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文学常识之唐宋名家概识.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484473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1.2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语文文学常识之唐宋名家概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高三语文文学常识之唐宋名家概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高三语文文学常识之唐宋名家概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高三语文文学常识之唐宋名家概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高三语文文学常识之唐宋名家概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高三语文文学常识之唐宋名家概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高三语文文学常识之唐宋名家概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高三语文文学常识之唐宋名家概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高三语文文学常识之唐宋名家概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高三语文文学常识之唐宋名家概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高三语文文学常识之唐宋名家概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高三语文文学常识之唐宋名家概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高三语文文学常识之唐宋名家概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高三语文文学常识之唐宋名家概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高三语文文学常识之唐宋名家概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高三语文文学常识之唐宋名家概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高三语文文学常识之唐宋名家概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语文文学常识之唐宋名家概识.docx

《高三语文文学常识之唐宋名家概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语文文学常识之唐宋名家概识.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三语文文学常识之唐宋名家概识.docx

高三语文文学常识之唐宋名家概识

文学常识之唐宋名家

唐朝篇

王勃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王勃(约650年-约676年),字子安,汉族,唐代诗人。

古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为“初唐四杰”,王勃为四杰之首。

王勃的诗今存80多首,赋和序、表、碑、颂等文,今存90多篇。

现有明崇祯中张燮搜辑汇编的《王子安集》16卷。

一、生平经历

二、作品风格

出身儒学世家,王勃自幼聪敏好学,据《旧唐书》记载,他六岁即能写文章,文笔流畅,被赞为“神童”。

九岁时,读颜师古注《汉书》,作《指瑕》十卷以纠正其错。

十六岁时,应幽素科试及第,授职朝散郎。

因做《斗鸡檄》(即《檄英王鸡》)被赶出沛王府。

之后,王勃历时三年游览巴蜀山川景物,创作了大量诗文。

返回长安后,求补得虢[guó]州参军。

在参军任上,因私杀官奴二次被贬。

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八月,自交趾探望父亲返回时,不幸渡海溺水,惊悸而死。

王勃在诗歌体裁上擅长五律和五绝,代表作品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主要文学成就是骈文,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堪称一时之最。

代表作品有《滕王阁序》等。

王勃是一位确有文才而自视很高的诗人,官小而才大,名高而位卑,心中充满了博取功名的幻想和激情,郁积着不甘居人下的雄杰之气。

因此他的诗作中也透露出一种非常自负的雄杰之气和慷慨情怀。

这主要反映在他的羁旅送别之作中,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三、成就影响

(注:

此处的影响可以理解为以王勃为首的四杰的影响)

1、较之前人,题材拓宽,从宫廷走到市井,从台阁移至江山与塞漠。

尤其是他们由对人生价值的追求到对宇宙哲理的思索,都丰富和加深了他们诗歌的意蕴。

2、转变初唐的诗风。

他们怀着变革文风的自觉意识,有一种十分明确的审美追求:

反对纤巧绮靡,提倡刚健骨气。

(强调作诗要有刚健骨气,是针对“争构纤微”的上官体的流弊而言的,这是当时诗风变革的关键,也是以“四杰”为代表的一般士人的诗风与宫廷诗风的不同所在。

3、完善律绝,发展歌行。

李白

——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李白(701一762),字太白,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人。

先世罪迁中亚碎叶,后随父迁居四川绵州隆昌县(今四川江油县)青莲乡,因号青莲居士。

又号“谪仙人”(贺知章对他的称赞),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

有《李太白集》传世。

一、生平经历

他的一生大致可分为五个时期:

1、蜀中时期(705-724):

这是李白读书习剑、学道漫游的时期。

蜀中是道教气氛浓郁、有着任侠风气的地方,神仙道教信仰与侠士风概对李白影响至大。

大约在18岁时,他隐居大匡山读书,师从赵蕤[ruí]学纵横术,对形成他的纵横家思想、豪放不羁的性格和诗风亦有所影响。

这一段时期的诗歌有:

《峨眉山月歌》等。

2、以安陆为中心的漫游时期(725-742):

开元十三年(725),二十五岁的李白怀着“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的抱负,“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浪迹洞庭、江浙一带。

