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473624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53 大小:1,017.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3页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3页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3页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3页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3页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3页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3页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3页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3页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3页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3页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3页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3页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3页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3页
亲,该文档总共5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docx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docx(5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docx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高中生物必修三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第一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1,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1)体液的分布体液细胞内液(存在于细胞中,约占2/3)血浆

(存在于细胞外,约占1/3)组织液

细胞外液淋巴

(2)对内环境的理解内环境与细胞外液是同一概念汗液、尿液、消化液、泪液等

液体不属于内环境的组成部分内环境主要包括组织液、血浆和淋巴,但不是只含这三

种,如脑脊液也属于内环境的组成部分④血浆中的血细胞、组织液中的组织细胞不属

于内环境的组成部分

2,血细胞的直接内环境是血浆;

毛细血管壁细胞的内环境是组织液和血浆;

组织细胞的内环境一般是组织液;

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一般是淋巴(液)

3,细胞外液的成分水:

约90%

蛋白质:

约7%-9%

无机盐:

约1%各种营养物质

血液运送的物质各种代谢废物

气体、激素等

淋巴、组织液与血浆的主要差别在于:

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

白质含量很少

4,细胞外液的酸碱度和渗透压

渗透压是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越多渗透压越大

(0.9%的NaCl溶液叫做生理盐水)

37℃时,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770kPa

血液的酸碱度经常保持相对稳定,只在一个狭窄的范围内变动

正常人血液的PH在7.35-7.45之间变动

人体细胞外液的体温一般维持在37℃左右

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是细胞外液理化性质的三个方面,三者的相对稳定状态是生活细胞

维持正常形态和功能的前提条件

5,血液酸碱度的相对稳定:

血液中每一缓冲对都是由一种弱酸和一种相应的强碱盐配合组

成的,具有缓冲作用

最主要的缓冲对有NaHCO3和H2CO3(例如:

肌肉运动时产生大量的乳酸进入血液,在血

浆中解离释放出较多的氢离子,氢离子与血浆中的碳酸氢盐结合形成碳酸,碳酸又进一

步分解成水和二氧化碳;当碱性物质如Na2CO3进入血液时,可与H2CO3反应生成NaHCO3,

过多的NaHCO3可由肾脏排出

 

第二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1,稳态:

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

定状态

2,机体内的各器官、系统的协调统一,依靠神经-体液-免疫网络的调节(主要调节机制)

3,内环境的稳定是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在正常情况下,人体的内环境总是处于

稳定状态的

4,肾脏的功能:

(1)排出机体的大部分代谢终产物以及进入体内的异物;

(2)维持机体内

盐代谢的平衡;(3)调节细胞外液量和血浆的渗透压;(4)维持机体内的酸碱平衡;(5)

产生生物活性物质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第一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1,

(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

反射:

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反应

反射

定义

形成

反射中枢

意义

举例

非条件反射

生来就有的,通过遗传而获得的先天性反射

通过遗传获得的

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

完成机体基本的生命活动

眨眼

条件反射

在生活中通过训练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

在生活中通过训练逐渐形成的

大脑皮层

大大提高人和动物适应复杂环境的能力

望梅止渴

2,反射完成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兴奋传导

反射弧结构

结构特点

功能

结构破坏对功能的影响

感受器

传入神经

神经中枢

传出神经

效应器

感受器

神经组织末梢的特殊结构

又外界刺激的信息转变为神经的兴奋

既无感觉

又无效应

传入神经

感觉神经元

将兴奋由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

既无感觉

又无效应

神经中枢

调节某一特定生理功能的神经元群

对传入的兴奋进行分析与综合

既无感觉

又无效应

传出神经

运动神经元

将兴奋由神经中枢传至效应器

只有感觉

无效应

效应器

运动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和腺体

对内外刺激发生相应的活动

只有感觉

无效应

相互联系

反射弧中任意一个环节中断,反射就不能发生,必须保持反射弧结构的完整性

3,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兴奋:

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

跃状态的过程

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这种电信号也叫神经冲动

(1)静息电位形成——外正内负

(2)受刺激时动作电位形成——外负内正受刺激部位钾离子主动转运进细胞,使细胞膜

上钠离子通道开放,膜两侧的静息电位差急剧减少,直到形成膜内正电位膜外负电位,,

阻止钠离子继续内流

(3)兴奋的传导——局部电流的形成(之前兴奋部位不断的依次恢复原先的电位)

