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桂路施工图设计说明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444323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65.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银桂路施工图设计说明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银桂路施工图设计说明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银桂路施工图设计说明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银桂路施工图设计说明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银桂路施工图设计说明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银桂路施工图设计说明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银桂路施工图设计说明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银桂路施工图设计说明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银桂路施工图设计说明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银桂路施工图设计说明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银桂路施工图设计说明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银桂路施工图设计说明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银桂路施工图设计说明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银桂路施工图设计说明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银桂路施工图设计说明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银桂路施工图设计说明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银桂路施工图设计说明Word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银桂路施工图设计说明Word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银桂路施工图设计说明Word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银桂路施工图设计说明Word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银桂路施工图设计说明Word下载.docx

《银桂路施工图设计说明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银桂路施工图设计说明Word下载.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银桂路施工图设计说明Word下载.docx

3.2气象水文

梁平县位于重庆市东北部,地处四川盆地东部,川东平行岭谷一部分。

梁平县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具有春早、夏热、多绵雨,温度大,无霜期长的特点。

据气象资料,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239.7mm,历年最大降水量1990,降水多集中在5~10月,夏季常有大雨、暴雨等降水。

多年平均气温14~18℃,最低气温-6.6℃,7月最热,平均气温27.3℃,最高气温40.1℃年日照时数1336.4时,全年无霜期269天。

3.3地形地貌

察区域地貌形态为构造剥蚀浅切割丘陵地貌,地形起伏较小。

道路沿线标高在442.20—447.62m,最大高差5.42m。

东面、西面和北面为已征农田,与场地高差相当;

南面接迎宾路,高程比场地略高,高差在2m。

出露地表主要为第四系的冲洪积层粉质粘土。

3.4地质构造

勘察区地质构造处于新华夏系川东褶皱带的梁平向斜南东翼倾向北西,轴部挤压强烈,褶皱组合形态为狭长梳状高背斜与宽缓向斜相间排列。

岩层产状:

314°

∠8°

3.5地层岩性

据地面调查与钻探揭露,路基沿线勘察深度范围内揭露的地层为第四系人工填土(Q4),冲洪积(Q4)粉质粘土、粉土。

基岩为侏罗系中统上沙溪庙组(J2s)之砂岩、泥岩。

其岩性由上至下分述如下:

2.5.1第四系覆盖层

人工填土(Q4)

素填土:

紫红色,主要有粉质粘土夹强风化泥岩碎块石组成,块石含量约为10~15%,块径2~20;

粉质粘土呈可塑状。

分布在与迎宾路相交处。

一般厚度为2.0m。

冲洪积层(Q4)

粉质粘土:

其厚度因地形而异,通过本次勘察,一般揭示厚约1.9~5.20,灰色、灰黄色,呈硬塑状态,无摇震反应,切面稍有光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

粉土:

一般揭示厚约0.0~3.0m,灰白色,细粒;

湿;

摇震反应:

中等;

密度:

中密;

光泽反应:

无;

干强度:

低;

韧性:

较低。

2.5.2基岩

强风化岩石

粉砂岩:

黄、灰黄色,中细粒砂质结构,钙质胶结,裂隙较发育,破碎,岩芯呈粉末、短柱状,手捏易碎,该层揭示在道路中部,分布不均匀,强风化带厚度0.00~3.7m。

泥岩:

紫红色,泥质结构,层状构造,裂隙较发育,破碎,岩芯呈角砾、碎块状,少量为短柱状,手捏易碎,该层分布较广泛,分布较均匀,强风化带厚度0.00~3.7m。

中风化岩石

砂岩:

灰色、灰白色,主要矿物成分为长石、石英类矿物,块状结构,钙质胶结,厚层构造,岩芯较完整,为柱状与长柱状,层理清晰,岩石强度较高,该层揭示在公路末端与迎宾路相交处,揭示厚度2.0m。

紫红色、红色,主要矿物成分为粘土类矿物,局部含砂质,泥质结构,泥质胶结,中~厚层构造,岩芯较完整,为柱状与长柱状,层理清晰,岩石强度较高,揭示厚度0.8~2.0m。

