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幽赋原文及白话解之欧阳歌谷创作.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502587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1.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标幽赋原文及白话解之欧阳歌谷创作.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标幽赋原文及白话解之欧阳歌谷创作.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标幽赋原文及白话解之欧阳歌谷创作.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标幽赋原文及白话解之欧阳歌谷创作.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标幽赋原文及白话解之欧阳歌谷创作.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标幽赋原文及白话解之欧阳歌谷创作.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标幽赋原文及白话解之欧阳歌谷创作.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标幽赋原文及白话解之欧阳歌谷创作.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标幽赋原文及白话解之欧阳歌谷创作.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标幽赋原文及白话解之欧阳歌谷创作.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标幽赋原文及白话解之欧阳歌谷创作.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标幽赋原文及白话解之欧阳歌谷创作.docx

《标幽赋原文及白话解之欧阳歌谷创作.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标幽赋原文及白话解之欧阳歌谷创作.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标幽赋原文及白话解之欧阳歌谷创作.docx

标幽赋原文及白话解之欧阳歌谷创作

标幽赋

欧阳歌谷(2021.02.01)

【出处】本赋作者窦汉卿是金元时期针灸名家。

《普济方》、《针灸大全》、《杨敬斋针灸全书》、《针灸聚英》、《类经图翼》及《针灸大成》均收录本赋。

本赋学术和艺术价值均高,是针坛文献的奇葩。

【歌诀】

拯救之法,妙用者针。

察岁时于天道,定形气于予心。

春夏瘦而刺浅,秋冬肥而刺深。

不穷经络阴阳,多逢刺禁;既论脏腑虚实,须向经寻。

原夫起自中焦,水初下漏。

太阴为始,至厥阴而方终;穴出云门,抵期门而最后。

正经十二,别络走三百余支;正侧仰伏,气血有六百余候。

手足三阳,手走头而头走足;手足三阴,足走腹而胸走手。

要识迎随,须明逆顺。

况夫阴阳气血,多少为最。

厥阴、太阳少气多血。

太阴、少阴少血多气。

而又气多血少者,少阳之分;气盛血多者,阳明之位。

先详多少之宜,次察应至之气,轻滑慢而未来,沉涩紧而已至。

既至也,量寒热而留疾;未至也,据虚实而候气。

气之至也,如鱼吞钩饵之浮沉;气未至也,如闲处幽堂之深邃。

气速至而速效,气迟至而不治。

观夫九针针↑①之法,毫针最微,七星上应,众穴主持。

本形金也,有蠲邪扶正之道;短长水也,有决凝开滞之机,定刺象木,或斜或正;口藏比火,进阳补羸。

循机扪塞以象土,实应五行而可知。

然是三寸六分,包含妙理;虽细桢于毫发,同贯多歧。

可平五脏之寒热,能调六腑之虚实。

拘挛闭塞,遣八邪而去矣;寒热痹痛,开四关而已之。

