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科常用药简.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497106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0.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皮肤科常用药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皮肤科常用药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皮肤科常用药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皮肤科常用药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皮肤科常用药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皮肤科常用药简.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皮肤科常用药简.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皮肤科常用药简.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皮肤科常用药简.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皮肤科常用药简.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皮肤科常用药简.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皮肤科常用药简.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皮肤科常用药简.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皮肤科常用药简.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皮肤科常用药简.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皮肤科常用药简.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皮肤科常用药简.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皮肤科常用药简.docx

《皮肤科常用药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皮肤科常用药简.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皮肤科常用药简.docx

皮肤科常用药简

皮肤科疾病用药

包括下列常见疾病的药物治疗方案:

1皮肤及软组织感染 2皮肤真菌感染) 3病毒性皮肤病 4疥疮 5虱病 6皮炎、湿疹 7银屑病 8痤疮 9酒渣鼻 10多汗症 11白癜风 12黄褐斑 13梅毒 14淋病 15泌尿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 16尖锐湿疣

一、皮肤病用药概论

主要有感染性皮肤病,包括病毒性、细菌性、真菌病等,性传播疾病属于感染性皮肤病;变态反应或免疫相关性皮肤病,包括皮炎、湿疹、特应性皮炎、银屑病、扁平苔藓、血管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包括天疱疮、大疱性类天疱疮等获得性大疱性皮肤病及红斑狼疮、皮肌炎、硬皮病等结缔组织病;

皮肤病的药物治疗,包括内服及外用。

此外,还有物理治疗包括光疗、水疗、药浴、激光、冷冻等,放射治疗,手术治疗,辅助治疗等。

理想的治疗是去除病因,例如脓疱疮、丹毒等感染性皮肤病,使用敏感的抗菌药后可很快治愈;手足癣、体癣、股癣等浅表真菌感染以抗真菌药物外用为主;变态反应或免疫相关性皮肤病,有明确原因的如接触性皮炎,只要不再接触致敏物,加以适当处置,皮疹可以逐渐消退。

但这一类中的许多病,如皮炎湿疹、银屑病、白癜风等,发病与免疫异常相关,确切病因却不清楚,只能针对发病机制中免疫或炎症的某些环节进行治疗或仅仅作对症治疗。

皮肤病的药物治疗,可分为系统用药及局部用药二大类。

系统用药如抗菌药、抗组胺药、免疫抑制剂、糖皮质激素类等。

皮肤病的外用药物,如皮肤科常用的抗感染药物、消毒防腐药及皮肤清洁药、糖皮质激素制剂,以及治疗银屑病、皮炎湿疹、痤疮及酒渣鼻、白癜风及黄褐斑等药物。

辅助治疗药物,包括润肤剂、保湿剂等是皮肤病治疗或巩固疗效的一个重要手段,一般又称医学护肤品

二、外用药物注意事项

(1)正确掌握使用方法:

医护人员必须向患者详细说明药物的用法,如湿敷的方法;软膏、乳膏外用后应多加揉擦;对限局的苔藓化肥厚皮损可采用封包疗法,以促进药物吸收,提高疗效。

(2)药物浓度要适当,有刺激性的药物应从低浓度开始逐渐递增,如维A酸类制剂,应从低浓度、小面积开始,逐步递增至高浓度、大范围。

(3)用药要考虑患者年龄、性别、皮损部位,如儿童不宜使用强作用的糖皮质激素制剂;皮肤皱折及黏膜部位不应使用高浓度、有刺激作用的药物。

(4)应嘱咐患者,外用药部位一旦出现刺激症状或红肿、皮肤瘙痒等过敏反应,应立即停药,清洗患处,并到医院就诊。

三、常见疾病及药物治疗方案

1、皮肤感染的药物治疗

皮肤及软组织感染常见的病原菌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及溶血性链球菌。

皮肤感染较为浅表,常见的有脓疱疮、深脓疱疮即臁疮、毛囊炎、疖肿、皮肤外伤后感染等。

软组织感染较为深在,常见的有蜂窝织炎、丹毒等。

脓疱疮:

