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史复习思考题+答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476874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5.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方哲学史复习思考题+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西方哲学史复习思考题+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西方哲学史复习思考题+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西方哲学史复习思考题+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西方哲学史复习思考题+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西方哲学史复习思考题+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西方哲学史复习思考题+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西方哲学史复习思考题+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西方哲学史复习思考题+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西方哲学史复习思考题+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西方哲学史复习思考题+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西方哲学史复习思考题+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西方哲学史复习思考题+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西方哲学史复习思考题+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西方哲学史复习思考题+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西方哲学史复习思考题+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西方哲学史复习思考题+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西方哲学史复习思考题+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西方哲学史复习思考题+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西方哲学史复习思考题+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西方哲学史复习思考题+答案.docx

《西方哲学史复习思考题+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方哲学史复习思考题+答案.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西方哲学史复习思考题+答案.docx

西方哲学史复习思考题+答案

西方哲学史复习思考题

第一章

1、试从“有定形”和“无定形”的角度来说明米利都学派关于本原思想的发展脉络。

米力都学派的代表人物泰勒斯第一次以哲学的方式表述了关于本原的思想,通过观察“水”这“有定形”提出水是万物的本原;,阿纳克西曼德作为他的学生则反对其老师的做法,他认为任何单一的自然物均不可成为万物的本原,只有各种无定形之物所构成的原始混沌体,才是万物的本原。

“无定形”作为一种原始混沌体,包含着一些对立的东西于自身之中,这些对立物就是冷与热、干与湿、由于它们的作用,从原始混沌的“无定形”中分离出万事万物。

他认为事物的产生不是由于某种基本元素(如水)的转化,而是由于永恒的运动吧对立物从“无定形”中分离出来;而阿那克西美尼泽他认为气本身具有无定形的属性,正是它的聚散离合构成了宇宙万物,这是对泰勒斯和阿纳克西曼德思想的一种综合,阿那克西美尼的“气本原说”表现了一种朴素的物质与精神未分化的思想。

2、为什么说毕达哥拉斯学派关于“数是万物本原”的思想开创了西方形而上学之源端?

因为它培养了一种形而上学的倾向,即通过抽象思维而非感官知觉所把握到的对象当做了最真实的东西,当做了先于和高于具体存在物的本质,由此发展出从柏拉图一直到黑格尔的种种“本质先于存在”和“本质决定存在”的形而上学体。

它不再把“本质”、“原则”、“绝对”等理解为一种物质性的东西,而是将其理解为一种思想范畴,“本质被描述为非感性的东西,于是一种与感性、与旧观念完全不同的东西被提升和说成本体和真实的存在”,从而“形成了实在论哲学到理智哲学的过渡。

3、说明赫拉克利特哲学中火与逻各斯的关系。

赫拉克利特把万物的本原规定为“火”,他认为或是变化无常的,始终处于不断转化的过程中,但其“分寸”、“次序”、“周期”、“必然性”等却是永恒不变的,是世界万物所遵循的普遍法则。

而这种永恒不变的普遍法则又被他表述为“逻各斯”。

逻各斯不是外加于火的,而是火本身固有的尺度,它规定和制约着火与万物之间的流变转化,而后者又反过来显示出逻各斯的永恒不变性。

4、巴门尼德的“存在”与“非存在”所指称的对象是什么?

为什么说他是古代最早提出唯理论思想的人?

