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教材培训.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3444054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6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下教材培训.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三下教材培训.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三下教材培训.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三下教材培训.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三下教材培训.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三下教材培训.doc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三下教材培训.doc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三下教材培训.doc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三下教材培训.doc

《三下教材培训.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下教材培训.doc(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三下教材培训.doc

三年级下册教材培训

 第一单元 位置与方向  

1.主题图。

  

教科书第2页,呈现了首都北京天安门广场及四周建筑的航拍照片和相应的平面示意图,引出本单元内容的学习。

目的是从现实生活的场景引入,使学生体验在生活中需要用到方位的知识,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进行观察,说一说自己看到了什么,并可适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再让学生想象自己就站在天安门广场内,并用已有的方位知识(前、后、左、右)描述天安门广场内各建筑物(国旗、人民英雄纪念碑和毛主席纪念堂)的位置关系。

由于前后、左右等方位概念所具有的相对性,学生观察的方向不同,描述也会不同,教师可抓住此矛盾,引出本单元内容的学习。

  

到本单元内容学习结束后,还可以再让学生观察这幅主题图,并用所学的方位知识对天安门广场及四周建筑的位置关系进行描述,体会所学知识的作用和价值。

  

2.例1及相应的“做一做”。

(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  ⑴例1。

  

教科书呈现了学生在操场上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活动情境,让学生在已有的生活和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根据学生自身的方位来形成辨认东、南、西、北这四个方向的技能,并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时,可以分以下几步进行:

首先,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出新知识的学习。

把学生带到操场上,让学生说一说,早晨太阳在什么方向。

可以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接着,再利用学生已有的前、后、左、右的方位知识与东、南、西、北建立起联系,帮助学生认识这四个方向。

让学生面向东站好,告诉学生他们背对着的方向是西;再让学生伸开两臂,左手指的方向是北,右手指的方向是南。

最后,结合学校的具体情况,让学生说出校园内的四个方向各有什么建筑物,使学生进一步熟悉东、南、西、北这四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建筑物所在的位置。

  

⑵例1的“做一做”。

  

教科书呈现了小组合作指方向的活动情境,使学生知道东、西是两个相对的方向,南、北是两个相对的方向,进一步了解东、南、西、北这四个方向之间的关系。

  

3.例2。

(知道地图上的方向。

)  

教科书呈现了学生完成校园示意图的活动情境,让学生在图上表示各建筑物的位置关系,并通过班内集体展示和交流各种记录方式,使学生知道地图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绘制的。

  

4.例3及相应的“做一做”。

  

⑴教科书呈现了在某一街区“学生问路”的情境,使学生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三个方向,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5.有关练习一中习题的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

  

第4题,是让学生在地图上辨认方向的练习。

通过呈现我国“五岳”的分布图,帮助学生巩固用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三个方向的知识。

教师出示地图后可先让学生找一找首都北京的位置,适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然后再让学生观察图,在小组内说一说这五座名山的地理位置,再填空。

  

6.例4及相应的“做一做”。

(认识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  

⑴例4。

  

教科书呈现了学生在操场上辨认东北、东南、西北、西南等四个方向的活动情境。

目的是在学生学会辨认东、南、西、北这四个方向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辨认东北、东南、西北、西南等四个方向。

  

⑵例4的“做一做”。

  

教科书呈现了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方位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的活动情境。

目的是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并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7.例5及相应的“做一做”。

(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八个方向),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  

⑴例5。

  

教科书呈现学生观察“动物园导游图”的情境,使学生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七个方向,能用这些词语描述各场馆所在的位置,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教学时,既可以利用此图也可以让本班同学进行实地演习。

不论采用何种方式,都可以先给定一个方向,让学生辨认其余七个方向,说一说动物园内各场馆的位置。

再让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进行讨论和交流,说出从出发地到目的地行走的方向和经过的地方。

  

第二单元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13-37页  

1.口算除法。

  

⑴主题图。

  

以运输水果、蔬菜为素材,为口算除法提供现实背景。

图中显示了四个小情境,让学生从中提出用除法计算的问题。

  

⑵例1。

P14  

①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探索由主题图引出的三个除法式题(60÷3、600÷3、240÷3)的计算方法。

教材通过呈现学生的不同算法,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中,互相启发、补充理解它们的算理,掌握口算除法的基本方法。

  

②重视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重视乘除法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将掌握的口算乘法知识迁移到口算除法,有意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③使学生尽可能用较为简洁的语言表述计算过程,逐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⑶例2。

  

①例2教学估算,由主题图中运送茄子的情境引出。

教材给出了两个学生的不同解答策略,使学生明确:

解决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方法,只要合理都可以采用。

  

②P16“做一做”第1题,提供现实情境,让学生练习用估算解决实际问题。

  

2、笔算除法P19页  

⑴例1。

(P19页)  

①选择热爱自然、保护环境、植树造林作为笔算除法的开篇情境,意在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学生体会植树活动中也有数学,激活学生的问题意识。

  

②让学生在分小棒的过程中理解42÷2的算理,学会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竖式写法。

  

⑵例2。

(P20页)  

①以解答主题图中涉及的另一个数学问题“四年级平均每班种多少棵?

