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学实习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w**** 文档编号:3489666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33.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土壤学实习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土壤学实习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土壤学实习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土壤学实习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土壤学实习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土壤学实习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7页
土壤学实习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7页
土壤学实习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7页
土壤学实习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7页
土壤学实习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7页
土壤学实习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7页
土壤学实习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7页
土壤学实习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7页
土壤学实习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7页
土壤学实习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7页
土壤学实习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7页
土壤学实习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7页
土壤学实习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7页
土壤学实习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7页
土壤学实习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7页
亲,该文档总共3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土壤学实习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土壤学实习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土壤学实习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土壤学实习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采集了一些土壤样品、考察了一些土壤侵蚀的情况、并了解到了各个地点土壤的综合利用方式。

我们对各个地点和老师们的讲解都作了详尽的记录。

第四天我们将各组的记录做成报告,进行了总结交流。

  二、实习内容我们的实习内容有八个方面:

  1、不同成土条件对土壤性质的影响:

在土壤学中,将影响土壤形成的各种自然条件,归纳为地形、气候、成土母质、植被、成土年龄等五大因素,称为土壤形成因素,或简称成土因素。

也就是说,地球陆地表面的任何一种土壤,都是在这五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

但是,在不同的地区,各因素的具体内容和特点不同,各因素还以不同作用强度相配合,从而形成各种各样的土壤。

上述五大成土因素,并不是各自孤立地去作用于土壤,去影响土壤形成的方向和土壤性质。

相反,它们之间也在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以它们的综合起来的特点去制约土壤形成的方向的。

  除了上述的自然成土因素外,人为作用也是影响土壤形成的重要因素。

所谓人为因素的影响,主要是指人类生产活动通过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形成方向的改变和对土壤性质的改造。

在各种土地利用方式中,以农业利用方式对土壤的影响最为深刻。

但是,人为因素与其他自然因素不能等同看待,它们之间虽然有密切关系,并且人为作用尚不能在许多方面摆脱自然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但是对影响土壤形成过程来说,人为因素与自然因素毕竟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人类是根据自己的需要,按照自己的意图,以一定的方式和措施,参与土壤形成和改造土壤,使土壤朝着有利于人类发展生产的方向演变,这是自然因素所不可比拟的。

如果土地利用不合理。

那么,生产活动对土壤的影响就会是不良的和破坏性的。

例如,滥伐森林、陡坡开荒、过度放牧,等等,都会造成土壤水蚀或风蚀。

土壤侵蚀的结果,不仅使土壤肥力下降,甚至完全破坏了土壤,而且蚀去的泥沙还会淤塞沟渠、河道,埋没农田,造成很难补救的不良后果,这是必须高度警惕的。

  2、土壤剖面点的野外选择原则

  

(1)要对所要求制图的地区在地面景观上有代表性,要求地形条件比较平稳,即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土壤发育条件,否则土壤剖面缺乏代表性。

  

(2)不宜在路旁、住宅四周、沟渠附近、积肥坑周围和坟墓附近等一切人为干扰较大而没有代表性的地方挖掘剖面。

  (3)如果发现土层中有炭片、砖片等人为干扰的侵入体,除了研究熟化土壤外,一般应改变剖面点位,或重新增设剖面。

  (4)山地丘陵区的土壤比较复杂,应根据调查目的和精度选择不同高度和坡地的上、中、下部挖掘剖面。

  3、剖面挖掘时应注意的事项

  

(1)剖面观察面应垂直、向阳、便于观察和拍照。

  

(2)挖掘出来的表土和底土应分别堆放在土坑的两侧,不宜相混合,以便然观察后再分层回填。

  (3)观察面上方不宜堆放挖掘出来的土壤,也不宜在其上方走动踩踏,以免破坏表层结构而影响剖面的观察结果。

  (4)在垄作的农田进行土壤剖面观察时,剖面的观察面应垂直垄沟走向,使剖面垂直面上能同时看到垄背、垄沟部位的表土变化和作物根系发育。

  4、自然剖面的优缺点这次实习中我们利用了较多的自然剖面,自然剖面是因修路、开

  矿、兴修水利等工程建设,在施工挖方地段裸露的土壤垂直断面,并被长期保留下来,成为土壤调查中可以利用的现存剖面。

  自然剖面的优点:

