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读题能力的培养研究.docx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3482556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32.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数学读题能力的培养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小学数学读题能力的培养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小学数学读题能力的培养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小学数学读题能力的培养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小学数学读题能力的培养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小学数学读题能力的培养研究.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小学数学读题能力的培养研究.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小学数学读题能力的培养研究.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数学读题能力的培养研究.docx

《小学数学读题能力的培养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读题能力的培养研究.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学数学读题能力的培养研究.docx

小学数学读题能力的培养研究(成果报告)

四川师范大学附属第七实验中学课题组

本课题组在县教科所和校教科室的领导下,于2017年5月—2018年5月,对“小学数学读题能力的培养研究”这一课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索,已取得了较好的成果,现总结研究的过程和结果报告如下:

  

一、研究背景

(一)经本课题组统计发现,我校小学生作业和测试中有60%以上的错误都是因为小学生读题偏差而产生的,但不少家长和老师却往往都认为是小学生粗心马虎导致的,这种不够全面的认知急需纠正,这种读题错误的现象也值得深入研究。

(二)皮亚杰的认知心理学发现,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是:

知觉笼统、不精确,知觉事物时往往只限于对事物外表的认知和呼出其名称,不能深入全面的对事物进行观察。

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及其数学认知结构水平的限制,他们往往过于依赖老师或家长的帮助,不善于自己读题。

(三)《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小学生的应用意识应表现在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能主动地寻找其实际背景,并探索其应用价值。

新课程背景下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一改传统单一的、套路性的呈现形式,变为以多种形式(如表格、图形、漫画、对话、文字等)提供信息、呈现问题,这些信息的呈现方式是接近生活本来面貌的、杂乱无章的,且经常是多余或不足的,需要小学生重新组织,也需要小学生对信息进行选择、判断和补充,在面对这些灵活和现实的数学问题时,能正确读题,提高读题能力非常重要。

二、研究内容

(一)数学读题方法的研究  

小学生随着识字量的增加、读题经验的积累,读题理解的能力也在不断提高,不仅如此,到了中、高年级,一般还能自发地掌握一些读题方法,但是他们往往不能自觉地使用这些方法来提高读题学习的效果,更不能针对数学教材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符合其认知发展水平的读题方法。

因此,科学清晰地指导学生选择适当的数学读题方法,正是本课题需要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二)数学读题技巧的研究  

数学读题的过程是一个积极思考的过程,口、手、眼、脑要联动,通过数学读题技巧的研究,旨在让学生掌握数学读题技巧,提高读题效率,达到提高读题能力的目的。

  

(三)数学读题习惯的研究  

引导学生适量读题,在理解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读题速度,节省学习时间,同时让学生养成在读题时能高度集中注意力,积极进行思索的良好读题习惯及其他优秀的数学习惯与品格。

  

三、研究步骤及方法

(一)准备阶段(2017年5-6月)

1、确定调查班,制定课题研究方案;(以本校1-6年级学生为调查对象)

2、确立课题研究方案,明确研究任务;

3、对学生读题能力进行理性分析。

主要方法:

抽样调查法、理性思辨法。

(二)实施阶段(2017年7月—2018年4月)

1、总结学生读题能力的一般特征;

1、收集培养学生读题能力的教例、学例;

2、试验学生读题能力培养的具体做法,探索学生读题能力的培养方式。

3、进行小学生读题能力强化探索及反馈小结。

主要方法:

案例分析法、试验法。

(三)总结阶段(2018年5月)

1、整理研究资料,撰写结题报告等;

2、进行结题鉴定,推广研究成果。

主要方法:

经验总结法。

四、研究过程

(一)加强理论学习,以先进的理论支撑课题研究

为了更好地完成课题研究,我们认真阅读了大量书籍,学习了与本课题相关的理论及先进的经验和方法,也大量搜集了网络上的资料和信息,力求以更加扎实、先进的理论知识来支撑自己的课题研究。