巴门尼德把克塞诺芬尼的不变不动、独一无二和不生不灭的“神”称为“存在”;而把一切处于运动流变之中的事物称为“非存在”

巴门尼德通过逻各斯首次建立起思维与存在的统一性开了西方认识论从语言中寻求线索这一做法的先河。

由于“存在”作为系词是任何语言表述中的确定性的体现,这才是思维有了自己确定的对象,感官感觉则由于不确定的流变而处于“非存在”之中,无法用思维来确定。

因此依据抽象思维而得到的“真理”,依据感官知觉得到的则是“意见”,这样就确立了一条轻视感官和知觉,强调理性思维的唯理主义认识路线

5、试分析芝诺的诡辩论与高尔吉亚的诡辩论之间的联系与差异。

联系:

他们都坚信,理性比经验更可靠,抽象的逻辑推理比任何具体的感官知觉都要更加有力得多;

差异:

高尔吉亚的华谊注意也仅限于一种形式论证,他采用“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做法;二芝诺则是完全无视感性的现实事件,纯粹从逻辑上对爱利亚学派的观点进行反驳;芝诺的论证是对“运动”和“过多”的否定,高尔吉亚则是力图证明一切客观对象都是假的

6、普罗泰戈拉的相对主义是如何导致了自相矛盾的后果?

“人是万物的尺度”的积极意义和消极性分别是什么?

普罗泰戈拉的相对主义有一条基本原则,即“一切理论都有其对立的说法”,这条原则在时间上源于智者们进行论辩的需要,而在理论上泽开创了一种主管辩证法,即把赫拉克利特所发现的客观世界的对立引入到思想中,使之尖锐化而成为矛盾。

他将矛盾仅仅看作是主观方面的分歧,认为这些分歧只要言之有理,就都是可以成立的,从而导致了一种“一切皆真”的相对主义,不惜使自己陷入自相矛盾的境地。

积极意义:

肯定和强调,将人置于世界和社会的中心。

是在和自然统治下人类的第一次觉醒,是西方的;无疑是对希腊作为“一”和“尺度”的“逻各斯”的解构

消极意义:

过分强调了人的主观感受,否认了世间的客观评判的标准

7、如何理解高尔吉亚“即使有物存在,也无法认识”,“即使认识了,也无法告诉别人”?

前者:

高尔吉亚认为:

“我已经穷尽了一切可能性,都没有可能思考任何东西的存在,这本身已说明一切思维都无法认识存在;而这又反过来就说明,即使有物存在也不是思维所能认识的。

后者:

高尔吉亚认为:

“我们告诉别人时用的信号也是语言,而语言并不是给予的东西和存在的东西;所以我们告诉别人的并不是存在的东西,而是语言,语言是异于给予的东西。

8、梳理从“四根说”、“种子说”到“原子论”的内在逻辑线索及其具体内容。

“四根说”是早期自然哲学的基础上提出的,即认为世界上的本原—水、火、土、气每一种都是永恒不变的有定形的“一”,不能相互转化但是总量不变,只是按照不用的比例构成世间万物;“种子说”则克服了早期自然哲学用一来说明多的局限性,认为世界千差万别的的事物各有自己的本原,这无限多的本原就是各种事物的最小微粒,即“种子”;“原子论”和前两者的重要区别在于院子具有能动性。

他否认原子受其他东西的支配,而主张原子本来就在运动的观点,他把运动看作是原子的固有属性。

9、简要叙述德谟克利特的“影像说”并进做出评价。

在认识论上,德谟克利特认为,每一个物体都会发出一种与自身形状相似的影像,这种影像通过空气的作用而在我们的眼睛里压下印记,从而形成感觉和思想,承认了外界事物的影像对感官的刺激时我们的一切认识得以发生的根本原因;同时他也认为感觉是因人而异的,它受到情感、意见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我们关于事物性质的感觉本来就是约定俗成的,而对于不可感知的原子和虚空,只有通过理性才能构成真正的知识,但是缺乏感觉的理性就是无源之水,他们二者只有精确程度上的差异。

它较为圆满的解决了一与多、存在与非存在、本原与运动、理性与感觉等重大理论问题,使古希腊的结构自然观达到了完备的形态,对现在的唯物主义哲学和自然科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0、根据“原子自动”的思想,总结古希腊自然哲学在质料与动力关系问题上的观点发展。

“原子论”是希腊自然哲学发展的高峰,它在前人思想的基础上较为圆满地解决了一与多、存在与非存在、本原与运动、理性与感觉等重大理论问题,使古希腊的结构自然观达到了完备的形态。

这种形态首次做到了不用任何神或精神的力量来解释自然界,而只凭自然物质本身来解释自然,对后世一直到现代的唯物主义哲学和自然哲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1、如何理解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美德即知识”?

