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交通大学校史馆讲解词汇总初稿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346410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华东交通大学校史馆讲解词汇总初稿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华东交通大学校史馆讲解词汇总初稿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华东交通大学校史馆讲解词汇总初稿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华东交通大学校史馆讲解词汇总初稿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华东交通大学校史馆讲解词汇总初稿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华东交通大学校史馆讲解词汇总初稿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华东交通大学校史馆讲解词汇总初稿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华东交通大学校史馆讲解词汇总初稿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华东交通大学校史馆讲解词汇总初稿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华东交通大学校史馆讲解词汇总初稿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华东交通大学校史馆讲解词汇总初稿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华东交通大学校史馆讲解词汇总初稿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华东交通大学校史馆讲解词汇总初稿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华东交通大学校史馆讲解词汇总初稿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

《华东交通大学校史馆讲解词汇总初稿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华东交通大学校史馆讲解词汇总初稿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华东交通大学校史馆讲解词汇总初稿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

我们也很有特点,这个空间跟下面,这里有一个,有一个这样的,跟下面是有交流的,所以我们在设计造型的时候,导致他的一种通透感,很宽敞的一种感觉,这是我们在设计上,我们考虑的。

然后呢,我们就先看后面的,这两个写真,我们看一下这两幅写真。

这边的写真,右边的写真呢,叫人杰,右边的写真呢,这个叫地灵。

人杰地灵,这里面人杰呢,我们选择的这个,选择的一些江西的名人。

但江西的名人肯定不止这一些,但我们是有选择的,选了一些,这个,我们一般比较熟悉的,啊,比较熟悉的。

像宋应星呢,詹天佑啊,都是搞技术的,当然还有搞艺术的,我们强调搞技术的,我们还有搞艺术的,因为我们是大学嘛,对吧。

那么我们然后再看这个呢,再看左边的这个,左边的这个呢,是我们江西著名的风景。

这是我们江西著名的风景,有庐山,这个世界文化遗产,林路的,?

还有三清山,等等这一些那么这个告诉我们什么呢,这个告诉我们,我们学校虽然是身在铁路,但是是长在江西这片土地上的,我们的发展哪,都是受到江西的文化的滋养,这个文化就包括我们的地理的环境,对不对,也包括我们的人物,历史人物。

然后呢我们再看,我们中间很显眼的两根柱子,我们这两根柱子,是跟我们的内容呢,我们的主题呀,是相应的。

我们右边这个主题,右边这根柱子,也是人杰,但是这个人杰呢,是我们华东交大所在的,南昌这个地方的的名人。

这边是,这边是,有两个名人,一个是裘曰修,一个是曹秀先,这两个是我们双港地区的名人。

那我们如果了解一下,了解一下江西地方的名人的历史呢,有一句话叫做隔河两宰相,五里两尚书。

两宰相是临川有两个宰相,那么,在近代名人里面非常有名的两个尚书,他们两个就是出生在我们双港地区的,所以说,我们双港地区办学的地方就是出名人的地方。

那边也是一样的,那边是地灵,是我们华东交大所在的地方的,也就是南昌这个地方的名胜。

那么这里面有一些,我们值得一说的,比如书,洪崖丹井,比如说,你们学艺术的应该知道,学生应该知道,这是我们中国音乐的祖师爷嘛,然后呢,我们还可以值得一说的就是,洪桥投书,我们中国古代呀,就有实景,实景之一的洪桥投书,这个地方就在我们的南边,大概直线距离也就是一公里。

这是一个名胜,现在呢,在文化大革命的时候毁掉了。

现在呢,那么我们这个南昌市怎么恢复它,是属于一个景,是跟我们相邻的。

所以说,我们这个地方是非常美。

总的,我们来看我们这个造型,里面还有一个玻璃窗的雕塑,浮雕,这边,两边都有相互对称的。

那么我们通过这个艺术的手段那,从绿化也好,雕塑也好,我们要制造一种气氛,我们在这个序厅里面,我们强调的是,我们华东交大文化的氛围,办学校嘛,就是办文化,一定要有文化,所以呢,我们的序厅就起了这样一个作用,把人家带到这么一个氛围里面,氛围里面。

那我们虽然叫序厅,但好像没看到什么序,对不对?

