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产1000T三甲基氢醌可行性报告.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489876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37.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年产1000T三甲基氢醌可行性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年产1000T三甲基氢醌可行性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年产1000T三甲基氢醌可行性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年产1000T三甲基氢醌可行性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年产1000T三甲基氢醌可行性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年产1000T三甲基氢醌可行性报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0页
年产1000T三甲基氢醌可行性报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0页
年产1000T三甲基氢醌可行性报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0页
年产1000T三甲基氢醌可行性报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0页
年产1000T三甲基氢醌可行性报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0页
年产1000T三甲基氢醌可行性报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0页
年产1000T三甲基氢醌可行性报告.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0页
年产1000T三甲基氢醌可行性报告.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0页
年产1000T三甲基氢醌可行性报告.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0页
年产1000T三甲基氢醌可行性报告.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0页
年产1000T三甲基氢醌可行性报告.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0页
年产1000T三甲基氢醌可行性报告.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0页
年产1000T三甲基氢醌可行性报告.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0页
年产1000T三甲基氢醌可行性报告.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0页
年产1000T三甲基氢醌可行性报告.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年产1000T三甲基氢醌可行性报告.docx

《年产1000T三甲基氢醌可行性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年产1000T三甲基氢醌可行性报告.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年产1000T三甲基氢醌可行性报告.docx

年产1000T三甲基氢醌可行性报告

年产1000T三甲基氢醌项目

可行性研究报告

项目地址:

填报时间:

项目联系人:

联系手机:

 目录

一、项目概况

1.1项目企业概况

1.2项目资金来源

1.3经济效益

二、市场需求预测及项目背景

2.1市场需求预测

2.2项目背景

三、项目经营的依据和范围

3.1依据

3.2范围

3.3项目目标

3.4项目经营的综合效益

3.5主要数据和技术经济指标

四、企业基本情况

4.1概况

4.2企业自然条件

五、拟建规模

5.1生产纲领

5.2生产规模

5.3代表产品的主要标准

5.4土建

六、物料供应与生产协作

6.1物料供应

6.2主要设备

七、项目经营建设方案

7.1主要设计原则和内容

7.2产品的主要工艺流程

八、公用工程

8.1给排水

8.2电力

九、节能

9.1节能措施

十、环境保护、职业安全卫生

10.1环境保护

10.2劳动安全与工业卫生

十一、生产组织和项目实施计划进度

11.1生产组织

11.2人员培训

11.3项目实施计划进度

十二、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

12.1概述

12.2编制方法

12.3投资估算

12.4用款计划和资金筹措

十三、财务效益分析

13.1生产规模

13.2产品成本测算

13.3销售收入、销售税金及附加、利润估算

13.4财务效益测算

13.5财务盈利能力分析

13.6不确定性分析

十四、可行性研究结论

14.1本项目的财务效益

14.2本项目的抗风险能力

14.3结论

一、项目概况

1.1项目企业概况

企业名称:

A有限公司

项目负责人:

生产规模:

年产1000T三甲基氢醌生产能力。

 公司生产基地座落于tt县城。

多年来公司致力于老年性疾病、抗癌新药等医药原料药、精细化工产品中间体的研制开发和生产经营,已形成完善的科研、生产、销售体系。

系一家专业从事医药原料药、化工中间体及其它特殊化学品的开发、生产和销售为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

主要产品包括沙坦系列及其它高新产品系列。

  公司具有一批丰富工作经验的化学专业人士、生产管理专家和市场运营人员组合而成。

公司检测设备先进、质量管理严格,产品通过了ISO9002国际质量体系认证。

公司注重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具有丰富的科研生产经验,产品质量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已出口到东南亚、欧美等多个国家和地区。

产品已成为多家公司的指定供应商。

本公司在技术设备、技术人员和生产规模各方面均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公司产品种类实施多元化与主导化相结合,从事医院原料药、中间体及其他特殊化学品的开发、生产和销售的高新技术企业。

本公司将以“质量为本、诚信立业、创新求存”为信条,着力构建企业文化,塑造企业良好形象,积极挺进高新技术领域,引进了先进的管理理念,不断进行管理体系创新,促使公司拥有大批专业技术人才和先进的生产设备,实现公司发展新的跨越,致力开拓国际市场,扩大海外贸易。

1.2项目资金来源

本项目总投资3000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2000万元,流动资金1000万元。

