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竣工图说明.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464460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6.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道路竣工图说明.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道路竣工图说明.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道路竣工图说明.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道路竣工图说明.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道路竣工图说明.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道路竣工图说明.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道路竣工图说明.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道路竣工图说明.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道路竣工图说明.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道路竣工图说明.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道路竣工图说明.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道路竣工图说明.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道路竣工图说明.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道路竣工图说明.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道路竣工图说明.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道路竣工图说明.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道路竣工图说明.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道路竣工图说明.docx

《道路竣工图说明.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道路竣工图说明.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道路竣工图说明.docx

道路竣工图说明

竣工说明

一、工程概况

1.1项目背景

碚青路油化起点位于重庆市沙坪坝区青木关镇东青路,与G319相接,终点位

于凤凰镇老收费站处(已拆除)。

凤回路油化起于凤凰镇转盘中心,终点止于凤回路茂余搅拌站往下走的波形护栏位置。

两路段修建前均为水泥混凝土路面,为了有效的利用既有道路,本次施工根据设计图纸采用双层沥青混凝土罩面。

1.2工程概况

路线位于重庆市沙坪坝区青木关镇、凤凰镇,施工总里程为3.233Km,其中碚青路油化里程2.153Km凤回路油化里程0.439Km步行街油化里程0.217Km老风回路油化里程0.305Km,罗非小区油化里程0.117Km。

本工程施工主要内容有:

1、路面油化改建施工:

针对凤凰镇市政道路特点,做出科学、合理的油化

改建施工方案;

2、原路面为破损严重的水泥混凝土路面;根据设计要求,对破损的砼面板进行挖补修复。

3、排水设施施工:

利用原排水系统,对有损坏的进行修复,工程完工前已修复边沟257米,清除水沟及周边的淤泥、垃圾340方,并保证排水通畅。

在沥青混凝土罩面施工前公路上的井盖、雨水算等构件随路面标高提升,与路面横坡保持一致。

施工中已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好现有的设施、设备、管线等市政设施。

公路两侧破坏的沟盖板已替换(详见图S-05),车行道中的雨水篦、井盖结合路面加铺厚度提升。

1.3施工依据

(1)施工合同,设计图纸;

(2)局部1:

500地形图。

(电子版);

(3)其他相关资料。

1.4施工遵循的规范

《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公路部分)》(2002年版)

《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D50-2006)

《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

《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04)

《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GF10-2006)

《道桥用改性沥青防水卷材》(JC/T974-2005)

其它有关国家、地方法律、法规

二、建设规模

2.1建设规模

根据业主对道路施工的要求,施工工作内容详平面图统计表。

三、建设条件

3.1区域现状

本工程位于青木关镇、凤凰镇内。

区域内还集中了居民小区、文化活动中心、中小学等,车辆出入频繁,行人较多。

区域内道路为沥青混凝土路面,道路没有开挖和改造的情况,路面基本平整。

人行道系统基本完善,均进行了硬质铺装和绿化建设。

路灯分区域进行布设。

区域范围内管网系统均为已建成,道路范围内雨水口进行清理和修复,并随道路提升。

3.2地理位置

青木关镇、凤凰镇是重庆市的小城镇建设试点镇,重庆市“百强镇”之一,

位于缙云山脉和梁滩河的沿片地带,总人口3.5万人,下辖2个社区和5个村。

319国道横贯全镇,湘渝线回龙坝火车站、国家渝怀铁路西南编组站距该镇仅10

余公里,即将开工建设的渝隧高速公路、重庆外环高速公路将在青木关镇交汇。

青木关镇,历史悠久,是沙坪坝区政府命名的“农民文学之乡”

凤凰镇古有凤凰窝之地,历来山川婀娜、人杰地灵,故名曰凤凰。

全镇地处重庆市沙坪坝区西部,东、南与沙坪坝区回龙坝、土主、青木关镇相邻,西与壁山县接界,北濒北碚区,幅员面积31.7平方公里,丘陵地形,地势西高东低。

近年来,凤凰镇党委政府全力打造“一城、一园、一基地”的生产力发展布局,建设重庆西部新城的卫星城,白鹭都市生态农业园,重庆凤凰电镀加工基地。

3.3地形地貌

本项目所处地区地势较平缓,为台阶地,线路穿越地段为商业区,以民宅、办公楼为主。

3.4气象和水文

青木关镇、凤凰镇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冬暖春早、夏热秋凉。

雨量充足,云雾多、日照少、风力小,年均气温18度。

盛行风向为偏北风。

区域水系隶属长江水系,道路区北端即为长江,其总体流向自西向东。

3.5水文地质条件

区内水文地质条件较简单,区内地下水类型主要为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和基岩裂隙水。

