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正处在成长阶段心理发展尚不成熟出现矛盾和困.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509075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4.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生正处在成长阶段心理发展尚不成熟出现矛盾和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大学生正处在成长阶段心理发展尚不成熟出现矛盾和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大学生正处在成长阶段心理发展尚不成熟出现矛盾和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大学生正处在成长阶段心理发展尚不成熟出现矛盾和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大学生正处在成长阶段心理发展尚不成熟出现矛盾和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大学生正处在成长阶段心理发展尚不成熟出现矛盾和困.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大学生正处在成长阶段心理发展尚不成熟出现矛盾和困.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大学生正处在成长阶段心理发展尚不成熟出现矛盾和困.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大学生正处在成长阶段心理发展尚不成熟出现矛盾和困.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大学生正处在成长阶段心理发展尚不成熟出现矛盾和困.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学生正处在成长阶段心理发展尚不成熟出现矛盾和困.docx

《大学生正处在成长阶段心理发展尚不成熟出现矛盾和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生正处在成长阶段心理发展尚不成熟出现矛盾和困.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大学生正处在成长阶段心理发展尚不成熟出现矛盾和困.docx

大学生正处在成长阶段心理发展尚不成熟出现矛盾和困

“大学生正处在成长阶段,心理发展尚不成熟,出现矛盾和困扰在所难免。

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估计要客观,不要因为某个事件的发生,就夸大大学生的心理问题。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大学生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清华大学教育研究所心理学研究室主任樊富珉教授在谈到大学生心理问题时这样说。

A大学生成长中伴随的问题

  问题:

具有新特点

  樊富珉教授认为,大学生群体中大部分人心理是比较健康的,有一般心理困扰如恋爱、学习、交往问题的占20%至30%,对正常学习生活明显产生影响、有严重困扰的约占7%至8%,患精神疾病的不到1%。

绝大部分学生不是心理障碍,而是走向成熟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心理困扰,如果主动关注、及时调节、加以引导,这些成长中的问题是可以克服的。

  樊富珉教授根据多年的研究提出,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以往主要表现在学业、人际关系、恋爱情感、求职择业等几个方面,近几年又出现一些新的特点:

  自杀问题。

大学生自杀近几年有上升的趋势,但大学生自杀率总体仍低于社会自杀率,不到十万分之十。

但是遇到问题就自杀或者他杀,对生命的不珍视也反映了大学生中一些人心理脆弱、经受不住挫折、缺乏危机应对办法。

在大学生中开展生命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新课题。

  网络依赖问题。

有研究发现,60%的大学生网络活动正常,主要集中在发邮件、学习、查资料。

但也有不少人对网络产生严重依赖,一天上网六七个小时或更长时间,主要用于玩游戏、聊天等,这势必影响作息、健康,减少对学习的投入和与同学的交往,不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

  生涯发展问题。

大学扩招使更多的青年人获得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但也应该看到,工作岗位毕竟有限,不少大学生担心毕业即失业,出现从未有的盲目考研热。

低位高就使大学生自我价值感受到冲击。

考上大学就是为有好的未来,而上了大学又感到未来渺茫。

  性问题。

随着社会开放,人们对性开放和接纳程度有所提高。

北京大学不久前做的中、日、韩三国青年价值观比较研究发现,在对性问题的态度上三国青年没什么差别,对性行为的包容者高达89%。

对性问题更包容预示发生的可能性提高。

实际生活中,大学生婚前性行为的发生确实增多。

  贫困生。

专家研究发现贫困生心理问题比非贫困生多,他们需要承受的压力更多一些。

经济压力会带来不良心理反应,如自卑、自我封闭、孤僻等。

如果贫困生能客观看待社会发展的多样化及不平衡,可以对社会现状有理性的认识并接纳现实,但如果引导不当会引发问题。

另外,对贫困生的政策上有不当之处:

一说到帮助贫困生就是捐款献爱心,一部分贫困生觉得是被施舍,而一部分人拿到金钱不知感恩,甚至产生依赖心理,自立自强教育不够。

  中学:

心理问题潜伏期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对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连续8年进行的滚动调查表明,入学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呈逐年下降趋势。

中国农业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负责人施钢分析认为,大学生的一些问题在中学就有,主要是:

生活适应问题,中学时就适应能力差;学习问题,由于大学和中学教学方式方法和要求的不同,中学是严格监督下的应试教育,而大学是相对自主的独立学习。

导致进大学严重不适应;人际关系问题,中学时就不能很好地与人沟通;性格情绪问题等。

这些问题被非常明确而单一的考大学的目的和对学习成绩的过分关注给掩盖了。

进入大学这个缺少了监护、相对独立自由的环境,面临新的压力、人际关系和独立生活使问题迅速爆发出来。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主任王建中教授认为,不同的家庭教养方式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如过度保护,导致依赖、被动、胆怯,缺乏自制能力和自信心;过度严厉导致淡漠、盲从、不灵活、缺乏自信;溺爱导致极端利己、骄横、情绪不稳定;专制导致消极、懦弱、无主见;过度放纵导致任性、不合群、不懂得尊重他人等心理倾向。

这样的学生离开父母和家庭,步入大学学习生活,这些不良的心理特征便可能给这些学生适应新的环境和处理人际关系带来一系列问题。

  中学性教育薄弱也加重了大学这方面的工作。

中国农业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心理咨询宋京晶说:

“中学性教育虽然在做,但总体上讲还很欠缺,学生的性知识大量是从黄色录像、网站、书刊上获得的,性知识系统的构建是畸形的。

再加上受传统道德习惯和父母严格管束的影响,有些男孩认为手淫是流氓行为,有的女大学生担心接吻会怀孕。

而有的又过于开放,拿两性间的事不当回事,导致了很多校园悲剧的发生。

  有些中学老师不懂得心理学,常把道德与心理问题混为一谈。

有的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成绩下降,老师批评学生不严格要求自己、态度不端正,实际上是学习障碍。

B大学生不同年级不同问题

  大一:

适与不适

  从中学步入大学,社会角色、生活环境、学习特点、人际关系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大学是开放性空间,多数学生第一次脱离父母、老师的监护指导,如不能很好地认识和适应变化,将会导致心理压力和心理问题的出现。

  在大学,无论自己的学习方式方法、还是老师的教学方式方法都与中学差别很大。

中学教育是老师手把手地教,有监督,是他律。

大学是粗放型的,没有监督,要自律。

许多人失去他律后又缺乏自律,由放松导致无目标、无动力等问题。

  中国农业大学宋京晶老师说:

“一年级主要是新生适应不良问题,如人际关系、生活、学习方法等的不适应。

人际关系是大学新生存在的主要问题。

不知道怎么交往,人际交往技能缺失。

一个主要原因是独生子女多,孩子在社会化过程中缺乏同辈交往;再有是受教育背景与成长经历的影响。

许多学生在家和学校是好孩子,大人不让到处乱跑,只要学习好就行,造成孩子性格内向,没有交往的欲望。

即使有交往欲望也不知道怎样做,缺乏必要的训练和实践。

  为什么高校新生中大量产生自信心丧失的问题,中国农业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负责人施钢老师认为:

“现在高等教育入学率虽然达到15%,但能上大学的仍在少数。

能考上大学的学生在当地是优秀的学生,他们不缺乏鼓励、支持和掌声。

原来的佼佼者在大学里分出上中下,很多人保持不了先进,会突然出现自信心丧失产生自卑。

”加上大学生普遍处在自我同一性发展的关键年龄段,习惯上称为“心理断乳期”。

这种心理上的失落感处理不好,很容易产生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的矛盾和混乱。

这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需要给予关注的问题。

  宋京晶老师曾接待过一个女孩小鹂。

从初中到高中成绩一直排在前面。

好不容易上了大学,可同学们的成绩比自己的好,小鹂难以接受这个现实。

她起初是割腕自残,后来不得不休学。

她来咨询时讲,怎么上大学后压力还这么大?