凡刺者,使本神朝而后入;既刺也,使本神定而气随。

神不朝而勿刺,神已定而可施。

定脚处,取气血为主意;下手处,认水木是根基。

天地人三才也,涌泉同璇玑、百会;上中下三部也,大包与天枢、地机。

阳跷、阳维并督带,主肩背腰腿在表之病;阴跷、阴维、任、冲脉,去心腹胁肋在里之凝。

二陵、二跷、二交,似续而交五大;两间、两商、两井,相依而别两支。

足见取穴之法,必有分寸,先审自意,次观肉分。

伸屈而得之,或平直而安定。

在阳部筋骨之侧,陷下为真。

在阴分郄腘之间,动脉相应。

取五穴用一穴而必端,取三经用一经而可正。

头部与肩部详分,督脉与任脉易定。

明标与本,论刺深刺浅之经。

住痛移疼,取相交相贯之经。

岂不闻脏腑病,而求门海俞募之微,经络滞而求原别交会之道,更穷四根三结,依标本而刺无不痊,但用八法五门,分主客而针无不效。

八脉始终连八会,本是纪纲;十二经络十二原,是为枢要。

一日取六十六穴之法,方见幽微;一时取一十二经之原,始知要妙。

原夫补泻之法,非呼吸而在手指;速效之功,要交正而识本经。

交经缪刺,左有病而右畔取;泻络远针,头有疾而脚上针。

巨刺与缪刺各异,微针与妙刺相通。

观部分而知经络之虚实,视浮沉而辨脏腑之寒温。

且夫先令针耀而虑针损;次藏口内而欲针温。

目无外视,手如握虎;心无内慕,如待贵人。

左手重而多按,欲令气散;右手轻而徐入,不痛之因。

空心恐怯,直立侧而多晕;背目深掐,坐卧平而没昏。

推于十干十变,知孔穴之开阖;论其五行五脏,察日时之旺衰。

伏如横弩,应若发机。

阴交阳别而定血晕,阴跷阳维而下胎衣。

痹厥微,七星上应,众穴主持。

本形金也,有蠲邪扶正之道;短长水也,有决凝开滞之机,定刺象木,或斜或正;口藏比火,进阳补羸。

循机扪塞以象土,实应五行而可知。

然是三寸六分,包含妙理;虽细桢于毫发,同贯多歧。

可平五脏之寒热,能调六腑之虚实。

拘挛闭塞,遣八邪而去矣;寒热痹痛,开四关而已之。

凡刺者,使本神朝而后入;既刺也,使本神定而气随。

神不朝而勿刺,神已定而可施。

定脚处,取气血为主意;下手处,认水木是根基。

天地人三才也,涌泉同璇玑、百会;上中下三部也,大包与天枢、地机。

阳跷、阳维并督带,主肩背腰腿在表之病;阴跷、阴维、任、冲脉,去心腹胁肋在里之凝。

二陵、二跷、二交,似续而交五大;两间、两商、两井,相依而别两支。

足见取穴之法,必有分寸,先审自意,次观肉分。

伸屈而得之,或平直而安定。

在阳部筋骨之侧,陷下为真。

在阴分郄腘之间,动脉相应。

取五穴用一穴而必端,取三经用一经而可正。

头部与肩部详分,督脉与任脉易定。

明标与本,论刺深刺浅之经。

住痛移疼,取相交相贯之经。

岂不闻脏腑病,而求门海俞募之微,经络滞而求原别交会之道,更穷四根三结,依标本而刺无不痊,但用八法五门,分主客而针无不效。

八脉始终连八会,本是纪纲;十二经络十二原,是为枢要。

一日取六十六穴之法,方见幽微;一时取一十二经之原,始知要妙。

原夫补泻之法,非呼吸而在手指;速效之功,要交正而识本经。

交经缪刺,左有病而右畔取;泻络远针,头有疾而脚上针。

巨刺与缪刺各异,微针与妙刺相通。

观部分而知经络之虚实,视浮沉而辨脏腑之寒温。

且夫先令针耀而虑针损;次藏口内而欲针温。

目无外视,手如握虎;心无内慕,如待贵人。

左手重而多按,欲令气散;右手轻而徐入,不痛之因。

空心恐怯,直立侧而多晕;背目深掐,坐卧平而没昏。

推于十干十变,知孔穴之开阖;论其五行五脏,察日时之旺衰。

伏如横弩,应若发机。

阴交阳别而定血晕,阴跷阳维而下胎衣。

痹厥偏枯,迎随俾经络接续;漏崩带下,温补使气血依归。

静以久留,停针待之。

必准者,取照海治喉中之闭塞;端的处,用大钟治心内之呆痴。

大抵疼痛实泻,麻痒虚补。

体重节痛而俞居,心下痞满而井主。

心胀咽痛,针太冲而必除。

脾冷胃痛,泻公孙而立愈。

胸满腹胀刺内关,胁疼肋痛针飞虎。

筋挛骨痛而补魂门,体热劳嗽而泻魄户。

头风头痛,刺申脉与金门;眼痒眼疼,泻光明与地五。

泻阴郄止盗汗,治小儿骨蒸;剌偏历利小便,医大人水蛊。

中风环跳而宜刺,虚损天枢而可取。

由是午前卯后,太阴生而疾温;离左酉南,月朔死而速冷。

循扪弹弩,留吸母而坚长;爪下伸提,疾呼子而嘘短。

动退空歇,迎夺右而泻凉;推内进搓,随济左而补暖。

慎之!

