

4.目态目态

(1)瞳孔缩小中毒

(2)瞳孔散大一侧散大,多见于中风、颅脑外伤、颅内肿瘤等危重病人;两侧散大,为脏腑功能衰竭、心神散乱、濒临死亡的重要指标之一。

瞳孔散大,也可见于青风内障(青光眼)或药物中毒。

(3)目睛凝视指病人眼球固定,不能转动。

两眼周定前视者,称瞪目直视,伴神志昏迷,为脏腑精气将绝,病危。

固定上视者,称戴眼反折;固定侧视者,称横目斜视。

常伴神昏、抽搐等症,属病重,二者均属肝风内动,牵引目系所致。

但目睛斜视也可见于外伤目系或先天禀赋所致。

(4)闭目障碍眼胞闭合障碍。

双目闭合障碍,多为瘿病;单侧闭合障碍,多为风中面络;若小儿睡时露睛,眼球外露,多由脾气虚弱,气血不足,胞睑失养所致,常见于吐泻伤津和慢脾风的患儿。

昏睡露睛,亦可见于中风、颅脑病变等危候。

(5)胞睑下垂又称睑废,指胞脸无力张开而上睑下垂。

双睑下垂者,多为先天不足,脾肾亏虚;单睑下垂者,多因牌气虚衰或外伤所致。

(二)望耳1色泽耳郭色泽红润,是正常人气血充足的表现。

耳轮淡白,多属气血亏虚;耳轮红肿,多为肝胆湿热或热毒上攻;耳轮青黑,多见于阴寒内盛或有剧痛的病人;耳轮干枯焦黑,多属肾精亏耗,精不上荣,为病重,可见于温病后期肾阴耗伤及下消等病人;小儿耳背有红络,多为出麻疹的先兆。

2形态耳郭厚大,是正常人肾气充足的表现。

耳郭瘦薄,是先天亏虚,肾气不足;耳轮肿大,多为邪气充盛;耳轮干枯萎缩,多为肾精耗竭;耳轮甲错,为久病瘀血人络之象。

3耳道耳道流脓水,为脓耳。

早、中期,脓黄而稠者,多为肝胆湿热循经上熏所致。

若病程较长,日久不愈者,亦可由实转虚,而为肾阴亏虚,虚火上炎。

若外伤后耳道流血水,多为颅底骨折,属病危。

耳道内局部红肿疼痛,多为耳疖,多因邪热搏结耳窍所致;耳道内生赘物,称为耳痔,多因湿热痰火上逆,气血瘀滞耳道而成。

(三)望鼻1色泽临床表现临床意义鼻色红黄隐隐,明润光泽胃气充足之征象鼻色淡白多血虚或气血两虚色赤多肺脾蕴热色青多阴寒腹痛色微黑多肾虚寒水内停鼻端微黄明润见于新病为虽病而胃气未伤,属病轻鼻头晦暗枯槁脾胃虚衰,胃气失荣之重证2.形态临床表现临床意义鼻头红肿生疖胃热或血热鼻头或鼻翼生红色粉刺,称为酒齄鼻肺胃蕴热,侵入血络鼻柱溃陷多见梅毒病人,多为梅毒、麻风恶候多见于哮病、喘病等,是肺失宣降,呼吸鼻翼煽动不利的表现,新病多属肺热壅盛;久病多属肺肾两;若见于重病,喘而额汗如油者,是肺气衰竭之危候3.鼻道临床表现临床意义鼻流清涕外感风寒或阳气虚弱鼻流浊涕外感风热或肺胃蕴热鼻久流腥臭脓涕而不愈者,称为鼻渊外邪侵袭或胆经蕴热上逆于鼻所致鼻腔出血,称为鼻衄肺胃蕴热,或阴虚肺燥灼伤鼻络,或为外伤所致鼻道内生赘物,气息难通,称为鼻痔(鼻息肉)湿热邪毒蕴结鼻窍所致(四)望口腔1.望口

(1)形色形色临床意义口角流涎见于小儿多属脾虚湿盛,见于成人多为风中络脉或中风后遗症唇内和口腔黏膜出现灰白色小溃疡,周围红晕,局部灼痛,为口疮;口腔黏膜糜烂成片,口气臭秽者,为口糜脾胃湿热内蕴,上蒸于口所致小儿口腔、舌上满布片状白屑,称为鹅口疮心脾积热,上熏口舌所致

(2)动态常见异常动态有六种,即望诊遵经所言“口形六态”临床意义一是口张,即口开不闭,气直不入为肺肾之气将绝,属病危二是口噤,即口闵难开,牙关紧急多为肝风内动,筋脉拘急所致,可见于中风、痫病、惊风等三是口撮,即口唇紧聚为邪正交争所致,多见于新生儿脐风或破伤风四是口僻,即口角歪斜多为风痰阻络所致,常见于中风病人五是口振,即战栗鼓颌,口唇振摇多为阳衰寒盛或邪正剧争所致,可见于外感寒邪,温病、伤寒欲作战汗,或疟疾发作是口动,即频繁开合或口角掣动前者多为胃气虚弱、后者多属动风之象2.望唇

(1)色泽唇色临床意义唇色红润正常人胃气充足、气血调匀的表现唇色淡白血虚或气血两虚唇色深红阳热内盛唇色呈樱桃红煤气中毒唇色青紫血瘀,多见于心气、心阳虚衰或严重的呼吸困难病人唇色青黑寒盛、痛极,血脉凝滞,血络郁阻