一个大学生会产生这种想法,一方面是家庭环境、教育有问题,一方面是自己的调节能力较差。

遇到压力只是被动承受而不是主动调节、转换压力。

  大二:

问题多发

  根据樊富珉、王建中等学者对北京市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发现,大学二年级学生心理问题发生率在大学四个年级中最高。

樊富珉教授指导的研究生于最近结束的一项对辽宁省3个城市民办高校大学生的调查显示,二年级学生的心理问题最多。

另外,在高校中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师在心理咨询工作中也发现,大二是心理问题高发阶段。

  大一新生刚来到大学,主要是适应问题。

到了大二,对校园生活、环境熟悉了,各种问题暴露出来。

住在同一宿舍,有的同学长期不打开水,只管享用别人的劳动;有的同学经常用别人的牙膏不打招呼……这些日常琐事引发的矛盾也就随之而来。

  爱情虽然甜蜜,但也会带来复杂、独特而微妙的情感体验,成为最容易产生心理困扰的领域之一。

男孩小胡与同班女生小敏相互之间很有好感,可又怕谈恋爱影响学习,于是拒绝了小敏。

没想到他心里又放不下小敏,每回上课老想看她,不让自己看又控制不住,逐渐泛化到不敢看女生。

后来发展到不敢去上课。

  大二评定奖学金时是心理问题高发时期。

总有评得上和评不上的,有评得高的和评得低的,有的同学想不通。

宋京晶老师说:

“任何事情不可能绝对的公平,如果能认同还好,不能认同还带来很大问题。

有时学生无法理解这些,往往把问题泛化成对社会的不满。

  现在考研和就业形势不容乐观,许多大二学生已经开始考虑将来的出路。

原本在大三、大四才出现的压力提前释放到大二。

在许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点放在了新生和毕业生这两头,而忽略了对大二学生的教育和指导,这也是大二学生问题多的一个原因。

  大三:

爱的变奏

  恋爱情感问题在大三比较突出。

大一、大二刚开始恋爱问题似乎比较简单,到大三有找新的朋友、与旧的分手,失恋问题;找不找的问题,等等。

  宋京晶老师认为,大学阶段性生理成熟,而性心理相对滞后。

性冲动与传统价值和道德发生冲突,造成大量性心理异常。

出问题的多是内向、腼腆、害羞的好学生。

男孩手淫后有犯罪感,导致自卑等问题,还会出现异性交往障碍、性别角色紊乱、恋物癖等心理障碍。

这与长期性教育缺乏有关。

另外发生校园性骚扰后心理健康预后工作也很重要,如女学生受到性骚扰怎样保护自己。

  中国农大网上心理咨询时曾接到这样一个帖子:

“我觉得自己不是人……”原来男生小罗的朋友的女友喜欢上了小罗,小罗也喜欢这个女孩,但又觉得这样做不道德,形成心理冲突。

咨询人员帮他分析,他与女孩交往的惟一障碍是女孩的身份问题,他把女孩的身份放在第一位,而把他们之间的感情放在了第二位,于是产生了强烈的价值观冲突。

实际上他与女孩的关系是爱情关系,与朋友间的朋友关系是两套系统,女孩喜欢他是爱情关系,爱情本身就是两厢情愿的事,结婚以前是选择阶段,谁都有权利进行选择。

心理老师的分析使小罗走出心理困惑。

  大三除了情感问题,考研、就业压力提前,对未来规划、职业选择等问题也比较突出。

女孩晓华成绩一直很优秀,但始终对自己不满意。

来找宋京晶老师咨询是因考研压力大。

她的一个同学今年考研考了400多分,她就想我明年考得不如他怎么办。

  大四:

去向何方

  考研、择业是大四的主题。

是继续升学还是工作,如何选择领域、职业?

大四的同学在思考自己的前途,由此产生困惑。

宋京晶老师认为:

“一般大学把择业指导放在大四,实际上职业生涯规划应从大一开始,是持续四年的全程陪伴。

”有的同学没有主见,别人考研他也跟着考研;别人找工作他也跟着找工作,比较盲从。

  考研的竞争也不亚于高考,考上了还好,万一考不上耽误了找工作怎么办;如果考上了某个工作机会也许会让别人抢去;研究生毕业后能找到好工作吗……如果不考研,毕了业是留京、还是去外地、还是回老家、还是作海漂……与女朋友的关系是持续还是打住,自己的未来还是一个未知数,两个人的关系将如何发展……需要分析、思考、抉择的事的确很多。