垂直面往往开挖较深,延伸面较广,连续性较好。

缺点:

不是因土壤调查需要开挖的垂直面,首先不能均匀地分布在各种土壤类型上,位置也不一定具有代表性;

其次,自然剖面长期露在大气中,日晒雨淋,生物滋生等环境因素的变化,使土壤理化性态不可避免地发生变化。

  5、土壤剖面形态的观察和描述:

土坑挖好后,用刀或铁铲把剖面削成垂直状态后,即可进行观察和记录。

观察剖面时,应先从上而下划分出若干层次(一般以颜色、质地、松紧度、结构、根系分布等作为划分层次的依据)然后按层次观察土壤的形态、特征,并作好记录。

观察项目主要有:

土层厚薄、干湿度、颜色、质地、结构、松紧度、酸碱度、新生体、侵入体以及根系情况等等。

  6、采集和制备土壤样品的技术和方法:

通过对各个地点土壤样品采集的实践,较好地掌握了采集土壤样品的技术和方法。

  a、样品采集的方法,应根据研究、分析目的来确定。

如果是为了研究土壤的发生、发育情况,就应按照剖面层次来取样。

如果是为了研究某地土壤的肥力特性,通常是把土壤分为若干不同的类型,再在同一类型的土壤地段中,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地块,采取混合样品。

  如果是为了某一特定目的,如研究高产田、高产园或低产田低产园,或分析某一土壤的障碍物质,则在特定的田块中选择有代表性的位置采取混合样品。

取样必须在有代表性的地方进行,如植株生长特殊的地方、路旁、水沟边、土丘较低洼部位或放置过肥料的地方都应避开。

  b、制备样品步骤:

从田间采回的土壤样品,应及时进行风干,以免发霉引起土壤性质的改变。

用木槌压散土块,捡出杂质。

混匀土壤,准确称取300克。

将称好的土壤用木槌压散(勿将石砾打碎),通过3毫米孔径的土筛(不能通过的石砾,在称重后可弃去,但要计算其所占的百分比)。

从通过3毫米筛的土壤中称取100克土,使之全部通过1毫米的土筛。

不能通过者,用研钵反复研磨,使之全部通过。

各种样本制备完毕后,分别将其放入大中小广口瓶后塑料袋保存,并写上标签,其内容有:

样本编号、土壤名称、采样地点、采样深度、通过筛孔大小、制备实践及制样人的姓名和专业等等。

  三、个人实习总结这次实习,收获挺大的。

一方面,它让我们和老师们一起渡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加深了师生之间的情谊,也加深了同学们之间相互合作、相互帮助的友情。

另一方面,它让我们走出课堂,走向大自然,对于一个学习农业方向的学生来说,这一点是很重要的,这不仅开拓了我们的眼界,而且还是我们应用课堂知识的重要途径。

通过这次实习,使我能够将课堂上讲的知识与实际应用结合起来,这不仅使我加深了对课堂知识的巩固,也激发了我对这一门课程的热爱。

这次实习还使我认识了几种土壤的类型并知道了它们的性质特征,初步掌握土壤调查的基本技能和方法,我觉得最重要的一点是,使我认识到土壤学的重要性。

  当然,实习过程中也让我也知道了书本知识的重要性,自己平时应该更加的努力学习知识。

另外在实习中我还懂得了搞科学要认真严谨,容不得半点马虎,要多动手,绝对不能偷懒,该做的就要动手去做,不能凭空想像。

我们还应该好好珍惜实习机会,多学些有用的东西,为将来的工作打下牢固的基础。

  

(二)

  一、实习目的

  1、了解野外剖面点的选择原则,并据此确定调查剖面的位置。

  2、掌握土壤剖面挖掘和土层划分的基本原则;

学习利用常用工具(罗盘、剖面刀等)与方法进行土壤剖面形态观察与记录。

  3、掌握土壤剖面分析样品采样、环刀采样的方法与操作。

  4、通过挖掘不同林木下的土壤剖面并进行调查,从而获得其不同特征。

  5、二、实习意义理论结合实际,学以致用。

通过实习的方式让我们对土壤剖面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并可以做一些外业调查,同时为室内实验准备原材料。