大凡危疾,色脉不顺而莫针;寒热风阴,饥饱醉劳而切忌。

望不补而晦不泻,弦不夺而朔不济。

精其心而穷其法,无灸艾而坏其皮;正其理而求其原,免投针而失其位。

避灸处而加四肢,四十有九;禁刺处而除六俞,二十有二。

抑又闻高皇抱疾未瘥,李氏刺巨阙而后苏;太子暴死为厥,越人针维会而复醒。

肩井、曲池,甄权刺臂痛而复射;悬钟、环跳,华佗刺蹙足而立行。

秋夫针腰俞而鬼免沉疴;王纂针交俞而妖精立出。

取肝俞与命门,使瞽士视秋毫之末;剌少阳与交别,俾聋夫听夏蚋之声。

嗟夫!

去圣逾远,此道渐坠,或不得意而散其学,或愆其能而犯禁忌,愚庸智浅,难契于玄言,至道渊深,得之者有几?

偶述斯言,不敢示诸明达者焉,庶几乎童蒙之心启。

【注释】

①九针:

见于《灵枢》,即镵针、员针、〓针、锋针、铍针、员利针、毫针、长针和大针。

【白话解】

拯救之法,妙用者针。

察岁时于夫道,定形气于予心。

春夏瘦而刺浅,秋冬肥而刺深。

不穷经络阴阳,多逢刺禁;既论脏腑虚实,须向经寻。

救治疾病的方法,针刺有绝妙的效果。

医者要明察天时、自然界的变化,确定病人的形体和气质分类。

在春夏季节和对瘦人应浅刺,在秋冬季节和对肥胖的人应深刺。

如果不研究经络阴阳的变化,就会发生违反针刺禁忌的不当治疗。

医者如要探究患者脏腑的虚实,就必须诊察研究经络学说。

原夫起自中焦,水初下漏。

太阴为始,至厥阴而方终;穴出云门,抵期门而最后。

正经十二,别络走三百余支;正侧仰伏,气血有六百余候。

手足三阳,手走头而头走足;手足三阴,足走腹而胸走手。

要识迎随,须明逆顺。

经脉运行起始于中焦,气血按时辰流注各经,从手太阴肺经开始至足厥阴肝经一圈终而复始;在外部从中府穴开始,止于期门穴。

全身有十二正经脉,三百余络脉。

经络在身体的正面侧面和上下部分布,气血有六百余种穴位变化征象。

手足三阳经的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

手足三阴经的足三阴经从足走腹,手三阴经从胸走手。

要掌握迎随补泻,必须明白经脉流注的顺序和方向。

况夫阴阳气血,多少为最。

厥阴、太阳少气多血。

太阴、少阴少血多气。

而又气多血少者,少阳之分;气盛血多者,阳明之位。

况且了解阴阳经脉气血的多少最为重要。

手足厥阴经、手足太阳经少气多血;手足太阴经、手足少阴经少血多气;手足少阳经多气少血;手足阳明经多气多血。

先详多少之宜,次察应至之气,轻滑慢而未来,沉涩紧而已至。

既至也,量寒热而留疾。

未至也,据虚实而候气。

气之至也,如鱼吞钩饵之浮沉;气未至也,如闲处幽堂之深邃。

气速至而速效,气迟至而不治。

先了解各经脉气血多少,其次应详察针感的变化,针下轻浮、滑虚、慢迟是气未至,针下觉沉涩紧是气已至。

气至有针感后,则考虑寒证留针,热证疾速出针。

气未至,应根据虚实

而候气。

气至,医者手下有如鱼吞钩饵的沉而浮动感。

气未至,则手下如闲处幽堂深处没有感觉。

气速至则速效,气迟迟不至则没有针效。

观夫九针之法,毫针最微,七星上应,众穴主持。

本形金也,有蠲邪扶正之道;短长水也,有决凝开滞之机。

定刺象木,或斜或正;口藏比火,进阳补羸。

循机扪塞以象土,实应五行而可知。

运用九针治病的方法,毫针最为微妙,它与天上北斗七星相应,在人体有众多穴位相助变化。

毫针本身属金,有祛邪扶正的作用;针的长短变化如水,有疏通瘀滞凝结的作用;进针后针有斜正不同,如树木枝干;口中温针法如火,有助阳补虚的作用;抚循经脉,针毕按塞针孔如土之功。

