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专业技术员职业道德教育听课笔记.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460130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46 大小:50.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常州专业技术员职业道德教育听课笔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常州专业技术员职业道德教育听课笔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常州专业技术员职业道德教育听课笔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常州专业技术员职业道德教育听课笔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常州专业技术员职业道德教育听课笔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常州专业技术员职业道德教育听课笔记.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6页
常州专业技术员职业道德教育听课笔记.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6页
常州专业技术员职业道德教育听课笔记.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6页
常州专业技术员职业道德教育听课笔记.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6页
常州专业技术员职业道德教育听课笔记.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6页
常州专业技术员职业道德教育听课笔记.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6页
常州专业技术员职业道德教育听课笔记.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6页
常州专业技术员职业道德教育听课笔记.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6页
常州专业技术员职业道德教育听课笔记.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6页
常州专业技术员职业道德教育听课笔记.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6页
常州专业技术员职业道德教育听课笔记.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6页
常州专业技术员职业道德教育听课笔记.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6页
常州专业技术员职业道德教育听课笔记.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6页
常州专业技术员职业道德教育听课笔记.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6页
常州专业技术员职业道德教育听课笔记.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6页
亲,该文档总共4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常州专业技术员职业道德教育听课笔记.docx

《常州专业技术员职业道德教育听课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常州专业技术员职业道德教育听课笔记.docx(4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常州专业技术员职业道德教育听课笔记.docx

常州专业技术员职业道德教育听课笔记

道德包括职业道德,职业道德是道德的有机组成部分,职业道德建设受社会的整体道德状况的制约。

因此研究公民道德修养,首先应当对道德进行概略地了解和把握。

第一章道德的本质、内容和作用

一、道德的本质

1.道德的含义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认为,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一个社会用善恶评价并依靠信念、习俗和社会舆论的力量维持的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只见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道德既是一种善恶评价,表现为心里和意识现象;优势一种行为规范,表现为行为和活动现象。

道德概念的含义有三层意思:

一是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

二是用善恶观念为标准来评价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各种行为。

三是依靠信念、习俗和社会舆论的力量来调整人们在社会关系中的各种行为的调节机制。

2.道德的本质

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和思想的上层建筑。

道德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反映,是由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决定的社会意识形态,这就是道德的社会本质。

对于社会意识形态即思想上层建筑来说,起着直接决定作用的则是社会经济基础,即同生产力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二、道德的内容与结构

1.道德的内容

道德的内容包括道德意识、道德关系、道德活动。

道德意识包括道德观念、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道德理想和道德理论体系等。

道德关系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是被经济关系所决定、所派生的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包括个人与个人的关系、个人与集体的关系、集体与集体的关系,也就是古人所说的“人伦”关系。

道德活动包括对道德行为、道德评价、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等。

道德行为(如拾金不昧等)、不道德行为(如非法占有财物等)、非道德行为(如写虚拟健康的故事、玩游戏等)。

道德评价是根据一定的道德原则或规范,对人们的行为所作出的善恶判断。

道德教育是按一定的道德要求、道德理想对人们的品质和性格进行陶冶和“铸造”。

它是道德意识转化为人们的内在品质的重要步骤和环节。

道德修养是人们对自己的意识行为所作的自我解剖、自我改造。

2.道德的结构

道德体系是由道德原则、道德规范和道德范畴以及某些特殊领域内的道德要求等因素构成的统一整体。

所谓道德原则,是指集中反映社会或阶级的根本要求,从总体上直接回答个人与社会整体的利益关系,在道德规范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并成为区别不同到的类型显著标志的最根本的行为准则。

道德原则是人们对待各种社会关系的总的行为善恶准则;而道德规范是人们分别对待某一种重大社会关系的行为善恶准则。

道德范畴(正义、公平公正、善恶)的含义有广狭之分,从广义上讲,是指反映和概括人类道德的各种现象及其特征、关系、方面的本质的基本概念。

从狭义上说,是指那些反映和概括道德的主要本质的,体现一定社会整体的道德要求的,并需成为人们的普遍信念而对人们行为发生影响的基本概念。

狭义的道德范畴要同时具备三个主要特征:

一是必须是反映人们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整体之间最本质、最主要、最普遍的道德关系的基本概念;二是它的规定性必须体现一定社会整体对人们的道德要求,显示人们认识和掌握道德现象的一定阶段;三是它在实际生活中必须作为一种信念存在于人们内心,并能随时随地指挥和制约人们的行为。

三、道德的特点与作用

1.道德的特点

首先,道德的相对独立性:

道德的变化同经济关系变化的不完全同步性,道德的发展同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道德有自身相对独立的历史发展过程。

其次,道德的历史性、阶级性、全人类性和批判继承性。

2.道德的作用

一、对社会现实的认识作用。

二、对社会关系的调节作用。

三、对人们行为的教育作用。

四、对经济基础的巩固作用。

第二章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一、科学地认识世界

所谓世界观,是指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也包括人们对自身在世界整体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看法。

它决定着人们以什么样的人生观把握自己,以什么样的价值观面对社会。

1.科学的实践观是科学世界观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科学以科学的实现为基础把实践理解为“改变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明确地将生产实践活动与其他活动区分开来,同时吧生产实践看作是作为主体的人的最本质的规定,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人的思维与存在之间相互联系的中介,既辩证又唯物地解决了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在它看来,客观世界是认识的对象,又是改造的对象,由于人在实践活动中“不仅使自然物发生形式变化,同时他还在自然物中实现自己的目的”。

因此,由于人的实践活动,是自然界不断改变了其原来的面貌,成为“人化自然”,成为社会化了的自然,成为合乎人的目的的存在。

马克思主义哲学由于确立了科学的实践观,将实践看作是主体能动地改造客体的活动,因而就找到了联络精神世界和客观世界、人的内部世界与外部世界的中介和桥梁。

在实践的基础上,思维和存在得到了唯物论的统一。

2.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的根本原则

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科学的世界观,还体现在它以实事求是作为自己的根本原则和精髓。

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世界观首先是因为它具有客观真理性,它的客观真理性不仅在于它是在实践中产生并经过了一个半世纪的革命实践反复检验证明是正确的,而且还在于它始终将实事求是作为自己的根本原则和精髓。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的一个基本原则,同样也是科学的实践观的内在要求。

3.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是不断发展变化着的思想体系

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要求人们采取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来认识和改造世界,也就必然要求对事物、现实采取革命的和批判的立场。

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它的革命性,这种革命性和它的科学性、真理性是一致的。

4.确立辩证的思维方式,科学地认识世界

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承认世界的客观存在,从而要求我们看到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是物质世界的总特征。

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要求我们必须确立辩证的思维方法,关键是要掌握唯物辩证法关于联系、发展和矛盾的观点。

第一,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特点。

第二,要用发展的眼观看问题。

发展具有过程性和方向性特点,物质世界既是普遍联系的,又是永恒发展的。

第三,要坚持矛盾分析的方法。

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所谓矛盾是指客观事物内部互相对立的方面之间既斗争又同一的关系。

它是事物本身固有的本性,应以一种全面、系统的观点看待矛盾;应善于分析和把握矛盾的结构、层次和条件。

二、积极地对待人生

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并把它转化为自己的人生观,用以指导自己的认识活动和实践能力,推进建设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

人生观是指人们对人生意义、人生理想方的基本看法和态度。

世界观是人生观的理论基础,人生观是世界观在人生问题上的具体运用和体现。

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观。

一个人要想立足社会,成就事业,必须在科学世界观的指导下,确立正确的人生态度、人生理想。

在实现民族复兴大业的今天,我们每一个公民都应当奋发向上、乐观进取,积极地对待人生。

1.怎样理解人生

人生是人的整个生命过程。

人生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人生的内容概括地说,做基本的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人生的基本内容决定人生是一个充满矛盾的生活过程。

