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和分析.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491675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7.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和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和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和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和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和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和分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和分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和分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和分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和分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和分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和分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和分析.docx

《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和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和分析.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和分析.docx

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和分析

陕西省山阳县城区第三初级中学

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和分析

现今初中学生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升学就业和自我意识等方面,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和问题。

这些问题的表现方式是不同的,形成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因此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对策也应是不同的,本文试从学生、教师、管理三个方面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有关情况

为了研究和掌握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具体内容和实施方法以及相关情况,我们于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在七年级、八年级、九年级总共80个班进行调查。

调查采取问卷、测试、座谈、专访等形式,收到个人有关材料3800份(其中家长反映的材料1500份)。

同时,组织教师座谈会8次,学生座谈会10次,访问中学心理咨询室4个。

在心理老师配合下,对72个咨询案例进行分析。

调查获取的情况的数据反映出学生的心理素质状况的总体趋势,从中折射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成绩与不足。

(一)学习心态

1、学习压力

A、学习压力大

在问卷调查中,九年级学生感到学习压力“很大”和“大”的占90%以上,七八年级的学生为80%。

由于国家实行计划生育,一般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家长和社会的期望值过高。

学习压力主要来自激烈的升学竞争和家长、老师的高期望。

学生们谈到,各个方面反复告诫他们的是:

考上重点高中是家庭的最大希望,否则就是失败。

很多家长和教师长期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教育模式的单一化,选择人才的狭隘思想占着社会的主流。

在上述思想观念影响下,学生的学习任务被层层加码。

课后作业和假期繁重,补习班横飞,考试日益频繁,不断公布分数排位,学生们承受着身体和心理的双重重负。

每天面对几个学科一齐压下的大量作业,部分学生的心态多是消极或无奈,“乐意接受”的只占15%,“不乐意但只有接受”的占80%,认为“不堪忍受”的占5%。

B、睡眠时间严重不足。

学校晚上20:

30还在上课。

很多走读学生22:

00以后才能休息,学生每天睡眠时间不足8小时的超过100%,住宿的九年级也有37%的学生在晚上息灯后还想方设法学习。

睡眠不足已严重影响一部分中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学习效率,上课学生打瞌睡,体育课晕倒的学生已成为一个老大难问题。

C、考试频繁

面对频繁的大考小考,学生们更是难以保持平常心态。

能够“从容镇定”乐意参加考试的,只占16%,考试“非常紧张”的占8%,“比较紧张”的为50%,另26%的人觉得考不考“无所谓”。

考试紧张座谈了解到,少数学生已患上较严重的考试焦虑症,有的学生考前几天无法入睡,进了考场,思维紊乱,难以发挥出应有的水平。

考试作弊不在少数由于考试及排名压力过大,不少学生应试时采取了不正当手段。

在887名九年级学生中,有20%的人承认考试“经常作弊”,75%左右的学生承认“有过作弊行为”,只有不到四分之一的同学“从未作弊”。

D、苦恼来自学习 

当问及学生“最大的苦恼是什么”,回答学习方面问题的学生占89%,主要包括“成绩不好”、“学习退步”、“进不了前10名”、“考试失利”、“找不到好的学习方法”等等,且年级越高、学习成绩越好者,为学习而苦恼的比例越大。

特别是九年级学生面临毕业时,对自己的人生考试陌生起来,不知道该怎么做,一直在苦恼中度日如年。

2、学习的问题与障碍非智力因素心理障碍表现突出。

学生学习中的问题一部分是由于智力因素所致,如对学习内容理解力、解决难题的能力等,但相当一大部分问题是出在非智力因素方面,如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看错算错、动作慢等。

“在学习中你遇到的最大的问题与障碍”问卷调查中,学生反映,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的为32%,常看错或运算出错为10%,做作业动作慢为16%,对学习内容难以理解为15%,经常有解决不了的难题为10%,不愿做作业为17%。

