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业垂直型产业内贸易研究.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462838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77.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制造业垂直型产业内贸易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中国制造业垂直型产业内贸易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中国制造业垂直型产业内贸易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中国制造业垂直型产业内贸易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中国制造业垂直型产业内贸易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中国制造业垂直型产业内贸易研究.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0页
中国制造业垂直型产业内贸易研究.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0页
中国制造业垂直型产业内贸易研究.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0页
中国制造业垂直型产业内贸易研究.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0页
中国制造业垂直型产业内贸易研究.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0页
中国制造业垂直型产业内贸易研究.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0页
中国制造业垂直型产业内贸易研究.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0页
中国制造业垂直型产业内贸易研究.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0页
中国制造业垂直型产业内贸易研究.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0页
中国制造业垂直型产业内贸易研究.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0页
中国制造业垂直型产业内贸易研究.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0页
中国制造业垂直型产业内贸易研究.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0页
中国制造业垂直型产业内贸易研究.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0页
中国制造业垂直型产业内贸易研究.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0页
中国制造业垂直型产业内贸易研究.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0页
亲,该文档总共4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制造业垂直型产业内贸易研究.docx

《中国制造业垂直型产业内贸易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制造业垂直型产业内贸易研究.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制造业垂直型产业内贸易研究.docx

中国制造业垂直型产业内贸易研究

目录

中文摘要1

英文摘要2

1引言3

1.1研究背景3

1.2研究意义3

2文献综述4

3产业内贸易理论概述5

3.1产业内贸易的产生及发展过程5

3.2产业内贸易的度量总括7

4我国制造业产业内贸易现状分析10

4.1我国制造业贸易占我国总贸易的比重分析10

4.2制造业产业内贸易计算方法的选择12

4.3中国制造业产业内贸易现状13

4.3.1总体水平13

4.3.2对我国制造业各行业产业内贸易水平的比较分析14

4.3.3总结17

5我国制造业产业内贸易类型研究18

5.1我国制造业产业内贸易类型及区分方法介绍18

5.2代表行业选取及前期计算19

5.2.1代表行业的选取19

5.2.3对制造业SITC三位数进出口单价的计算21

5.3我国制造业产业内贸易的垂直型特征23

5.3.1利用GHM法对所得数据的计算整理23

5.3.2基于已得数据的制造业产业内贸易类型的分析25

6中国制造业产业内贸易发展的相关政策建议26

结论28

谢辞30

[参考文献]31

我国制造业产业内贸易的实证研究

[摘要]:

产业内贸易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快速发展起来的新的贸易形式。

在国际贸易中,其对制造业的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技术水平的提高及制造业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提高等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下,在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的情况下,产业内贸易在我国制造业对外贸易总额中重要性在不断地上升。

本文利用中国统计年鉴中2001-2011年对外经济贸易中的制造业进出口数据以及UNcomtrade中相关年份的部分数据,利用G-L指数和GHM法分别对制造业产业内贸易现状、制造业各大行业产业内贸易水平以及制造业产业内贸易垂直型特征进行计算分析。

指出我国的制造业产业内贸易处于很高水平,并且我国制造业产业内贸易主要是垂直型产业内贸易。

最后,本文还对如何更有效地促进我国制造业产业内贸易的发展以及如何提升我国对外贸易的形式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

产业内贸易;制造业;垂直产业内贸易;水平产业内贸易

 

[Abstract]:

Intra-industrytradeisanewformoftradewhathasbeenfastdevelopedaftertheSecondWorldWar,especiallyinmanufacturingindustry.Intheinternationaltrade,intra-industrycanincreasetheuseoftheparticipatingcountriesininternationaldivision,italsohasimportantinfluenceintheoptimizationandupgradingofindustrialstructureinthemanufacturing、theimproveoftechnologicallevelandimprovingtheinternationalcompetitivenessofmanufacturedgoods.Inthetrendofeconomicglobalization,andInthecaseoftherapiddevelopmentofeconomyinourcountry,intra-industrytradeisbecomingmoreandmoreimportantforthedevelopmentofChina'smanufacturingindustry.

Thisarticleusetheimportandexportdateintheyearof2001to2011foundfromtheChinaStatisticalYearbookandpartofthedatefoundfromUNcomtradeintherelevantyear,thenuseG-LindexandtheGHMmethodrespectivelyincalculatingandanalyzingthestatusofmanufacturingintra-industrytrade、thelevelofthemajorindustryinmanufacturingintra-industryandtheverticalintra-industrycharacterinthemanufacturingintra-industry.Pointingoutthatourmanufacturingintra-industrytradeisataveryhighlevel,andourmanufacturingintra-industrytradeismainlyverticalintra-industrytrade.Finally,thisarticleputsforwardsomesuggestionsonhowtopromotethedevelopmentofourmanufacturingintra-industrytrademoreeffectivelyandhowtoupgradetheformofforeigntrade.