后与故宰相许圉师的孙女结婚,定居湖北安陆,并以安陆为中心,开始他的干谒与漫游的生活。

这一时期他的代表作品有:

《长干行》、《渡荆门送别》、《望庐山瀑布》、《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等。

3、长安时期(742-744):

这是李白生活和创作的重要转折时期。

经过之前的十余年活动,他终于名动京师。

天宝元年(742),李白奉召入京,供奉翰林。

而在长安他看到的是官场的黑暗,心中充满愤激与不平。

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有:

《行路难》、《蜀道难》等。

4、以东鲁、梁园为中心的漫游时期(744-755):

李白离开长安后,开始了为时十一年左右的漫游。

期间遇杜甫、高适,结下了深厚友谊。

这段时期,他既对朝廷充满不满与失望的情绪,又依旧关心国家命运、积极入世,希望建立功业的心情并没有消退。

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有:

《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等。

5、安史之乱时期(755一762):

安史之乱爆发,李白以为报国的时机已到,入永王幕,慷慨从军。

而此时肃宗李亨已即位灵武,以叛乱罪讨伐李璘。

李白也因反叛罪蒙冤入狱,长流夜郎。

乾元二年(759),他在流放途中遇赦放回,流寓南方。

上元二年(761)闻知李光弼出征东南,他又想从军报国,无奈半道病还,于次年病逝于当涂,年62岁。

这一时期他的代表作有《古风·西上莲花山》、《永王东巡歌》等,而尤为重要的是五古长诗《赠江韦太守良宰》,诗中详述了生活经历,痛斥了叛军罪恶,对社稷苍生寄予深切关注,后人比之于杜甫的《北征》。

二、作品风格

1、李白的诗歌创作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主要表现为侧重抒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很少对客观物象和具体事件做细致的描述。

李白作诗,常以奔放的气势贯穿,讲究纵横驰骋,一气呵成,具有以气夺人的特点,如《上李邕》。

2、李白诗歌的想象变幻莫测,往往发想无端。

如“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将进酒》),再如“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秋浦歌十七首》其十五)

3、意象的衔接组合也是大跨度的,离奇惝恍,纵横变幻,极尽才思敏捷之所能。

李白诗的意象,有壮美与优美两种类型。

4、李白诗歌的语言风格,具有清新明快的特点,明丽爽朗是其词语的基本色调。

他那些脱口而出、不加雕饰的诗,常呈现出透明纯净而又绚丽夺目的光彩,反映出其不肯苟同于世俗的高洁人格。

三、成就影响

李白对后世的巨大影响,在于他诗歌中所表现的人格力量和个性魅力吸引了无数士人。

苏轼、陆游等大家,都曾受到他的影响。

由于他以才力写诗,凭气质写诗,他的诗风事实上是无法学习的。

在中国诗歌史上,李白有不可更替的不朽的地位。

杜甫

——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语始工。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汉族,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

自号少陵野老,与李白合称“李杜”。

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一、生平经历

他的一生大致可分为四个时期:

1、读书壮游时期(712-745):

杜甫出身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自幼聪颖好学,为他的诗歌创作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开元十九年(731),二十岁的杜甫开始了他历时十年、前后三次的壮游生活。

结识了李白与高适。

这段时期是诗人创作的准备时期。

涉世不深,未接触到社会深层问题,诗风比较豪迈浪漫。

该时期的代表作有:

《望岳》等。

2、困守长安时期(746-755):

这是杜甫的生活、思想和创作的重要转变时期。

应试落第、到处投诗干谒不见成效,理想的落空与生活的潦倒玉成了诗人杜甫,使他对朝廷的腐败、民生的苦难、世态的炎凉有了较深刻的认识。

该时期的代表作:

《丽人行》、《兵车行》、《出塞》等,其中《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标志着他走上了忧国忧民的生活道路和创作道路。

3、陷贼与为官时期(756-759):

这是安史之乱为祸最烈的时期,也是杜甫创作成就最高的时期。

国破家亡、民生涂炭的现实和身陷虎口的境遇大大升华了诗人的爱国主义激情。

该时期的代表作:

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这标志着他的创作到达了现实主义的高峰。

4、飘泊西南时期(759-770):