(4)兴奋的传导方向——与神经元的细胞膜内的电流方向相同(刺激神经纤维的任何一

点,所产生的冲动均可沿着神经纤维向两侧方向同时传导)

4,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1)突触的结构:

每一神经元的轴突末梢只能与其他神经元的细胞体或突起相将接触,

此相接触部位称为突触;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分为许多小枝,每个小枝的末端膨大呈

杯状或球状,称为突触小体

突触突触前膜:

是轴突末梢突触小体的膜

突触间隙:

是突触前膜与突触后膜之间的间隙

突触后膜:

是与突触前膜相对应的胞体膜或突触膜

 

5,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过程

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过程是通过突触完成的,在突触小体内靠近突触前膜处含有大量

的小泡,叫突触小泡,其内含有神经递质

神经冲动通过轴突传递到突触小体,期内的突触小泡就将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里,通过

扩散作用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引发后膜电位发生变化,使突触后的神经元

产生兴奋或抑制,这样,兴奋就从一个神经元通过突触传递到了另一个神经元

(1)兴奋的传递过程:

轴突→突触小体→突触小泡→递质→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

后膜

(2)传递过程的信号变化:

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3)能量变化:

电能→化学能→电能

(4)传递特点:

单向传递方向:

一个神经元的轴突→另一个神经元的胞体或树突

 

6,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脑大脑间脑

小脑中脑

脑干脑桥

延髓

脊髓

周围神经系统躯体神经躯体感觉神经

躯体运动神经

内脏神经内脏感觉神经

内脏运动神经交感神经

副交感神经

7,神经系统的功能概述

大脑皮层神经系统的最高级中枢,条件反射主要是大脑皮质的功能

小脑与低位脑有双向纤维联系,小脑可调节躯体运动

脑干是脊髓与大脑间的上下通路,脑干中存在许多反射中枢

④下丘脑的主要机能是调节内脏的活动,其中有体温调节、摄食、饮水等重要中枢

 

8,人脑的高级功能

大脑皮层的有关功能区的划分

9,兴奋传导方向的判断

(1)若已知感受器和效应器,则兴奋传导的方向为:

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

出神经→效应器

(2)若不知感受器、效应器

依据灰质的性状判断:

脊髓灰质前角粗大,后脚狭长,与前角相连的是传出神经,与

后角相连的是传入神经,而神经冲动是由传入神经经神经中枢传导到传出神经的

依据神经节的位置判断:

有神经节的为传入神经

补充:

P27,王后雄

 

兴奋在神经元上的传导是双向的,而在神经元间的传导是单向的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与膜内电流方向一致,与膜外电流方向相反

10,记忆的类型及长期记忆的形成过程

记忆的类型:

瞬时记忆、短期记忆、长期记忆

长期记忆的形成过程:

外界信息输入

(通过视听触觉等)

瞬时记忆遗忘(信息丢失)

注意不重复

短期记忆遗忘

重复

长期记忆

永久记忆

第2节通过激素的调节

1,激素调节:

是指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发现的化学物质进行的调节

2,最早发现的激素:

促胰液素

3,七种激素的内分泌腺名称和生理作用的比较

激素名称

产生激素的内分泌腺名称

激素的主要生理作用

生长激素

垂体

促进生长,主要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和骨的生长

甲状腺激素

甲状腺

促进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尤其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具有重要影响,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胰岛素

胰岛B细胞

调节糖类代谢,降低血糖浓度

性激素

雄性激素

睾丸

促进雄雌生殖器官的发育和生殖细胞的生成,刺激并维持各自的第二性征;雌性激素能激发并维持雌性正常的性周期

雌性激素

卵巢

孕激素

卵巢

促进子宫内膜和乳腺等的生长发育,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

促激素

促甲状腺激素

垂体

维持甲状腺的正常生长发育,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垂体

维持肾上腺皮质的正常发育,促进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的合成和分泌

促性腺激素

垂体

维持性腺的正常生长发育,促进性激素的合成和分泌

胰高血糖素

胰岛A细胞

促使肝糖原分解为葡萄糖,使一些非糖物质转变成葡萄糖,使血糖升高

肾上腺皮质激素

盐皮质激素

肾上腺的皮质

调节水分和无机盐的代谢,促进肾小管对钠离子和水的重吸收以及对钾离子的排泄

糖皮质激素

肾上腺的皮质

调节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代谢,促进蛋白质的分解和抑制蛋白质的合成,并促进蛋白质、脂肪在肝脏内转变成糖原和葡萄糖;还能增强机体对有害刺激的抵抗力