可知应用毫针合于五行。

然是三寸六分,包含妙理;虽细桢于毫发,同贯多歧。

可平五脏之寒热,能调六腑之虚实。

拘挛闭塞,遣八邪而去矣;寒热痹痛,开四关而已之。

虽然毫针只有三寸六分,细如毫发,但能贯通气血之通路,巧运神机,其理极奥妙。

能调治五脏的寒热,补泻六腑的虚实。

筋脉拘挛气血不通者,可以祛邪气通之,寒热痹痛者,可以通过开(合谷、太冲)四关而治之。

凡刺者,使本神朝而后入;既刺也,使本神定而气随。

神不朝而勿刺,神已定而可施。

凡用针刺治疗,应使患者精神集中而后刺人;既刺人,应使患者精神安定,而后施针行气;精神不集中者,不应针刺,神气定而后可以针刺和行针施术。

定脚处,取气血为主意;下手处,认水木是根基。

针刺以调气血为要,下手施术补母泻子是基本方法。

天地人三才也,涌泉同璇玑、百会;上中下三部也,大包与天枢、地机。

百会、涌泉和璇玑穴如天地人三才,大包、天枢与地机是上、中、下三部取穴。

阳跷、阳维并督带,主肩背腰腿在表之病;阴跷、阴维、任、冲脉,去心腹胁肋在里之凝。

阳跷脉、阳维脉及督脉、带脉属阳,主治肩背腰腿在表的病症。

阴跷脉、阴维脉、任脉、冲脉属阴,主治心、腹、胁、肋在里的病症。

二陵、二跷、二交,似续而交五大;两间、两商、两井,相依而别两支。

阳陵泉、阴陵泉、中脉(阳跷)、照海(阴跷)、三阴交、阳交六穴经气递相交接于两手两足并头部。

二间、三间、少商、商阳、天井、肩井六穴相依分布在两上肢。

足见取穴之法,必有分寸,先审自意,次观肉分。

或伸屈而得之,或平直而安定。

取穴的方法,必须明了同身寸,根据筋骨肌肉肥瘦长短度量取穴。

取穴时根据部位或伸屈肢体或平卧或直立自然安定状态取之。

在阳部筋骨之侧,陷下为真。

在阴分郄腘之间,动脉相应。

取五穴用一穴而必端,取三经用一经而可正。

在阳部筋骨侧旁取穴,必取夹骨侧指陷中为正确,在阴侧筋骨间隙、胭窝部取穴必有动脉应指而为正确。

取穴时以周围五穴相参照而采用一个穴位,则必然端准。

取一经经穴,必须用其他二经作比较就可以准确。

头部与肩部详分,督脉与任脉易定。

头部与肩部的穴位繁多应详细分取,督脉任脉直行背腹,按分寸和椎体间隙,容易确定。

明标与本,论刺深刺浅之经。

要明确经脉的标和本部,研究刺深与刺浅。

住痛移疼,取相交相贯之经,岂不闻脏腑病,而求门海俞募之微,经络滞而求原别交会之道,更穷四根三结,依标本而刺无不痊,但用八法五门,分主客而针无不效。

治疗疼痛宜取经脉交会穴,诊察和治疗脏腑的疾病,要仔细扪求期门、章门、京门、气海、血海和十二背俞穴、十二募穴的微细变化。

经络气血阻滞应针灸原穴、络穴以及交会穴。

更进一步掌握了经脉的根结和标本上下关系的理论,按此针刺则治疗疾病的范围就非常广泛灵活。

采用迎随、呼吸、提插、捻转、开阖、疾徐等八种针法;在井、荥、输、经、合五门的特定穴上,以正气为主,以邪气为客,辨明邪正,补虚泻实则针效必然良好。

八脉始终连八会,本是纪纲;十二经络十二原,是为枢要。

奇经八脉通八脉交会穴,是人身经脉的纲要,十二经脉连十二原穴,则是气血的枢纽。

一日刺六十六穴之法,方见幽微;一时取一十二经之原,始知要妙。

气血行十二正经,一日中一时辰气旺一经,当此之时按子午流注选取全身六十六个井荥输原经合穴中的穴位针刺之法,才显示出针灸的奥妙。