这一时期时局依旧动乱,杜甫的生活相对安定,但他仍萦怀国事、心系苍生,忧国忧民的思想更深邃,诗风更苍老沉郁。

该时期的代表作:

《秋兴》八首、《蜀相》、《登高》、《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二、作品风格

1、杜诗的主要风格特征:

沉郁顿挫。

他的诗有一种深沉的忧思,无论是写生民疾苦、怀友思乡,还是写自己的穷愁潦倒,感情都是深沉阔大的。

他的诗,蕴含着一种厚积的感情力量,每欲喷薄而出时,他的仁者之心、他的儒家涵养所形成的中和处世的心态,便把这喷薄欲出的悲怆抑制住了,使它变得缓慢、深沉,变得低回起伏。

2、杜诗风格的多样性。

风格的多样正是伟大作家艺术上高度成熟的标志。

在杜诗的多样风格中,萧散自然,是又一重要特色。

闲适情趣,安静明秀境界,细腻的景物描写,形成萧散自然的特色。

如:

《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

三、成就影响

1、杜甫兼有各家之所长。

杜甫的集大成,首先是他身上集中了中国文化传统里的一些最重要的品质,即仁民爱物、忧国忧民的情怀。

其次,在诗的表现方法、表现形式上,他吸收的就更为广泛而多样,集六朝、盛唐诗歌之大成。

2、从唐诗的发展看,杜甫是一位承先启后的人物。

杜诗是唐诗发展的一个转折。

由于杜诗兼备众体而又自铸伟辞,积累了极其丰富的艺术经验,有许多的层面,也就为后来者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各种可能。

3、杜甫的更为重要的影响,是在思想情操方面。

他的系念国家安危,同情生民疾苦,为历代士人所崇仰,在士人人格的形成上,有不可估量的影响。

白居易

——诗到香山老,方无斧凿痕。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

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一、生平经历

十一二岁时,因避战乱而迁居越中,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

贞元十六年(800)进士及第。

元和三年至五年,授左拾遗、充翰林学士。

在这一时期,白居易以极高的参政热情,屡次上书,指陈时政,与此同时,他还创作了《秦中吟》、《新乐府》等大量讽谕诗,锋芒所向,权豪贵近为之色变。

元和六年至九年,因母丧而回乡守制。

生活环境的改变,使白居易有馀暇对往昔的作为和整个人生进行认真的思考,他早就存在着的佛、道思想逐渐占了上风,对政治的热情开始减退。

元和十年(815),白居易回朝任太子左赞善大夫,因宰相武元衡被盗杀而第一个上书请急捕贼,结果被加上越职言事以及一些莫须有的罪名,贬为江州司马。

这次被贬,对白居易内心的震动是不可言喻的。

他以切肤之痛去重新审视险恶至极的政治斗争,决计急流勇退,避祸远害,走“独善其身”的道路。

这一年,他写下了著名的《与元九书》,明确、系统地表述了他的人生哲学和诗歌主张。

武宗会昌二年(842),以刑部尚书致仕,闲居洛阳履道里,自号“醉吟先生”、“香山居士”。

会昌六年(846),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

年七十五。

二、作品风格

1、写诗的风格是“辞质而径”(辞句质朴,表达直率);“言直而切”(直书其事,切近事理);“事核而实”(内容真实,有案可稽);“体顺而肆”,(文字流畅,易于吟唱)。

2、白居易的创作风格,主要从他的诗歌主张来看,他注重写实,尚通俗,强调讽喻。

注意“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闲适诗和讽谕诗是白居易特别看重的两类诗作,二者都具有尚实、尚俗、务尽的特点,但在内容和情调上却很不相同。

讽谕诗志在“兼济”,与社会政治紧相关联,多写得意激气烈;闲适诗则意在“独善”,从而表现出淡泊平和、闲逸悠然的情调。

三、成就影响

1、白居易以《新乐府》为代表的讽谕诗在当时的影响并不大,以至“时人罕能知者”(元稹《白氏长庆集序》);在后世则毁誉参半。

但无论如何,白居易通过自己的努力,创造了一种新的诗体和新的风格,并以“不惧权豪怒,亦任亲朋讥”(《寄唐生》)的勇气,对当时的社会丑恶进行了最大胆的指斥和抨击,这一点,是永远值得人们钦敬的。