补充:

下丘脑分泌…释放激素(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

抗利尿激素(促进肾小管对原尿中水分的重吸收)【如剧烈运动后或食

物过咸引起的抗利尿激素的增多】少:

侏儒症

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多:

巨人症

分泌生长激素(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和骨骼的生长)

肾上腺分泌肾上腺素(促进代谢,提高各种组织的兴奋性)【抢救危重病人】

卵巢分泌雌性激素促进生殖细胞的形成

睾丸分泌雄性激素维持第二性征少:

呆小症

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促进代谢,促进神经系统的发育)多:

甲亢

胸腺分泌胸腺激素(促进T细胞的成熟)

胰腺胰岛分泌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胰岛素降血糖,胰高血糖素降血糖)

下丘脑:

体液调节的中枢协同作用:

生长激素和甲状腺激素

拮抗作用:

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

垂体

各种内分泌腺

4,激素调节的实例——血糖平衡的调节

5,胰岛素是唯一降血糖的激素,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可升高血糖浓度

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

胰岛素能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降低;胰高血糖

素能促进糖原分解,并促进一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升高

6,反馈调节:

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

反馈调节是生命系统中非常普遍的调节机制,它对于机体维持稳态具有重要意义

正反馈:

使激素释放增强的反馈调节

负反馈:

使激素释放减弱的反馈调节

7,激素调节的特点:

微量和高效;通过体液传输;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能被特定激素作用的器官、细胞就是该激素的靶细胞、靶器官

第3节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1,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比较

神经调节

体液调节

区别

反应速度

迅速、准确

较缓慢

作用途径

神经冲动的传导和传递

体液运输

作用范围

有局限性

较广泛

作用时间

短暂

比较长

结构基础

反射弧

主要是内分泌腺

联系

不少内分泌腺本身直接或间接接受到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也影响到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动物的生命活动是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共同作用下完成的,但以神经调节为主

2,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是中枢神经系统;

体液调节主要是通过内分泌细胞分泌的各种激素来完成的;

神经--体液调节:

不少内分泌腺直接或间接的接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所以体液调节

成了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相当于反射弧上传出神经纤维的延长部分;

激素调节只是体液调节的主要方式(还有调节因子,如CO2等)

 

第四节免疫调节

1,免疫系统的组成

免疫系统免疫器官(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场所):

包括骨髓、胸腺、脾、

(发挥免疫作用的细胞)

免疫细胞等吞噬细胞T细胞(迁移到胸腺中成熟)

淋巴细胞B细胞(在骨髓中成熟)

(位于淋巴液、血液和淋巴结中)

免疫活性物质(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

抗体、

淋巴因子、溶菌酶等

2,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免疫作用的主要是淋巴细胞,淋巴细胞是由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分

化、发育而来的(其中一小部分造血干细胞流入胸腺,在胸腺内发育成淋巴细胞--T淋

巴细胞;另一部分在骨髓中发育成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当T细胞或B细胞受到抗原

刺激时,能够增殖分化成具有免疫效应的细胞——效应T细胞或浆细胞

3,细胞免疫中,效应T细胞还能释放出可溶性免疫活性物质——淋巴因子(如白细胞介素

等)淋巴因子大多是通过加强各种有关细胞的作用来发挥免疫效应的

4,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免疫:

是指机体识别“自己”、排除“异己”的一种特殊的保持性生理功能,主要由三道

防线组成

人体非特异第一道防线外部屏障:

皮肤、黏膜、正常菌群的拮抗作用

免疫性免疫内部屏障:

血脑屏障、血胎屏障

三道第二道防线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防线炎症反应

淋巴结的“过滤”作用

特异性免疫体液免疫:

浆细胞产生的抗体与抗原特异性结合

(第三道防线)细胞免疫:

效应T细胞使靶细胞裂解

5,抗原、抗体与淋巴因子的比较

抗原

抗体

淋巴因子

概念

可使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

抗原刺激后产生的,能与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

由T细胞释放的免疫活性物质

功能

免疫原性、反应原性

与抗原结合,为清除抗原作准备

增强免疫细胞的免疫效应

特点

异物性、大分子性、特异性

特异性

特异性

举例

天花病毒、癌细胞

抗毒素、凝集素

干扰素、白细胞介素

 

