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鼻窦炎诊疗关注点及鼻窦CT评估与结构式报告专家共识文档格式.doc

上传人:聆听****声音 文档编号:3478666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70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慢性鼻窦炎诊疗关注点及鼻窦CT评估与结构式报告专家共识文档格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慢性鼻窦炎诊疗关注点及鼻窦CT评估与结构式报告专家共识文档格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慢性鼻窦炎诊疗关注点及鼻窦CT评估与结构式报告专家共识文档格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慢性鼻窦炎诊疗关注点及鼻窦CT评估与结构式报告专家共识文档格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慢性鼻窦炎诊疗关注点及鼻窦CT评估与结构式报告专家共识文档格式.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慢性鼻窦炎诊疗关注点及鼻窦CT评估与结构式报告专家共识文档格式.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慢性鼻窦炎诊疗关注点及鼻窦CT评估与结构式报告专家共识文档格式.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慢性鼻窦炎诊疗关注点及鼻窦CT评估与结构式报告专家共识文档格式.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慢性鼻窦炎诊疗关注点及鼻窦CT评估与结构式报告专家共识文档格式.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慢性鼻窦炎诊疗关注点及鼻窦CT评估与结构式报告专家共识文档格式.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慢性鼻窦炎诊疗关注点及鼻窦CT评估与结构式报告专家共识文档格式.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慢性鼻窦炎诊疗关注点及鼻窦CT评估与结构式报告专家共识文档格式.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慢性鼻窦炎诊疗关注点及鼻窦CT评估与结构式报告专家共识文档格式.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慢性鼻窦炎诊疗关注点及鼻窦CT评估与结构式报告专家共识文档格式.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慢性鼻窦炎诊疗关注点及鼻窦CT评估与结构式报告专家共识文档格式.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慢性鼻窦炎诊疗关注点及鼻窦CT评估与结构式报告专家共识文档格式.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慢性鼻窦炎诊疗关注点及鼻窦CT评估与结构式报告专家共识文档格式.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慢性鼻窦炎诊疗关注点及鼻窦CT评估与结构式报告专家共识文档格式.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慢性鼻窦炎诊疗关注点及鼻窦CT评估与结构式报告专家共识文档格式.doc

《慢性鼻窦炎诊疗关注点及鼻窦CT评估与结构式报告专家共识文档格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慢性鼻窦炎诊疗关注点及鼻窦CT评估与结构式报告专家共识文档格式.doc(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慢性鼻窦炎诊疗关注点及鼻窦CT评估与结构式报告专家共识文档格式.doc

(二)诊断

1.诊断依据:

(1)主要症状:

鼻塞、黏性或黏脓性鼻涕;

(2)次要症状:

头面部胀痛、嗅觉减退或丧失。

诊断依据为具有上述两种或两种以上症状12周或以上,且必须具有1种主要症状。

2.证实诊断:

具有以下1种或1种以上表现。

(1)鼻内镜或前鼻镜检查:

中鼻道、嗅裂的黏性或黏脓性分泌物、鼻黏膜充血水肿或有息肉;

(2)鼻窦CT显示窦口鼻道复合体(ostiomeatalcomplex,OMC)和(或)鼻窦黏膜炎性病变(黏膜增厚或窦腔

密度增高影)(图1)。

3.CRS需依据临床症状、鼻镜检查结果和(或)鼻窦CT结果进行诊断。

需要强调的是,鼻窦CT结果不能作为CRS诊断的唯一依据,儿童CRS诊断应以临床症状和鼻镜检查结果为主要依据,严格掌握CT扫描适应证。

(三)病情评估

1.鼻窦解剖变异或异常评估:

重点观察增加鼻内镜手术并发症风险、促进CRS发病或鼻内镜术后鼻窦炎复发的解剖变异或异常,将在鼻窦CT评估部分详述。

2.感染和变应性因素评估:

主要包括鼻腔分泌物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及外周血、鼻腔分泌物或病理组织的嗜酸粒细胞计数。

3.伴发疾病评估:

包括腺样体肥大、扁桃体增生、哮喘和遗传性疾病等。

4.嗅觉障碍评估:

主要采用嗅觉心理物理测试方法。

5.病情严重程度评估:

(1)主观评估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isualanaloguescale,VAS),VAS为患者对病情严重程度的主观评价。

(2)客观检查评估方法包括评价鼻窦CT显示病变范围的Lund⁃Mackay评分法、评估鼻窦骨质变化的鼻窦整体骨炎评分系统(globalosteitisscoringscale,GOSS)和量化评估鼻内镜检查的Lund⁃Kennedy评分法。

(四)鉴别诊断和活检前筛查

CT结合鼻内镜检查可帮助CRS与下列疾病鉴别,包括真菌性鼻窦炎、后鼻孔息肉、出血坏死性鼻息肉、内翻性乳头状瘤、鼻咽纤维血管瘤、前颅底脑膜脑膨出、恶性肿瘤、脑膜瘤、动脉瘤样骨囊肿等病变,对于肿瘤或肿瘤样病变,应同时行MRI扫描(包括增强扫描)帮助鉴别。

鼻窦肿瘤或肿瘤样病变在鼻内镜下活检比较容易,常规建议术前活检并获取病理结果,在活检前,CT和MRI可以帮助筛查鼻咽纤维血管瘤和脑膜脑膨出等术前活检禁忌证。

(五)并发症与处理原则

CRS可引起眼部和颅内等并发症,应及时诊治。

1.眼部并发症:

主要包括眼眶或眶周蜂窝织炎、眶骨膜下脓肿、眼眶内脓肿和球后视神经炎等,除球后视神经炎以外,鼻窦CT均可显示,MRI对球后视神经炎显示率较高。

2.颅内并发症:

主要包括化脓性脑膜炎、硬膜外脓肿、硬膜下脓肿、脑脓肿和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等,需及时行脑MRI(包括增强扫描),不能明确诊断的还要行脑脊液检查。

(六)治疗

CRS是病因和发病机制复杂的异质性疾病,不同CRS患者的炎症类型(即CRS内型,endotype)和临床分型(即CRS表型,phenotype)有所不同,需针对CRS患者情况采取个性化精准诊疗方案。

经过全面仔细评估,获得准确的诊断即CRS类型、累及鼻窦、伴发疾病、严重程度、是否伴并发症及对生活质量的影响等,然后确定治疗方案,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或联合治疗。

治疗原则主要是控制症状和病变进展,防止复发。

总体上讲,10%~20%的CRS患者不能治愈,以控制症状和改善生活质量为主要目的。

1.药物治疗:

(1)糖皮质激素:

为CRS药物治疗中最重要药物,有鼻用和全身两种给药方式,前者为CRS一线首选治疗药物,后者适用于CRSwNP患者。

(2)鼻腔盐水冲洗:

可作为单一疗法或辅助治疗,亦可作为难治性鼻窦炎的长期治疗和妊娠期CRS的维持治疗以及术后治疗。

(3)十四元环大环内酯类药物:

主要用于常规药物疗效不好、嗜酸粒细胞不高、血清总IgE正常且变异原检测阴性的CRSsNP患者。

(4)抗组胺药和抗白三烯药:

对于伴过敏性鼻炎、哮喘、阿司匹林耐受不良或嗜酸粒细胞增高的CRS患者可口服或鼻用抗组胺和抗白三烯药。

(5)黏液溶解促排剂:

主要是黏液溶解剂和黏液促动剂,作为CRS综合治疗的辅助治疗药物。

(6)其他:

在急性发作时可应用抗菌药物和减充血剂等药物,还可用中药治疗。

2.手术治疗:

(1)手术适应证:

有引起OMC或其他引流通道阻塞的解剖变异、异常或鼻息肉;

3个月规范化药物治疗后效果不理想;

发生眼眶或颅内并发症等。

(2)功能性内镜鼻窦手术(functionalendoscopicsinussurgery,FESS):

