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经济学.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4388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5.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政府经济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政府经济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政府经济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政府经济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政府经济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政府经济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政府经济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政府经济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政府经济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政府经济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政府经济学.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政府经济学.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政府经济学.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政府经济学.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政府经济学.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政府经济学.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政府经济学.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政府经济学.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政府经济学.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政府经济学.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政府经济学.docx

《政府经济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政府经济学.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政府经济学.docx

政府经济学

第一章

一、政府经济学:

是一门以经济学的方法来研究政府的经济行为及其影响的新兴学科。

二、政府的四个层次:

(1)中央政府(核心层次):

组成中央政府的各部、委、办,及其内部的各厅、局、附属机构;

(2)地方政府(第二个层次):

省、市、县、乡镇一级,各级地方政府及其附属机构;

(3)企事单位(第三个层次):

中央和地方政府出资兴办的企事业单位;

(4)政策性金融机构(第四个层次):

中央政府为特定目标而出资兴办(中国进出口银行、农业发展银行、中国发展银行)

三、政府经济学与公共经济学的联系与区别

联系:

公共经济学是政府经济学的前身,政府经济学是公共经济学的拓展与深化

区别:

(1)研究对象和范围:

公共经济学研究对象的经济主体是公共部门或公共组织,包括政府组织和非政府组织;政府经济学研究对象的经济主体指政府及其管理部门。

(2)理论分析重点:

公共经济学注重公共投入、产出的经济效益分析;政府经济学注重对产生效益的制约条件的分析。

(3)学科性质的定位:

在知识、原理虽有叠加,公共经济学属于经济学;政府经济学是一门交叉、综合性学科,属于公共管理类。

第二章

一、资源配置与经济体制

1、资源配置:

对稀缺资源进行合理选择和安排的过程

资源配置的基本问题:

生产什么(what)、为谁生产(who)、怎样生产(how)、何时生产(when)、何地生产(where)

2、经济体制:

对资源配置基本问题的不同解答方式。

现代经济学以决策结构、信息结构和动力结构作为划分标准,把经济体制归纳为自然经济、计划经济、市场经济三种类型。

(1)自然经济:

习俗、传统配置资源的经济方式。

【1】一切基本经济问题都由家长、族长参照传统、习俗及个人经验来作出决策(决策结构)

【2】祖传的、个人经验的代际传承(信息结构)

【3】自给自足(动力结构)

总体,低风险,进步十分缓慢

(2)计划经济:

以政府的行政命令配置资源的经济方式,经济决策权最高集中于最高行政当局——国务院下属的委员会(决策机构),经济信息纵向传输(信息结构),以行政奖惩和精神激励为主要动力机制(动力结构)。

优点:

有利于集中资源,实行某些既定的和较为简单的经济、政治目标;

缺点:

由于存在不可克服的信息矛盾、利益矛盾,必然以牺牲效益和消费者的选择自由为代价;实践证明,计划经济作为一种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在战争和资源严重短缺的特殊时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特殊手段。

(3)市场经济:

以市场机制来配置资源的经济方式。

【1】决策机构:

经济决策权分散于为数众多的不同类型的经济主体中

【2】信息结构:

经济信息横向传输

【3】动力结构:

以经济主体对自身利益追求为主要激励机制(市场----看不见的手)

二、市场机制的作用

1、市场机制:

构成市场的各要素如价格、供求、竞争等因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

市场均衡:

供给=需求

消费者剩余:

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与实际支付的价格差额

生产者剩余:

市场价格高于生产者预计的价格

3、市场失灵的含义及表现

1、市场失灵:

由于市场机制的内在功能型缺陷和外部条件缺失引起的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的某些领域运作不灵。

2、表现:

(1)外部性的存在降低市场效率

(2)不完全信息造成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3)垄断破坏竞争

(4)公共物品失灵

(5)收入和财富分配不公平

(6)合成谬误导致经济波动

3、外部性

广义的外部性:

人的思想、言行或客观存在的事物对其周围的人或事产生的影响。

狭义的外部性:

指产品的生产和消费绕过价格机制直接影响他人的经济环境和经济利益对他人产生了额外的成本或收益,但并未对此进行赔偿或得到报酬。

生产的正外部性:

养蜂人---果园主、科研---社会效益

生产的负外部性:

造纸厂---污染

消费的正外部性:

购买节能产品---环保

消费的负外部性:

汽车---交通污染

正外部性:

私人收益<社会收益;私人成本>社会成本

负外部性:

私人收益>社会收益;私人成本<社会成本

外部性的危害:

外部性的存在损害了社会公平,影响了资源配置的效率,需要政府通过税收及财政补贴等手段进行。

4、信息失灵也叫不完全信息、信息不对称

1、逆向选择行为---与需求法则相反的消费者行为,按需求法则,商品价格下降时,消费者需求上升,但是由于买方的信息不完全,可能会出现价格降低,需求随之减少的现象。

2、道德风险:

指由于买方的信息不完全,交易的一方利用另一方对信息的不了解,违反道德原则,做出有损于交易另一方的行为,使对方蒙受损失。

如食品安全、政务公开、婚姻

(如果市场上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其结果要么是劣质产品充斥市场,要么是商品市场交易萎缩。

“道德风险”破坏了市场经济中社会利益最大化的原则,加大了社会的管理成本。

因此,需要政府对消费者提供信息服务,采取有效措施打假,整顿市场秩序,进行社会诚信教育。

5、垄断及其类型

1、自然垄断是指产业本身的技术特点适合于独家生产。

2、人为垄断是指获取垄断利润而人为降低竞争程度。

如协议定价、定额等。

3、垄断的危害:

(1)抑制了市场机制的有效运作----人为定价

(2)降低了经济的效率----技术进步慢

(3)损害消费者的福利----价格高,产量少

(4)导致社会财富分配不公----寻租

需要政府制定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法律,抑制垄断。

6、公共物品失灵

1、社会产品的分类

社会产品

社会生产关系

主导力量

政府职能

核心价值

私人产品

市场经济体系

市场无形之手

小政府服务

效率

公共产品

公共服务体系

政府有形之手

大政府主导

公平

2、公共物品的含义及特征

含义:

由整个社会共同享用,但却无法由市场提供各种产品和劳务的总和。

特征:

排他性、非排他性、竞争性、非竞争性、的四种组合

(1)排他性、竞争性:

私人物品

(2)非排他性、竞争性:

水资源、牧区、森林、灌溉渠道(资源占挤型产品)

(3)排他性、非竞争性:

有线电视频道、高速公路、游泳池、风景区、电影院(俱乐部型产品)

(4)非排他性、非竞争性:

纯公共物品:

国防、灯塔、外交、法律法规

准公共物品:

资源占剂型产品、俱乐部型产品

3、优值品:

某种商品或劳务给个人带来了较大利益,消费者却给以较低的评价,这样一种消费评价低于社会合理评价的商品和劳务。

优值品是公共物品的一种,存在供给不足的可能性,必须由政府出资兴办。

4、总结:

公共物品的提供与社会福利水平的提高密切相关。

以政府强制力为背景,通过征税的方法来获取公共物品供给的资金。

7、收入和财富分配不公平

1、含义及表现(基尼系数、马太效应)

(1)含义:

指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必然导致收入差距不断拉大形成马太效应

(2)基尼系数

基尼系数=A/(A+B)当A=0时,基尼系数为0;当B=0时,基尼系数为1;基尼系数(0,1),越接近1,越不公平

【基尼系数小于0.2表示绝对平均,0.2—0.3表示比较平均,0.3—0.4表示基本合理,0.4—0.5表示差距较大,0.5以上表示收入差距悬殊】

(3)原因:

【1】市场经济主体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

【2】人们拥有的资源禀赋不同(财产、个人能力、社会地位以及家庭条件等)

【3】地区发展条件不同

【4】垄断的存在加剧收入差距

(4)危害:

社会阶层分化、离析——利益矛盾和冲突加剧——社会秩序混乱——现代化进程变慢

(5)治理

——政府通过收入再分配进行调节,介绍近年来我国政府采取的主要措施:

【1】调整个人所得税起征点

【2】对城乡居民职工提高医疗、养老水平

【3】实行最低工资法则

【4】振兴中西部的计划、通过转移支付增加投入,加快其发展

【5】取消农业税

8、合成谬误导致经济波动

1、含义:

合成谬误指所有个人的理性行为的累加,可能是集体行为的非理性。

2、表现:

宏观经济总量失衡。

当总供给大于总需求时,出现超额供给,引起生产过剩,导致经济衰退和大量失业。

反之,当总需求大于总供给,出现超额需求,引发严重的通货膨胀。

3、原因:

(1)市场经济下,分散决策与信息不完全

(2)利益最大化的原则是经济人的特征

4、治理:

(1)自然秩序说:

强调市场机制可自动校正,强调经济自由主义

(2)人为秩序说:

强调政府的调节与干预

第三章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理论演变

一、理论演变阶段

第一阶段:

从15世纪到17世纪的重商主义时期,政府干预的思想占主流地位

第二阶段:

从1776年亚当斯密发表《国富论》到20世纪20年代,强调市场作用的经济自由主义思想占主流地位

第三阶段:

从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期,凯恩斯主义兴起,强调政府干预的必要性

第四阶段:

从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经济自由主义复兴

第五阶段:

20世纪90年代至今,凯恩斯主义复兴(新凯恩斯主义)

二、亚当斯密阐述的政府职能:

(1)保护社会,使其不受其他独立社会的侵犯

(2)尽可能保护社会上各个人,使其不受社会上任何其他人的侵害或压迫,也就是说要设立严正的司法机关

(3)建设并维持某些公共事业及其某些公共设施

3、凯恩斯主义的基本理论及政策主张

表象原因机制对策

财政政策

货币政策

↓↓↓↓

消费倾向递减

资本边际效率递减

流动性偏好

过剩有效需求不足

 

流动性偏好:

人们持有货币的需要:

交易、投机、预防

财政政策:

降低税收、扩大公共工程;导致财政赤字、发行国债

货币政策:

通过调节利率来调整经济

4、哈耶克的主要思想、启示

哈耶克的极端自由主义

1、自由

“带着理性万能的自负去设计和控制社会的发展必然导致灾难性的结局”

“社会的发展有一种超越个人理性认识之外的自主秩序”

2、法治

法治使我们正确预测别人的行动,特别是预见到政府的行为,并在制定自己的计划时,能利用这种了解作为依据。

3、社会保障

最低限度的收入保障与应有的特定收入的保障。

5、各学派思想概述:

现代西方经济学家的各个学派在关于政府与市场关系问题上,始终围绕着自由主义和国家干预而展开论战,这种论战至今还在继续,从其争论中不难看出两个特点:

(1)自由主义并非反对一切国家干预的政策,并非彻底否定政府具有一定的经济职能;政府干预主义也并非完全排斥经济自由而主张干预一切。

(2)一般来说,当资本主义经济比较稳定、经济危机和失业不十分严重的时候,自由主义容易抬头;相反,当经济危机和失业严重的时候,政府干预经济的理论和政策主张往往会获得大量的拥护者。

6、“拐杖理论”

只要资本的力量还是很薄弱,它就还要在以往的或随着资本的出现而正在消失的生产方式中寻求拐杖。

——马克思。

第四章

一、政府的经济职能

1、建立正常的市场秩序

(1)限制垄断

(2)保护产权,克服外部性(3)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

2、确保良好的社会环境

(1)通过再分配等手段,实现社会公平

(2)通过公共支出等方式,组织公共品的生产

(3)通过纠正合成谬误,保持宏观经济的稳定

(4)促进转型国家市场制度的确立

2、转型国家面临的现实及政府的职责

1、各类市场发育均不太充分,商品金融市场、劳动力市场、技术市场和信息市场等基本的市场成分,需要政府积极培育。

要求政府放宽管制,加强规范。

2、打破地区和行业间的壁垒,促进生产要素和(?