3.6水文地质条件

3.6.1地表水

勘察区内无大的地表水系,地表水以大气降水为主体。

3.6.2地下水

地下水主要为松散岩类孔隙水和基岩裂隙水,工程区基岩裂隙不发育,地势起伏高差不大,地下水赋存条件差,基岩内地下水贫乏。

基岩裂隙水主要赋存于基岩网状风化裂隙中,受降雨和上层滞水补给,经风化裂隙向低处排泄,具就近补给就近排泄的特点。

场地的中风化砂岩层,裂隙不发育,岩体完整性较好,为弱含水地层;

中风化泥岩层,为相对隔水层。

根据钻孔所测的地下水位分析,本线路多数孔地下水位较深。

综上所述,勘察区地下水不丰富,排泄条件较好,水文地质条件简单。

工程区附近无污染源,地表水与地下水对砼为微腐蚀性。

3.7不良地质作用与地质灾害

经地面调查,勘察区未发现滑坡、崩塌、危岩、泥石流等不良地质现象与地质灾害发育。

3.8地震

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18306-2001),场地位于抗震设防烈度小于6度区,为非抗震设防区,可不进行地震效应评价。

4、主要技术标准

序号

项目名称

银桂路(K0+6401+267.913)

1

道路等级

城市次干道级

2

路面设计年限

沥青混凝土路面结构设计年限15年

3

设计行车速度

40km/h

4

标准路幅宽度

32米=4.0米绿化带+4.0米人行道+16.0米车行道+4.0米人行道+4.0米绿化带

5

车行道宽度

2ⅹ8.0米(双向四车道)

6

道路长度

627.913m

7

最大纵坡

0.80%

8

最小纵坡

0.36%

9

最小圆曲线半径

10

最小竖曲线半径

5000m

11

设计荷载等级

公路I级人群荷载:

3.5㎡

12

路面结构设计荷载

100型标准车

13

绿地率

31.25%

5、道路设计

5.1总体设计原则

1)道路平面位置与道路规划规划相结合,满足片区路网规划的总体需求。

2)尊重城市规划,保证道路的功能与美观。

3)分析论证规划,从使用功能的角度分析交通,优化路幅,节约园区开发成本。

4)进行土石方平场设计做到土石方平衡,合理调配,减少土石方调运距离,调整各交叉点标高,节约园区开发成本。

5)遵照国家技术规范,合理选择各项设计指标。

6)理顺排水体系,合理布置综合管网,更有利于地块开发。

5.2平面设计

银桂路是园区的南北向交通次干道,本次路线设计全长627.913米,为直线线形,无平曲线。

与初步设计一致。

5.3纵断面设计

5.3.1.纵断面设计原则

1)参照城市规划控制标高与沿路范围内地面水的排除。

2)纵坡宜缓顺,起伏不宜频繁,少变坡。

满足最小纵坡0.3%的设计要求。

3)纵断面设计应结合道路性质,排水以与汽车运营经济效益等因素,合理确定路面设计标高。

4)纵断面设计应综合考虑沿线地形、地下管线、地质、水文和排水要求。

5)尽量减少园区的土石方,节约建设成本。

5.3.2.纵断面设计控制点高程

银桂路(迎宾大道以南段)的设计标高。

5.3.3纵断面设计指标

银桂路起点高程为444.517m,止于迎宾大道,设计高程为447.62m。

最大纵坡0.8%,最小纵坡0.36%,最小竖曲线半径5000m。

5.4横断面设计

5.4.1设计依据

1)控制性详规规划的道路红线宽度。

2)根据建设方意见与城市道路设计规范。

3)梁平县县城已建道路的路幅分配方式。

4)各条规划道路的等级、功能定位与交通量。

5)《重庆梁平工业园区拓展区道路与市政工程设计方案设计图》

6)《重庆梁平工业园区拓展区道路与市政工程设计初步设计图》

5.4.2具体路幅分配

32米次干路(银桂路):

32.0m=4.0m(绿化带)+4.0m(人行道)+8.0m(车行道)+8.0m(车行道)+4.0m(人行道)+4.0m(绿化带)

道路的横断面设计与初步设计一致。

路拱为双面坡,车行道横坡为1.5%,人行道横坡为2.0%。

车行道路拱横坡采用二次抛物线形式,其计算公式为:

其中:

B—车行道总宽度(米);

h1—车行道路拱的竖向高度,h1×

2(米);

i—车行道的横坡度(1.5%);

x—距离车行道中心的横向距离(米);

y—对应x值的纵坐标(米)

5.5路基设计

5.5.1路基类型与地质情况

分段工程地质条件与评价如下:

1、K0+653.533~K1+267.913米一般路基段

该路段起点桩号K0+653.533米,终点与迎宾路呈T型衔接,在桩号K0+750.788与工业大道呈十字交叉,该路基段为一般路基段,最大挖方、填方高度都在2.5m以内。

路基范围内地形高程442.80~447.020m,横向坡角为1~2°

,纵向坡角为2°

地表覆盖层揭示厚度1.9~7.2m之间,迎宾路上的人工填土和第四系冲洪积层粉质粘土、粉土。

地下水较丰富。

该段斜坡路堤高度不大,坡度小;

清除坡面表层浮土,进行分层碾压回填。

该段均有放坡条件,挖放边坡率按1:

1.0放坡,填放边坡率按1:

1.5放坡。

设计路面标高下为粉质粘土、粉土,可作为路基持力层。

路基填筑前应清除表层浮土,填土时对填土分层夯实,路基填料与压实度应符合公路路基设计规范要求。

5.5.2路基边坡设计

路堤边坡:

当路堤边坡高度H≤8.0m时,其边坡坡率采用1:

1。

5.5.3路基压实与压实度

路基压实与压实度影响路堤强度和稳定性的关键在于填料、地基、压实三个方面,其中路堤压实是填方路基填筑中最重要的工序,对路基的质量起着决定性影响。

本项目路基压实度采用重型击实标准,根据《城市道路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50-078-2008)应满足规范规定。

填挖类型

路床顶面以下深度()

压实度(%)

填方路基

0~80

≥95

80~150

≥94

大于150

≥92

零填与路堑路床

5.6路面设计

根据建设方意见、工业园区特点与常用的路面结构形式,本次设计路面结构形式采用沥青马蹄脂混合料。

5.6.1路面设计原则

路面设计根据交通量与其组成和使用要求,结合当地气候、水文、土质等自然条件,遵循因地制宜、合理选材、方便施工、利于养护、节约投资的原则,进行路面结构方案的技术经济比较,选择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可靠、有利于机械化与工厂化施工的路面结构方案。

5.6.2路面结构方案

次干路路面结构(路幅宽度为32米)

上面层:

4改性沥青玛蹄脂碎石混合料(13)

中面层:

5cm中粒式沥青混凝土(-20C)

下面层:

6cm粗粒式沥青混凝土(-25C)

封层:

0.7cm稀浆封层

基层:

205.5%水泥稳定级配碎石

底基层:

304.0%水泥稳定级配碎石

5.6.4人行道结构

道路人行道面层采用250×

150×

60mm透水砖,1:

3水泥砂浆找平层厚20,基层为C15混凝土厚100,路缘石与分隔带采用C30砼预制,路边石采用C20砼预制。

人行道表面不得有蜂窝、露石、脱皮、裂缝现象,必须表面平整,色彩均匀线路清晰、棱角整齐。

人行道方块采用挤浆法安砌,不得有松动现象,积水现象,人行道上必须设置连续的盲道,行进盲道宽0.6m,在交叉口处必须设置残疾人坡道。

5.6.5人行栏杆

考虑到园区平场工作与两侧地块的开发进度,人行栏杆设置按如下原则:

若两侧地块场平与道路一并施工、且无高于2米的填方边坡,则不设人行栏杆;

若道路投入使用时,两侧地块仍有高于2米的填方边坡或挡墙涵洞,则必须在高于2米的填方边坡坡顶与挡墙涵洞处设置人行栏杆以保证行人安全。

5.6.6人行过街系统设计

本次设计全部采用斑马线组织人行过街系统,人行横道一般设置在平交路口,行人由信号灯组织过街。

人行横道宽度为4米,采用道路标线标示人行横道位置。

5.6.7无障碍设计

为了方便残疾人使用城市道路设施,根据《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50-2001)的要求,在靠人行道绿化带一侧,道路交叉口处设置盲道,单面或三面坡缘石坡道。

供残疾人使用。

道路交叉口人行道在对应人行道横线的缘石部位设置缘石坡道,其中单面缘石坡道坡度为1:

20,三面缘石坡道坡度为1:

12。

坡道下口高出车行道地面不得大于20。

在交叉口处设置提示盲道,提示盲道与人行道的行进盲道连接。

必要时可设置音响设施,以使视残者确认可以通过交叉口。

5.6.8交叉口设计

道路规划交叉口全部采用平交形式。

交叉口采用信号灯指导交通,有效地引导了交通流向,方便行人过街,同时投资少,占地少。

5.5.9道路绿化设计

道路两侧的人行道上间距5米种植行道树进行绿化。

同时在人行道外侧布置4米宽的绿化带。

6、施工要点

6.1路基

6.1.1质量标准

土质路基土经压实后,不得有松散、软弹、翻浆与表面不平整现象,土、石路床必须用12-15T振动压路机碾压检验,其轮迹不得大于5,土质路床不得有翻浆、软弹、起皮、波浪、积水等现象。

路床平整度:

±

15

中线高程:

+10,-15

宽度:

符合设计要求

横坡:

20且不大于0.3%

路床顶面土基的回弹模量E0≥30

弯沉值L0≤310

6.1.2路基排水

路基施工时应注意排水,必须合理安排排水路线,充分利用沿线已建和新建的永久性排水设施。

所有施工临时排水管、排水沟和盲沟的水流,均应引至管道或涵洞中。

路基分层挖填时应根据土的透水性能将表面筑成2%的横坡度并注意纵向排水,经常平整现场,清理散落的土,以利地面排水。

当地面水排除困难而无永久性管道收集可利用时,应设置临时排水设施。

6.1.3挖方路基

开挖前应将适用于种植草皮和其他用途的表土储存起来,用于绿化填土。

路基开挖必须按设计断面自上而下开挖,不得乱挖、超挖与欠挖,开挖至路基顶面时应注意预留碾压沉降高度。

当边坡为石方时,边坡临近处无建筑物需保留的可采取石方爆破,石方爆破应以小型爆破、控制爆破或静态破碎为主。

边坡临近处有建筑物需保护时,边坡开挖应采取人工开凿,以免对建筑物结构安全造成影响。

在接近设计坡面部分的开挖,采用爆破施工时,应采用预裂光面爆破,以保护边坡稳定和整齐,爆破后的悬凸危岩、破裂块体应与时清除整修。

对石方路堑,超挖部分应用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底基层材料全断面铺筑,并整平碾压密实,严禁用土充填。

6.1.4填方路基

1)填料要求

路基填土不得使用腐殖土,生活垃圾土、淤泥,不得含杂草、树根等杂物,粒径超过10的土块应打碎。

应选用级配较好的粗粒土为填料,且应优先选用砾类土、砂类土,且在最佳含水量时压实。

路基填方若为土石混和料,且石料强度大于20时,石料的最大粒不得超过压实层厚2/3,当石料强度小于15,石料最大粒径不得超过压实层厚。

路基填料最小强度和填粒最大粒径应符合下表要求。

项目分类

路面底面以下深度

()

填料最小强度

()(%)

填料最大粒径

上路床

0-30

下路床

30-80

上路堤

80-150

下路堤

150以下

零填与挖方路基

路床土质应均匀、密实、强度高。

2)基底处理

路堤修筑时,原地面的坑、洞、墓穴等应用原地的土或砂性土回填,并进行压实,路堤基底为耕地或松土时,应先清除有机土、种植土、树根、杂草后,再压实。

路基压实度不应小于90%。

当路基穿过水塘或水田时,必须抽干积水,清除淤泥和腐殖土,压实基底后方可填筑,当地下水位较高或土质湿软地段的路基压实度达不到要求时,必须采用有效措施进行处理,当填方路段的地面自然横坡大于1:

5时,应在斜坡上分级挖成宽度为不小于2.0m的台阶,台阶向内倾斜2~4%,并用小型夯实机加以夯实后方可进行分层碾压。

路基填土高度小于80时,基底的压实度不宜小于路床的压实标准,基底松散土层厚度大于30时,应翻挖后再回填分层压实,或掺5%(干土质量的百分比)的生石灰后再碾压。

3)填筑

路基应采用重型振动压路机分层碾压,分层的最大松铺厚度,土方路堤不大于30,土石路堤不大于40,填筑至路床顶面最后一层的最小压实厚度,不应小于8。

不同种类的土必须分段分层填筑,不应混杂且用不同土填筑的层数宜少。

管径顶面填土厚度必须大于30,方能上压路机辗压。

桥涵、管道沟槽、检查井、雨水等周围的回填土应在对称的两侧或四周同时均匀分层回填压(夯)实,填土材料宜采用砂砾等适水性材料或石灰土。

若机动车行道下的管、涵、雨水支管等结构物的埋深较浅,回填土压实度达不到规定的数值时,填料与压实度按下表的要求处理。

部位

填料

最低压实度(%)重型击实标准

胸腔

填料距路床顶<

80

砂、砂砾

93

>

素土

90

管顶以上至路床顶

管顶距离路床顶<

管顶上30以内

88

管顶30以上

95

检查井与雨水口周围

路床顶以下0-80

80以下

采用振动压路机碾压时,应遵循先轻后重,先稳后振,先低后高,先慢后快以与轮迹重叠等原则。

至少碾压3遍直到达到规定的压实度为准。

路基施工中必须严格执行《城市道路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50-078-2008)与各有关现行施工规程与验收规范。

6.2底基层、基层

6.2.1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底基层

路基通过验收后,方可施工底基层,底基层为水泥稳定级配碎石,水泥掺量为4%。

1)质量标准

压实度:

96%

平整度:

≤12

+5,-15

横坡度:

0.3%

厚度:

-15

不小于设计规定

7天无侧限浸水限抗压强度:

1.5~2.0

弯沉值:

≤90(0.01)

2)材料要求

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底基层中,水泥掺量为4%,32.5号普通水泥、硅酸盐水泥均可使用,但应选用初凝时间在3小时终凝时间在6小时以上者,快硬水泥,早强水泥以与已受潮变质的水泥不应使用,级配碎石应选用质坚干净的粒料,其最大粒径应小于37.5mm,级配组成如下表要求:

通过下列筛孔()的重量百分率

液限

塑性指数

37.5

100

小于28

小于9

31.5

90~100

19

67~90

9.5

45~68

4.75

29~50

2.36

18~38

0.6

8~22

0.075

0~7

水泥稳定底基层中集料压碎值不大于40%。

3)施工要求

水泥稳定级配碎石须用机械拌和摊铺和碾压。

水泥稳定碎石施工配料必须准确,摊铺或拌和必须均匀,并应严格掌握厚度。

碾压用12-15T三轮压路机碾压,每层压实厚度不应超过15,18-20T压路机时压实厚度不超过20,压实厚度超过上述要求时应分层铺筑,每层压实厚度不小于10,压实遍数不小于6-8遍,至表面无明显轮迹为止。

施工时,最低气温要求5℃以上,压实后必须保温养生。

6.2.2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基层

底基层通过验收后,方可进行基层施工,基层为水泥稳定级配碎石。

97%

厚度容许偏差:

0.5%

7天无侧限浸水抗压强度:

2.5~3.0

≤45(0.01)

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基层中,水泥掺量为5.5%。

水泥材料用普通硅酸盐水泥,矿渣硅酸盐水泥和灰质硅酸盐水泥均可使用,但应选用终凝时间在6小时以上者。

快硬水泥,早强水泥以与已受潮变质的水泥不应使用。

宜采用的水泥标号为32.5号或42.5号。

水泥稳定基层中集料压碎值不大于35%。

,级配碎石应选择质坚干净的粒料,其最大粒径应小于31.5mm,级配组成如下表要求:

通过下列筛孔()的重量百分率(%)

26.5

72~89

47~67

29~49

17~35

8~22

0~7

3)施工要求

施工要求同底基层,基层、底基层施工中严格执行《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034-2000)。

6.3稀浆封层

6.3.1材料

1)改性乳化沥青改性乳化沥青需满足下表技术要求

指标

要求

试验方法

1.18筛上剩余量%

不大于0.1

T0652

贮存稳定性(5d)

不大于5%

T0655

粘度C25,3 

(秒)

12~60

T0621

蒸发残留物含量%

不小于60%

T0651

蒸发残留物性质

针入度25℃0.1

40~100

T0604

延度

5℃

不小于20

T0605

软化点℃

不小于53

T0606

2)石料

需满足《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F40-2004)中有关技术要求(石料、级配等)。

6.3.2性能

改性乳化沥青稀浆封层混合料应满足以下性能要求

技术指标

要求

磨耗值(湿轮磨耗试验)浸水1h

<800g2

T0752

粘附砂量(负荷轮碾压试验)

<450g2

T0755

稠度

2~3cm

T0751

6.3.3施工技术要求

1)稀浆封层应使用改性乳化沥青,且改性乳化沥青宜现场制备。

2)为增强沥青与集料的粘结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