俗称“黄水疮”,是一种常见的化脓性皮肤病,主要由凝固酶阳性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及/或溶血性链球菌所致。

临床表现包括三种主要类型:

寻常型脓疱疮;大疱型脓疱疮和金葡菌烫伤样皮肤综合征(SSSS)。

毛囊炎、疖、痈:

是一组由细菌感染毛囊及其周围组织所致的炎症疾病。

毛囊炎系单纯毛囊的感染;疖为毛囊和毛囊深部及周围组织的急性化脓性感染,如多个损害反复发生则为疖病;痈系多个相邻毛囊的深部感染或由数个疖肿相互融合形成的皮肤深层脓皮病。

致病菌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

丹毒:

由溶血性链球菌所致的皮肤、皮下组织内淋巴管及其周围组织的急性皮肤炎症。

病原菌主要为A族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经过皮肤黏膜的微细损伤侵入,抠鼻、掏耳、足癣等常成为丹毒的诱因。

蜂窝织炎是由溶血性链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引起的急性、亚急性或慢性的疏松结缔组织炎症。

细菌通过皮肤小创伤而侵入,或者由淋巴和血行感染所致。

治疗原则为杀菌、消炎。

(1)局部治疗首选外用抗菌药物,如莫匹罗星软膏、夫西地酸软膏或鱼石脂软膏等。

局部用药前,可用0.05%黄连素液或0.02%高锰酸钾液清洗患部

(2)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需增加系统口服抗生素,SSSS、多发毛囊炎、丹毒必须尽早使,首选青霉素或头孢菌素

(3)注意皮肤卫生,夏季勤洗澡。

隔离患者,防止传染。

增强营养,改善全身抵抗力。

✧物理治疗:

早期同时进行超短波、远红外线、紫外线等理疗。

✧手术治疗:

晚期疖肿和痈应作切开引流。

2、皮肤真菌感染的药物治疗

皮肤真菌感染可分为浅部及深部二大类。

浅部真菌病主要包括皮肤癣菌病如手癣、足癣、体癣、股癣、甲癣及头癣等,还有念珠菌病和花斑糠疹等,临床很常见。

深部真菌病主要是皮下真菌病如孢子丝菌病、着色芽生菌病等,较为少见。

绝大多数限局性浅表的真菌感染都可使用外用抗真菌制剂治疗。

这类外用药物较多,常用的有咪唑类药物如咪康唑、联苯苄唑、益康唑、酮康唑和克霉唑等。

丙烯胺类药物如特比萘芬、萘替芬等,还有吗啉类阿莫罗芬和环吡酮胺等。

水杨酸、苯甲酸、十一烯酸、冰醋酸等兼有角质溶解和抑真菌作用,也常用于治疗。

剂型有乳膏、软膏、散剂、凝胶剂、溶液剂等

为了防止复发,治疗在感染症状消失后需再维持1~2周。

为了减轻炎症反应,抗真菌外用制剂可与糖皮质激素配合成复合制剂,如益康唑曲安奈德软膏,复方酮康唑软膏等,由于并用的是中效至强效激素,因此此类复方制剂不能用于皮肤薄嫩处,更不能长期使用,以免产生皮肤萎缩等不良反应。

