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冲刺指导.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488246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7.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研冲刺指导.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考研冲刺指导.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考研冲刺指导.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考研冲刺指导.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考研冲刺指导.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考研冲刺指导.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考研冲刺指导.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考研冲刺指导.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考研冲刺指导.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考研冲刺指导.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考研冲刺指导.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考研冲刺指导.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考研冲刺指导.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考研冲刺指导.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考研冲刺指导.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考研冲刺指导.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考研冲刺指导.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考研冲刺指导.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考研冲刺指导.docx

《考研冲刺指导.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研冲刺指导.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考研冲刺指导.docx

考研冲刺指导

2012考研冲刺指导:

政治分析题狂背之辩证法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近年来,醉酒驾车、飙车等危险驾驶行为造成严重的交通肇事事故频频发生,有增无减。

2009年6月30日,南京重大酒后交通事故,造成5死4伤;2008年12月14日,成都孙某酒后驾车肇事造成4人死亡、1人重伤……资料显示,我国拥有全世界19%的汽车量,而汽车引发的交通死亡事故却占全球的15%,死亡率“排名”世界之首。

2011年5月1日,增设了“危险驾驶罪”的刑法修正案(八)开始施行。

修正后的刑法明确规定:

在道路上驾驶机动车追逐竞驶,情节恶劣的,或者在道路上醉酒驾驶机动车的,处拘役,并处罚金。

有前款行为,同时构成其他犯罪的,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处罚。

对于醉酒驾车行为,从过去的行政处罚上升为刑事处罚。

这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有市民认为,“醉驾入刑”的举措难以解决屡禁不绝的醉驾难题,理由在于:

第一,醉酒驾车仍然是多发现象,顶风违法时有发生。

第二,“醉驾入刑”执行起来能否保持标准统一、是否能够严格依法执行尚存疑问。

根据材料,请回答:

(1)该市民的观点体现了怎样的哲学原理?

(2)根据相关原理的基本内容,分析和评价该市民的理由是否充分支持其观点。

【答案要点】

(1)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前进性是事物发展的总方向,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事物的发展是在前进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向前进。

该市民所述理由是“醉驾入刑”施行过程中的困难。

这些困难确实存在。

理由一表明人们对该法律的认识需要一个发展过程;理由二表明该法律的执行需要一个完善过程。

这些是新事物发展中曲折性的表现。

(2)该市民所说的理由夸大了困难,把困难看成不可逾越的障碍,而不是看作前进中的困难,夸大了曲折性,从而否认了前进性。

“醉驾入刑”是有利文明发展的重要举措,是促进社会进步的新事物,“醉驾入刑”作为新事物需要经历一个被人们逐步认可、自身逐步完善的过程,虽然不可能迅速解决顽症,但总的趋势是朝着解决问题的方向发展。

“醉驾入刑”的施行不可能一帆风顺,而是在曲折中向前发展。

因此,该市民的理由不能充分支持其观点。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指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强调要“推进文化创新,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增强文化发展活力,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当前,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科学区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坚持分类指导、协调发展。

我国在文化体制改革中,科学区分了公益性文化事业与经营性文化产业。

当前,我国正着力加快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稳步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并把振兴文化产业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

截止2010年上半年,国有大多数经营性文化单位基本完成转企改制,据此,有人认为,文化体制改革就是搞文化产业化。

请回答:

(1)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相关原理说明,“文化体制改革就是搞文化产业化”的观点是否正确?

(2)从真理的条件性、具体性原理出发,简评“文化体制改革就是搞文化产业化”的观点。

(3)结合唯物辩证法的相关原理,谈谈你对文化体制改革的理解。

【答案要点】

(1)唯物辩证法认为,在事物或过程的多种矛盾中,各种矛盾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平衡的,存在着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

事物的性质,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目前,国有大多数经营性文化单位基本完成转企改制,其目的是振兴文化产业,但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的重要性同样不可忽视,不能据此认为“文化体制改革就是搞文化产业化。

(2)真理有适用的条件和范围,都是相对于特定过程的,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文化产业化只适用于经营性文化单位的转企改制,加快转企改制与稳步推进文化事业单位改革不可割裂;真理和谬误往往相伴而行,要反对歪曲理解,坚持文化体制改革的正确方向。

(3)在文化体制改革的实践中,我们应当学会区分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要学会全面地看问题,坚持两点论基础上的重点论。

既要看到加快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也要看到稳步推进文化事业单位改革;要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改革中,着重把握加快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抓住振兴文化产业这个主流;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和均衡论,在坚持两点论的同时,把握关键、抓住主流。

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973年,某企业生产的玩具产品“芭比娃娃”由于式样陈旧、价格昂贵等原因而严重滞销,企业濒临破产。

很多员工建议放弃生产“芭比娃娃”而转产,但一位年轻人极力反对并建议为“失败产品”创办博物馆。

“这绝对不行,这不是自曝家丑吗?

