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部分市届高三下学期一模语文试题精选汇编语言文字运用专题I解析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501050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6.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部分市届高三下学期一模语文试题精选汇编语言文字运用专题I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山东省部分市届高三下学期一模语文试题精选汇编语言文字运用专题I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山东省部分市届高三下学期一模语文试题精选汇编语言文字运用专题I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山东省部分市届高三下学期一模语文试题精选汇编语言文字运用专题I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山东省部分市届高三下学期一模语文试题精选汇编语言文字运用专题I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山东省部分市届高三下学期一模语文试题精选汇编语言文字运用专题I解析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山东省部分市届高三下学期一模语文试题精选汇编语言文字运用专题I解析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山东省部分市届高三下学期一模语文试题精选汇编语言文字运用专题I解析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山东省部分市届高三下学期一模语文试题精选汇编语言文字运用专题I解析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山东省部分市届高三下学期一模语文试题精选汇编语言文字运用专题I解析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山东省部分市届高三下学期一模语文试题精选汇编语言文字运用专题I解析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山东省部分市届高三下学期一模语文试题精选汇编语言文字运用专题I解析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山东省部分市届高三下学期一模语文试题精选汇编语言文字运用专题I解析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山东省部分市届高三下学期一模语文试题精选汇编语言文字运用专题I解析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山东省部分市届高三下学期一模语文试题精选汇编语言文字运用专题I解析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山东省部分市届高三下学期一模语文试题精选汇编语言文字运用专题I解析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山东省部分市届高三下学期一模语文试题精选汇编语言文字运用专题I解析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东省部分市届高三下学期一模语文试题精选汇编语言文字运用专题I解析版.docx

《山东省部分市届高三下学期一模语文试题精选汇编语言文字运用专题I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部分市届高三下学期一模语文试题精选汇编语言文字运用专题I解析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山东省部分市届高三下学期一模语文试题精选汇编语言文字运用专题I解析版.docx

山东省部分市届高三下学期一模语文试题精选汇编语言文字运用专题I解析版

山东省部分市

2021届高三下学期一模语文试题精选汇编

语言文字运用专题I(解析版)

(七市汇编:

青岛市、潍坊市、烟台市、淄博市、日照市、济宁市、德州市)

2021届山东省青岛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到井冈山,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竹子。

其形高挺,接天摩日,叶叶交叠,尾尾相衔,连阳光都难泼进来一点,小涧清流,雾气氤氲。

这气场,突然令我肃然起敬。

在竹林中穿行,我居然未敢触碰一棵竹子,脑海里老装着袁鹰的那段文字:

“用它搭过帐篷(a)用它做过水罐(b)用它做过扁担(c)用它蒸过来饭;在黄洋界和八面山上,还用它摆过三十里竹钉阵,使多少白匪魂飞魄散,鬼哭狼嚎。

我不忍更不敢触碰他们:

不忍的是怕这些竹子就是当年红军战士的化身,就该让他们静静地站在那里,不染尘埃;不敢是怕惊扰了他们早已安静的灵魂。

在小井烈士墓绕纪念碑行告别礼时,我看到路旁的树林里有一块伏卧在地的小石碑,上刻有“曾志之墓”以及生卒年,不了解曾志的人定以为这与小井烈士墓相邻、同巍巍青山作伴的树葬墓的主人是某位过世的乡下老人。

实际上,1928年4月来到井冈山的曾志是名副其实的从枪林弹雨、白色恐怖中走过来的一位革命老人。

18.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A.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在这里弹琴

B.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C.把这诗篇埋在坝下,到明春准会生根发芽。

D.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

19.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修改。

20.文中(a)(b)(c)三处,有人认为都用逗号,有人认为都用分号,你同意哪种看法?