6,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

比较项目

体液免疫

细胞免疫

区别

作用物质

特异性抗体

增强免疫细胞活力的各类淋巴因子

作用对象

侵入内环境的抗原

被抗原侵入的宿主细胞

作用过程

关系

(1)对于外毒素,体液免疫发挥作用

(2)对于胞内寄生物,体液免疫先起作用,阻止几声病原体的传播感染,当计生病原体进入细胞后,细胞免疫将抗原释放,再由体液免疫最后清除

体液免疫

抗原

吞噬细胞(暴露抗原簇)处理抗原

T细胞:

产生淋巴因子(刺激B细胞增殖分化作用于抗体增强抗体攻击性)

B细胞:

增殖分化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

记忆细胞浆细胞

(产生抗体)

记忆细胞凝集抗原、使抗原暂时失去活性

(记住抗原进行

二次免疫)

裂解靶细胞通过吞噬细胞吞噬抗原

7,过敏反应:

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的抗原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

紊乱;特点:

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

也不会引起组织严重损伤,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1)免疫异常免疫缺陷先天性免疫缺陷

(胸腺发育不良,摘除胸腺所导致的情况是细胞免疫丧失,

体液免疫下降)

获得性免疫缺陷(艾滋病AIDS,HIV病毒)

致病机理:

攻击T细胞

自身免疫生物体的免疫功能过强攻击人体正常细胞

(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

(2)过敏反应:

引起过敏反应——过敏原

特点:

反应快、消退快、一般不损伤正常组织(一定属于二次免疫)

(3)免疫学应用:

疫苗减毒或者灭活的抗原(使人产生记忆细胞)

器官移植难题——免疫排斥

8,免疫系统除了具有防卫功能外,还有监控和清除功能:

监控并清除体内已经衰老或

因其他因素而被破坏的细胞,以及癌变的细胞

免疫系统正是通过它的防卫功能、监控和清除功能,实现它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第3章植物的激素调节(第一节植物生长素的发现)

1,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时间

实验过程及结果

结论

1880年

达尔文研究光照对胚芽鞘生长的影响:

(1)胚芽鞘受到单侧光刺激,弯向光源生长

(2)切去胚芽鞘尖端,单侧光照射,胚芽鞘直立生长(3)将胚芽鞘尖端用锡箔小帽照起来,单侧光照射,胚芽鞘直立生长(4)单侧光只照射胚芽鞘尖端,胚芽鞘仍弯向光源生长

单侧光照射使胚芽鞘尖端产生某种刺激,此刺激对下部伸长区产生影响,因而出现向光性弯曲

1910年

詹森的实验证明,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刺激可以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

“刺激”可以透过琼脂片

1914年

拜尔将胚芽鞘尖端切下,并移至一侧,置于黑暗中胚芽,发现胚芽鞘向放尖端的对侧弯曲生长

胚芽鞘弯曲生长是因为尖端产生的某种化学物质,并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

1928年

荷兰科学家温特,把切下的胚芽鞘尖端放在琼脂块上,几小时后,移去胚芽鞘尖端,并将琼脂切成小块,放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切面的一侧,胚芽鞘向放置琼脂块的对侧弯曲生长

胚芽鞘尖端产生了某种物质,向下运输,促进下部生长,命名为生长素

1934年

荷兰科学家郭葛等人,从一些植物中分离出了这些能促进植物生长的物质——吲哚乙酸

生长素是IAA

植物激素:

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

影响的微量有机物

特点:

内生;能移动;低浓度有调节效应

2,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

产生:

在植物体内,生长素主要在叶原基、嫩叶和发育着的种子中产生

分布:

植物体内大多集中在生长旺盛的部位(如胚芽鞘、芽和根尖的分生组织、形成层、

受精后的子房和幼嫩的种子等)

产生部位﹤积累部位如顶芽﹤侧芽,分生区﹤伸长区

衰老组织﹤生长旺盛的部位如老根﹤生长点

3,生长素的运输特点:

极性运输(纵向运输)从植物体形态学的上端向下端运输,不受重力影响

横向运输指生长素由单侧光、重力等外界因素引起的在产生部位中的横向运输

非极性运输:

在成熟组织中,生长素可以通过韧皮部进行非极性运输

生长素的运输方式:

主动运输,需要ATP

补充:

P73王后雄非极性运输图

 

补充:

P73王后雄植物向性运动的人工实验方法归类

 

4,植物的感性运动和向性运动

感性运动:

植物受到不定向的外界刺激而引起的局部运动

向性运动:

植物受到一定方向的外界刺激而引起的局部运动

5,生长素和生长激素

归属

化学本质

产生部位

功能

作用特点

生长素

植物激素

吲哚乙酸

植物体内一定部位产生,无专门分泌器官

调节植物的生理活动

微量高效,与靶细胞结合发挥作用后迅速失活

生长激素

动物激素

蛋白质

垂体

促进动物生长,特别是蛋白质的合成和骨的生长

第2节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1,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1)生长素的作用表现出的两重性

一般情况下,在低浓度时促进生长,浓度过高时抑制生长,甚至会杀死细胞

(2)植物的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不同

根、茎、芽敏感程度为根>茎>芽

(3)双子叶植物一般比单子叶植物敏感

人工合成的化学物质如NAA、2,4-D等具有与IAA相似的生理效应,可用于防止果

实和叶片脱落、促进结实、获得无子果实、促使扦插枝条生根等

适宜浓度的生长素可以促进生根,农业生产上常用的是生长素类似物

2,根的向地性和茎的背地性

3,顶端优势

概念:

顶芽优先生长,侧芽生长受到抑制的作用

原因:

顶芽-产生-生长素-纵向运输-侧芽--顶芽-少-促进生长---顶端优势现象

侧芽-多-抑制生长---

解除方法:

去掉顶芽

4,生长素在实践中的应用——培育无子果实

(1)生长素促进果实发育

刺激发育成

受精卵胚珠种子

合成

生长素有子果实

促进

子房果实

(2)无子果实的获取

花蕾期去雄受精卵(无)

不能形成

子房果实

促进

外源生长素

生长素只是促进细胞的生长,并未改变其遗传物质

分离无子果实的细胞经植物组织培养后,所得的个体仍为正常个体

(3)促进扦插枝条生根

用扦插枝条的方法繁殖后代是营养生殖(很多植物的扦插枝条不容易生根成活,这时可

先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溶液浸泡插条的下端,然后栽植下去,很容易生根成活

(4)防止落花落果

 

第3节其他植物因素

种类

主要产生部位

分布(作用部位)

传导方向

功能

促进作用

抑制作用

生长素

叶原基、嫩叶、发育着的种子

大多集中在生长旺盛的部位

极性运输、非极性运输尖端可横向运输

扦插枝条生根,植物生长,果实发育

花蕾脱落,侧枝生长,块茎形成,叶片衰老

赤霉素

未成熟的种子、幼根和幼芽

较多存在于生长旺盛的部位

可上下传导,无极性传导的特点

细胞分裂,诱导а-淀粉酶的形成,,植物抽薹开花

成熟、侧芽休眠,衰老,块茎形成

细胞分裂素

主要是根尖

主要存在于进行细胞分裂的部位

主要从根部经木质部运到地上部分

细胞分裂和扩大;诱导芽分化,种子发芽

不定根的形成,侧芽形成,叶片衰老

乙烯

高等植物各器官都能产生乙烯,但主要产生和分布于分生组织、种子萌发、花刚凋谢和果实成熟时

被动扩散

细胞扩大,果实成熟,器官脱落

生长素的转运,茎和根的生长

脱落酸

根冠、萎蔫的叶片等

将要脱落的器官和组织中较多

上下运输,无极性传导的特点

器官脱落,气孔关闭,侧芽、块茎休眠,叶片衰老,果实产生乙烯

种子发芽,生长素运输,植物生长

1,五类植物激素具有相同的特点:

均由植物体的一定部位产生,即由植物细胞产生均

由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含量极少④调节作用较为显著⑤可以共存于同一植物体内

不同点:

对于植物的生理效应不同起作用的时期不同

2,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

概念:

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称为植物生长调节剂,生长

素类似物就是植物生长的调节剂

特点:

植物生长调节剂具有容易合成,原料广泛,效果稳定等优点

3,几种常见的植物生长调节剂的生理作用

(1)IBA、NAA和2,4-D均可促使一些不生根的植物插条顺利生根,使用浓度一般为

10-100mg/l

(2)促进结实

(3)促进菠萝开花

(4)组织器官脱落

(5)抑制花芽分化,延迟开花

4,常用除草剂可分为:

非选择性除草剂和选择性除草剂

 

5,植物激素间的相互关系:

同化作用异化作用

(合成自身物质)(分解自身物质)

物质增加提供能量

细胞生长、体积变大细胞分裂、数目增多

纵向伸长横向变粗促进

促进促进

生长素、乙烯

赤霉素细胞分裂素

从上图可总结为

(1)相互促进的激素有

促进生长的激素:

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

延缓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