”企业总裁立即明确表示反对。

但这个年轻人据理力争并最终设法说服了总裁。

不久,陈列200多件不受消费者欢迎的“失败产品”的博物馆,迎来了络绎不绝的参观者。

在此后的3个月里,年轻人全身心地“泡”在博物馆里,听取参观者对“失败产品”的意见。

他收集的500多条意见反映了消费者的需求,令企业总裁惊喜不已。

相关部门根据这些意见改进产品设计式样,调整产品价格,提高产品质量,开拓新的市场,企业很快打了一个漂亮的翻身仗。

此后的12年间,公司年业绩从4200万美元飙升到10亿美元。

今天,“芭比娃娃”已不仅是一种玩具产品的商标,而且是流行时尚、成功品牌的代名词,那位“研究失败的花朵而赢得成功的芬芳”的年轻人也被誉为“芭比之父”。

请回答:

(1)运用对立统一观点说明“芭比之父”通过“研究失败的花朵而赢得成功的芬芳”的原因。

(2)结合材料,根据辩证否定原理谈谈“芭比之父”获得成功给我们的启示。

【答案要点】

(1)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从而推动事物运动、变化和发展。

失败与成功作为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芭比之父”通过给失败产品办博物馆,找到了产品滞销的原因,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使企业起死回生。

(2)辩证的否定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

辩证的否定观要求必须树立创新意识。

“芭比之父”敢于提出与众不同的建议,说明要具有批判性思维;“芭比之父”注重收集产品意见和市场需求信息,说明要注重研究新情况,寻找新思路。

4.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011年1月17日,“中国红”再次登陆美国。

镶嵌于纽约市中心密集林立的楼宇外墙上的几块电子屏幕被同时开启——涵盖文艺、体育、商界、智库、模特、航天等各行各业的数十位杰出华人的面容,映衬着鲜艳的色彩和楷书“中国”字样,在一部名为《人物篇》的中国国家形象片中赫然出现,在短短60秒的时间里,他们以“智慧、美丽、勇敢、才能、财富”等关键词,诠释着当代中国人的形象。

出于对不同播放载体的考虑,长度为30秒的该片“浓缩版”也于当日起,通过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的各个频道覆盖全球推出。

除《人物篇》外,还有一个时长约17分钟的《角度篇》——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科研、教育、环境、民族等多个领域,拍摄地点分布祖国各地,力图多角度、全景式地展示当代中国的建设成就,弘扬积极向上的当代中国精神。

知名品牌在提升国家形象中具有独特作用。

通过知名人物、典型符号来展现国家品牌的国家形象片,正如一位网友用通俗的语言表达:

这就像是人与人交往时伸手递出的名片,其中的潜台词是“以后多联系”,联系多了不就成为朋友了吗?

请回答:

(1)为什么说“知名品牌在提升国家形象中具有独特作用”?

(2)你认为应该如何协调“打造知名品牌”与“提升国家形象”之间的关系?

【答案要点】

(1)唯物辩证法认为,整体是指由事物的各内在部分相互联系构成的有机统一体及其发展的全过程。

部分是指构成事物有机统一体的各个方面及发展全过程的各个阶段。

整体与部分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整体由部分构成,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要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知名品牌是国家经济实力和文化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知名品牌的宣传和展示,是提升国家形象的重要方式。

(2)要树立全局观念,办事情要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

在“打造知名品牌”的实践中应有“提升国家形象”的全局观念和整体观念。

要从整体出发,在整体和部分的相互联系中,综合地考察对象,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以求实现整体与部分的最优目标。

要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

我们在强调局部要服从整体的前提下,必须十分重视局部的作用,实现整体功能大于局部功能之和的理想结果。

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我国工业用水量从1980年起的508亿立方米增长到2010年的1397亿立方米,其中60%以上的工业用水集中在火力发电、钢铁、石化、纺织和制造等行业。

2010年,我国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为116立方米,约为发达国家的3~7倍,工业废水排放量约占全国废水总量的40%以上,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为52%,远低于发达国家80%的水平;工业水量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不足15倍,也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

