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第四批七个病种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44340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30.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整理第四批七个病种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整理第四批七个病种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整理第四批七个病种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整理第四批七个病种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整理第四批七个病种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整理第四批七个病种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8页
整理第四批七个病种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8页
整理第四批七个病种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8页
整理第四批七个病种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8页
整理第四批七个病种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8页
整理第四批七个病种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8页
整理第四批七个病种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8页
整理第四批七个病种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8页
整理第四批七个病种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8页
整理第四批七个病种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8页
整理第四批七个病种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8页
整理第四批七个病种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8页
整理第四批七个病种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8页
整理第四批七个病种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8页
整理第四批七个病种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8页
亲,该文档总共3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整理第四批七个病种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docx

《整理第四批七个病种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整理第四批七个病种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整理第四批七个病种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docx

整理第四批七个病种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

第四批七个病种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

编辑整理:

 

尊敬的读者朋友们:

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第四批七个病种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第四批七个病种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的全部内容。

瘟黄(慢加亚急性肝衰竭)中医临床路径

(试行版)

路径说明:

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慢加亚急性肝功能衰竭的住院患者。

一、瘟黄(慢加亚急性肝衰竭)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

第一诊断为瘟黄(TCD编码:

BNG020).

西医诊断:

第一诊断为慢加亚急性肝功能衰竭(ICD-10编码:

B16。

908,909)。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部分》(GB/T16751—1997),和《病毒性肝炎辨证标准》(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肝胆病专业委员会,2004年)。

(2)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2012年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肝功能衰竭与人工肝学组、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重型肝病与人工肝学组联合制订的《肝功能衰竭诊疗指南》。

2。

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瘟黄(慢加亚急性肝衰竭)协作组制定的“瘟黄(慢加亚急性肝衰竭)"中医诊疗方案.

瘟黄(慢加亚急性肝衰竭)临床常见证候:

湿热瘀黄证

脾虚瘀黄证

寒湿困脾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瘟黄(慢加亚急性肝衰竭)协作组制定的“瘟黄(慢加亚急性肝衰竭)”中医诊疗方案。

1。

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瘟黄(慢加亚急性肝衰竭)。

2。

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药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56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瘟黄(慢加亚急性肝衰竭)。

2。

在乙型、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慢性肝病基础上,重叠或未重叠感染甲型肝炎病毒(HAV)、戊型肝炎病毒(HEV)及丁型肝炎病毒(HDV)感染所致的慢加亚急性肝衰竭患者,可以进入本路径。

3。

其他类型的肝衰竭:

包括自身免疫性、代谢性、药物性、酒精性、中毒性、寄生虫性和其他全身性疾病(如休克等)及急性妊娠脂肪肝、纤维淤胆性肝炎、肝小静脉闭塞结合征等导致的肝衰竭;合并原发性肝癌、抗HIV阳性者及其他严重疾病(如心脑血管病等)和精神病等影响疗效评价者,不进入本路径。

4.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体征、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

必需的检查项目

(1)肝功能、肾功能、凝血功能、血脂、血糖;

(2)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

(3)血清内毒素定量、血氨定量;

(4)血清电解质;

(5)血清肝炎病毒病原学检测、HBVDNA定量;

(6)血清甲胎蛋白(AFP);

(7)心电图、腹部B超、胸片。

2。

可选择的检查项目:

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细菌培养、MCV等其他非嗜肝病毒学检查、甲状腺功能、抗核抗体、自身免疫性肝病抗体、CT或MRI等。

(八)治疗方法

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1)湿热瘀黄证:

祛湿解毒、凉血化瘀。

(2)脾虚瘀黄证:

健脾温阳,解毒化瘀。

(3)寒湿困脾证:

温阳化湿,补脾益肾.

2。

辨证选择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

3。

特色疗法

(1)结肠灌洗和中药保留灌肠

(2)腹水消敷剂外敷脐部

4。

其他疗法

5.内科基础治疗

6.护理调摄

(九)出院标准

(1)乏力、纳差、腹胀、出血倾向等症状明显好转,肝性脑病等并发症得到有效控制。

(2)黄疸、腹水等体征明显改善.

(3)肝功能指标明显改善:

总胆红素(TBil)降至正常值上限5倍以下,凝血酶原活动度(PTA)〉40%或国际标准比值(INR)<1。

6.

