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最全选择题库.pdf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3437350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PDF 页数:46 大小:112.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态学最全选择题库.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生态学最全选择题库.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生态学最全选择题库.pdf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生态学最全选择题库.pdf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生态学最全选择题库.pdf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生态学最全选择题库.pdf_第6页
第6页 / 共46页
生态学最全选择题库.pdf_第7页
第7页 / 共46页
生态学最全选择题库.pdf_第8页
第8页 / 共46页
生态学最全选择题库.pdf_第9页
第9页 / 共46页
生态学最全选择题库.pdf_第10页
第10页 / 共46页
生态学最全选择题库.pdf_第11页
第11页 / 共46页
生态学最全选择题库.pdf_第12页
第12页 / 共46页
生态学最全选择题库.pdf_第13页
第13页 / 共46页
生态学最全选择题库.pdf_第14页
第14页 / 共46页
生态学最全选择题库.pdf_第15页
第15页 / 共46页
生态学最全选择题库.pdf_第16页
第16页 / 共46页
生态学最全选择题库.pdf_第17页
第17页 / 共46页
生态学最全选择题库.pdf_第18页
第18页 / 共46页
生态学最全选择题库.pdf_第19页
第19页 / 共46页
生态学最全选择题库.pdf_第20页
第20页 / 共46页
亲,该文档总共4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生态学最全选择题库.pdf

《生态学最全选择题库.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态学最全选择题库.pdf(4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生态学最全选择题库.pdf

题目分为五个章节:

一.名词解释二.单项选择三.多项选择四.问答题五.论述题一、名词解释生态学: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环境:

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生态因子:

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生存因子:

在生态因子中凡是有机体生活和发育所不可缺少的外界环境因素。

生态环境:

研究的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中,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因素的总和。

生境:

具有特定的生态特性的生态体或生态群体总是在某一特定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这一特定环境叫生境。

种群:

在一定时间内和一定空间内,同种有机体的结合。

群落:

在一定时间内和一定空间内,不同种群的集合。

系统:

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作用的因素的集合。

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

植物的生长取决于那些处于最少量状态的营养成分。

耐受性定律:

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都将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限制因子原理:

一个生物或一群生物的生存和繁荣取决于综合的环境条件状况,任何接近或超过耐性限制的状况都可说是限制状况或限制因子。

似昼夜节律:

动物在自然界所表现出来的昼夜节律除了由外界因素的昼夜周期所决定的以外,在内部也有自发性和自运性的内源决定,因为这种离开外部世界的内源节律不是24小时,而是接近24小时,这种变化规律叫似昼夜节律。

阿朔夫规律:

对于夜出性动物处于恒黑的条件下,它们的昼夜周期缩短,对于夜出性动物处于恒光的条件下,它们的昼夜周期延长,并且这种延长的增强,这种延长越明显。

对于日出性动物处于恒黑的条件下,它们的昼夜周期延长,对于日出性动物处于恒光的条件下,它们的昼夜周期缩短,并且这种缩短随着光强的增强,这种缩短越明显。

生物钟:

是动物自身具有的定时机制。

临界温度:

生物低于或高于一定的温度时便会受到伤害,这一温度称为临界温度。

冷害:

喜温生物在0以上的温度条件下受到的伤害。

冻害:

生物在冰点以下受到的伤害叫冻害。

霜害:

在0受到的伤害叫霜害。

超冷:

纯水在零下40以后开始结冰,这种现象叫超冷。

适应性低体温:

它是一种受调节的低体温现象,此时体温被调节很低,接近于环境温度的水平,心律代谢率及其它生理功能均相应的降低,在任何时候都可自发的或通过人工诱导,恢复到原来的正常状态。

贝格曼规律:

内温动物,在比较冷的气候区,身体体积比较大,在比较暖的气候区,身体体积比较小。

阿伦规律:

内温动物身体的凸出部分在寒冷的地区有变小的趋势。

乔丹规律:

鱼类的脊椎数目在低温水域中比在温暖水域中多。

生物学零度:

生物生长发育的起点温度。

有效积温:

生物完成某个发育阶段所需的总热量。

露点温度:

空气中水汽达到饱和时的温度叫露点温度。

相对温度:

大气中的实际水汽压与最大水汽压之差。

饱和差:

最大水汽压与实际水汽压之差。

蓄水量:

生产单位重量干物质所需的水量。

土壤质地:

机械成分的组合不同百分比。

基因型:

每一个体的基因组合。

等位基因:

决定一个性状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基因组合。

基因库:

在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的基因组合。

基因频率:

在一个基因库中,不同基因所占的比率叫基因频率。

基因型频率:

在一个基因库中,不同基因型所占的比率叫基因型频率。

哈温定律:

在无限大的种群中,每一个体与种群内其他个体的交配机会均等,并且没有其它干扰因素(突变、漂移、自然选择等)各代的基因频率不变,无论其基因型频率和基因频率如何,只经历一代,即达到遗传平衡。

遗传漂变:

一般发生在较小的种群中,因为在一个很大的种群里,如果不发生突变,根据哈温定律,不同的基因型频率将保持平衡状态,但在较小的种群中,既使无适应的变异发生,种群内基因频率也会发生变化,也就是由于隔离,不能充分的随机交配,种群内基因不能达到完全自由分离和组合时产生的误差所引起的,这样那些中性的或不利性状在种群中继续保存下来。

环境容纳量:

对于一个种群来说,设想有一个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种群值以k表示,当种群达到k值时,将不再增长,此时k值为环境容纳量。

生命表:

用来描述种群生存与死亡的统计工具。

动态生命表:

根据观察一群同一时间出生的生物死亡或存活的动态过程而或得数据编制得生命表。

静态生命表:

根据某一特定时间对种群作一个年龄结构调查,并根据结果而编制的生命表。

空间异质性:

指生态学过程和格局在空间分布上的不均匀性及其复杂性。

边缘效应:

指缀块边缘部分由于受外围影响而表现出与缀块中心部分不同的生态学特征的现象。

生物多样性:

生命有机体及其赖以生存的生态综合体的多样化和变异性。

可持续发展:

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内禀增长率:

在没有任何环境因素(食物、领地和其他生物)限制的条件下,又种群内在因素决定的稳定的最大增殖速度称为种群的内禀增长率(intrinsicgrowthrate),记作rm。

动态生命表:

根据观察一群同一时间出生的生物死亡或存活的动态过程而获得数据编制的生命表。

静态生命表:

根据某一特定时间对种群作一个年龄结构调查,并根据结果而编制的生命表。

邻接效应:

当种群密度增加时,在邻接的个体之间所出现的相互影响。

32自疏法则:

如果某种植物的播种密度超过一定值时,种内对资源的竞争不仅影响到植株生长发育的速度,而且影响植物的存活率,这一现象叫自疏现象。

领域:

指由个体、家庭或其它社群单位所占据的并积极保卫不让同种其它成员侵入的空间。

领域行为:

生物以威胁或直接进攻驱赶入侵者的行为。

领域性:

生物具有领域行为的特性叫领域性。

集群:

动物聚集在一起叫集群。

阿里规律:

动物种群有一个最适的种群密度,因而种群过剩和种群过低或过密或过疏都是不利的,都可能对种群产生抑制性的影响。

社会等级:

一群同种的动物中,每个个体的地位有一定顺序性或序位,其基础是支配从属关系,这种顺序性叫社会等级。

种间竞争:

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生物共同利用同一资源而产生的相互排斥的现象。

基础生态位:

物种所占据的理论上的最大空间叫基础生态位。

实际生态位:

物种实际占据的生态位叫实际生态位。

生态位:

在生态因子变化范围内,能够被生态元实际和潜在占据、利用或适应的部分,称作生态元的生态位。

生态元:

从基因到生物圈所有的生物组织层次均是具有一定生态学结构和功能的单元称为生态元。

存在生态位:

在一定时间和生态因子变化范围内对某一生态元存在和可占据的生态位。

非存在生态位:

在一定时间和生态因子变化范围内,对某一生态元不存在和不可占据的生态位。

生态位宽度:

在现有的资源谱中,一个生态元所能利用的各种资源总和的幅度。

生态位重叠:

指不同生态元的生态位之间相重合的程度。

竞争排斥原理:

在环境资源上需求接近的两个种类是不能在同一地区生活的。

如果在同一地区生活,往往在栖息地、食性、活动时间等方面有种不同。

若两个物种生态位完全重叠,必然是一个物种死亡,若使两个物种同时生存,则要使生态位有差异,使生态位分化。

零增长线:

一种生物利用某种必须营养元素时该种生物能存活和增殖的边界线。

寄生:

一种生物从另一种生物体液、组织或已消化的物质获取营养,并造成对宿主的危害,这种现象叫寄生。

种群平衡:

指种群较长时间的维持在几乎同一水平上,这一现象叫种群平衡。

种群大爆发:

某种生物种群的数量在短时间内急剧上升,往往造成不利影响。

生态入侵:

指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栖息和繁衍地区,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步稳步的扩展,这个现象叫生态入侵。

种群间的协同进化:

指一个物种的性状作为对另一物种性状的反映而进化;而后一物种的这一性状本身又作为前一物种性状的反映而进化。

渐变群:

选择压力在地理空间上的连续变化,导致基因频率或表现型的渐变,形成一个具有变异梯度的群体。

趋同适应:

不同种类的生物当生活在相同或相似的环境条件下,通过变异选择形成相同或相似的形态或生理特征以及相同或相似的适应方式或途径,这种现象叫趋同适应。

趋异适应:

同种类的生物当生活在相同或相似的环境条件下,通过变异选择形成不同的形态或生理特征以及不同的适应方式或途径,这种现象叫趋异适应。

生活型:

不同种类的植物之间或动物之间由于趋同适应而在形态、生理及适应方式等方面表现出相似的类型。

生态型:

同种生物由于趋异适应而在形态、生理及适应方式等方面表现出不同的类型。

生活史对策:

各种生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各种特有的生活史,这种生活史是生物在生存过程中获得生存的对策。

K对策:

生物种群数量达到或接近环境容纳量的水平,这种类型称作k对策。

群落最小面积:

指至少要有这样大的面积及相应的空间,才能包含组成群落的大多数生物种类。

优势种:

对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植物种称优势种。

建群种:

群落中存在于主要层次中的优势种。

亚优势种:

个体数量与作用都次于优势种,但在决定群落性质和控制群落环境方面仍起着一定作用的植物种。

伴生种:

为群落常见种类,它与优势种相伴存在,但不起主要作用。

偶见种或罕见种:

在群落中出现频率很低的种类。

多度:

物种间个体数量对比的估测指标。

相对密度:

某物种的个体数与全部物种个体数的比值。

投影盖度:

指植物地上部分垂直投影面积占样地面积的百分比。

基盖度:

植物基部的覆盖面积。

频度:

某物种在调查范围内出现的频率。

相对重量:

单位面积或容积内某一物种的重量占全部物种总重量的百分比。

生物多样性:

生物中的多样化和变异性以及物种生境的生态复杂性。

生活型谱:

群落内每类生活型的种数占总种数的百分比排列成一个系列。

生态等值种:

在不同地理位置但环境相同或相似的地区由于趋同进化而具有相同生活型的植物称为生态等值种。

层间植物:

群落除了自养、独立支撑的植物所形成的层次以外,还有一些如藤本植物、寄生、腐生植物,它们并不独立形成层次,而是分别依附各层次中直立的植物体上。

演替:

指在某一空间内,一种生物群落被另一种生物群落所取代的过程。

原生演替:

从原生裸地开始的演替。

次生演替:

从次生裸地开始的演替。

演替系列:

从生物定居开始直到形成稳定的群落为止,这样的系列过程称为演替系列。

顶级群落:

一个群落演替达到稳定成熟的群落。

伴随种:

不固定在某一定的植物群从内的植物种。

排序:

把一个地区内所调查的群落样地按照相似度来排定各样地的位序,从而分析各样地之间及其与生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直接排序:

根据一个或多个已知的环境梯度进行排序的方法。

间接排序:

根据群落本身的属性例如种的相关性、群落相似性等导出抽象轴或群落变化方向的排序。

植被型:

指在植被型组内,把建群种生活型相同或相似同时对水热条件的生态关系一致的植物群落联合为植被型。

植被型组:

凡建群种生活型相似而且群落外貌相似的植物群落联合为植被型组。

群系:

凡是建群种或共建种相同的植物群落联合为群系。

群丛:

凡是层片结构相同各层片的优势种或共优种相同的植物群落。

食物链:

由于生物之间取食与被取食的关系而形成的链锁状结构。

食物网:

不同的食物链间相互交叉而形成网状结构。

营养级:

食物链上每个位置上所有生物的总和。

生态系统:

是指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由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相互作用而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统一体。

同资源种团:

以同一方式利用共同资源的物种集团。

十分之一定律(能量利用的百分之十定律):

食物链结构中,营养级之间的能量转化效率大致为十分之一,其余十分之九由于消费者采食时的选择性浪费,以及呼吸和排泄等而被消耗掉,这就是所谓的“十分之一定律”,也叫能量利用的百分之十定律。

耗散结构:

是指开放系统在远离平衡态的非平衡状态下,系统可能出现的一种稳定的有序结构。

生物量:

单位空间内,积存的有机物质的量。

现存量:

在调查的时间内,单位空间中存在的活着的生物量。

产量:

生物体的全部或一部分的生物量。

初级生产力:

单位时间、单位空间内,生产者积累有机物质的量。

总初级生产力:

在单位时间、空间内,包括生产者呼吸消耗掉的有机物质在内的所积累有机物质的量。

净初级生产力:

在单位时间和空间内,去掉呼吸所消耗的有机物质之后生产者积累有机物质的量。

群落净生产力:

单位时间和空间内,生产者被消耗者消耗后,积累的有机物质的量。

流通率:

物质在单位时间、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内的移动量。

生物学的放大作用:

又叫食物链的浓集作用,在生物体内,有毒物质沿食物链各营养级传递时,在生物体内残留浓度不断升高的现象。

生态平衡:

一个地区的生物与环境经过长期的相互作用,在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建立了相对稳定的结构以及相应功能,此种状态即稳定态。

环境容纳量:

对于一个种群来说,设想有一个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种群值以k表示,当种群达到k值时,将不再增长,此时k值为环境容纳量。

休眠:

指生物的潜伏、蛰伏或不活动状态,是抵御不利环境的一种有效的生理机制。

同化效率:

指被植物吸收的日光能中被光合作用所固定的能量比例,或被动物摄食的能量中被同化了的能量比例。

尺度:

一般是指对某一研究对象或现象在空间上或时间上的量度,分别称为空间尺度和时间尺度。

表型可塑性:

由于环境对基因型的影响,表型发生变化的能力叫做表型可塑性。

种群:

是在同一时期内占有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

竞争:

是指利用有限资源的个体间或物种间的相互作用。

生态演替:

指在一个自然群落中,物种的组成连续的、单方向的、有顺序的变化过程。

稳态:

有机体在可变动的外部环境中维持一个相对恒定的内部环境,称为稳态。

群落:

是指在相同时间内聚集在同一地段上的许多物种种群的集合。

有害生物:

和人类竞争食物或遮蔽所、传播病原体、以人类为食,或用不同方法威胁人类健康、舒适或安宁的生物。

适应:

生物所具有的有助于生存和生殖的任何遗传特征。

内调节:

生物细胞不可能在剧烈的变动环境中运行,因此,有机体要采取行动以限制其内环境的变异性,这一过程称为内调节。

负反馈:

大多数生物的稳态机制以大致一样的方式起着作用;如果一个因子的内部水平太高,该机制将减少它;若水平太低,就提高它。

这一过程称为负反馈。

生态系统:

是指包括生物群落和与之关联的、描述物理环境的各种理化因子联成的复合体。

适合度:

是指个体生产能存活后代、并能对未来世代有贡献的能力的指标。

基础生态位:

在没有竞争和捕食调节下,有机体的生态位空间叫做基础生态位。

栖息地(生境):

指有机体所处的物理环境。

相对湿度:

是指空气的水蒸气含量,用在一定温度下饱和水含量的比率来表示。

驯化:

有机体对实验环境条件变化沉水的适应性反应。

气候循环:

有机体对自然环境条件变化沉水的生理适应性反应。

光合能力:

当传入的辐射能是饱和地、温度适宜、相对湿度高、大气CO2和O2的浓度正常时的光合作用速率。

生物量:

指在某一特定时刻调查时单位面积上积存的有机物质。

富养化:

由于直接向湖泊排污或农用化肥随地表径流输入湖中,使很多以硅藻和绿藻占优势的湖泊转变成以蓝绿藻占优势的湖泊,这个过程叫富养化。

矿化:

生态系统的分解过程中,无机的元素从有机物质中释放出来的过程。

异化:

有机物质在酶的作用下分解,从聚合体变成单体,进而成为矿物成分的过程。

再循环:

进入分解者亚系统的有机物质也通过营养级而传递,但未利用物质排出物和一些次级产物,又可以成为营养级的输入再次被利用。

自养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能量来源中,日光能的输入量大于有机物质的输入量则属于自养生态系统。

异养生态系统:

现成有机物质的输入构成该系统能量的主流则是异养生态系统。

单项选择题:

1、生物群落是(B)。

A生物偶然的组合B生物有规律的组合C生物随意的组合D生物杂乱无章的组合2、生物群落是(B)。

A生物种内许多个体组成的群体B植物、动物、微生物有序、协调统一的群体C由许多植物组成的群体D由许多动物组成的群体3、确立群落成员型的依据是(C)。

A植物的种类B植物的高度C植物的作用D植物的功能4、关于群落与环境关系的论述,不正确的是(A)。

A群落只是被动受环境制约B群落在环境制约下具有一定的分布和特征C群落可形成内部特殊环境D需要特殊环境的群落对环境具有指示意义5、生物群落特征正确的论述是(A)。

A生物群落的特征是群落内所有生物的群体表现B一棵树木的高大挺拔代表了森林群落的外貌特征C一棵草、一棵树各自显示着不同生物群落的外貌D植物、动物、微生物对生物群落特征的影响大小一致6、不属于群落成员型的是(C)。

A优势种B建群种C特有种D亚优种7、群落内部不具备的特点是(D)。

A光照强度减弱B空气湿度增加C土壤湿度增加D气温增加8、关于优势度正确的概念是(A)。

A群落各成员中,建群种的优势度最大B群落各层优势种优势度均大于建群种C确定生物优势度主要依据其频度D群落各成员对群落的作用大小与其优势度无关9、群落结构最复杂的是(D)。

A苔原B荒漠C落叶阔叶林D常绿阔叶林10、常绿阔叶林的特征是(B)。

A夏季降水多,冬季降水少,故干湿季明显B中国东部常绿阔叶林于世界面积最大C乔木、灌木、草本、地被四层均具备,乔木层仅一层D高位芽达90以上11、关于群落水平结构的论述正确的是(A)。