(2)形态形态临床意义唇干燥裂多属燥热伤津或阴液亏损嘴唇糜烂脾胃湿热上蒸唇边生疮,红肿疼痛心脾积热唇裂如兔唇者先天发育畸形久病人中沟变平,口唇翻卷不能覆齿古称“人中满唇反”,为脾气将绝之危象(五)望齿与龈1.望齿

(1)色泽色泽临床意义牙齿洁白润泽而坚固肾气旺盛、津液充足牙齿干燥胃阴已伤齿燥如石阳明热甚,津液大伤燥如枯骨肾阴枯竭,精不上荣,见于温热病的晚期,属重病牙齿枯黄脱落见于久病者多为绝骨,属病重

(2)动态动态临床意义牙齿松动,齿根外露多见于肾虚或老人牙关紧急肝风内动咬牙啮齿热极生风睡中啮齿胃热、虫积或消化不良所致,亦见于正常人2.望龈

(1)色泽色泽临床意义牙龈淡红而润泽胃气充足、气血调匀的表现牙龈淡白血虚或气血两虚牙龈红肿疼痛胃火上炎

(2)形态形态临床意义牙龈出血,称为齿衄。

兼齿龈红肿疼痛者胃腑积热,胃火上炎牙龈不红不痛而微肿者脾胃气虚血失统摄,或肾阴虚虚火上炎牙龈萎缩,牙根暴露,牙齿松动肾虚或胃阴不足牙龈溃烂,流腐臭血水,甚则唇腐齿落,称为牙疳外感疫疬之邪,积毒上攻所致3.望咽喉

(1)色泽色泽临床意义咽部深红,灼痛明显实热证,多由肺胃热盛所致咽部嫩红,微痛反复虚热证,多由肾阴亏虚,虚火上炎所致咽部淡红漫肿痰湿凝聚

(2)形态形态临床表现临床意义肿胀咽部一侧或两侧喉核红肿疼痛,形如乳头或乳蛾,甚者溃烂有黄白色脓点,称为乳蛾肺胃热盛,火毒熏蒸,或虚火上炎气血瘀滞所致咽喉部红肿高突,疼痛剧烈,吞咽困难,身发寒热者,为喉痈多因脏腑蕴热,复感外邪,热毒客于咽喉所致脓液咽喉红肿高突,色深红,周围红晕紧束,发热不退者多已成脓咽部色浅淡,肿势散漫,无明显界限,疼痛不甚者为未成脓红肿溃破后出脓黄稠,脓液排出,创面愈合快者多为实热证脓液清稀,排出不尽,创面愈合慢者多为虚寒证伪膜咽部溃烂处表面所覆盖的一层黄白或灰白色膜,称为伪膜伪膜松厚,容易拭去者,病情较轻肺胃热浊之邪上壅于咽若伪膜色灰白,坚韧不易拭去,重剥出血,旋即复生者,称为白喉感火热疫邪所致,属烈性传染病三、望颈项颈项是头和躯干连接的部分,前部称颈,后部称项。

颈项起着支撑头部、连接头身的重要作用。

1.外形正常人颈项直立,两侧对称,气管居中,男性喉结突出,女性喉结不显,颈恻动脉搏动在安静时不易见到。

其异常表现有:

表现临床意义瘿瘤颈前喉结处有肿块突起,或大或小,或单侧或双侧,可随吞咽上下移动多因肝郁气滞痰凝所致,或与地方水土有关瘰疬颈侧、颌下有肿块如豆,推之可移,累累如串珠状多由肺肾阴虚,虚火内灼,炼液为痰,结于颈部,或外感风火时毒,夹痰结于颈部所致颈瘘颈部痈肿、瘰疬溃破后,久不收口,形成管道,又名鼠瘘多因痰火久结,气血凝滞,溃破成脓,疮孔不收所致2.动态正常人颈项活动自如,左右旋转75,后伸35,左右侧屈45。

其异常改变主要有:

(1)项强:

指项部筋肉拘急或强硬,活动受限。

若头项强痛不舒,兼恶寒发热等症,多是外感风寒,太阳经气不利;若项部强直,不能前俯,兼壮热头痛,甚者神昏抽搐,多为火热内盛,燔灼肝经,见于温病热极生风或破伤风等病;若睡醒后项部拘急疼痛不舒,称为落枕,是睡姿不当、经络气滞所致。

(2)项软:

指颈项软弱,抬头无力。

常见于小儿,为“五软”之一,多属先天不足,肾精亏损或后天失养,脾胃虚弱,以致发育不良,多见于佝偻病患儿;久病、重病颈项软弱头部下垂,目眶深陷,则为脏腑精气衰竭之象,属病危。

(3)颈脉异常:

安静状态时人迎脉搏动阴显可见,多为肝阳上亢或血虚重证。

半卧位或坐位时颈脉明显充盈怒张,平卧时更甚者,可见于水肿或鼓胀等病。

四、望躯体

(一)望胸胁横膈以上,锁骨以下的躯干正面称为胸;胸部两侧,从腋下至第十二肋骨的区域谓之胁。

1.外形正常人胸廓两侧对称,呈椭圆形,左右径大于前后径(比例约1.5:

1),小儿和老人则左右径略大于前后径或几乎相等。

两侧锁骨上下窝对称。

常见的胸廓变形有:

(1)扁平胸:

胸廓前后径不及左右径的二半,呈扁平状。

常见于肺肾阴虚或气阴两虚的病人,亦可见形瘦之人。

(2)桶状胸:

胸廓前后径增加,与左右径约相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