另外,此次实习增进了同学间的合作精神。

  三、土壤剖面的确定和土壤样品的采集由于我们班三个组研究的主题相同,于是我们分组挖掘不同林木下的土壤剖面,以求涉及更多的方面,进而使研究内容更饱满,研究结果更具有概括性。

  四、样品处理与分析

  1、测容重和含水量由于环刀取样的限制,我们只取了部分土层的原状土壤,并进行容重和含水量的测定。

  2、土样的处理及速效钾的测定

  

(1)将采集的各层土样过1mm和

  0、25mm的筛供以后实验使用。

  

(2)用醋酸铵浸提法测土壤样品的速效钾含量。

  3、用电位法测土壤样品的ph。

  4、用稀释热法测土壤样品的有机碳和有机质的含量。

  5、用比重法测土壤样品的质地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林木土层土壤含水量(%)速效钾测定有机质含量测定ph质地有机碳百分比(%)有机质百分比(%)栓皮栎荆条大a19、402904、487、727、97砂壤土大bc18、23600、190、337、53砂壤土槲栎鹫峰a2803、756、4656、74砂壤土鹫峰b14、72700、210、365、48砂壤土鹫峰c600、170、296、83轻黏土采样地点:

校内。

  

(二)实验分析

  1、野外调查分析野外调查主要是通过目测及老师提供的调查方法对土壤剖面进行大致的调查,所得结论可能与室内实验有所差别。

但是野外调查所做的初步判断能够让我们对所调查剖面有一个初步了解,依然具有重要意义。

参照野外调查数据所得结论如下:

  

(1)土壤剖面的紧实度从上到下逐渐增大,不同于农业土壤。

原因是我们所挖土壤剖面为自然土壤剖面,受人为因素(如人及机器的碾压)影响极小,由于重力的作用,上层土壤必定对下层土壤产生压力,压力由上向下逐渐增大,于是产生土壤剖面紧实度从上向下逐渐增大的结果。

  

(2)同一地区不同植被下的土壤紧实度不同。

大区地形差别不大,所挖剖面土壤的紧实度却不同,这时植被的影响因素不容忽略。

由于不同植被的生长所需环境不同,而植物的生长也在影响着周围的环境。

不同植物的根系对土壤的切割能力不同,代谢产生的有机酸不同,因此导致周围矿物岩石的风化程度也不同,进而影响土壤的紧实度和石砾含量。

  (3)不同植被下土壤的质地不同。

由于大区环境大体相同,土壤质地的不同同样取决于植被。

不同植被的含根量及跟的大小粗细不同,必然影响周围矿物岩石的物理风化,而植物生长过程中释放的有机酸的不同让土壤进行进一步不同的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加上不同植物吸收的营养元素的种类和数量有所差异,必导致土壤质地不同。

  另外,植物生长所需水分不同,会导致不同植被下的土壤含水量不同。

  2、室内实验数据分析

  

(1)土壤的含水量同野外调查结果大体一致,从上到下呈逐渐降低的趋势,由于土壤颗粒的截留必然会产生这样的结果。

  

(2)同一土壤剖面的土壤容重从上至下呈增高的趋势,不同植被下的土壤容重又有所不同。

容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土壤的孔隙度,可见土壤的孔隙度从上到下呈降低的趋势,这一趋势也符合土壤紧实度自上而下逐渐增大的变化规律。

造成以上规律的原因同样是重力和植物的综合影响。

  (3)土壤速效钾的含量从上到下大体呈降低的规律,不同植被下又有所不同。

钾素是植物生长所需的养分之一。

土壤中的钾素可分为四种状态:

含钾矿物(难溶性钾);

非代换性钾(迟效钾);

代换性钾;

水溶性钾(后两种为速效钾)。

植物所能利用的钾是以水溶性及代换性状态存在的钾,其中主要是代换性钾。

土壤中的速效钾之所以呈现从上到下逐渐降低的规律,我认为能为原因有两方面:

第一,矿质元素的生物小循环。

钾被植物吸收以后运输到植株的各个部位,最后随着枯枝落叶返回土壤。

由于土壤颗粒的截留,会导致土壤中钾的含量从上到下逐渐减少。

第二,植物根系在生长过程中要不断地吸收钾,因此由于根系的吸引作用,根系附近钾的聚集也相应会多一点,而根系也主要集中在土壤剖面的上层。

综上所述,以钾的循环为主,根系对钾的吸引为辅的机制,导致了以上规律。

  (4)土壤有机质的含量自上而下逐渐减少,不同植被下又有所不同。

造成这种规律的原因是:

第一,总体上植物散落的枯枝落叶、动物及微生物的残体所积累的有机质遗留在土壤表层之后,虽然会随着雨水等向下渗,但由于土壤颗粒的截留,就会导致有机质含量自上而下逐渐减少;

第二,不同植被散落的枯枝落叶不同、周围环境中的微生物不同会造成不同植被下有机质的含量的差异;

第三,不同植被生长所需环境不同,同时对环境的影响也有差异,因此对土壤质地会有不同的影响,从而导致不同植被下的土壤的截留能力的差异,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的有机质的分布规律。

  (5)不同植被下土壤的ph和有机质不同。

ph没有明显的规律,猜想原因是不同植被的根系位置不同、释放有机酸的量和位置不同、周围环境中的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也不同,以上因素综合导致了土壤的ph的不规律性。

土壤质地从上到下由壤土过渡为砂土或黏土,主要是不同植被的改造能力的差异引起的。

  六、实习结论同一地区土壤的各种特征的变化规律从上到下大体一致,但不同植被下的土壤特征有所差异。

这种规律主要是植被引起的。

植物生长过程中,从周围吸收的营养成分不同,因而对周围环境的改造程度有所差异,从而导致了同一地区土壤特征大体规律一致,具体有所差异的结果。

  (三)

  一、实习目的土壤圈是覆盖在地球陆地表面和浅水域地的土壤所组成的一种连续体活覆盖体,通过它与其他圈层之间进行物质能量的交换。

土壤是地球陆地表面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它具有生物活性和孔隙结构的介质。

土壤与人类关系十分密切,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需的物质资源大部分来源与土壤,故了解土壤,分析土壤,创造良好的土壤环境,维护植物的正常生长发育,是提高人类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重要方面!

  野外教学实习是土壤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习可以使同学们掌握土壤类型调查的基本方法,巩固课堂所学知识,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掌握土壤剖面性状观察的方法,了解大明山和弄拉自然保护区主要土壤类型的分布、成土条件、剖面特征及改良利用措施和实现土壤的可持续开发利用。

  二、实习概况

  1、实习地点:

武鸣县、上林县、大明山自然保护区、弄拉自然保护区。

  2、实习时间:

xx年x月x日到xx年x月x日

  3、实习器材:

铁铲、PH指示剂、软卷尺、比色卡、土刀、标杆、蒸馏水等。

  4、实习人员:

广西师范学院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11级地理科学全体学生共120人和指导老师2人。

  5、指导老师:

周兴老师、罗献宝老师。

  三、实习基本理论依据

  1、土壤剖面形态观察分析土壤剖面是指从地面向下挖掘后露出来的垂直剖面。

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地点挖掘土坑,土坑深度按实际需要而定,标准剖面要一米宽两米长,一直挖到基岩。

挖出的表土、心土分别放置在两旁,挖好土坑后,把向阳的坑壁垂直削平,用为观察的一面,观察上保持原状,不要践踏及堆放土壤。

观察剖面时,应先从上而下划分若干层次(一般以层颜色、质地、松紧度、结构、根系分布等作为划分层次的依据)然后按层次观察土壤的形态、特征,并做好记录。

观察项目主要有:

土层厚薄、颜色、质地、结构、酸碱度、松紧度以及根系情况等等。

  2、土壤剖面观察与描述记录、各发生层次的形态特征与描述记录①土壤颜色颜色是土壤最重要的形态特征之一;

是判断和研究成土条件、成土过程、肥力特征和演变的依据之一;

使土壤分类和命名的重要依据之一;