1.3经济效益

本项目达产后可形成年销售收入8700万元,上缴税收1124万元,利润总额1690万元,可安排120人就业,无环境污染影响。

二、市场需求预测及背景

2.1市场需求预测

2.1.1全球维生素产品和市场分析

 目前全世界范围内使用最为普遍的是维生素A、维生素C和维生素E,三者每年市场额近70亿美元。

其中维生素E最大,超过了50亿美元;维生素A和维生素C各为5亿美元。

其余较小的维生素市场有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B5、维生素B6、维生素B12、维生素D3和维生素H,每个品种都有0.5~1.5亿美元的市值。

在各种用途中,维生素作为动物饲料的市场正在以每年2%~3%的速度增长,在药用和食用领域都以4%~5%的速度增长。

  1、维生素A继始于1998年的严重衰退之后,维生素A市场似乎露出一线复苏的曙光,已呈现出缓慢上升趋势,目前供需基本平衡。

维生素A的主导生产厂有巴斯夫、罗氏和安万特动物饲料厂(AAN)。

  2、维生素B系列包括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B4、维生素B6、维生素B12等产品,主要生产厂商有罗氏、巴斯夫、AAN、Daiichi维生素(B6)、Chinook(维生素B4)以及几家中国制药厂。

在这些大型生产厂家之中,罗氏公司对维生素B6产品的投资最多,它先后在德国、中国等几个国家追加和增加投资,德国的Grenzach是罗氏最大的复合维生素B6生产基地,上海新亚制药是它抢占中国维生素B6市场的基地。

  3、维生素C这是目前全球维生素生产厂家竞争最激烈的一块,也是中国企业直接加入并具有相当实力的一块。

市场格局可谓三足鼎立,即罗氏公司、巴斯夫公司和中国4家公司,具有明显优势的是前两者,罗氏的市场份额达到40%,而巴斯夫在兼并日本武田的维生素C销售网络后市场份额达到28%,剩余约30%的市场由包括中国4家企业在内的其他全球维生素C生产厂家分享。

自中国企业加入竞争以来,维生素C市场局势急剧变化,过量供应使得价格直线下滑。

面对惨烈的市场竞争,各厂家纷纷使出浑身解数,或扩产兼并降成本,或研究新工艺搞创新。

4、维生素E维生素E系生育酚与生育三烯酚类品种的集合名称,其中α-生育酚的结构活性最强,就世界范围而言,罗氏、巴斯夫、AAN、Cognis、伊斯特曼及ADM属于老资格的维生素E生产厂家,其中Cogins、伊斯特曼生产天然的维生素E,其效力比合成品强1倍。

天然和植物提取是目前用药的趋势,相信随着人们对该产品认知程度的加深,天然维生素E市场会增加。

  维生素E自1995年以来价格一路下滑,到1999年全球维生素E总销售额已跌到10亿美元,但近两年市场价格普遍上扬,平均上涨15%以上。

由于疯牛病的蔓延,欧洲各国纷纷弃用牛骨粉、牛下水粉等蛋白饲料,改用维生素E作为饲料添加剂,促使欧洲各国维生素E价格普遍上涨,其中饲料级维生素E价格比2003年同期增长了25%;此外,维生素E在化妆品行业和保健食品行业的走俏也是促使其市场复苏的重要原因。

  5.维生素H维生素H在过去的一年里由于产量不足价格不断上涨,从每克1.50美元涨到2.00美元,再到6.00美元甚至更高。

受此影响,罗氏公司近来进行了维生素H的扩产。

但奇怪的是默克公司却从这个市场中撤出。

  罗氏、日本住友、田边-盐野义是规模最大的维生素H生产厂家,目前尚未出现新市场同他们抗衡,因此,维生素H的价格还会有上涨空间。

  6.维生素B4(氯化胆碱)价格下跌使氯化胆碱过量供应的势头受到遏制,目前氯化胆碱干品市场处于紧缩形势,但液态氯化胆碱的供货却很充足。

由于三氯甲烷供货紧张以及运输成本增高,使氯化胆碱的价格不断上涨,而且随着亚洲经济发展和市场上乳牛、肉牛业氯化胆碱用量增多,饲料级氯化胆碱的市场供需趋于平稳,价格也趋于平稳。

氯化胆碱主要生产厂家有Chinook、巴斯夫、Bioprodncfs、Ducon、UCB和Akzonob。

  7.烟酸/烟酰胺目前烟酰胺的市场需求正以每年4%~5%的速度快速增长,主要原因在于发展中国家饲料添加剂需求量的快速增长;但由于日本和发展中国家生产规模的扩大,价格呈现走低。

