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测常识判断知识点汇总.pdf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3438622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PDF 页数:178 大小:10.5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行测常识判断知识点汇总.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78页
行测常识判断知识点汇总.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78页
行测常识判断知识点汇总.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78页
行测常识判断知识点汇总.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78页
行测常识判断知识点汇总.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78页
行测常识判断知识点汇总.pdf_第6页
第6页 / 共178页
行测常识判断知识点汇总.pdf_第7页
第7页 / 共178页
行测常识判断知识点汇总.pdf_第8页
第8页 / 共178页
行测常识判断知识点汇总.pdf_第9页
第9页 / 共178页
行测常识判断知识点汇总.pdf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8页
行测常识判断知识点汇总.pdf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8页
行测常识判断知识点汇总.pdf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8页
行测常识判断知识点汇总.pdf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8页
行测常识判断知识点汇总.pdf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8页
行测常识判断知识点汇总.pdf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8页
行测常识判断知识点汇总.pdf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8页
行测常识判断知识点汇总.pdf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8页
行测常识判断知识点汇总.pdf_第18页
第18页 / 共178页
行测常识判断知识点汇总.pdf_第19页
第19页 / 共178页
行测常识判断知识点汇总.pdf_第20页
第20页 / 共178页
亲,该文档总共17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行测常识判断知识点汇总.pdf

《行测常识判断知识点汇总.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行测常识判断知识点汇总.pdf(17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行测常识判断知识点汇总.pdf

知识点知识点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道路是实现途径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制度是根本保障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是党领导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最鲜明特色。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

1知识拓展:

知识拓展:

1、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有过两次历史性飞跃两次历史性飞跃:

(1)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

(2)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基本国情:

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起止时间起止时间:

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国一百周年)。

(3)两层含义两层含义:

一是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二是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初级阶段,我们必须正视而不能超越这个初级阶段。

前一层阐明的是初级阶段的社会性质,后一层含义则阐明了我国目前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程度。

(4)主要矛盾主要矛盾: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3、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改革开放包括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

(1)对内改革)对内改革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

我国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开始实行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经济体制改革:

从计划经济体制改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对外开放)对外开放对外开放是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是中国的强国之路,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2知识点知识点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具体部署五位一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具体部署五位一体一、经济一、经济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宏观调控体系、开放型经济体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

【解读】【解读】市场对资源的配置主要是通过价格、竞争和供求等发挥作用来实现的。

因此,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应充分发挥价格、竞争、供求在经济运行中的重要作用。

二、政治二、政治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

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

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

三、文化三、文化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24个字):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

四、社会四、社会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改革收入分配制度,促进共同富裕,推进社会领域制度创新,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

五、生态五、生态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3知识拓展其他方面知识拓展其他方面1、国防、国防中国奉行防御性的国防政策,加强国防建设的目的是维护国家主权、安全、领土完整,保障国家和平发展。

2、一国两制、一国两制提出是为解决台湾问题,第一次应用是在香港问题。

一国两制的前提是一个中国,在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地区实行资本主义制度,保持长期不变。

高度自治:

港澳地区不享有国防和外交权。

根本宗旨是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

3、外交、外交旗帜:

和平、发展、合作、共赢。

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决不会屈服于任何外来压力。

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通过深化合作促进世界经济增长。

参与多边事务,支持联合国、二十国集团、上海合作组织、金砖国家等发挥积极作用4、党建、党建紧紧围绕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加强民主集中制建设,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执政方式,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改革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

4知识点知识点3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与意识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与意识一、物质和意识一、物质和意识1、物质、物质物质是客观存在的哲学范畴,是对一切可感知事物的共同本质的抽象。

物质的唯一特性就是客观实在性。

2、意识、意识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意识是对客观存在近似的,能动的反映,任何意识都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都能从客观实在找到原型。

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其形式是主观的意识是客观内容与主观形式的有机统一。

二、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二、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1、物质决定意识、物质决定意识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方法论】【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又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2、意识能动作用原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原理)、意识能动作用原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原理)

(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人的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以认识之物。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方法论】【方法论】要求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反对否认意识能动作用的形而上学观点和片面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5【常见的哲学谚语】【常见的哲学谚语】物质决定意识: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日有所思,夜有所梦。

人能够能动地识世界,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有不同的反映: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

6知识点知识点4马克思主义哲学联系与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联系与发展唯物辩证法坚持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认为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唯物辩证法坚持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认为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一、世界的普遍联系一、世界的普遍联系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联系的特点:

联系的特点:

(1)客观客观性:

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客观现象。

(2)普遍普遍性:

事物之间、内部各要素之间。

(3)多样多样性:

形式是多样的。

二、世界的永恒发展二、世界的永恒发展发展是揭示事物运动、变化的整体趋势和方向性的范畴,发展是具有前进性质的运动,是事物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向复杂、由无序向有序的上升运动。

发展的实质:

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

(1)新事物:

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具有远大前途;代表人民的利益;符合历史发展趋势。

(2)新旧事物区别的根本标志:

是否与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合。

【常见的哲学谚语】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新旧事物区别的根本标志:

是否与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合。

【常见的哲学谚语】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牵一发而动全身;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世界的永恒发展:

世界的永恒发展: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光阴四季催人老,日月如梭不再返。

7知识点知识点5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法三大规律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法三大规律辩证法三大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辩证法三大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一、对立统一规律对立统一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亦称矛盾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亦称矛盾规律。

它揭示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是区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分水岭是区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分水岭,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1、两点论和重点论、两点论和重点论两点论两点论就是要同时看到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以及主次之间的辩证关系,不能只看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

重点论重点论就是在看到两个方面的同时,必须分清主次,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方法论】坚持两点论反对一点论,坚持重点论反对均衡论。

2、内因和外因、内因和外因内因指事物的内部矛盾,外因指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外部矛盾。

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和第一位原因,外因是事物存在和变化发展的必要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即所谓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在其运动中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

【方法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常见的哲学谚语常见的哲学谚语】两点论两点论: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重点论重点论:

牵牛要牵牛鼻子;好钢用在刀刃上;打蛇打七寸,擒贼先擒王。

内因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

打铁先得本身硬;苍蝇不叮无缝的蛋;好酒不怕巷子深;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外因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

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名师出高徒;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强将手下无弱兵。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看菜吃饭,量体裁衣;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解铃还需系铃人。

8二、质量互变规律二、质量互变规律1、质、量和度、质、量和度质:

一事物成为它自身而区别于其他事物内在规定性。

量:

事物的规模、范围、程度;构成成分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

度:

一定事物保持自己的质的量的限度、范围。

2、量变、质变、量变、质变量变量变:

事物数量的增减或场所的变更,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

质变质变:

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渐进过程的中断。

量变和质变的区分标志量变和质变的区分标志:

是否超出度。

3、辩证关系、辩证关系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不仅可以完成量变,而且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总的量变中有部分质变,质变中有量变的特征。

事物是:

“量变质变新的量变新的质变”永不停息地向前发展的。

【方法论】坚持适度原则,注意事物的数量变化(重视积累、防微杜渐)。

创造条件,促使事物向好的方向转化。

注意事物发展过程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常见的哲学谚语常见的哲学谚语】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基础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基础: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功。

适度原则适度原则:

欲速则不达。

三、否定之否定规律三、否定之否定规律1、任何事物都存在肯定否定两个方面、任何事物都存在肯定否定两个方面肯定是指事物保持自身存在的方面。

否定是指事物自身趋向灭亡、并转化为其他事物的趋势。

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既克服又保留。

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既克服又保留。

2、否定之否定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任何事物的发展都要经历“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过程。

这一过程在形式上是曲折的,在内容上是前进上升的。

3、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原理(事物发展的总趋势原理)、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原理(事物发展的总趋势原理)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这是一切事物发展的总趋势,事物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

【方法论】我们既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对未来充满信心,积极鼓励、热情支持和悉9心保护新事物的成长;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勇敢地接受挫折与考验,在曲折的道路上问鼎事业的辉煌。

既要反对把事物看成是一帆风顺的盲目乐观主义,又要反对看不到光明前途的悲观失望思想。

【常见的哲学谚语常见的哲学谚语】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好事多磨;自古雄才多磨难。

10知识点知识点6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和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和认识一、实践一、实践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

实践活动的基本特点是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

二、认识二、认识认识认识的本质是主体主体在实践实践基础上或通过实践对客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创造性的反映反映。

认识的两个阶段感性认识、理性认识:

认识的两个阶段感性认识、理性认识:

(1)感性认识)感性认识:

人们在实践过程中,通过自己的肉体感官(眼、耳、鼻、舌、身等)直接接触客观外界,引起许多感觉,在头脑中有了许多印象,而对各种事物的表面有的初步认识初步认识。

(2)理性认识)理性认识:

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重要阶段,以事物的本质规律事物的本质规律为认识对象,是对事物的内在联系的认识,具有抽象性、间接性、普遍性。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为理性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三、实践与认识的关系三、实践与认识的关系1、实践决定认识、实践决定认识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3)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4)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2、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对实践有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则把人引向歧途。

【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避免教条主义(教条主义亦称“本本主义”,是主观主义的一种表现形式:

主要特点是把书本、理论当教条,思想僵化,一切从定义、公式出发,不从实际出发,反对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否认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11【常见的哲学谚语常见的哲学谚语】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

百闻不如一见;要知山中事,须问打柴人;近水知鱼性,近山知鸟音;熟能生巧,巧能生精;久病成良医。

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是骡子是马,牵出来溜溜;真金不怕火来炼;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事实胜于雄辩。

正确认识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趁水和泥,趁热打铁;一年之计在于春,一生之计在于勤。

一切从实际出发:

出门问路,入乡随俗;尽信书不如无书;不怕乱如麻,只怕不调查;识时务者为俊杰。

12知识点7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史观知识点7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史观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1、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划分标准:

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的看法。

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的决定性因素,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构成社会存在和发展的自然物质基础。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总体反映。

2、唯心史观、唯心史观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前提出发,把社会历史看成精神发展史,根本否定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根本否定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3、唯物史观、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认为社会历史发展也有其客观规律;既承认英雄对历史的推进作用,又强调人民群众对历史发展的决定性作用。

