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里峡里硅石矿建设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458847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0.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里峡里硅石矿建设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八里峡里硅石矿建设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八里峡里硅石矿建设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八里峡里硅石矿建设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八里峡里硅石矿建设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八里峡里硅石矿建设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八里峡里硅石矿建设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八里峡里硅石矿建设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八里峡里硅石矿建设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八里峡里硅石矿建设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八里峡里硅石矿建设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八里峡里硅石矿建设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八里峡里硅石矿建设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八里峡里硅石矿建设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八里峡里硅石矿建设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八里峡里硅石矿建设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八里峡里硅石矿建设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八里峡里硅石矿建设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八里峡里硅石矿建设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八里峡里硅石矿建设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里峡里硅石矿建设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文档格式.docx

《八里峡里硅石矿建设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里峡里硅石矿建设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文档格式.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八里峡里硅石矿建设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文档格式.docx

第三章地质环境条件11

第一节气象与水文11

第二节地形地貌12

第三节矿区地质13

第四节区域地壳稳定性13

第五节岩土体工程类型及工程地特征14

第六节水文地质条件15

第七节人类工程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15

第四章评估级别及评估范围的确定16

第一节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级别的确定16

第二节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范围的确定16

第五章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17

第六章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19

第一节矿山工程建设遭受地质灾害的危险性评估19

第二节矿山工程建设引发、加剧地质灾害的危险性预测评估20

第七章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21

第一节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原则及综合评估指标的确定21

第二节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分区评估21

第三节建设场地适宜性分区评估22

第八章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建议23

第一节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的防治建议23

第二节泥石流灾害的防治建议24

第九章结论与建议25

第一节结论25

第二节建 议26

附图目录:

1、洛南县隆昌矿业有限公司八里峡里硅石矿建设工程地质环境图

2、洛南县隆昌矿业有限公司八里峡里硅石矿建设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分区图

第一章前言

第一节任务由来

洛南县隆昌矿业有限公司八里峡里硅石矿位于洛南县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中的地质灾害易发区,根据国土资源部[1999]392号《关于实行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通知》、(国务院第394号令)《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及《陕西省地质环境管理办法》相关规定,新建工程场地应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

为此,洛南县隆昌矿业有限公司于2008年4月20日委托核工业二○三研究所对其硅石矿山的矿区建设工程中可能遭受、引发和加剧的地质灾害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提交《洛南县隆昌矿业有限公司八里峡里硅石矿建设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为防灾、减灾提供依据。

第二节评估依据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主要依据如下:

1、国土资源部国土资发[1999]392号文之附件《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试行)。

2、2003年11月24日,国务院令第294号《地质灾害防治条例》。

3、国土资发[2004]69号文件及附件《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试行)(2004年3月25日)。

4、2001年9月陕西省人民政府第71号令《陕西省地质环境管理办法》。

5、2005年5月由核工业二○三研究所编写的《洛南县隆昌矿业有限公司八里峡里硅石矿地质简测报告》。

6、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委托书。

第三节目的任务

一、目的

通过对该矿山工程建设项目地质灾害进行危险性评估,为该矿山建设项目的防灾、减灾提供科学依据。

二、任务

其目的任务是对建设用地范围内(包括影响范围内)的地质灾害危险性作出现状调查和评价;

在现状评价的基础上,对工程建设诱发和加剧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和工程建设本身可能遭受地质灾害的危害性作出预测评估,为提出防治措施建议,工程建设地质灾害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具体任务如下:

(1)依据矿山建设工程规模及地质环境复杂程度确定地质灾害评估工作级别、范围。

(2)评价地质环境条件,具体包括气象水文、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及工程地质岩组、地质构造及区域稳定性、水文地质及工程地质条件、人类工程活动状况等。

划分斜坡类型,初步评价斜坡稳定性。

(3)调查建设场地内地质灾害分布、类型及基本特征。

查明工程区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形成的环境条件、规模、作危险性现状评估。

(4)分析评价工程建设诱发、加剧地质灾害的可能性。

评估工程建设本身可能遭受地质灾害的危险性,提出防治措施建议。

(5)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及拟采取的防治措施。

第四节以往工作程度

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地矿、有色、核工业、建材等地勘单位在该区做了大量的基础地质、矿产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等工作,与本次地质灾害评估工作关系密切的工作主要有:

1、1960年,陕西省地质局区调队完成1:

20万区域地质填图及矿产地质调查,编制1:

20万洛南幅地质图说明书。

2、1993年,陕西省地质矿产局第六地质队完成中华人民共和国149E013009北宽坪幅1:

5万地质填图及矿产地质调查,编制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区域地质调查报告1:

3、1991年商洛地区水电地质勘探队《商洛地区重点滑坡调查报告》(1:

25万)。

4、2003年6月,陕西地质工程总公司完成了《陕西省洛南县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报告》(1:

10万)。

5、2003年11月,陕西省国土资源厅出版了《陕西省地质灾害图册商洛市分册》。

6、2008年4月,核工业二O三研究所编制的《洛南县隆昌矿业有限公司八里峡里硅石矿地质简测报告》。

上述成果资料工作区都涉及到本次评估区,对了解矿区内地质环境条件及地质灾害的发育特征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为本次评估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

第五节评估方法及完成工作量

一、评估程序

依照“目的任务与评估依据”,在充分收集利用前人资料基础上,结合矿区建设工程区地质环境及主要地质灾害特征,进行必要野外调查,经综合分析研究,对矿区地质灾害危险性进行现状评估,预测评估和综合评估。

本次地质灾害评估技术路线见图2。

图2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程序图

二、评估方法

本次评估工作主要采用搜集现有资料、野外调查及室内综合分析评估的工作方法,具体分为三个阶段进行。

1、收集资料阶段

在野外调查之前,收集并仔细阅读《陕西省洛南县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报告》(1:

10万),1:

5万北宽坪幅区域地质调查报告,矿山开采设计等相关资料,了解区内自然地理、地质环境条件和矿山建设工程概况,初步确定地质灾害评估区、调查区范围和评估级别。

2、野外调查阶段

野外调查采用1:

5000地形地质图做工作手图,调查路线沿沟系、山梁、采场布置。

调查点用GPS定位仪定位,典型的地貌、岩土体、斜坡特征等进行数码拍照。

调查方法采用路线穿插与追索法,调查重点主要内容包括:

①地形地貌,包括地貌形态,分布及地形特征(高程、高差、坡度、坡长);

②岩土体工程地质特征,岩土体特征包括岩土体类型,工程地质性质(物理性质、力学性质),岩土体结构(块状、破裂、松散),斜坡类型(顺向坡、反向坡、斜向坡)目的是查明评估区易滑地层及可能产生的崩塌、滑坡等地

质灾害区段。

③地下水类型及补径流特征,包括地下水类型、含水岩层的岩层组分布、补径排条件,水质水量以及地下水对斜坡稳定性的影响程度等。

④地表水活动,包括地表水流向、流速、流量,径流规律及长期地表水作用产生水土流失可能对斜坡地带稳定性的影响及形成泥石流灾害的预测。

⑤地表植被发育状况,包括地表植被种类,覆盖率,退化情况等。

⑥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包括人类工程活动方式、强度,范围及对地质环境的影响等,主要了解斜坡地层因工程活动形成的人工高陡边坡,人工弃渣形成的地质灾害的可能性。

3、室内资料整理及报告编写阶段

在综合分析研究已有资料和实际调查资料的基础上,编制“洛南县隆昌矿业有限公司八里峡里硅石矿建设工程矿区地质环境图”、“洛南县隆昌矿业有限公司八里峡里硅石矿建设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分区图”,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预测评估和综合评估,提出相应的防治工程措施建议,编写《洛南县隆昌矿业有限公司八里峡里硅石矿建设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

三、工作简况及完成工作量

2008年4月20日我所与该矿山签定委托评估协议书后,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开始搜集资料,编写工作计划,4月26日前往洛南县城关镇八里峡里村对评估区开展野外调查,4月30日进入室内资料综合整理,综合分析、图件编制、报告编写及评审、修改。