2、白居易的闲适诗在后代有很大影响,其浅切平易的语言风格、淡泊悠闲的意绪情调,都曾屡屡为人称道,但相比之下,这些诗中所表现的那种退避政治、知足保和的“闲适”思想,以及归趋佛老、效法陶渊明的生活态度,因与后世文人的心理较为吻合,所以影响更为深远。

韩愈

——文起八代之衰,诗亦卓绝千古。

韩愈(768年—824年),字退之。

河南河阳人。

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

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

后人将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著有《韩昌黎集》等。

一、生平经历

贞元八年(792年),韩愈登进士第,两任节度推官,累官监察御史。

后因论事而被贬阳山,历都官员外郎、史馆修撰、中书舍人等职。

元和十二年(817年),出任宰相裴度的行军司马,参与讨平“淮西之乱”。

其后又因谏迎佛骨一事被贬至潮州。

晚年官至吏部侍郎,人称“韩吏部”。

长庆四年(824年),韩愈病逝,年五十七,追赠礼部尚书,谥号“文”,故称“韩文公”。

元丰元年(1078年),追封昌黎伯,并从祀孔庙。

二、作品风格

(一)韩愈的文学主张

1、文以明道。

他之所以倡导古文,目的是尊崇古道、恢复古代的儒学道统,将改革文风与复兴儒学变为相辅相成的运动。

所谓道,就是与佛教、道教相对立的儒道。

文道合一,以道为主,这是韩愈倡导古文运动的基本观点。

2、不平则鸣。

韩愈继承并阐发了司马迁发愤著书的思想,指受到委曲和压迫就要发出不满和反抗的呼声。

(二)文风

他的风格多样,主要特点是深险怪僻,好追求奇特的形象,崇尚雄奇怪异之美。

三、成就影响

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散文的写作理论,对后人很有指导意义。

柳宗元

——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

柳宗元(公元773年—公元819年),字子厚,汉族,河东(现山西运城)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

世称“柳河东”、“河东先生”,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

柳宗元与韩愈并称为“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

有《河东先生集》。

一、生平经历

二、作品风格

唐德宗贞元九年(739年)中进士,788年考取博学宏词科,先后任集贤殿正宗,蓝田县尉和监察御史,对政治的黑暗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年),参与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新运动,他与刘禹锡是这场革新的核心人物,被称为“二王刘柳”,由于顺宗下台,完宗上台,革新失败,“二王刘柳”和其他革新派人士随即被贬,九月,柳宗元被贬为绍州刺史,行未半路,又被贬为永州司马,十年后又被贬为柳州刺史,819年病死于柳州。

 

1、其杂文有两个显著特征:

(1)正话反说,借问答体抒发自己被贬的幽愤,《答问》《起废答》《愚溪对》等均属此类作品。

(2)巧借形似之物,抨击政敌和现实。

如《骂尸虫文》。

2、其寓言文:

大多结构短小而极富哲理意味,用语精警、立意深刻。

如《黔之驴》。

3、其山水游记:

由意在宣泄悲情到表现自然,将悲情沉潜于作品之中,形成了柳氏山水游记“凄神寒骨之美”,如《小石潭记》。

 

※韩愈与柳宗元两人在散文上的艺术成就

韩、柳在散体文创作上有着众多的开拓,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在勇于创新的基础上建立新的散文美学规范。

他们在文学观念上否定了六朝的“文笔”之分,把散文引入了杂文学的发展路途;但在创作实践中却颇为重视辞采、语言和技巧,突破了一切文体的界限和陈规旧制,把大部分应用文写成了艺术性很强的文学散文。

2、韩、柳将浓郁的情感注入散文之中,大大强化了作品的抒情特征和艺术魅力,把古文提高到了真正的文学境地。

李煜

——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

李煜(937年―978年),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莲峰居士,汉族,生于金陵(今南京),祖籍彭城(今江苏徐州铜山区),南唐最后一位国君。

