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级教师刘德武《认识厘米》课堂实录.docx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3468117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3.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特级教师刘德武《认识厘米》课堂实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特级教师刘德武《认识厘米》课堂实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特级教师刘德武《认识厘米》课堂实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特级教师刘德武《认识厘米》课堂实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特级教师刘德武《认识厘米》课堂实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特级教师刘德武《认识厘米》课堂实录.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特级教师刘德武《认识厘米》课堂实录.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特级教师刘德武《认识厘米》课堂实录.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特级教师刘德武《认识厘米》课堂实录.docx

《特级教师刘德武《认识厘米》课堂实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特级教师刘德武《认识厘米》课堂实录.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特级教师刘德武《认识厘米》课堂实录.docx

特级教师刘德武《认识厘米》教学实录

 

特级教师刘德武《认识厘米》教学实录

  教学内容:

 

  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中《厘米的认识》 

  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厘米(cm),知道1厘米有多长,清楚1厘米和几厘米的关系;能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2、通过观察课件、动手比一比,使学生认识厘米这个常用的长度单位以及1厘米和几厘米的关系;通过量一量,使学生掌握测量物体的方法。

 

  3、简洁的课件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于要学习的知识;善用障碍情景挑战学生的思维,产生讨论和思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发展思维的同时培养克服困难的行为习惯和精神。

 

  课堂实录:

 

  一、聊天引入,通过观察尺子认识长度单位:

厘米 

  师:

今天就由我和一1班的同学一起上一节数学课(注:

本节课是在2008年3月4日用一年级学生上的),学的是什么呢?

其实就在我们的铅笔盒里,能说说你们的铅笔盒里都有什么吗?

 

  生:

尺子,铅笔,橡皮。

 

  师:

铅笔做什么用?

 

  生:

写字、画画。

 

  师:

对了,那橡皮呢?

 

  生:

写错了可以擦。

 

  师:

是啊,那尺子呢?

 

  生:

连线、划线。

 

  师:

没错,现在请你看大屏幕,刘老师也带了一些学习用具,都有什么呢?

 

  生:

(观看、齐答)铅笔、橡皮、尺子。

 

  【评析:

尺子,是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最容易接触到“厘米”的工具,教师用聊天的方式引入尺子,显得自然而有趣。

】 

  师:

但是刘老师的这把尺子好像没有你们的好,虽然也是直直的、平平的,但好像缺了点儿什么,尺子上还应该有什么啊?

 

  生1:

还应该有0到10的数字。

 

  师:

对,有一些数。

还有什么?

 

  生2:

还应该有刻度。

 

  师:

说的很准确,还应该有刻度,一个一个的小道道。

其实啊,刘老师的这把尺子也有,请你来观察。

(展示课件)看见什么了?

 

  生:

小道道。

 

  师:

小道道是一条一条的线。

它叫什么呢?

刚才那个同学说得特别的准。

叫什么?

 

  生:

(齐答)刻度。

 

  师:

(板书)当然,这一条一条的线呢,我们就叫刻度线(补充板书),来读一遍。

 

  生:

(齐答)刻度线。

 

  师:

刻度线很整齐,排列得很均匀。

还有什么?

 

  生:

0—10的数字。

 

  师:

对啊,还有数呢。

我们看看啊!

你们说,数,出来!

 

  生:

数,出来!

 

  师:

数是出来了,你们还要读出来啊!

 

  生:

0、1、2、3、4、5、6、7、8、9、10、11、12(没有读齐)。

 

  师:

其中,最小的数是哪个?

 

  生:

(齐答)0!

 

  师:

对!

所以从0开始,就要认真读。

看谁的声音能跟上数出现的速度。

开始!

 

  生:

0、1、2、3、4、5、6、7、8、9、10、11、12!

 

  师:

这些数可多可少,尺子短一点就少一些,尺子很长就多一些。

但无论长还是短,数多还是少,其中有一个数不能没有,也就是这些数中最小的那个,是什么?

 

  生:

0!

 

  师:

我们对0有了一定的认识,谁知道,0有什么作用,表示什么意思啊?

 

  生:

0在尺子上表示起点。

 

  师:

对极了!

0在平常可以表示什么意思?

 

  生1:

0可以表示没有。

 

  生2:

0还可以占位。

 

  师:

今天这个0,表示哪一种意思呢?

