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461165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07 大小:76.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7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7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7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7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7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7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7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7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7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7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07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07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07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07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07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07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07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07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07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07页
亲,该文档总共10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九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docx

《九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docx(10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九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docx

九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

九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

1.沁园春雪

授课总时数:

1授课日期:

2011年8月25日主备人:

陈春燕

一、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背景、把握大意。

2、学习修辞方法:

比喻、拟人、对偶

过程与方法:

3、体会词作语言运用的准确性,描写的形象性,蕴含的深刻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

领略作者的诗情画意。

二、学习重难点

1.重点

1、培养学生阅读才欣赏诗词的能力,体会词作展现的意境、作者表达的感情,从中接受美的熏陶。

2、理解作者通过对北方雪景的描绘所迸发出的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之情,以及当今英雄空前的伟大抱负和无比坚定的信心。

2.难点

理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三、知识梳理

1.词的知识

词兴起于唐,盛于宋,配乐歌唱,句式不齐,也称长短句。

一首词的字数、句数、段数、韵律、平仄,都有固定的格式,这就是词谱,词人依照词谱填词,词谱的名称叫词牌。

比如《沁园春》、《虞美人》、《水调歌头》等。

 今天学习的课文“沁园春”是词牌名,雪,是这首词的题目。

2.创作背景与发表

这首词写于1936年2月。

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

毛泽东率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之后,领导全党展开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斗争。

在陕北清涧县,毛泽东曾于一场大雪之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欣赏“北国风光”,过后写下了这首词。

3、意象

诗歌中的形象,我们又称之为“意象”。

是指诗人根据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加以艺术概括所形成的具有一定思想内容和艺术感染力的具体生动的人、物和自然景象。

意象是诗歌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

客观的自然景物即“物象”一经诗人摄入笔端,就必然带上了诗人的情感色彩,赋予它灵性,便成了浸透着主观意愿的“意象”。

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多采用言在此意在彼。

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刚托物言志,这里的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的“情”,咏物所言的“志”,即为主观的“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即作者的主观之意和客观之象融为一体的艺术形象。

四、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借助字典。

词典来解决字、词障碍。

2、运用圈点读书法加深对有关知识的认识。

3、学生结合背景,合作讨论交流,教师点拨。

2、诵读法、比较鉴赏法

五、学习过程

(一)出示目标流程(1分钟)

齐读目标

1、了解背景、把握大意。

2、学习修辞方法:

比喻、拟人、对偶

3、体会词作语言运用的准确性,描写的形象性,蕴含的深刻性。

(二)自学讨论释疑(8分钟)

1.自学指导

(1)熟悉课文题目、作者及有关的常识;

(2)标上小节号,大声朗读课文;

(3)查字典、词典解决生字词。

2.教师设问

1)总写北国雪景的句子是?

2)作者以“望”统领下文,都望到了什么?

3)哪几句是虚景?

4)你认为动静结合的句子有哪些?

5)在下片中,能起到领起下文的字是?

它领起哪些句子?

6)“江山如此多骄,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在结构上的作用。

7)结句“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有何寓意?

3.小组讨论

在组长的带领下学生对自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进行小组讨论

(三)练习实践互帮(8分钟)

1、练习诵读本诗,中差生读,优生指导、纠正,助其提高。

2、给本诗作批注.小组内对标注出的疑难问题进行重点交流。

如:

1、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原都是静物,却写它们“舞”和“驰”,为什么这样写?

给你怎样的感受?

 

2、上阕末尾三句写的是实景还是虚景?

从哪个词可以看出?

这三句写出了怎样的意境?

试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三句诗的意境。

3、在这里,作者把空间写得如此广阔,表现了他怎样的胸怀?

又把景色写得如此壮丽,表现了他怎样的感情?

4、这首词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四)展示汇报梳理(15分钟)

展示本节课所讨论的部分重点问题

1)“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运用比喻拟人手法,把“山”、“原”人格化。

雪花飘飞是动态,说山原在、在“驰”是形象地写出了万里雪飘,变静为动,画面生动活泼,景色壮观无比!

2)从“须”字可看出这三句为虚景。

(意境略)

3)歌颂了当代无产阶级革命英雄,表现了他热爱祖国山河的豪情及民族自豪感。

4)凝练、生动、表现力强。

2、完成课堂笔记。

1)课文“沁园春”是词牌名,雪,是这首词的题目。

2)对文中重难点的理解。

(五)达标检测评价(8分钟)

基础题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2)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

2.指出下列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1)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

(2)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

3.按要求默写相关的语句。

(1)词中总写北国雪景的句子是:

(2)词中作者想象的一句诗:

(3)这首词的主旨句是:

达标题

1.这首词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给你带来怎样的感受?