请结合语段简要分析。

【答案】18.C19.将“名副其实的从枪林弹雨、白色恐怖中走过来的一位革命老人”修改为“一位从枪林弹雨、白色恐怖中走过来的名副其实的革命老人”。

20.同意用逗号。

前四个分句写竹子在生活方面的功用,第五个分句写竹子在战斗方面的功用,两个功用之间用了分号,内部需要用逗号;

同意用分号。

此处写竹子的五个功用,属于并列关系,而第五个功用内部有逗号,引出并列分句之间用分号。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划线句“泼进来”运用了拟物的手法。

A.“低唱”“弹琴”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B.“一江春水”运用了比喻的手法;

C.“生根发芽”运用了拟物的手法;

D.后一个“李公朴”运用了借代的手法。

故选C。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名副其实的从枪林弹雨、白色恐怖中走过来的一位革命老人”中“名副其实”“一位”语序不当,正确语序是“一位从枪林弹雨、白色恐怖中走过来的名副其实的革命老人”。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如果认为用逗号,分析“用它搭过帐篷”“用它做过水罐”“用它做过扁担”“用它蒸过来饭”可知,这是一组结构一致、内容连贯的短句,再结合“在黄洋界和八面山上,还用它摆过三十里竹钉阵,使多少白匪魂飞魄散,鬼哭狼嚎”可知,最后一句与前面的四句内容发生了变化,前四句是生活方面,后一句是战斗方面,其前的分号标注了大的层次,由此可知,前四句中间用逗号停顿即可。

如果认为用分号,结合“用它蒸过来饭”后的分号分析,“用它搭过帐篷”“用它做过水罐”“用它做过扁担”“用它蒸过来饭”“在黄洋界和八面山上,还用它摆过三十里竹钉阵,使多少白匪魂飞魄散,鬼哭狼嚎”这五个句子保持了大体相同的句式,内容上都是写竹子的功用,具有连贯性,而第五个分句内部使用了逗号,因此五句话中间都用分号即可。

2021届山东省潍坊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画中要有戏,百观才不腻。

”伴随清代戏曲文化的繁荣发展,戏曲艺术成为大众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年画中亦随之出现了大量以戏曲剧目为题材的作品,因一个独立剧目叫“出”,故这类年画被称为“戏出年画”。

戏出年画着力表现戏台上的角色形象及剧目情节。

民间画师多为戏迷,经常会亲临现场观戏描摹,()。

戏出年画在形式上分为两种。

一种画面承袭传统故事年画,山石树木、亭台楼阁等背景刻画写实,但人物都是戏装扮相,勾画脸谱,动作举止夸张如演戏;另一种则完全照搬戏曲舞台的表演形式,背景道具跟戏曲舞台的布景道具一样简单,以桌、椅摆法交代故事发生的不同地点和环境,人物持马鞭指代骑马,执桨则示意乘船,如此等等,刻意减少画面背景,着重突出人物的表情和动作。

在各地的年画中,要属天津杨柳青的戏出画样最为丰富而精彩,内容都是当时人们耳熟能详的经典剧目。

戏出年画是由戏曲与版画两种艺术形式的有机结合,在感知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的同时,带给人们视觉享受,是值得传承的珍贵文化遗产。

1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腻”属于形声字,“贰”表示其意义范畴。

B.此处如果删去“被”字不影响语意表达。

C.“角色”与“角逐”中的“角”读音不同。

D.“耳熟能详”可以用“耳濡目染”替代。

19.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画面上往往能定格戏台上最精彩的一幕,画中人物扮相、功架与舞台上几无二致

B.往往将戏台上最精彩的一幕定格于画面上,画中人物扮相、功架与舞台上几无二致

C.往往将戏台上最精彩的一幕定格于画面上,剧中人物扮相、功架与画中几无二致

D.画面上往往能定格戏台上最精彩的一幕,剧中人物扮相、功架与画中几无二致

20.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修改。

【答案】18.B19.B

20.戏出年画是戏曲与版画两种艺术形式的有机结合,在带给人们视觉享受的同时,更可使人感知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解析】

【分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理解并运用词语的能力。

A.“‘贰’表示其意义范畴”错误,“月”表意义范畴,“贰”表声音;

C.“读音不同”错误,相同,都读“jué”;

D.“耳熟能详”,指听得多了,能够说得很清楚、很详细,重在强调熟悉;“耳濡目染”,耳朵经常听到,眼睛经常看到,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重在强调影响。

此处强调人们对剧目的熟悉程度,所以不能替代。

故选B。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衔接补写能力。

通过分析上文语境“民间画师多为戏迷,经常会亲临现场观戏描摹”,可知主体对象为“民间画师”,根据主语一致衔接最紧的原则排除AD。

再结合“民间画师”这一职业可确定选项第二句主体对象为“画中人”,排除C。

故选B。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划线句为:

戏出年画是由戏曲与版画两种艺术形式的有机结合,在感知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的同时,带给人们视觉享受。

语病有:

结构混乱,“由戏曲与版画两种艺术形式的有机结合”,句式杂糅,删掉“由”或改为“戏出年画是由戏曲与版画两种艺术形式有机结合的”;“在感知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的同时”主语应该为人们,与上文主语为“戏出年画”照应不周,再结合后文“是值得传承的珍贵文化遗产”,需要前文以“戏出年画”为主体对象,另外“在感知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的同时,带给人们视觉享受”语序也不当,除了供选答案还可改为“让人们在视觉享受的同时,感知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2021届山东省烟台市高三高考诊断性检测(一模)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雨敲在鳞鳞千瓣的瓦上,由远而近,轻轻重重轻轻,夹着一股股的细流沿瓦槽与屋檐潺潺泻下,各种敲击音与滑音密织成网,谁的千指百指在按摩耳轮。

“下雨了”,温柔的灰美人来了,她冰冰的纤手在屋顶拂弄着无数的黑键啊灰键啊,把晌午一下子奏成了黄昏。

在日式的古屋里听雨,听四月,();湿黏黏的苔藓从石阶下一直侵到他舌底,心底。

到七月,听台风台雨在古屋顶上一夜盲奏,千寻海底的热浪沸沸被狂风挟来,掀翻整个太平洋,只为向他的矮屋檐重重压下,整个海在他的蜗壳上哗哗泻过。

不然便是雷雨夜,白烟一般的纱帐里听羯鼓一通又一通,滔天的暴雨滂滂沛沛扑来,强劲的电琵琶忐忐忑忑忐忐忑忑,弹动屋瓦的惊悸腾腾欲掀起。

不然便是斜斜的西北雨,斜斜刷在窗玻璃上,鞭在墙上,打在阔大的芭蕉叶上。

一阵寒濑泻过,秋意便弥漫日式的庭院了。

18.下面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黄梅雨霏霏不绝,朝夕不断,旬月绵延

B.黄梅雨霏霏不绝,旬月绵延,朝夕不断

C.霏霏不绝的黄梅雨,朝夕不断,旬月绵延

D.霏霏不绝的黄梅雨,旬月绵延,朝夕不断

19.“通感”能够突破感官局限,丰富人的体验,增加审美情趣,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了进行简要分析。

20.语段在描写雨时,运用了大量叠音词,请简要说明这样写的合理性。

【答案】18.C19.①“各种敲击音与滑音密织成网”化听觉为视觉,表现了雨声的缓急相间、疏密有致、浑然一体,将雨声刻画得更加具体形象、生动可感;②“谁的千指百指在按摩耳轮”化听觉为触觉,恰切地表现了雨声的细密轻柔以及给人带来的舒适惬意之感。

20.①运用大量叠音词,可以增强语言的节奏感,这跟雨本身自然具备的节奏相吻合,更容易体现雨的特点;②可以生动地描摹雨丰富多变的音形情态,在对雨的感受与体验上非常贴合人的思维习惯与生活经验,更容易引发读者的共鸣。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之语句复位的能力。

从句式上看,“霏霏不绝的黄梅雨……”下文“湿黏黏的苔藓……”保持一致,故排除AB;“朝夕不断,旬月绵延”,符合由少到多的逻辑顺序,排除D。

故选C。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段修辞手法作用的能力。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各种敲击音与滑音密织成网,谁的千指百指在按摩耳轮”中,“各种敲击音与滑音”是听觉,“网”是视觉,本句化听觉为视觉,把“雨声”比作“网”,形象地表现了雨声的连绵细密、缓急相间、浑然一体,将雨声刻画得更加具体形象、生动可感。

“谁的千指百指在按摩耳轮”,“按摩耳轮”是触觉,此处又把“雨声”比作“千指百指在按摩耳轮”,化听觉为触觉,表现了雨声的细密轻柔以及给人带来的舒适惬意之感。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段语言特色的能力。

本文在描写雨时运用了大量的叠音词,如“轻轻重重轻轻”“潺潺”“冰冰”“滂滂沛沛”等叠音词,富有节奏感、音韵美,读起来朗朗上口,与雨本身自然具备的节奏相吻合,更容易体现雨的特点。