 

  生:

(齐答)表示起点!

 

  师:

(板书)起点,是什么意思?

 

  生:

开始的点。

 

  师:

没错。

0可以表示很多的意思,尺子上的0表示的是起点的意思。

我们在测量的时候,就要以这个0作为起点,开始测量,所以0在尺子上很重要,表示起点。

 

  【评析:

通过对话引出尺子上的重要因素——刻度线和数,并且着重强调0这个“开始的数”,进而复习0的意义,突出0在尺子上的作用——起点。

知识虽简单,但进行的清晰有层次,并且为后面的测量奠定了坚实的知识基础。

】 

  二、认识1厘米 

  师:

尺子上还有一些东西,也许你们平时没有注意到。

请看大屏幕,注意看!

(出现“cm”)看见了吗?

 

  生:

看见了(有的不作反应)。

 

  师:

再看一遍(重新播放)。

看见了吗?

 

  生:

(齐答)看见了。

 

  【评析:

“cm”的出现是知识的重点之一,当学生没有看清时,教师适时地回放课件,使学生充分关注它。

】 

  师:

我们把它放大一点儿就能看清楚了。

(放大“cm”) 

  生:

cm。

 

  师:

对了,两个英文字母c,m,它们合起来表示什么意思,谁知道?

 

  生1:

代表开始。

 

  师:

不是,请坐,你说。

 

  【评析:

数学是准确的、科学的,学生出现知识性错误的时候,教师适当的否定,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对学生的尊重和保护。

】 

  生2:

表示厘米。

 

  师:

对了!

表示一个小小的,很有用的长度单位,就是“厘米”(板书)。

厘米用汉字表示就是这样,用字母表示就是“cm”。

你们的尺子有没有这样的标志?

 

  生:

有!

 

  师:

请你们拿出自己的尺子看一看。

 

  (生边看边讨论) 

  师:

把尺子收起来,坐好!

他完成的很快!

大家看黑板,我们在尺子上认识了刻度线,还有很多很多的数,特别是0这个数,在尺子上表示起点,还知道了有一个单位叫厘米。

下面我们就要来认识1厘米。

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单位1厘米有多长?

(板书:

1厘米)请大家看屏幕!

(展示)这就是1厘米。

你能说一说,在尺子上,从几到几就是1厘米?

 

  生1:

从0到1就是1厘米。

 

  师:

对了!

你看他坐的位置比较偏,但是他观察的很仔细,说的也很好!

谁还能说一说,尺子上从哪儿到哪儿是1厘米?

 

  生2:

尺子上从2到3是1厘米。

 

  师:

好。

她认为尺子上从2到3也是1厘米。

她说的有道理吗?

 

  生:

(齐)有。

 

  师:

有道理,一会儿我们会看到。

谁愿意再说,尺子上从几到几是1厘米?

 

  生3:

尺子上从9到10是1厘米。

 

  生4:

尺子上从6到7是1厘米。

 

  生5:

尺子上从5到6是1厘米。

 

  师:

同学们非常会学习,其实在屏幕上,刘老师只给出了一条小小的线段,标志只有从0到1是1厘米。

我们同学还能通过自己的联想,发挥自己的想象,想出了从4到5是1厘米、从9到10是1厘米。

真了不起!

现在刘老师说一句话,请你判断。

尺子上,从0到1是1厘米。

对吗?

 

  生:

对!

 

  师:

当然对。

如果这样说:

尺子上,只有从0到1是1厘米,对吗?

 

  生:

不对。

 

  【评析:

学生的联想和想象使课堂散发出知识和智慧的光芒,教师的及时鼓励和肯定,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灵感,让课堂火花闪现。

】 

  师:

好,下面一起来看。

这是从0到1是1厘米。

现在呢?

(课件展示) 

  生:

从1到2也是1厘米;从2到3也是1厘米;从3到4也是1厘米;从4到5也是1厘米;从5到6也是1厘米;从6到7也是1厘米。

 

  师:

说了这么多句话,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从几到几是1厘米,能不能用一句话来表述?

 

  生:

两个数字挨着的就是1厘米。

 

  师:

就是这样,好极了!