完成实物工作量见表1

完成主要工作量一览表表1-1

工作阶段

工作项目

计量单位

完成工作量

野外调查前准备阶段

搜集已有资料

6

编制工作手图

2

工作时间

4

野外调查阶段

调查路线

Km

调查点

8

调查面积

Km2

0.95

拍摄数码照片

20

3

综合整理报告编写及评审

编制图件

编写报告

1

12

四、评估工作质量评述

本次评估严格按照国土资源部国土资发[2004]69号文件《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通知》精神及附件《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试行)的要求执行。

以1:

5000地形地质图作手图,进行地质环境、地质灾害调查。

采用GPS对工程点地质点进行定位,并标注于手图上,填写调查卡片。

原始资料经过互检合格后方可转入室内资料整理阶段;

把好室内资料综合整理质量关。

室内编制完成的地质环境图、评估图用计算机制图,报告初稿完成经过院技术质量部初审后,按初审意见做了修改,并送交地质灾害专家评审。

评估报告是在充分收集和利用前人有关资料和野外调查成果的基础上,经综合分析研究编写而成,其评估内容、工作程度均符合评估技术要求。

通过资料收集、野外实地调查、室内资料综合整理,基本查明了评估区地质环境条件和地质灾害现状,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奠定了基础。

报告符合实际,内容齐全,文图一致,达到了《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试行)的规定,成果质量真实可信。

第二章矿山建设工程概况

第一节矿山建设工程位置及交通

该矿山建设工程位于陕西省洛南县城关八里峡里村,距县城约6km处。

矿区中表2-1)。

商(州)—洛南(县)县级公路从矿区北部通过,矿区至洛南县有柏油公路相通,交通较为便利。

(见交通位置图1)。

第二节矿山建设工程概况

一、矿区范围

洛南县隆昌矿业有限公司八里峡里硅石矿属于新办矿山,目前正在申请采矿许可证。

对于新建的洛南县隆昌矿业有限公司八里峡里硅石矿,洛南县国土资源局于2008年初为该矿划定了矿区范围,其由四个拐点组成(见表2),面积0.25km2。

矿区拐点直角坐标表2-1

拐点号

X

Y

二、开采规模

矿山总投资130万元,年采矿石4.8万吨,矿山服务年限5年,原矿石销往西安及渭南各大水泥厂。

三、采矿方法

该矿山所采矿石为灰白色石英脉岩,中厚层状,矿体厚度大,延伸较稳定,呈急倾单斜矿层产出。

矿区具有侵蚀山地地貌,沟谷发育,地势较缓,局部为陡崖。

结合谷坡、沟坡特点,宜采用露天开采方案。

必须遵循露天开采境界规则:

(1)露天开采境界

采矿场露天开采境界为:

河床侵蚀基准面以上,边界为采矿许可证圈定的范围。

露天剥采比不超过3:

1。

(2)露天采场最终边帮构成要素

硅石矿为变质岩体,硬度系数f=7-10。

节理裂隙十分发育,围岩稳固性较好,水文地质条件简单,采场深度在100m之内,帮角为50-60°

之间。

阶段高度和阶段坡面角:

阶段高度10m,每一个阶段分成二个分段,分段高度5-6m,根据岩石的稳定程度,阶段坡面角75°

,安全平台宽度5m,清扫平台宽度5m。

最终平台宽度:

两个安全平台合并成一个阶段,三个阶段设一个清扫平台,经计算露天最终帮坡度为65°

(3)采矿方法

在10m阶段上分成二个阶段,每个分段4-6m,用YT-24凿石机打浅孔,在几个分段上分别装炸药爆破,炮孔深2-2.5m,炮孔直径38-44mm,用小包2#岩石炸药,用8#火雷管和导火索起爆。

(4)运输方式

采用公路运输,最小工作平台宽度20m,按1m3以下电铲或前端式装载机装车,10t以下汽车运输。

第三章地质环境条件

第一节气象与水文

一、气象

本区属暖温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具有明显的山地气候特点。

总体气候特征是季风影响明显,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足,夏无酷暑,冬无严寒。

冬季气候寒冷,雨雪稀少,为一年中干燥季节,12月初大雪封山,1月最冷;