“滔天的暴雨滂滂沛沛扑来,强劲的电琵琶忐忐忑忑忐忐忑忑,弹动屋瓦的惊悸腾腾欲掀起。

不然便是斜斜的西北雨,斜斜刷在窗玻璃上”中,“滂滂沛沛”“忐忐忑忑”“腾腾”“斜斜”等词的使用,既有对雨的声音的摹写,又有对雨的形态的描摹,作者对雨的感受与体验上非常贴合人的思维习惯与生活经验,更容易引发读者的共鸣。

2021届山东省淄博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芒种是二十四节气的第九个节气。

芒种的气候特征是气温显著升高、雨量充沛。

农事耕种以芒种这一时节为界,过此之后,播种的成活率就越来越低了。

所以到了芒种,在农业生产上,必须抓紧时间,()。

如果再推迟,显著升高的气温会使得水稻营养生长期缩短,而且生长阶段又容易遭受干旱和病虫害,到了秋天收割的时候,产量必然不高。

①民间把“芒种”称为“忙种”,②农谚有“芒种忙、忙着种”的农业生产谚语,③说明到了这个时节正是农业耕种最忙的时候。

我国古代将芒种分为三候:

“一候螳螂生,二候鵙(jú)始鸣,三候反舌无声。

”其中“鵙”指伯劳鸟,喜阴的它现身枝头,感阴而鸣,诉说春之离愁,也唱响了夏之诗意。

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大春作物抢种,水稻及时移栽

B.抢种大春作物,水稻及时移栽

C.大春作物抢种,及时移栽水稻

D.抢种大春作物,及时移栽水稻

19.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A.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B.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C.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D.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20.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两处语病,请修改。

【答案】18.D19.C

20.②改为“农谚有‘芒种忙、忙着种’的说法”。

(或删除“农谚”,或将“农谚”改为“民间”。

其他改法言之成理也可得分)

③改为“说明这个时节正是农业耕种最忙的时候”。

(或改为“说明到了这个时节就到了农业耕种最忙的时候”)

【解析】

【分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上文是“在农业生产上,必须抓紧时间”,下面要衔接的话,应表述为“芒种里要抓紧时间干什么”,强调的是动作,而且要注意保持主语一致性,从选项中可看到的句子有“抢种大春作物”“大春作物抢种”和“水稻及时移栽”“及时移栽水稻”,比较句子会发现,“大春”和“水稻”在句首的句子主语也随之改变了,重点不是强调动作了,因此应将有这两个句子的选项排除掉,即排除ABC。

故选D。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理解常见修辞的能力。

文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是拟人,“诉说春之离愁,也唱响了夏之诗意”句将“诉说”“唱响”两个形容人的动作来形容鵙。

A.夸张,“扪参历井”,指自秦入蜀途中,山势高峻,可以摸到参、井两星宿。

形容山势高峻,道路险阻。

B.比喻,将节奏紧密、精湛无比的琴声比喻成大小珍珠落入玉盘时那清脆、轻重交织的声音。

C.拟

人,写桃花在春风里笑。

与文段中使用的修辞相同。

D.对比,这两句的意思是:

战士们在沙场上与敌人打得天昏地暗,不知生死如何,而那些将官们却躲在营帐里,尽情地欣赏女人的歌唱与舞蹈。

故选C。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②句“农谚”和“农业生产谚语”语义重复。

改为“农谚有‘芒种忙、忙着种’的说法”;或删除“农谚”,或将“农谚”改为“民间”。

③句结构混乱,提炼句子成分可得“到了这个时节是最忙的时候”,“到了”和“时候”不搭配,改为“说明这个时节正是农业耕种最忙的时候”;或改为“说明到了这个时节就到了农业耕种最忙的时候”

山东省日照市2020-2021学年下学期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殷代的金文和周代比,前者更近于甲骨文,直线多而圆角少,首尾常露尖锐锋芒。

布局、结构的美虽不自觉,却已有显露。

到周中期的大篇铭文,则章法讲究,笔势圆润,风格分化,各派齐出,字体或长或圆,刻划或轻或重。

商周铜器铭文里所表现的章法美,令人相信仓颉四目窥见了宇宙的神奇,获得了自然界最深妙的形式的秘密。

中国书法通过结构的疏密、点画的轻重、行笔的缓急等有规律的变化,就像音乐艺术用强弱、高低、快慢等来表现形象和情感。

作为线的艺术的书法像音乐从声音世界里提炼出乐音,依据自身的规律,独立地展开为旋律、和声一样,以其超越形体模拟的笔划,构造出错综交织、丰富多样的纸上的音乐和舞蹈,用以抒情和表意。