主要阅读的书目有: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学会数学地思维》、《小学数学新课程教学法》、《小学数学教学策略》、《小学数学教学活动设计》、《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对比研究》、《小学数学典型课示例》、《小学数学教育评价》等。

(二)调查分析现状,寻找形成原因

为了明晰本校学生数学学习与读题能力的情况,我们首先对全校学生做数学题的态度和现状做了一个抽样调查,结果发现部分学生对数学题具有畏惧心理,相当一部分学生做题中都存在自己思考不会,老师一讲就会的现象,独立做题时正确率也不高,一部分学生做题的思路正确,算式也能列对,可就是计算结果容易出错。

针对学生的这些情况,我们分析可能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由于不理解题意而造成的解题错误;

2、由于学生读题时产生“思维定势式读题联想”而导致的错误;

3、由于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而造成的错误。

(三)立足课堂教学,寻找有效策略

针对上述原因,我们在课堂上进行了以下3点尝试:

1、加强读题训练,使学生真正理解题意

小学生在理解题意时一读而过、一见题就动手做,纯粹是跟着感觉走,即使在老师的要求下思考了,往往也是不求甚解。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提炼、总结出了“三读”读题法。

在平时的数学题教学中,我们要求学生反复阅读题目,除此之外,我们也时不时刻意将一些非计算的问题抛给学生使用“三读”读题法解决,从而建立他们的读题能力。

这些问题有如:

“小明用了10元买铅笔,还余下多少元?

”“本班男生17人,女生18人,全班学生家长共有多少人?

”“橙子5元1个,苹果3元1个。

妈妈买了橙子和苹果回家,共用了多少元?

”等,学生面对这些题目时,在初读勾画重点内容后,再读理关系时因缺乏相应解决问题的条件,必然会引起一番争议,在讨论这些题目没法计算的原因时,我们又根据学生的能力,邀请他们将题目略微修改,使之变成可以让全班计算的题目,这些改动既有趣,又可以提升学生对数学题题目的敏感度。

2、在数学题教学中,杜绝“思维定势式读题联想”的消极影响

学生解答数学题时容易受到“思维定势式读题联想”的消极影响,特别是中、低年级的学生。

比如,有的学生看到“一共”就用加法、看到“剩下”就用减法,“一共”、“剩下”这些词语在一些学生的头脑中已经变成加、减法的代名词了。

还有,如果我们今天讲的例题是乘法数学题,有些学生在练习时,就消极读题,甚至不读题,认为这些题都应该用乘法计算。

而对于现时教科书的内容编排,学生的这种“倾向”有时确实也很奏效,就算不甚清楚问题内容,也能解决书上的一些习题,可是当学生习惯了这种“技巧”时,便会养成不看题目就解题的不良习惯,慢慢失去读题的耐性和兴趣,读题能力也很难提高。

因此,为打破“思维定势式读题联想”的消极影响,我们在平时的练习中,尝试了变换练习题的类型,使学生意识到类似题目的区别,真正掌握读题的技巧。

(1)对比练习,训练读题思维的深刻性

在平时的实际教学中,学生由于他们的读题不清,常将某些数学题与跟它题干比较相近的数学题混淆不清,导致看不准问题的实质,造成解题的错误。

为了纠正错误,我们尝试采用了对比法。

例如:

①果园里有1020棵苹果树,比梨树的2倍还多120棵。

梨树有多少棵?

②果园里有1020棵苹果树,梨树的棵树比苹果树的2倍还多120棵。

梨树有多少棵?