(十)变异及原因分析

1.病情变化,需要延长住院时间,增加住院费用。

2。

合并有其他系统疾病者,治疗期间病情加重,需要特殊处理,退出本路径。

3.治疗过程中,出现Ⅲ期及以上肝性脑病、严重感染(包括感染性休克、深部真菌感染、2个部位以上感染、二重感染等)、Ⅰ型肝肾综合征等者,或2周内出现死亡,或自动出院者,或出现消化道大出血,需要特殊处理,退出本路径.

4.治疗过程中,出现或并发其他严重疾病(如心脑血管意外、胰腺炎、肺栓塞)等,或发现合并有原发性肝癌或其他肿瘤者,退出本路径。

5.因患者及其家属意愿而影响本路径执行时,退出本路径.

 

二、瘟黄病(慢加亚急性肝衰竭)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表单

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

瘟黄病(慢加亚急性肝衰竭)(TCD编码:

BNG020、ICD—10编码:

B16。

908,909)

患者姓名:

性别:

年龄:

岁门诊号:

住院号:

发病时间:

年月日住院日期:

年月日出院日期:

年月日

标准住院日≤56天实际住院日:

时间

年月日

(第1天)

年月日

(第2-14天)

□询问病史、体格检查

□下达医嘱、开出检查单

□完成首次病程记录

□完成入院记录

□完成初步诊断

□与家属沟通,交代病情及注意事项

□上级医师查房与临床指导

□完善检查并根据患者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

□采集中医四诊信息、进行证候疗效初步评价

□对临床疗效及临床好转情况进行初步评价

长期医嘱

□传染科护理常规

□特殊疾病护理

□富营养易消化饮食

□监测生命体征

□中医辨证施治、中医特色疗法

□护肝、血液制品支持、抗病毒、改善微环境、改善内毒素血症,等内科基础治疗

临时医嘱

□完善入院各项检查

□相关对症处理

□必要时心电监护

长期医嘱

□传染科护理常规

□特殊疾病护理

□视病情变化通知病重或病危

□中医辨证施治、中医特色疗法

□西医对症及支持治疗,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等

□积极预防并发症

临时医嘱

□定期监测临床预后相关指标

□相关对症处理

□对并发症的及时防治

主要

护理

工作

□观察患者病情变化,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变化

□疾病认识及宣教

□日常生活及心理护理

□执行相关医嘱

□情志疏导,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观察患者病情变化

□生活起居、饮食宣教

□消毒隔离、预防感染

□做好用药的指导

病情

变异

记录

□无□有,原因:

1.

2。

□无□有,原因:

1.

2.

责任护士签名

医师

签名

时间

年月日

(第15-28天)

年月日

(第29—42天)

年月日

(第13—56天)

□上级医师查房与临床指导

□根据患者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采集中医四诊信息、

进行证候疗效评估

□对临床疗效及临床好转情况进行初步评价

□上级医师查房与临床指导

□根据患者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采集中医四诊信息、

进行证候疗效评估

□对临床疗效及临床好转情况进行初步评价

□对生存率进行统计

□向患者及监护人交代出院注意事项

□制定随访期治疗、随访计划

□指导患者出院后的后续治疗

□开具出院诊断书

□完成出院记录

长期医嘱

□传染科护理常规

□特殊疾病护理

□视病情变化通知病重或病危

□中医辨证施治、中医特色疗法

□对症及支持治疗,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等

□积极预防并发症

临时医嘱

□定期监测相关临床预后指标

□相关对症处理

□对并发症的及时防治

长期医嘱

□传染科护理常规

□特殊疾病护理

□视病情变化通知病重或病危

□中医辨证施治、中医特色疗法

□对症及支持治疗,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等

□积极预防并发症

临时医嘱

□定期监测相关临床预后指标

□相关对症处理

□对并发症的及时防治

 

□出院带药

□其他医嘱

□定期门诊随访

 

主要

护理

工作

□观察患者病情变化

□生活与心理护理

□消毒隔离、预防感染

□用药的指导

□观察患者病情变化

□满足患者的各种生活需要

□消毒隔离、预防感染

□用药的指导

□指导患者办理出院手续

□做好患者出院后的饮食、健康教育指导

病情

变异

记录

□无□有,原因:

1。

2。

□无□有,原因:

1。

2.

□无□有,原因:

1。

2.

