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数》课堂实录张齐华.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476194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2.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平均数》课堂实录张齐华.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平均数》课堂实录张齐华.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平均数》课堂实录张齐华.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平均数》课堂实录张齐华.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平均数》课堂实录张齐华.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平均数》课堂实录张齐华.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平均数》课堂实录张齐华.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平均数》课堂实录张齐华.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平均数》课堂实录张齐华.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平均数》课堂实录张齐华.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平均数》课堂实录张齐华.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平均数》课堂实录张齐华.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平均数》课堂实录张齐华.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平均数》课堂实录张齐华.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平均数》课堂实录张齐华.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平均数》课堂实录张齐华.docx

《《平均数》课堂实录张齐华.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平均数》课堂实录张齐华.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平均数》课堂实录张齐华.docx

《平均数》课堂实录张齐华

“平均数”教学实录1(张齐华〕

时间

地点:

组织教学:

师:

好,让我来看看三一班的孩子是否进入学习状态,我找到了一位男生,他的眼神告诉我,他已经做好充分的准备啦。

真好。

我发现咱班女生的眼神比男生亮一点,这儿,整体水平差不多。

我们等音乐结束,我们就上课。

师:

不会说不认识我吧。

生:

认识。

师:

是的,天天都在你们教室门口走来走去,今天张老师选择和三一班的孩子来上一节数学课,高兴吗。

生:

高兴。

师:

眼神看着就不情愿,高兴吗?

生:

高兴。

师:

张老师和大伙沟通一下,我有个要求,因为已经第三节课,早饭已经消化的差不多啦,答复下列问题的声音千万不要太响亮,很响亮会伤神,没关系,我会给你们递话筒,只要你们用温柔的声音说话就行了,保证全场都能听见。

但是你的声音不能拖沓,我最忍受不了的,特别是三二班的孩子,我问,我们的孩子准备好了吗?

他们答复:

准——备——好——啦!

生:

笑。

师:

大家可能发现,张老师说话的语速有些快。

张老师是个急性子,说话特别快。

张老师昨时希望三一班的孩子说话的速度稍微快一点。

师:

四个字——干脆利落。

两个字——简洁。

一个字——快。

可以吗

生:

可以〔声音小点〕

师:

可以吗?

生:

可以

师:

其实,这可以压缩一半。

有一半的时间是可以腾出来的。

师:

这就叫聪明,你说三年级六个班,除了我自已班,我上哪个班啦。

干吗非要上三一班呢,因为三一班有他独到的地方,

师:

其实,名声传在外面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四十分钟里头,咱三一班的孩子是不是真是是个传说。

师:

准备好了吗?

生:

准备好了。

师:

上课

师:

同学好。

生:

老师好。

师:

从第一节课开始,眼神就亮的孩子。

一、建立意义

师:

喜欢体育运动吗?

生:

(齐)喜欢!

师:

最拿手的是什么?

生:

跑步

师:

小伙子,一看就是个跑步健将。

生:

游泳

师:

看不出来,文弱的女生最拿手的是游泳。

生:

跳绳,

生:

踢足球

师:

发现三一班每人都有自已的运动强项,不过,你们知道站在你面前的张老师的体育强项是什么?

生:

打篮球。

师:

都看出来吧。

从哪看出来。

生:

瘦,长得很高。

〔学生七嘴八舌〕

师:

真是心有灵犀一点通。

可是我郁闷的是什么呢?

师:

前两天我和班上的几个孩子说,张老师最拿手是篮球,你猜他们怎么答复。

切。

瞧你那身材,还篮球呢?

于是有一天,我很不服气地说,好,ABC三小伙子,哪一天,我们PK一下。

师:

一分钟投篮比赛,谁投的多谁胜。

想见见这三位男生吗?

生:

想,

师:

注意观察。

出场。

师:

猜猜看,谁先来。

生:

老师

师:

老师不应该这么强势。

师:

首先出场的是小强,想知道他一分钟投了几个球?

生:

师:

〔课件展示〕小强1分钟投中了5个球。

可是,小强对这一成绩似乎不太满意,觉得好似没有发挥出自己的真实水平。

他对我说,老师能再给我两次时机吗?

想再投两次。

如果你是张老师,你会同意他的要求吗?