材料2

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工业用水量快速增长,受水资源短缺制约,供水难以同步增加,工业用水矛盾突出。

2002—2010年,国务院职能部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组织编制了《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并在全国实施;2010年10月25日,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修订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胡锦涛发布三十九号主席令予以公布,该法自2011年3月1日起施行。

请回答:

(1)运用矛盾的主次方面相关知识,分析我国为什么在“十二五”规划中强调既要提高工业部门用水效率,又要提高水资源储备能力。

(2)结合材料说明,你认为应该如何促进工业用水矛盾的解决。

【答案要点】

(1)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矛盾有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而且是对立统一的。

在水资源供给有限的情况下,工业用水快速增长,凸显了工业用水需求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工业用水供给是矛盾的次要方面。

(2)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规定的,解决事物的矛盾需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

我国政府提出提高工业用水部门用水效率,相对压缩用水需求,就是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来缓解工业用水的矛盾。

矛盾的次要方面对事物的性质也有一定的影响,解决事物的矛盾也不可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

我国政府强调提高水资源储备能力,就是处理好矛盾的次要方面,促进工业用水矛盾的解决。

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近年来,非法集资等涉众型经济犯罪频发。

仅2009年3月至2010年3月间,昆明公安机关就侦破35起此类案件,受害群众超过25万人,涉案金额达10亿多元。

非法集资暗流汹涌,造成群众财产损失,扰乱市场秩序,更影响社会稳定。

非法集资大都有很强的欺骗性:

所从事的“事业”往往符合国家产业发展方向,公司“一把手”常常是当地能者名人,盈利模式“看上去很美”,对待客户“热情有加”……这在客观上的确会让许多问题在最初被忽略。

所以,我们看到的,常常是在资金链断裂、受害者欲哭无泪之后,才引起了“高度重视”,遗憾的是,患已酿成,众多投资者血汗钱打了水漂。

要将非法集资扼杀在萌芽状态,只有明确有关部门各自的责任,强化问责机制,才能倒逼相关单位恪尽职守。

一方面,需要意识到,联席会议的设置,是为了强化部门间的联动,而非责任分散“虚化”,甚至变成“九龙治水”。

另一方面还必须看到,对一时难以断定的非法集资行为,相关机关还应向社会及早发出警示,这正是管理部门的职责所在。

非法集资现象的成因十分复杂,上当受骗者也有自身不可推卸的责任,但这不是放松监管的理由。

要做到防微杜渐而非“养痈成患”,当从明确监管职责、追究失职责任开始。

——摘自《人民日报》,《对非法集资切莫“养痈成患”》

请回答:

(1)“防微杜渐”和“养痈成患”体现了怎样的哲学原理?

(2)你认为怎样才能做到“防微杜渐”,避免“养痈成患”?

【答案要点】

(1)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是量变和质变、连续性和间断性的辩证统一。

质是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规定性,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运动速度的快慢、颜色深浅等可量化的规定性。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防微杜渐是要保持事物量的稳定性,避免因量变的积累造成质变,影响事物的整体发展;养痈成患是指量的积累引起了事物的质变,对事物的发展造成了不良影响。

均体现了量变和质变的关系。

(2)由于量变只有在一定的范围和限度之内,事物才能保持其原有的性质,所以,当我们需要保持事物性质的稳定时,就必须把量变控制在一定的限度之内。

做事情要注意分寸,掌握火候。

即在实践中要坚持适度的原则,将一些不好的苗头扼杀在萌芽状态,做到循序渐进、防微杜渐,避免“养痈成患”。

2012考研冲刺指导:

政治分析题狂背之认识论

2011年12月30日10:

24  来源:

跨考教育

关键词:

全球气候变暖低碳生活生态环境恶化

抗灾救灾胜利诺贝尔化学奖

1回答问题:

材料1

气候变化是当前最重要的全球性问题之一。

2009年9月22日,胡锦涛主席出席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发表题为《携手应对气候变化挑战》的讲话。

他指出,全球气候变化深刻影响着人类生存和发展,是各国共同面临的重大挑战。

气候变化是人类发展进程中出现的问题,既受自然因素影响,也受人类活动影响,既是环境问题,更是发展问题,同各国发展阶段、生活方式、人口规模、资源禀赋以及国际产业分工等因素密切相关。

应对气候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一项紧迫而又长期的任务,事关人类生存环境和各国发展前途,需要各国进行不懈努力。