个人与他人、与集体、与社会,公与私,名与利,荣与辱,苦与乐,生与死等矛盾,都是人生历程中客观存在,不可避免的矛盾。

人生领域充满矛盾,人生就是在生理的和社会的众多矛盾运动中实现的。

矛盾性是人生的基本特性。

主体性(很重要)是人生的另一基本特性。

主体性表明人是自己生活的拥有者和表现着,表明人作为主体,有自己的主见,能主动支配自己行动,能主宰自己命运,选择自己的生活道路及目标,并能主动地去创造生活,还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人格。

社会性也是人生的一个基本特征。

个体作为社会生活的一份子,要同社会保持协调关系。

2.什么是正确的人生观

人生观是关于人生目的、态度、价值和理想的根本观点。

主要回答什么是人生、怎样对待人生和实现人生价值等问题。

苦乐观、荣辱观、生死观等,都是人生观的特殊方面或具体表现。

总的来说,人生观大致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人生的意义,和人为什么活着,人怎样生活才算值得;二是人生的目的,人生最终追求的目的是什么,什么是人生的最高理想;三是一个人待人处世的根本态度,也包括处世的方法,也可以说是一个如何做人的问题。

人生观决定一个人应该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或做人的标准。

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

应该做一个道德品质高尚的具有理想人生的人。

为了实现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为了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为了推动先进文化发展,为了提高和推进人民的物质文化福利做贡献,最蛀牙的是通过人们的实践,把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化化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实践行动和实际效果。

进步的、科学的人生观是巨大的精神力量。

人生观是把握人生方向、抉择人生道路的原则。

人生观决定着一个人思想意识的性质和水平,制约着实现人生价值的程度,影响着人们对社会的贡献。

人生观对于调节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之间关系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3.人生观与世界观

人生观和世界观是密不可分、紧密相连的。

世界观包含人生观,决定人生观,是人生观的理论基础。

它给予人生观以一般观点和方法论的指导;而人生观就是世界观在对待人生问题上的应用,是世界观的有机组成部分。

世界观包含人生观的基本要素。

世界观与人生观的联系告诉我们:

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养的人生观,而一定的人生观总是这样或那样地表现着一定的世界观。

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区别有明确暗示我们:

世界观与人生观存在着某些不一致的情况,现实生活中有可能存在这样相矛盾的情形,具有唯物主义世界观,但人生观不一定就是正确的。

积极地、具有唯心主义世界观,但人生观不一定就是完全不正确的、消极的。

4.树立和坚持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

深入持久地开展人生的意义、目的和价值的教育,强调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意义,就能够帮助人们真正懂得人生的真谛,从而自觉地选择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

在我国现阶段社会中,主要有两种人生观:

一是极端个人主义人生观,二是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

主力和坚持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我们因你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对于干部,应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最高行为准则。

第二,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路线。

第三,对于广大职工,应发扬无私奉献精神,坚决反对极端个人主义。

在今天的和平建设时期特别要强调做好本职工作,遵守职业道德。

三、正确地实现价值

价值观是指人生价值的一种根本看法,主要是从主体的需要和客体能否满足以及如何满足需要的角度,考察和评价人们的行为对于人、阶级、社会的意义。

与世界观、人生观并提的价值观,是对什么最重要、最珍贵、最值得人们去追求的一种观点和评价标准。

人们的价值观归根结底是一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和社会关系的反映。

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社会制度下,人们会有着不同的人生价值观。

在同一历史时期、统一社会制度下,由于每个人所处的具体环境和所具备的文化素养不同,人们对人生价值也会有着不同的看法。

1.什么是人生价值

人生价值是与人生观紧密联系的,因此我们必须先弄清人生价值的含义,人的社会存在是作为价值的存在,这种价值存在就人类来说,在于人类在整个宇宙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就个体来说,在于个人在一定社会关系和社会发展中所具有的地位和作用。

人生价值正是这样个人价值的具体表现,实质就是指主体人的主观目的、需要和才能在与客体(包括自然、社会和他人)的相互联系中,所表现出来的肯定性质和积极含义。

人生价值有两个相对交互的方面构成。

其一是主体对于社会和人类生活的作用和意义,也是人生自我价值社会化和普遍化的过程,即人生价值的创造过程。

其二是社会对主体个人的主观目的和行为的肯定满足。

它体现着一定社会条件下个人的主体性社会地位和存在意义,即人生价值的享受过程。

两个方面的有机组合,才构成人生价值的全部内涵。

价值观是人们在对人生目的和实践活动进行认识和评价时所持的基本观点和观念。

如人应该如何对待人生?