实际上呢,你就可以把我们华东交大序呢,看作是我们整个的一个序,我们来这样子看待。

那么我们讲,华东交大赋,这个赋呢,它是一种文体,它是用一种比较夸张的手段夸张的文字来叙述来议论,那么我们这个赋呢,是专门为我们40周年校庆来做的,那么我们这个作者呢,我们可以看到是孔沐人,这是一个概括的名字,不是某一个人,他是一个集体的创作,那么这一段赋呢,就是基本上用一个赋的形式,概括介绍,概括我们学校40周年发展的历程,办学的历程。

你们作为解说员呢,你们尽量把它记住。

好像这个是多少个字,是800多个字,你们要把它记下来,最好是要把他背下来。

是这样子的,好了现在呢,我们就一起进入我们的主展厅,我像不像导游啊。

历史进程(按时间顺序)

进入主展厅我们最关心的,我们视觉的中心在哪里呢?

【建校决定】

我们视觉的中心就是在这一块,这里呢,我们有两个文件,这两个文件实际上就是我们华东交大的出生证,我们华东交大为什么定在9月22日是我们的校庆日呢?

是因为在71年9月22日国务院和国家军委做了这样的一个决定,决定呢,上海铁道学院迁往江西办学,这样有人也许就会问了,这里讲了铁道交通学院,没有讲华东交通大学,那么你就告诉他,实际上在7月的30日,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就有了一个文件,把上海交通大学的机车车辆系和同济大学的铁道工程并入上海铁道学院,然后迁往江西,这个时候呢,上海铁道学院呢,实际上就是华东交通大学了。

那么人家可能会问,为什么我们不把7月30日定为我们的校庆日呢,这个呢也可以和大家做一个解释,实际上,目前任何学校在定校庆日的时候是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的,有些是按照决定来的,有些是按照第一次招生,有些甚至是按照第一次挂牌,所以这里面是有一定的灵活性的,那么我们学校为什么选择这个呢,第一个,这个文件是国务院和中央军委的,它更具有法律效益,而这个呢,只是一个会议的文件,我们要看看它的法律效力,那么人家又会问,那么为什么有国家军委呢,国务院不就可以了吗?

那么就可以让他们看一看,这里面的学校有六所,其中有两所是跟军工有关的,所以它跟军委有关,所以这个决定是和中央军委一起做的。

那么我们又回到前面讲的,我们为什么会选择这天做校庆日呢?

我们校庆除了考虑这个事件的重要性之外呢,我们还得考虑它的时间,懂吧?

那么如果选在7月份人家都放假了,这个校庆日怎么搞,所以放在9月份是最好的,9月份我们国家的节日也最少,刚刚开学,所以我们认为放在9月份最好的。

【学校缘起】

刚刚讲这个是出生证,它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呢?

学校的缘起是什么呢?

它就是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这个会议从4月份一直开到7月份,开的时间很长,这个会议呢,很多老一代的人就比较清楚,这个会议上出台了一个叫做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纪要,在这个纪要里面就提到了两个估计,这两个估计基本上就把我们国家解放以后、新中国成立以后的高等教育全部否定掉了,就是说17年的高等教育全部是资产阶级专政,知识分子都是资产阶级,所以这个听起来就很不好听,过去的老的老师可以讲的东西,都因为这个东西,所以当年老师的地位就很低。

好像我们的这个学校的这个起源和这个时间是联系到一起,可能在这个地方有人就会疑问,我们要怎么解释这个问题呢,这件事情是个事实,凡事事实我们都要尊重,我们学校的确是在这个会议上做的决定,另外,既然是事实我们要尊重的话,我们就应该比较坦然的去面对,比如说清华大学的庚子退款,它是有联系的,庚子退款是我们的国耻,人家也很坦然的面对,事实就是事实,如果人家闻到我们可以给人家一个解释。

我们进来的时候大家可能都会看到了,这是谁呀?