(二)自信心与自主性

调查表明,中学生多数具备了一定的自我判断和决策能力,且随年龄、阅历的增长,独立性和自主意识迅速增强,当然其中还隐含着诸多不成熟。

自信心不足、自卑占多数在参加问卷调查的九年级学生中,认为自己对生活与学习充满信心的为20%,比较有信心的为23%,信心不足的为40%,自卑的为17%。

A、自主能力欠缺

对八年级学生自主性的调查中发现,认为自己有自主能力的有19%,认为不知道的37%,认为自主能力差的为29%,认为自己无自主能力的有15%。

意志力一般在参加意志力测试的高一学生中,意志力强的为18%,意志力比较强的为28%,意志力一般的为42%,意志力比较弱和弱的12%。

B、心理承受力一般

在对学生应对困境能力测试中,经得起突如其来的变故的为10%,心理承受力一般为77%,不能迎接挑战的为19%。

对家长的座谈中得知,很多孩子由于家庭突然的突然变故,性格变的孤僻;从此开始沉沦。

表现在课堂学习不认真,不能很好地处理与学生的关系,对老师的关心也很淡然,我行我素。

(三)情绪状态

1、情绪测试

在座谈会上,老师和学生都谈论到,中学生的情绪大多数是乐观和正常的,但有部分同学较易冲动,情绪起落很大,如受到委屈、冤枉时容易产生激烈的反抗情绪,或因考试失利而心灰意懒、萎靡不振等等。

此时如果老师和家长能妥善化解,则不良情绪可能烟消云散;而如果处置不当,则可能造成伤害甚至阻碍学生健康成长。

心理咨询室记录的220件心理咨询案例中,除8件是关于情感方面的咨询外,其余212件均是因碰到麻烦、心情苦闷、忧郁、无望而求助,有一些并未要求解答,而明言只是“诉诉苦”,进行一番宣泄。

经统计,案例当中以谈学习问题为主的最多,其次是与同学的关系、家庭矛盾问题,另有与老师的关系问题、试图克服自己的坏习惯的咨询、与异性关系咨询等等。

为情绪压抑、焦虑而咨询值得重视的是,咨询的学生大部分情绪压抑、焦虑,有的经常暗自哭泣,极其痛苦,有位学生因恨自己不争气,竟在自己手上刻字,还有一些女生发誓与父母对着干,故意逃学去喝酒、上网。

在对学生自我控制力测试表明,缺乏耐心,心神不定,过度兴奋而又时常感觉疲乏又无法摆脱以求宁静,对人对事缺乏信念,生活自由散漫,随心所欲,不能控制自己者为9%;有情绪,但经过一定努力能克制自己保持平静的为21%;能在夸张情绪中积极控制和调节自己者为47%;能心平气和,知足常乐,保持由心的平衡的为23%。

2、兴趣分布

调查中发现:

第一,中学生大都具有健康积极的兴趣爱好,兴趣分布较为广泛,趋同性不高,呈多样化的活跃态势。

第二,学生的兴趣所在恰恰与学校教育的着力程度形成反对应,学校抓智育特别有力,可学生对学科学习感兴趣的比例却特别低;艺术教育和体育在目前中学教育中相对薄弱,学生这方面的兴趣却十分浓厚,比例高居首位,动手能力的培养也是中学教育的薄弱点,而不少学生对此很感兴趣。

第三,由于课业负担沉重,学生的兴趣多在放松型、趣味性的项目上。

这一方面表明学生具有本能的调节能力,另一方面也表明片面强调“苦学”导致的是学习兴趣的降低。

对文体有兴趣在问卷调查中,对文体活动感兴趣的为28%,对上网有兴趣31%,对手机感兴趣的占30%,对看课外书有兴趣的为5%,对学科有兴趣的为6%,对新闻有兴趣的为0%。

3、中学生心理健康状态一般良好但发展趋势应引起重视

对学校850名学生进行心理症状指数检测。

依测试结果80%以上的中学生心理状况良好,另17.9%的学生则可能轻度地存在一些心理问题,还有2%的学生有些心理障碍,需要加以关注和引导。

调查中发现,由于中学生学习、生活、成长发现少数学生存在着心理障碍,应引起高度重视。

A、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些学生由于学习紧张和睡眠不足导致注意障碍。

如注意涣散:

表现为主动注意的不易集中,注意稳定性分散所致;注意减退:

主动及被动注意兴奋性减退;注意的广度缩小,注意的稳定性也显著下降;注意衰退:

不能留意观察和主动将注意集中于外界客观环境。

有些学生思维内容空洞,联想贫乏,语量少,不主动讲话,回答问题也很简单。

对他的这种表现并不自觉到异常,也不为此感到着急。

思维迟缓,说话少,不主动。

思维内容并非空洞、贫乏,而是联想困难。

部分学生反映感到脑子里出现的思维内容,完全不受自己支配,好像是一种外力强加给自己的,甚至思维没有固定的内容。

情绪情感障碍情感淡漠。

表现为情感活动的减退或丧失。

有些学生对周围的环境变化丧失情感反应。

还有个别学生生活懒散,不打扮自己,甚至不理发、不洗脸。

至于国家大事,令人兴奋的消息,家中的困难,家人的不幸遭遇等,对此也无动于衷。

情绪低落:

也叫情绪抑郁,什么事情都不能令其高兴。

较轻的情绪低落,仅表现对以前感兴趣的事物缺少兴趣,不愿和人来往,但外观上对人的态度变化还不明显。

严重的情绪抑郁则表现苦闷、悲伤、面带愁容、行动减少。

情感脆弱:

有些学生情绪容易引起波动,感到伤心流泪或兴奋激动。

冲动倾向:

有冲动倾向者占11.81%。

他们坐立不安,小动作过多,好发脾气,严重者还会骂人、打架。

他们当中有些人是遗传原因造成的,更多的人则是属于生活习惯不良或是心理不健康。

过敏倾向有过敏倾向的中学生占6.91%。

他们有点“神经质”,爱哭、胆怯、担心、小心眼、一点儿小事就放心不下等。

过敏倾向多是家庭原因造成的,如父母有神经质,或者家庭关系紧张、家庭状况恶劣等。

B、意向行为的障碍

意向缺乏:

表现为不负责、不认真或无故不上学、没有干劲等。

高中生中有2.1%生活没有规律,早睡晚起、不讲究卫生、甚至不理发、不洗脸、不换衣服等。

适度的学习焦虑是一种正常的心理体验,它不仅不会影响学习,而且促进学习。

这里所得的数据是指那些学习焦虑过强的学生。

他们害怕考试、害怕学校、害怕老师、甚至讨厌学习。

学习焦虑在开始时是怕学习成绩不好受父母和老师批评,被同学瞧不起。

如果真的学习成绩不好,受到了斥责、批评和歧视,久而久之便会产生过强的学习焦虑和考试焦虑。

另外,成绩排队、选择学校、中考压力等也是产生学习焦虑的原因。

对人焦虑:

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心理障碍的学生占7.62%。

他们在众人面前感到不安,表现出退缩、提心吊胆、拘谨老实、不敢讲话等特点。

对人焦虑大多是经验不足造成的,或者因家长娇惯总是一个人在家里玩,或者是受到过大孩子的欺负不敢到外边玩,或者是缺少游戏伙伴。

家长过于严厉的管教也是学生怕人的原因。

焦虑引起的身体症状:

由于焦虑而引起生理反应的学生占11.87%。

他们自述经常有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头痛、失眠、疲劳等症状。

在这些身体症状中,有的是真正的“病”,但当这些“病”同时出现时,大多是由于焦虑所造成的。

中学生由于不能及时排解心中的烦恼和郁闷,便以身体症状进行逃避。

C、孤独倾向

有孤独倾向中学生很少,只占被调查人数的2.12%。

他们感到自己孤单,没有朋友,平时很少与同学来往,总爱一个人呆着。

调查中发现,有孤独倾向的学生多由自卑引起,而引起自卑感的原因很多,有的是由于学习成绩不好,有的是由于家庭经济困难,有的是由于身体原因,如身材矮小、长相不美、身体缺陷等。

也有一些自视清高的学生有孤独感。

D、自责倾向

有自责倾向者所占比例最大,占被调查人数的15.73%。

这些人自我评价低,自我轻视自己责备自己,其行为受悲哀和忧郁情绪的支配,背后可能掩盖着敌意和攻击。

自责倾向的形成与家长的严厉惩罚、教师的歧视和同学的嘲笑等有关。

E、恐怖倾向

有恐怖倾向者占13.17%。

恐怖倾向多表现为胆小,其中以怕黑暗地方者居多。

恐怖倾向与早期教育有关,娇生惯养和过分照料都会使孩子产生依赖心理,形成胆怯的性格。

中学生的恐怖倾向往往与对失败、失望和惩罚的不安混杂在一起。

(四)人际交往状况

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测试结果,显见学生们的社会适应能力普遍较弱。

这与学校和家庭均不重视社会能力培养、学生接触社会、接触实际的机会极少有很大关系。

喜欢交往在交往能力测试中,喜欢交往的为11%,善于交往49%,对交往比较反感的17%,交往能力一般为23%。

调查显示,多数中学生都乐群、合作、能较好地与周围的人相处,他们珍惜友情,热爱集体,尊敬家长师长,人际关系比较和谐。

据统计,中学生“积极参加集体活动”的占59.6%,参加活动“比较积极”的占34%,只有6.4%觉得“无兴趣”和“无所谓”。

初中学生对人际交往的认识已经达到一定的高度,座谈当中他们谈到:

交往能力是一项重要能力,从现在起就应开始学习训练。

包括试着与不同身份、不同性格的人打交道,试着接受与自己差异很大的人。

中学生处于比较稚嫩的成长时期,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他们常常遇到矛盾和问题,有的学生因此心理失衡。

1、同学、同龄人关系

A、同学关系交融洽

问卷反映与同学相处“很融洽”的占56%,“一般”的为41%,“难相处”的为3%。

可见多数和谐,但也存在几种类型的矛盾。

交友经验欠缺 择友交友与处理人际矛盾的经验欠缺,包括对交友认识上的困惑。

相互设防、相互妒忌 学习竞争带来的相互设防、相互妒嫉,如学习资料、学习方法技巧,相互封闭,尤其是“尖子生”之间因竞争激烈而生出不良心态,有的把自己的胜利寄托在对方的失败上。

B、歧视差生 

有差异的同学之间关系不协调,如班干与一般同学,成绩好的与成绩差的同学之间,常常存在一定隔阂。

对被认作是“害群之马”的“坏学生”,老师家长都号召“别跟他接近,免得被带坏”。

适应环境能力欠缺,环境变换引发的人际关系不适应,如转学、学校分班调整等,与新的同学、新的集体时就难以融洽。

2、与老师的关系

A、尊师爱生是主流 

中学师生关系的主流仍是“尊师爱生”。

主要体现为老师对学生负责,学生敬重老师,听从教诲。

但受传统的“师道尊严”观念影响,师生之间较少有平等交往和民主对话,关系的融洽度不高。

B、期望老师善解人意 

问卷让学生写出对老师的期望,有59%的同学写的是希望老师改善对学生态度,包括“多一点笑容”、“多与我们沟通”、“公正、善解人意”等,而对老师教学方面提希望的只占27%。

C、老师过于严厉 

对三个年级个共40个班级的同学了解,认为班主任比较民主、能深入学生的只有17位班主任,其余均为严格或严厉型。

学生在与老师的交往中较少有民主、平等、尊重、理解等积极体验,更多感受的是被约束、被控制,这对学生的人格成长显然不利。

在此种隔膜的状态下,学生遇到困难和问题时很少求助于老师,老师作为“人生向导”的责任难以发挥。

乐于与老师交往的为23.5%,与老师交往感到拘束的为62%,不敢与老师交往7%,不愿与老师打交道为8%。

学生对师生关系反应较强烈的一点是有些老师不够公正,对同学不一视同仁,存有偏见和歧视。

如成绩好的同学出了错可以包涵,成绩差的永远就是不好。

考试时优生交头接耳叫作“对答案”,“差生”一出声就是“舞弊”。

一位成绩不好的学生说:

老师从来不愿同我说话,因为我总是考不好。

学习跟不上往往伴随师生关系、同学关系上的孤独无助,“差生”往往因此而变得无法逆转。

3、与家长的关系

总的来看,不同学校、不同年级的师生关系没有太大的差异,而学生与父母之间的关系,却因家庭背景、父母素养和家教方式的不同,学生对家长的教育反应大不相同。

认为父母关心方法不对对在初二学生问卷调查中,能主动与父母交谈的12.5%,反映父母“对我十分关心”为36.5%,“对我关心,但方法不当”为39.5%,“父母对我不关心11.5%”。

在初二学生心理咨询案例中,有17%是为亲子间的矛盾、对立而苦恼,主要包括,

(1)成绩不好常遭父母排斥;

(2)得不到父母关心(父母忙于赚钱或玩乐);(3)家境不好,常成为父母的出气筒,如父母气不顺,常骂人。

(4)父母离异带来的心理阴影。

正因为与父母之间存在隔阂,当被问及“你有苦恼和困惑会对谁讲”时,只有24%的学生选择了“父母”,而“同学”以38%的比例成为主要倾诉对象,另有6%选择了“老师”,剩下的32%竟表示“没有人”可以倾诉。