对于顽固、泛发或有免疫功能缺陷的病例,可选用系统抗真菌药物治疗。

如伊曲康唑一日100mg,连续15日,或100~200mg/次,一日2次,连续7天。

也可用特比萘芬250mg/日,1~2周。

头癣及其药物治疗

头癣是由皮肤癣菌感染头皮及毛发所致的疾病。

根据致病菌种类和宿主反应性不同可分为黄癣、白癣、黑点癣以及脓癣。

头癣应采取综合治疗,即口服药物,外用药物以及剃发消毒联合应用。

各项措施需配合进行,不可偏废,以免造成治疗失败。

、口服药物灰黄霉素为首选药,儿童一日 15~20mg/kg口服,成人0.6~0.8g/日,分3次口服,连续服药3~4周。

若对灰黄霉素过敏或治疗失败的病例,可采用伊曲康唑、特比萘芬或氟康唑口服。

疗程4~6周。

脓癣治疗除内服抗真菌药物外,急性期可短期口服小剂量糖皮质激素,如有细菌感染需加用抗菌药,注意切忌切开引流。

服药结束后进行真菌镜检,如病发真菌镜检仍阳性,需延长疗程。

以后每10~14天复查1次,连续3次阴性后方可认为治愈。

、外用5%~10%硫磺软膏或其他抗真菌外用制剂,搽遍整个头皮,一日2次,连续2个月。

甲真菌病及其药物治疗

甲真菌病是指由皮肤癣菌、酵母菌和其他霉菌侵犯甲板所致的病变。

其中由皮肤癣菌侵犯甲板所致的病变又称为甲癣。

包括外用药物、口服药物以及拔甲治疗等。

口服药物治疗,适用于各种类型的甲真菌病,无口服禁忌者,疗效肯定,安全性较好。

一线药物推荐:

特比萘芬和伊曲康唑。

特比萘芬一日250mg,口服8~12周,指甲用药8~10周,趾甲用药12~16周。

伊曲康唑有两种用药方式。

冲击疗法为每月第一周服药,一日服400mg分2次,后三周停药,指甲真菌病需口服2~3个周期,趾甲真菌病需3~4个周期。

还可以一日服药200mg,连续2~4个月。

其他还可选用的药物包括:

氟康唑、酮康唑和灰黄霉素。

但是,酮康唑和灰黄霉素肝毒性大,不推荐用于甲真菌病的治疗。

外用药物,适用于远端甲下型甲真菌病,甲根部未受累的患者,或者口服禁忌患者。

包括5%阿莫洛芬甲涂剂或8%环吡酮甲涂剂等。

外用抗真菌软膏由于药物不易透入甲板,不推荐使用。

对于病甲较厚,外用药物不易透入者可以联合应用40%尿素霜封包或者外科拔甲等方法。

花斑糠疹及其药物治疗

花斑糠疹俗称“汗斑”,是由马拉色菌累及皮肤角质层所致的慢性浅部真菌病,皮损表现为色素沉着或减退斑、表面覆盖有细小糠秕状鳞屑。

外用治疗,可用酮康唑洗剂、联苯苄唑洗剂、二硫化硒洗剂等治疗。

方法是洗浴时使药液在患处放置20~30分钟;隔日一次,连续2周。

外用咪唑类药物如联苯苄唑、咪康唑、益康唑、克霉唑、酮康唑及丙烯胺类特比萘芬等也是可选择的药物。

若外用疗法失败或感染广泛,则需要系统应用抗真菌药物治疗。

伊曲康唑或氟康唑

皮肤念珠菌病及其药物治疗

皮肤念珠菌病是由念珠菌属引起的。

好发于身体潮湿的部位,如趾间、皮肤间擦部位、口角、外阴部等。

可外用咪唑类抗真菌药物如联苯苄唑、咪康唑、益康唑、克霉唑、酮康唑治疗;也可外用特比萘芬。

外用制霉菌素对念珠菌病同样有效。

反复感染的念珠菌病需要系统治疗,通常使用三唑类如氟康唑、伊曲康唑等。

3、皮肤病毒感染的药物治疗

需以外用药物治疗为主的病毒性皮肤病主要有二类,一类是人类疱疹病毒感染引起的单纯疱疹和带状疱疹,一类是人乳头瘤病毒引起的各种疣,包括寻常疣、扁平疣及尖锐湿疣。

疱疹治疗方案:

局部治疗:

外用阿昔洛韦软膏或喷昔洛韦乳膏等、带状疱疹可外搽炉甘石洗剂,

系统用药:

口服抗病毒药物阿昔洛韦或泛昔洛韦、法昔洛韦、万乃洛韦疗效亦佳,神经营养剂用维生素B1、B12等;疱疹性口炎、眼炎,除选用上述方法外,尚应注意局部清洁杀菌。

如用0.1%苯扎溴铵溶液漱口,0.1%阿昔洛韦滴眼液等

单纯疱疹:

是由单纯疱疹病毒感染所致的病毒性皮肤病。

皮疹以群集性小水疱为特征,好发于皮肤黏膜交界处,如口周、鼻腔、生殖器等处。

自觉有灼热及痒感。

本病有自限性,但可复发。

治疗原则为缩短病程,防止感染和并发症,防止复发。

带状疱疹:

系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以沿周围神经单侧分布的簇集性水疱及伴神经痛为特征的皮肤病。

治疗以抗病毒、消炎、止痛,局部对症治疗和防止继发感染为原则。

4、皮肤抗寄生虫感染的药物治疗

疥疮:

是由疥螨引起,主要通过直接接触传染,也可通过患者用过的衣物、床单等间接传染。

在集体宿舍中可多人发病,在家庭中亦常数人患病。

所以,若发现患者,密切接触者均需同时接受治疗,对用过的衣物、被褥等也均要消毒。

患者衣服与被褥洗净后再用沸水或热水浸烫,反复数次,或一日充分暴晒。

治疗:

主要用外用药,有5%~10%硫黄软膏,γ-六氯化苯乳膏、10%~25%苯甲酸苄酯乳膏、10%克罗米通乳膏等。

药物需涂抹在全身,特别是皮肤皱褶部位,如手指间和足趾间,腋、腹股沟、阴肛部,女性乳下、男性阴囊及阴茎,还有远端甲下均需涂药。

有的患者在治疗后,虽然已无疥疮的特征性皮疹,亦不再能查到疥螨,但患仍感瘙痒。

此时可用10%克罗米通软膏或丁香罗勒软膏外用,睡前可服有镇静作用的抗组胺药物。

虱病:

包括头虱、体虱、阴虱。

患者大多为卫生条件差、群居生活的人。

通过直接接触或患者的衣物、被褥等而传染。

药物治疗外用:

林旦乳膏、苯甲酸苄酯洗剂或搽剂、苯甲酸苄酯乳膏

5皮炎湿疹的药物治疗

皮炎与湿疹是一组常见的皮肤病。

皮炎与湿疹这二个名称间没有明确的界定,可以通用。

湿疹的病因尚不很清楚,可能是由人体内部和外部多种因素相互作用引起的一类过敏性皮肤炎症性疾病。

按病期可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三期。

急性湿疹表现为红斑、丘疹、丘疱疹和水疱,抓破后有糜烂、渗液。

亚急性湿疹水疱和渗液减少,出现结痂和脱屑。

慢性湿疹以皮肤肥厚、粗糙呈苔藓样变为主。

特应性皮炎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湿疹,旧称异位性皮炎,发病与遗传有关。

该病分婴幼儿期,儿童期及成人期。

接触性皮炎是皮肤、黏膜接触某些外源性物质引起的炎症反应。

长期接触致敏物可引起慢性接触性皮炎,呈慢性湿疹改变。

如果因接触酸碱等引起灼伤,称为原发刺激性接触性皮炎,应立即用大量净水冲洗。

有条件者再用弱酸中和强碱、弱碱中和强酸。

如果因变态反应所致,称过敏性接触性皮炎,临床所见接触性皮炎大多属于此类。

神经性皮炎又称慢性单纯性苔藓。

好发于中老年人的颈、上睑、肘、骶、阴肛等处,该病慢性经过,典型皮损呈苔藓样变,表面皮沟加深、革化肥厚。

脂溢性皮炎是发生在皮脂溢出基础上的一种慢性皮肤炎症。

目前认为与糠秕马拉色菌感染有密切关系。

好发于头皮、面、背、腋窝和阴部等处。

皮疹表现为黄红色斑片,伴油腻性鳞屑,自觉瘙痒。

皮炎湿疹的治疗:

首先应寻找原因,并尽量避免。

应注意劳逸结合,睡眠充足。

多吃蔬菜,保持大便通畅。

忌辛辣刺激食物和酒类。

有些食物可加重皮损,应留意并避免食用。

含油的坚果也不宜多吃。

洗澡不宜用过热的水,忌热水烫洗,不宜用对皮肤有刺激作用的肥皂或沐浴露等。

洗浴后应外搽润肤药或保湿药,以保持皮肤的润泽。

患者应尽量避免搔抓。

贴身的衣、被最好用棉制品,不宜过暖。

瘙痒严重者可内服传统抗组胺药物如苯海拉明、氯苯那敏等或抗焦虑药物如多塞平等。

除非有明确病因,如急性接触性皮炎,可系统使用糖皮质激素,否则皮炎湿疹患者应尽量避免系统应用糖皮质激素。

对严重、泛发或经一般治疗无效的湿疹患者,可能需要应用免疫抑制药物,如短期口服中、小剂量的糖皮质激素,应请皮肤科专科医生诊治,并在病情缓解后逐渐减量。

也可采用紫外光治疗。

外用糖皮质激素制剂是治疗皮炎湿疹的主要药物。

应根据患者年龄、发生部位、皮疹类型及皮损局部有无感染等选择合适的种类和剂型。

急性湿疹仅有红斑丘疹者,可外用中、弱效糖皮质激素制剂,配合炉甘石洗剂消肿止痒。

有糜烂渗出者,先采用冷湿敷,如采用0.9%氯化钠溶液、3%硼酸液;糜烂渗出伴有感染者,可用0.02%高锰酸钾溶液、0.05%黄连素溶液等作冷湿敷,面积广泛者则需分部位进行冷湿敷。

湿敷后外用氧化锌糊剂,并与糖皮质激素制剂交替使用。

慢性湿疹皮损肥厚、苔藓样变明显者,可选用中、强效糖皮质激素软膏或硬膏,也可用焦油类软膏如黑豆馏油软膏及鱼石脂软膏与外用糖皮质激素制剂交替使用。

瘙痒严重者可用多塞平乳膏等止痒剂。

皮炎

考成绩静脉可酌情全身用抗生素引起。

比较局限的般可用中效湿疹合并细菌感染的,可使用含抗生素的糖皮质激素外用制剂。

抗菌药物不宜长期使用,以免引起抗生素耐药。

间擦部位的湿疹常合并念珠菌或真菌感染,可外用含抗真菌药物的糖皮质激素制剂。

湿疹继发感染面积较大者可酌情系统使用抗生素。

脂溢性皮炎的发病与糠秕马拉色菌有密切关系,头皮脂溢性皮炎可选用含焦油、硫化硒或酮康唑的外用洗剂洗头,面部的皮损可用硫黄软膏或抗真菌外用制剂如酮康唑、咪康唑或联苯苄唑乳膏等。

钙调磷酸酶抑制剂如0.03%或0.1%他克莫司或1%匹美莫司软膏适于外用糖皮质激素制剂疗效差或副反应大的湿疹及特应性皮炎患者,尤其是面部及皱褶部位的皮损。

湿疹、特应性皮炎患者皮肤干燥者,可外用10%尿素软膏等保湿药、润肤药,使皮肤保持润泽,这对巩固及维持疗效、预防复发是很重要的。

皮炎湿疹常用外用制剂如下:

16.6银屑病的药物治疗

银屑病俗称牛皮癣。

皮损特点是表皮增生和脱屑,好发于肢体伸侧和头皮,严重时可泛发全身。

1局部治疗药物

银屑病的外用药治疗,常用的有维生素D3衍生物、煤焦油、地蒽酚、糖皮质激素制剂及维A酸类药物

16.7痤疮的药物治疗

痤疮是青春发育期由于雄激素增多,致皮脂腺毛囊管壁角化、并堵塞毛孔造成皮脂排出不畅,从而引起毛囊皮脂腺的炎症反应,同时与痤疮丙酸杆菌感染有关。

根据皮损的严重程度,可将痤疮分为轻、中、重三度。

痤疮治疗应尽早开始以防止形成瘢痕。

医师应告知患者本病并非内分泌的紊乱所致,而是青春期的一个常见现象,渡过了青春期后,症状可以自然消退。

治疗的目的是使其减轻,同时治疗过程中可能有反复,特别在女性,可能随月经周期的变化而时轻时重。

治疗方法的选择主要取决于痤疮的严重程度。

轻度到中度痤疮一般采用局部治疗。

中度到重度痤疮患者,除局部用药外,可配合系统治疗。

如口服抗生素(四环素、米诺环素等),女性患者可口服激素如孕酮和乙炔雌二醇,结节及囊肿性痤疮患者可在皮肤科医师指导下口服异维A酸等治疗。

为了减少痤疮丙酸杆菌等的耐药性,应做到以下几点:

1、尽可能使用非抗生素类抗菌药,如过氧苯甲酰或壬二酸;2、如果某种抗生素有效,可重复使用该药物数疗程,疗程的间歇配合使用过氧苯甲酰或壬二酸;3、外用抗生素的疗程为4~8周,在此基础上一旦没有用药指征,应停药。

16.8酒渣鼻的药物治疗

酒渣鼻是一种发生于鼻面中部中央的慢性皮肤病,可伴发脂溢性皮炎,病因未明。

按临床特点分为红斑期、丘疹脓疱期及鼻赘期。

治疗酒渣鼻首先应该去除诱因,如避免刺激性食物,丘疹脓疱期可外用或口服药物治疗,鼻赘期可行整形手术。

外用药物有甲硝唑和壬二酸

口服药物:

四环素,米诺环素,红霉素,适于丘疹脓疱期皮损;甲硝唑或替硝唑适于有多数毛囊虫的患者。

16.9多汗症的药物治疗

多汗症指皮肤出汗异常过多的现象。

原因有器质性和功能性两种,前者见于内分泌失调、神经系统疾患及感染等;后者由情绪紧张等精神因素引起。

可分为限局性多汗症及全身性多汗症,以限局性多汗症为多见,其中以手掌多汗症和腋窝多汗症更为常见。

多汗症根据不同病因给予相应治疗。

因全身疾病引起者,应针对全身性疾病治本;因精神因素引起者,则应作精神治疗,对患者耐心解释,避免精神紧张。

局部治疗原则为抑制汗液分泌、干燥、收敛。

常用的为铝盐的水溶液,如醋酸铝溶液,明矾溶液(5%)、氯化铝溶液(20%~25%)、腋部还可试用氯化铝乙醇溶液(6.25%)。

也可用格隆溴铵电离子透入治疗。

16.10白癜风的药物治疗

白癜风是一种后天获得性色素脱失性皮肤病,病因不完全清楚,可能的致病因素包括遗传因素、免疫功能异常和内分泌因素等,导致黑素细胞破坏或酶系统抑制、黑素体生成障碍,从而产生色素脱失。

白癜风可分为进展期和稳定期。

治疗一般以外用药物为主,对于稳定期的皮损,可采用自体表皮移植手术或自体表皮黑素细胞移植手术。

窄波紫外线(NarrowBandUV,NB—UV)适用于皮损泛发、皮损处于稳定期白癜风患者的治疗。

一般每周照射2~3次,需连续治疗3~6个月。

 

16.11黄褐斑的药物治疗

黄褐斑是发生于面部的形状不规则、边界清楚的淡褐色或淡黑色斑,病因不明确,可能于妊娠、口服避孕药、日光照射、外用化妆品以及精神抑郁等有关。

氢醌乳膏:

黄褐斑,轻度雀斑,其他皮肤色素沉着改变。

 