前者:

苏格拉底把人看作是理性的思维主体,“认识你自己”正是要求人们去发现人的共同的和普遍的本质,本质主要是指精神和道德世界中的事物。

他认为人只应该关心自己身边的事情,如果人坚持要去认识自然,这乃是一种狂妄自大的僭越,其结果不仅不能认识自然,而且也不能认识自己。

后者:

苏格拉底认为美德时关于善的概念的知识。

只有关于这种绝对的、普遍的善的知识,才是美德。

他强调美德是心灵内在原则,另一方面有认为美德作为一种知识是可以通过教育获得。

12苏格拉底的“辩证法”及其意义是什么?

 苏格拉底通过以提问的方式揭露对方提出的各种命题、学说中的矛盾,以动摇对方论证的基础,指明对方的无知;在中,苏格拉底自己并不给予正面的、积极的回答,因为他承认自己无知。

这种方式一般被称为“苏格拉底的讽刺”。

苏格拉底的这种讽刺的消极形式中存在着揭露矛盾的的方法,在史上,使和的对立脱离了早期哲学的朴素状态,进入更加成熟的阶段;他将早期家们格言式的伦理思想提到了哲学的高度;他以逻辑辩论的方式启发思想、揭露矛盾,以的方法深入到事物的本质。

这一切对哲学思维的发展都有贡献。

13、柏拉图“理念论”的基本内容和实质是什么?

它如何奠定了西方形而上学实在论的根基?

理念是指心灵或理智所“看”到的东西,是具有“一”的同一性和“存在”的实在性的观念,即普遍的概念、共相或形式。

实质是:

思维或理智的对象。

第一,柏拉图把理念扩大到世界的一切方面,认为各种自然物和人造物都有自己的理念作为其存在的根据,他将实体实体化和客观化;

第二,柏拉图认为任何事物都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缺陷,而理念本身却是完美无瑕的,因此理念不仅是可感事物的根据或原型,而且也是它们追求的目标。

在柏拉图那里,由于万事万物都各自有自己的理念,各种理念本身就构成了一个等级分明的“理念世界”。

14、简要叙述柏拉图的回忆说并进行评价。

柏拉图认为,人在出生以前,灵魂原已有了理念的知识,只有在灵魂和肉体结合出生之时忘记了。

出生以后通过一些具体事物的认识,并加以启发,人们便回忆起和这些具体事物相类似的知识。

评价:

回忆说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系统阐发的唯心主义先验论的认识论思想。

在柏拉图哲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它的主要作用在于:

第一,为苏格拉底方法提供了理念论的论证。

第二,回答了生活在可感世界的人何以能够认识理念的诘难。

第三,论证了灵魂不朽。

15、简要叙述柏拉图的辩证法及其“通种论”并进行评价。

辩证法:

柏拉图的“辩证法”是一种研究纯粹理念(哲学范畴)的逻辑联系与相互转化的学说,它不涉及抽象概念与现实事物之间的关系,而是系统地探讨各个哲学范畴之间的对立关系。

通体论:

对立双方都有其真理的一面,它们只有在一个高于它们的第三者,即一个更普遍的“种”的概念之下才能统一起来。

评价:

柏拉图的辩证法大大超出了爱利亚派和智者派的带有诡辩色彩的“消极的辩证法”,而提升到了黑格尔所谓的“积极的辩证法”的水平,对后世的辩证法有着重要的启发。

16、试述德谟克利特“原子论”与柏拉图“理念论”之间的根本对立和内在同一性。

德谟克利特指出宇宙空间除原子和虚空之外,什么也没有。

原子一直存在于宇宙之中,不能无中创生,也不能被消灭。

他主张不管是感觉还是理智的认识,都是由组成外界事物的原子所流出的影像所造成的,是唯物主义的观点。

而柏拉图主张理念不仅是可感事物的根据或原型,而且也是它们追求的目标,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在关于存在与非存在的问题上,柏拉图批判性地综合了赫拉克利特、巴门尼德、德谟克利特等各种相互对立的观点,最终形成理念、原始物质与可感事物三者之间关系的学说。

