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知识点以及提高练习.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3457710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知识点以及提高练习.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知识点以及提高练习.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知识点以及提高练习.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知识点以及提高练习.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知识点以及提高练习.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知识点以及提高练习.doc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知识点以及提高练习.doc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知识点以及提高练习.doc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知识点以及提高练习.doc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知识点以及提高练习.doc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知识点以及提高练习.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知识点以及提高练习.doc(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知识点以及提高练习.doc

第一单元平移、旋转和轴对称

一、轴对称图形

1、概念

轴对称图形:

对折后折痕两边完全重合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对称轴:

对折后能使图形两边完全重合的折痕所在的直线是对称轴。

2、画图形的另一半:

(1)找对称轴

(2)找对应点(3)连成图形。

二、对称轴的条数

1、正三边形(等边三角形)有3条对称轴,正四边形(正方形)有4条对称轴,正五边形有5条对称轴,……正n变形有n条对称轴。

2.等腰三角形有1条对称轴,长方形有2条对称轴.

三、平移和旋转

1、平移三要素:

方向、距离

旋转三要素:

中心点、方向(顺时针方向、逆时针方向)、角度

2、画图形的平移,先画平移方向,再把关键的点或线段平移到指定的地方,最后连接成图。

(两次平移,要留下平移痕迹。

3、画图形的旋转,先找中心点,再把关键的边按指定的方向旋转一定角度,再连线。

注意:

平移和旋转,只改变图形位置,图形的形状、大小都不变。

例题

(1)把平行四边形绕A点顺时针旋转90º。

(2)把梯形绕B点逆时针旋转90º。

B

A

第二单元多位数的认识

1.数位顺序表:

我国计数是从右起,每4个数位为一级,一共分为个级、万级、亿级。

(1)计数单位有:

个、十、百、千、万、十万、百万、千万、亿、十亿、百亿、千亿。

(2)每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这种计数方法叫十进制计数法。

2.多位数的读、写法。

(1)多位数的读法。

(先分级!

从高位读起,一级一级地往下读。

读亿级或万级的数,先按照个级的读法读,再在后面加上一个“亿”字或“万”字。

每级中间有一个0或连续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每级末尾的零都不读。

(2)多位数的写法。

(先圈出“亿”、“万”!

先写亿级,再万级,最后写个级,哪个数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一位上写0。

3.数的改写及求近似数。

改写:

可以将万位、亿位后面的4个0、8个0省略,换成“万”或“亿”字,这样就将整万或整亿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

近似数:

省略时一般用“四舍五入”的方法。

是“舍”还是“入”,要看省略部分的尾数最高位是小于5、等于5还是大于5。

1.数位和计数单位区别

万级的数位包含有()、()()、()四个数位;

亿级的计数单位有()、()、()()。

2.用“万”或“亿”作单位表示数。

4007000000=27600000000=153610000=

注意:

写上单位的一定要写单位,等于约等于分清楚

3.省略“万”“亿”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

20567920000≈96481≈4018000000≈

2760000000≈4005400≈14980≈

这一类一般不写单位,因为没标明要写单位

4.省略“最高位”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

20567920000≈96481≈4018000000≈

2760000000≈4005400≈14980≈

这类题是对第2位进行“四舍五入”不可写单位

5.经测量,1000张纸大约厚10厘米,照这样计算,100000张这样的纸大约厚多少米?

1亿张这样的纸大约厚多少米呢?

先计算倍数关系,在转换单元运算。

第三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乘法

一、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

1、三位数乘两位数,所得的积不是四位数就是五位数。

2、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法则:

先用两位数的个位上的数与三位数的每一位相乘,乘得的积和个位对齐,再用两位数十位上的数与三位数的每一位相乘,所得的积和十位对齐,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相加。

二、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

1、末尾有0的乘法计算方法:

先把两个乘数零前面的数对齐计算,再看两个乘数末尾一共有几个零,就在积的末尾加几个零。

2.乘积末尾0的个数是由乘数末尾有几个0决定的。

(错误)因为乘法计算过程中末尾也会出现0。

三、常见的数量关系

①总价=单价×数量单价=总价÷数量数量=总价÷单价

②路程=速度×时间速度=路程÷时间时间=路程÷速度

③工作总量=工作效率×时间工作效率工作总量÷时间时间=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其他:

房间面积=每块地面砖面积×块数块数=房间面积÷每块面积

(简称:

大面积除以小面积)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长方形的周长=(长+宽)

第四单元用计算器计算

1.积的变化规律:

①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得到的积等于原来的积乘或除以几。

如:

A×B=10那么A×(B×5)=10×5(A÷2)×B=10÷2

②两个因数同时扩大几倍,得到的积等于原来的积乘两个因数分别扩大倍数的乘积。

如:

A×B=10那么(A×2)×(B×3)=10×(2×3)

③两个因数同时缩小几倍,得到的积等于原来的积除以两个因数同时缩小倍数的乘积。

如:

A×B=10那么(A÷2)×(B÷3)=10÷(2×3)

④一个因数扩大几倍,另一个因数缩小相同的倍数,那么积不变。

如:

A×B=10那么(A×3)×(B÷3)=10

2.商的变化规律:

①商不变规律:

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商不变。

②除数不变,被除数乘(或除以)几,商也乘几(或除以)几。

③被除数不变,除数乘或除以一个数(0除外),商也除以几或乘几。

A÷B=10

(A×2)÷(B÷3)=A÷B×2×3=10×2×3=60

(A×2)÷(B×4)=A÷B×2÷4=10×2÷4=5

(A÷2)÷(B÷4)=A÷B÷2×4=10÷2×4=20

第七单元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一、三角形的特征及分类

1、围成三角形的条件:

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2、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对边的垂直线段是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是三角形的底。

3、三角形具有稳定性(也就是当一个三角形的三条边的长度确定后,这个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都不会改变),生活的应用。

如:

人字梁、斜拉桥、自行车车架。

4、三角形的分类(按角):

(1)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是锐角三角形。

(2)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两个内角的和等于第三个内角。

两条直角边互为底和高。

(3)有一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是钝角三角形。

(两个内角的和小于第三个内角。

5、任意一个三角形至少有两个锐角,都有三条高,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度。

(锐角三角形的三条高都在三角形内;直角三角形有两条高落在两条直角边上;钝角三角形有两条高在三角形外)。

6、把一个三角形分成两个直角三角形就是画它的高。

二、三角形内角和、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

1、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相等的两条边叫做腰,另外一条边叫做底,两条腰的夹角叫做顶角,底和腰的两个夹角叫做底角,两个底角度数相等,是轴对称图形,有一条对称轴(跟底边高正好重合。

补充:

有一个角是直角的等腰三角形叫做等腰直角三角形,它的底角等于45°,顶角等于90°。

2、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三条边都相等,三个角也都是60°。

(所有等边三角形的三个角都是60°。

3、求三角形的一个角=180°-另外两角的和

4、等腰三角形的顶角=180°-底角×2=180°-底角-底角

5、等腰三角形的底角=(180°-顶角)÷2

6、一个三角形最小的角大于45度,这个三角形一定是锐角三角形。

一个三角形最大的角是60度,这个三角形一定是等边三角形。

7、多边形的内角和=180°×(边数-2)

三、平行四边形

1、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平行四边形,它的对边平行且相等,对角相等。

从一个顶点向对边可以作两种不同的高。

底和高一定要对应。

一个平行四边形有无数条高。

2、用两块完全一样的三角尺可以拼成一个四边形或一个三角形。

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3、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不稳定性)。

生活中的应用:

电动伸缩门、铁拉门、伸降机

把平行四边形拉成一个长方形,周长不变,面积变了。

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

4、正方形、长方形属于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四、认识梯形

1、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梯形。

平行的一组对边分别叫做梯形的上底和下底,不平行的一组对边叫做梯形的腰,两条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叫做梯形的高(无数条)。

2、两条腰相等的梯形叫等腰梯形,它的两个底角相等,是轴对称图形,有一条对称轴。

有直角的梯形叫直角梯形。

(有且只有两个直角)

3、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等腰梯形或长方形。

注意点:

1.任意三角形都有三条高

2.过平行四边形的一个顶点可以做2条高,但是平行四边形有无数条高。

典型例题:

3.等腰三角形顶角比底角大18度,这个等腰三角形的底角和顶角分别是多少度?

这是一个什么三角形?

4.等腰三角形的周长是46cm,这个等腰三角形的腰比底长2cm求着个等腰三角形的腰和底分别是多少厘米?

5.将一根20cm长的木条截成3段围成三角形,做成一个三角形,能围成哪几种三角形?

(2)如果是等腰三角形又分别是哪几种?

第五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画图)

1.用画图的策略解决面积变化的问题。

(1)画出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草图;

(2)根据题目的条件在长方形或正方形上画图,标出条件和问题;

(3)根据画出的图形来求长方形的长或宽,然后再求面积。

2.和差问题:

已知大小两数的和及它们的差,求大、小两个数各是多少。

解答这类问题通常用假设法,同时结合线段图进行分析。

解题时,可以假设小数增加到与大数同样多,先求大数,再求小数。

基本数量关系是:

(和+差)÷2=大数

和-大数=小数或大数-差=小数

也可以假设大数减少到与小数同样多,先求出小数,再求大数。

基本数量关系是:

(和-差)÷2=小数

和-小数=大数或小数+差=大数

3.和倍问题:

已知大小两数的和及它们的倍数关系,求大、小两个数各是多少。

基本数量关系是:

和÷(倍数+1)=1倍数

1倍数×倍数=几倍数或和-1倍数=几倍数

4.差倍问题:

已知大小两数的差及它们的倍数关系,求大、小两个数各是多少。

基本数量关系是:

差÷(倍数-1)=1倍数

1倍数×倍数=几倍数或差+1倍数=几倍数

1.一个长方形纸板,如果长减少了5分米,宽减少了2分米,那么他们的面积减少66平方米,这时正方是一个正方形,求原来长方形的面积?