生:

同意。

生:

不同意。

师:

我请同学说一下你的理由。

生:

该给时机,因为这样公平一点。

生:

不该,他开始说你投得不好,那你为什么还要给他时机。

师:

对,既然你投得不好,就不能给时机。

生:

该,一是公平,二是一开始发挥不好是正常的。

师:

多么宽广的胸怀。

师:

于是就给他呵呵,还真和我想到一块儿去了。

不过,小强后两次的投篮成绩很有趣。

(师出示小强的后两次投篮成绩:

5个,5个。

生会心地笑了)

师:

怎么啦

生:

一模一样

师:

要表示小强1分钟投中的个数,用哪个数比较合适?

生:

5。

师:

为什么?

我把耳朵说明你可以直接说。

生:

他每次都投中5个,用5来表示他1分钟投中的个数最合适了。

师:

对,小强比赛结束,站一边去。

该谁出场啦

生:

小林。

师:

想知道小林1分钟投中几个呢?

生:

师:

小林一看同伴发挥不够优秀,小林铆足了劲。

(师出示小林第一次投中的个数:

3个)

师:

孩子们都笑了,大家不要笑他,他心里特难过。

师:

他看到自已投了3个,会不会找老师商量什么?

生:

会。

师:

商量什么?

生:

商量再给他两次时机。

生:

正是同龄的孩子都能理解对方的心。

师:

没错,小林说,张老师,我发挥的也不好,能不能也给我两次时机。

(出示小林的后两次成绩:

4个,5个)三次投篮,结果怎么样?

师:

成绩是出来的,但聪明的孩子却安静下来啦,麻烦来啦。

师:

三次成绩各不相同。

这一回,又该用哪个数来表示小林1分钟投篮的一般水平呢?

生:

我觉得可以用4来表示。

师:

我是听到很强烈的声音,但并不说明你的声音可以覆盖别人的声音。

师:

认为用4表示小林的成绩请举手。

有没有不同意?

生:

没有。

师:

是不是彩排好的。

惊人的一致,我就不同意。

你们有本领反驳我。

生:

师:

反驳是要别人先亮出观点。

师:

我认为用5代表比较合适。

因为他最后一次投入5个。

师:

你们认为4比5更能代表小林的成绩。

师:

小组四人讨论一下。

生热烈讨论。

师:

举手是有技巧的,有的人这样举〔低〕,这是告诉老师,这是假举,老师别提问我,有的人这样举〔高〕,还微微颤抖,这是告诉老师我能。

师:

该用哪个数来表示呢?

生:

可以用4来表示,因为3、4、5三个数,中间那个4不动,把5拿1个给前面3。

就都是4,而且一共投的总数不变。

师:

有道理吗?

生:

师:

三一班的孩子在表达自已的观点前,总是先倾听别人的观点,这是非常好的习惯。

你还有补充。

生:

师:

我先把他的好方法消化一下。

(师结合学生的交流,呈现移多补少的过程,如图)

师:

师:

数学上,像这样从多的里面移一些补给少的,使得每个数都一样多。

这一过程就叫“移多补少”。

移完后,小林每分钟看起来都投中了几个?

生:

(齐)4个。

师:

能代表小林1分钟投篮的一般水平吗?

生:

(齐)能!

师:

轮到小刚出场了。

(出示图2)小刚也投了三次,成绩同样各不相同。

这一回,又该用几来代表他1分钟投篮的一般水平呢?

同学们先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里交流自己的想法。

生:

我觉得可以用4来代表他1分钟的投篮水平。

他第二次投中7个,可以移1个给第一次,再移2个给第三次,这样每一次看起来好似都投中了4个。

所以用4来代表比较合适。

(结合学生交流,师再次呈现移多补少过程,如图3)

师:

还有别的方法吗?

生:

我们先把小刚三次投中的个数相加,得到12个,再用12除以3等于4个。

所以,我们也觉得用4来表示小刚1分钟投篮的水平比较合适。

[师板书:

3+7+2=12(个),12÷3=4(个)]

师:

像这样先把每次投中的个数合起来,然后再平均分给这三次(板书:

合并、平分),能使每一次看起来一样多吗?

生:

能!

都是4个。

师:

能不能代表小刚1分钟投篮的一般水平?

生:

能!

师:

其实,无论是刚刚的移多补少,还是这回的先合并再平均分,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

生:

使原来几个不相同的数变得同样多。

师:

数学上,我们把通过移多补少后得到的同样多的这个数,就叫做原来这几个数的平均数。

(板书课题:

平均数)比方,在这里(出示图1),我们就说4是3、4、5这三个数的平均数。

那么,在这里(出示图3),哪个数是哪几个数的平均数呢?