17、根据“理念论”与“回忆说”的关系,说明形而上学本体论与先验论之间的逻辑联系。

18、简要叙述亚里士多德对柏拉图“理念论”的批判及意义。

1.理念作为事物的形式、实体或共相只能存在于具体事务之中,而不能在事物之外独立存在;

2、人们用来论证理念存在的方法都站不住脚,它们或者是缺乏必要性的推论,或者是推出了一些没有之对应的东西或理念;

3、“分有”只能是对“实体”的分有,因为只有“实体”才具有形式或理念,而柏拉图却让那些非实体性的东西也具有理念,如此,“分有”就成为一句空话,充其量不过是“一种诗意的比喻”而已;

4、从现实的角度看,力量对于感性事物没有任何意义,它既不能引起事物的运动变化,也不能帮人们更好的认识事物。

意义:

亚里士多德对柏拉图的批判,体现的是二者不同的哲学基础与终极实在的差别,这些批判更是亚里士多德站在自己的哲学观上对理念论的一种的深入研究与阐发,建立了自己的形而上学体系。

19、亚里士多德的实体学说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实体学说的基本定义:

实体,在最严格、最原始、最根本的意义上说,是既不数说一个主体,也不依存于一个主体的东西。

如“个别的马”、“个别的人”。

特点:

1、实体是一个具体的、个别的东西;2、实体不同于属性,它没有与之相反的东西;3、实体没有程度上的差别;4、实体是变中之不变。

20、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是如何对古希腊哲学关于本原问题的思考进行总结的?

亚里士多德在总结前人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四因说”——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和目的因。

他认为,在人造物中“四因”是彼此区别的,但是在自然物中,动力因和目的因都可以归结为形式因;而事物的形式与质料又是相对的,对于低一级的事物是形式的东西,对于高一级的事物则是质料;至于质料和形式的结合方式,亚里士多德斥之为目的论。

因此对于自然产生的东西,形式就是目的,质料是被动的可能性,形式是主动的现实性。

(P61-63)

21、亚里士多德认识论学说的内容及特点是什么?

内容:

一方面,亚里士多德承认对于第一实体或个别事物的认识是从感觉开始,客观存在的事物是感觉发生的源泉。

另一方面,他认为感觉只能感受事物的形式而不能把握其实质,更不能使我们认识到事物的本质。

亚里士多德虽然承认理性灵魂中关于一般原理和原因的知识不能脱离感觉经验,但是他却把感觉经验仅仅当作普遍知识的触媒,而不是它们的来源。

特点:

亚里士多德则试图以一种折中的方式把这两种对立的灵魂学说协调起来。

但他同时又强调,积极能动的理性灵魂只存在于自由人身上,奴隶作为“会说话的工具”只具有消极被动的灵魂。

22、说明德谟克利特原子论与伊壁鸠鲁原子论的差异及其意义。

差异:

伊壁鸠鲁继承了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主张世界万物都是由原子与虚空构成的。

伊壁鸠鲁的改进在于,他认为原子除了有德谟克利特所说的形状、次序、位置等方面的差异之外,还有重量上的区别,原子在虚空中进行直线下降运动的原因就在于它的重量。

另一个改进是提出了原子有偏斜运动的思想。

这是首次真正把运动的原因归于物质的内部,摆脱了德谟克利特从外部无法解释运动的最终来源的困境。

意义:

1、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对人类最终在科学上认识物质世界的微观结构积极启示作用。