可见,甲骨,金文之所以能创立中国书法艺术独立发展道路的原因是它们把象形的图画模拟,逐渐变为纯粹化了的抽象的线条和结构。

这种净化了的线条——书法美,就不是一般的图案花纹的形式美、装饰美,而是真正意义上的“有意味的形式”。

18.下列各项中,和例句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

构造出错综交织、丰富多样的纸上的音乐和舞蹈。

A.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

B.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C.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D.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19.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修改。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

“中国书法通过疏密的结构、轻重的点画、缓急的行笔等有规律的变化来表现形象和情感。

”从语义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答案】18.D19.示例一:

可见,甲骨、金文能开创中国书法艺术独立发展道路的原因是它们把象形的图画模拟,逐渐变为纯粹化了的抽象的线条和结构。

示例二:

可见,甲骨、金文之所以能开创中国书法艺术独立发展道路是因为它们把象形的图画模拟,逐渐变为纯粹化了的抽象的线条和结构。

20.①原文强调疏密、轻重、缓急等变化,与上下文衔接更加紧密。

②原文运用类比,用音乐类比书法,形象地突出书法通过有规律的变化表现形象和情感。

【解析】

【分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例句修辞为暗喻。

A.借代,“口舌”代指辩说。

B.用典,结草是典故,据《左传·宣公十五年》记载,晋国大夫魏武子临死的时候,嘱咐他的儿子魏颗,把他的遗妾杀死以后殉葬。

魏颗没有照他父亲说的话做。

后来魏颗跟秦国的杜回作战,看见一个老人把草打了结把杜回绊倒,杜回因此被擒。

到了晚上,魏颗梦见结草的老人,他自称是没有被杀死的魏武子遗妾的父亲。

后来就把“结草”用来作为报答恩人心愿的表示。

C.夸张,能使深谷中的蛟龙为之起舞,能使孤舟上的寡妇听了落泪,蛟龙起舞,寡妇落泪运用夸张写箫声凄凉。

D.暗喻,比喻词是“为”,暗喻手法。

故选D。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甲骨,金文之所以能创立中国书法艺术独立发展道路的原因是”错误,结构杂糅,改为“之所以……是因为……”,或者“……原因是……”。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语言表达的独特效果的能力。

“结构的疏密、点画的轻重、行笔的缓急”,原文强调疏密、轻重、缓急等变化,与上下文衔接更加紧密;“疏密的结构、轻重的点画、缓急的行笔”,改后强调对象就变成了结构、点画、行笔,和原文意思不符合。

“就像音乐艺术用强弱、高低、快慢等来表现形象和情感”,原文运用类比,用音乐类比书法,形象地突出书法通过有规律的变化表现形象和情感;“有规律的变化来表现形象和情感”,修改之后,没有类比,虽然句意相同,但是不形象,没有体现句子的美感。

【点睛】修辞是为了修饰文字词句而运用各种表现方式,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

主要包括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引用、对比、借代、反语。

要对这些修辞手法的概念和作用牢记于心。

2021届山东省济宁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一个人得有多少烟火气才算合适?

烟火气少了,终日高飘于俗世之上,与世界隔绝开来,不合群,也不合流,最后只能()。

可要是烟火气过多,浑身铜臭,三句话不离钱,或开口就是()的闲事,也难免油腻得可怕。

一本书应该有烟火气。

俗世烟火,是书中()的源泉。

有了烟火气,才能与读书的人产生共鸣。

但一本好书,在烟火之上,总得有那么一些人和事是()的。

烟火气是书的基本,而高于烟火气的,①,两者缺一不可。

一个人也该如此。

一个人身上的烟火气,总归得多一点,②。

一个人身上那些高飘在上的非烟火气,也多少得有点,再少也不能少于三分。

七分俗气,三分仙气,一个人的身上也就同时兼容了俗味与趣味。

18.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孤芳自赏鸡零狗碎喜怒哀乐超尘脱俗

B.孤芳自赏乱七八糟嬉笑怒骂出类拔萃

C.顾影自怜乱七八糟喜怒哀乐出类拔萃

D.顾影自怜鸡零狗碎嬉笑怒骂超尘脱俗

19.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A.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B.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C.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D.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20.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2个字。