对于第一道逆向思维的数学题,学生常会出现这样的列式错误:

1020×2+120。

为了使学生真正能正确地解答这两题与类似情况下的题目,不出现混淆不清的现象,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用“三读”读题法找出异同,正确地理清每题的解题思路,寻找正确的解答方法。

在此基础上,反复地对比练习,加深印象,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2)一题多变,训练读题思维的灵活性

在新授或复习完一种类型的数学题之后,需要对此种类型的数学题进行综合练习时,我们常采用一题多变的题型。

例如教学数学题:

“两个城市相距225千米。

甲、乙两辆汽车同时从两个城市出发相向而行,甲车每小时行42千米,乙车每小时行43千米。

几小时后两辆汽车相遇?

”在用“三读法”探究搞清数量关系“甲车行的路程+乙车行的路程=甲乙凉城距离”后,由浅入深,引导学生进行改编:

改编1:

将问题中求时间改为求甲车(或乙车)的速度。

改编2:

将问题改为求全程。

改编3:

求两车几小时后还相距15千米。

改编4:

乙车在途中停了1小时,求从出发到相遇需要几小时。

改编5:

甲车每小时比乙车少行1千米,求两车的速度各是多少。

看似发散的一题多变,始终是用相遇问题中的基本数量关系来统摄题目的变化与解答,使学生头脑中建立起类似数学题的概括的一种模型,避免读题、解题时受到定势思维的不良影响。

(3)填补空白,训练读题思维的独创性

填补空白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补充数学题的条件,另一种是补充数学题的问题,对于一道数学题,根据题目结构,可补充许多不同的问题或条件。

在培养学生读题能力的教学中,我们让学生自己富有创造性地去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并富有创造性地去阅读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读题思维的独创性。

例如:

修一条长1800米的公路,已经修了8天,平均每天修120米。

本题可提的问题很多,有:

(1)已经修了多少米?

(2)还剩下多少米没修?

(3)已修的比剩下的多多少米?

(4)照这样计算,剩下的还要几天修完?

(5)一共要修几天?

这种题型的训练,是对学生读题能力的进阶训练,由读题到“出题”,让学生深刻体会与感知数学题目的变化。

通过这些读题思维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有了大幅提高,进而加强了学生对数学题的读题能力。

3、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中国有句老话:

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

仔细品味,确实是有一定道理的。

良好的习惯对一个人的思想、行为、学习等都能产生长远的影响,会使学生终生受益,而要纠正一种坏的习惯,则需要更大的毅力、花费成倍的力气。

在某种程度上,养成一种好习惯比获得一项知识或学会一种技能,具有更大的价值。

在数学学习上,好习惯同样很重要。

除了要让学生养成认真、仔细读题,分析思考的习惯外,还应培养学生养成以下一些习惯:

(1)培养学生具有检验的习惯

检验是对计算结果进行检查是否达到准确的一种手段,我们在数学教学中注意培养了学生自觉检验的习惯。

对解答数学题的检验,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①检查结果与实际情况是否吻合,如解答结果是“火车每小时行6千米”、“敬老院里的老人平均年龄是6岁”、“第二组有学生10.5个”等等,显然与实际情况不符。

又如,增产后的产量比原来的少,节约用电后的度数比原来用电的度数多等,显然是不合题意的。

②检验列式是否正确、合理。

学生列出算式后,可要求学生检查列式是否符合算理。

若是综合算式,应指出综合算式中每一步所表示的意义,再连贯起来检查综合算式是否符合算理。

③检验计算是否正确。

(2)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书写数学作业的习惯

良好的书写习惯,不仅反映学生的知识、技能的水平,表现教学的效果,而且也反映学生的学习态度与教育结果。

因此,在培养学生读题能力过程中,我们也注意培养了学生良好的书写作业的习惯。

对学生作业的书写加强指导,严格要求。

要求学生,作业的书写格式要符合规范的要求,数字、符号要写的准确、清楚,不允许乱勾乱抹,要以教材上的书写格式为楷模,用评优树榜样的方法,养成规范化的书写习惯。

我们也发现,书写优秀的学生,在读题时,发生阅读错误或思维定势错误的情况也会明显降低。

(3)培养学生订正数学作业中错误的习惯

订正作业中的错误,是学生信息的二次反馈,是提高数学学习效果十分重要的一环。

因此,我们在批改作业时,用恰当的记号和文字批注指示出了作业上的错误,并用小组帮扶的方式监督学生们订正错误,养成良好习惯。

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是相辅相成的,有了优良的数学学习习惯,学生们的数学读题能力自然而然就会不断提高。