围绕OMC开展,改善或重建鼻窦引流,使鼻窦黏膜炎性病变改善或消退,黏膜腺体和纤毛清除功能逐渐恢复。

FESS手术遵循4项基本原则:

结构矫正、病变清除、通畅引流、黏膜保留。

(3)FESS入路:

尽可能选择自然通道,手术全过程贯穿功能性理念——既彻底清除不可逆病变,又尽可能保护黏膜和其他正常结构,减少鼻窦骨面裸露。

(4)虽然近年来认为鼻窦解剖学变异或异常可能不是CRS的病因,但OMC区仍然是CRS和FESS的关键区域,OMC区解剖学变异或异常仍可能是CRS的易患因素,需要矫正或切除。

(七)FESS手术并发症

FESS初期并发症发生率约4%,严重并发症发生率0.31%~1.91%。

鼻内镜术前CT可评估增加手术并发症风险的解剖变异或异常,如术中或术后出现并发症表现或怀疑并发症,可采用CT或MRI进行评估和诊断。

1.眼部并发症:

(1)筛骨纸样板损伤:

眼眶内壁骨质中断缺损,眼眶内脂肪或其他内容物突入到筛窦内。

(2)眶内血肿:

可由动脉性出血或静脉性出血引起。

(3)内直肌损伤:

常见于器械直接损伤,分为完全截断型(图2)、部分截断型、轻度挫伤型和受压型4种类型。

(4)视神经损伤:

分为直接损伤和间接损伤。

(5)鼻泪管损伤:

手术时直接损伤鼻泪管。

(6)眶内炎性假瘤或肉芽肿:

术中损伤眶壁或眶筋膜后用含石蜡成分材料填塞术腔,导致眶内炎性病变或肉芽肿。

(1)脑脊液鼻漏:

手术时筛窦或蝶窦顶壁损伤,最常发生于筛凹的内侧骨壁(图3,4)。

(2)颅内血肿:

主要为硬膜外血肿或硬膜下血肿,极少数为脑实质损伤或脑内血肿。

(3)其他颅内并发症:

脑膜炎、脑脓肿、颅内积气、海绵窦损伤等。

3.严重鼻出血:

常由于损伤蝶腭动脉、筛前动脉、筛后动脉或颈内动脉等引起。

颈内动脉出血为最严重并发症之一,常发生于蝶窦手术。

4.鼻部并发症:

鼻中隔穿孔、鼻腔粘连及上颌窦口闭锁等。

(八)疗效评价

1.生活质量评估:

常同时采用评价慢性疾病的“健康相关生活质量”的调查量表(SF⁃36)和鼻窦炎特异性量表——鼻腔鼻窦结局测试20(sino⁃nasaloutcometest⁃20,SNOT⁃20)评估。

2.CRS疗效评定:

与治疗前评价一样,分为主观评价和客观评价,主观评价采用VAS评分法,客观评价采用Lund⁃Kennedy评分法和Lund⁃Mackay评分法。

一般不推荐单独采用鼻窦CT检查评价疗效。

图1 

慢性鼻窦炎CT图像。

冠状面骨窗CT示额窦(△)、筛窦(长↑)及上颌窦(短↑)窦腔内密度增高影,双侧窦口鼻道复合体为息肉填充(*) 

图2 

内直肌损伤CT图像。

横断面软组织窗CT示左侧眼眶内壁骨质缺损,内直肌中断(↑) 

图3,4 

 

脑脊液鼻漏CT和MR图像。

冠状面骨窗CT(图3)示左侧前颅底骨质缺损(↑),冠状面MR水成像(图4)示左侧前颅底脑脊液与左侧筛窦内高信号相连(↑)

二、鼻窦CT检查方案和主要评估内容

(一)扫描和重组方案

1.扫描方案:

采用横断面容积数据采集,螺旋扫描方式,源图像(薄层图像)重建,分别重建骨算法和软组织算法图像,层厚为设备允许的最薄层厚(0.50~0.75mm),层间距为层厚的50%~80%,矩阵512×

512,FOV180mm×

180mm。

2.重组方案:

重组横断面、冠状面和矢状面骨窗及冠状面软组织窗图像,层厚2mm,层间距2~5mm(根据各单位情况确定层间距),矩阵512×

512,FOV150mm×

150mm。

骨窗图像窗宽2000HU、窗位200HU,软组织窗图像窗宽350HU、窗位40HU。

骨窗用于评估骨质及鼻窦黏膜增厚,软组织窗显示软组织病变,有助于鉴别诊断及判断眼眶或颅内并发症、手术并发症和偶然发现的鼻窦外软组织病变。

推荐采用PACS解读图像,根据患者情况及观察的结构或病变调节窗宽和窗位,胶片打印根据各单位实际情况选择打印哪些断面的骨窗或软组织窗。

(二)主要评估内容

1.鼻窦内软组织影:

包括黏膜增厚、潴留液、气液平面、黏膜下囊肿、高密度影(钙化或含其他金属)(图5,6)、占位性病变,对于占位性病变要结合鼻内镜检查或MRI表现判断是息肉还是肿瘤。

2.窦壁骨质改变:

CRS常表现为骨质增生、骨质吸收或骨质破坏,出现骨质破坏表现时,应行MRI除外肿瘤。

3.鼻窦引流通道:

主要包括前方的OMC、额隐窝和后方的蝶筛隐窝,见表1。

对于鼻窦引流通道,鼻窦CT主要评估有无引起引流通道阻塞或狭窄的病变、解剖变异或异常。

表1 

鼻窦引流通道位置和CT最佳观察层面

(1)OMC:

OMC是额窦、前组筛窦和上颌窦的最终引流通道,骨性边缘为钩突、中鼻甲外侧和眼眶内壁与下壁,骨性边缘形成的引流通道包括上颌窦自然开口、筛漏斗、

半月裂孔和中鼻道,冠状面CT显示最佳(图7)。

(2)额隐窝:

位于前部额筛气房后缘,是额窦的引流通道,根据钩突前附着位置,引流到筛漏斗或中鼻道,矢状面CT显示最佳(图8)。

(3)蝶筛隐窝:

位于上鼻甲上方及后方,为由后组筛窦壁与蝶窦壁形成的不规则狭窄间隙,是后组筛窦和蝶窦的最后引流通道,横断面CT显示最佳[1,4](图9)。

4.易引起CRS或术后复发的解剖变异或异常:

(1)可引起OMC狭窄的解剖变异或异常:

主要包括Haller气房(图10)、泡状鼻甲(图11)、中鼻甲反向偏曲(图12)、筛大泡(图13)、钩突附着在眼眶内壁、钩突附着在颅底骨质、鼻中隔明显偏曲并骨嵴

形成(表2);

(2)可引起额隐窝狭窄的解剖变异或异常:

主要包括前部额筛气房(图14,15)、后部额筛气房和内侧额筛气房(表3),前部额筛气房向内侧、后方和后内方推挤额隐窝,后部额筛气房将额隐窝向前推挤,内侧额筛气房向外推挤额隐窝。

尽管这些解剖变异或异常可无症状或症状比较轻微,但其可导致鼻窦引流通道狭窄或窦腔气流和黏液清除改变,导致复发性或难治性鼻窦炎。

表2 

易引起窦口鼻道复合体狭窄的解剖变异或异常

表3 

易引起额隐窝狭窄的解剖变异或异常

5.易导致鼻内镜术严重并发症的解剖变异或异常:

为方便记忆,将其简单归纳为CLOSE:

C(cribriformplate,筛板),L(laminapapyracea,筛骨纸板),O(Onodicell,蝶筛气房),S(sphenoidsinus,蝶窦),E(anteriorethmoidalartery,筛前动脉),见表4,术前在CT上认真评估并报告这些解剖变异或

异常可避免或减少手术并发症,但一项研究调查报告显示只有约10%鼻窦CT报告描述筛前动脉位置或其周围气化情况、筛板和/或颅底骨质或Onodi气房。

表4 

易导致鼻内镜手术并发症的鼻窦解剖变异或异常

(1)C(筛板):