我们看看是不是这样。

(课件展示) 

  【评析:

教师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和总结,在发展学生思维概括性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表达,虽然学生的语言还显得稚嫩,但表达的意思很准确,教师也不做过分的纠正,充分说明教师对学生的尊重。

】 

  生:

从7到8也是1厘米。

 

  师:

好,考考大家行吗?

 

  生:

行!

 

  师:

找数4,

了吗?

 

  生:

找到了!

 

  师:

从4到几是1厘米?

 

  生1:

从4到5是1厘米。

 

  师:

大家来评价,对不对?

 

  生:

对!

 

  师:

谁还能说,从4到几是1厘米?

 

  生:

从4到3是1厘米。

 

  师:

有新意,有创意,有自己独特的想法。

一般人都习惯从左到右看依次往后,一说到4,就往后想到5,所以从4到5是1厘米。

可是这个同学的想法与众不同啊,他不仅会顺着想,还会倒着想。

从4到3也是1厘米。

 

  【评析:

从4到几是1厘米?

这个问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教师希望出现不同的答案,当学生真的出现了这种答案时,教师的充分肯定是对学生独思维品质独创性的鼓励与提升。

】 

  师:

请一个特别棒的同学,把这两句话结合在一起说。

从4到几是1厘米,要说完整。

 

  生:

从4到5是1厘米,从4到3也是1厘米。

 

  师:

她不仅能说完整,刘老师还很欣赏她会用“也”字!

用得好!

现在请大家看看,他们说的对不对。

(课件展示) 

  现在再请大家说一说,从8到几是1厘米,这次不仅要说对,还要求说完整。

 

  生:

从8到9是1厘米;从8到7也是1厘米。

 

  师:

现在请你自己比一比,用两个手指之间的空隙表示出1厘米。

你觉得1厘米应该有多长,开始。

 

  (生讨论,互相比划) 

  师:

比好了吗?

好了,不动,拿出尺子,自己比一比,1厘米是不是这么长。

 

  (生对比,教师巡视学生的情况,有重点地辅导) 

  师:

好了,现在把尺子放桌上不动。

只用手比一比1厘米有多长,开始。

 

  (生比划) 

  师:

有的同学比划已经很准了。

好了,收尺子,坐好。

 

  【评析:

对于用手比划1厘米大约有多长,刘老师将这个环节处理得比较简单,也正是由于处理的形式很单纯,才突出了1厘米有多长是一个常识性的认识和技能。

】 

  师:

刚才我们认识了厘米,还认识了1厘米,知道了1厘米非常小。

但我们不能光认识1厘米啊,光认识1,那怎么发展,怎么应用啊?

所以,下面我们除了认识1厘米,还要认识2厘米(生呼应教师往下说:

3厘米,4厘米……)概括的说,就是几厘米。

(板书) 

  【评析:

从1厘米到几厘米的认识就是一个发展的过程,教师利用过程使学生明白了“发展”这个比较抽象的词汇;并在一定程度上渗透发展在学习上的重要性。

】 

  三、认识几厘米 

  师:

现在请你看屏幕,将出现一条红色的彩带,请你看看它的长是几厘米。

(课件展示5厘米) 

  生(抢答):

5厘米。

 

  (师沉默,不作回应) 

  生(部分):

6厘米。

 

  (学生间有争论) 

  师:

那我知道了,现在大家的认识,要么是5厘米,要么6厘米,两种意见出现了交锋。

最后的答案当然只有一个,不可能既是5厘米又是6厘米,到底谁对,也不能看谁声音大谁就正确,需要你说理由。

请你来说一说。

 

  【评析:

当很多学生异口同声回答出正确答案“5厘米”时,刘老师并没有喜出望外的、正中下怀的立即给予充分肯定,而是静静的等待着错误答案的出现。

因为刘老师知道,学生中会有不同的意见的,如果不给错误意见暴露出来的机会,错误就会形成隐患。

】 

  生1:

我觉得是6厘米,因为从1到5就是5个了,再加上0,就是6个。

所以是6厘米。

 

  生2:

我觉得是5厘米,因为我数的是格子,不是数。

 

  师:

说得都很有道理,谁还想说?