在小组里说说你的想法。

生:

在这里,4是3、7、2这三个数的平均数。

师:

不过,这里的平均数4能代表小刚第一次投中的个数吗?

生:

不能!

师:

能代表小刚第二次、第三次投中的个数吗?

生:

也不能!

师:

奇怪,这里的平均数4既不能代表小刚第一次投中的个数,也不能代表他第二次、第三次投中的个数,那它究竟代表的是哪一次的个数呢?

生:

这里的4代表的是小刚三次投篮的平均水平。

生:

是小刚1分钟投篮的一般水平。

(师板书:

一般水平)

师:

最后,该我出场了。

知道自己投篮水平不怎么样,所以正式比赛前,我主动提出投四次的想法。

没想到,他们竟一口答应了。

前三次投篮已经结束,怎么样,想不想看看我每一次的投篮情况?

(师呈现前三次投篮成绩:

4个、6个、5个,如图4)

师:

猜猜看,三位同学看到我前三次的投篮成绩,可能会怎么想?

生:

他们可能会想:

完了完了,肯定输了。

师:

从哪儿看出来的?

生:

你们看,光前三次,张老师平均1分钟就投中了5个,和小强并列第一。

更何况,张老师还有一次没投呢。

生:

我觉得不一定。

万一张老师最后一次发挥失常,一个都没投中,或只投中一两个,张老师也可能会输。

生:

万一张老师最后一次发挥超常,投中10个或更多,那岂不赢定了?

师:

情况究竟会怎么样呢?

还是让我们赶紧看看第四次投篮的成绩吧。

(师出示图5)

师:

凭直觉,张老师最终是赢了还是输了?

生:

输了。

因为你最后一次只投中1个,也太少了。

师:

不计算,你能大概估计一下,张老师最后的平均成绩可能是几个吗?

生:

大约是4个。

生:

我也觉得是4个。

师:

英雄所见略同呀。

不过,第二次我明明投中了6个,为什么你们不估计我最后的平均成绩是6个?

生:

不可能,因为只有一次投中6个,又不是次次都投中6个。

生:

前三次的平均成绩只有5个,而最后一次只投中1个,平均成绩只会比5个少,不可能是6个。

生:

再说,6个是最多的一次,它还要移一些补给少的。

所以不可能是6个。

师:

那你们为什么不估计平均成绩是1个呢?

最后一次只投中1个呀!

生:

也不可能。

这次尽管只投中1个,但其他几次都比1个多,移一些补给它后,就不止1个了。

师:

这样看来,尽管还没得出结果,但我们至少可以肯定,最后的平均成绩应该比这里最大的数——

生:

小一些。

生:

还要比最小的数大一些。

生:

应该在最大数和最小数之间。

师:

是不是这样呢?

赶紧想方法算算看吧。

[生列式计算,并交流计算过程:

4+6+5+1=16(个),16÷4=4(个)]

师:

和刚刚估计的结果比较一下,怎么样?

生:

确实在最大数和最小数之间。

师:

现在看来,这场投篮比赛是我输了。

你们觉得问题主要出在哪儿?

生:

最后一次投得太少了。

生:

如果最后一次多投几个,或许你就会赢了。

师:

试想一下:

如果张老师最后一次投中5个,甚至更多一些,比方9个,比赛结果又会如何呢?

同学们可以通过观察来估一估,也可以动笔算一算,然后在小组里交流你的想法。

(生估计或计算,随后交流结果)

生:

如果最后一次投中5个,那么只要把第二次多投的1个移给第一次,很容易看出,张老师1分钟平均能投中5个。

师:

你是通过移多补少得出结论的。

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生:

我是列式计算的。

4+6+5+5=20(个),20÷4=5(个)。

生:

我还有补充!

其实不用算也能知道是5个。

大家想呀,原来第四次只投中1个,现在投中了5个,多出4个。

平均分到每一次上,每一次正好能分到1个,结果自然就是5个了。

师:

那么,最后一次如果从原来的1个变成9个,平均数又会增加多少呢?

生:

应该增加2。

因为9比1多8,多出的8个再平均分到四次上,每一次只增加了2个。

所以平均数应增加2个。

生:

我是列式计算的,4+6+5+9=24(个),24÷4=6(个)。

结果也是6个。

二、深化理解

师:

现在,请大家观察下面的三幅图,你有什么发现?