既科反映土壤的成土环境,又是成土过程的结果和土层性质的外在表现。

  土壤质地含义:

土壤颗粒的粗细状况,即砂砾、粉粒和粘粒等级所占重量百分数。

  野外判断方法:

目视手测法。

用手指捻摸或加水湿揉土条来判断土壤质地。

  ③土壤结构含义:

土壤颗粒在自然状态下的胶结情况,或孤立存在,或者相互粘结在一起形成形状和大小不同的团聚体。

将原状土壤拿到1m高度,自由下落,根据破碎行层的团聚体形态,判断所属类型:

团粒状、块状、核状、片状、单粒等结构。

  ④土壤根系植物根系的种类、多少和在土层中的分布状况,对成土过程和土壤性质有重要作用,因此,在土壤剖面的形态描述中,必须观察植物根系。

  ⑤土壤PH值

  土壤溶液的PH值反应土壤酸碱性的指标,在自然环境中常见的土壤PH值变化处于PH4PH10之间。

大多数作物生长发育事宜的土壤PH值介于

  5.58.5之间。

  四、实习内容

  1、2019年6月16日中午

  12:

00,大明山自然保护区,下雨。

  剖面一:

大明山的海拔256M,是地带性分布土壤,典型的赤红壤。

中国土壤分类有两个体系:

发生学分类和系统分类。

根据发生学分类该剖面土壤叫赤红壤;

系统分类叫富铁土。

土壤剖面是研究野外土壤实习一个很重要的依据,应该学会通过土壤剖面来研究土壤。

土壤剖面是指从地面向下挖掘后露出来的垂直剖面。

为了节约时间和方便我们直接借用自然剖面挖新剖面观察。

剖面要具有代表性,挖土壤剖面时应该是向阳的方便观察,剖面要垂直,剖面的上面土壤不能扰动,植被不能破坏,不要有人踩踏,因为会破坏原有的结构,影响土壤层次的厚薄。

该剖面赤红壤分层形成原因:

赤红壤发生过程当中,发生了强烈淋溶和矿物风化;

强烈淋溶和矿物风化都会导致土壤的盐基离子大量流失。

降雨量大,约为120195000mm,温度高,必然发生强烈淋溶和矿物风化比较彻底。

母质是砂页岩母质,母质的特性决定了该剖面土壤的特性是砂性粘性搭配比较合适,这个因素导致了淋溶比较强烈。

该剖面的地形是山前坡地,剖面里有泥土有石块,石块的磨圆度不明显,母质是原地风化的母质。

因为是坡地所以水土流失大造成了淋溶。

④生物影响,铁芒箕、血桐、芒草等分布密集。

植被类型丰富,有高大的乔本、灌木和草本,由铁芒箕是酸性土壤的指示植物可知该地赤红壤属于酸性的,跟之前的分析相符合。

因为淋溶比较强烈,会导致盐基离子流失从而导致土壤变酸性。

观察土壤剖面,要观察土体构型(即指各土壤发生层有规律的组合、有序的排列状况,也称为土壤剖面构型,是土壤剖面最重要特征)。

分为A层、Ac层和C层,该剖面没有B层的原因:

成土母质决定了土壤基本的矿物材料和矿物质和性质,砂页岩结构特点容易分化含有大量二氧化硅,决定了水分渗透性很好,而且该地降雨量很大,淋溶强度很强,土壤通透性比较好,发生淋溶后的淋溶物会被带走,不会淀积下来,所以没有淀积层(B层)。

Ac层是因为是原地风化母质,A层里面含有石块,所以称为Ac层。

  如下表为记录数据:

  2、2019年6月17日早上

  9:

00,弄拉自然保护区,晴。

  剖面二:

弄拉自然保护区的土壤母质是石灰岩风化产物,石灰岩地区发育的土壤,在发生分类学从属于初育土纲,指该土壤年龄可能很大但始终保持幼年发育状态。

石灰岩的发育始终处于脱盐脱硅的状态,处于幼年特征,因为石灰岩碳酸钙是微溶于水的,始终持续给土壤补充钙,始终处于初育土纲。

石灰土可分为黑色石灰土、棕色石灰土、黄色石灰土和红色石灰土,广西主要分布的是棕色石灰土,约占70%80%。

黑色石灰土一般是在石灰岩岩缝里面形成的,因为岩缝里面不断地有腐殖质的积累。

而且水热条件不适合分解,水容易渗漏掉,有机质比较容易积累,有机质积累程度高约占20%30%,通常呈现黑色,所以叫黑色石灰土。

而棕色石灰土相对黑色石灰土有机质积累就没那么多,该地剖面得土壤就是属于棕色石灰土,有机质含量在为5%左右。

黄色石灰土的黄色是相对红色石灰土而言的,红色石灰土属于发育的后期,有红色氧化铁的富集。

该剖面团粒结构很明显,颗粒是一颗一颗的,直径约12mm,是比较大的团粒结构,结构性非常好,但是石灰性土是黏性的,风化产物主要以粘粒为主,粘粒决定它是质地很粘重。

因为石灰土太黏所以下层土壤没办法形成团粒结构不适宜作物生长发育。

初期生产率很低,怎样保留土壤在该地区是很重要的。

  经观察该剖面土层不深约50cm,坡积物可以分为

  A、Bt、C层。

  3、第三天:

时间:

2019年6月18日;

地点:

大明山自然保护区东

  北坡;

天气:

晴剖面三:

大明山自然保护区属于南亚热带雨林季风气候,除具有强烈的山地气候特征外,还具有季风气候特征和海洋性气候特征,年均气温

  15.1度,年降雨量

  2630.3mm。

总的来说,大明山气候特点为:

全年日照时间长,热量充足、雨量充沛、雨热同季;

四季分明,夏季湿热,冬季则相对干冷且有冰雪;

多暴雨,年平均风速小。

  大明山东北坡海拔200m,土壤类型属于赤红壤。

成土母质是砂页岩,坡地典型的小地形土层深厚不统一,砂页岩原地风化产物。

剖面分层有典型的B层,有明显的腐殖质积累Ah层,根据观察B层可以分为B1、B2层淀积层,C层。

具一是土壤酸性太强,这里应该是富里酸导致A层是酸性的。

不利因素二,坡地有一定坡度不适合开发农业而且容易水土流失。

对该地土壤的种植解决方法:

一是适合酸性土壤的植物如茶树,二是改良土壤酸碱性。

  4、时间:

大明山自然保护区东北坡;

  天气:

  剖面四:

大明山海拔420m,该海拔的土壤类型属于山地红壤。

山地红壤和赤红壤都是铁铝土纲的土壤但它们有个区别是风化程度不一样,物理化程度不一样,描述风化过程指标是硅铁铝率,该剖面土壤的硅铝率约为

  2.2。

剖面可以划分为O层(枯枝落叶层)、Ah层、B层、C层。

具体数据记录在下表:

  5、时间:

  剖面五:

大明山海拔680m,该土壤类型是黄红壤,即红壤向黄壤过度的土壤,兼具有红壤和黄壤的性质,红壤属于富铝土,风化强度很高,土壤里面含赤铁矿。

随着海拔的增加,温度降低,降雨量更多,母质矿物风化程度弱,硅铝率约为

因为湿润赤铁矿开始水化生产生铁矿,表现黄色,风化弱。

分为Ah层,B

  五、大明山和弄拉自然保护区的土壤可持续开发利用对策大明山赤红壤:

赤红壤的地理位置具有优越性的生物条件和气候条件,除现有耕地仍应加强培肥和保护性种植措施外,大面积山丘赤红壤资源有着发展热带经济作物的优势,生产潜力极大。

在可持续开发利用上,应从全局出发,实施区域种植,重点以发展热带、亚热带水果、药材或木材为主,并根据不同生态环境及土壤条件,建立各种优质品种商品基地。

大明山赤红壤较瘦瘠,应采取封山育林,恢复植被控制水土流失,建立自然植物保护区。

如根据赤红壤属于酸性土壤,我们应该种植适合生长在酸性土壤条件下的植物,逐步增加土壤中的有机质积累,慢慢培肥土壤,使土壤更加适合植物生长发育,最终改善土壤性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职业技术培训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