  8.其他维生素罗氏和日本第一制药是泛酸酯的主要生产厂,巴斯夫是泛酸钙领先生产厂。

目前市场上泛酸酯供需基本平衡,价格稳定。

  β-胡萝卜素是维生素A的前体物,应用范围广,能产生绚丽的橘色,在饮料类使用广泛,同时它也是营养价值很高的抗氧化物。

主要生产厂家有Cognis、罗氏、巴斯夫,其中Cognis生产天然类胡萝卜素有优势。

维生素消费市场

  1、就消费区域来讲,由于欧美各国是维生素消费的最主要市场,但就是在发达地区,维生素作为食物添加剂和化妆品,其消费系数同时与本身经济增长率密切相关;亚洲经济发展最快,也是维生素市场的一道消费亮点,有迹象表明亚洲对维生素的需求不断增加;东欧各国维生素市场目前增长缓慢,但专家预测,随着东欧经济的好转,维生素市场将迅速腾飞。

  2、就消费方式来讲,首先,无论作为动物饲料还是在药用、食品添加剂方面,维生素的混合使用已超过了单方应用,这一趋势还在不断加强;其次,人们对维生素消费品种要求越来越多、越来越细。

最后,在用药的选择上,天然提取药物已越来越得到人们的认可,成为用药的首选。

  主要维生素生产企业

  1、罗氏(Roche)公司罗氏公司是全球最大的维生素产品生产和经营商,它占整个维生素市场40%的份额。

面对全球维生素市场激烈的竞争,近年来罗氏公司也频频对其产品市场格局和发展策略以及内部人员管理做出重大调整,使其至今仍继续保持它在行业内的领先地位。

罗氏主要提供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天然、合成)、维生素K1、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B6、维生素C、泛酸酯、维生素H、叶酸、B12以及烟酰胺、叶黄素、β-胡萝卜素等21个维生素产品和维生素预混合物。

  2、巴斯夫/武田公司巴斯夫成功地兼并Takeda(日本武田)维生素公司,现占有维生素市场28%的份额。

兼并消除了巴斯夫以前在水溶性维生素方面的弱势,巩固了它在脂溶性维生素方面的优势,这是巴斯夫扩展战略的关键一步。

巴斯夫主要生产维生素A、β-胡萝卜素、维生素C、维生素D、维生素E、泛酸酯、氯化胆碱、叶酸、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B6等。

饲料添加剂是巴斯夫维生素战略的关键部分,饲料添加剂既包括维生素,也包括类胡萝卜素、甘氨酸、酶类和有机酸。

这个市场中,巴斯夫在全球22个国家运营着25家饲料预混合物工厂。

另外,巴斯夫在马来西亚的KualaLumpur还拥有一个年产2000吨饲料维生素预混合物工厂。

  3、中国维生素生产企业国内维生素产品生产主要以东北制药、石家庄制药、江山制药、华北制药、华中制药等多个维生素生产大厂为骨干。

由于国内企业加入了维生素市场的竞争,并且砝码不断增加,这使得维生素价格面临挑战。

其中,由于过量生产,国内维生素C正面临不断加剧的价格危机。

  4、其他生产商安万特动物饲料厂(AAN)公司,主要生产维生素A、维生素B2(与ArcherDanielsMidland公司合资生产)、维生素B12、维生素E。

它是维生素B12的主要生产厂家。

Cognis营养健康品公司,主要生产天然混合胡萝卜素和天然维生素E。

Chinook公司主要生产氯化胆碱(维生素4)。

Daiichi制药厂主要生产维生素B6和泛酸酯。

其他精细化工制造商和维生素生产商,如NeperaInc、Cambrex公司的一部分生产烟酸和烟酰胺;LONZA集团生产烟酸、烟酰胺、六基吡啶甲酸、左卡尼汀及其衍生物;ADM(维生素E)、EisaiCompany(维生素K1);KongoChenical(叶酸、维生素M)、Solvay(维生素D)、SumitomoChemicalCompany和TanabeSeiyakuCompany(维生素H);BioproductsInc.;Ducoa;UCB、AkzoNobel(氯化胆碱);MerckKgaA(维生素B6、维生素H)。