3.你读懂“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深层含义了吗?

2.雨说

授课总时数:

1授课日期:

2011年8月26日主备人:

陈春燕

一、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习拟人、比喻、反复等修辞手法,体会它们在形象塑造、表情达意中的作用。

2、能够有感情地朗诵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过程与方法:

通过作者对春雨形象的描绘和歌颂,领悟作者对儿童的关爱之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诗作,培养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感情。

二、学习重难点

1.重点

赏析诗歌意象意境,把握诗歌内涵,体会作者感情,提高审美情趣。

2.难点

学习和运用生动形象、凝练精美的诗歌语言。

三、知识梳理

1、关于作者

郑愁予原名郑文韬,1933年出生于山东济南。

童年随父辗转大江南北,1949年随家人去台湾,1951年开始发表作品,1968年赴美,在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班进修学习,获艺术硕士学位。

此后一直保持沉默、很少发表作品。

1973年左右再度出山,“宝刀未老”,勤耕不辍,代表作有《错误》《水手刀》等,大多以旅人为抒情主人公,被称为“浪子诗人”。

现旅居美国,为“现代诗社”成员,任耶鲁大学东亚文学系教授。

 

2、关于背景及相关资料

《雨说》是他复出之后于1979年写成的,此时诗人虽身在美国,却心系祖国,以满腔的热忱关注祖国儿童的成长。

诗歌以新颖而鲜活的意象,灵动而多情的语言,抒发了对儿童浓浓的关爱之情,表达了对祖国未来真诚的祝福。

诗人从小在炮火中长大,他深切体味过战争的苦难和流浪的辛酸,所以他更珍视童心的天真烂漫,也更能懂得“关爱”对童年的意义。

诗中“雨”成了温柔亲切的爱的使者,正寄寓了诗人真诚的希望。

四、学法指导

诵读感悟法、联想想像法、评析欣赏法、探究学习法

五、学习过程

(一)出示目标流程(1分钟)

1、学习拟人、比喻、反复等修辞手法,体会它们在形象塑造、表情达意中的作用。

 2、能够有感情地朗诵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3、通过作者对春雨形象的描绘和歌颂,领悟作者对儿童的关爱之情。

4、通过学习诗作,培养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感情。

(二)自学讨论释疑(8分钟)

1.自学指导

1、注音。

田圃()   禁锢()   留滞()   喑()哑()  襁()褓()

1、“雨说”在诗中出现了几次。

主要表达了什么意思?

2.教师设问

1、诗作是第几人称写作?

是什么修辞手法?

2、在大地的期待中,雨悄然来到,为万物带来了勃勃生机。

雨的家乡在哪里?

它是怎么长大的?

3、雨做了这一切,它的来意是什么?

4、如何理解“只要旗子笑,春天的声音就有了/只要你们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这句话?

5、雨的祝福是什么?

如何理解?

6、理解诗歌的寓意。

3.小组讨论

在组长的带领下学生对自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进行小组讨论

(三)练习实践互帮(8分钟)

精读诗歌,完成下题。

1、作者赋予了“雨”以人性化的表现,这样写好在哪里?

2、春天来了,你听了春雨对你说的话之后,想对春雨说些什么呢?

3、关于“春雨”的诗有许许多多。

请你再查找一首写春雨的诗,并体会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四)展示汇报梳理(15分钟)

参看学习目标,各小组说说自己有哪些收获。

1、修辞方面

2、关于雨的形象

3、还可以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这首诗的理解。

(五)达标检测评价(8分钟)

基础题

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禁锢留滞喑哑喧嚷蓑衣斗笠耸立襁褓

2.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1)形容雨、雪、风、落叶等的声音。

()

(2)滞留,不流通。

()

(3)嗓子干涩发不出声音或声音低而不清楚。

()

达标题

阅读课文,完成下列各题。

1.这首诗通篇都是“雨”到底要表达一个什么意思?

2.怎样理解“我来了,雷电不喧嚷,风也不拥挤”?