按时辰分取十二原穴玄妙深奥。

原夫补泻之法,非呼吸而在手指;速效之功,要交正而在本经。

补泻的方法,不仅仅在调呼吸,而重要的是手指的捻转、提插、轻重、浅深的配合。

要取速效还须选用本经和与之相表里的经脉穴位。

交经缪刺,左有病而右畔取;泻络远针,头有疾而脚上针。

缪刺络穴法,即左侧有病而取右侧相应络穴;泻法可采用远部取穴,头上有病取足部穴位。

上病下取。

巨刺与缪刺各异,微针与妙刺相通。

巨刺与缪刺都是左病刺右,右病刺左;巨刺深入于经,缪刺浅刺在络;两者不同,但用毫针祛邪的道理是相通的。

观部分而知经络之虚实,视浮沉而辨脏腑之寒温。

根据经络的分布证候可知某经脉的虚实,诊察脉象的浮沉迟数,可分辨出某脏腑的寒证或热证。

且夫先令针耀而虑针损;次藏口内而欲针温。

目无外视,手如握虎;心无内幕,如待贵人。

针刺之前要整理好针具,医者集中思想,精神贯注,如擒虎般沉着、果决;如待贵人一样庄重、审慎。

左手重而多按,欲令气散;右手轻而徐入,不痛之因。

然后押手(左手)应重按穴位,刺手(右手)轻而徐缓地刺人,这样可使气散而不痛。

空心恐怯,直立侧而多晕;背目深掐,坐卧平而没昏.,

患者饥饿之时或恐惧严重,无论直立位或侧卧位针刺都易发生晕针。

押手重掐穴位,不使患者看到进针情况,则坐卧位都不易发生晕针。

推于十干十变,知孔穴之开阖;论其五行五脏,察日时之旺衰。

根据十天干推论气气血流注的变化,由五脏的五行分属,判断脏腑疾病的取穴,按时开穴,失其时则为阖。

伏如横弩,应若发机。

针刺如发射弩箭,根据各种情况,适当时机处理,其疗效则如箭发应手而中。

阴交阳别而定血晕,阴跷阳维而下胎衣。

三阴交和任脉上的阴交穴还有三焦经原阳池(阳别)可平定妇人血晕。

照海、外关有催产下胎衣的功效。

痹厥偏枯,迎随俾经络接续;崩漏带下,温补使气血依归。

使用迎随补泻的方法,可使经络气血运行复常,治疗各种痹证和中风后的半身不遂。

采用温针或灸可温补气血,固摄气血而治疗崩漏证、带下证。

静以久留,停针待之。

治疗上面各病都要留针较长时间,以待正气恢复。

必准者,取照海治喉中之闭塞;端的处,用大钟治心内之呆痴。

取照海穴治疗喉中闭塞的症状,用大钟治疗心神失常痴呆。

大抵疼痛实泻,麻痒虚补。

一般疼痛证属实宜用泻法,麻痒不仁感多属虚应用补法。

体重节痛而俞居,心下痞满而井主。

五输穴中的“输”穴主治体重节痛,“井”穴主治心下痞满症。

心胀咽痛,针太冲而必除。

脾冷胃疼,泻公孙而立愈。

心胁部胀痛、咽痛可针肝经太冲穴治疗。

脾阳虚而胃痛,针公孙穴则愈。

胸满腹胀刺内关,胁疼肋痛针飞虎。

胸腹胀满不适,针刺内关;胁肋部疼痛,针刺支沟穴(飞虎)。

筋挛骨痛而补魂门,体热劳嗽而泻魄户。

肝病而筋挛骨痛取魂门穴行补法,肺病而体热虚劳咳嗽针魄户用泻法。

头风头痛,刺申脉与金门;眼痒眼痛,泻光明与地五。

头风头痛可刺申脉穴和金门穴;眼睛痒或痛可泻光明穴和地五会穴。

泻阴郄止盗汗,治小儿骨蒸;剌偏历利小便,医大人水蛊。

针刺心经郄穴阴郄可以清内热而治疗盗汗和小儿骨蒸内热。

刺偏历有利小便的作用而治疗腹水症。

中风环跳而宜刺,虚损天枢而可取。