【答案】18.A19.B

20.①则是书的精髓②但再多也不能超过七分

【解析】

【分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孤芳自赏”侧重自命清高、自我欣赏,“顾影自怜”侧重孤独失意、自我怜惜,前者更

切合“不合群,也不合流”的语境;

“鸡零狗碎”强调琐碎、庸俗,“乱七八糟”强调混乱不堪,前者更切合“闲事”的语境;

“喜怒哀乐”侧重指各种情感,“嬉笑怒骂”侧重指嘲笑、斥骂等各种行为,前者更切合“俗世烟火”的语境;

“超尘脱俗”强调高雅而不同凡俗,“出类拔萃”强调优秀而超出众人,前者更切合“人和事”的语境。

故选A。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修辞手法的能力。

B.和画波浪线的句子都使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龙城飞将”代指杰出的将领,“烟火气”代指俗世生活的气息,“铜臭”代指金钱的气息。

A.使用了比喻和夸张,“疑是银河”是比喻;“三千尺”是夸张;

C.使用了对偶;

D.使用了比喻,“把西湖比西子”为比喻。

故选B。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由“烟火气是书的基本”可知,高于烟火气的则是书的精髓;

第二空,由后面“也多少得有点,再少也不能少于三分”可推知应为“但再多也不能超过七分”。

2021届山东省德州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大山里穿行,看到对面溪岸一棵老柳树边,老屋冒出摇摇晃晃的炊烟,千手观音似的缓缓舞动,我猛然被镇住了。

车一晃就过,(①)。

阳光明丽,溪水干净。

溪边的老屋木结构,三重檐压着,负重上百年了。

屋里的炊烟小心翼翼地寻找出路,轻柔得不能再轻柔,慢慢地穿过脆若游丝的横梁、瓦片和屋架间的缝隙,生怕一用力,老屋就会轰然倒塌。

我的心头柔软,在这个人烟稀少的山村里,这是最贴心地呵护着老屋的一缕炊烟了。

雨暗冈头客路,炊烟山里人家。

不知从哪天开始,乡村的炊烟就了,不再赶集似的升起。

偶尔也还有,一缕牵着一缕,一缕背着一缕,瘦骨嶙峋,慢慢升腾,似的,飘在人世之外,再也与生产无关,与生活无关。

山村曾经十分坚固,当它终于破碎时,摇落的尘埃又似,只在我的心头这些年,我一直在山村走,像走向一座无人的教堂。

山村流传着很多的故事,(②)。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寥落离群索居若无其事惊天动地

B.寥落销声匿迹满不在乎感天动地

C.零落销声匿迹若无其事感天动地

D.零落离群索居满不在乎惊天动地

19.请在文中括号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和“炊烟在老屋中升起来了”表达的意思基本相同,但原文的表达更有感染力,为什么?

【答案】18.A19.①但那缕炊烟却在我的体内绕着出不去。

②却再没有多少听故事的孩子出生。

(意思对即可)

20.①原句使用拟人、比喻、夸张等手法,生动地描写了稀疏的炊烟慢慢地穿过老屋的情景,细腻地写出了炊烟轻柔、老屋破败的特点。

②原句用词生动,如“小心翼翼”“脆弱游丝”“—……就……”,写出了作者对老屋与炊烟的眷恋感受。

(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解析】

【分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寥落”,衰落,衰败。

“零落”,散乱,散落。

“乡村的炊烟”衰落,用“寥落”,排除CD。

“离群索居”,远离人群,自己一个人居住,泛指不合群、孤独的人。

“销声匿迹”,不再公开讲话,不再出头露面,形容隐藏起来不出声不露面。

根据语境“飘在人世之外”用“离群索居”合适,排除B。

“若无其事”,好像没有那么回事似的,或形容不动声色或漠不关心的样子。

“满不在乎”,形容丝毫不在意、无所谓的样子。

这里指“摇落的尘埃”不动声色,用“若无其事”。

“惊天动地”,使天地惊动,形容某个事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