”为背景,教学“52÷2”的笔算除法。

解决的问题是:

当十位上的数除后还有余数,应该怎么办?

  

②用直观操作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算理,突出52÷2的第二个计算过程,当余下1个十后应该怎么办。

  

③学会笔算竖式的简便写法,初步形成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基本笔算方法。

  

⑶例3。

(P22页)  

①主要教学一位数除三位数商两位数的除法。

从整理照片为素材引出除法算式238÷6,然后呈现了两个学生估算和笔算的过程,一方面注意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另一方面体现估算、笔算各自不同的特点。

  

②笔算中重点解决,当被除数的最高位不够商1,要用除数去除被除数的前两位数的问题。

笔算过程没全写出,目的是引导学生自己探索出:

当百位上的数小于除数时,应将百位上的数与十位上的数合并,看成几十个十来计算,因此商的首位应在十位上。

  

⑷例4。

(P25页)  

①以计算100可购多少本练习本为背景教学除法的验算,使学生体会验算的的作用。

  

②利用乘除法关系,教学用乘法验算除法,帮助学生了解有余数除法的验算方法。

  

⑸例5。

(P28页)  

围绕学生感兴趣的《西游记》中的唐僧四徒展开情节,以生动有趣的“猪八戒吃西瓜”的故事为背景,教学“0除以任何不是零的数都得0”。

  

⑹例6。

(P29页)  

①以两位学生的家庭用电量为素材,采用表格的方式呈现信息和要求的问题,以此引出“商的中间和末尾有0的除法”。

  

②第

(1)题教学商的中间有0的除法,说明在除的过程中,遇到被除数哪一位上的数是0(且前面没有余数)时,这一位上的商就是0,要在这一位上写0。

这个0起着占位的作用,不能不写。

(2)题教学没有余数的商末尾有0的除法。

  

⑺例7。

(P31页)  

①以学生参观天文馆、克隆鼠展览为背景,教学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的另一种情况。

  

②第

(1)题教学商中间有0的除法,说明除到被除数的某一位,不够商1,要在这一位上商0。

(2)题,教学有余数商的末尾有0的除法。

  

第三单元 统计  

  1.简单的数据分析。

  

本小节在学生认识了一格代表2个单位、5个单位的纵向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通过两个例题继续介绍一些常见的条形统计图:

一种是横向条形统计图,另一种是起始格与其他格表示不同单位量的条形统计图。

让学生根据统计图表进行初步的数据分析,通过分析寻找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作出进一步的判断和决策。

  

到此为止,单式条形统计图的教学基本结束。

学生通过这一阶段的学习,对条形统计图的结构、数据的表示方式、作用,都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为下一阶段学习复式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打下坚实的基础。

  

⑴例1。

(P38页)  

①通过对一个超市四种品牌矿泉水上周的销售量进行统计,让学生先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统计图,再根据统计的结果来决定下一步的进货计划,体现了统计对于决策的作用。

  

②出现了一个横向条形统计图,由于这种条形统计图在统计报表中经常出现,有必要让学生认识。

它和纵向条形统计图在原理上是完全一致的,只是有时为了版面安排的需要,才把横纵和纵轴的位置进行对换,条形的方向也相应发生变化。

  

③在这个统计图中,仍然采用学生已经学过的一格表示5个单位的方式,教材上提供了品牌A的条形作为范例,让学生涂出其他品牌的条形。

学生可以利用前面学过的知识,通过自主学习加以掌握。

  

⑵例2。

(P39页)  

①通过一个复式统计表提供了某一小组学生身高、体重的数据,让学生根据统计表完成条形统计图。

  

②提供了一种新的条形统计图。

以前学生所见的条形统计图表示数量的轴上,每一格表示的数量单位都是相同的。

但在这两个条形统计图的纵轴上,起始格和其他格表示的单位量是不同的:

第一个统计图中起始格表示137厘米,其他每格表示1厘米,而第二个统计图中起始格表示28千克,其他每格表示 2千克 。

这种统计图一般在以下情形中加以使用:

各样本的统计数据的绝对值都比较大但不同样本统计数据之间的差异值又相对比较小。

在这种统计图中的纵轴上,起始格是用折线表示的,和其他的格有所区别。

  

③出示“中国10岁儿童身高、体重的正常值”,把学生的身高、体重与正常值进行对比,找出哪些学生的身高在正常值以下,哪些学生的体重超出了正常值,并提出合理化建议(如加强锻炼)。

  

2.平均数  

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小学数学里所讲的平均数一般是指算术平均数,也就是一组数据的和除以这组数据的个数所得的商。

在统计中算术平均数常用于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它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

我们既可以用它来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也可以用它进行不同组数据的比较,以看出组与组之间的差别。

用平均数表示一组数据的情况,有直观、简明的特点,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如平均速度、平均身高、平均产量、平均成绩等等。

  

平均数的概念与过去学过的平均分的意义是不完全一样的。

平均数是一个“虚拟”的数,是借助平均分的意义通过计算得到的。

如把12块糖平均分给3个孩子,平均每人分得4块,这个“4块”是每个孩子实际分得的数;如果说3个孩子一共有12块糖,平均每个孩子有4块,这个“4块”就是平均数,因为不一定每个孩子都有4块糖。

  

⑴例1。

(P42页)  

(着重教学平均数的含义和求法。

)  

①通过求一个小组四个学生收集废旧矿泉水瓶的平均数量,使学生明确平均数量不是指每个学生实际收集到的矿泉水瓶数量,而是指“假设”四个学生收集到的瓶子同样多,每人收集到多少个。

  

②教材用横向的象形条形统计图给出每个学生收集到的矿泉水瓶的数量,在这个统计图上,可以直观地看出小红比小兰多收集2个,小明比小亮多收集4个,假如把小红的矿泉水瓶给小兰1个,把小明的矿泉水瓶给小亮2个,四个人的数量就相同了,即13个。

  

③教材通过这种直观的方式使学生理解了什么是平均数,再利用平均分的意义,使学生理解:

求几个数据的平均数,就相当于把这些数据的总和平均分成这么多份。

由此,总结出求平均数的一般方法,实现从直观到抽象的过渡。

  

⑵例2。

(P43页)  

(着重让学生体会平均数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和区别不同组数据的总体情况这一统计学上的意义。

)  

通过此例,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会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作用。

  

第四单元 年、月、日  

1.年、月、日的认识。

  

⑴主题图。

(P46页)  

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北京申奥成功、植树节、儿童节等有意义的日子,让学生初步认识年、月、日并感受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⑵例1。

(P47页)  

①呈现了比较直观的年历,让学生有目的地观察年历,并回答问题。

  

②为了帮助学生记忆每个月有多少天,教材介绍了拳头点数法和记大月的歌诀。

生动活泼,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③同时,让学生借助于平时对时间的直接经验和想像力,把抽象的时间和具体的事件联系在一起。

48页上面的“做一做”,让学生从年历上找出自己的生日是几月几日,父母的生日是几月几日,用彩笔在年历里圈出来,下面的“做一做”,让学生观察今年的年历回答问题。

让学生通过对事件与时间关系的体验,逐步建立较长的时间观念。

  

⑶例2。

(P49页)  

分别给出了2004年和2005年的二月月历,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二月的天数并不都是一样的,然后说明:

二月有28天的那一年叫平年;有29天的那一年叫闰年,然后让学生探讨闰年全年有多少天。

  

2.24时计时法。

  

⑴主题图。

(P52页)  

(过观察钟面上时针的转动,使学生认识到1日=24时,会用24时计时法来表示某一时刻。

)  

①教材呈现了学生日常生活中非常熟悉的场景:

妈妈带着女儿去百货商场,当看到商场门口的牌子上的“营业时间:

9:

00~21:

 00” 时,小女孩禁不住想:

“21:

00是几时?

”这是日常生活中经常碰到的问题,从而就引出了对24时计时法的探讨。

  

②通过钟面上时针的转动介绍了在l日的时间里,时针正好走两圈,说明1日有24小时,因此我们经常采用24时计时法。

  

③通过小精灵的提问,让学生去观察钟面上外圈的数代表的含义以及钟面外圈和内圈的数的关系。

让学生通过探讨发现如何用24时计时法来表示某一时刻。

  

⑵例3。

(P53页)  

学会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进一步熟悉24时计时法,认识时间和时刻的区别。

)  

第五单元 两位数乘两位数  

1.口算乘法。

  

⑴例1。

(P58页)(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  

①呈现一幅邮递员送报纸、送信的情境图,把乘法口算的教学置入具体的生活情境中。

  

②图下面先出现解决“10天,要送多少份报纸?