学生最不能容忍的是父母的唠叨家长“唠叨”成了孩子们最痛恨的一件事。

在调查问卷中,在回答“对家长最不能容忍的地方”时,有55%的学生选择了“唠叨”,其余有25%的学生选择了“不能沟通”,20%的学生选择了“专制”。

学生们普遍反映,听到父母的唠叨后,情绪会消沉,压力会增大。

很多学生最想对父母说“别烦我”面对家长与孩子之间关系的隔阂,不少学生借此狠狠地发泄了心中的怨气:

“别烦我”“少来管我”“我好累啊”“烦”“少说点吧,好烦啊”“让我自由地生活”“请别唠叨”“不要老问我考几分”“别管得太多”。

在谈到最想对父母说的话时,很多学生都认为自己不小了,希望得到父母的尊重与理解。

“请多给我们一点自由吧”,这是许多孩子的心声。

在回答“如果你是家长,你会怎样教育自己的孩子”这一问题时,一名学生这样说:

“总之我不会像父母那样对自己的孩子抱太大的幻想,我要让他独立自主,而我可以做他的朋友,而不会给他施加压力。

”同样,不少学生纷纷表示:

父母与孩子之间最完善的关系是“朋友关系”,双方要多交流,父母应多给孩子帮助,给孩子更多的自由和空间,而不是唠叨、呵斥和打骂。

二、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1、男生与女生心理健康状况比较:

男生与女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的类型:

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

男生和女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高度一致,心理偏常的总检出率和各项焦虑倾向的检出率基本一致。

只是在恐怖倾向方面,女生的检出率明显高于男生。

两者之间的差异显著。

有心理障碍的女生略低于男生。

2、农村学生与城市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比较:

农村学生与城市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类型:

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农村学生和城市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有一些差异,在学习焦虑、对人焦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恐怖倾向方面,城市学生心理偏常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农村学生;农村学生身体症状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城市学生。

说明农村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略高于城市学生。

3、结论:

中学生心理偏常的检出率高达40.02%,但是,其中只有一项标准分等于大于8的就占到了21.23%,有两项标准分等于大于8的,占8.98%,两者合计达30.21%。

如果我们把有三项以上的标准分等于大于8的学生视为心理异常,那么,他们只占学生总数的9.80%。

如果我们严格按照标准,即总标准分等于大于65才说明有心理障碍,那么,只有5.72%的学生有心理障碍。

男女生之间心理偏常的项目数量分布非常一致,只是女生单项高的人数明显的高于男生,也说明女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略高于男生。

(1)、中学生心理偏常的检出率很高,说明中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存在心理偏常或心理障碍,应当引起家庭、学校、社会的高度重视。

(2)、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也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严重,心理偏常的检出率虽然高,但单项或两项高的人数很多。

(3)、女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略高于男生,但女生中有恐怖倾向的人数明显多于男生。

(4)、在中学里开设系统的心理教育课不仅是可行的,而且是必要的,也是富有成效的。

(5)、有心理异常或心理障碍的中学生是客观存在的。

中学生的心理问题有些可以随着年龄的增长、心理的发展和主观努力而逐渐消失,有些则需要接受专门的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才能有效地克服。

为此,中学里应当配备经过培训的心理辅导员或心理咨询员。

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属于正常综合问卷、测试、座谈、专访所调查的情况,可以认定:

中学生的大多数(85%左右)心理发展正常,心理素质属好和较好水平,表现为能自我悦纳,有积极进取的学习态度,有健康有益的兴趣爱好,乐群合作,能与人较好相处,自主意识不断走向成熟,能以正确态度对待困难和矛盾,承受得起学习和生活中的压力与挫折,即使有暂时性的失意和情绪低落,也能较快加以调整。

不可忽视存在的问题但是,还应当看到,中学生的心理成长环境和心理状况确实还存在一些问题。

某些方面的问题还较普遍,有的还比较严重,尚有15%左右的学生存在一些心理障碍,这有学生先天个性方面的因素,更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存在的偏颇和欠缺不无关联。

全方位重视心理健康面对这些冲突和矛盾,既需要青少年自身心理健康的保健,也非常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多方面的工作。