责任护士签名

医师

签名

肝厥(肝性脑病)中医临床路径

(试行版)

路径说明:

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Ⅱ期及以下的肝性脑病住院患者。

一、肝厥(肝性脑病)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

第一诊断为肝厥(TCD编码:

BNG100).

西医诊断:

第一诊断为肝性脑病(ICD-10编码:

K72。

903)。

(二)诊断依据

1。

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部分》(GB/T16751.1—1997)。

(2)西医诊断标准:

《内科学》第7版(陆再英、钟南山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年)。

2。

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肝厥(肝性脑病)协作组制定的“肝厥(肝性脑病)中医诊疗方案”.

肝厥(肝性脑病)临床常见证候:

痰浊内蕴,气滞血瘀证

浊气上逆,内扰神明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肝厥(肝性脑病)协作组制定的“肝厥(肝性脑病)中医诊疗方案”。

1。

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肝厥(肝性脑病)。

2。

患者适合并愿意接受中医药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7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肝厥(Ⅱ期及以下肝性脑病)的患者。

2。

患者出现意识改变、智能检测及诱发电位三项之一异常或三项均异常者,肝功能TBIL<5倍正常值上限、凝血功能PTA>50%,NH3<3倍正常值上限,可进入本路径。

3.肝功能TBIL≥5倍正常值上限,凝血功能PTA≤50%,NH3≥3倍正常值上限之一者,不进入本路径。

4。

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体征、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

必需的检查项目

(1)肝功能;

(2)血氨;

(3)凝血功能;

(4)智能测试:

定向、数字连接试验(NCT)或数字符号测验(SDT);

(5)基础病检查。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

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电解质、血气分析、内毒素、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潜血、肾功能、血糖、心电图、脑电图、病毒病原学及病毒复制拷贝数检查、诱发电位[躯体感觉诱发电位(SEP)]检测、头颅CT或MRI、脑脊液检查等。

(八)治疗方法

1.保留灌肠

2。

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1)痰浊内蕴,气滞血瘀证:

化痰祛浊,理气化瘀。

(2)浊气上逆,上扰神明证:

和胃理气,降浊醒神。

3。

辨证选择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

4.针灸治疗

5。

其他疗法

6.内科基础治疗

7。

护理调摄

(九)出院标准

1。

嗜睡,欣快激动,睡眠倒错等主要症状明显改善。

2。

理解力、定向力基本恢复正常,扑翼样震颤改善。

3.数字连接试验(NCT)或数字符号测验(SDT)结果达到正常范围,血氨、内毒素等达到或接近正常,肝功能稳定或改善。

(十)变异及原因分析

1。

病情变化,需要延长住院时间,增加住院费用。

2。

合并其他系统疾病,治疗期间病情加重,需要特殊处理,退出本路径。

3.治疗过程中发生了病情变化,病情加重,或出现消化道出血、腹水、高胆红素血症、肝肺综合征、肝肾综合征等严重并发症,需要特殊处理,退出本路径.

4.因患者及其家属意愿而影响本路径执行时,则退出本路径。

二、肝厥(肝性脑病)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表单

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肝厥(肝性脑病)(TCD编码:

BNG100、ICD-10编码:

K72。

903)

患者姓名:

性别:

年龄:

岁病历号:

病程:

进入路径时间:

年月日结束路径时间:

年月日

标准治疗时间≤7天实际治疗时间:

日期

年月日

(第1天)

年月日

(第3天)

年月日

(第7天)

主要诊疗工作

□询问病史与体格检查

□中医四诊信息采集

□智能检测

□躯体感觉诱发电位检测

□进行必要的辅助检查

□中医辨证

□完成初步诊断

□确定治疗方法

□大黄煎剂保留灌肠治疗

□辨证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中药注射液静滴或肌注

□针灸治疗

□结肠透析仪治疗

□完成首诊门诊病历

□与患者及家属沟通病情

□中医四诊信息采集

□注意证候变化

□智能检测

□躯体感觉诱发电位检测

□进行必要的辅助检查

□大黄煎剂保留灌肠治疗

□辨证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中药注射液静滴或肌注

□针灸治疗

□结肠透析仪治疗

□根据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

□完成复诊记录

□中医四诊信息采集

□注意证候变化

□智能检测

□躯体感觉诱发电位检测

□进行必要的辅助检查

□大黄煎剂保留灌肠治疗

□辨证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中药注射液静滴或肌注

□针灸治疗

□结肠透析仪治疗

□根据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

□病情评估

□判断治疗效果

□制定随访计划

主要护理工作

□健康指导

□完成护理记录

□静脉抽血

□完成保留灌肠治疗等操作

□健康指导

□完成护理记录

□完成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操作

□健康指导

□完成护理记录

□静脉抽血

□完成保留灌肠治疗等操作

变异记录

□无□有

若有,原因为:

1。

2。

□无□有

若有,原因为:

1。

2。

□无□有

若有,原因为:

1。

2。

护士签名

医师签名

肝胆管结石(静止期)中医临床路径

(试行版)

路径说明:

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肝胆管结石静止期的门诊患者。

一、肝胆管结石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

(一)适用对象

诊断:

第一诊断为肝胆管结石(ICD—10编码:

K80。

508).

(二)诊断依据

1。

疾病诊断

诊断标准:

参照《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胆道外科学组《肝胆管结石诊断治疗指南》。

2.疾病分期

(1)急性发作期

(2)静止期

3.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肝胆管结石协作组制定的“肝胆管结石(静止期)中医诊疗方案”。

肝胆管结石(静止期)常见证候:

肝胆气滞证

肝胆湿热证

肝郁脾虚证

肝胆瘀滞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肝胆管结石协作组制定的“肝胆管结石(静止期)中医诊疗方案”.

1。

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肝胆管结石(静止期).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药治疗。

(四)标准治疗时间≤90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肝胆管结石,疾病分期属于静止期患者。

2。

适合内科保守治疗,术后结石残留或复发的患者可以进入本路径。

3.合并胆囊结石、胆道狭窄、占位、癌变等情况者不能进入本路径。

4.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门诊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肝胆胰脾B超;

(2)肝功能;

(3)血常规;

(4)血脂四项;

(5)血清葡萄糖;

(6)凝血功能。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

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上腹CT平扫+增强、上腹MRI、ERCP或MRCP等。

(八)治疗方法

1。

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1)肝胆气滞证:

疏肝理气、利胆排石。

(2)肝胆湿热证:

清热利湿、利胆排石。

(3)肝郁脾虚证:

疏肝健脾、利胆排石。

(4)肝胆瘀滞证:

行气化瘀、利胆排石。

2.辨证选择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

3。

特色疗法

(1)物理疗法

(2)贴敷疗法

(3)针灸治疗

(4)中药灌肠

4.健康指导

(九)完成路径标准

1.右胁或牵及胸背部隐痛、胀痛等症状减轻或消失.

2。

右胁叩击痛等体征改善。

3.肝胆胰脾B超、血清肝功能等指标改善。

(十)变异及原因分析

1.病情变化,需要延长治疗时间,增加治疗费用者,退出本路径。

2。

合并其他系统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需要特殊处理,费用增加者,退出本路径。

3。

出现肝功能恶化、急性胰腺炎、胆道感染、梗阻等并发症,需要特殊处理,退出本路径。

4。

因患者及其家属意愿而影响本路径执行时,退出本路径。

 

二、肝胆管结石静止期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表单

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肝胆管结石静止期(ICD10编码:

K80。

508)

患者姓名:

性别:

年龄:

门诊病例号:

进入路径时间:

年月日结束路径时间:

年月日

标准治疗时间≤90天实际治疗日:

时间

年月日

(第1天)

年月日

(第2~14天)

年月日

(第15~29天)

年月日

(第30~59天)

年月日

(第60~90天)

主要诊疗工作

□询问病史与体格检查

□采集中医四诊信息

□完成初步诊断

□中医辨证

□完善各项辅助检查

□完成首诊门诊病历

□辨证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向患者交待病情和注意事项

□采集中医四诊信息

□注意证候变化

□根据检查结果与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

□完成复诊记录

□采集中医四诊信息

□注意证候变化

□复查必要的检查项目

□根据检查结果与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

□说明疾病治疗效果

□完成复诊记录

□采集中医四诊信息

□注意证候变化

□复查必要的检查项目

□根据检查结果与

病情变化,调整治疗

方案

□说明疾病治疗效果

□完成复诊记录

□采集中医四诊信息

□复查必要的检查项目

□病情评估

□判断治疗效果

□制定随访计划,交待注意事项

变异记录

□无

□有,原因:

1.

2.