2.1.2维生素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前景

  维生素现已成为国际医药与保健品市场的主要大宗产品之一。

据有关资料,20世纪末,全世界医药、营养保健品、食品、化妆品、饲料等行业每年消耗的各种维生素原料的市值已达25亿美元。

在维生素家族中,维生素C、维生素E、维生素A已成为当今国际维生素市场上的三大支柱产品,年销售额合计约20亿美元。

巨大的市场空间,吸引了不少弄潮儿,也酝酿着变幻的风云。

历经多次洗牌,维生素市场格局日趋合理,中国维生素生产企业也在风雨中逐渐走向成熟。

2.1.3国内维生素的发展历程和现状

  我国维生素工业起源于50年代末,当时主要以生产医药用原料为目的。

进入70年代,若干种B族维生素已能自行生产,维生素C两步法生产工艺的研究成功在国际上引起震动。

80年代,我国已基本形成除生物素以外的各种维生素生产体系,但中间体依赖进口,产量和规模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90年代以来,我国各种维生素及中间体的生产技术相继有了突破性的进展,有效地促进了维生素的发展。

维生素价格的大副下降,虽使一些不具成本优势的企业惨遭淘汰,但浙江新和成等中间体自产率高、成本优势明显的生产企业得却以迅速崛起,不仅抢占了国内市场,还在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站稳脚跟。

目前我国已成为全世界屈指可数的能够生产迄今发现的所有维生素品种的极少数国家之一,同时也是全球最大的维生素出口国之一,相当一些产品的生产工艺及产品质量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

  在国际维生素行业重新洗牌中,中国维生素制造商经受了考验,依靠灵活的经营策略、产品的成本优势和技术上的后发优势,在竞争中站稳了脚跟。

在2001年维生素H投产成功后,中国已是全球极少数能够生产全部维生素品种的国家之一。

中国不少维生素品种产量已位居世界前列。

  近几年来,国内科研单位和企业在维生素行业取得的科研成果和技术突破,是中国维生素生产商得以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并壮大的主要原因。

国内14种维生素生产基本实现国产化,告别了饲料级维生素主要依赖进口的历史。

维生素D3、生物素、维生素B2、烟酸和泛酸钙等技术均有重大突破并实现产业化。

有的生产技术如维生素B2、维生素C等还领先于国际水平。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技术研究所发明了维生素C两步发酵法,使中国维生素C生产技术居世界先进水平,罗氏公司的生产技术是购买了中国专利以后改进的。

湖北广济药业公司在引进国外维生素B2实验室发酵技术基础上,通过改进,不仅使发酵单位大幅度增长,而且实现工业化规模生产,年产量从120t提高到1000t。

浙江新和成股份有限公司于1996年、1998年在国内首先实现维生素E中间体三甲基氢和异植物醇的工业化生产,打破了国外大公司对生产技术的垄断。

另外,新和成通过自主创新生产工艺,于1999年在国内实现维生素A规模化生产,年产能力达2000t/a。

中科院攻克的维生素D3生产新工艺,缩短了生产流程,且成本比国外同类产品低10%~15%。

维生素中生产难度最大的维生素H于2001年在浙江医药和新和成公司研制成功,填补了国内空白。

国内已经出现了一群比较有实力的维生素生产企业。

东北制药总厂、华北制药集团、江苏江山制药、石家庄维生药业集团的维生素C的年生产能力都在万以上,占有全球维C产量40%的比例。

浙江新和成股份有限公司和浙江医药新昌制药厂的维生素E油年生产能力超过了1万t,进入了全球前四名的行列。

浙江新和成股份有限公司和厦门金达威维生素有限公司的维生素A粉的年生产能力分别达到了2000t和1000t,产品主要出口。

陕西渭南饲料添加剂厂是目前亚洲生产能力最大的饲料级氯化胆碱生产企业。

湖北广济药业有限公司是亚洲生产能力最大的维生素B2生产企业,由于发酵技术进一步提高,生产成本大大降低,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大为增强。

此外,生产维生素D3的浙江花园生物高科有限公司,生产维生素K3的浙江兄弟实业发展有限公司,生产D-泛酸钙的浙江鑫富生化股份有限公司和湖州狮王精细化工有限公司都已成为国内外维生素行业中的生力军,产品主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由于中国维生素生产领域的崛起,昔日国际维生素巨头罗氏公司、巴斯夫公司、安迪苏公司"三足鼎立"的局面,全球市场正发生着迅速的变化。

2.1.4国内主要维生素需求前景分析

  维生素E:

尽管近年来我国维生素E发展速度较快,但我国维生素E人均消耗量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国内潜在市场巨大。