)形成统一的国内市场,并且在条件成熟时,积极推进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接轨—加入WTO

3、规范经济行为,确保公平的竞争环境(取消非市场体制下的差别性政策,在地区、行业、企业之间实行同等待遇);强制推行公平交易,建立规范的市场秩序(逐步放开对价格的控制,加速价格的市场化,建立具有调节功能的市场机制)

4、道德的理念。

市场不仅是一种制度,还应渗透到道德规范中,所以政府需要强化市场经济道德规范的宣传与灌输。

5、社会稳定。

为了实现较为人道的市场机制、社会转型过程相对平稳,政府应采取种种措施,缓解转型中出现的紧张状态。

(建立新的社保系统补偿在市场改革中受损害的社会群体)

3、地方政府的行为特征:

(1)目标多元:

国家序列中的组织,必须执行中央的调控指令,对上级负责,服从国家经济利益最大化的目标;地方经济的经营者为实现经济增长,扩大就业,增加地方公共物品必须努力吸取生产要素,提升优势,增强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追求辖区内财政收入最大化,是实现地方政府活动的直接目标);地方政府的主要领导官员通过显示辖区内的经济绩效来实现个人仕途升迁,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是政府行为的隐含目标。

(2)拥有较强的行政垄断权:

地方政府在分权改革中获得较大的财权,也获得充分的事权,宪法赋予地方政府在财政收支、补贴等方面较为充分的自主权,在工商、税务、城市经营与管理等方面拥有审批权。

同时,中国的行政垄断,目前在较大程度上缺乏体制外的约束。

处于对本位经济利益保护,地方政府可排斥自由竞争,在公共物品经营重大投资决策方面实施行政垄断,并常以地方人大决议的形式取得合法性。

(3)经济行为缺乏风险约束:

地方政府的行为,往往不计成本,缺乏内外部约束的行为。

(4)注重显性的短期绩效

(5)相对的代表社会公共利益:

政府是社会正义的代名词,应当而且可以从社会整体利益出发,维护和发展社会根本利益。

现实中政府是有自立本能的现实中的人组成。

客观存在着政府部门、官员追求自身目标、利益而非公共利益的倾向,政府组织、个人利益很可能支配公共政策的制定,成为一只为自身利益锱铢必较甚至蛊惑利用民众,达到自身目的的“掠夺之手”。

第五章

行为分析:

研究经济体系运行及其效果的另一个视角

制度分析:

研究经济体制运行的常用方法

1、政府经济管理行为分析和制度分析的联系与区别

1、联系:

(1)两种分析的终极目标是如何协调制度与行为的关系,促进经济体系更好运行。

制度分析是在行为主体既定的条件下讨论制度调整问题。

(2)两种方法互补。

对制度变迁说明时需要有对合乎实际的行为分析作为基础。

因为人是制度变迁的发动者和受动者,而当对行为变化进行分析时,需要一定的制度条件为前提,因为人总是在既定的制度下开始行动的。

2、区别:

(1)制度分析侧重于解释一个经济体系在整体上依照什么规则进行,而行为分析侧重于解释一个经济体系内部主体是如何行动的。

(2)制度分析是聚焦法律及正式的规章制度,探求这些制度规定与体系运行之间的关系,而行为分析则聚焦行为主体的心理活动及派生活动,探求这些活动与体系运行之间的关系。

(3)制度分析以法学作为其分析的理论基础,而行为分析以心理学作为理论基础。

2、政府绩效、绩效评估的含义

政府部门列入绩效的目的在于客观评判政府的活动并提供今后努力的方向。

——政府绩效评估

政府自身或其他社会组织通过多种方式对政府的决策与管理行为所产生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等短期或长期的影响及效果进行分析、比较和评价。

三、政府绩效的具体方面

1、经济绩效

经济持续发展,国民经济不仅有大量的扩张、而且在结构合理的前提下有质的提升,经济增长率、通货膨胀率、就业率是重要衡量指标,良好的经济绩效还应包括经济可持续发展程度。

2、社会绩效

——在经济发展基础上的社会全面进步,具体包括:

(1)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普遍改善和提高

(2)社会公共产品供应及时到位

(3)社会治安状况良好

(4)社会群体、民族之间和谐相处,没有明显的对抗和尖锐的冲突

3、政治绩效

——表现为:

(1)政府的制度安排和制度创新

(2)政府服务廉洁高效

(3)依法行政

总之,政府绩效是多方面的综合,多方面重要与否取决于社会的价值取向和公众的心里偏好。

4、我国政府绩效评估中存在的问题

1、评估的制度和内容不能适应现代化的要求

2、评估主体确定不合理。

评估主体由谁来做,直接影响到评估的客观性、准确性、权威性。

3、缺乏客观的衡量标准

4、评估的不公开、不透明,缺乏媒体监督

5、外国政府绩效评估的新趋势

1、绩效评估逐步走向制度化、法制化

2、绩效评估的主体多元化

3、评估主题的公民导向

4、评估的技术不断成熟,科学化程度提高

6、绩效评估的改进

1、评估内容:

不仅注重经济绩效,更要注重社会绩效和政治绩效

2、评估方法:

通过民意调查、网络舆情、信息收集、民意测验、以定期或不定期征求社会公众对政府工作的满意程度。

3、评估条件:

(1)主观条件:

在理念上顺应时代需要,坚持全面、协调、科学的发展思想

(2)宏观条件:

应当有充分的信息公开;提高公民政治参与的能力和议政能力

7、微观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

1、反垄断政策

2、反污染政策(负外部性行为)

3、价格政策

4、消费者权益保护

8、支持价格

政府为扶持某一行业的生产而规定的该行业产品的最低价格。

支持价格主要针对农产品

正效应:

支持农业、稳定经济

负效应:

政府支出增加,财政负担加重

扩大出口,争夺农产品市场、引发国家间农产品贸易摩擦

9、限制价格

政府为限制某些生活必需品的价格上涨而规定的该商品的最高价格。

主要针对短缺物品

背景:

在战争、自然灾害或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时,导致供给严重不足,生活必需品供不应求。

对策:

实行配给制

正效应:

有利于实现社会平等和安定

负效应:

价格低,不利于调动生产积极性,导致物品长期短缺;

价格低,会在资源短缺的同时造成严重浪费;

实行配给制时,可能会导致以权谋私

结论:

限制价格只能作为特殊时期,对特殊商品实行的权益之计,而非长远的根本之策

第六章

1、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

1、总量平衡:

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大致平衡

2、经济增长:

增长1%,吸纳600万人就业

3、物价稳定:

PPI、CPI等,CPI采用加权平均法

(1)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2)衡量一个国家投资环境的重要因素

(3)重要的政治稳定的影响因素

4、充分就业

广义上,社会资源的充分利用,人、物、财力以及科技资源不被闲置。

狭义上,劳动力的就业,失业率控制在6%以下

5、产业结构合理化

6、国际收支平衡:

外汇收入与外汇支出大致平衡

2、政府实现宏观经济管理的政策工具

1、财政政策

2、货币政策

3、产业政策

4、就业政策

5、收入再分配政策

6、社会保障政策

3、财政政策

(1)财政政策的内容

财政政策是运用财政收入和支出政策来调整总需求,以实现宏观经济稳定发展目标的政策组合。

1、财政收入政策:

主要是税种和税率的调整

2、财政支出政策:

主要包括政府采购和政府的转移支付

(1)政府采购:

政府在市场上对商品和劳务的购买

(2)政府在社会福利方面的各种支出。

具体来说:

对经济落后地区和社会困难群体的福利支出。

包括对现有收入的再分配;单方面的价值转移;构成实际的购买力,形成社会总需求的一部分。

(2)财政政策的运作机制

1、乘数原理:

因变量的变化是自变量变化的多倍

(1)投资乘数

(2)消费乘数

(3)支出乘数

(4)出口乘数

2、内在稳定器

“当经济进入衰退时,决策者不用采取任何有意的行动,就可以促进总需求的财政政策变动”

——曼昆《经济学原理》

3、补偿性财政政策

指政府主动地利用财政政策为国民经济均衡目标服务,根据不同的情况相机抉择,也叫逆风向行事。

(3)财政政策的效应

1、挤出效应

政府支出增多会引起私人投资的减少,从而社会总支出保持不变或只有微小变化。

原因:

(1)经济衰退时期,人们对未来投资的心理预期比较悲观,私人企业投资一般较为谨慎

(2)政府财政增加必然导致赤字增多,必然会影响私人对未来投资的信心;

政府财政增加,若直接靠增税来提升会影响私人投资的成本,从而引起投资下降。

(3)资本是国民经济流动的血脉,如果政府支出的资金来自政府出售的债券,社会资金比较多的用于购买国券,资本供给减少,利率上升,贷款成本增加,私人投资减少。

2、时滞效应

指财政政策的效果往往是滞后的,延缓的,包括认识时滞、决策时滞、实施时滞、生效时滞。

(4)我国财政政策实施情况

从积极的财政政策到稳健的财政政策

4、货币政策

(1)货币政策的内容

中央银行调整利率、调整货币供给和信贷规模来影响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以实行经济增长、稳定物价、充分就业等宏观经济目标。

(2)

银行体系

中国银行

政策性银行

建设银行

中央银行

工商银行

商业性银行

农业银行

招商银行......

中央银行:

中央银行是政府的银行、银行的银行、货币发行的银行

(三)中央政府控制信贷规模的三大工具:

1、调整法定准备金率

准备金与法定准备金率,中央银行强制要求商业银行按照存款的一定比例存入中央银行,直接冻结银行资金。

功能:

(1)可以遏制商业银行的贷款扩张企图

(2)避免银行被挤提的倒闭风险

(3)借助于银行创造货币的乘数效应,控制整个国家的信贷规模

2、变更再贴现率

(1)贴现

(2)再贴现

(3)贴现率

(4)再贴现率

3、公开市场业务:

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政府债券

(1)影响大,作用面广,不得随意变更

(2)最常用、最灵活

(3)和银行的存款利率基本同步

(4)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比较

1、时滞不同

货币政策的时滞较财政政策的时滞长一些

2、政策效果不同

在通货膨胀时期,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效果较显著,在经济衰退时期,实施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效果显著

3、执行主体不同

财政政策的执行主体是财政部或地方政府

货币政策的执行机构是中央银行,在西方是相对独立的

5、产业政策

(1)产业政策的含义

指政府依照国民经济发展中资源配置结构变化的客观规律,根据本国的国情及其经济发展在不同阶段的需要,对资源配置结构进行调整的经济政策。

主要包括产业结构政策和产业布局政策。

1、产业结构政策

指各产业部门之间及产业内部构成的比例关系。

它是一个国家所拥有的劳动力、固定资产和其他资产在产业部门之间的分配及各产业产值的比重构成。

2、产业布局政策

产业布局政策也叫产业区位政策,指在地理空间中的资源配置结构。

(2)产业政策的特征

1、更深层次的政府干预色彩

更深入的干预了社会再生产过程,通过调节产业结构,改善供给结构,使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结构达到或趋于平衡。

2、更强烈的赶超意识

一方面,在战略性产业中实施优惠政策,在资金、技术、原材料等方面给予充分保证,使其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另一方面,对长线产品,对过剩产业调整压缩。

3、更着重于供给政策

4、更长的调节时间

(3)产业政策的合理化需求

1、符合产业结构演变

世界产业结构演变呈现两大趋势

(1)由以第一产业为主过渡到第二产业为主,再过渡到第三产业充分发展、占据主导地位

(2)从资源结构的演变来看,从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到资本密集型产业为主,再向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转变。

2、从本国国情和经济发展水平出发

3、产业结构政策有利于参与国际分工

4、有利于市场经济的运行要求

第七章

1、政府失败的含义

政府的干预活动并不总是如人们所想象的或理论所说的那么有效,不仅未能起到弥补市场机制不足的作用,反而带来更大浪费,甚至引发社会灾难。

2、政府失败的表现类型与成因

(1)公共政策失效及其原因

与市场决策相比,公共决策是一个更复杂的过程,存在着种种困难、障碍和制约因素,使得政府难以制定并不执行好的或合理的公共政策,导致公共政策失效。

按照公共选择和政策分析学者的观点,公共决策失误或政策政策失效的主要原因来自于公共决策过程本身的复杂性和困难以及现有公共决策体制和方式的缺陷。

具体原因如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