 

  生3:

我觉得是6厘米,因为从0到6是6个,我们不能把0忘记了,就像黑板上写的,0表示起点。

 

  师:

的确,0很重要。

所以他认为应该算上0。

 

  生4:

我觉得是5厘米,虽然0到6是6个数,但是0前面没有数了,也就是说从0到1是1厘米,从1到2是1厘米,从2到3是1厘米,从3到4是4厘米……(口误) 

  师:

我知道你的意思了,你数到这儿已经相当出色了!

孩子们,其实我觉得通过这个过程,知识本身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同学们这种互相争论、互相倾听、互相学习的氛围,很好。

要敢于坚持自己的意见,当然还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如果对方说得对,就要放弃自己的看法,用大人的话说就是,坚持真理,纠正错误。

刚才大家说的,肯定有的是对的,有的是不对的。

无论你说对了,还是说错了,都是勇敢的,好样的。

到底是5厘米,还是6厘米,这个答案不应该用老师来说,应该研究这条线段与刚才我们研究的1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看它包含了几个1厘米。

请看看屏幕,我们数一数。

 

  【评析:

学生的争论可谓精彩,教师在争论过程中没有任何倾向性的表态,这就给学生创造了非常宽松的表达空间。

最后,教师还是没有将重点放在谁对谁错这个问题上,而是将落点放在了“坚持真理,纠正错误”的世界观渗透上,可谓技高一筹。

的确,学生的认识有对有错,这很正常。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而不仅仅是学习的结果。

孩子在学习过程中,最可贵的不是对了还是错了,而是他们是否敢于表达、乐于倾听、善于学习。

只有这样的学习态度和氛围,才能使学生不仅学会了知识,更能学会学习。

最后的答案不是教师说了算,而是用事实说话,渗透给学生用实践验证理论的唯物主义实践观。

】 

  生:

1个1厘米,2个1厘米,3个1厘米,4个1厘米,5个1厘米。

 

  师:

这条线段包含了5个1厘米,所以它应该是多长?

 

  生:

5厘米。

 

  【评析:

答案终于出来了,由于教师前面成功的铺垫和引导,学生果然没有表现出失望,说明教师对于学习态度和学习结果的引导是成功的。

】 

  师:

如果包含4个1厘米呢?

 

  生:

就是4厘米。

 

  师:

要是包含6个1厘米呢?

 

  生:

就是6厘米。

 

  师:

下面我们练一练。

 

  课件练习题:

 

  4厘米有(4)个1厘米, 

  7cm厘米有(7)个1cm, 

  6个1厘米是(6)厘米, 

  8cm里面有8个(1cm)。

 

  (生逐一回答) 

  师:

说的真清楚,回答的很完整。

 

  【评析:

必要的练习是巩固知识的基本形式,教师在这里安排的练习题都是很基础的,这样做的目的一是巩固基础知识,二是鼓励学生信心十足的进入下面更深入的学习。

】 

  四、测量物体 

  师:

好了,我们认识了厘米。

但是数学知识不能光是纸上谈兵,要会应用,要会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

下面老师发给大家一张图,有小刀,有螺母,还有牙刷等等。

 

  (学生动手测量) 

  【评析:

强调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应用,体现了知识的价值。

】 

  师:

好了,同学们,小刀的长度量好了吗?

 

  生:

8厘米。

 

  生:

9厘米。

 

  师:

到底是多长?

我们让这位同学再量一遍。

一定要对准。

怎样对准,你们知道吗?

就是小刀的一端要对准0,另一端是9,那么小刀是多长呢?

 

  生:

9厘米。

 

  师:

刚才有同学说是8厘米,就是因为没有把0当作起点,而是把1对着小刀的一端了。

所以会出现错误。

 

  【评析:

带领学生正确测量小刀的长度,指导测量的基本方法,纠正错误,环节落点扎实。

】 

  (老师继续指导学生测量螺母、牙刷和铁钉的长度——略) 

  五、问题情境活用知识 

  师:

现在有一个问题等着我们。

有个同学叫小明,他也会测量的方法了,就是把尺子的0刻度线对准物体的一端,另一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

我们看看小明的这把尺子。

(展示教具)和我们的尺子是一样的,但是很不幸,小明家有一次着火了,结果呢这把尺子烧了一段。

(展示)就烧成这样了,这把破尺子还能量

吗?

能量这个打火机的长度吗?

 

  生:

能!