3.星星变奏曲

授课总时数:

1授课日期:

2011年8月29日主备人:

陈春燕

一、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朦胧诗及其审美特征。

2.感知诗中“星星”的形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诵读,体会诗歌的情景、意蕴和诗人的思想感情,理解诗歌主旨。

2.揣摩语言,品味诗句的丰富内涵。

 

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学生追求希望和光明的信念。

二、学习重难点

1.重点

理解诗中所寄托的诗人的理想及了解朦胧诗的特点。

2.难点

“星星”的象征意义。

三、知识梳理

1.朦胧诗简说

  朦胧诗,作为一个独特的诗学概念,它指的是以舒婷、顾城、江河、杨炼、芒克、方含、食指、多多、梁小斌等为代表的—批“文革”中成长的青年诗人的具有探索性的新诗潮。

朦胧诗孕育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地下文学”。

食指(郭路生)、芒充(姜世伟)、多多(栗世征)等在“文革”中就已经开始了新的探索,其后有江河等诗人加入。

他们的诗以手抄形式流传。

1979年《诗刊》发表了舒婷的《致橡树》《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等,1980年又以“青春诗会”形式集中推出了17位朦胧诗人的作品和诗歌宣言。

朦胧诗随即成为一股诗歌潮流,并且涌现了一大批广为流传的代表性作品。

   朦胧诗—改新诗明白如话的特点,内容含蓄隽永。

它强调诗人的自我意识,往往借助象征、比喻、错觉、幻觉等手法,变诗的单一形象为多层次的意象迭加,给诗蒙上一层朦胧色彩,给人以独特的审美感受。

2.作者简介

   江河,原名于友泽,1949年生,北京人。

1968年高中毕业。

1980年在《上海文学》发表处女作《星星变奏曲》著有诗集《从这里开始》《太阳和它的反光》等.是新时期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之—。

他的诗作当中灌注了厚重的历史感。

以《纪念碑》等政治抒情诗和古代神话组诗《太阳和它的反光》赢得社会瞩目。

 

四、学法指导

1、诵读法2、合作探究

反复诵读,指导学生合作交流,教师点拨。

五、学习过程

(一)出示目标流程(1分钟)

1.了解朦胧诗及其审美特征。

2.感知诗中“星星”的形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3.通过诵读,体会诗歌的情景、意蕴和诗人的思想感情,理解诗歌主旨。

4.揣摩语言,品味诗句的丰富内涵。

 

5.激发学生追求希望和光明的信念。

(二)自学讨论释疑(8分钟)

1.自学指导

1、诗中的星星象征什么?

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怎样的渴望?

2、两小节诗在结构上及语言上有什么异同点?

2.教师设问

1、怎样理解“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星”?

2、“寂寞地燃烧”是什么意思?

3、诗人用“柔软得像一片湖”来形容夜晚,这给你怎样的感受?

4、“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表现了怎样的意境?

5、“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这两句诗在语意上存在着怎样的关系?

诗人为什么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

3.小组讨论

在组长的带领下学生对自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进行小组讨论

(三)练习实践互帮(8分钟)

1、后进生读此诗,优秀组员在诗歌朗读的语气方面给予辅助。

2、这首诗歌用等来象征美好的理想世界,而用等来代表黑暗冰冷的现实世界,表达的主题是

3、理解下列句子的深刻含义。

(1)每一首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

(3)怎样理解“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星”?

(2)在寒冷中寂寞地燃烧

(四)展示汇报梳理(15分钟)

参看学习目标,各小组说说自己有哪些收获。

1、关于解朦胧诗

2.对诗中“星星”的形象感知,对其象征意义的领会。

3.对诗歌主旨的理解。

4.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这首诗的理解或对作者写这首诗的理解与认同。

(可用诗歌、格言、对星星的联想等形式)

(五)达标检测评价(8分钟)

基础题

1.根据语境,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在夜里凝望。

()

(2)像蜜蜂在心头颤动。

()

2.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内心怎样的渴望?

达标题

(1)诗人用“柔软得像一片湖”来形容夜晚,这给你怎样的感受?

(2)怎样理解“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一团白丁香朦朦胧胧”?

4.外国诗两首之《蝈蝈与蛐蛐》(第一课时)

授课总时数:

1授课日期:

2011年8月26日主备人:

陈春燕

一、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2、了解作者,理解诗歌内容和主题。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朗读,感受诗歌形象,体会其感情意蕴。

2、揣摩语句,领悟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

情感态度价值观:

欣赏和热爱大自然,培养生活的情趣。

二、学习重难点

1.重点

欣赏和热爱大自然,培养生活的情趣。

2.难点

通过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三、知识梳理

1、题目解读

英国诗人济慈的《蝈蝈与蛐蛐》,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他通过对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的描写,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2、走近作者

济慈(1795~1821),英国诗人。

他的诗诗中有画,色彩感和立体感都很强。

他认为,一个大诗人对美的感受能压倒或抵消一切其他的考虑,这就是他的“天然接受力”的思想。

他曾说,他可以深入到一只麻雀的性格中去,同样可以“在瓦砾中啄食”。

济慈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中最有才气的诗人之一,他的诗对后世的影响很大,维多利亚时代诗人、唯美派诗人、“意象派”诗人都受到他的影响。