从青少年自身来说,要加强心理卫生知识学习,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

培养面对挫折的适应能力,陶冶自己的情绪和个性,健全自我意识,学会心理调节,把学习、工作、娱乐结合起来,加强对自己、对社会以及对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的认识。

多帮助与疏导从家庭、学校、社会来说,应充分尊重、理解、信任、爱护青少年,给他们以发展自己的自由和条件,多指导少指责,多帮助少干涉,加强青少年的心理卫生教育、性知识教育和生活指导,建立心理咨询、辅导、治疗的机构,帮助青少年解决心理困惑和实际困难。

三、问题分析和基本判断

1、就本县范围来讲,心理健康教育并没有上下协调统一的指导机构,心理健康教育未真正纳入中学办学评估体系,影响学校对此项工作的有效重视。

(1)不重视心理健康的教育,既很难培养专业的心理咨询教师,也不利于学校有效的利用心理咨询室来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教育,实践证明人有7种不同的智力:

语言的智力、逻辑—数学的智力、视觉—空间智力、身体动觉智力音乐的智力、人际交往智力和进入内心的智力。

在这7种智力中,我们的教育思想、教育模式、教育内容,只重视前面两种智力。

因此,要全面看待和培养孩子的智力,不要片面强调某一两个方面。

(2)过重的学习压力、激烈的学习竞争,造成不良的人格成长环境中学生身体发育还不完全,却要承受高强度的学习负担,心智发育尚不成熟,却要承受着激烈竞争的巨大压力,这严重背离了“健康第一”的教育原则,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大受影响。

考试舞弊、“优生”相互封闭和妒嫉、“差生”悲观厌学等,都是人格缺陷的表现。

学习成绩、考试分数的作用被过分强化,成为决定人格尊严、人际关系乃至整个学生生活的主要甚至唯一因素,造成的是对学生成长空间的限制和对个性发展的压抑。

加重学习负担,片面追求分数已经使得多数学生的学习态度不够正常,学习上的自我认识失真,主动性和求知欲减退,即使成绩不错也常常感到紧张焦虑,对部分学生来说,学习的重压已构成对积极人生态度的挫伤。

(3)学生的心理成长缺乏必要指导,缺乏锻炼和实际体验的机会,造成人格和智力发展的不平衡在“情商”和性格对人的命运的决定性作用已被公认的当今,学校、家庭却仍在片面抓紧智育,对人格成长未予充分重视,对学生的情绪调节、学会处事、学会交往、完善人格缺乏有效指导,即使有所涉及也是照本宣科的说教,缺乏针对学生实际问题的实质性帮助,没有让学生去亲身感受和体验。

集体活动、社会实践本是学生学习社会和接触实际、锻炼能力和人格的好机会,可惜在多数中学活动安排并不到位。

亲子关系、师生关系本是熏陶学生人格的隐性教育因素,是学生学会生活、学会交往的重要渠道,但因关系在主导方面———家长、老师的观念和素养的参差,致使部分学生未能从中获益,少数甚至受到负面影响。

教育究竟如何促进一代人智力和人格的和谐发展,是亟需回答的大问题。

(4)对学生的实际状况和心态了解和研究过少,对后进学生的漠视和歧视,已成为当前中学教育的最大隐患教育的根本宗旨是为学生的成长发展服务,而当前中学教育只思考倾尽力量研究教材教法,研究试题和资料,研究答对答错,却对学生的状况和心态了解甚少,缺乏研究。

老师们不惜牺牲业余时间为学生补课、辅导,却很少有时间有耐心摸一摸学生的心思,听一听他们的呼声。

学生太需要理解,太需要与老师、家长沟通了。

特别是学习有困难、品行有缺陷的后进生们,他们本来就因成绩不好或经常犯错误而感到自卑和痛苦,还要领受冷漠和歧视,领受老师的嫌弃、家长的责骂,生活在一片灰暗之中,叫他们如何正常地成长,如何形成健全人格?

对后进生不予关注、帮助,反而歧视、排斥,意味着提供负面教育,意味着给社会制造包袱和隐患。

5、外部文化环境差,社会上到处充满网巴,根本无人管理,不少学生留宿网巴由于社会上到处充满着网巴,又没有其他健康的文化设施,不少学生迷恋上网,甚至留宿网巴,众多家长十分痛苦而又十分无耐。

四、思考

根据调查与分析,我们认为,大力加强中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确是当前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是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

就当前现状看,学生健康心理品质的培养,远不是开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