春季气温回升较快,降水逐渐增多;

夏季是一年中最高气温季节,也是降水量最大的季节,雨量集中,多有雷阵雨、暴雨出现,有时伴有冰雹,有时还出现局部伏旱和夏旱;

秋季气温速降,初期多有连阴雨,常常形成涝灾,末期偏少,天气晴朗,秋高气爽。

据洛南县气象站气象资料,多年平均气温11.5℃,极端最低气温-18℃,极端最高气温37.1℃。

依据1958年-2001年的统计,年平均降水量770mm,年蒸发量779.5mm,降水量最多的1958年为1244.9mm,最少的1977年为556,7mm。

降水量季度分布不均,冬季干旱少雨,降水量20.6—25.0mm,夏、秋季相对多雨,春季相对稳定。

因受季风影响,降水具有明显季节性。

全年降水量主要集中在7、8、9月份,约占全年降水量的50.1%,夏秋季节多暴雨,连阴雨,是防汛的重要时段。

暴雨(日降水量≥50mm)的发生期与连阴雨基本一致,相对集中在7-9月份。

1958年-2001年44年间共发生暴雨44次,平均每年1次,暴雨中心分布在县境北部陈涧(日最大降雨量170.1mm)和西部的张坪(日最大降雨量167.7mm)。

山区暴雨次数明显高于盆地区,由于时间短、雨量大、来势猛,雨水往往来不及下渗、排泄,在沟道大量汇集,形成洪水,易引发泥石流。

该地区地质灾害发育特点表明,夏秋季节也是地质灾害的高发期。

连阴雨和暴雨是诱发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主要因素之一。

二、水文

矿区位于黄河支流洛河水系,呈树枝状展布,常年流水,由南(分水岭)至北经龙河流入洛河,属季节性河流。

河床一般宽30-80m,阶地及河漫滩发育,谷坡较陡峻。

矿区位于该河流东南侧支沟内,主要有峡里沟、郭园沟等,多呈南北向展布。

二条沟均较短,小于4km,汇水面积3.52km2。

沟坡形态随出露地层影响而各异,沟谷较为狭窄,多呈“V”字型。

总体而言,区内沟谷狭窄、沟坡陡峻,由于地层产状较缓,坡体多为斜向坡、反向坡。

三、植被

区内植被较发育,多为灌木,植被覆盖率可达85%。

四、社会经济

矿区北部离城关镇较近,当地村民多居住在峡里沟及郭园沟两岸。

附近村民均为汉族,主要从事农业生产。

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次为薯类、豆类等。

近几年粮食基本可以自给。

经济作物以药材为主,经济林有核桃、板栗、柿子等。

劳动力充足,劳动力大多外出打工或在矿山打工。

第二节地形地貌

矿区地貌单元属秦岭华山南麓的构造剥蚀低中山区。

地势总体上西北部高,东南低。

最高处为矿区中部,海拔1331.3m;

最低处为八里峡里沟口河床,海拔1000m,平均海拔1200m,相对高差300m。

山脊(分水岭)总体呈南北向,与区域地质构造线展布一致,山脊、山梁多呈桌状、齿状。

侵蚀切割剧烈,地势陡峻,斜坡较陡。

山体由石英砂岩、板岩、大理岩等组成,矿区内各河流均呈南北向树枝状展布,支沟多呈南北向分布。

沟谷狭窄,谷坡陡峻。

坡度一般在40°

—55°

,局部达70°

坡面灌木丛生,植被覆盖良好。

河(沟)谷区约占调查区面积14%,山梁约占86%。

采矿场在峡里沟东侧和郭园沟西侧。

区内地层产状一般为160°

-185°

∠45°

-60°

,为向南急倾的单斜地层,斜坡类型有反向坡、斜向坡为主,斜坡陡峻,坡度多为35°

-55°

评估区组成斜坡的岩层主要为石英砂岩、大理岩、板岩。

第三节矿区地质

一、矿体(矿区)地质

矿区出露地层由老到新主要有元古代太华群(Arth)黑云母片麻岩、角闪片麻岩,震旦系下统下宽坪组(Ptk1)阳起石片岩、角闪石片岩;

