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中考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476736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48.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青海中考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青海中考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青海中考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青海中考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青海中考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青海中考语文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青海中考语文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青海中考语文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青海中考语文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青海中考语文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青海中考语文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青海中考语文试题.docx

《青海中考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青海中考语文试题.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青海中考语文试题.docx

青海中考语文试题

2019年青海省中考语文试题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本试卷为试题卷,不允许作为答题卷使用,答题部分请在答题卡上作答,否则无效。

  3.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点、考场、座位号写在答题卡上,时填写在试卷上

  4.选择题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非选择题用0.5毫米的黑色签字笔答在答题卡相应位置,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一、基础知识及运用能力展示(20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2分)()

  A.触目伤怀海市蜃楼  佃农(diàn)  黄晕(yùn)

  B.强词夺理  酣然入梦  斡旋(wó)震悚(sǒng)

  C.舍身求法拈轻怕重  宽宥(yóu)  殉职(xùn)

  D.浮光掠影走头无路翌日(lí) 修葺(qì)

【答案】1.D【走投无路翌日(yì)】

2.下列加点的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雨是下下停停,停停下下,不是络绎不绝,下起来没完,而且并不使人气闷。

B.鲁迅先生在创作小说时善于寻章摘句,因此具有创造性,能带给读者深刻的体会。

C.他平日一向沉默寡言,想不到在这次辩论会上竟侃侃而谈,令人大吃一惊。

D.优秀的文学作品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对人的促进和影响是与日俱增的。

【答案】2.C【A错用对象。

络绎不绝:

形容行人车马来来往往,接连不断。

不能用来形容雨;B褒贬不分。

寻章摘句:

现指写作时套用现成词句,缺乏创造性。

或读书时只摘取漂亮词句,不做深入研究。

也指搜寻,摘取文章的片段词句;读书限于文字的推求。

C侃侃而谈:

意思是指人理直气壮、从容不迫地说话。

古时候用来形容人善于交谈,有风度,含褒义。

使用正确;D.错用对象。

用于人的思想感情,指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增长。

不能用来形容“促进和影响”。

所以答案为C。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

A.中国人民正在为建设一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

B.我生长在青海湖边是一片美丽富饶的土地。

C.吴狄和李强赛跑,经过激烈地竞争,他终于取得了胜利。

D.不管鸟的翅膀多么完美,如果不凭借空气,就永远不能飞到天空。

【答案】3.D【A.缺宾语,句末加“而努力”;B.句式杂糅,改为“我生长在青海湖边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

”;C.表意不明,有歧义;D.正确。

4.请补出下列各句中的空缺部分。

(任选10个填空;若全填,则按前10个空计分,10分)

(1)长大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余光中《乡愁》)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马。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3)杨花榆荚无才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韩愈《晚春》)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长歌怀采薇。

(王绩《野望》)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卖炭得钱何所营(白居易《卖炭翁》)

(6)成语“秋水伊人”源自《蒹葭》中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李清照的《渔家傲》词中化用了庄子典故和仙山传说,表达词人有高飞之忘、向往理想境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风休住,_____________________。

(8)受国,是炎黄子孙心中水远的情结,是我国五千年文明史中一个永恒的主题。

请写出古诗词中抒发爱国情怀的连续的两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②枯藤老树昏鸦③惟解漫天作雪飞④相顾无相识⑤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⑥所谓伊人,在水一方⑦九万里风鹏正举蓬舟吹取三山去⑧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5.下面句子的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①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

②不但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

③文字是一道桥梁。

④通过了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

A.③④①②B.③①④②C.①②④③D.②①④③

【答案】1.D【走投无路翌日(yì)】

6.下面相关连接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史记》一一史学巨著一一司马迁一中国(汉代)

B.《红岩》一一小说一一罗广斌杨益言一一中国(现代)

C.《昆虫记》一一科普作品一一法布尔一一法国

D.《红星照耀中国》一一小说一埃德加.斯诺一一美国

【答案】6.D【《红星照耀中国》不是小说,是纪实作品】

二、综合性学习能力展示(9分)

长江源学校八年级准备开展“低碳生活,从我做起”"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加并回答问题。

本报讯为进一步提升青海省海西州天峻县美誉度,让更多文化体育旅游爱好者了解天峻,走进天峻,5月10日,2019徒步中国・全国徒步大会天峻站活动推介发布会在西宁举行。