怎样确立人生的目的?

怎样选择人生的道路?

怎样评价人生的意义?

这些关于人生目的、人生价值的评价与思考,都包含一定的人生价值观,其实只是一个人是什么和应该是什么的观念。

价值观主要由三个要素构成,即价值心理、价值认识和价值评价标准。

一是价值心理,它是价值观最低层次的要素,是主体内在结构和需要(包括生理需要与社会需要)直接性发出的心理活动,具有自发性等特点。

二是价值认识,它是以价值关系为对象客体的认识,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三是价值评价,它是价值观中的核心要素,决定着人们对价值关系选择取舍的意向和态度。

2.人生的意义在于贡献

人们的价值观在社会中既有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也有丰富深刻的内容。

这里我们主要从人生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出发,谈一谈什么是正确的价值观。

自我价值主要包括两方面,即人作为生命体而存在的基本生存权利和作为社会人而具有的人格尊严,自我价值得到社会的尊重和保护,人生价值才有社会的前提。

所谓人生的社会价值,就是个体的人生对于社会和他人的意义,也就是个人对社会需要的满足,这主要表现为个人通过劳动进行创造和贡献,这是人生社会价值的基本标志。

人生价值的根本内容,正是以贡献和索取的关系为实际内容的人和人的关系。

这种关系是辩证的。

正是人与人之间这种以创造、贡献和索取,构成人们的社会关系。

对社会贡献越多,其人生价值也就越大。

一个人有无价值不是自己说有价值就有价值,而是他人、社会的评价。

人生价值应当以他对社会所做贡献来衡量。

个人对社会来说具有多方面的价值,作为物质产品价值的生产者,作为精神产品价值的创造者,作为人类文明的传播者,作为人类种族的传承者。

因此,每个人的存在,都具有普遍的社会价值。

对于个人来说,谁的一生符合了社会的某一方面需要,谁就具有相应的社会价值。

个人满足社会需要的程度越高,他的社会价值就越大。

3.正确地实现价值

如何正确地实现人生的价值,首先要主力正确的价值观。

个人主义者处处强调一个人为核心,把个人看作唯一的目的,把社会看做达到个人目的的手段。

而且对于个人主义者来说,只有个人的一切才是最重要、最值得追求,才是具有最大价值的,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是没有价值的,不值得为之奋斗,更不值得为之献身。

对于无产阶级先进分子来说,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是至高无上的,是最重要的、最珍贵、最值得追求的。

因而也是最有价值的,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人民的利益是评价一切事物有无价值和价值大小的最重要的标准。

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过程中,我们面对不断发展着的许多新事物、新情况和新矛盾,每时每刻都向人们提出有关事物有无价值和价值大小的大量现实问题,需要我们去判断和解决。

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广大人民有利的事业,就是最有价值的、最值得我们为之献身和追求的,我们应当努力去做。

繁殖,一切不利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广大人民利益的事业,我们就应当旗帜鲜明地坚决反对。

树立和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必须正确处理以下几个关系:

第一,正确处理个人和社会的关系,坚持个人需要和社会需要的统一。

第二,正确处理贡献与索取的关系,倡导无私奉献的精神。

第三,正确处理提高能力与努力实践的关系,坚持实践第一。

第四,正确处理价值目标与价值手段的关系。

第五,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外在价值与内在价值的关系。

第六,要正确看待和处理现有价值和应有价值的关系,从个人的发展和完善来说,每个人都有“是什么”和“应当是什么”两方面的问题。

第三章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第一次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这是一个重大理论创新,无论对于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还是对于大力推进和谐文化、和谐社会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它决定着社会主义的发展模式、制度体制和目标任务,在所有社会主义价值目标中处于统摄和支配的地位。

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和主导,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和谐文化就会迷失方向。

只有深刻认识和正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保证社会主义的正确方向,才能抓住社会主义价值需要、价值创造和价值实现的关键,也才能在文化建设和意识形态中突出重点、抓住根本。

