轨道交通地铁车站建筑设计技术要求规范.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493906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40.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轨道交通地铁车站建筑设计技术要求规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轨道交通地铁车站建筑设计技术要求规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轨道交通地铁车站建筑设计技术要求规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轨道交通地铁车站建筑设计技术要求规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轨道交通地铁车站建筑设计技术要求规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轨道交通地铁车站建筑设计技术要求规范.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轨道交通地铁车站建筑设计技术要求规范.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轨道交通地铁车站建筑设计技术要求规范.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轨道交通地铁车站建筑设计技术要求规范.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轨道交通地铁车站建筑设计技术要求规范.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轨道交通地铁车站建筑设计技术要求规范.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轨道交通地铁车站建筑设计技术要求规范.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轨道交通地铁车站建筑设计技术要求规范.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轨道交通地铁车站建筑设计技术要求规范.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轨道交通地铁车站建筑设计技术要求规范.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轨道交通地铁车站建筑设计技术要求规范.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轨道交通地铁车站建筑设计技术要求规范.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轨道交通地铁车站建筑设计技术要求规范.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轨道交通地铁车站建筑设计技术要求规范.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轨道交通地铁车站建筑设计技术要求规范.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轨道交通地铁车站建筑设计技术要求规范.docx

《轨道交通地铁车站建筑设计技术要求规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轨道交通地铁车站建筑设计技术要求规范.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轨道交通地铁车站建筑设计技术要求规范.docx

轨道交通地铁车站建筑设计技术要求规范

车站建筑

设计原则

1.车站设计要针对哈尔滨地方特色,充分考虑哈尔滨特殊的气候特点和地质条件,与城市的发展规划相结合,与周边环境条件相协调,做出功能完善、安全可行、技术先进、造价合理的实施设计方案。

2.车站总体布局应符合城市规划、轨道交通路网规划、环境保护、文物保护的要求,在考虑最大限度地吸引客流的同时,应因地制宜妥善处理与城市交通、地面建筑、地下管线、地下构筑物之间的关系,应尽量减少房屋拆迁、管线迁移和施工时对地面建筑物、地面交通、历史文物及市民出行的影响。

3.车站是乘客集散和乘降的场所,车站建筑设计应体现交通功能的特点,以人为本,合理吸引和组织客流,满足行车组织、运营管理和设备的要求,方便乘客集散、乘降和换乘,包括与其它轨道交通线、公交线路、自行车等的换乘,为乘客提供安全、便捷、舒适的乘车环境。

4.车站规模应根据远期预测客流的集散量和车站本身行车管理、设备用房的需要来确定。

其站厅(公共区)、站台(公共区)、出入口、通道、楼梯、自动扶梯、售检票机等均要与该站客流通过能力相适应,同时满足事故紧急疏散客流的需要。

5.设计客流按远期高峰小时的客流量,并考虑高峰小时内客流的不均匀性,计入超高峰系数,取超高峰系数~。

处于突发客流较大的车站视实际情况而定。

6.根据路网规划考虑与其他轨道线路的换乘,并选择合理的换乘方式。

远期线路换乘站(新疆大街站)要在总体上统筹考虑,分期实施,留置切实可行的接口。

换乘车站设计时,换乘设施的通过能力需满足远期换乘客流的需要,并考虑资源共享。

7.车站的防灾设计要满足《地铁设计规范》及《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工程项目建设标准》及其它有关规定。

车站的紧急疏散能力,应保证在远期高峰小时客流量时将一列车乘客及站台上候车乘客、工作人员在6min内疏散完毕。

8.车站考虑平战结合,能满足按6级防护等级进行平战转换。

9.车站按抗震设防烈度7度进行设计。

10.车站应考虑无障碍设计。

11.在满足行车组织、运营管理和设备要求的前提下,尽量减小车站规模,压缩建筑体量,简化设备与运营管理模式,优化结构体系,力求降低工程造价和运营成本。

12.车站设计应充分利用地上、地下空间综合开发,积极考虑与周边地下过街通道、地下商场及物业开发相结合或连通,以便能综合疏解轨道交通客流和过街客流,争取最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13.车站建筑设计应突出交通性建筑应具备的简洁明快、美观大方、易于识别等特点,建筑风格应反映哈尔滨地方特色,体现现代交通建筑的时代气息,与周围的城市景观相协调。