A镶嵌体中斑点通常小于复合体中的斑点B复合体中斑点间植物,紧密接触,相互影响很大C镶嵌体中斑点间植物互不影响D镶嵌体中每个小群落各代表不同群落的特征12、关于群落镶嵌性的概念正确的论述是(B)。

A是不同群落片段的镶嵌分布格局B是同一群落内部水平结构的进一步分异现象C每一个镶嵌体仅包括一种小群落D镶嵌体中小群落与整个大群落垂直结构差异很大13、群落交错区的特征是(B)。

A比相邻群落环境更加严酷B种类多样性高于相邻群落C由于是多个群落边缘地带,相邻群落生物均不适应在此生存D在群落交错区各物种密度均大于相邻群落14、采用植物区系作为群落分类原则的是(B)。

A英美学派B法瑞学派C前苏联D中国15、以下有关分层现象的论述,错误的是(B)。

A动物在群落中的分层现象也很普通B植物地下根系分层由浅入深依次是乔木、灌木、草本和植被C水生生物也具有分层现象D草本群落也具有分层现象16、关于层片的论述,正确的是(C)。

A层片是按植物的高度划分的B层和层片含义基本相同C兴安落叶松群落是单优势林,其乔木层与层片是一致的D群落有几个层次,就有几个层片17、下列关于生态型的说法,不正确的是(C)。

A生态型是一个物种对某一特定生境发生基因型反应的产物B生态型是种内适应不同生态条件的遗传类群C生态型是种内的分异,在生物分类学上也叫亚种D生态型按生态主导因素的不同可有气候、土壤生态型等18、下列关于生态位的概念,错误的是(C)。

A任何物种的生态位都是一个n维的超体积Bn维超体积包含了一个物种生存和生殖所需要的全部条件C高矮作物,深根浅根作物间作时,它们的生态位完全重叠D热带雨林生境优越,生态位宽的广域物种十分丰富19、按拉恩基尔的生活型分类,下列植物中属于一年生的是(D)。

A莲藕B芦苇C马铃薯D玉米20、下列生活型谱中,符合苔原群落的生活型谱是(D)。

群落类型高位芽植物地上芽植物地面芽植物地下芽植物一年生植物ABCD95521211521203382062145150142221、季相最显著的群落是(B)。

A常绿阔叶林B落叶阔叶林C北方针叶林D热带雨林22、群落演替速度特点是(B)。

A演替速度越来越快B演替初始缓慢中间阶段快末期演替停止C演替越来越慢D演替速度不随时间变化23、符合群落发育盛期的特征是(C)。

A建群种生长渐弱,更新能力下降B群落内环境已变得不利远物种生存C群落结构一定型D种类数量不稳定24、与演替过程中的群落相比,顶级群落的特征是(B)。

A信息少B稳定型高C矿质营养循环开放D食物网(链)简单25、英美学派的群落分类原则是(D)。

A生态环境B群落外貌和结构C群落种类组成D群落动态26、法瑞学派的群落分类原则是(B)。

A优势种B特征种C建群种D偶见种27、属于地带性顶级的群落是(D)。

A沼泽B水生群落C盐碱群落D荒漠群落28、不符合非地带性顶极的论述是(C)。

A可出现在多种大气候下B可分布于多个地带性群落中C只受局部环境制约,大气候对其毫无影响D具有大气候的烙印29、从裸盐开始的旱生演替又属于(C)。

A次生演替B快速演替C内因性演替D外因性演替30、关于异龄林的正确说法是(D)。

A一般阳性树林多形成异龄林B异龄林指树木年龄相差在一个龄级以下的林分C人工林大多数情况下是异龄林D冷杉等较耐荫树种的林分多数情况下是异龄林31、单顶极理论中的顶极群落最适应的生态条件是(C)。