”“30天,要送多少份报纸?

”的实际问题,并显示出学生自主探讨的计算方法。

接着,提出“要送多少封信?

”的问题。

  

③关于口算方法的探讨,先让学生独立思考“怎样算”,再分组交流讨论。

然后,向全班展示本组的口算方法。

对学生想出的口算方法及时给予鼓励,增强学生探索的信心。

  

⑵例2。

(P59页)(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  

①呈现给学生一幅要解决“有350个同学来听课,能坐下吗?

”问题的情境图。

  

②下面呈现出不同的估算方法:

I把两个因数看作与它们接近的整十数,再用口算确定它们积的范围;II把其中一个因数看作与它接近的整十数,再用口算确定它们积的范围。

  

③“做一做”,呈现给学生一幅两个小朋友在估算“一页大约有多少个字?

”的情境图。

用于及时巩固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方法。

  

④教学时,放手让学生从情境图中收集信息,独立运用乘法估算解决问题。

之后,组织学生交流。

让学生互相说说自己是怎样估算的,在“说”的活动中取长补短,加深对估算过程的理解,有效地促进达成“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乘法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的教学目标。

同时,也让学生在“说”的活动中体验成功的愉悦。

  

2.笔算乘法。

(P63页)  

这部分内容是在笔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把第二个因数扩展到两位数。

学生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的关键是:

①掌握乘的顺序;②理解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乘第一个因数是得多少个“ 十” ,乘得的数的末位要和因数的十位对齐。

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本节教材分“不进位”“进位”两个层次编排教学内容。

  

⑴例1。

(P63页)(不进位的乘法。

)  

①呈现一幅妈妈给小红买书的情境图,并引出解决“一共要付多少钱?

”问题的算式:

24×12,把乘法计算的教学置入具体情境之中。

  

②图下面,呈现给学生不同的方法。

教材借助“小红这样算”的竖式,突出笔算乘法的算理,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乘的顺序和计算过程。

并由小精灵明明询问:

“你喜欢哪种方法?

”  

③教学时,有效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使全体学生都在探索、交流中清楚了解笔算的过程和算理。

  

⑵例2。

(P65页)(进位的乘法。

)  

①呈现给学生下围棋的情境图:

有两个小朋友下围棋,运用旁边小朋友思考的方式显示“棋盘上一共有多少个交叉点?

”的问题,由小精灵聪聪告诉大家“围棋的棋盘面由纵横各19道线交叉组成。

”并显示算式:

19×19=__。

  

②接着,教材以小组合作学习的画面,呈现给学生不同的计算方法。

让学生通过19×19的笔算过程,了解进位的方法。

  

③教学时,要把重点放在让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上。

评议时,注意强化不同方法的计算过程,促使学生了解各种方法。

对于用竖式计算的评议,突出进位的过程,帮助学生(特别是学习困难的)把处理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进位问题的技能,迁移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中。

  

第六单元 面积  

1.面积和面积单位。

(P71页)  

从整体上看,其顺序是:

认识面积→引进面积单位→长度单位与相应面积单位的比较。

  

⑴主题图。

(P70页)  

这是一幅教室场景图,图中提供了许多关于面积和面积单位的学习信息。

如:

墙上的黑板和电视机屏幕,它们的大小可以通过观察加以区别;教室内,同学们都在进行操作活动,有的采用重叠的方法比较课本与练习本封面的大小,有的在长方形上摆圆片或三角形片,有的把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放在大拇指上与指甲比大小,有的用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量课桌面的面积。

另有两个同学正在布置墙报。

这样,在实际生活背景下呈现有关的学习内容,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利于学生在具体情景中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学习,从中获得较为丰富的感性认识,并加以理解。

  

⑵面积的概念。

(P71页)  

①从比较物体表面积的大小和比较平面封闭图形的大小两方面引入面积的概念。

  

看一看,黑板和屏幕,哪个大?

  

比一比,数学课本和练习本的封面,哪个大?

  

猜一猜,两个长方形,哪个大?

  

在此基础上,引入关于面积概念的描述。

  

②从中还自然地引出两种直接比较物体表面或平面封闭图形大小的方法,一是观察比较,二是重叠比较。

此外,还有间接比较的方法,即用某种统一的图形作为标准,在被比较的平面部分内进行拼摆,数一数,各有几个这样的图形。

这一安排,为引入面积单位作了铺垫。

  

⑶面积单位。

(P73页)  

①教材创设了一个比较两个长方形面积大小的问题情境,帮助学生理解引进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首先,这两个长方形靠观察和重叠的方法都难以比较出大小。

造成认知冲突,诱导学生用别的方法试一试,即用其他图形作标准来比较。

  

接着,在这过程中引发质疑:

作为比较标准的图形,形状不同行不行?