震旦系中统上宽坪组(Ptk2)二云母石英片岩、炭质白云母石英片岩;

震旦系上统下宽坪组(Ptk)陶苑组片状灰色板岩。

矿区除上述地层外,在低洼地段可见第四系残坡积物杂乱堆积,多为砂砾石、粘土等,在峡里沟和郭园沟分布着大量的冲积、洪积物,多为砾石和粗中砂。

二、构造

矿区地层为一单斜构造,区内地层呈较陡的单斜层,有少许褶皱现象,但仅分布局部地段。

三、岩浆岩

矿区范围内出露的岩浆岩为燕山期二云母钾长石化岗岩。

出露于矿区的东北部和南部。

第四节区域地壳稳定性

一、新构造运动

第三纪以来,秦岭山地区域新构造运动活动比较强烈,总体以断块、地垒式抬升为特征,侵蚀下切强烈。

二、地震

有史料记载以来,洛南县境内未发生过大的地震灾害,从1486年—1976年共发生有感地震27次,除1958年商州西部和1965年6月商南县发生的4级地震外,其余均为震级1.7级的小地震或弱震。

根据“陕西省工程抗震设防强度图”和“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

洛南县抗震设防烈度为Ⅶ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g,该地为地震轻微区。

第五节岩土体工程类型及工程地特征

一、岩土体工程类型

岩土体的工程地质性质取决于其组成的岩土体性质及结构特征,而岩土体的结构特征,取决于岩体中结构面的特性及其相互组合特征,它控制着岩土体的强度和稳定性,是斜坡地质灾害评估的重要因素。

根据采石场出露的地层岩性、结构、构造等工程地质性质,可划分为第四系松散土体和岩体两大类型。

二、岩土体工程地质特征

1、第四系松散土体类

区内主要为第四系亚粘土、砂及砂砾层。

分布于河谷地带及地形较缓的斜坡地带,单层结构,密实度一般,抗压性及抗剪力低,承载力小孔隙度高,承载力低,工程地质性质差。

在浸水饱和情况下,在高陡斜坡上的土体易产生滑塌,为区内主要易滑地层。

2、岩体

(1)中厚层状坚硬-半坚硬白云岩组

分布在矿区南部的下宽坪组,近东西向展布,岩性为浅灰色-灰白色中厚层白云岩,紫红色白云岩,岩石致密坚硬,节理裂隙发育。

结构面以层层理、节理裂隙为主,发育至少两组以上的结构面,结构面间距一般为0.2-0.5m,为中厚层状岩体。

斜坡结构以反向坡、斜向破为主,自然状态下,斜坡稳定性较好。

(2)中厚层状-薄层状较坚硬-坚硬碎屑岩岩组

分布于矿区北部的陶宛组,地层呈近东西向展布,岩性以灰白色、紫红色石英砂岩、灰色板岩等为主,岩石致密较坚硬,层理、节理裂隙发育,岩层破碎,结构面密集,呈碎裂状岩体,工程地质性能差。

采矿、修路过程中的不规范工程活动,开挖斜坡产生高陡临空面,破环了斜坡的稳定性。

第六节水文地质条件

地下水的赋存与分布,主要受地质构造、岩性、地貌、气候等条件的控制。

地下水按含水介质及赋存条件和水理特征,评估区内主要松散岩类孔隙水和基岩裂隙水。

1、松散岩类孔隙水:

主要分布于河谷地带漫滩、阶地,含水层岩性为含砂、砂砾,富水性好,赋存冲积层潜水;

在山坡的残坡积层中赋存潜水,富水性差。

区内地下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补给。

2、碎屑岩类裂隙水:

分布于评估区中南部,含水水岩性主要为石英砂岩、板岩。

在风化带赋存基岩裂隙水,富水性弱。

3、构造裂隙水:

在断裂构造通过之处,特别是断裂构造交汇处,构造裂隙发育,赋存脉状构造裂隙水,富水性中等。

地下水补径排主要受大气降水、地形地貌、岩性、地质构造等控制,地下水分水岭基本和地表水的分水岭趋于一致,地下水由山岭山脊向沟谷排泄。

总之,矿区位于峡里沟东侧山坡,开采矿体位于侵蚀基准面以上,自然排水条件有利,矿床开采的水文地质条件简单。

第七节人类工程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

评估区内人类工程活动主要是开挖沟坡采矿,形成人工边坡,不规范的采矿工程活动,破环了原始自然斜坡的稳定性,产生了高陡不稳定斜坡,同时采矿弃渣任意排放堆积在河道,破坏了自然环境。

矿区内由于原始斜坡陡峻,开采工程没有严格执行《采矿设计》采矿法规范施工,这将形成15-20m高,坡度40°

-65°

人工陡坡及临空面,岩体中裂隙较为发育,特别近于直立的结构面使岩体破碎,边坡顶部的岩体风化裂隙发育,部分呈块状悬空,危险性较大,易发生崩塌或坠石灾害,威胁过往行人及车辆安全。

随着该区采矿活动持续不断的进行,形成的高陡边坡越来越高,一方面破坏岩质边坡的完整,产生了更多的高陡不稳定斜坡,在临空面上易形成危岩体,稳定性差;

另一方面采矿弃渣如任意排泄河道,堆积斜坡,这将可能破坏评估区植被环境,将可能引发洪水及泥石流。

第四章评估级别及评估范围的确定

第一节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级别的确定

根据国土资源部国土资发[2004]69号文件《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通知》及附件《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试行)的规定,评估级别的确定应依建设项目的重要性分级与地质环境条件和复杂程度分类进行划分。

一、建设项目重要性分类

依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试行)建设项目重要性分类表。

矿山总投资130万元,年采矿石4.5万吨,属“小型一般性建设项目”类型。

二、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分类

矿区属于构造剥蚀切割强烈的低中山区,谷坡地势陡峻,斜坡结构有反向坡、斜向坡,岩性以石英砂岩、白云岩为主,岩体节理、裂隙较为发育,至少有两组以上的发育结构面,结构面密集。

岩体结构以中厚-厚层状为主。

露天开采侵蚀基准面以上矿体,有利于自然排水,水文地质条件简单。

人类工程活动以采矿为主,较为强烈,按照《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本区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总体属于中等类型。

三、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级别的确定

该矿山建设工程规模小,属一般性工程建设项目,评估区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属中等类型,按《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试行)相关规定,建设工程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级别应为三级评估。

第二节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范围的确定

根据地质环境条件,调查面积在矿区范围基础上,沿山梁,沟系分别向外延100m左右,调查区面积约0.95km2;

崩塌、滑坡其评估范围应以第一斜坡带为限;

泥石流必须以完整的沟道流域面积为评估范围,根据调查结果,评估区范围在矿区范围的基础上,向外延伸100m左右,评估区面积为0.59km2。

第五章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

根据国土资源部国土资发【2004】69号文件及附件《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试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灾种有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和地裂缝等。

评估区为矿山开采建设区,处于陕南秦岭山区,为低中山地貌,地形切割强烈,沟谷发育。

沟坡陡峻,相对高差300-450m,山坡一般在35°

据野外调查,评估区内除采矿过程中在开采工作面上局部裂隙发育处产生危石外,野外调查中未发现其它种类的地质灾害,现状评估认为,除开采工作面分布地段局部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外,其余地段地质灾害不发育,危险性小。

一、崩塌、滑坡地质灾害现状评估

调查结果表明,评估区内存在由2个采矿场形成的2处采矿形成的人工边坡高陡边坡,不稳定边坡主要为岩质边坡,斜坡总体为斜向坡,工作面(临空面)高度大多在25m左右,边坡坡角45°

,斜坡表层为0.5~1m的残坡积覆盖层,植被发育。

岩石致密坚硬,节理、裂隙较发育,结构面发育,岩体破碎,特别是垂直节理裂隙发育,延伸长,将岩体切割成块状,易产生岩质崩塌(坠石)灾害,稳定性较差,危险性中等,地质灾害现状评估认为采矿场分布地段岩质崩塌地质灾害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