可惜正当他初展宏才的时候,就不幸与世长辞,时年才25岁。

四、学法指导

1、诵读法。

引导学生深情美读,把握诗歌主旨。

2、感悟法。

引导学生自渎,感悟诗歌的内容和语言特点。

3、讨论法。

组织学生合作交流,比较阅读,提高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五、学习过程

(一)出示目标流程(1分钟)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2、了解作者,理解诗歌内容和主题。

3、通过朗读,感受诗歌形象,体会其感情意蕴

4、揣摩语句,领悟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

5、欣赏和热爱大自然,培养生活的情趣。

(二)自学讨论释疑(8分钟)

1.自学指导

1、济慈,________(国别)浪漫主义诗人,《蝈蝈与蛐蛐》出自他的第一部诗集________。

 2、辨别下列各句诗运用的修辞手法。

  

(1)当所有的鸟儿因骄阳而昏晕。

(    )

  

(2)一旦唱疲倦了,便舒适地栖息在可喜的草丛中间。

(    )

 3、《蝈蝈与蛐蛐》中,诗人为什么把夏天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称为“大地的诗歌”?

 4、学生自由诵读,充分联想想象人境,感受诗歌中精细的情景描写。

并用优美流畅的语言表述自己对诗中意象的理解。

 5、如何理解诗人把夏天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称为“大地的诗歌”?

2.教师设问

1、诗歌短小精致而又十分大气,你认为它的构思哪些方面别具匠心?

2、理解虫鸣的象征意义:

3.小组讨论

在组长的带领下学生对自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进行小组讨论

(三)练习实践互帮(8分钟)

1、把握诗歌内容和表达的情感。

《蝈蝈与蛐蛐》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

它通过对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的描写,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歌颂大自然美好如诗,永远歌声不断,永远充满生机。

2、优美流畅的语言表述自己对诗中意象的理解。

3、诗人把蝈蝈和蛐蛐当作大自然的歌手,把他们的鸣唱当作大自然的诗歌,借以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和勃勃生机,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赞美之情。

4、虫鸣的意义:

诗人创造蝈蝈和蛐蛐的意象,表露了济慈的创作思想,即诗应该给人以安慰,并提高人们的思想。

蝈蝈和蛐蛐充满活力,它们的鸣声周而复始,永不停息,那就是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鼓舞人们乐观地对待生活。

(四)展示汇报梳理(15分钟)

参看学习目标,各小组说说自己有哪些收获。

1.关于诗歌的内容和主题。

2.关于诗人创造蝈蝈和蛐蛐的意象的目的。

3.自己对这首诗独到的见解。

还可以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这首诗的理解(可用诗歌、格言、舞蹈等形式)

(五)达标检测评价(8分钟)

根据题目《蝈蝈与蛐蛐》推测,这首诗在内容上分为两部分,请你给这两部分各拟一个小标题。

(不超过6个字)

(1);

(2)。

4.外国诗两首之《夜》(第二课时)

授课总时数:

1授课日期:

2011年8月26日主备人:

陈春燕

一、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2、了解作者,理解诗歌内容和主题。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朗读,感受诗歌形象,体会其感情意蕴

2、揣摩语句,领悟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

情感态度价值观:

欣赏和热爱大自然,培养生活的情趣。

二、学习重难点

1.重点

欣赏和热爱大自然,培养生活的情趣。

2.难点

3、通过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三、知识梳理

1、题目解读

《夜》犹如一首小夜曲,它在静谧、美丽的夜景中,蕴含着诗人的情感,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

2、走近作者

谢尔盖·亚历山德罗维奇·叶赛宁(1895~1925年),俄罗斯诗人。

出身于农民家庭,教会师范学校毕业后,在莫斯科当店员和印刷厂校对员。

1916年在白俄军队服役,1917年二月革命后离开军队,加入左翼社会革命党人的战斗队。

早期诗描写农村自然风光,赞美宗法制农民生活,曾参加意象派文学团体,作品中流露悲观情绪。

十月命后的部分诗作,试图反映新的革命生活,但仍留恋革命前农村的田园生活,钟情于乌托邦式的“农民的天堂”。

他的抒情诗感情真挚,格调清新,并擅长描绘农村大自然景色。

他憧憬崇高的精神境界,但又因思想的极度矛盾,陷于痛苦而不能自拔之中,最后在精神忧郁中自杀。

四、学法指导

1、诵读法。

引导学生深情美读,把握诗歌主旨。

2、感悟法。

引导学生自渎,感悟诗歌的内容和语言特点。

3、讨论法。

组织学生合作交流,比较阅读,提高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五、学习过程

(一)出示目标流程(1分钟)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2、了解作者,理解诗歌内容和主题。