[Keywords]:

intra-industrytrade;manufacturingindustry;Verticalintra-industrytrade;Levelintra-industrytrade

 

1引言

1.1研究背景

二战后,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各国的国际竞争力的提高,国际贸易发生了一些列的重大变化,国际贸易在工业化国家发生比较频繁,并且在制造业产业内进行的贸易占制造业国际贸易的大部分。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全球经济一体化一直在不断发展,这导致了国际贸易理论方面发生了一场革命。

此时,发达国家之间的双向贸易迅速发展起来,也就是产业内贸易。

产业内贸易是产业内国际贸易的简称,即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段时间内,既进口又出口统一产品的现象,比如中国从韩国进口手机的同时也向其出口手机。

传统的贸易理论注重比较优势,即按照“两优取其重,两劣取其轻”的方法来参加国际间的活动,而产业内贸易的理论强调同一产品的进出口,与此理论相悖。

所以,一些学者放宽了对要素禀赋理论理论的假设,来解释产业内贸易。

在学者们对产业内贸易的研究过程中,他们发现在发达国家或那些以新兴工业为主体的国家,产业内贸易比较频繁发生,而在像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产业内贸易水平相对较低。

他们还发现,产业内贸易大部分都是在制造业内发生,并且制造业发展越迅速,产业内贸易水平越高。

现今社会,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一步深化,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我国经过多年的飞速发展,产业内贸易形式逐渐兴起起来,成为新时代的一种有代表性的贸易形式。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产业内贸易在国际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也在稳定上升,与此同时,产业内贸易也逐渐成为我国对外贸易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形式。

我们现在所研究的产业内贸易一般都是对其垂直型以及水平型产业内贸易类型进行区分研究,因为产品产业性就分为水平型差异以及垂直型差异。

1.2研究意义

从前人的经验,我们可以看出制造业在一个国家扮演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可以促进一国经济的发展,可以缓解一国的就业矛盾,可以更有利于高新技术的发展。

在像中国这样的仍然处在工业化中期的国家,制造业的这种作用尤为重要。

自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我国的改革以后,我国的制造业有了非常显著的发展。

据相关资料显示,我国制造业中有几十种产品维持产量世界第一的地位,并且以占GDP40%的增加值稳定上升,可以说制造业创造了我国一半的财政收入。

再看就业,我国城市就业人口近一半是靠制造业吃饭的。

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制造业一直是中国最大的出口行业,中国外汇收入中有将近75%都是制造业对外贸易创造出来的。

制造业进出口在我国总进出口中占主导地位,并且还将在以后相当长的时间里保持下去。

在我国的“十一五”计划中,表明将来会通过提高技术水平、改造高新技术和提高高新技术产品的自主研发能力等方式来提升我国的制造业发展水平。

还有资料显示,有经济学家对制造业的发展进行预测,认为在未来的十年制造业仍然会以高于GDP的增长速度不断增长。

而且未来3到八年内,我国的制造业将成为世界第三。

我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还是一个贸易大国。

改革开放后,我国对外贸易事业一直在飞速发展,其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也在不断提高,与此同时,我国经济也在世界经济中日益凸显出来。

经过过去这么多年的经济改革,我国的经济水平飞速提高了,人均收入也有很大的提高,从多年的经历来看,我国制造业有巨大的发展,它是我国经济贸易飞速发展的主要来源。

现今的国际经济一体化,给世界各国的生产厂商提供一个巨大的市场,让他们更有效的实现规模经济以及做出更好的选择。

从制造业在我国对外贸易中的地位可以看出,目前我们还是应该要注意对产业内贸易理论,特别是制造业产业内贸易理论的研究,这将不仅有利于我国更有效地实行改革开放策略、促进我国经济发展,还可以提高我国在国际市场的地位、改善我国的对外贸易的效益。

基于各方面的因素,研究制造业产业内贸易的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2文献综述

随着产业内贸易水平在我国逐年的提高,研究产业内贸易相关的学者也在逐渐增多,目前有很多表述产业内贸易相关的文献。

在论文的撰写期间内,我首先就产业内贸易相关文章进行研究。

韩燕(2005年)通过对产业内贸易的提出、早期研究、发展、度量方法、最新进展和经验研究的理论阐述,表现出产业内贸易在国际经济贸易中的重要性,说明产业内贸易特别是垂直型产业内贸易是我国打进国际市场并保持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方式。