3.6工程地质条件

道路区上覆土层为第四系全新统填筑土(QD、第四系全新统冲(Qa1+p1)粉土、第四系全新统冲残坡积(Qe1+d1、粘土,下伏基岩为侏罗系中统上沙溪庙组砂、泥岩’。

3.7地震

根据有关历史地震记载和近期观察资料表明:

重庆地区于1989年距江北区

30km的江北县统景镇发生过5.2—5.4级地震,震中烈度为7度,是重庆地区有地震记载以来距市区最近、震级最强的一次。

目前重庆及其邻近地区的地震震级皆较小,但近期地震活动频率较高,属震级小的地震区。

据《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1990)》,重庆地震烈度为6度(即50年期限内,一般场地条件下可能遭遇超越概率为10%勺烈度值),7度抗震设防。

3.8不良地质现象

施工区域内没有发现滑坡、崩塌、泥石流、软弱夹层、地下采空区、地下洞室等不良地质现象。

四、施工内容

4.1施工原则

本次施工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正确施工过程中社会各界和施工的矛盾,在施工中满足了社会车辆通行。

做到单边双向通行、单边放行积极疏导等措施。

根据甲方要求和建设需要,在本次道路改造设计的过程中尽量维持原道路路幅宽度及人行道宽度不变,在既有水泥混凝土路面上加铺沥青混凝土。

根据甲方及设计要求,全路段提高路肩,提高井盖、雨水篦。

为节约投资、根据甲方要求路肩上的井盖未做提升。

根据建改造道路条件及既有建筑物现状,因地制宜,合理铺筑路面。

道路在

街道部分沥青砼铺筑至路缘石,符合市政道路常规。

4.2平面施工

按照原有道路线形进行施工,不改变原有道路线形指标。

4.3纵断面施工

4.4路面结构施工

441既有道路的现状情况调查

碚青路因长期重载、重交通,致使路面破损严重,故对破损严重的面板进行更换。

边沟、排水沟破损、堵塞严重,进行了疏通及修复;

4.4.2加铺路面结构设计

一、基于设计,我们对碚青路、凤回路作以下路面结构施工:

路面结构形式:

改性沥青玛蹄脂碎石混合料上面层(SMA-13)4cm

沥青混凝土粘层油

中粒式沥青混凝土下面层(AC-16)5cm

乳化沥青粘层油

乳化沥青透层油

道路防水卷材贴缝

沥青油膏灌缝

旧水泥混凝土路面(C30修复完善)

旧路基层(C20修复完善)

二、基于设计,我们对老凤回路、步行街环线、老风回路、政府后门、罗非小区作以下路面结构施工:

改性沥青玛蹄脂碎石混合料上面层(SMA-13)5cm

乳化沥青粘层油道路防水卷材贴缝旧水泥混凝土路面(C30修复完善)

4.4.3面层质量标准

压实度:

实验室标准密度的96%

平整度:

(T不大于1.2mmIRI不大于2.0m/Km

厚度容许偏差:

总厚度-5%,上层厚-10%

中线高程:

士15mm

横坡度:

士0.3%

宽度:

士20mm

抗滑构造深度(铺砂法):

不小于0.55mm

4.5平面交叉口施工

平面交叉口均顺势接顺,保证线形舒适、顺畅。

4.6检查井及雨水口提升施工

检查井及雨水口,相应提升与沥青混凝土路面顺接。

检查井和雨水口提升采用在最上面一轮条石下现浇一定厚度C25细石混凝土,

并重新安装检查井井座及井盖,使之与沥青路面平顺。

为了与项目相协调,保证行车及行人安全,本次施工更换原有井盖、井座及雨水篦等构件。

4.7防水卷材

4.71施工要求

基层满足以下条件,并已办理工作面移交手续:

2、基层表面平整、干燥,并已清理干净。

3、阴阳角做成圆弧形,阴角最小半径50mm阳角最小半径20mm

4.72施工方法

1、基层清理干净后,用防水卷材配套基层处理剂涂刷于基层上,晾放至指触不粘(不粘脚)。

2、节点加强处理:

对于阴阳角、细部节点等防水薄弱部位按规范要求进行了防水加强处理。

3、定位、弹线:

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安排好卷材铺贴顺序及方向,按照规范中撒拉宽度要求弹好了基准线,来确认卷材定位准确。

4、铺设自粘防水卷材:

1卷材展开对准基准线试铺,将纸制隔离膜朝下。

2平面卷材铺贴:

从一端将卷材卷起,在卷长1/2处,用裁纸刀将纸制隔离膜从中间裁开。

将1/2卷材就位后,拉住已撕开的隔离纸(膜)头均匀用力向后拉,边拉边铺贴,铺贴时已排气,卷材铺贴严实,与基层粘贴牢固。

3立面卷材铺贴:

从卷材的一端将隔离膜揭起,拉住揭下的隔离膜匀力向下拉,同时将揭掉隔离膜的部分粘贴在涂刷好的基层处理剂上,边拉边铺贴,铺贴时已排气,使卷材与基层紧密结合。

随时与基准线对齐,施工时速度均匀。

4依上述方式铺贴另半幅卷材。

5相邻卷材搭接:

将已铺贴好的卷材的上面隔离膜,按搭接宽度要求揭开、折好,然后进行另幅卷材铺贴。

卷材搭接宽度,无胎自粘卷材长边均大于于60mm短边均大于80mm有胎自粘卷材长短边均均大于100mm

6铺贴完毕后,已保护卷材上表面隔离膜的完好,在进行下道工序时同时撕

4.8施工流程图:

5.1沥青混合料

应用于本项目道路路面铺装层的沥青混凝土的基质沥青应符合交通部《公路

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D50-2006)的技术要求如表2所示:

表2:

道路石油沥青技术要求

指标

70号

90号

试验方法

针入度(25°C,5s,100g)dmm

60〜80

80〜100

T0604

针入度指数PI

-1.5〜+1.0

-1.5〜+1.0

T0604

软化点(R&BC不小于

45〜46

44〜45

T0606

60C动力粘度Pa.s不小于

160

140

T0620

10C延度cm不小于

10

15

T0605

15C延度cm不小于

40

50

T0605

含蜡量(蒸馏法)%不大于

2.2

2.2

T0615

闪点C不小于

260

245

T0611

溶解度%不小于

99.5

99.5

T0607

密度(15C)g/cm3

实测记录

实测记录

T0603

TFOT(或

RTFOT后

质量变化%不大于

±0.8

±0.8

T0604

残留针入度比%不小于

61

57

T0605

残留延度(10C)cm不小于

6

8

T0605

应用于本工程的沥青上面层结合料的Sasobit改性剂的剂量为3%-4%

Sasobit改性剂的材料技术要求和Sasobit改性沥青的技术要求满足《公路改性沥

青施工技术规范》中皿类改性沥青技术标准(见表3),同时也满足表4、表5的要求。

运动粘度(135C)

Max

(Pa-s)

3

闪点Min

(C)

230

溶解度

Min

(%

——

离析,软化点差

Max

(C)

无改性剂明显析出、凝聚

弹性恢复(25C)

Min

(%

——

粘韧性

(N-m)

——

韧性

(N-m)

——

RTFO后残留物

质量损失

Max

(%

1.0

针入度比(25C)

Min

(%

50555860

延度(5C)

Min

(cm)

——

表4:

Sasobit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颜色

白色

沸点

沸点以下发生温度分裂

气味

无味

水稳性(20C)

不溶

凝固点

>100C

PH值

中性

25C密度

3

0.94g/cm

物态

凝固点以下为中性以上为液体

 

表3:

《公路改性沥青施工技术规范》中皿类改性沥青技术标准

指标

EVAPE(川类)

川-A

川-B

川-C

川-D

针入度(25C,100g,5s)Min(0.1mm)

>80

60-80

40-60

30-40

针入度指数PIMin

-1.0

-0.8

-0.6

-0.4

延度(5C,5cm/min)Min(cm)

软化点TR&BMin(C)