大小不同行不行?

从而得出:

“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要用统一的面积单位来测量。

”  

最后,进一步再让学生思考,用什么样的图形表示面积单位比较合适?

  

②介绍了常用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的规定,并通过多种活动:

“哪个手指甲的面积最接近1平方厘米?

”“用手比划1平方分米的大小。

”“试一试,1平方米的正方形能站下几个同学?

”让学生感知这些面积单位的实际大小。

  

⑷长度单位与面积单位的对比。

(P74页)  

教学时,除了强调两种单位的区别,也应提醒学生注意它们的联系。

如1平方厘米正方形的边长是1厘米等。

区分了两种单位的含义、图形之后,还可以引导学生从应用的角度加以区别,即让学生说一说,什么时候使用长度单位,什么时候使用面积单位。

  

2.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P77页)  

⑴例2。

(P77页)(探究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  

设计思路是:

实验→猜想→验证→概括。

  

①第

(1)小题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通过画方格或摆面积单位,采用计数或计算的方法得出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面积是15平方厘米。

从中形成猜想:

“其他长方形的面积是不是也可以用‘长×宽’来计算呢?

”  

②第

(2)小题采用列表的形式,引导学生任取几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不同的长方形,并填表。

然后,启发学生在一系列验证的基础上,概括出结论,即得出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⑵例3。

(P78页)(长方形面积计算的应用。

)  

例3是一道实际问题,直接运用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就能解决。

  

配合例3的做一做,是求课本封面的面积。

可以让学生先独立估计封面的面积,然后在小组中交流自己是怎样估计的。

最后通过测量和计算,看谁估计的比较准确。

  

3.面积单位间的进率,公顷、平方千米。

(P82页)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建立了面积的概念并掌握了正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探究常用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

  

⑴例4。

(P82页)  

①教材采用由旧引新的方式,提出学习课题,即相邻两个常用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那么,相邻两个常用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呢?

  

②采用1:

1的比例画出了1个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并在正方形内用虚线画出了1平方厘米的小方格,然后引导学生根据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推算出边长1分米即边长10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1平方米与1平方分米之间的关系,则由学生自己依次类推。

  

⑵公顷、平方千米。

(P84页)  

让学生感受体育场的广阔面积。

以此感性认识为基础,说明测量土地面积时,常常要用到更大的面积单位。

介绍1公顷、1平方千米的具体规定。

考虑到学生尚末学习100×100、1000×1000等计算,所以平方千米、公顷与平方米之间的进率不要求学生推算。

为了帮助学生了解1公顷、1平方千米的实际大小,教材还采用“你知道吗?

”的形式告诉学生200个教室的面积大约是1公顷。

140个足球场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千米。

  

⑶关于练习二十中一些习题的说明和教学建议。

  

第9题应提醒学生先想象,再解答。

对于空间观念发展比较差的学生,也可以让他们用长方形学具拼一拼,再做解答。

  

第七单元 小数的初步认识  

⑴小数的认识与读法。

  

①呈现了食品商店的一角,货架上有三种食品及其单价。

图下留空的表格,让学生填写每种单价的具体含义。

在此基础上,引入“小数”和“小数点”。

然后由聪聪提出两个问题:

你会读小数吗?

你还在哪里见过小数?

引导学生列举生活中的小数,并尝试读出。

  

②教学时,可让学生看图试着说出三种商品的价格。

学生可能读作几元几角几分,也可能采用小数的读法。

教师可采用互教互学的方法,让其他同学跟着学习小数的读法。

  

2.⑵例1。

(P89页)(一位小数、两位小数的含义及其写法。

)  

①小数是十进分数的另一种表示形式,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

学生已经学过分数的初步认识,又学过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有了这些基础,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一位、两位小数的具体含义。

  

②例1以一组同学测量身高为题材,教学一位小数、两位小数的含义及其写法。

  

3.⑶例2。

(P90页)(一位、两位小数的大小比较。

)  

例2给出了四位同学参加跳高比赛的成绩,都是以米为单位的小数,要求学生根据这些成绩给他们排出名次。

例题下面的插图提示了几种学生比较容易想到的方法。

一种是根据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具体含义来比较,另一种是化成厘米来比较,还有一种利用卷尺根据四个成绩在卷尺上的位置来比较大小。

至于比较的结果,则留给学生自己填写。

可以采取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寻找比较的方法,通过交流,相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