【解读】历史唯心主义的观点:

神学史观、英雄史观、人道主义史观。

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时势造英雄、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

二、社会的政治结构二、社会的政治结构1、上层建筑、上层建筑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

2、国家、国家国家是一个历史范畴,也是一个阶级范畴,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国家的实质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通常把国家的性质称为国体,具体的说,就是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所处的地位。

统治阶级的性质决定着国家的性质。

政体是指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相同国体的国家可以采取不同形式的政体。

13【知识拓展】

(1)上层建筑:

包括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两个部分。

政治上层建筑,例如:

国家政治制度、立法司法制度、政府机构、党团、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制度和设施等。

思想上层建筑,例如:

政治思想、法律思想、哲学思想、宗教思想、文艺思想等意识形态诸种形式。

(2)国体和政体:

统治阶级的性质决定着国家的性质:

由于国体不同,先后出现过奴隶主阶级专政等不同类型的国家。

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是新型国家,它是从有阶级社会进入无阶级社会的过渡。

相同国体的国家可以采取不同形式的政体:

如资产阶级国家有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内阁制和总统制)等不同政体。

国体决定政体,政体为国体服务。

三、人的本质和人的价值三、人的本质和人的价值1、人的本质、人的本质

(1)从人与动物相区别的层次上说,人的本质在于社会劳动。

(2)从人与人相区别的层次上说,人的本质在于社会关系。

2、人的价值、人的价值

(1)个人的社会价值,即个人对社会需要的满足;

(2)个人的自我价值,即个人通过自己的活动来满足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在个人和社会的关系上,人的价值既包括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又包括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3)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辩证关系原理人的价值是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

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和源泉,处于首要地位,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本前提和条件。

【解读解读】人的价值是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

一方面人通过自己的活动,付出了心血和劳动,满足了社会和他人的需要(社会价值);同时自己也获得相应的劳动报酬,得到社会对自己价值的承认,从而实现了对自我的满足(自我价值)。

14知识点知识点8政治常识之真题演练政治常识之真题演练1、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始于()。

A.上海B.浙江C.广东D.安徽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概括为24个字: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其中,对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的要求是:

A.富强、民主、文明、和谐B.自由、平等、公正、法治C.爱国、敬业、诚信、友善D.公正、法治、爱国、敬业3、“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

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

”而人类相比其他一切生物的最大优势,就在于其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

这从哲学上启示我们()。

人们在客观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可以认识和改造规律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只要发挥了主观能动性,任何奇迹都能创造出来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观点A.B.C.D.4、航空界有个关于飞行安全的“海恩法则”:

每一起严重事故的背后,必然有29次轻微事故和300起未遂先兆及1000起事故隐患。

“海恩法则”启示我们()。

A.规律是客观的,我们要善于发现和利用规律B.矛盾是普遍的、客观的C.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联系D.量变是质变的前提,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5、掌握“适度”原则的哲学依据是()。

A.质和量的统一B.肯定和否定的相互渗透C.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相互联结D.内容和形式的相互转化6、在全球化趋势下,国际社会越来越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一国安全问题解决得好可以惠及别国,反之,则会殃及他国,国家安全在一定程度上显现出“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特点。

下列选项中与上述特点无关的哲学道理是()。

A.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B.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C.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D.事物处于因果联系的链条之中157、从古代的“把酒问青天”“嫦娥奔月”,到今天的“神舟”号系列对太空的探索,再到“天宫一号”的发射,我们对太空的了解越来越深入,这说明()。

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是一帆风顺的实践锻炼并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实践决定认识,认识是实践的目的A.B.C.D.8、“改革开放实践的不断深入发展,引起了我国人民思想上的巨大解放和观念上的不断更新,封闭、保守、狭隘的小生产观念正在被打破,逐渐被开放、进取、开拓、创新等观念所代替。

”这一事实说明()。

A.开放、进取、开拓、创新的观念推动了社会的发展B.人们的认识决定人们的实践C.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了社会意识的变化D.先进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着促进作用16参考答案与解析参考答案与解析1.【解析】D。

1978年,安徽凤阳县小岗村18位农民以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开始实行“大包干”。

从此,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核心内容的中国农村改革迅速在全国推开,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大幕。

小岗村因而被称为“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

所以本题答案为D项。

2.【解析】C。

2013年12月23日,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将24字核心价值观分成3个层面: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

因此本题答案为C项。

3.【解析】B。

规律是客观存在的,人们只能认识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改变规律,所以不选,排除A、D两项。

人类要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发挥主观能动性,并非只要发挥了主观能动性,任何奇迹都能创造出来,所以不选,排除C项。

所以本题选择B项。

4.【解析】D。

“29次轻微事故、300起未遂先兆及1000起事故隐患”是量的积累,当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发生质变引起“严重事故”。

“的背后,必然有”体现了“量变是质变的前提,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D项。

5.【解析】A。

度是质和量的统一,是事物保持其质的量的限度、幅度、范围,是和事物的质相统一的数量界限一旦超过或破坏了度,质和量的统一体就会发生破裂,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