把你的想法在小组里说一说。

(师出示图6、图7、图8,三图并排呈现)

(生独立思考后,先组内交流想法,再全班交流)

生:

我发现,每一幅图中,前三次成绩不变,而最后一次成绩各不相同。

师:

最后的平均数——

生:

也不同。

师:

看来,要使平均数发生变化,只需要改变其中的几个数?

生:

一个数。

师:

瞧,前三个数始终不变,但最后一个数从1变到5再变到9,平均数——

生:

也跟着发生了变化。

师:

难怪有人说,平均数这东西很敏感,任何一个数据的“风吹草动”,都会使平均数发生变化。

现在看来,这话有道理吗?

(生:

有)其实呀,善于随着每一个数据的变化而变化,这正是平均数的一个重要特点。

在未来的数学学习中,我们将就此作更进一步的研究。

大家还有别的发现吗?

生:

我发现平均数总是比最大的数小,比最小的数大。

师:

能解释一下为什么吗?

生:

很简单。

多的要移一些补给少的,最后的平均数当然要比最大的小,比最小的大了。

师:

其实,这是平均数的又一个重要特点。

利用这一特点,我们还可以大概地估计出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生:

我还发现,总数每增加4,平均数并不增加4,而是只增加1。

师:

那么,要是这里的每一个数都增加4,平均数又会增加多少呢?

还会是1吗?

生:

不会,应该增加4。

师:

真是这样吗?

课后,同学们可以继续展开研究。

或许你们还会有更多的新发现!

不过,关于平均数,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隐藏在这几幅图当中。

想不想了解?

生:

想!

师:

以图6为例。

仔细观察,有没有发现这里有些数超过了平均数,而有些数还不到平均数?

(生点头示意)比较一下超过的部分与不到的部分,你发现了什么?

生:

超过的部分和不到的部分一样多,都是3个。

师:

会不会只是一种巧合呢?

让我们赶紧再来看看另两幅图(指图7、图8)吧?

生:

(观察片刻)也是这样的。

师:

这儿还有几幅图,(出示图1和图3)情况怎么样呢?

生:

超过的部分和不到的部分还是同样多。

师:

奇怪,为什么每一幅图中,超出平均数的部分和不到平均数的部分都一样多呢?

生:

如果不一样多,超过的部分移下来后,就不可能把不到的部分正好填满。

这样就得不到平均数了。

生:

就像山峰和山谷一样。

把山峰切下来,填到山谷里,正好可以填平。

如果山峰比山谷大,或者山峰比山谷小,都不可能正好填平。

师:

多生动的比方呀!

其实,像这样超出平均数的部分和不到平均数的部分一样多,这是平均的第三个重要特点。

把握了这一特点,我们可以巧妙地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师出示如下三张纸条,如图9)

师:

张老师大概估计了一下,觉得这三张纸条的平均长度大约是10厘米。

(呈现图10)不计算,你能根据平均数的特点,大概地判断一下,张老师的这一估计对吗?

生:

我觉得不对。

因为第二张纸条比10厘米只长了2厘米,而另两张纸条比10厘米一共短了5厘米,不相等。

所以,它们的平均长度不可能是10厘米。

师:

照你看来,它们的平均长度会比10厘米长还是短?

生:

应该短一些。

生:

大约是9厘米。

生:

我觉得是8厘米。

生:

不可能是8厘米。

因为7比8小了1,而12比8大了4。

师:

它们的平均长度到底是多少,还是赶紧口算一下吧。

……

三、拓展展开

师:

下面这些问题,同样需要我们借助平均数的特点来解决。

瞧,学校篮球队的几位同学正在进行篮球比赛。

我了解到这么一份资料,说李强所在的快乐篮球队,队员的平均身高是160厘米。

那么,李强的身高可能是155厘米吗?

生:

有可能。

师:

不对呀!

不是说队员的平均身高是160厘米吗?

生:

平均身高160厘米,并不表示每个人的身高都是160厘米。

万一李强是队里最矮的一个,当然有可能是155厘米了。

生:

平均身高160厘米,表示的是篮球队员身高的一般水平,并不代表队里每个人的身高。

李强有可能比平均身高矮,比方155厘米,当然也可能比平均身高高,比方170厘米。

师:

说得好!

为了使同学们对这一问题有更深刻的了解,我还给大家带来了一幅图。

(出示中国男子篮球队队员的合影,图略)画面中的人,相信大家一定不陌生。

生:

姚明!