现在,我们正处在一个思想大活跃、观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的时代,先进文化、有益文化、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同时并存,正确思想和错误思想、主流意识形态和非主流意识形态相互交织。

要在这样的条件下发展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必须努力构建具有广泛感召力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用以引领和整合多样化的思想意识和社会思潮,是先进文化得到发展,健康文化得到支持,落后文化得到改造,腐朽文化得到抵制,实现文化自身的和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最基本的层面看,包括四个方面:

一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三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四是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要把这四个方面的基本要求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领域,使之成为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

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凝聚力量、激发活力,倡导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国情教育和形势政策教育,不断增强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事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信念和信心。

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增强党的思想理论工作的创造力、说服力、感召力,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和整合多样化的思想观念和社会思潮,尊重差异,包含多样,最大限度地扩大社会认同,形成思想共识。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和党的十七大在思想文化建设上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是我们党深刻总结历史经验,科学分析当前形势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

全会强调,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并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概括为四个方面,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这四个方面,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在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在各种思想文化相互交织、相互激荡的复杂背景下,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和重大的实践意义。

我们必须充分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全面准确地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深刻内涵,牢牢把握和谐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根本的是坚持马克思为主的指导地位。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的根本指导思想,这就决定了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规则。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决定了社会中予以核心价值体系的性质和方向,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生深刻变化,社会意识出现了多样化倾向。

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必须更加坚定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鼓舞人民,最大限度地扩大社会认同,形成思想共识,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权、主动权、话语权。

在这个前提下,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充分挖掘和鼓励不同阶层、不同群体所蕴含的积极向上的思想精神,更好地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最大限度地形成思想共识,凝聚力量,齐心协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同时必须指出,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决不是允许各种反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思潮滋长,更不允许动摇我们的主流意识形态,必须始终高举马克思主义的旗帜,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不断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把握了这一点,就把握了和谐文化建设的性质和方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

理想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奋勇前进的精神动力。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我国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不可避免会出现社会意识的多样化。

这就必须有一个能够代表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社会各个阶层广泛认可和接受,能有效凝聚各个方面智慧和力量的共同理想。

有共同理想,才能有共同步调。

这个共同理想,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这个共同理想,把挡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目标、国家的发展、民族的复兴与个人的幸福紧密联系在一起,把各个阶层、各个群体的共同愿望有机结合在一起,经过实践的经验,有着广泛的社会共识,具有令人信服的必然性、广泛新和包容性,具有强大的感召力、亲和力和凝聚力。

摆脱贫穷痛苦,走向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华儿女世世代代的梦想和追求。

鸦片战争以来一百多年的历史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

坚持这条道路,就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无可辩驳地见证了这一点。

因此,不论哪个社会阶层、那个利益群体的人们,都能够也应该认同和接受这个共同理想,并且为这个理想而共同奋斗。

在全社会树立和弘扬这一共同理想,是和谐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

把握这一点,就把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

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要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按照党的十七大的部署,坚持以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主体,以外来健康有益为补充,大力弘扬不断创新出击符合时代精神又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优秀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已经深深地融入我们的民族意识、民族品格、民族气质之中,成为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共同奋斗的价值取向。

一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

中华民族富于进取的思想品格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伟大成果,已经深深地融入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成为各族人民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强大精神力量。

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奋发进取,靠的就是这样的精神;中华民族抵御外来侵略,赢得民族独立和解放,靠的就是这样的精神;在新的历史时期,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有贫穷走向富裕,靠的也是这样的精神;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还是要靠这样的精神。

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是和谐文化建设的主旋律。

把握了这一点,就把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确立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以全体社会成员的道德修养和素质为基础。

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制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全面系统、准确通俗地表达,它旗帜鲜明地指出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应当坚持和提倡什么、反对和抵制什么,为全体社会成员判断行为得失、做出道德选择、确定价值取向,提供了基本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

在我们这样一个有13亿人口、56个民族的发展中大国,实现事业发展、社会和谐的目标和追求,必须确立普遍奉行的价值准则和道德要求,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