章丽群(2011年)在了解了产业内贸易的实践与内涵的基础上,整理了产业内贸易相关理论的发展历程,与传统的产业内贸易以各国的要素比较优势生产的最终产品作为研究对象相比,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对外直接投资深入发展后,跨国公司实现了其资源的最有效配置,各国在国际贸易中的获利都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陈迅和李维(2004年)对产业内贸易的计量方法从传统计量介绍到推出的新的计量方法,并对新的计量方法进行论证,在此基础上对最优方法进行归纳。

结合我国真实情况分析出我国产业内贸易的实际水平及发展趋势。

许统生(2006年)对产业内贸易的测度方法、分类和利益进行分析,然后对促进产业内贸易经济增长的方法进行讲述,并从垂直、水平产业内贸易的方向分析了我国对外经济。

得出垂直产业内贸易促进经济增长而水平产业内贸易阻碍经济增长的结论。

林琳(2005年)对我国制成品的产业内贸易的现状进行了实证研究,并将我国产业内贸易水平进行跨国比较,还对我国产业内贸易的特征进行分析,最后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梅丽(2006年)在产业内贸易原有理论的基础上,利用数据对我国制造业的规模、机构等进行分析,利用G-L指数等方法对我国制造业产业内贸易的地位和作用进行研究,得出结论:

我国的制造业贸易不断向产业内贸易方向发展,而且对我国的经济有重要的拉动作用。

她还征对如何拉动我国制造业产业内贸易,提出了建议。

高敬锋(2006年)在对制造业产业内贸易的基本状况做出数据表示的情况下,更深入地对我国制造业垂直产业内贸易的特征进行分析,认为我国应该提高产品质量和技术含量,产业结构升级是必要的。

杜运苏和彭恒文(2008年)首先对产业内贸易类型进行了区分,在此前提下,对制造业的面板数据进行计算分析,研究了我国产业内贸易的决定性因素,得出相应结论并提出相应建议。

在论文的撰写过程中,看过很多篇关于产业内贸易以及制造业产业内贸易的文章,制造业产业内贸易在产业内贸易中的重要性在这些文章中都有提及,并且研究产业内贸易的文章中,很多都对制造业的类型,即是垂直产业内贸易还是水平产业内贸易进行分析,所以本文我选择制造业来研究,并也将对其类型进行实证分析。

3产业内贸易理论概述

3.1产业内贸易的产生及发展过程

(一)产生背景

国际贸易领域中,一直认为导致国际贸易以及产生贸易利益的主导理论是国际贸易理论,这个结论是经过历代学者研究和拓展而来的。

开始时有亚当斯密提出的“绝对成本论”,而后有大卫李嘉图提倡的“比较成本论”,在这两位学者之后,还有很多学者对此理论进行研究及补充,不过他们主要研究的是贸易条件,就不能算是对比较优势理论的改进,可以说是对它的解释。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际贸易实践中也出现了许多新趋向,工业国家之间的许多贸易活动用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无法予以适当的解释,主要体现在:

1.里昂惕夫之谜2.世界贸易的绝大部分是在要素禀赋相似的工业化国家之间进行的,且大部分贸易是产业内贸易,即相似产品的双向贸易;3.不完全竞争市场的普遍发展。

这种新的贸易倾向显然不能用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来解释,而需要对其理论框架进行扩展或重构。

于是一批经济学家从贸易实践出发,利用新的分析工具,尤其是借鉴了产业组织理论的重要模型,对国际贸易理论进行了新的发展,提出了一些有别于前人的贸易理论。

他们将贸易理论与产业组织理论联系起来,从而从根本上把规模经济纳入了贸易产生的原因当中,并把不完全竞争作为理论的核心。

产业内贸易,作为国际贸易理论中最新的理论,与传统的国家贸易理论相比,有所突破,它不再像传统贸易理论那样做不切实际的假设,而是选择从实际出发,考虑贸易的形成机制,这种思维方式解释了传统贸易理论中无法解释清楚的贸易现象,即产业内贸易日益占据国际贸易的主要地位。

(二)概念及分类

产业内贸易是产业内国际贸易的简称,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段时间内,同一产业部门产品既进口又出口的现象。

本文中,相同类型的产品即安联合国《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ITC)统计时至少前三位相同的产品。