□无

□有,原因:

1.

2.

□无

□有,原因:

1.

2.

□无

□有,原因:

1。

2.

□无

□有,原因:

1。

2.

医师签名

腹胀病(功能性腹胀)中医临床路径

(试行版)

路径说明:

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功能性腹胀的门诊患者.

一、腹胀病(功能性腹胀)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病名:

第一诊断为腹胀病(TCD编码:

BNP100)。

西医病名:

第一诊断为功能性腹胀(ICD-10编码:

K63。

801)。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医胃肠病学》(李乾构主编,科学出版社,1993年)

(2)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罗马Ⅲ功能性胃肠病》(DouglasA.Drossman

主编,科学出版社,2008年)

2.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腹胀病(功能性腹胀)协作组制定的“腹胀病(功能性腹胀)中医诊疗方案"。

腹胀病(功能性腹胀)临床常见证候:

肝郁气滞证

脾胃湿热证

脾虚湿阻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腹胀病(功能性腹胀)协作组制定的“腹胀病(功能性腹胀)中医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腹胀病(功能性腹胀)。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治疗时间≤21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

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腹胀病(功能性腹胀)的患者。

2。

功能性消化不良(FD)、肠易激综合征(IBS)或其它功能性胃肠疾病、及慢性肝炎、肝纤维化、慢性胆囊炎等肝胆系统疾病引起的腹胀不进入本路径。

3。

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门诊检查项目

1。

必需的检查项目

(1)消化道造影;

(2)肝功能、淀粉酶、脂肪酶、电解质(包括K、Na、Cl、Ca)、血糖;

(3)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

(4)腹部立位X线平片;

(5)腹部超声。

2。

可选择的检查项目:

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结肠镜、腹部CT、胰胆管核磁水成像(MRCP)、消化系统肿瘤标志物(AFP、CEA、CA-199、CA-724)、大便涂片查菌群、氢呼气试验、心电图、乙肝五项、丙肝抗体、肾功能、甲状腺功能等。

(八)治疗方法

1。

辨证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1)肝郁气滞证:

疏肝解郁,行气导滞。

(2)脾胃湿热证:

清热祛湿,理气消胀。

(3)脾虚湿阻证:

健脾益气,化湿和中。

2。

特色疗法

(1)敷脐治疗

(2)针刺治疗

(3)耳穴压豆治疗

3。

健康指导

(九)完成路径标准

1。

腹胀、肠鸣、大便不调等减轻或消失。

2.腹部膨胀缓解或消失.

(十)变异及原因分析

1.病情变化,需要延长治疗时间,增加治疗费用。

2。

合并有其他疾病,治疗期间病情加重,需要特殊处理,退出本路径。

3.治疗期间发生不完全性肠梗阻等严重并发症时,退出本路径。

4.因患者及其家属意愿而影响本路径的执行时,退出本路径.

二、腹胀病(功能性腹胀)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表单

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

腹胀病(功能性腹胀)(TCD:

BNP100、ICD—10:

K63.801)

患者姓名:

性别:

年龄:

门诊号:

进入路径时间:

年月日结束路径时间:

年月日

标准治疗时间≤21天实际治疗时间:

时间

年月日

(第1天)

年月日

(第2-7天)

年月日

(第8-14天)

年月日

(第15—21天)

主要诊疗工作

□询问病史与体格检查

□中医四诊信息采集

□完成初步诊断

□完成中医辨证

□进行必要的辅助检查

□血常规

□尿常规、便常规

□肝功能

□淀粉酶、脂肪酶

□电解质、血糖

□消化道造影

□腹部立位X平片

□腹部超声

□其他检查项目

□确定治疗方案

□口服中药汤剂

□口服中成药

□中药敷脐治疗

□针刺治疗

□电针治疗

□耳穴压豆治疗

□完成首诊门诊病历

□与患者或家属沟通,

交代病情及注意事项

□中医四诊信息采集

□完善相关检查

□注意证候变化

□根据病情变化

调整治疗方案

□口服中药汤剂

□口服中成药

□中药敷脐治疗

□针刺治疗

□电针治疗

□耳穴压豆治疗

□完成复诊记录

□中医四诊信息采集

□注意证候变化

□疗效评估

□根据病情变化

调整治疗方案

□复查异常项目

□口服中药汤剂

□口服中成药

□中药敷脐治疗

□针刺治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