师:

没错,这是以姚明为首的中国男子篮球队队员。

老师从网上查到这么一则数据,中国男子篮球队队员的平均身高为200厘米。

这是不是说,篮球队每个队员的身高都是200厘米?

生:

不可能。

生:

姚明的身高就不止2米。

生:

姚明的身高是226厘米。

师:

看来,还真有超出平均身高的人。

不过,既然队员中有人身高超过了平均数——

生:

那就一定有人身高不到平均数。

师:

没错。

据老师所查资料显示,这位队员的身高只有178厘米,远远低于平均身高。

看来,平均数只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水平,并不代表其中的每一个数据。

好了,探讨完身高问题,我们再来看看池塘的平均水深。

(师出示图11)

师:

冬冬来到一个池塘边。

低头一看,发现了什么?

生:

平均水深110厘米。

师:

冬冬心想,这也太浅了,我的身高是130厘米,下水游泳一定没危险。

你们觉得冬冬的想法对吗?

生:

不对!

师:

怎么不对?

冬冬的身高不是已经超过平均水深了吗?

生:

平均水深110厘米,并不是说池塘里每一处水深都是110厘米。

可能有的地方比较浅,只有几十厘米,而有的地方比较深,比方150厘米。

所以,冬冬下水游泳可能会有危险。

师:

说得真好!

想看看这个池塘水底下的真实情形吗?

(师出示池塘水底的剖面图,如图12)

生:

原来是这样,真的有危险!

师:

看来,认识了平均数,对于我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还真有不少帮助呢。

当然,如果不了解平均数,闹起笑话来,那也很麻烦。

这不,前两天,老师从最新的《健康报》上查到这么一份资料。

(师出示:

《2007年世界卫生报告》显示,目前中国男性的平均寿命大约是71岁)

师:

可别小看这一数据哦130年前,也就在张老师出生那会儿,中国男性的平均寿命大约只有68岁。

比较一下,发现了什么?

生:

中国男性的平均寿命比原来长了。

师:

是呀,平均寿命变长了,当然值得高兴喽。

可是,一位70岁的老伯伯看了这份资料后,不但不高兴,反而还有点难过。

这又是为什么呢?

生:

我想,老伯伯可能以为平均寿命是71岁,而自己已经70岁了,看来只能再活1年了。

师:

老伯伯之所以这么想,你们觉得他懂不懂平均数。

生:

不懂!

师:

你们懂不懂?

(生:

懂)既然这样,那好,假设我就是那位70岁的老伯伯,你们打算怎么劝劝我?

生:

老伯伯,别难过。

平均寿命71岁,并不是说每个人都只能活到71岁。

如果有人只活到六十几岁,那么,你不就可以活到七十几岁了吗?

师:

原来,你是把我的幸福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呀!

(生笑)不过,还是要感谢你的劝告。

别的同学又是怎么想的呢?

生:

老伯伯,我觉得平均寿命71岁反映的只是中国男性寿命的一般水平,这些人中,一定会有人超过平均寿命的。

弄不好,你还会长命百岁呢!

师:

谢谢你的祝福!

不过,光这么说,好似还不足以让我彻底放心。

有没有谁家的爷爷或是老太爷,已经超过71岁的?

如果有,那我可就更放心了。

生:

我爷爷已经78岁了。

生:

我爷爷已经85岁了。

生:

我老太爷都已经94岁了。

师:

真有超过71岁的呀!

猜猜看,这一回老伯伯还会再难过吗?

生:

不会了。

师:

探讨完男性的平均寿命,想不想了解女性的平均寿命?

有谁愿意大胆地猜猜看?

生:

我觉得中国女性的平均寿命大约有65岁。

生:

我觉得大约有73岁。

(师呈现相关资料:

中国女性的平均寿命大约是74岁)

师:

发现了什么?

生:

女性的平均寿命要比男性长。

师:

既然这样,那么,如果有一对60多岁的老夫妻,是不是意味着,老奶奶的寿命一定会比老爷爷长?

生:

不一定!

生:

虽然女性的平均寿命比男性长,但并不是说每个女性的寿命都会比男性长。

万一这老爷爷特别长寿,那么,他完全有可能比老奶奶活得更长些。

师:

说得真好!

走出课堂,愿大家能带上今天所学的内容,更好地认识生活中与平均数有关的各种问题。

下课!

〔《小学教学》2009年第4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