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docx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343419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8.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语》十二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论语》十二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论语》十二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论语》十二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论语》十二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论语》十二章.docx

《《论语》十二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语》十二章.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论语》十二章.docx

《论语》十二章

【原文、译注、点评】

一、人而不仁,如礼何?

人而不仁,如乐何?

(《论语·八佾篇》)

【注释】如礼何:

“如…何”是古代常用句式,当中一般插入代词、名词或其他词语,意思是“把(对)…怎么样(怎么办)”。

【译文】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遵守礼仪有什么用?

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奏乐有什么用?

【点评】乐是表达人们思想情感的一种形式,在古代,它也是礼的一部分。

礼与乐都是外在的表现,而仁则是人们内心的道德情感和要求,所以乐必须反映人们的仁德。

这里,孔子就把礼、乐与仁紧紧联系起来,认为没有仁德的人,根本谈不上什么礼、乐的问题。

二、朝闻道,夕死可矣。

(《论语·里仁》第四)

【注释】“死”是动词的为动用法,“为……死”。

【译文】早晨得知了道,就是当天晚上死去也心甘。

【点评】这句话形容孔子对真理或某种信仰追求的迫切心情。

这句话中“道”指的是儒家的“仁义之道”,懂得了仁义的道理,就应该用自己的一生去实践它,有时为了捍卫之,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三、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论语·里仁》)

【注释】喻:

明白,知道。

【译文】君子看重的是道义,小人看重的是利益。

【点评】这句话从价值指向的不同来区分君子与小人的。

道德高尚者只需晓以大义,而品质低劣者只能动之以利害。

君子于事必辨其是非,小人于事必计其利害。

四、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里仁》)

【译文】看到贤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和他一样。

看到不贤的人要从内心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点评】“见贤思齐”是说好的榜样对自己的震撼,驱使自己努力赶上;“见不贤而内自省”是说坏的榜样对自己的“教益”,要学会吸取教训,不能跟别人堕落下去。

孟子的母亲因为怕孟子受到坏邻居的影响,连搬了三次家;杜甫写诗自我夸耀“李邕求识面,王翰愿为邻”,都说明了这种“榜样的作用”。

五、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论语·雍也》)

【注释】质:

质朴。

文:

文饰。

史:

虚浮不实。

彬彬:

相杂适中的样子。

【译文】质朴胜过了文饰就会粗野,文饰胜过了质朴就会虚浮,质朴和文饰比例恰当,然后才可以成为君子。

【点评】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理解,“质”是指质朴的品质,“文”则是指文化的修养。

那么,“质胜文则野”就是指一个人没有文化修养就会很粗俗;“文胜质则史”就是指一个人过于文雅就会显得像个酸秀才,书呆子,注重繁文得节而不切实际。

所谓“百无一用是书生”,就是典型的“文胜质则史”,忘了做人的根本。

所以要“文质彬彬”,既要有文化修养,又不要迷失了本性,只有这样,才能够称得上是真正的君子。

六、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论语·泰伯章》)

【注释】弘毅:

弘,弘大。

毅,强毅。

勇敢刚强。

【译文】士人不可以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肩负重任,路途遥远。

把实行仁道作为自己的责任,不是很重大吗?

直到死去才停止,不是很遥远吗?

"

【点评】士应该具有坚毅宏大的品格;因为士要把实行和弘扬仁道作为自己人生的使命,为此要奋斗终生,死而后已。

七、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论语·子罕》)

【注释】篑(kuì):

土筐。

【译文】譬如用土堆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那是我自己要停下来的;譬如在平地上堆山,虽然只倒下一筐,这时继续前进,那是我自己要前进的。

【点评】孔子在这里用堆土成山这一比喻,说明功亏一篑和持之以恒的深刻道理,他鼓励自己和学生们无论在学问和道德上,都应该是坚持不懈,自觉自愿。

这对于立志有所作为的人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也是对人的道德品质的塑造。

八、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论语·子罕第九》)

【注释】“知”,通“智”,智慧。

【译文】有智慧的人不会迷惑,有仁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

【点评】《礼记·中庸》说:

“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

”孔子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具备这三德,成为真正的君子,进而达到成为圣人的目标。

孔子明白指出:

智的最高修为是不惑;仁的最高修为是不忧;勇的最高修为是不惧。

虽然成为圣人是极高的境界,不易达到,但是仍可透过修行达成。

因为,当一个人要是真正明白做人的真正目的时,他便会因为生活中的自我要求而心性提高、破迷生智慧、进而坦然面对人生的喜乐,不庸人自扰,也能锻炼出大无畏的真勇气去面对遭遇的困顿与考验。

九、子贡问曰: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

“其恕乎!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卫灵公》)

【译文】子贡问道:

“有没有一句话可以终身奉行的呢?

”孔子说:

“那就是‘恕道’吧!

自己不愿意的事,不要强加给别人。

【点评】这句话所揭晓的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

孔子所言是指人应当以对待自身的行为为参照物来对待他人。

人应该有宽广的胸怀,待人处事之时切勿心胸狭窄,而应宽宏大量,宽恕待人。

倘若自己所不欲的,硬推给他人,不仅会破坏与他人的关系,也会将事情弄得僵持而不可收拾。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确实应该坚持这种原则,这是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体现。

人生在世除了关注自身的存在以外,还得关注他人的存在,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切勿将己所不欲施于人。

十、子曰:

“小子何莫学夫《诗》?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论语·阳货》)

【注释】小子:

指门人弟子。

何莫:

为什么不。

兴:

联想、触景生情。

引譬连类,以激发人之志趣,感动人之感情。

观:

观察,观看。

这里指提高人的观察能力。

群:

合群。

怨:

讽谏。

迩(ěr):

近。

【译文】孔子说:

“学生们为何不学习《诗经》呢?

《诗经》可以兴发情感,可以懂得博观天地,可以懂得和别人相处,可以懂得讽刺的方法。

近处讲可以懂得怎样侍奉父母,远处讲可以懂得如何事奉君主,而且还能多认识草木鸟兽的名称。

【点评】“兴、观、群、怨”是一个有机联系的理论体系,“观”是形式的也是基础的,只有通过“可以观”的艺术观赏形式,才能实现“可以兴”、“可以群”、“可以怨”的社会政治目的。

诗之所以是“可以观”的,不仅在于诗具有“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的抽象政治意义,更在于春秋时代的《诗》具有付诸视觉形式的具象的艺术意味,即以“诗三百”为代表的诗歌包含政治上可以观察与艺术上可以观赏的双重意义。

“诗可以观”这一理论命题潜藏着春秋诗学的特殊意味。

“诗三百”广泛应用于春秋时代的社会生活,服务于典章礼乐的政治目的,形成了独特的观诗风尚,这一历史现象直接导致了“诗可以观”理论观念的形成。

十一、子曰: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论语·学而》)

【注释】就:

靠近、看齐。

有道:

指有道德的人。

正:

匡正、端正。

【译文】孔子说:

“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点评】孔子谈“君子”对生活、工作两个方面的要求。

生活包括饮食起居,工作包括办事说话。

饮食起居尚俭,不主张奢侈,“饱”不应片面的理解为与饥饿相对的“饱”,而应是奢华、奢侈之意;安:

安逸、舒适。

工作应该是多做少说,“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多闻阙疑,慎行其余。

”学无止境,做到了尚俭、敏事、慎言,还应该学习,向道德高尚的人学习,见贤思齐,随时修正自己的缺点,这才可以算得上是喜欢做学问的人了。

十二、颜渊问仁。

子曰:

“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论语·颜渊》

【注释】克:

克制。

复:

实践,实行。

克己复礼:

克制自己,践行礼仪。

【译文】颜渊请教什么是仁。

孔子说:

“约束自己返归于周礼就是仁。

一旦所有的人都约束自己返归于周礼,全天下就尽归于仁了。

对仁的追求完全取决于自己,难道还靠别人吗?

【点评】此处的“礼”为西周之礼。

孔子在早年的政治追求中,一直以恢复周礼为己任,并把克己复礼称之为仁。

颜渊向孔子询问什么是仁以及如何才能做到仁,孔子做出了这种解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