本次活动是为积极响应“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忠民工程”决策部署举办的大型群众性文体活动。

徒步活动国绕“寻找中国最原生景观一一採秘神湖之源,朝拜吉科神山”为主题,这次活动将历时3天,分3个赛段,行程48公里。

据悉,来自全国各地,尤其是海西州天峻县内徒步爱好者700余人将齐天峻,一展徒步运动风,与天峻进行一场亲密之旅。

(《(西海都市报》2019年5月10日,有删改)

7.阅读上面的文字,用一句话概括新闻的内容。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7.2019全国徒步大会天峻站活动推介发布会在西宁举行

8.根据下图,请你用“因为……,所以…”的句式,写出在学生中开展“低碳生活方式”宣传的意义。

(2分)

9.八年级语文组准备开展低碳生活方面的知识赛,下面的通知在格式和内容方面存在问题,请至少找出两处并改正。

(2分)

通知

兹定于本周五举行八年级学生“低生活知识”竞赛,请各班选派五名学生代表准时参加。

此致

敬礼

八年级语文教研组

2019年5月15日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去掉“此致,敬礼;

(2)缺具体时间;(3)缺具体地点。

10.端午期间,天气晴朗,气温适宜。

假如你和家人准备去附近的湿地公园游玩,大家正在为选择哪种出行方式犹豫时,你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听完你的建议后,大家一致决定徒步出行。

(3分)

【答案】略

三、古诗文阅读能力展示(16分)

(一)阅读秋瑾的《满江红》,完成11~12题。

(4分)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

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

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

心却比,男儿烈!

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

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

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11:

“四面残终破楚”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典故来说明自己终于冲破家庭牢笼。

词中“峨眉”这里借指__________________。

(2分)

【答案】11.四面楚歌美女

12.词作最后以“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作结,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案】12.寻找革命同志,踏上革命征途。

(二)阅读《周亚夫军细柳》,完成13-18题。

(12分)

文帝之后六年,匈奴大入边。

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军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军棘门;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军细柳:

以备胡。

上自劳军。

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

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

天子先驱至,不得入。

先驱曰:

“天子且至!

”军门都尉曰:

“将军令曰:

‘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

’”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

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

“吾欲入劳军。

”亚夫乃传言开壁门。

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

“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

”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

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

“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

”天子为动,改容式车。

使人称谢:

“皇帝敬劳将军。

”成礼而去。

既出军门,群臣皆惊。

文帝曰:

“嗟呼,此真将军矣!

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

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

1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军霸上军:

驻扎B.将军亚夫持兵揖曰持:

率领

C.居无何,上至居:

经过D.上自劳军劳:

慰问

【答案】13.B【持:

握、拿、执】

14.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

B.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

C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D.天子先/驱至,不得/入

【答案】14.A【B.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C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D.天子先驱/至,不得/入】

15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2分)

A.将以下骑送迎出郭相扶将

B.天子且至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C已而之细柳军社少府之任蜀州

D.其将固可袭而虏也。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答案】15.C【A将领/助词,不译;B将要/况且;D本来/顽固】

16.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2分)

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

“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

【答案】16.守卫营门的官兵对跟从皇上的武官说:

“将军规定,军营中不准纵马奔驰。

17.文中把文帝在细柳营和霸上、棘门军遇到的不同情况加以对比,刻画了周亚夫的形象。

请写出其中两处对比,并作分析。

(2分)

18.文中最后一段说“群臣皆惊”,一个“惊”字,含义丰富,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2分)

四、现代文阅读能力展示(25分)

(一)阅读《怀疑与学问》,完成19-23题。

(12分)

1 “学者先要会疑。

”——程颐

2 “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

”——张载

3 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根据。

事实和根据的来源有两种:

一种是自己亲眼看见的,一种是听别人传说的。

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说得如何凶险,那便是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要知道实际的情形,只有靠自己亲自去视察。

做学问也是一样,最要紧最可靠的材料是自己亲见的事实根据;但这种证据有时候不能亲自看到,便只能靠别人的传说了。

4 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

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

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随便轻信的态度,便是怀疑的精神。

这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

我们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便要问问:

这是谁说的话最先见于何书所见的书是何时何人著的著者何以知道我们又听说“腐草为萤”,也要问问:

死了的植物如何会变成飞动的甲虫有什么科学根据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

5 我们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

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

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

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

孟子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也就是教我们要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

6 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需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的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