这是周恩来,那么周恩来和我们学校有什么关系呢,那么这个肯定很多人会提出这样的问题来,我们从3个方面来看,第一,我们学校是国务院批准建立的,当时呢,是周总理他来批准的,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就是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周恩来是没有参加的,但是在会议结束之后,周恩来接见了这些代表,当时他就提出了一个问题,就是我们要建成怎样的一个大学,当时他讲出了一句类似的话,就是要把我们的大学建立成开放式的,可以接待外宾,所以我们学校当时建校的理念就是这样的理念,当然我们就是有关系的,另外我们从建筑的效果来看,我们进入这个地方的时候,见到周恩来的时候,就会把我们带到那个时代,带到文化大革命的那个时代,我们的学校,就是那个时代诞生的。

【寄望深长】

好了,那么我们继续往下看,这里有三个人物,一个是黄知真,这里有一个介绍他在73年担任江西省省委书记,另外还有一个赖传珠,还有一个孙湘,我们学校的建设是和他们三个有直接关系的,这三个人可以帮助我们回答什么呢?

那就是为什么华东交大会搬出来,会搬到江西这个地方,为什么我们没有搬到安徽,为什么没有搬到福建呢?

首先和赖传珠有关系,这个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开过上将,他是江西人,他在生前有一个愿望,就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在江西办一所大学,但是他在64年文革前就去世了,没有实现,但是他在去世前,将愿望托付给孙湘。

他当时在铁道部当过教育局局长人事局局长,那么在搬迁开教育工作会的时候,讨论我们华东交大搬到哪里去的时候呢,他就提出搬到江西,首先是完成了老将军的夙愿。

那么还有一种说法是,就是当时很多学校在讨论的时候,讨论学校搬到哪里,提出来以后很多省的代表都不说话,为什么呢?

历史文化让人民觉得,当时国家很困难,办一所学校要花很多钱,很多省都不愿意接受,所以当时他就提出将学校搬到我们江西,还有对我们学校的影响还有什么呢?

他也提出,除了将上海交通学院搬过来之外呢,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增加两个专业,工林建专业和公路工程,所以有些人回问,为什么华东交大是个铁路院校,但是办的第一个专业和铁路没有关系?

就是因为是他要办的,铁路相关的专业都是从上海直接搬过来,不用你新去创建,只有新的专业要创建,所以我们办的第一个专业是工林建专业而不是铁路专业的道理就在这里,那么看了这些我们就了解为什么放在江西,这是一些老前辈的希望。

【迁建岁月】

我们看这里,我们要引导观众看这边来,华东交大办学40年,我们现在给华东交大分阶段的话,基本就分了4个阶段,不是完完全全,基本上分4个阶段,基本10年一个阶段,第一个阶段71-78年是7年,第二个阶段是78-90年,然后90-99年底,然后99年底再到现在,基本上和别人解释人家就很容易记了。

那么到了决定建在江西以后呢,到了1973年的时候就要开始选址了,73年开始选址,71年决定,73年选址,选址当时呢,铁道部组成了一个选址小组,有3个人来到江西,这里讲,刘海燕啊,顾惜,江燕呀,来到江西以后基本上从南向北走了一遍,从赣州一直往上走,包括到了鹰潭啊到了景德镇啊南昌周围,那么这边走的比较多的地方就是九江,然后呢她们第一次选址就选在了庐山脚下就是鹰潭,那么鹰潭是当时江西的省长建议的,知道吧,当时他们选址就比较一致的选了九江,觉得九江比较好,然后就向江西省委汇报,那么江西省委听了以后就马上否定掉了,理由是什么东西呢,井冈山那个地方很穷,说你在那里办个学校,几千个人几万个人吃饭都成问题,因为我们知道那时候文化大革命粮食是配给制的,要发粮票的,当时就否定掉了。

那么到了八月份,他是四月份第一次,八月份他们选址小组他们三个人就再次来到了南昌。

来到了南昌,一筹莫展,因为他们已经走过了一遍,不知道在哪里选。

选址它是有标准的,要靠近铁路啊,因为我们是铁路院校。

这有一天陪同他们的江西省委,有一个叫吴颖中的人啊,吴颖中就打电话,他说有一个地方比较好,你们去看一下。

就是南昌这个昌北有个林场,你们那去看一下。

然后他们第二天就来到了这个林场,来到林场一看,这个地方的确很好。

好在什么地方呢?