2.一个长方形长增加2CM宽增加5CM就变成了一个正方形,面积增加60平方厘米,求原来长方形的面积?

3.一个长方形的长和宽都增加10CM面积增加500平方厘米,求原来长方形的周长?

4.一个长方形地长是80米,宽40米,如果宽增加10米,要使面积不变,长应该减少多少米?

第六单元运算律

1.加法交换律:

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a+b=b+a

2.加法的结合律:

三个数相加时,可以先把前两个数相加的和与第三个数相加,也可以先把后两个数相加的和与第一个数相加,和不变。

(a+b)+c=a+(b+c)

3.减法的性质:

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就等于减去这两个数的和。

a-b-c=a-(b+c)

4.在加减混合运算中,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也能适用,但在交换位置时必须带前面的符号交换位置。

如:

a+b-c=a-c+b

5.乘法交换律:

交换两个乘数的位置,积不变。

a×b=b×a

6.乘法的结合律:

三个数相乘时,可以先把前两个数相乘的积与第三个数相乘,也可以先把后两个数相乘的积与第一个数相乘,积不变。

(a×b)×c=a×(b×c)

7.乘法的分配律:

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就相当于把这两个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相加。

(a+b)×c=a×c+b×c

拓展:

(a-b)×c=a×c-b×c

(a+b+c)×d=a×d+b×d+c×d

8.除法的性质:

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就等于除以这两个数的积。

a÷b÷c=a÷(b×c)

9.只有乘除运算时,乘法交换律、结合律也能适用,但在交换位置时必须带前面的符号交换位置。

如:

a×b÷c=a÷c×b

注意:

1.加减混合运算或乘除混合运算中,减号或除号在前,加括号或拆括号时,括号

内要变号。

2.看到25和75另一个数字拆4125另一个数字拆8

3.除法也有分配率a÷c+b÷c=(a+b)÷c

4乘法分配率逆运算时找好共同项目99×56+99=99×56+99×1

行程问题

1.行程问题的基本数量关系:

路程=速度×时间

速度=路程÷时间

时间=路程÷速度

2.

路程

速度

时间

直线上相向、相背行走并相遇

速度和×相遇时间=路程

路程÷相遇时间=速度和

路程÷速度和=时间

环形跑道上从同一地点出发,反向而行并相遇

直线上同向行走

速度差×行走时间=相差路程

相差的路程÷行走的时间=速度差

相差路程÷速度差=行走时间

环形跑道上从同一地点出发,同向而行

3.解答行程问题的技巧:

(1)根据题意画出线段图。

(2)弄清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

(3)审题时需注意:

①是否同时出发,如果有谁先出发,就把先行的路程去掉,找到同时行的路程。

②行驶的方向,是相向,同向还是背向。

③是否相遇,有时两者并没有相遇,要把相距的路程去掉;有时是两者错过,要把多行的路程加上,得到同时行驶的路程。

典型例题:

小刚从甲城骑自行车去乙城,每小时行15千米,小名从乙城去甲城每小时行12千米,两人在距中点6千米处相遇,相遇时两人各行了多少千米?

乘除法算式谜

“算式谜”一般是指那些含有未知数字或缺少运算符号的算式。

解决算式谜题,关键是找准突破口,推理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认真分析算式中所包含的数量关系,找出隐蔽条件,选择有特征的部分作出局部判断;

2.利用列举和筛选相结合的方法,逐步排除不合理的数字;

3.试验时,应借助估值的方法,以缩小所求数字的取值范围,达到快速而准确的目的;

4.算式谜解出后,要验算一遍。

例1:

在下面的方框中填上合适的数字。

□76

×□□

18□□

□□□□

31□□0

分析:

由积的末尾是0,可推出第二个因数的个位是5;由第二个因数的个位是5,并结合第一个因数与5相乘的积的情况考虑,可推出第一人个因数的百位是3;由第一个因数为376与积为31□□0,可推出第二个因数的十数上是8。

题中别的数字就容易填了。

(1)6□

(2)□2□□(3)285

×35×□6×□□

33□□□041□2□

1□8□□70□□□

□□□□□□□□□□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