48

52

56

60

表5:

已经满足Sasobit改性沥青技术要求

技术指标

Sasobit改性沥青

针入度(25C,100g,5s)0.1mm

>50

针入度指数PI

>-0.4

延度5C5cm/cm3cm

实测记录

软化点(R&B)C

>70

粘度135CPa.s

<1.0

闪点C

>230

离析、软化点差C

无改性剂溢出、凝聚

溶解度%

>99

旋转薄膜烘箱试验

(163°Cx75min)

质量损失%

>1.0

25C针入度比%

>65

5C延度cm

实测记录

亚甲蓝值,w

g/kg

25

T0349

棱角性(流动时间),》

s

30

T0345

本次路面改造工程采用SMA-13AC-16细粒式、中粒式沥青混凝土的所用碎

石级配满足表8所列的要求:

表&沥青混合料所用碎石级配要求

本工程所采用的改性乳化沥青粘层满足表所列的技术要求:

表6:

阳离子改性乳化沥青技术要求

试验项目

要求

试验方法

1.18mm筛上剩余量%

<0.1

T0652

贮存稳定性(5d)%

<5

T0655

贮存稳定性(1d)%

<1

T0655

沥青标准粘度C255(秒)

8〜25

T0621

恩格拉粘度E25

1〜10

T0622

与矿料的粘附性,裹覆面积

>2/3

T0654

蒸发残留物性质

含量%

>55

T0651

三氯乙烯溶解度

>97.5

T0607

针入度25C0.1mm

40〜120

T0604

延度

5Ccm

>20

5.2集料

细集料满足《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有关技术要求,

如表7所示。

表7细集料质量技术要求

指标

单位

技术要求

试验方法

表观相对密度,》

2.5

T0328

坚固性(>0.3mm部分),<

%

12

T0340

含泥量(小于0.075mm的含量),w

%

3

T0333

砂当量,》

%

60

T0334

混合料类型

SMA-13

AC-16

通过率

26.5

100

19.0

90〜100

16.0

100

74〜92

13.2

90〜100

62〜82

9.5

68〜85

50〜72

4.75

38〜68

26〜56

2.36

24〜50

16〜44

1.18

15〜38

12〜33

0.6

10〜28

8〜24

0.3

7〜20

5〜17

0.15

5〜15

4〜13

0.075

4〜8

3〜7

5.3矿粉

采用符合《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中表4.10.1技术

要求的石灰石矿粉,施工中保持矿粉干燥没有结团。

5.4填料

沥青混合料的矿粉采用的石灰岩或岩浆岩中的强基性岩石等憎水性石料经磨细得到的矿粉,原石料中的泥土杂质应除净。

矿粉干燥、洁净,能自由地从矿粉仓流出,其质量符合《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表4.10.1的要

求。

5.5抗剥落剂

为保证沥青混合料中集料与沥青的粘附性,在集料与沥青的粘附达不到4级

或4级以上的条件下,会使用抗剥落剂来改善其间的粘附性。

选用的质量优良,长期抗剥落性能较好的抗剥落剂;也会采取掺加定量的石

灰代替矿粉来提高石料与沥青的粘附能力。

5.6纤维稳定剂

为了确保工程质量,进一步提高沥青路面的抗裂性能及使用寿命,在沥青混合料上面层中加入纤维稳定剂材料。

采用木质素纤维,质量应符合《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

表4.11.1的要求。

木质素纤维稳定剂的掺加比例不宜低于沥青混合料总量的

0.3%。

采用聚合物纤维,技术指标应符合《沥青路面用聚合物纤维》JT/T534-2004的要求。

由于聚合物纤维在抗剪切和抗低温变形性能方面较好,还起到纤维加筋,减少路面反射裂缝,所以采用聚合物纤维。

施工前选用了符合要求的材料,通过配合比设计确定矿料级配和沥青用量。

经配合比设计确定的沥青混凝土混合料应符合规范JTGF40-2004表5.3.3-1的马

歇尔试验配合比设计的技术标准,并有良好的施工性能。

六、施工方案

6.1旧路面修复

6.1.1对旧路面破损的评价

对旧路面破损的评价根据实际调查来判定:

表11:

原水泥混凝土路面破损评价及修补方法

原路面状况

修补方法

原路面状

面板破碎、横纵缝、脱空

米取挖除原路面及基层。

基层米用C20水泥混凝土

况描述

修补,原路面米用C30水泥混凝土修补

板角破碎,横纵缝

米取挖除原路面及基层。

基层米用C20水泥混凝土修补,原路面米用C30水泥混凝土修补

面层破裂严重,错台

采取挖除原路面及基层。

基层采用C20水泥混凝土修补,原路面米用C30水泥混凝土修补

6.1.2原有水泥混凝土路面病害的处理

对于原有路面(包括接线部分)已发生破坏的地方,在加铺沥青混凝土前,已经进行处理,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

1有道路发生破碎的部分(部分混凝土板已发生网裂和板块断裂):

首先清除现有路面已损坏的部分(指已发生网裂损坏或断裂的一块板或几块

板),并下挖至路基(不挠动邻近完好的混凝土面板),再铺筑C20混凝土作底基层和22cm的C30水泥混凝土。

2对于板与板之间发生错台的地方:

如果混凝土板与板之间发生错台,则错台位移在1〜10mm之间,并且位置较低的混凝土板是稳定的,则不会进行处理;如果不稳定,则会清除不稳定的混凝土板,按第①种情况进行处理。

如果混凝土板与板之间的错台位移大于10mm则会清除位置低的一块,然后按第①种情况进行处理。

3对于不稳定的混凝土板:

在没有采取措施进行稳定的情况下,则会清除不稳定的混凝土板,按第①种方法进行处理。

4断板的处理:

断板指混凝土板中间只有一条缝,将混凝土板断开。

对于这种情况,首先会看断开的两块板是否稳定,如果不稳定则需按第③种情况进行处理。

的角隅断裂。

对于该类病害的处理,如果角隅断裂以后引起整块混凝土板不稳定,则必须按前述方法进行换板处理。

6.1.3处理旧板换新板施工原则:

1新浇的混凝土板块的强度为C20基层,C30面层,其材料要求、配合比、施工工艺质量标准等均符合设计与施工规范的规定要求;

2连续换板也对应于旧板留出纵、横缝;

3混凝土配合比中加入早强剂。

6.1.4灌缝

板块维修好后,对板块之间纵、横缝用嵌缝料充填,以防雨水及杂物下渗。

根据图纸设计要求使用防水油膏嵌缝,采用特制的气压式油膏挤压枪,枪嘴

要伸入缝内,使挤压出的油膏挤满全缝,并高出板面约10mm

质量标准

⑴嵌缝油膏的质量,符合设计要求和施工规范规定。

⑵油膏嵌缝填嵌严密,粘贴牢固、无开裂,油膏的覆盖度超出板缝两边都大于20mm.

6.1.5原有水泥混凝土路面横缝、纵缝、胀缝和施工缝的处理

对于原有水泥混凝土路面的一切横缝、纵缝、胀缝和施工缝,会进行以下处

理:

①对于缝宽w1cm的横缝和纵缝:

首先清除缝内的一切杂物,清除缝内深度

5cm然后采用细石混凝土进行填充,填充饱满,然后洒布改性乳化沥青粘层。

③混凝土板因断裂产生的纵缝和横缝:

如果此时混凝土板稳定,无沉降发生,则会扩缝至2〜4cm宽,深度为5cm然后采用细石混凝土进行填充,填充饱满,然后洒布改性乳化沥青粘层。

七、施工中注意的事项

1.施工中做好了文明施工,确保施工及过往车辆、人员的安全,并做好了施工组织设计,报监理、业主批准。

2.施工发现与现场实际情况不符,已经及时与设计人员联系,以便处理。

3.施工前已探明道路范围内的既有管网,不会盲目开挖。

4.施工时改造道路应与其相接道路顺接。

5.严格按国家现有规范、规定、规程施工。

6.施工单位挖除混凝土路面及底基层前,已经与当地政府主管部门取得联系,了解并掌握地下管线及构筑物布置情况,探明修补范围内地下管线及构筑物的位置。

有管线及构筑物应编制施工保护措施方案报业主、监理批准后才会实施。

底基层及混凝土路面采用了人工挖除。

至少5cm然后采用细粒式沥青混凝土进行灌缝,灌缝饱满,然后洒布改性乳化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