世称南唐后主、李后主。

其作品收录于《南唐二主词》中。

一、生平经历

北宋建隆二年(961年),李煜继位,尊宋为正统,岁贡以保平安。

开宝四年(971年)十月,宋太祖灭南汉,李煜去除唐号,改称“江南国主”。

次年,贬损仪制,撤去金陵台殿鸱吻,以示尊奉宋廷。

开宝八年(975年),李煜兵败降宋,被俘至汴京,授右千牛卫上将军,封违命侯。

太平兴国三年(978年)七月七日,李煜死于汴京,追赠太师,追封吴王。

二、作品风格

1、以开宝八年(975)降宋为界,李煜前期词多写宫廷生活和男女情爱,与《花间集》的不同在于作者率情任真,描写较生动活泼。

2、降宋之后,李煜从一国之君论为阶下之囚,从生活到思想都有巨大的变化。

他朝夕以泪洗面,一景一物,触目生悲,遂于今昔盛衰的对比、伤春悲秋的吟咏之中倾诉故土之思、亡国之恨。

其情其思,凄怆动人,千载之下,也能引发人们不同内涵的乡土之思、故国之恋。

因此之故,他的许多后期词作,盛传不衰。

如《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浪淘沙(帘外雨潺潺)》

3、其词在题材内容上前后期虽有所不同,但无论前期后期又有其一贯的特点,那就是“真”。

这位“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阅世甚浅的词人,始终保有较为纯真的性格。

在词中一任真实情感倾泻,而较少有理性的节制。

他的后期词写亡国之痛,血泪至情;前期词写宫廷享乐生活的感受,对自己的沉迷与陶醉,也不加掩饰,如《玉楼春(晓妆初了明肌雪)》。

李煜词的本色和真情性,在三方面很突出:

一、真正用血泪写出了他那种亡国破家的不幸,非常感人;二、本色而不雕琢,多用口语和自描,词篇虽美,却是丽质天成,不靠容饰和词藻;三、因纯情而缺少理性节制。

他在亡国后不曾冷静地自省,而是直悟人生苦难无常之悲哀:

“人生愁恨何能免”、“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把自身所经历的一段破国亡家的惨痛遭遇泛化,获得一种广泛的形态与意义,通向对于宇宙人生悲剧性的体验与审视。

三、成就影响

李煜后期词作在语言运用和艺术结构上取得了前人所没有达到的成就。

他的词影响了宋一代的许多词人,同时将词的创作推向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正如王国维所说,“词至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

宋朝篇

苏轼

——自东坡一出,情性之外,不知有文字。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

汉族,眉州眉山人。

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一、生平经历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

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

元丰三年(1080年),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

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dān]州。

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

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二、作品风格

1、古文:

苏轼的古文呈现出多姿多彩的艺术风貌。

他广泛地从前代的作品中汲取艺术营养,其中最重要的渊源是孟子和战国纵横家的雄放气势、庄子的丰富联想和自然恣肆的行文风格。

苏文气势雄放,语言却平易自然,这正是宋文异于唐文的特征之一。

2、诗:

多为干预社会现实和思考人生的题材,体现出深沉的批判意识,持有冷静、旷达的态度。

苏诗的主导风格是雄放,有些作品甚至有粗豪而缺少余蕴的缺点。

然而苏诗中许多佳作已经做到了刚柔相济,从而呈现出“清雄”的风格,例如《游金山寺》。

3、词:

苏轼让充满进取精神、胸怀远大理想、富有激情和生命力的仁人志士昂首走人词世界,改变了词作原有的柔软情调,开启了南宋辛派词人的先河。

“以诗为词”是苏轼变革词风的主要手法。

主要体现在用题序和用典故两个方面。

苏词中也常常表现对人生的思考,虽然深切感到人生如梦,但始终保持顽强乐观的信念和超然自适的人生态度。

三、成就影响

1、苏轼的人生态度成为后代文人景仰的范式:

进退自如,宠辱不惊。

2、苏轼的审美态度为后人提供了富有启迪意义的审美范式。

3、苏诗不但影响有宋一代的诗歌,而且对明代的公安派诗人和清初的宋诗派诗人都有重要的启迪。

苏轼的词体解放精神直接为南宋辛派词人所继承,形成了与婉约词平分秋色的豪放词派,其影响一直波及清代陈维崧等人。

苏轼的散文,尤其是他的小品文,是明代标举独抒性灵的公安派散文的艺术渊源,直到清代袁枚、郑燮的散文中仍时时可见苏文的影响。

张孝祥

——读之泠然洒然,真非烟火食人辞语。

张孝祥(1132年—1170年),字安国,别号于湖居士,历阳乌江(今安徽和县)人,生于明州鄞县(今浙江宁波),少年时阖家迁居芜湖(今安徽省芜湖市)。

南宋著名词人,书法家。

为唐代诗人张籍之七世孙;父张祁,任直秘阁、淮南转运判官。

张孝祥善诗文,尤工词,风格宏伟豪放。

有《于湖居士文集》、《于湖词》等传世。

一、生平经历

二、作品风格

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张孝祥状元及第,授承事郎,签书镇东军节度判官。

由于上书为岳飞辩冤,为权相秦桧所忌,诬陷其父张祁有反谋,并将其父下狱。

次年,秦桧死,授秘书省正字。

历任秘书郎,著作郎,集英殿修撰,中书舍人等职。

宋孝宗时,任中书舍人直学士院。

隆兴元年(1163年),张浚出兵北伐,被任为建康留守。

又为荆南湖北路安抚使,此外还出任过抚州,平江,静江,潭州等地的地方长官,颇有政绩。

乾道五年(1169年),以显谟阁直学士致仕。

乾道六年(1170年)于芜湖病死,葬南京江浦老山,年仅三十八岁。

张孝祥的气质与苏轼近似,同属天才型的诗人,作诗填词也都以苏轼为典范,他“每作为诗文,必问门人曰:

‘比东坡何如?

’”

1、他一方面学苏词的“豪”,以“诗人之句法”抒壮志豪情,其著名的词作是《六州歌头》。

其指陈时事的纵横开阖和强烈的批判精神,都直接作了稼轩词的先导。

2、另一方面,则学苏的“放”,并兼融李白的浪漫精神,以自在如神之笔表现其超迈凌云之气和潇洒出尘之姿,如《念奴娇·过洞庭》,张词的哲理意蕴虽不及苏词,但浪漫奇想则有过之而无不及,词中广阔透明的湖光月色与冰清玉洁的人格境界水乳交融,也足与苏词争奇斗胜。

三、成就影响

张孝祥是辛派词人的先驱者,乃上承苏东坡、下启辛弃疾的重要人物。

风格骏发踔厉,自成一家;艺术境界也别开生面,在词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

辛弃疾

——十载倦游,饱看带湖之风月;

一麾出镇,迥临越峤之烟霞。

辛弃疾(1140年-1207年),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

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

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现存词六百多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

一、生平经历

辛弃疾生于金国,少年抗金归宋,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

著有《美芹十论》、《九议》,条陈战守之策。

由于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山居。

开禧北伐前后,相继被起用为绍兴知府、镇江知府、枢密都承旨等职。

开禧三年(1207年),辛弃疾病逝,年六十八。

后赠少师,谥号“忠敏”。

二、作品风格

1、辛词注重从人物的行为活动中展现抒情人物的心态情感和个性现象。

因此其词中的抒情人物的形象不仅丰满鲜活,富有立体感,而且具有变异性、阶段性特征。

从少年到暮年,稼轩词所展示的自我形象,是唐宋词史上独一无二的个性鲜明丰满的英雄形象。

2、辛弃疾对词的心灵世界也有深广的拓展。

南渡词人的情感世界已由个体的人生苦闷延伸向民族社会的忧患,辛弃疾继承并弘扬了这一创作精神,表现出更深广的社会忧患和个体人生的苦闷,如《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3、辛弃疾对民族苦难忧患的社会根源有着清醒深刻的认识,因而他的词作比南渡词人有着更为深刻强烈的批判性和战斗性。

辛词系统地批判了当时社会的腐朽黑暗,不仅拓展了词境,也提高和强化了词的现实批判功能。

4、稼轩词所创造的战争和军事活动的意象,使词的意象群出现了一次大的转换。

密集的军事意象群,连续成雄豪壮阔的审美境界,更能体现辛词的个性特色,也反映出两宋词史的又一重大变化,即男子汉气概的激扬,词中女性柔婉美最终让位于血性男子的力度美和崇高美。

5、稼轩词不仅转换了意象群,而且更新了表现手法,在苏轼“以诗为词”的基础上,进而“以文为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