14.地面、地下砌体材料严禁使用粘土砖,应采用新型墙体建材(如混凝土小型空心/实心砌块)。

车站总平面设计

15.车站设计应积极配合城市道路、建筑、公交的规划,以充分吸引客流量为目的,合理地布置出入口、风亭的位置。

出入口积极考虑与周边地下过街道、地下物业开发连通,尽量优选与沿街建筑相结合。

目前无法结合的,可设部分临时出入口或预留口,待规划实施时续建。

16.车站总平面设计应充分考虑与周边地块的综合开发结合,充分利用地上地下土地空间资源,力求创造最佳的社会与经济综合效益。

17.车站设计应充分考虑车站与其他轨道交通线路、地面公交及出租车等的换乘与衔接,并选择合理的换乘方式。

换乘节点统一规划,分期实施,并预留好切实可行的接口。

18.出入口建筑宜与道路红线正交或平行。

客流量大的出入口应设集散小广场,每个车站均应在有条件的地方设置自行车停车场。

19.车站地面建筑与周边建筑之间要满足消防、日照、通行等间距要求。

风亭及风冷机组设置应尽量远离居民住宅及学校等建筑,注意噪声影响,并征得环保部门及规划部门同意。

20.每个出入口规模应满足远期分向客流及消防疏散的需要,同时出入口通道应尽量兼顾行人过街功能。

两线共用出入口宽度宜适当加宽并设置上下行自动扶梯。

21.出入口风亭建筑一般宜后退道路红线3~5m布置,如无法满足应取得规划部门的同意。

22.出入口应做有盖式出入口,风井有条件的可结合绿化设计为敞开式低风井。

车站建筑设计

23.车站规模应根据远期设计客流量、所处位置的重要性及该地区远期发展规划等因素综合考虑确定。

远期设计客流量为远期预测高峰小时客流量×超高峰系数。

换乘站换乘设施应满足预测的远期换乘客流量的需要。

哈尔滨市轨道交通一期工程车站特征综合见表7.3.1。

车站特征综合表表7.3.1

编号

站名

车站形式

站台宽度

(m)

车站性质

1

太平村机械厂站

地下二层岛式

一般中间站

2

东北化工厂站

地下二层岛式

11

四期工程终点折返站,设交叉渡线

24.车站形式可根据客流量大小、线路条件、站址环境条件因地制宜地选择地下二层、地下一层或其它的结构形式,但必须满足车站的基本功能要求。

25.站厅层设计

(1)站厅层设计应进行合理的功能分区,并按规范要求划分防火分区。

(2)站厅布置

①站厅布置根据客流流线及管理需要划分为非付费区及付费区。

要合理布置通道口、电话亭、售票亭、检票机、栏栅及楼电梯位置,使进出站客流和换乘客流尽量减少交叉,流线短捷而有序(应有客流组织示意图)。

②楼梯宽度、自动扶梯数量既要满足平时客流集散需要,又要满足事故情况下紧急疏散需要。

出入口通道、售票口、检票口、楼电梯的通过能力应相互协调匹配。

③站厅非付费区宜采用不小于2.4m宽的通道相互连通。

④站厅公共区的面积须满足远期高峰小时5min内双向客流的积聚量(0.5m2/人)所需面积。

⑤分期实施的换乘车站,建筑布局和售检票机布置近、远期不同,应按照近期、远期分别设计,并预留好远期改扩建的条件,避免或减少对已运营线路的影响。

⑥售票机应尽量采用内嵌式布置,进站检票机外侧、出站验票机内侧应有一定的排队缓冲空间。

⑦分隔付费区与非付费区的栏栅高度不小于1100mm,需设置平开净宽不小于1400mm的疏散口,兼做搬运通道使用,并靠近客服中心布置。

(3)行车管理用房的布置

①管理用房设置要求见表7.3.2。

②管理用房应集中在站厅层一端紧凑布置。

③管理区内通道及楼梯布置应满足消防要求(详见7.9.1车站建筑消防)。

(4)设备用房的布置

①各种设备用房设置要求见表7.3.3。

②设备用房布置在满足工艺要求的基础上应尽量紧凑,要充分利用空间。

③要根据设备工艺要求预留好各种孔洞,并考虑主要设备至吊孔的搬运通道。

④有水房间尽量避免与电气用房与贴邻布置,困难时,墙面应采取防潮措施,确保电气用房安全。

有水房间不应布置与电气用房上方。

任何排水管不得穿越电气设备用房。

⑤环控机房一般宜设在站厅层两端,风冷冷水机组摆放在设备集中端的风亭附近。

环控电控室宜设在环控机房附近。

(5)设计标准

①公共区地坪装修面至结构顶板底的净高≥4800mm

②公共区地坪装修面至吊顶净高≥3200mm

③地坪装饰面高度:

公共区150mm,设备区(除采用防静电架空板房间外)为100mm。

设备区走道如有较大设备埋管,可根据埋管要求适当加厚装修面。

④防静电架空地板高(用于通通、信号设备用房)300mm

⑤防静电架空地板高(用于车站控制室)600mm

⑥一般用房地面至吊顶底面净高≥2400mm

⑦内部管理区走道净宽(单面布置)≥1200mm

(双面布置)≥1500mm

内部管理用房区走道净高≥2500mm

⑧站厅、站台和出入口公共区饰面墙采用250mm厚的离壁式隔墙。

在外墙可能产生渗漏水的车站,有人值守和有电器设备的设备管理用房靠外侧墙应设置150mm厚的离壁式隔墙。

⑨设备用房具体设计按相关系统专业技术要求和相关提资。

车站行车管理用房设置参考面积表表7.3.2

用房名称

面积(m2)

设置要求

车站控制室

(含防灾报警控制)

35~55

应设在站厅层通信信号机房集中及客流多的一端,面向公共区,开C类甲级防火观察窗。

地坪比站厅抬高0.6m,能直接观察站厅层客流情况。

换乘站车控室若为两线共用,则面积不小于55m2。

站长室

10~15

应设在车控室旁,地坪与车控室齐平,相互联系直接。

交接班室

(兼会议室、餐厅)

25~30

设置在站厅层管理区内较安静的部位(重点站取大值)

警务室

12×2

靠近站厅公共区集中设置。

(重点站可增12m²)

女更衣室/男更衣室

15/15

靠近管理区

女厕/男厕/无障碍厕所

15/15/4

公厕设于站台公共区端部,男女均不少于3个厕位,设残疾人厕位。

工作人员厕所设于站厅管理区内,女厕坑位不少于一个,男厕一个坑位,二个小便斗。

茶水间

6

设置在站厅管理区内。

应兼有蒸饭、盥洗功能,设置简易洗涤槽。

清扫间

6×2

站厅层、站台层设一间,站厅层设在靠近公用区位置,站台层可设在中间楼梯下。

清扫间内应设洗涤池。

站务员室

12×1~2

设在站台层,可与配电室合设。

内设电话。

乘务员待班室

20

仅在新疆大街站设置两间,需设置独立卫生间

收款室

16~20

须设置在站厅层车控室一侧,距离站厅公共区较近。

按财务室标准设计,须装防盗门、柜台、CCTV图像监控设备。

(重点站取大值)

AFC维修室

16~20

须设置在站厅层车控室一侧,距离站厅公共区较近。

条件许可时可与收款室相邻。

备品间

15~20

酌情

工务用房

15

有岔站设置,设在站台层

信号工区

20~30

根据信号专业要求设置

通信工区

40

含工区间30m2,材料间10m2。

供电维修工区

20

近变电所设置。

机电维修工区

40

含维修工区间30m2,材料间10m2。

车站设备用房设置参考面积表表7.3.3

用房名称

面积(m2)

设置要求

综合弱电机房

74~129

信号设备集中站129m2(13.4m×9.6m),

信号设备非集中站74m2(13.2m×5.6m),

靠近车站控制室,

弱电电源室

44

靠近综合弱电机房

公安、消防无线通信机房

40

商用无线通信机房

54

弱电电缆间

15

靠近弱电设备综合机房

AFC配电室

10

须设置在站厅层车控室对面一侧,距离站厅公共区较近,可与车站动照配电室合设。

区间通风机房

290×2

布置在车站两端,

小通风机房

60+40

靠近新风道及排风道

公共区通风机房

140

布置在车站两端

环控电控室

55×2

降压变电所

240

包括控制室、开关柜室、35kV开关柜室

牵引降压混合变电所

410

包括控制室、开关柜室、35kV开关柜室、直流开关柜室、整流变压器室

消防泵房

27

4.5m×6m,近消防出入口布置

污水泵房

15~20

近卫生间布置

废水泵房

20

设于站台层低端

烟络尽

20×(1~2)

工作半径(管道长度)150m,近变电所及通信、信号设备用房设置

安全门设备室

20~25

3m×6m,设于站台层,靠近车站控制室一端

电缆引入室

10×(2~3)