总之,发展小学生的读题能力,是小学生学习的关键。

而这种能力的获得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有一个学习、积累、反思、巩固、发展的长期过程。

培养小学生数学读题能力是一件艰苦而细致的劳动,要早期培养,应锻炼学生努力做到:

读题有心、反复训练,点滴做起,持之以恒。

五、研究成果

(一)全校学生读题能力的实质性提高

抽样调查中,全校学生(1~6年级)解题错误原因类型里,读题偏差所占比例由63.5%下降至18.9%。

(二)提出与推广了“三读”读题法

“一读”知大意;认清文字,勾画题中的数学条件和问题,通过大脑的想象把文字的描述转换为生动的表象;

“二读”探表里;理清数量关系,明确运算性质与顺序等,尝试明确题目类型;

“三读”验思路;验证解题步骤是否正确,方法是否最简单而又合理。

(三)学生初步养成了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六、研究效益

(一)学生变化

1、通过本次研究,大部分学生初步掌握自我读题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更有步骤、更有层次性的思考问题,形成了良好的思维习惯。

2、通过本次研究,大部分学生能够分析、挖掘、弄清题目中显露和隐含的条件,并且了解解题思路,用语言正确叙述题意,逐渐成为具有探究能力的学习者,促进了学生的持续发展。

3、通过本次研究,已经初步探索出培养学生自我读题的行为方法和途径,更加促使学生品质和行为的形成,从实践的维度丰富了学习理论。

(二)教师变化

此次课题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互相交流、学习的平台,不仅在平时的练习课中强调读题,更是在新授课中也时时注意培养孩子的读题习惯。

在提高了小学生读题能力的同时,也充实了我们的备课内容,帮助我们在教学语言、练习设计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

七、研究反思

(一)培养学生会思考的良好读题习惯,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我们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坚持。

本课题研究虽然告一段落,但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是不能停滞的,如何才能在课堂教学和作业中渗透本课题研究的成果,这是作为教师必须要思考的。

(二)我们的研究只是在较小范围内积累了一些经验,对培养学生“边读边审边动”的好习惯带来一定的困难,集体教学与个别辅导如何更好落实的,怎样才能进行深层次和大范围的研究,仍需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三)培养学生仔细读题的习惯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需要在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不断地反思,进一步强化要求和训练,让良好的学习习惯成为自然,变为学生的自觉行动。

在研究中我们深深感到自身的研究水平不足,尤其是理论的缺乏,今后还要加强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科研水平。

也需要继续深思,寻找更好的解决办法。

使“培养学生仔细读题的习惯”成为教师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总之,作为数学教师,我们应该重视数学读题教学,学会读题不仅仅让学生能正确解决数学问题,更重要的是把数学教学作为一种语言文化传播,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基础。

八、参考文献

[1]高文蔚.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小学高年级学生读题障碍分析及应对措施.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96-4110.

[2]罗剑恩.小学数学认真读题习惯的培养.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7,1671-4822.

[3]《小学数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解读》[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2.

[4]陈映.玩转数学思维外化之我见[J].浙江教育科学,2014,(11):

39—42.

[5]孙朝仁,孙焱.基于“以学定教”的“六模块建构式课堂”实践与思考[J].上海教育科研,2012,(11):

52—56.

[6]张宏益.学生该如何读题教材[J].教学月刊(小学数学版),2010,(11):

12—13.

[7]王华.指导学生读题数学课本的几点做法[J].小学数学教育,2009,(11)

-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