 

  师:

怎么破尺子还能量东西?

 

  生1:

因为打火机比尺子短。

 

  生2:

虽然烧掉了一段,但是还可以对准0,这样量(学生上台演示)。

 

  师:

对,虽然烧坏了一部分,但零刻度线还在,所以还能量。

但是,小明家真的很不幸,他家又着火了,把这边也烧掉了。

这回连零刻度线都没有了,还能量打火机的长度吗?

 

  生:

能!

 

  师:

怎么量?

 

  生:

从断掉的那点量。

 

  师:

那请你来量吧。

 

  (生上台演示) 

  【评析:

使用有趣的障碍情景,小明的尺子两次被烧,结果成为了一把“名副其实的破尺子了”,这个情景使学生的思考一步步地深入:

破尺子还能量物体吗?

来强调厘米作为单位的重要作用。

】 

  师:

现在是几厘米啊?

 

  生:

7厘米、8厘米。

 

  师:

这边对着4,这边对着12。

 

  生:

12减4等于8。

 

  师:

这位同学概括的方法很好,是用12减4就是8厘米。

我们一起来数一数,有几个1厘米。

 

  生:

(齐数)1、2、3、4、5、6、7、8。

 

  师:

对了,就是8厘米。

请同学回座位。

 

  (生:

是7.8厘米) 

  【评析:

通过数(shǔ),强调“有几个1厘米就是几厘米”这个学习重点,教学目标明确、重点突出。

】 

  师:

真的很精确,搞科学就是要精益求精,这个态度非常好。

好了同学们,刚才小明遇到的困难,一把尺子两端都烧掉了,其实我们遇到了很大的困难,但是我们居然还能用这把破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我们战胜了困难。

你们知道我们是依靠什么战胜了困难吗?

 

  生1:

智慧。

 

  生2:

依靠自己。

 

  生3:

依靠知识。

 

  生4:

依靠灵感。

 

  师:

(充分肯定的)你们说得都对,就是要依靠智慧,依靠自己,依靠知识,依靠灵感,来解决问题。

下面还有一个困难,怕不怕?

 

  生:

不怕。

 

  师:

看屏幕。

同样有一把尺子和一支铅笔,但铅笔和尺子都有一部分被一张纸片盖住了。

请你猜猜看,这支铅笔可能有多长?

 

  生1:

我觉得是6厘米。

因为1后面就是2。

 

  生2:

可能是7厘米。

应该比6厘米长一点儿。

 

  生3:

我觉得是8厘米。

 

  生4:

我觉得是10厘米。

 

  师:

可能是10厘米吗?

 

  生:

不可能。

最多就是9厘米。

 

  师:

9厘米可能吗?

 

  生:

不可能。

 

  师:

最有可能就是几厘米?

 

  生:

8厘米。

 

  师:

还有可能是……?

 

  生:

7厘米。

 

  师:

好,我们来看看。

 

  【评析:

虽然数学是一门科学,它很准确,但很多情况下会有不同的可能,这个环节就是利用“被纸片盖住的尺子”来引导学生思考可能性,同时利用前面总结出的计算技巧算出铅笔的长度。

刘老师利用这个环节既巩固了测量和计算的技巧,又发展了学生思维的全面性。

】 

  师:

现在,从3到10。

就是几厘米?

 

  生:

7厘米。

 

  师:

对!

10减3等于7。

如果铅笔的一端对着2呢?

 

  生:

长8厘米。

 

  师:

10减2等于8,就是8厘米。

所以可能是7厘米,也有可能是8厘米。

有没有可能是10厘米?

 

  生:

没有可能!

 

  师:

可能是6厘米吗?

 

  生:

不可能!

 

  师: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厘米,知道了1厘米有多长,还知道了1厘米和几厘米之间的关系,最后我们会用尺子来测量物体长度。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遇到了很多的困难,但是我们都通过自己的智慧解决了。

其实,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还会遇到很多的困难,我们还要用自己的智慧、知识、能力、灵感去解决它。

好不好!

 

  生:

好!

 

  师:

好了,这节课就上到这儿了,下课。

 

  【评析:

课堂的最后,刘老师在回顾知识目标的同时,进一步强调了利用自己的知识、智慧、能力、灵感去解决问题,体现了课程的多元目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政史地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