通信仪表

12×2

配电室

15×4

26.站台层设计

(1)站台计算长度按B型车、6节编组控制为118m(含停车误差)。

(2)站台宽度B

B岛=b1+b2+n·z+T(m)

B侧=b1+z+T(m)

其中:

n·z——柱数×柱宽(m);(柱宽应考虑装饰厚度,每侧100mm)

T——每组人行楼梯+自动扶梯宽度(m);

b1、b2——侧站台宽度,侧站台最小设计宽度:

岛式站台:

b≥2.5m

侧式站台(长向范围内设梯)时:

b≥2.5m

侧式站台(垂直于侧站台开通道口)时:

b≥3.5m

(取大者)

ρ——站台上人流密度;建议ρ=0.5m2/人

L——站台安全门长度(m);

Q上——远期每列车高峰小时单侧上车设计客流量(换算成高峰时段发车间隔内的设计客流量);

Q上、下——远期每列车高峰小时单侧上、下车设计客流量(换算成高峰时段发车间隔内的设计客流量)

B安——站台安全防护宽度取0.40m,不包括80mm(警界线)。

(3)站台两端设备用房必要时可伸入站台计算长度内,但不应超过半节车厢长度,且不得侵入侧站台计算宽度,并应满足距人行楼梯第一级踏面不少于8m,距自动扶梯工作点不小于12m。

困难时,伸入长度不得大于8m,且不得侵入侧站台的计算宽度。

计算站台长度以外的通道净宽不小于1200mm,且在人员通行的范围内不得有突出物。

(4)需协调站台层与站厅层的楼梯、电梯、扶梯布置,使站台层客流分布均匀,并确保站台上任意点至楼梯口的距离不大于50m。

(5)要综合平衡站台层二端及站厅层设备用房的布置,使整个车站压缩到最佳长度。

(6)车站变电所(降压变电所、牵引降压混合变电所)应集中布置在车站站台层。

若确有困难时,可考虑将低压用房设置于站厅层,且上、下对齐布置。

(7)设计标准

①结构净高(公共区地坪装饰面至结构顶板底):

≥4500mm

②建筑净高(公共区地坪装饰面至吊顶底):

≥3200mm

③轨顶面至站台地坪装饰面:

1050mm

④地坪装饰层厚度:

公共区为100mm,设备区为50mm

⑤自站台边缘向里2000mm宽范围内须作绝缘层处理

⑥站台计算长度内站台边缘到线路中心线距离:

1500mm

站台计算长度外站台外边缘到线路中心线距离:

1700mm

曲线段线路中心至侧墙和站台边缘距离应根据限界要求分别加宽。

⑦线路中心线至侧墙净距:

2150mm

⑧轨顶至底板面≥560mm

⑨车站纵坡:

2‰(车站底板、站台板、中楼板、顶板均与轨道面同一坡度)

曲线车站线路半径:

≥800000mm

计算站台长度118000mm

岛式站台宽度

侧站台宽度岛式≥2500mm

侧式(楼扶梯平行站台布置)≥2500mm

侧式(楼扶梯垂直站台布置)≥3500mm

一般用房地面至吊顶底面净高≥2400mm

内部管理区走道净宽单面布置≥1200mm

双面布置≥1500mm

内部管理区走道净高≥2500mm

站台下风道竖墙外侧至站台板边缘距离为500mm

27.车站主要设施

(1)自动扶梯

①自动扶梯的设置标准一是满足客流量需要,二是考虑提升高度的需要。

原则上从站台到站厅上行均考虑采用自动扶梯,下行采用人行楼梯(终点站及下行落差二层的可考虑自动扶梯),出入口提升高度大于6m的设上行自动扶梯,提升高度大于10m的可设上、下行自动扶梯。