12月7日至18日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顶着一顶非常沉重的“大帽子”——“人类拯救地球的最后机会”。

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执行秘书德博埃尔12月8日更是在新闻发布会上一连用了六个“请”,诚挚地希望与会代表尽快达成协议。

材料2

哥本哈根离我们很远,我们感受不到为人类的未来谋划的会议气氛。

但我们却能感受到,现在的寒冬腊月却与几十年前的动辄零下30℃的寒冬腊月不可同日而语。

人口剧增和生产生活方式的无节制,二氧化碳大量排放造成越来越严重的气候问题,危害到人类的生存环境和健康安全。

人们开始认识到我们现在所持有的生活态度、经济模式将直接关系到人类的未来。

我们需要为子孙后代计划,为他们预留生存空间。

如今以低能量、低消耗、低开支为核心,从而减低碳,特别是二氧化碳排放的低碳生活逐渐被人们所接受。

现在低碳生活方式已成为一种时尚,这必将影响和改善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态环境。

请回答:

(1)运用辩证唯物论知识分析全球气候变暖的人为原因以及给我们的启示。

(2)运用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说明“低碳生活”成为新生活方式的必然性。

【答案要点】

(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要求我们既要做到从客观实际出发,又要用正确意识推动事物发展。

规律具有客观性,要求我们必须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发挥主观能动性。

启示我们要以尊重自然界的客观性为前提,树立科学发展观,尊重客观规律,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2)实践决定认识,人口剧增和生产生活方式的无节制,造成越来越严重的气候问题,危害到人类的生存和健康发展,现实让人们认识到低碳生活方式的必要性,这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以低能量、低消耗、低开支为核心的生活生产方式,对生态环境具有改善作用,必然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2回答问题:

材料1

随着地球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发:

全球气候变暖,飓风频频登陆,非洲洪水泛滥,美国南方龙卷风肆虐……人类既是受害者,又是肇事者。

由于人们对工业高度发达的负面影响预料不够,预防不利,导致了全球性的三大危机:

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人一直以为地球上的海、陆、空是无穷尽的,所以从不担心把千万吨废气送到天空去,又把数以亿吨计的垃圾倒进海洋……

材料2

2008年春运高峰期间,冰雪给中国南方带来巨大灾难:

交通中断,部分地区断水断电,严重影响国计民生。

党和国家领导人亲临救灾第一线,制定周密的计划;全国军民发扬吃苦耐劳的精神,生产自救、重建家园,万众一心,取得抗灾救灾重大胜利。

请回答:

(1)“人类既是受害者,又是肇事者”的说法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2)全国军民能“取得抗灾救灾重大胜利”,说明了什么问题?

对我们提出了怎样的要求?

【答案要点】

(1)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而按客观规律办事离不开发挥主观能动性。

材料1中之所以会发生生态环境的恶化、自然灾害频发的现象,是因为人类没有尊重自然界的客观规律。

这就要求我们在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时候要尊重客观规律,否则就会产生不好的结果。

材料1的现象正说明了这一点。

(2)在材料2中,面对冰雪给中国南方带来的巨大灾害,党和政府从实际出发,迅速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计划,并带领全国人民一起努力,最终取得抗灾救灾的重大胜利。

这说明人的意识对客观事物具有能动作用,因此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

3回答问题:

全球气候变暖是一种“自然现象”。

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全球气温明显上升。

全球气候变暖的后果,会使地球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既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更威胁人类的食物供应和居住环境。

对此,人类对全球气候变暖问题重要性的认识经历了长期的探索过程:

气候变化问题最初是作为环境问题而由科学家讨论的;到了20世纪70—80年代,有人开始将环境、气候变化与外交和安全等问题联系起来,气候变化问题才引起了大众关注,上升为国家安全和外交政策问题;至世纪90年代,全球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国际关系、经济发展、环境与资源、能源、科技研发等领域内举世瞩目的重大战略性问题;2009年12月,在丹麦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上,就应对气候变化通过了《哥本哈根协议》,达成了广泛共识,取得了重要而积极的成果。

请回答:

(1)对全球气候变暖现象的认识从“科学家讨论”到哥本哈根“达成有关共识”,体现了怎样的认识论原理?

(2)为什么人类对全球气候变暖问题重要性的认识“要经历长期的探索过程”?