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

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

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发展起来。

许多大学问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

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

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著者的意思。

法国的大哲学家笛卡尔也说:

“我怀疑,所以我存在。

”他的哲学建立在对事物的怀疑和明辨上。

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

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

古往今来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起来的。

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也就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19.解释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2分)

(1)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

(2)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

20.文章开头引用北宋两位哲学家的名言,提出了本文怎样的观点(2分)

21.文中第⑥段画横线的语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2分)

22.第6段波浪线句中有四个以“常常”开头的短句,它们的顺序是否可以任意调整为什么(3分)

23.文中第6段“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需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这句话对文章的内容和结构有什么作用(3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24-28题。

(13分)

①在横断山脉的高山峡谷,在滇、川、藏“大三角”地带的丛林草葬之中,绵是盘旋着一条神秘的古道,这就是世界上地势最高的文明文化传播古道之一的“茶马古道”。

青海地处祖四西北内陆,这里高寒缺氧,本来是一个不产茶的省份,而从青海穿境而过的茶马古道却使饮茶之风在这里盛行,千年不衆,形成了各民族独特的茶文化。

②被誉为”海减咽”“茶马商都”“小北京”之美称的青海湟源丹嚆尔古城位于日月山下。

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在这里结合,农耕文化与草原文化在这里相交,唐古道与南路在这里穿越,众多民族在这里集聚,也成为了茶马古道在青藏线上的重要的茶马交易场所。

③热茶,是青海人用茯茶来括制的茶,深红色,有油状感党,暖融融,还有点成和花味。

主料,首先为茶叶,讲究用色泽黄褐,香气纯正,浓醇带湿,茶中闪烁全黄色雪花的紧压,也就是热性茶。

有两种颇交河湟人的喜爱:

一种是松州茶,是四川松藩地区出产的大叶散茶;另一大是砖茶,其中又以湖由益旧所产的获茶受欢迎。

其次为盐、好胡、大红本利养、杏仁、核桃仁等。

调料有草果、姜皮、花椒等等。

④⑤⑥⑦⑧⑨⑩此茶的制作很别致,不像通常的傲茶那样用沸水是先用石将茶,后将其放入祖陶域中煮饮,故又称之为“雄茶”。

軍是用陶土烧制而成,表面黑粗且疙疙溶溶,极为土气。

茶杯小了,不易散味,能保醇香。

明代冯可宾(茶)道:

茶壶以小为责,每宾壶把,任其自的自饮为得趣。

⑤热时先将茯砖茶放入罐中,沏入开水,然后放到火上基成红色的茶计。

对于注重茶道和茶艺的人来说,在泡汁的中加入食这调,似乎是不可思议的事情,但这种饮茶方法方法,却是古色古香的“茶”。

⑥在好的茶里造量加一盐。

因为茶的味是香的,而盐恰恰起了调味的作用。

在茶里加入が,同时加入草果、姜皮、花椒等调料,使香气更浪,这样煮出的茶,广泛应用于日常用和特客之中,因其在茶中没有调入牛奶,故又称之为“清茶”,相反如果在括茶时调入鲜牛奶,则称之为“场茶”。

这种茶,計中带成,浓而不膩,是促进食物消化的好料。

⑦从医学角度来说,茯茶还有去油脂油、降血压血脂、生津止渴解酒等作用,有降和抗衰老等功效。

在青海,与当地人一起喝茶时,他们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

宁可三日无推,不可一日无茶。

这茶就是久负盛名的茯茶。

24.从全文来看,选文的结构形式是________________;主要运用的说明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2分)

25.选文第③段划横线的部分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26.选文第①段说“这就是世界上地势最高的文明文化传播古道之一的’茶马古道’”,句中的“之一”能否删去为什么(3分)

27.选文是从哪些方面介绍熬茶文化的(3分)

28.结合选文内容,为本文拟写一个标题(2分)

五、写作能力展示(50分,其中卷面整洁、字体规范美观3分)

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作文。

要求:

(1)符合题意,中心明确,情感真实,语言通顺。

(2)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少于600字。

(3)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

(4)不得抄袭试卷中的材料及他人作品。

题一:

请将题目“我读懂了补充完整,写一篇作文。

题二: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

汪国真《山高路远》

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鲁迅《故乡》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陆游《游山西村》

名言警句富有哲理,耐人寻味,发人深省,是人们思想智慧的结晶。

读了上面这些句子,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自选一个角度,自拟标题,写一篇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