有三条理由;

第一个地域宽广环境优美,有发展空间,又靠近,符合他们接近铁路的要求,要安置的人口也少。

这样一来一看他们就看中了这个地方就回去打报告,省里就批下来了,然后就开始办学。

那么这个地方,我们说,北郊林场这个地方我们说的确很好,我们从文化这个角度,办学是办文化嘛,所以这个地方是出人才的地方,有名胜相连接。

这个在门口已经说到了,这个地方我们曾在2001年的时候发现了挖掘了出土了一个古墓,是明代这个朱元璋的孙子的媳妇,这个宁王妃,在当时中国是十大考古发现之一,这个在当时很轰动,出土了很多文物珠宝,这个都不值钱,最值钱的是什么,是,她身上的那件衣服,石制品。

那么除此之外呢,我们这里有很多的鸟类生态又很好所以很适合办学,那么这个部分是落户双港。

上级批准建校以后,当时的北郊林场,北郊林场是74年的时候南昌为了解决知青工作就业,就到昌北这个地方见了国营林场,那么在这个地方呢种果树,养殖养鱼养鸡,而且那时候鸡都养的出口了是有名的等等,那么这是当时的情况。

那么这个同意了以后呢,南昌市城建局就批复了同意把这块土地征用,总共有2600多亩,征用作为办学用,那么这是当时的文件。

,那么这个地底怎么样呢,这个地当时有个挂图,那么从这个挂图里面,这个挂图很老了我们看不清,那么这个挂图里面,有两列两列山,从北向南,他们分别是这个和这个,中间有条冲沟,中间是水井,这个地方的确是非常好的。

那么我们现在教学呢就是在附加山这个地方,我们现在都不太提了,那么我们现在的足球场运动场就是在这个地方,这个附加山这个地方铲平,填进去,那么就这个就成了这个样子,这是我们学校的原始风貌,这里很多山都是有名字的。

【学科溯源、改处为组】

那么下面这个部分呢,就是介绍我们学科的渊源,件说是从上海迁过来的,那么上海当时上海交通大学是分九个系,机车车辆系是第九个系,简称九系,文化大革命那时候是用番号的,文化大革命那时候大学是归海军管的,研制潜艇的,所以这个系是有编号的,这个系有三个专业,都是跟铁路有关的,他的创始人,是学部委员是院士,叫做。

(名字欠缺)这个人是我们江西的。

这个系是我们国内创造最早的,所以呢他的学科水平是最高的,另外呢就是我们的同济大学,同济大学有个系,这个系包括铁道工程专业,这个系的建立也是在52年院系调整的时候建立的,以为他和铁路有关系,并过来,这是一个系。

上海铁道学院本来有3个专业,这样加起来有7个专业,再加上黄志珍说的加上两个专业,当时我们学校是打算建9个专业。

当时从学科来讲,当时国内是最强的,如果当时这个设想能够成立的话,华东交大无疑会是一个重点院校,这个是毫无疑问的。

这个呢就是你现在到了上海交大还可以看到的,这是一个工程楼,是一个文物单位,建筑就是文物的,你到里面去看,里面还有校友赠送的,

这个遗程还在,这里写了机车车辆系。

铁道部就派人来这个地方来建校,那么派了谁呢,主要派了是谁呢,是顾稀,他这个人呢,你到网上去查下也知道,他这个人很有名,有人说他是中国铁路高等教育的先驱,这个名字就很了不起了。

铁路高校里面有很多和他都是很有关系的,什么兰州铁道学院现在叫兰州铁道大学,上海铁道大学,西南铁道大学,这都是他创建的,然后就是我们华东交大。

他在文化大革命前就是解放的时候,它是作为军代表接管当时中国交通大学,唐山铁道学院唐山铁道大学,他去接管,在64年的时候打算迁往成都,他都是在做书记,那么当时在文化大革命的前夕,他退下来了。

退下来之后呢建华东交大又重新启用他,那么他的责任就是把上海交通大学迁到南昌来。

另外一个呢就是徐恒茂,那么他来了之后呢是担任筹建处的主任,是从上海铁道学院,那么当时上海来了一些老师,是上海来的是副主任,那么其他的呢很多人都是从当地调来了。

那么他们就开始筹建工作,在这个期间呢,上海铁道学院还派了一个叫叶琛的人来主持筹建工作,没他照片。

当时他担任上海铁道学院的院长。

到了78年的时候筹建处改名筹建组,那么是由他来负责董到,他是南昌铁路局的副局长兼任南昌市筹建处负责人,时间不长,虽然时间不长,但是因为他和南昌铁路局的关系,所以华东交大北区的大概有500亩土地就划给了南昌市铁路局,那么就是这样建起来的。