VE作为人的医疗保健品,美国的人均消费量10-15克/人年,日本6.5克/人年,我国若按美国的1/10计算,VE的需求量也很大,而我国现在的实际用量却远远小于此数。

作为食品添加剂,中国已制定出卫生标准,即用于芝麻油、人造奶油、色拉油乳制品的用量为100-180毫克/千克;用于婴幼儿食品为40-70毫克/千克;乳饮料10-20毫克/千克;强化饮料20-40毫克/千克。

因而我国的保健,医药,食品,化妆品,饲料行业对天然维生素E的需求量将稳步增长,预计2010年我国对维生素E的需求量将达到16000t。

  维生素A:

维生素A广泛应用于非处方药、营养补充剂、饲料添加剂及食品加工业。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维生素A的需求将进一步增大。

最近中国国家公众营养项目组的食物强化总体构想中确定了维生素A、维生素B1、维生素B2、叶酸、尼克酸、铁、碘、锌和钙为我国营养强化的主要品种。

可以预见,随着我国全面推行食物营养强化,维生素A的市场需求将大大增加。

  维生素C:

以中国为主的亚洲国家,维生素C生产与消费严重不平衡。

我国大部分维生素C依赖出口,而国内消费严重不足,维生素C每年用量仅为4000t左右,我国维生素C人均年用量不足4克,远远低于欧美发达国家的人均年用量60-90克,因而国内维生素C市场潜力十分巨大。

如按欧美发达国家人均年用量的1/5计,国内的需求量就有100%的增长空间。

  维生素保健品市场正快速形成,市场潜力十分广阔随着公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公民自身的保健意识正在不断增强。

在国外,维生素是最主要的营养保健品,维生素对维持人体健康的作用有充分的科学依据,深入人心。

根据统计,美国保健品市场中,维生素产品市场规模为20亿美元,占整个保健品市场15%的份额。

今年年初,发生在中国和东南亚地区的非典事件,极大地促进了公民健康意识的提高。

维生素产品作为最具有科学依据的保健品,迅速被广大市民所接受,维C冲剂、维C、E复合冲剂、复合维生素片等维生素保健品供不应求,一个巨大的维生素保健品市场正在快速形成。

2.1.5三甲基氢醌的市场分析

三甲基氢醌即2,3,5一三甲基氢醌,又名2,3,5-三甲基对苯二酚,其主要用途是用作维生素E的主环原料。

以三甲基氢醌为主环,与侧链C异植物醇在硫酸作缩合剂条件下,通过在乙酸乙酯中加热缩合可制得维生素E。

目前,维生素E已成为国际市场上用途广泛、销量极大的主要维生素品种国内外市场前明广阔,因此对三甲基氢醌的需求日益增加。

世界三甲基氢醌主要生产公司有德国以巴斯夫公司、瑞士罗氏公司、法国罗纳普朗克公司、日本ChuoKaseihin公司等,总生产能力约为1.8万吨/年。

德国巴斯夫和瑞士罗氏的产品除了满足本公司的应用外,还有一定量的商品供应市场,目前世界市场上的三甲基氢醌主要是上述两个公司的产品。

近年来,国内的西北化工研究院、华东理工大学、湖南化工研究院、浙江化工研究院等相继成功开发出间甲酚法合成三甲基氢醌技术,并已实现工业化生产,推动了我国三甲基氢醌生产。

主要生产厂家浙江新昌化工厂、山西芮城化工厂、成都六菱化工厂、台州市精细化工有限公司等。

目前全国生产能力约为3500吨/年,年产量约2000吨,而国内市场供应不足,部分依赖进生口。

2.2项目背景

近年来,我国制药业迅速发展,作为原料药和医药中间体全球最大的供应商,中国已经树立了其牢固的国际地位。

2009年我国医药工业总产值达9403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1%。

从生产方面来看,我国可生产1500多种化学原料药,产能达200多万吨,约占全球产量的1/5以上。

近年来,原料药行业一直维持了稳步的增长速度,产量年增长率平均在10%以上,已经成为我国医药工业的支柱。

从出口方面看,我国医药保健品出口一半以上都是原料药产品。

从2002年到2008年,我国原料药出口年均增长率都在24%以上,仅2009年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出口额有所下降,但仍达到了165.59亿美元。

2009年,中国原料药进出口总额242.71亿美元,同比增长2.89%,占我医药进出口总额的45.67%。

其中,出口额为165.59亿美元,同比2008年下降了4.53%;进口额为77.13亿美元,同比增长了23.46%。

在金融危机的深刻影响下,经过医药行业和企业的不懈努力,出口量保持了6.90%的增长,但激烈的市场竞争和重点市场经济的萎缩带来了价格的下降,最终导致出口额出现了近十年来的首次下降。