【答案要点】

(1)对全球气候变暖自然现象的认识从“科学家讨论”到哥本哈根会议“达成有关共识”,这是人类对全球气候变暖现象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是真理,它来源于人类社会生活的实践,说明追求和发展真理要以实践为基础。

(2)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

全球气候变暖首先由科学家讨论,到上升为重大战略性问题,再到哥本哈根气候大会达成《哥本哈根协议》,取得广泛共识,这是一个在不同观点争鸣中不断克服谬误,逐步接近真理的过程。

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人类对气候变化问题重要性的认识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在实践和认识的循环往复中获得的,说明真理是不断向前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的不懈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随着实践的继续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气候变化问题将越来越重视,世界各国将加强协调配合,采取具体实践行动,维护人类共同利益,为应对气候变化作出贡献。

4回答问题:

万卡特拉曼·莱马克里斯南、托马斯·施泰茨和阿达·尤纳斯三位科学家因“对核糖体的结构和功能的研究”而获得2009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核糖体在细胞中的工作,是根据DNA所含有的各种指令,合成不同的蛋白质。

如果细菌的核糖体功能得到抑制,那么细菌就无法存活。

在医学上,目前许多抗生素通过阻滞细菌核糖体的功能而治愈多种疾病,但出现病原微生物对抗生素的“抗性”新问题,进一步了解核糖体,有助于研制出疗效更好的抗生素。

3名获奖者通过独立的研究和科学实验,使用了X射线结晶学的方法得到了核糖体的三维结构,绘制出3D模型。

在原子水平上分析了由几十万个原子构成的核糖体的结构和功能,扫清了目前抗生素研究中的许多障碍,并弄清了一些细菌的抗药机制。

如今已被应用于开发新的抗生素,直接帮助挽救生命及减少人类的痛苦,也为科学探索提供了新工具。

据此,有人认为“既然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因此我必须事事亲自实践”。

请回答:

(1)运用实践和认识关系的相关原理,说明三位科学家的科学实验过程。

(2)“既然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因此我必须事事亲自实践”的说法是否正确?

为什么?

【答案要点】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通过科学实验,获得了核糖体的三维结构,绘制出3D模型;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针对病原微生物对抗生素的“抗性”新问题,通过科学实验,在原子水平上了解核糖体结构和功能,扫清了抗生素研究中的许多障碍;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通过科学实验,开发出新的抗生素,帮助挽救生命及减少人类的痛苦;科学理论指导实践。

研究成果应用于开发新的抗生素,为科学探索提供了新工具。

(2)认识或知识从根本上说来源于实践,但不能说每个人的知识都直接来源于实践。

这里有一个如何正确看待书本知识和直接经验关系的问题。

一个人的知识不外乎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两种,一切真知都来源于实践,没有直接经验就不可能有间接经验,但人们不可能事事依靠直接经验,事实上一个人的多数知识来自于间接经验。

因此,强调实践出真知的同时,又必须重视学习、间接经验用于指导实践。

必须把学习间接经验同直接经验结合起来。

一方面,学习书本知识或他人的间接经验,要在自己的直接经验中,才能真正理解,变成自己的知识;另一方面,书本知识、间接经验是否可靠和完善,也要在自己的直接经验中检验、补充和发展。

2012考研冲刺指导:

政治分析题狂背之历史观

2011年12月30日10:

22  来源:

跨考教育

关键词:

经济建设以人为本以物为本人本思想

民本思想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改革开放30年来,各项工作的重心都是围绕着经济建设,这本身并没有错,经济建设的目的就是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幸福,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

也就是说,经济建设是手段,人民幸福是目的。

但经过30年的发展之后,突出“物”、强调“物”,在很多干部的思维中成了惯性,经济建设这个“物”被扩大化,手段超越了目的,甚至手段就成为了目的。

一些干部在施政过程当中,把追求经济总量当作目的,而人们的生活是不是因此而改善、是不是更幸福则不予过多考虑,成了“拜物教唯物主义”。

在这样的状况下,民生让位于GDP,环境也让位于GDP,最后经济总量上去了,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却下来了,甚至在一些地方,社会矛盾还因此更加激化。

从“以物为本”的发展观中解放出来,并不意味着对“物”的彻底摈弃,而是要把“物”用到“人”上,发展物的目的归根结底是为了人。

一切工作都应是为了百姓的利益,百姓的利益得到了保障,执政的根基才稳固。

要让百姓的利益得到尊重,就必须切实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体现了对人的价值的尊重、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怀和对人的作用的重视,只有坚持以人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