【新型大学】

这部分还没有完,我们来看看这边的,那么紧接着呢,紧接着就是一个建校的问题对不对,首先是基线,这个当时是用什么理念来建的呢,当时的背景是这样子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以后400多所高校,还减掉了调整并迁变等等,就成了300多所,改掉了四分之一的学校,在这种情况下,华东交大是一个新建的学校,可见当时国家对这个学校的重视程度,当时是按什么理念来建立的呢,是按这四个理念来建的,当时讲社会主义新型大学,是什么样的,并不是我们现在讲的高楼大厦,是要建成一个产学研为一体,它的布局形式和原则,要建成这样的大学。

当时这个工程就交给了铁道部建厂局,又他们来设计和施工,当时负责设计的人叫忠宝正,这个人呢,是同济大学毕业的,他曾经参加过人民大会堂的设计,应该说是很有水平的,他们又一个班子,都很厉害,当时他们主要的任务是建工厂的,后来铁道部将建学校的任务交给他们,他们都很兴奋,他们是当做一个作品来完成的,来设计的,那么,负责施工的人呢,就是刘希柏,他们74年的时候就到南昌来了,负责筹备,当时按照规划是第一期2000多学生,专业是9个,然后他的投资是1400多万,这个数字在现在来讲折算一下是很大的,当时的数字和现在不是一个概念,它是国家大中型项目,那么第一期的建设规模呢,这4个照片呢,是80年代末航拍的照片,这基本上就是我们第一期建筑完成之后的一个情况,它的教学区,它的这个生活区,它的实习实验区,都分得很清楚,这个照片很珍贵,这个是当时的一个沙盘,他们建厂局当时建的一个沙盘,那么我们看到,它最早的时候这个广场的位置,不是我们现在的这个综合楼,当时我们设计是把俱乐部礼堂建在这个地方,后来我们修改了。

【首次招生】

当时在定规划的时候是说,要在75年就完成,但是到了这个时候都已经74年了,其实是不可能完成的,当时学校筹建处为了加速建设,就决定开始招生,通过招生来促进建设,那么招生的时候呢,还是文化大革命,那时候是工农兵学院,那时候我们学校最早的招生呢,在南昌这个工地招生,是在75年,招收的第一批工农兵学员30多个人,那么我们追溯真正是以华东交大名义招生的话,那应该是在73年的时候,73年上海铁道学院招生的时候,就已经用华东交大的名义来招生了,但是我们现在算校友的时候,没有把这两百多个人算在里面,我们还是基本上是从75年算进去的,是这么一个情况,那么这个时候建校招生呢,当然是非常艰苦的事情,那个时候我们招生的时候,实际上建筑面积根本就不够办学条件,只有1000多平方米,那很多的建筑像保存下来的这个,你们看到的,都是学生自己建立起来的食堂,这是他们住的地方,都是非常艰苦难以想象的,但是,虽然艰苦啊,他们学的都是很认真的。

在76年的时候,唐山大地震以后啊,他们这些学生还曾经要求到唐山去抢险救灾,他们学生去的是老师带着去的,当时非常危险,老师回忆说,他们是住在火车上的,没有建筑,都倒塌了,他们去的人都是住在火车上,早上起来的时候,火车都溜出去好几百米,为什么?

因为还有余震,车厢还在走,非常危险,到这里为止呢,就是我们整个的第一部分,迁建时期。

我们迁建时期,总体上给我们一个什么感觉,应该给我们一个什么感觉呢,就是我们建校的时候标准是很高的,无论从决定来看,还是我们配备的这些专业,上海交大迁过来的,还有我们的理念,应该说标准都是非常高的,那么建设的时候起步的时候,虽然标准很高,但是确实起步是很难的,总得感觉,我们第一个时期,给人家感觉就是这样一种感觉。

【独立建校、一校两分】

紧接着到了78年就到了第二个时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呢,是从独立开始建校,当时78年的时候,文化大革命就结束了,就开始清算四人帮了,当时上海铁道学院就打报告到教育部给国务院,就不再搬迁了,说实话上海人不愿意到江西来,因为比较艰苦,当时邓小平在主持工作,看了这个报告就表示同意,当时教育部就下了一个文件,上海铁道学院就不在搬迁了,但是我们这个地方已经开始建设,建设这么多年了,所以我们学校就继续以华东交通大学的名义开始办校,这样就和上海脱离了关系,上海铁道学院又恢复了它的名字,很多系就没有过来,那么,这个是当时铁道部的文件,这两个文件可以说明这一点。

那么,过去是一所学校,这里就涉及到一个学校分家的问题,然后就根据这个情况我们就分家,当时分家的结果,我们学校的仪器设备啊,实验设备啊,都一起到上海去了,我们留下的很少,重要的是什么呢?