A土壤B地形C气候D生物32、顶极格局假说的意思是(C)。

A一个气候内,只能有一种顶极群落B一个气候内,可以有多个顶极群落呈不连续变化C随着环境因子的梯度变化呈连续变化D顶极群落是一个独立的不连续的单位33、森林砍伐形成的裸地,在没有干扰的情况下的演替过程是(B)。

A原生演替B次生演替C水生演替D旱生演替34、中国植物群落分类原则是(D)。

A生态学原则B植物区系学原则C动态原则D群落学生态学原则35、中国植物群落分类中把多个群落联合为植被型的依据是(B)。

A建群种和水热条件B建群种的生活型和生活条件C优势种和水热条件D优势种的生活型和水热条件36、关于生物地理群落的论述,不正确的是(A)。

A生物地理群落植物群落动物群落微生物群落B生物地理群落含义与生态系统相近C生物地理群落不仅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还包括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复杂的能量、物质关系D生物地理群落的概念是B.H苏卡乔夫首先提出来的37、属于非地带性顶极的群落是(D)。

A落叶阔叶林B温带草原C北方针叶林D沼泽38、下列表述正确的是(C)。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形态的一门科学生态学是研究人与环境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周围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生态学是研究自然环境因素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39、生态学作为一个科学名词,最早是由(A)提出并定义的。

AEHaeckelBEPOdumCAGTansleyDDarwin40、当代环境问题和资源问题,使生态学的研究日益从以生物为研究主体发展到(B)。

A以动物为研究主体B以人类为研究主体C以植物为研究主体D以种群为研究主体41、种群生态学研究的对象是(A)。

A种群B群落C生态系统D有机个体42、景观生态学的研究对象是(D)。

A生物圈B群落C种群D景观单元43、全球生态学的研究对象是(C)。

A全球陆地B全球海洋C整个生物圈D整个宇宙44、下列范围不属于生物圈的是(C)。

A岩石圈的上层B全部水圈C大气圈的上层D大气圈的下层45、臭氧层破坏属于(B)。

A地区性环境问题B全球性环境问题C某个国家的环境问题D某个大陆的环境问题46、根据研究方法,一般可把生态学分为野外生态学、理论生态学和(A)。

A实验生态学B种群生态学C行为生态学D草原生态学47、生态学发展大致经历了生态学的萌芽时期,建立时期,巩固时期和(C)。

A生物学时期B环境科学时期C现代生态学时期D现代生物学时期48、根据生态因子的性质,可将其分为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人为因子和(A)。

A气候因子B地球因子C非生物因子D外来因子49、根据生态因子的稳定性程度可把生态因子分为稳定因子和(D)。

A气候因子B地形因子C外来因子D变动因子50、根据生态因子作用大小与生物数量的相互关系,将生态因子分为密度制约因子和(D)。

A气候因子B地形因子C稳定因子D非密度制约因子51、具体的生物个体和群体生活地段上的生态环境称为(B)。

A环境B生境C内环境D地球环境52、地形因子对生物的作用属于(B)。

A直接作用B间接作用C替代作用D补偿作用53、氧气对水生动物来说,属于(D)。

A综合因子B一般生态因子C替代因子D限制因子54、对于某种作物,当土壤中的氮可维持250kg产量,钾可维持350kg产量,磷可维持500kg产量,则实际产量一般会在(A)。

A250kg左右B350kg左右C500kg左右D大于500kg55、当光强度不足时,C02浓度的适当提高,则使植物光合作用强度不致于降低,这种作用称为(C)。

A综合作用B阶段性作用C补偿作用D不可替代作用56、一般来讲,某种生物的耐性限度达到最适时的温度、湿度条件组合状况为(D)。

A高温、高湿B中温、高湿C中温、高湿D中温、中湿57、在光与植物形态建成的各种关系中,植物对黑暗环境的特殊适应产生(A)。

A黄化现象B白化现象C辐射效应D代谢效应58、阳地植物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