个别重要车站的设置标准可酌情提高。

②自动扶梯的倾角按30°考虑,有效净宽为1m,运输速度采用0.65m/s,通过能力按>7300人/h计。

③自动扶梯踏步面以上最小净空≥2.3m。

④当自动扶梯穿越楼层时,扶手带中心至开孔边沿的净距应≥0.5m,如达不到标准时应设防轧安全标志。

⑤当自动扶梯靠墙布置时,要求扶手带中心至墙壁装饰面的最小距离为0.6m。

⑥两相对布置的自动扶梯工作点之距≥18m。

⑦自动扶梯工作点至前面障碍物距≥8m

⑧自动扶梯与人行楼梯相对布置时,自动扶梯工作点至楼梯第一级踏步距离≥12m。

⑨在布置自动扶梯时应考虑吊运空间及吊钩。

出入口处自动扶梯下端应设集水坑。

⑩在火灾时计入疏散宽度的自动扶梯配电应按一级负荷设计。

(2)电梯

每个地下车站应在出入口与站厅层之间以及站厅层与站台层之间设置无障碍垂直电梯(供残疾人、车站内部货运、老弱病幼使用)。

连接站厅层与站台层的电梯应设在站厅层付费区内、站台层中部以方便使用(此电梯不计入紧急疏散用)。

(3)楼梯

①每个车站均应在付费区内至少设一座楼梯,以便在自动扶梯不能运转时仍能保证站内乘客的疏散。

②两层或多层车站应至少设一部供工作人员和消防人员使用的楼梯,该楼梯宜设在工作人员较集中的管理用房区内,楼梯宽度不得小于1.2m。

此梯宽度不计入紧急疏散楼梯宽度。

③设计标准

·踏步高

乘客使用:

150~162mm

工作人员使用:

162~175mm

·踏步宽

乘客使用:

280~320mm

工作人员使用:

250~280mm

乘客使用的楼梯,其踏步尺寸原则上采用150mm×300mm。

·车站内公共区楼梯每个梯段的踏步级数应不小于3级,不大于18级。

·楼梯休息平台宽:

1200~1800mm

·楼梯宽度

单向楼梯净宽:

≥1800mm

双向楼梯净宽:

≥2400mm

·当楼梯净宽大于3600mm时,应在中间增设一道扶手。

·楼梯口部栏杆高:

≥1200mm

·楼梯梯段栏杆高:

≥900mm(临空侧1200mm)

·楼梯台阶装饰面至上部障碍物的最小净空≥2300mm

·出入口台阶长度应大于出入口宽度并≥3000mm

·疏散楼梯两梯段之间的水平净距≥150mm

(4)检票机

①进站检票机应设在售票处至站台的人流流线上。

出站检票机应设在站台至出站通道的人流流线上,其数量应能满足远期超高峰小时客流的需要(~系数)。

②检票口是付费区与非付费区的分界线,宜垂直人流方向设置。

③进出站检票机应合理布置,既要方便管理,又要避免进出站人流的交叉干扰。

④出站检票机布置应适当留有扩容的余地。

⑤主要标准:

进站检票机距售票机(亭)净距≥5000mm

进站检票机距步行楼梯第一级踏步净距≥5000mm

出站检票机距步行楼梯第一级踏步净距≥8000mm

检票机距自动扶梯工作点之间净距≥8000mm

检票机前通道宽度≥4000mm

检票机距出入口通道口净距宜≥8000mm

相对布置的检票机净距≥8000mm

⑥车站应至少设置一处无障碍检票通道,通道净宽不应小于900mm。

(5)售票机

①售票机的数量应预留远期超高峰小时客流的需要。

②售票机应设在客流不交叉,且干扰小的地方。

售票机前应留有足够的空间,供乘客排队购票及通行。

③车站内售票机宜沿进站客流方向纵向排列。

并应结合车站不同的客流方向布置,宜不少于两处。

④售票机的布置应注意与出入口通道及进站检票机保持适当的缓冲距离。

售票机距离最近的出入口动刀及进展检票机的净距不应小于5m。

⑤售票机的布置应考虑在不影响乘客正常使用的条件下能进行检修,并留有足够的取款及检修空间。

⑥售票机的布置视情况可组合嵌入墙内,使空间整体美观。

(6)站台安全门应设置明显的安全标志和使用标志,方便乘客识别。

(7)通道、楼梯、自动扶梯、售、检票口的通过能力见表7.3.4。

通道、楼梯、自动扶梯、售检票口的最大通过能力(人/小时)表7.3.4

名称

通行工况

每小时通过人数

1m宽通道

单向通行

5000

双向通道

4000

1m宽楼梯

单向下行

4200

单向上行

3700

双向混行

3200

1m宽自动扶梯

0.65m/s

≥7300

自动售票机

有序购票

300

自动检票机

磁卡

1500

非接触IC卡

1800

车站出入口

28.位置

车站出入口位置应以吸引附近客流、方便进出车站为原则,宜与过街地道、地下街、临近公共建筑相结合或连通,统筹规划,同时要方便与地面公交客流的换乘。

29.规模及数量

(1)车站出入口规模应以满足远期设计客流量的疏散为依据。

地下车站一般宜设4个出入口,当车站设计客流量较小,站址建设条件又比较差的情况下可酌情减少出入口数量,但不能少于2个(且应对角布置)。

(2)车站出入口通道(天桥)总宽,应以车站远期设计进、出站客流量进行计算确定。

每个出入口通道(天桥)的宽度应根据分向设计客流量确定,并根据出入口的位置以及可能产生的突发性客流等因素,取~的不均匀系数。

(3)出入口楼梯及通道的通过能力之和应大于车站内部楼梯和自动扶梯的疏散能力之和。

(4)每座车站应利用一个出入口设置无障碍垂直电梯(相对应于站台至站厅直升电梯的位置)。

有高差处采用坡道,地坪设导盲带。

30.凡临近规划地块的出入口,应尽量争取结合规划沿街建筑建造。

目前没有条件结合的,可先设临时出入口2~3个,以满足近期通车及消防疏散要求。

其余出入口可采取预留口形式,待规划实施时再续建。

31.每个出入口宽度及朝向应满足分向客流的需要,地面口部应根据客流大小留有足够的集散面积。

每个车站均应在有条件的出入口预留停放自行车面积。

32.地下出入口通道应力求短、直,弯折不宜超过三处,弯折角度宜大于90°,阳角应做圆角处理。

地下出入口通道及换乘通道长度不宜超过100m,超过时应采取能满足消防疏散要求的措施,有条件时宜设自动人行道。

通道内宜设纵向及横向排水坡,通道两侧宜设排水沟。

33.车站出入通道及出入口设计应考虑冬季防寒保温措施,原则上应采用有盖式出入口。

34.车站出入口平台标高应结合顶棚形式、沿街景观规划及出入口所在地区最高积水位等条件统筹考虑。

出入口平台高度一般为300mm~450mm。

35.车站出入口和街面建筑合建时,应按一级耐火等级考虑。

36.出入口通道长度>60m时设置机械排烟,>100m时应设置两个直通地面的口部,以满足疏散要求。

37.车站地面出入口应设置哈尔滨地铁的统一标志。

38.每个出入口均应设防盗卷帘门。

39.与其它建筑物连接的地铁出入口通道,应直接与室外相通。

凡在地铁运营时间内不能保证通行无阻者,其通过量不应计入车站出入口的通过能力内。

40.各车站出入口通道应与人防设计密切配合,各种预留埋件、接口设计不应遗漏。

41.设计标准

通道宽度:

≥3000mm

通道净高(地面装修面至吊顶底):

≥2500mm(需要通风的长通道另加)

通道结构净高:

≥2800mm

通道纵向坡度:

≤3%

通道横向坡度:

~1%(双向)

风亭

42.地下车站风亭的分散与集中设置应根据地貌、地面的城市规划、施工的可能性及经济性来实施。

临近规划地块的,应尽量争取与地面建筑合建,合建时应考虑消防和卫生要求;若近期没有条件合建的,可考虑采用临时风井,待规划实施时改造。

43.地下车站的机械进、排风和活塞风采用高风亭时,风口应符合下列规定:

(1)排风口、活塞风口应在进风口之上;

(2)进风口、排风口、活塞风口两两之间的最小净距不应小于5m,且不宜开在同一方向。

44.地下车站的机械进、排风和活塞风采用敞口低风井时,风井之间以及风井与出入口之间的水平净距应符合下列规定:

(1)进风井与排风井、活塞风井之间,不应小于10m;

(2)活塞风井之间或活塞风井与排风井之间,不应小于5m;

(3)排风井、活塞风井与车站出入口之间,不应小于10m;

(4)排风井、活塞风井与消防专用通道出入口之间,不应小于5m。

(5)敞口低风井四周需有≥3m绿篱;

45.风井(亭)口部距最近建筑物的直线距离应≥5m,同时风亭口部距最近建筑物门、窗或其它进、排风口等直线距离均≥10m,以免污染其它建筑物内环境或交叉污染;

46.高风亭上的风口设百叶格栅,其净面积应根据计算确定。

风亭上风口是否设消声百叶,根据消声计算定。

敞口低风亭的口部设置钢格栅等安全设施;

47.人行道旁的进、排风口应高出人行道2m以上。

风亭布置在绿地内时,风亭格栅底部距地面的高度应≥1.0m,且满足防淹的高度,进风亭位于空气清洁区。

48.活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