有一大批老师,那个时候我们学校的老师从上海调过来很多,他们借着这个机会很多人都走了,去上海去了,就留下来63个人,这63个人就是我们创业的人,这两张照片就使我们早期的,这个人就是我们最早的校长,耶言夫,这个是副校长,这个就是徐恒茂我们刚才讲的,也是副校长,这个是老红军,是工会主席,这个是个老红军,(请老师标注一下照片人员方位,如第一排最左。

)那么学校建立就要成立党委,当时我们的第一任校长耶言夫,就是副校长,但是主持工作,他在担任领导的时候主要做两件事情,第一个就是搞基本建设,当时学校房子还没有建立起来,第二个就是安置从林场留下来的那些职工,做这两件事情,在这个时候我们就请了一个书法家,叫周志高的,给我们华东交大题字,过去呢,很多人不知道,华东交大有很多人说是张春桥写的,最近我还有些人听说是苏童写的,根本不是一回事,是他写的,是谁让的呢,林银珠,他找了一个亲戚叫方庆,(这一段老师要不要用如:

终于找到了一个符合我校气质的书法家之类的更能带动大家自豪感?

)就让他的这个师侄写的字,这块牌子呢,就是我们留下的最早的华东交大校门的牌子,那么基本建设到了一定时候呢,那么我们学校就开始边建设边办学,我们最早成立的系,是建筑工程系,后来就改成土木系,这是陈俊毅,这是第一任的系主任,他是铁道部下文认命的

【系部初创】

成俊译,第一任系主任,铁道部下文任命的。

由上海铁道学院工程系副主任来做我们的系主任。

第一次全国招生就是这个系。

1979年,全国统一招生招生了一个班。

第一批工民建专业113人,这是当时的毕业证,这是80年的毕业典礼,还有当时的老照片。

与此同时,我们学校建的第二个系是机电工程系。

这个系虽然当时成立了,但还没开始招生,没有生源,当时开始是在办培训班,然后才开始招生,第一任负责人是饶巧生,是从西南交大过来的。

然后到了他们原来办公的地方,在我们的中学里面。

到了85年的时候,机电系增加了,把机电系撤掉了,变成了2个,一个叫机械系,一个叫电气系。

然后这是当时的专业。

然后这是当时的负责人刘润田。

79年同时,我们成立了基础课部,这是当时的书记,她就是我们第一任校长耶言夫的夫人,她担任基础课部书记,这是当时的照片,当时她要离开的时候基础课部的合影。

所有的体育啊、化学啊、英语啊、物理啊、数学啊都集中在基础课部。

到了75年的时候,铁道部孙湘就把他请来了。

他是北京交大在那做老师的,把他请来到华东交大组建我们的经管系,这是当时他打的报告,要组成什么样的经管系。

那时候他年纪比较大了,就没担任系主任。

他不是第一任系主任,但他是筹备组组长。

到现在为止,华东交大到了84、85年的时候,四系一部就行成了,这就是当时最最基本的系,以后的系啊院啊,就像中文都是从这里面衍生出来的。

到了这个时候,华东交大才能真正称得上是大学了。

前面的那些也没有什么专业,所以也不能说是什么大学,到这个时候,可以说是打好了基础,可以说是意义非凡。

我们可以用这句话来总结,它使一个综合性大学基本的格局确定了,也形成了我们的一个办学特色,交通运输为主的办学特色,这是给我们学校定型了。

所以,意义非凡。

那么在这个时候呢,我们学校在办专业是时候,其实花了很大的气力搞这个培训,那么这里当时就有很多后来成了名人官员的。

像他,现在是黑龙江省省长,叫黄献魁,就是我们的校友。

在这里面呢还有铁道部部长刘志军,他们是一个班的,局长也很多。

那个时候我们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