  大四就业,首先是职业选择。

找到一个适合自己、报酬又不错的工作实属不易。

具体到面试,也形成一种压力,如怎样克服自卑心理,怎样见单位领导,面试技巧如何。

有的人在应急状态下出现问题。

像招聘会人山人海的情景本身就给人以压力,女孩看到一些单位的用人条件是:

只要男生、北京生源、英语达到六级等,如果是外地女生可能会受到刺激,产生自卑。

C大学生心理问题如何解决

  王建中教授认为:

“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优化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帮助他们处理好环境适应、自我管理、学习困难、交友恋爱、求职择业、人格发展和情绪调节等方面的困惑,从而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增进大学生心理健康。

  学校对学生心理行为关注、指导,有时几次或一次干预对他的帮助很大。

男生小马爱上同班女生小琳又不敢表白,一年之后小琳有了男朋友,小马极度沮丧,学习成绩下降,生活价值丧失,总是过不去这个劲儿。

他去心理咨询中心咨询,老师首先指出他爱上小琳是正常的,但他没有付诸行动,小琳在不知晓的情况下找其他男孩也是正常的,你受打击也是正常的,关键是未来如何发展,怎样看待感情挫折。

大学生有很强的认知能力,经过启发会转换思维方式应对问题,使情绪、行为发生改变。

如果不去咨询,小马可能一两个月甚至一学期解决不了问题,影响学习和生活。

咨询老师帮他理清思路,转换思维方式,很快摆脱了痛苦。

  随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学生对咨询的认识越来越清楚了。

心理咨询提供特定机会使来访者重新认识、评估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同时改变以往的思维方式,学会新的适应方式。

中国农业大学施钢老师介绍,中国农业大学从1998年开始就坚持对入学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从2002年开始给一年级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

连续几年的新生心理健康状况普查的数据分析显示,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具有不同的层次,从一般的适应问题到严重的心理障碍或精神疾病都可能存在,其中真正有严重心理障碍或精神疾病的人数很少,大约在1%至2%左右。

大部分学生主要是不同程度的心理困惑、心理压力、心理矛盾和冲突,这才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对象。

高校心理咨询定位在发展性咨询,面对的不仅仅是有问题的学生,而是全体学生,要针对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带有普遍性的发展问题给予指导、帮助、训练,协助他们完善个性,增强适应,整体上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要把发展性心理辅导与训练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个别学生心理障碍的排除以及危机事件的干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内容。

  目前在高校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主要通过课堂、讲座、社团活动、编演心理剧、编辑刊物、举办心理健康宣传日(周、月)等形式。

一些学校开展了个别咨询、电话咨询、网上咨询、团体辅导等咨询辅导活动。

据各学校调查表明,心理健康教育课是最受学生欢迎的课程之一。

  施钢老师谈到,国内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最大的问题是学生对此不了解、有误解。

许多高校都有心理咨询中心,但来寻求帮助的学生不多,认为有精神病的才去咨询。

这点城市学生与农村学生区别大,边远地区、欠发达地区学生更明显。

大学生有了心理问题首先是自己解决,其次是向同学求助,然后是父母家人,最后才是专业咨询部门。

而在先进国家,大学生有了问题首先主动向专业咨询机构求助。

  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师普遍认为,现在政府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十分重视,但到了各学校,校领导的重视程度不同,很多学校经费投入不足,缺少专门场地,专业人员缺乏,工作不规范。

有的学校只有牌子却没有真正开展工作。

国外及我国香港、台湾的大学专业咨询人员与在校学生的比例基本达到1比1500至2000,而内地大学几乎没有一所学校达到这一比例。

我国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20年时间,人们对它的认可程度在提高,学生对咨询服务的需求在增加,但各校投入、建设跟不上发展。

  教育部于2001年颁发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2002年又印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试行)》,加强了对这项工作的领导和指导。

现在,广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希望上级教育部门能够拿出具体措施,使这项工作能够真正落到实处。

【观点】生长痛——成长的成本

  生长痛是由于儿童下肢骨骼增长较快,周围神经纤维、肌腱等组织不能同步增长而导致的牵拉痛,属于生长发育中暂时的生理过程。

大学生正处于青年中后期,生理的成熟与心理尚未成熟之间的不同步,也形成了一种“生长痛”——心理问题比以往任何时期都多,这是一种发展到这一年龄阶段必然要遇到的情况,这也是大学生成长需要付出的成本。