中风半身不遂可取环跳穴针刺,虚损宜补脾胃之阳,故可取胃经的天枢穴治疗。

由是午前卯后,太阴生而疾温;离左酉南,月朔死而速冷。

按照时辰顺序午前卯后是辰时、巳时,此时尤上半月之月亮,人之气血由虚转实,应顺其势而用温补法。

离左酉南是未时、申时,即午后,人之气血尤下半月之月亮,由实转虚,这是正常天人相应规律,因此应顺其势而用凉泻之法。

循扪弹弩,留吸母而坚长;爪下伸提,疾呼子而嘘短。

用针之后采用循法、扪针孔法、轻弹针法、留针法、呼吸补法、选母穴补法都可以补虚,而重提、疾去针、选子穴、呼吸泻法都可以泻实。

动退空歇,迎夺右而泻凉;推内进搓,随济左而补暖。

摇针动而速出针,不扪针孔,迎经脉流注顺序而刺,捻针向右皆泻法,可退热。

重插进内,搓针法,随经脉流注顺序而刺,捻针向左都是补法,可以令寒转暖。

慎之!

大凡危疾,色脉不顺而莫针;寒热风阴,饥饱醉劳而切忌。

要谨慎!

凡危重病人,色脉症相逆者要谨慎处理,不可草率进针;大寒、大热、大风和阴晦的气候中,过饥、过饱、酒醉、过劳的患者都要注意禁忌审慎用针。

望不补而晦不泻,弦不夺而朔不济。

每月十五日是月望,不宜用补法;初一日是月晦日,不宜采用泻法。

上弦月是初七、初八日不宜用泻法,下弦月是廿二日和廿三日都不宜用泻法。

月朔是初一不宜用补法。

精其心而穷其法,无灸艾而坏其皮;正其理而求其原,免投针而失其位。

精心地诊断,详尽地掌握各种灸法,不要无谓地灸坏皮肤损伤肌肉,甚至造成坏病。

研究医理,寻求疾病的原因和部位,以免针刺的穴位不准确精当。

避灸处而加四肢,四十有九;禁刺处而除六俞,二十有二。

禁灸处记载有四十九穴;禁刺穴除肺心膈肝脾肾俞外还有二十二个穴位,应谨慎。

抑又闻高皇抱疾未瘥,李氏刺巨阙而后苏;太子暴死为厥,越人针维会而复醒。

肩井、曲池,甄权刺臂痛而复射;悬钟、环跳,华佗刺蹙足而立行。

秋夫针腰俞而鬼免沉疴;王纂针交俞而妖精立出。

取肝俞与命门,使瞽士视秋毫之末;刺少阳与交别,俾聋夫听夏蚋之声。

古时记载金朝高皇帝重病,李浩医师刺心之募穴巨阙后复苏。

秦越人过虢国,太子患尸厥针刺百会、中极使太子苏醒。

甄权治鲁州刺史库狄嵌臂痛,刺肩井和曲池穴后立即能援弓射箭。

华佗刺悬钟和环跳穴使下肢瘫痪、跛足之人立时能行走。

南宋的徐秋夫,夜闻鬼求治腰痛,便扎单人针腰俞穴,治好了痼疾。

宋王纂针刺治一女被狐所惑的精神病,下针妖精即逃,其女病愈。

还有针刺肝俞和睛明穴,使盲者复明,刺少阳经听会阳池穴,使聋人复聪的各种记载。

嗟夫!

去圣逾远,此道渐坠,或不得意而散其学,或愆其能而犯禁忌,愚庸智浅,难契于玄言,至道渊深,得之者有几?

偶述斯言,不敢示诸明达者焉,庶几乎童蒙之心启。

啊!

距古时针灸医圣已经很久远了,针灸学逐渐走下坡路,有的人学习针灸未能得其精髓因而学术低下;有的人(华佗)持其高超的技术傲物性恶而犯禁被杀。

愚笨的人平庸,智慧的人又偏于浅薄,难于理解和运用针灸玄妙的理论啊!

针灸学理论极为深奥,真正得其真传的能有几个人?

我上面的这些话对于初学针灸的人有些启蒙的作用吧,还请贤明高人指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