2009年有医药原料药出口实绩的企业为8385家,同比增加了5.49%。

其中年出口额1千万美元以上的有367家,浙江医药股份有限公司、石药集团维生药业、浙江省医药保健品进出口有限责任公司、东北制药总厂、江苏江山制药有限公司、珠海联邦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河北维尔康制药有限公司等13家企业年出口额均超过1亿美元。

在出口额超过1亿美元的这13家企业中,11家企业出口额有所增长,且有4家企业增幅超过30%,这反映了在金融危机条件下,主要企业增长状况尚好。

2009年,中国原料药出口到181个国家和地区,重点出口市场为亚洲、欧洲和北美,三大出口市场的出口额占了全部原料药出口的87.4%。

其中,亚洲市场出口量同比增加14%以上,出口额略有增加,欧美市场出口量和出口额都有所下降,但所占市场份额变化幅度不大,跌幅仅1%左右。

非洲市场发展速度很快,出口额增幅超过14%,出口量增幅更是达30%以上,拉美市场出口量增幅也达30%以上,这说明金融危机对发达国家的影响较大,而发展中国家及新兴市场所受影响相对较小。

从2009年中国原料药进出口情况看,中国原料药出口市场稳定,亚洲和欧美所占市场份额依然在85%以上,排名前10位的出口目的国8个为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只有印度和巴西,占了原料药总出口额的60%以上。

受金融危机影响,发达国家医药市场有所萎缩,对美、日、荷、意、比、西6国的出口量都有下降,其中对美国的下降幅度达到了20%以上,而对新兴市场印度和巴西的出口量则继续增长,其中对印度的出口量增长了40%以上。

同时,由于金融危机导致医药产品出口下降,国内企业为适应扩大内需的经济政策,纷纷发展进口业务。

2009年,中国西药原料药进口金额达77.13亿美元,同比增长23.46%,主要进口市场依旧是日本、美国、韩国、比利时和台湾,占我原料药进口比重的46%以上。

中国生产的原料药种类丰富,大宗原料药国际市场需求旺盛,出口量大,且主要集中在氨基酸及其衍生物、抗生素类、解热镇痛类、抗感染类、维生素类、激素类、心血管系统类、中枢神经系统类和植物提取物类,2009年年出口额均在4亿美元以上。

此外,特色原料药近年来也发展迅速,其中他汀类、普利类、沙坦类、喹诺酮类和抗肿瘤类都已成为企业产品升级和价值链提升的战略选择。

近年来,随着原料药行业竞争的加剧,中国原料药企业已经开始从生产粗放型的低端中间体向精细型的高端产品转变,不断向下游供应链延伸和转移,国内深加工能力在逐步增强。

同时,国内企业也开始积极获取国际认证,原料药质量也有了较大提高。

截止2009年9月12日,中国原料药获得欧洲EDQM认证的COS证书数量为206个,而截止2010年1月12日,我国在美国FDA登记的原料药DMF文件数量也达到了674个。

虽然中国原料药在国际市场上的优势比较明显,但从2009年的运行情况看,我国原料药的发展还存在许多障碍和不足。

首先,金融危机的阴霾还未散去,国际购买力提升缓慢,短期内中国原料药销售不会有过大增长。

其次,主要出口目的国和竞争对手国的货币贬值,以及人民币升值的压力,降低了中国原料药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竞争力,加大了出口难度。

第三,金融危机促使贸易保护主义加剧,国际贸易壁垒和知识产权争端使中国部分出口市场环境进一步恶化。

第四,部分药品质量事件严重影响我国原料药的国际声誉,对我出口产生负面影响。

第四,国际油价继续攀高,原辅料价格上涨,粮食短缺,产能过剩衍生的环保压力,新药典、新GMP的实施等都加大了企业的投入,增加了原料药的生产成本。

第五,欧美实施原料药供应链管理,加强GMP审查和执行力度,为我原料药出口提高了门槛。

第五,与印度相比,中国原料药企业在DMF文件、COS认证和cGMP认证方面存在弱势,且缺乏对原料药国际市场营销和系列产品的培养。

所有这些,都会对2010年中国原料药的出口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

虽然面临诸多挑战,我们对中国原料药的发展前景仍然非常看好,信心依然坚定。

首先,2010年全球医药市场价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