  大学生的年龄段正处于青年发展到成人的过渡期,既有对上一阶段身心发展的承接,又有本阶段自身的特点。

这时生理成熟的主要过程基本完成,心理正迅速发育成熟而又未达到完全成熟。

发展心理学认为,人在不同年龄阶段具有不同的成长课题。

生理的成熟使大学生成人意识逐渐形成,生活、学习、求职择业具有独立性,产生社会责任感。

但刚从父母和老师的羽翼下飞出来,应对不同情况、承担各种责任的能力尚需要学习和掌握。

  大学是培养人才的基地,从这里走出来的人将成为社会的栋梁,这是社会对大学生的期望;我是谁,我是什么样的人,我将向何处去,这是大学生对自身与人生的思考;大学毕业之后找份好工作能够富足安稳地生活,这是父母的愿望……承载着这么多的企盼,加上大学阶段繁重的发展任务,使大学生的心理和精神应对出现困难。

压力导致心理冲突、困惑、矛盾,比起身体来大学生的心理更容易出现问题。

  大学生是高知识群体,他们将成为社会的主流。

他们是知识分子,而知识分子代表着社会的良知。

因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影响着社会的健康。

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成为一种“社会行为”也就在所难免。

这就是为什么每当有关大学生的案件被媒体披露出来,大学生群体都会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这就是为什么人们常常问,大学生的心理出了什么问题?

  生长痛只要调理得当会随着儿童年龄增长逐渐消失,而且生长痛并不是发生在每个儿童身上。

心理问题只要及时调节会很快消失,而且心理障碍并不是每个大学生都有。

但是有压力必然会产生心理问题,学业、人际关系、恋爱、择业……对于大学生来讲压力又无所不在,可是不经历这些,人又难以成长。

这就是成长必须付出的成本,这就是“生长痛”。

只有痛过之后才能收获成熟。

(黄文)

【咨询故事】弯路也向前

  小路(化名)出生在军人家庭,父母工作非常忙,很少有时间与小路沟通,父母尽可能为他的学习提供方便条件。

他在奶奶身边长大,奶奶对他照顾得无微不至。

小路也懂事,学习很好,从不给大人找麻烦,只是独立生活的能力很差。

  考上北航一个月后,他感觉住校不舒服,主要是不习惯住集体宿舍,也不知道怎样与同学交往。

于是家里为他在学校附近租了一间房子。

可问题并没有就此解决,要到学校上课,就得与同学交流合作,这恰恰是小路的症结所在。

后来发展到一坐上回学校的汽车,他就心跳加速,到了学校无法静下心来学习,最后不得不休学。

  为使小路摆脱心理障碍,北航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的马喜亭老师为他做了一年的心理咨询。

起初马老师要求小路一周来一次,并给他布置作业,让他记录每天做的事。

然后来咨询时马老师帮他分析哪些是快乐的事,加以强化;哪些是不快乐的事,分析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同时,家里为他找了一份工作,让他增加与人接触的机会。

  马老师还采用系统脱敏的方法。

小路对宿舍敏感,马老师让他一学期试着住一次,再往后一个月住一次。

马老师建议小路,如果在北航上课感到紧张可以到别的学校听课,以降低他对学校、宿舍的敏感程度,逐渐增加在学校的生活时间。

适应性增强了,自信心也会随之增强。

  马老师要求小路注意体育锻炼,并制订每周的锻炼计划。

参加自己喜爱的体育活动对身体、心理的恢复十分有益。

马老师提醒他每天的锻炼时间要有弹性,而不是机械刻板地一定要在每天的某一时间锻炼。

有时候订计划、做事缺乏弹性,当某一时刻不能完成计划时常常会产生失败感。

小路喜爱音乐和书法,这有利于平静心情、减轻压力。

  小路严格按照老师的安排完成作业。

随着情况的好转,小路来咨询的次数由每周一次到一个月一次。

一年后的一天,马老师告诉小路:

你长大了,你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咨询可以到此结束了。

如果以后遇到什么问题还可以来找老师。

  小路像走过一段弯路又重新回到校园的大道上。

他没再来找马老师。

(文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