产业内贸易可以分为同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可以完全替代的产业内产品的贸易)和差异产品间的产业内贸易,差异产品的产业内贸易又可以分为水平型产业内贸易(进行双向贸易的是质量、价格相似,但特征或属性不同的商品)和垂直型产业内贸易(进行双向贸易的是不同质量、价格的相似产品)两种。

大多数产业内贸易表现为差异产品的产业内贸易。

水平型产业内贸易的那种差异是由消费和生产两方面的因素引起的。

水平型产业内贸易既可以满足贸易国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也可以带动产业技术的进步,促进贸易结构优化,多发生在经济技术水平相似的国家之间。

垂直型产业内贸易的那种差异是由于技术发展水平的不同。

此类型的产业内贸易大多发生在工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

垂直型产业内分工下的产业内贸易会延长产品的生命周期,同时也增加发展中国家的贸易额和溢出技术,但是从长期来看,其有其不利之处,它有碍发展中国家改变相对劣势、创造相对竞争优势并改善其贸易结构。

(三)发展历程及趋势

产业内贸易理论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其发展历程大约可分为三阶段:

第一阶段是经验分析阶段。

1960年佛得恩(Verdoom,P.J.)在考察荷比卢经济联盟内部的贸易形式变化时,首次关注这种贸易形式。

之后,巴拉萨(Balassa,B.)对欧共体成员制造业的贸易情况进行分析,发现在产业内部存在专业化分工和双向国际贸易的现象,从而使产业内贸易研究成为检验商品贸易模式的一个新课题。

第二阶段是理论研究阶段。

以格鲁贝尔(H.G.Grubel)和劳埃德(P.J.Loyd)在1975年编写的《产业内贸易:

差别化产品国际贸易的理论和度量》为标志,这篇文章是关于产业内贸易理论最早的专著。

在这本书中,作者对H-O理论中的某些前提条件进行修改,把贸易中有关的费用引入模型,解释了部分产业内贸易现象。

从那以后,产业内贸易逐渐成为学者们的研究重点。

第三阶段是丰富发展阶段。

主要是:

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迪克西特(Dixlt,A.K)、斯蒂格利茨(Stiglitz,J.E.)和克鲁格曼(Krugman,P.)等学者创立了新张伯伦模型,运用张伯伦的垄断竞争理论到产业内贸易领域;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布兰德(Brander,J.)而和克鲁格曼(Krugman,P.)建立了差别模型来解释标准化产品的产业内贸易现象;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人们对贸易成本、经济地理学以及企业生产国际化进行深入研究,再一次的引起了人们研究产业内贸易的兴趣,在此期间,人们不断创造出新模型,产业内贸易理论有了一个飞速的发展。

除此之外,各个国家统计的贸易数据在不断的完善和计量的方法的进一步的发展,也牵引着对产业内贸易研究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归纳而言,产业内贸易理论的支柱是“需求偏好相似”、“国际产品异质性”、“规模经济优势”这三个原理。

它们满足的关系是:

产品异质性是产业内贸易的动因,可以满足不同层次和习惯的消费者的需求;需求偏好相似使厂商有利于克服由于社会政治制度、文化不同而造成的市场隔离,便于产品进入外国市场,因而是产业内贸易的保证;规模经济优势能让可进行大规模生产的国家在产品成本方面有竞争优势,有条件占领国外市场而获利,因而是产业内贸易的利益来源。

总之,产业内贸易在给贸易各国带来贸易利益的同时,还促进了贸易国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

随着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产业内贸易取代产业间贸易成为国际贸易的主要形式,这是国际贸易发展的必然趋势

3.2产业内贸易的度量总括

产业内贸易水平的度量是产业内贸易研究的三大领域之一,同时也是产业内贸易实证研究的基础。

对产业内贸易水平的度量是否准确、科学,直接影响到实证研究对理论验证的正确性。

国内外学者均对产业内贸易水平的度量进行研究。

他们对该问题的研究是伴随着对该现象的发现而开始的。

Verdeon最早发现产业内贸易,揭开了对产业内贸易研究的序幕。

verdeon(1960)在研究荷比卢联盟的影响时,发现同盟内各成员国间的分工发生在产业内而不是产业间。

他当时采用的度量方法是离中率,即出口比重与进口比重的乘积,这是度量产业内贸易的最早方法。

(1)Balassa(1966)在研究欧共体一体化的影响时,提出了贸易竞争力指数,即

C

=|Xi-Mi|

Xi+Mi

其中Xi表示i商品的出口,Mi表示i商品的进口;C

表示i商品的产业间贸易所占的比重,那么1-C

即为产业内贸易的水平,即贸易竞争力指数间接地反映了某种商品的产业内贸易水平。

C

越接近1,则其产业内贸易水平越低,越接近0,则产业内贸易水平越高。

(2)格鲁伯和洛伊德计量法

1975年,格鲁伯(GmbelH.G.)和洛伊德(uoydP.J.)在考察已有产业内贸易指标的前提下,认为产业内贸易是产业贸易总额减去产业内进出口贸易差额后的剩余部分,从而他们创建了著名的G-L指数,把产业内贸易指数表示为:

Bi=1-|Xi-Mi|

Xi+Mi

Bi为产业内贸易指数,其余变量同上。

一国的产业内贸易指数的表示如下

Bj=

=

该指数衡量了一国产业内贸易的水平,获得普遍认可。

但也有人指出,当一国贸易不平衡时,该指标所显示的产业内贸易水平偏低。

于是学者们又对G—L指数进行修正。

G—L指数的修正是用其总贸易减去贸易不平衡的部分,即

j=

调整后的产业内贸易指数

j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改进,它能将产业内贸易与产业间贸易明确地区分开,还可以准确地反映产业内贸易水平的变动。

(3)阿奎诺计量法

阿奎诺(AquinoA.)认为G—L指标最大的缺陷在于没有完全彻底地消除贸易不平衡带来的计量误差。

,贸易不平衡不单只出现在总贸易中,还存在于每个产业中。

要调整贸易失衡对产业内贸易的影响,就不能单单调整总贸易失衡,而要调整每个产业的不平衡,他假设总贸易失衡对所有产业的影响是相同的,在阿奎诺计量方法中,公式具体调整为:

X

=

M

=

由此得到一个国家的产业内贸易指标为:

Cj=

X

+M

Cj

(0,1),如果产业内进口=出口,Cj=1,则完全为产业内贸易;如果进口与出口在不同产业,Cj=0,则为产业间贸易。

阿奎诺计量法的提出在理论界引起很大的震动,但由于问题较多,未得到学术界的认可。

对产业内贸易的计量方法的研究,有代表性的还有1974年巴拉萨在测量欧共体产业内贸易分工程度时提出的巴拉萨计量法和1983年伯格斯特朗提出的国与国之间对口贸易的产业内贸易计量法(强永昌,2002)。

但是,由于这些计量都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局限性,最终没能在学术界得到广泛认可和应用。

4我国制造业产业内贸易现状分析

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制造业的水平直接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和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也就是决定了这个国家的经济地位。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作为国民经济的主体和支柱性产业,制造业为今后国民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研究产业内贸易理论,探索产业内贸易发展规律是为了更好的发展我国产业内贸易。

由于制造业的产业内贸易高于农矿产业,所以总体产业内贸易率会随着制造业的发展而提高,增强制造业的竞争力,是提高一国产业内贸易总体水平的有效手段。

因此本文选定制造业为具体研究对象,利用G—L指数对于我国制造业产业内贸易现状进行分析。

并选取SITC5-8为研究对象,从细分的方向对中国制造业的产业内贸易进行测算,给出对所得算结果的分析,最后予以总结。

4.1我国制造业贸易占我国总贸易的比重分析

表4.1制造业各类行业进出口总额

年份

各类行业进出口总额(亿美元)

SITC5

(化学及有

关产品)

SITC6

(轻纺产品、橡胶制品、矿冶产品及其制品)

SITC7

(机械及运输设备)

SITC8

(杂项制品)

2001

454.56

857.51

2019.16

1021.86

2002

543.61

1014.44

2639.86

1209.54

2003

685.56

1329.2

3805.99

1590.99

2004

918.33

1746.32

5210.9

2065.41

2005

1135.06

2102.78

6427.12

2550.45

2006

1315.77

2617.4

8133.64

3093.25

2007

1678.78

3227.54

9895.04

3843.54

2008

1985.34

3695.56

11150.94

4336

2009

1741.07

2925.55

9980.71

3849.33

2010

2372.72

3803.86

13296.9

4912.12

2011

2958.94

4698.64

15323.44

5870.92

表4.22001-2011年我国制造业四大行业进出口总额占我国进出口总额的比重

年份

单类行业进出口总额

占我国进出口总额的比重(%)

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行业(%)

劳动密集型产业(%)

SITC5

SITC6

SITC7

SITC8

SITC5+7

SITC6+8

2001

8.92

16.83

39.62

20.05

48.54

36.88

2002

8.76

16.34

42.53

19.48

51.28

35.83

2003

8.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