2、在伊壁鸠鲁看来,万事万物都是由原子构成的,甚至连神也不例外。

由此可见,伊壁鸠鲁的原子论宇宙观导致了一种无神论的结论。

他关于原子运动倾斜的学说强调了运动的偶然性,这对于德谟克利特只承认必然性的思想提出了重要的修正;

23、比较伊壁鸠鲁主义与斯多葛主义的异同之处。

同:

1、伊壁鸠鲁在认识论上倡导感觉主义,认为感觉是理性的准则;

斯多葛学派在认识论上具有感觉论的倾向。

2、与伊壁鸠鲁一样,早期斯多葛学派也把追求心灵上的安宁河“不动心”作为哲学目标。

异:

1、在认识论上,斯多葛学派又主张一种“内部感觉”,由此转向理性主义甚至泛神论。

2、在哲学目标上,斯多葛学派宣扬的是一种通过理性节制欲望的伦理学。

3、伊壁鸠鲁学派主张把快乐等同于幸福,而早期斯多葛学派主张美德就是幸福,只有顺应自然、服从命运的生活,才是幸福的生活。

24、试说明古代怀疑主义“悬置判断”的思想观点。

执着于任何一种感觉或命题都会使人陷入无休无止的争辩中,最好的办法是在两种相反的观点之间保持中立,对哪一种都采取一种审慎的怀疑眼光,坚持“不发表任何意见”和“不作任何判断”的态度,这才是实现“灵魂的安宁”的“最高的善”;怀疑主义则是对于一切原则持否定态度,而且是行动性的否定,其结果首先就是原则不可能被认同。

25、分析新柏拉图主义哲学与基督教神学之间的精神联系。

斐洛认为,神是超出世界之上的,神对世界的作用须通过中介,而“逻各斯”即柏拉图的理念或犹太教的天使,就是神和人之间的中介;斐洛关于“原罪”、“弃世”、“禁欲”、“灵魂得救”、“在神的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成为基督教的基本道德原则。

普罗提诺的形而上学建立在“太一”、“努斯”、和“灵魂”这三个概念神秘统一之上,这三位一体的形而上学具有浓厚的思辨色彩,同时也带有明显的神秘主义成分。

这种神秘主义为基督教摈绝肉体享受、侧重灵魂自由的神学思想的重要根源,并为超理性的信仰提供了理论支持。

波利菲一方面强调灵魂的罪恶本性,另一方面又大力宣传净化灵魂的道德学说和关于神恩的救赎论思想;他站在希腊哲学的立场上来反对基督教,却在无意之中将希腊式的思辨精神输入到基督教的内在血脉之中。

第二章

1、说明教父哲学和经院哲学在对待理性与信仰关系问题上的差异性和同一性。

教父哲学与经院哲学一样都是为基督教信仰服务的。

但是教父哲学主要奠基于柏拉图主义,而经院哲学的主要思想基础是从古代文献中发掘出来和从阿拉伯世界中辗转流归的亚里士多德主义。

在对待理性与信仰关系问题上,教父哲学用信仰来贬抑理性或否定理性,而经院哲学力图用理性来论证信仰,将基督教的信条建立在逻辑证明基础上,或者把理性的范围与信仰的范围严格地区分开来。

因此,经院哲学究其根本而言仍然是一种神学,但与教父神学相比,经院哲学代表着一种理性神学的方向。

2、奥古斯丁的“原罪”理论如何表现了一种神秘主义决定论思想?

P91

由于始祖亚当对自由意志的滥用,导致了人类永恒的罪性,即“原罪”。

因此,尽管最初的人性是纯洁无邪的,但是自从亚当堕落以后,人性就注定成为有罪的和邪恶的。

作为对“原罪”的公正惩罚,上帝使人由原来与上帝一样不朽而变成有死的。

由此可见,正是“原罪”注定了人类的先验罪性、邪恶本质和必死命运。

在这种情况下,只能依靠上帝的恩典,才能使一部分人的意志重新获得自由向善的能力,摆脱必死的惩罚而获得灵魂的永生。

这种决定论的“原罪”使得基督教的人性论像上帝论和基督论一样充满了神秘主义色彩。

至于亚当的一次滥用自由意志为什么就会造成人类的永罪?