3、通过朗读,感受诗歌形象,体会其感情意蕴

4、揣摩语句,领悟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

5、欣赏和热爱大自然,培养生活的情趣。

(二)自学讨论释疑(8分钟)

1.自学指导

1、叶赛宁,(国别)诗人,他擅长描绘的景色。

2、修辞:

明月洒下它的光辉,给周围一切披上银装。

(    )

3、学生自由诵读,感受并形象描绘诗人笔下的夜景。

2.教师设问

(1)这首诗抓住了“夜”的什么特点来写?

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2)诗的第2节运用一种很巧妙的手法来表现夜的特点,你能找出来吗?

(3)请认真朗读第3节,说说你看到了一幅怎样的夜景图?

(4)这首诗几处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找出一句,并说说它的妙处。

3.小组讨论

在组长的带领下学生对自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进行小组讨论,并针对老师提问重点讨论。

(三)练习实践互帮(8分钟)

1、《夜》这首小诗着力展示夜的,传达出诗人对和他的心境。

(四)展示汇报梳理(15分钟)

参看学习目标,各小组说说自己有哪些收获。

1、对诗歌内容和主题的理解。

如:

运用了以动写静、动静结合的手法,写溪水的歌唱是为了衬托夜的寂静。

月光下的美景图:

大河、小溪、浸水的原野上的青草,都在月光下熠熠生辉。

例:

“夜莺的歌声沉寂了,长脚秧鸡不再欢嚷。

”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大自然沉寂的、静谧的美,长脚秧鸡欢嚷是一种音乐美,它不欢嚷又反构成一种静态美。

2、对作者夜色中所表达出的意境的理解。

3、对作者描写夜景的手法的理解。

还可以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这首诗的理解。

(五)达标检测评价(8分钟)

1、用自己的话,描绘所写的夜景

2、这首诗传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

5.敬业与乐业 

授课时数:

1日期:

2011年8月21日(授课日期)主备人:

汪玉文

一.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作者、文体,积累重要词语,识记文中出现的经典语句、格言。

2.初步学习“举例子”和“讲道理”两种论证方法。

  

3.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和思路,体会文章的写作特色。

过程与方法

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科学的学习精神和生活态度。

二.学习重难点

1.重点

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和思路理解“敬业与乐业”的主旨,体会文章的写作特色。

2.难点

梳理论证层次,以读促思。

三.知识梳理

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和思路,理解“敬业与乐业”的主旨,体会文章的写作特色。

四.学法指导

学生结合背景,合作讨论交流,教师点拨。

诵读法、比较鉴赏法

学生自主学习;教师适当点拨。

在研讨探究中,大胆质疑,理解课文观点,引导学生初步理解“举例子”和“讲道理”的论证方法,并开拓思路。

五.学习过程

(一)出示目标流程(1分钟)

 黑板出示学习任务,学生齐读。

(二)自学讨论释疑(8分钟)

1.自学指导

课文流畅读完,把握主要内容,且此文论证上的最大特点是引用经典格言试划出。

自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A、这篇课文的论点是什么?

作者是怎样提出来的?

B、对文中作者提出的观点,你体会最深的是哪一点?

请结合自身的学习生活,谈谈你的理解。

C、怎样理解“业”的含义?

怎样深入理解“敬业”精神?

D、“合理的生活”指什么?

作者认为的人类理想的生活是什么样的?

2.教师设问

“须知苦乐全都在主观的心不在客观的事的”指什么?

含义是什么?

3.小组讨论

“合理的生活”指什么?

作者认为的人类理想的生活是什么样的?

(三)练习实践互帮(8分钟)

文中表现作者观点、看法的语句有哪些?

(四)展示汇报梳理(15分钟)

展示汇报梳理自学指导,实实践互帮中的部分问题:

1.业的含义是:

业”并不局限于狭义的职业。

因此,“敬业与乐业”的意义,就不只限于正式的谋生职业,也可以指生活中任何一件有价值的事情;不只限于成人的工作,也可包括学生的学习。

2.“合理的生活”首先是一份正当的职业。

对于所做的事情,要生出敬意,从而全神贯注,心无旁骛,忠心的把它做好;要从专心做事发现乐趣。

3.文中表现作者观点、看法的语句有:

(1)“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2)人类一面为生活而劳动,一面也是为劳动而生活。

(3)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

(4)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

(5)人生在世,是要天天劳作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