16.12皮肤病的辅助治疗用药

正常皮肤富含水份,角质层虽然是死亡的角质形成细胞,但具有重要的屏障功能,是机体抵御各种外界刺激的第一道防线。

不少皮肤病使皮肤屏障结构和/或功能受损,经表皮水分丢失增加,造成皮肤干燥、对环境刺激敏感等不适,此时使用具有润肤、保湿等功能的制剂常可获得很好的效果,与传统的外用药物联合使用,可提高疗效。

皮肤科将此类治疗称为辅助治疗。

辅助治疗的主要目的是增加皮肤的水合作用,也就是增加皮肤角质层的含水量,恢复皮肤的屏障功能。

其中润肤药、保湿药、屏障保护剂等在辅助治疗中担当主要角色。

这类制剂可作为日常的护肤品使用,尤其在气候干躁的地区。

也常在洗澡或沐浴后使用。

润肤药、保湿药、屏障保护药等在我国大多作为保健护肤品在药房或超市可购得。

16.12.1润肤药

润肤药(Emollients)通过油性软膏或水溶性乳膏以及其基质(如凡士林、液状石蜡等)减轻皮肤干燥、脱屑,提高皮肤的水合作用,使皮肤变得平滑、滋润,有光泽。

适用于各种干燥及鳞屑性皮损。

润肤药的作用持续时间较短,因此在症状得到缓解后仍需经常使用。

极少数患者可能对润肤药中的某些成分过敏,如果患者皮肤发生湿疹样反应需警惕致敏。

常用的有羊毛脂软膏、二甲硅油制剂等。

尿素可作为水合剂使用,可用于鳞屑性皮损包括鱼鳞病,对缓解老年皮肤干燥也有益处。

有时可与其他外用药物如糖皮质激素软膏合用。

 

16.12.2保湿药

根据其作用机理,可分为封包性保湿药和润湿/吸湿性保湿药。

前者主要是一些油脂类物质。

后者主要含天然保湿因子和蛋白质等。

封包性保湿药:

主要是油脂类物质,外涂于皮肤后,在角质层外形成一层油性膜,通过封闭作用阻止水分从表皮丢失,达到保湿效果。

常用的此类保湿药多含有如下成分:

1矿物油和蜡类,凡士林、矿物油和液体石蜡;2硅油类;3植物或动物脂肪,可可脂、羊毛脂;4脂肪酸类,羊毛脂酸、硬脂酸、亚麻酸、花生酸、十六烷基酯;5植物与动物蜡,巴西棕榈蜡、烛蜡、蜂蜡;6磷脂和胆固醇类。

其中有些制剂已在润肤药一节中提及,此处不再赘述。

润湿/吸湿性保湿药:

主要含有天然保湿因子和蛋白质、多糖等大分子物质,具有吸水/保水作用,是一种水分补充体。

当皮肤水分丢失时,这些保湿因子可携带水分渗透到皮肤内,主动补充水分,或将水分包裹起来,不再丢失,或渗透到表皮和角质层内,吸收来自真皮的水分,提高表皮的水合度,达到保湿的效果。

与封包类保湿药比较,润湿/吸湿性保湿药更加清爽,不油腻。

此类保湿药多含有如下成分:

氨基酸,吡咯烷酮羧酸,乳酸,尿素,葡萄糖胺,甘油,蜂蜜,丙二醇,明胶蛋白,维生素,透明质酸,粘多糖等。

保湿药的主要作用是维持正常的皮肤水合度,使皮肤保持润泽。

适用于皮肤干燥、乏脂性湿疹、冬季瘙痒症及红皮病等的护理,也适用于特应性皮炎等的维持治疗。

一般而言、这类制剂外搽后无不良反应,是很安全的。

个别可对制剂中成份、特别是添加的防腐剂、香料等过敏。

这类制剂可作为日常的护肤品使用,尤其在气候干躁的地区。

16.12.3屏障保护药

屏障保护剂:

是指可以暂时、部分代替皮肤屏障作用和功能的一组制剂,通常含有防水成分和收敛性物质,如氧化锌、二甲硅油或其他硅树脂等。

皮肤屏障功能或结构受损时,皮肤易发生刺激、敏感,并常伴发细菌/真菌感染。

使用屏障保护剂可以缓解局部渗出和不适,预防和减轻局部感染。

但此类产品对皮肤的保护作用有限,一般不能治疗原发疾病,没有直接的抗过敏、抗炎和抗感染作用。

16.12.4皮肤保护药

皮肤保护剂是通过外用某些物质,阻隔不良环境因素对皮肤的刺激,使皮肤减轻或免受外界物理、化学和生物因素损害的一类产品。

广泛用于日常皮肤保健和某些职业病的预防。

前述的部分皮肤保湿药、屏障保护剂本身也具有一定的皮肤保护功能。

16.13避光药及防晒药

常用的有对氨基苯甲酸,邻氨基苯甲酸酯类、水杨酸酯类、甲氧基肉桂酸酯类、二苯酮及其衍生物、甲烷衍生物、樟脑系列。

物理性避光剂指本身不吸收紫外线,但能反射、散射紫外线,从而可以起到物理屏蔽作用。

常用的防晒霜中大多含有二氧化钛、氧化锌、高岭土、滑石粉、氧化铁等。

其中二氧化钛或氧化锌对UVB的屏蔽作用更强。

与化学性避光剂相比,物理性屏蔽产品安全性和稳定性更好,不容易发生光毒或光变态反应。

但单独使用物理性防晒产品对UVA的防护作用有限。

所以,实际使用的防晒产品中,很多是既含有物理性也含有化学性避光剂的复合物。

16.14性传播疾病用药

16.14.1梅毒的治疗用药

梅毒是苍白螺旋体引起的一种慢性、全身性的性传播疾病。

梅毒的处理原则是,及早发现,及时治疗。

早期梅毒经充分足量治疗,90%以上可以根治,治疗越早,效果越好。

治疗后要经过足够时间的追踪观察。

对所有性伴应同时进行检查和治疗。

治疗梅毒的抗生素主要有:

青霉素类:

青霉素是所有类型梅毒的首选和最有效治疗药物,梅毒螺旋体极少对青霉素耐药。

只有在青霉素过敏的情况下,才考虑使用其他抗生素。

各期梅毒的治疗需选择合适的青霉素剂型,早期梅毒和晚期树胶肿梅毒选用苄星青霉素、普鲁卡因青霉素,神经梅毒及心血管梅毒选用水剂青霉素G。

梅毒治疗后可发生吉海反应,又称疗后剧增反应,常发生于首剂抗梅毒药物治疗后数小时,并在24小时内消退。

全身反应似流感样,包括发热、怕冷、全身不适、头痛、肌肉骨骼痛、恶心、心悸等。

此反应常见于早期梅毒,反应时硬下疳可肿胀,二期梅毒疹可加重。

在晚期梅毒中发生率虽不高,但反应较严重,特别是在心血管梅毒和神经梅毒患者中可危及生命。

为减轻此反应,可于治疗前口服泼尼松,一日30~40mg,分次给药,抗梅治疗后2~4d逐渐停用。

此反应还可致妊娠期妇女早产或胎儿宫内窒息,应给予必要的医疗监护和处理,但不应就此不治疗或推迟治疗。

常用的为青霉素类药物()青霉素、普鲁卡因青霉素及苄星青霉素。

四环素类()为青霉素过敏者的替代治疗药物,对梅毒螺旋体的制动能力比青霉素小1000倍,其疗效不如青霉素。

因需要多次用药,患者的依从性是治疗成功与否的关键。

主要用四环素、多西环素、大环内酯类作为替代治疗药物其疗效不及青霉素。

红霉素的半衰期短,对脑脊液的渗透性差,且有梅毒螺旋体耐药的报告。

需要多次用药,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