筛板、外侧板和筛凹骨质较薄,外侧板最薄。

①重点评估筛板、外侧板和筛凹骨质缺损,如存在骨质缺损,筛窦手术时误入前颅窝的风险较大,可导致脑脊液鼻漏、颅内感染、假性脑膜膨出或脑膜脑膨出,甚至形成硬膜外血肿、脑内血肿、脑挫伤,术后脑脊液鼻漏是FESS最常见的严重并发症;

②根据嗅窝深度将嗅窝分为3型:

嗅窝深度≤3mm为KerosⅠ型,>

3~7mm为KerosⅡ型,>

7mm为KerosⅢ型(图25),KerosⅢ型最少见,但FESS发生颅底损伤的风险最大;

③双侧嗅窝深度可能不对称(图16),需要分别测量两侧嗅窝深度,外侧板位置偏下的一侧在FESS时发生颅底损伤的风险更大。

(2)L(筛骨纸板):

是组成眼眶内壁的一层很薄的骨板,如存在筛骨纸板缺损(图17)或各种外伤导致的眼眶内壁骨折(骨折段连同眼眶内脂肪一起突入筛窦内)时,术时如果动作不规范,易误入眼眶。

即使筛骨纸板完整,如存在下列情况也易导致筛骨纸板损伤中断:

①上颌窦气化不良并钩突向外偏曲附着在眼眶内壁,进行钩突切除时;

②在处理或切除引起OMC狭窄的Haller气房时;

③处理前后组筛窦分界的中鼻甲基板时。

筛骨纸板损伤或误入眼眶后可导致眼眶内血肿、损伤内直肌、眼眶感染(眶内积气或眼眶内蜂窝织炎)等。

(3)O(Onodi气房或蝶筛气房):

为后组筛窦的变异,后组筛窦气房沿着蝶窦外上缘向后气化形成,冠状位CT显示最佳(图18),视神经从Onodi气房穿过,视神经与气房之间视神经管壁菲薄,后组筛窦手术时损伤视神经的风险明显增大,如果手术医师忽视此解剖变异,误伤视神经的风险更高。

(4)S(蝶窦):

①蝶窦过度气化到颈动脉管和前床突时,颈内动脉和视神经与窦腔之间骨质菲薄,蝶窦内镜手术时,颈内动脉或视神经损伤的风险增大;

②蝶窦内骨性分隔与颈动脉管相连时(图19),如处理蝶窦骨性分隔用力过大易损伤颈内动脉,颈内动脉损伤的并发症虽然罕见,但一旦发生,后果非常严重,出血量大甚至导致患者死亡;

③蝶窦向后过度气化时,蝶窦后壁斜坡菲薄,蝶窦手术时穿破斜坡误入颅内的风险增大。

(5)E(筛前动脉):

前组筛窦向外上方气化到眶上壁较常见,发生率为26%~35%,筛前动脉管位于筛窦内且骨质菲薄或缺损,筛前动脉从窦腔内穿过(图20),筛窦内镜手术时筛前动脉损伤风险较大。

筛前动脉是眼动脉的分支,如果损伤断裂,断裂的动脉回缩到眼眶内,会快速形成较大的眼眶内血肿。

6.CRS并发症及偶然发现的其他异常:

并发症及偶然发现的其他部位异常对鼻科医师非常重要,可避免漏诊这些病变或误诊。

(1)评估有无眼眶或颅内并发症。

(2)评估有无眼眶、颅内、颅底、硬腭、软腭、鼻咽部、颞下窝、咽旁间隙、颈椎等其他部位意外发现的病变。

(三)鼻窦CT评分法和评分系统

1.鼻窦CTLund⁃Mackay评分法:

是用于评估内容。

该评分法分别对双侧上颌窦、前组筛窦、后组筛窦、蝶窦、额窦和窦口鼻道复合体进行评分,并计算每侧总分,每侧0~12分,总分0~24分。

(1)鼻窦评分标准:

0分,无异常;

1分,窦腔内部分密度

增高影;

2分,窦腔内全部充满密度增高影;

(2)窦口鼻道复合体评分标准:

0分,无阻塞;

2分,阻塞。

2.GOSS:

用于评估窦壁骨质改变,评分标准见表5。

骨炎分级:

<

5分为1级(无意义);

5~20分为2级(轻度骨炎);

21~35分为3级(中度骨炎);

>

35分为4级(重度骨炎)。

骨炎CT表现为窦壁骨质增生硬化和/或骨质吸收,CRS患者中骨炎发生率为33.83%~53.89%,是难治性鼻窦炎或复发持续性鼻窦炎的一个重要原因。

表5 

鼻窦整体骨炎评分系统

注:

每个鼻窦得分0~5分,所有鼻窦(双侧额窦、前组筛窦、后组筛窦、上颌窦、蝶窦)得分相加获得总分(0~50分)

图5,6 

鼻窦内高密度影CT图像。

患者为慢性鼻窦炎并发真菌性鼻窦炎,冠状面CT骨窗图像(图5)示右侧上颌窦密度增高影和多发片状更高密度影,右侧窦口鼻道复合体密度增高(△),右侧上颌窦壁增生硬化(短↑),左侧上颌窦黏膜增厚(长↑)。

冠状面CT软组织窗图像(图6)示右侧上颌窦密度增高影伴更高密度影(↑) 

图7 

窦口鼻道复合体CT图像。

冠状面CT骨窗示窦口鼻道复合体的组成结构 

图8 

额隐窝CT图像。

矢状面CT骨窗示额隐窝位于前部额筛气房后缘(↑) 

图9 

蝶筛隐窝CT图像。

横断面CT骨窗示右侧蝶筛隐窝位于后组筛窦壁与蝶窦前壁之间(↑) 

图10 

Haller气房CT表现。

冠状面CT骨窗示右侧Haller气房(*) 

图11 

泡状鼻甲CT图像。

冠状面CT骨窗示左侧中鼻甲内气房,即泡状鼻甲(↑) 

图12 

中鼻甲反曲CT图像。

冠状面CT骨窗示左侧中鼻甲反曲(↑) 

图13 

筛大泡CT图像。

冠状面CT骨窗示左侧筛大泡(↑) 

图14 

前部额筛气房CT图像。

矢状面CT示最下方鼻丘气房(an)、位于中间的1型额气房(*)和上方的2型额气房(☆) 

图15 

矢状面CT示鼻丘气房(an)及3型额气房(*) 

图16 

嗅窝CT图像。

冠状面CT示左侧嗅窝为KerosⅡ型,右侧为KerosⅢ型 

图17 

筛骨纸板骨质缺损CT图像。

横断面CT骨窗示右筛骨纸板部分缺损(↑) 

图18 

Onodi气房CT图像。

冠状面CT骨窗示双侧Onodi气房(*) 

图19 

蝶窦内骨性分隔与颈内动脉管相连CT图像。

横断面CT骨窗示蝶窦气化明显,蝶窦内骨性分隔与左侧颈动脉管相连(↑) 

图20 

筛前动脉管位于筛窦内CT图像。

冠状面CT骨窗示双侧筛前动脉管穿行于双侧筛窦气房内(↑)

三、鼻窦CT结构式报告

基于临床医师对鼻窦CT报告的满意度较低,鼻窦CT报告内容与临床诊疗关注内容明显不一致,为帮助影像医师提高鼻窦CT报告水平,笔者编写了鼻窦CT结构式报告。

本结构式报告针对CRS临床诊疗关注内容和CT主要评估内容设计,为方便在实际工作中使用和推广,仅包括了重要的内容,见附件1。

综上所述,鼻窦CT在慢性鼻窦炎患者评估和诊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影像医师需熟悉CRS临床诊疗关注点,提高鼻窦CT报告水平,切实为CRS的临床诊疗提供有效信息。

本共识就CRS临床诊疗关注内容、鼻窦CT检查方案和主要评估内容以及结构式报告内容进行了阐述,供国内同行参考使用。

附件1 

慢性鼻窦炎鼻窦CT结构式报告模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批量上传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