上帝依据什么预定了一部分人将得到拯救?

这些都是神圣的“奥秘”,只能在虔诚的信仰中服膺其结果,无法妄用理性来追问其理由

3、波菲利提出的“共相”问题包括哪几个方面?

P94

第一个问题,“种”和“属”是独立存在的,还是仅仅存在于理智之中?

第二个问题,如果共相存在,它们是有形体的,还是无形体的?

第三个问题,共相是与感性事物相分离的,还是寓于感性事物之中?

4、唯名论与实在论在“共相”问题上的根本差异是什么?

这两种相互对立的哲学观点在神学上将可能导致什么结论?

梳理二者各自的发展演变情况。

P95

(1)根本分歧:

实在论认为,共相是独立于个别事物的客观实在,是比个别事物更加根本和更加实在的一般实体,它构成了个别事物存在的根据;唯名论认为,惟有个别事物才是真正的实体或实在,共相只不过是人们用以表示个别事物的名称、概念或符号,它作为普遍本质只能存在于可感事物,作为抽象概念只能存在是与人的思维和语言之中,因此共相是后于和寓于个别事物而存在的,它不能脱离可感事物和思想而独立存在。

(2)唯名论将导致种种异端思想。

(3)

5、分析安瑟尔谟关于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的推理形式和思想实质。

P97

三段论推理:

上帝是不能设想比它更完满的东西,不能设想比它更完满的东西(正因其无与伦比地完满,所以)不仅存在于思想中,而且也在实际上存在(否则它就不是无与伦比地完满了),因此上帝存在。

思想实质:

他的本体论证明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证明,它不过是一种装模作样的形式主义。

6、分析托马斯·阿奎那关于上帝存在的宇宙论证明的推理形式和思想实质。

P105

推理形式:

从人们已知的事实出发来推出其原因的“回溯的”证明方法,一共五个,即着名的“圣托马斯五路证明”。

思想实质:

是建立在信仰的基础上的。

7、托马斯·阿奎那是如何改造亚里士多德的“四因”学说并为基督教神学服务的?

P106

托马斯把形式因和质料因归为“内因”范畴,把动力因和目的因归为“外因”范畴。

在内因方面,托马斯进一步把形式分为“实体形式”和“偶然形式”(或“隐秘的质”),前者决定了事物的本质,后者决定了事物所具有的各种特性。

他又把质料分为“原初的质料”和“第二性质料”,前者指不具有任何形式、从而没有任何现实性的物质。

在外因方面,托马斯把动力因分为“第一因”即上帝和“第二性原因”即普遍的因果关系,把目的因分为终极目的(第一因的目的即上帝)和非终极性目的(第二性原因的目的)。

8、试论作为英国自然实验科学思潮之开创者的罗吉尔·培根的主要哲学思想。

P109

培根的哲学思想基本上倾向于唯物论。

(一)他把自然界作为哲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并强调知识最根本的来源是经验。

他说,认识有三种方法:

权威、判断和实验。

权威必须通过理智来判断,而判断又必须通过实验才能证实是真理,所以,人类认识的道路“是从感官知识到理性”,“没有经验就不能充分认识任何事物”。

他严厉地斥责对权威的盲目崇拜,以及经院哲学家的因循守旧、不学无术和空洞烦琐的论证,认为这是认识真理的四大障碍。

(二)对于“共相”问题的争论,他主张个别事物是客观的,自身存在着的,并不是从共相(一般)中引出来的。

他还认为,一般也是客观地存在于个别事物之中,它使一类事物区别于他类事物。

可见,培根既反对唯心主义的唯实论(主张一般是先于个别事物而独立存在的实体),又不同于唯名论(主张个别先于一般而独立存在,但把一般看成是主观的),而是试图越出经院哲学争论的范围,摸索新的解决途径。

9、简述邓斯·司各脱的意志主义神学观。

P111

10、什么是“奥卡姆剃刀”原则?

它的哲学意义何在?

P115

“奥卡姆剃刀”原则是对唯名论思想在方法论上的一种概括和提炼,也被称之为“思维经济原则”,并被现代自然科学视为公理。

这一原则可以简要地表述为:

“如无必要,切勿增加实体。

”用他自己的话来说:

“在可以使用少数几个原则时,应用许多原理(以解释现象),就是浪费时间。

“奥卡姆剃刀”的提出,是针对经院哲学凡事要寻求双重原因的繁琐做法,即在自然的原因之外还要寻找一个属灵的原因。

奥卡姆把这一经济思维原则运用到共相问题上,从而指出在可感的个别事物之外再增加一般的实体(共相)就是多余的。

【Wiki解释】奥卡姆剃刀原理可以归结为:

若无必要,勿增实体。

作为着名的唯名论者,奥卡姆以此反对实在论,认为没有必要在个别事物之外设立普遍的实体,因为这些实体既无逻辑自明性,又缺乏经验证据。

这一观点促进了经验科学摆脱神学的束缚,并为后来的逻辑经验主义,特别是外延论者所重视。

第三章

1、说明经验论与唯理论在知识的来源、过程和真理性等问题上的根本差异。

P119

(1)经验论强调观察实验的方法,在对感觉经验进行概括和提升的基础上制定了经验归纳法,形成了经验论哲学;唯理论则强调数学推理的方法,以天赋观念或天赋原则作为逻辑的起点而发展了理性演绎法,形成了唯理论哲学。

(2)经验论把感觉经验当作认识的来源,通过经验归纳法上升到真理性的认识;唯理论把与生俱来的天赋观念或天赋原则当作认识的来源,通过理性演绎法建立起整个知识体系。

(3)经验论最终导致怀疑主义或不可知论;唯理论最终导致教条主义或独断论。

2、简述弗兰西斯·培根的“四假象”理论。

P125

培根认为研究自然的首要工作就是观察自然,然而以往人们对自然的观察常常被他们心中各种先入为主的偏见所遮蔽,因此想要获得真正的科学知识,首先必须扫除包括经院哲学在内的各种思想偏见。

培根把这些偏见称为“假象”,他们可分为四类:

(1)“族类的假象”,这是植根于人性之中的一种偏见,它使得感官和心灵总是以人类的尺度而非宇宙的尺度来作为人事的根据,从而使自然事物的性质常常因为人类理智的偏见而遭到扭曲;

(2)“洞穴的假象”,这是指个人受其习性、环境和教育的影响而产生的偏见,就像每个人都居住在自己的“洞穴”里,自然之光照入洞中时经过折射而改变了颜色,从而导致了认识的偏差;(3)“市场的假象”,这是由于语词的误用而引起的谬见,人们相互之间的思想交流过程就如同市场上的物质交换活动一样,如果使用的概念不当,就会造成理解力方面的障碍;(4)“剧场的假象”,它源于人们对权威、教条、传统的哲学体系的盲目信仰,人们往往不知不觉地对各种哲学体系的“剧本”信以为真,丧失了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

3、培根创建的科学归纳法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P126

科学归纳法的目的就是为了从若干个别事例中发现普遍的因果规律,并强调把握单纯现象背后的本质性联系,寻找事物的“形式”。

它有三个步骤:

1)首先是收集有关的感性材料,为此列出三个表,第一个是“本质或具有表”,第二个是“差异表”或“接近中的缺乏表”,第三个是“程度表”或“比较表”。

2)在尽可能详尽地例举了有关例证之后,再通过分析、比较和排除来对这三个表中的例证进行归纳,从而得到对这个事物的“形式”的初步规定。

3)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对“形式”本身进行限制,找出具体的种和属差,最终得出结论。

4、试比较霍布斯与洛克在社会契约论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