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02考研必备 1991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试题与答案文科.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510745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5.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102考研必备 1991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试题与答案文科.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2102考研必备 1991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试题与答案文科.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2102考研必备 1991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试题与答案文科.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2102考研必备 1991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试题与答案文科.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2102考研必备 1991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试题与答案文科.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2102考研必备 1991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试题与答案文科.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2102考研必备 1991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试题与答案文科.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2102考研必备 1991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试题与答案文科.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2102考研必备 1991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试题与答案文科.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2102考研必备 1991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试题与答案文科.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2102考研必备 1991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试题与答案文科.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2102考研必备 1991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试题与答案文科.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2102考研必备 1991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试题与答案文科.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2102考研必备 1991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试题与答案文科.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2102考研必备 1991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试题与答案文科.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2102考研必备 1991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试题与答案文科.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2102考研必备 1991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试题与答案文科.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2102考研必备 1991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试题与答案文科.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2102考研必备 1991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试题与答案文科.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2102考研必备 1991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试题与答案文科.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2102考研必备 1991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试题与答案文科.docx

《2102考研必备 1991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试题与答案文科.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102考研必备 1991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试题与答案文科.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2102考研必备 1991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试题与答案文科.docx

2102考研必备1991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试题与答案文科

1991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试题(文科)

一、下列各题,各有一个正确答案。

选出正确答案,将字母标号填入题后括号内,错选的不给分。

(每一小题1分,共16分)

1.美国与清政府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

A.《天津条约》B.《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

C.《望厦条约》D.《辛丑条约》

2.中国同盟会成立的革命宗旨是:

A.反对君主立宪派

B.实行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

C.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

D.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3.中国工人运动第一次高潮起点的标志是:

A.安源路矿工人罢工B.京汉铁路工人罢工

C.香港海员罢工D.开滦煤矿工人罢工

4.国民革命时期,国民政府聘请的苏联政治顾问是:

A.加伦B.马林

C.罗易D.鲍罗廷

5.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中国共产党在土地改革中对待富农的政策是:

A.征收富农多余的土地财产B.消灭富农

C.保存富农经济D.限制富农

6.马克思一生最重要的理论发现是:

A.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学说

B.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学说

C.唯物史现和剩余价值学说

D.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和无产阶级领袖的学说

7.先有工程设计图,然后施工建成大厦。

这一事实说明:

A.意识产生物质B.意识转化为物质

C.意识决定物质D.意识创造物质

8.“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

A.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B.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C.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对立D.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

9.“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和“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这两种说法:

A.都是辩证法的观点

B.都是诡辩论的观点

C.前者是辩证法的观点,后者是诡辩论的观点

D.前者是诡辩论的观点,后者是辩证法的观点

10.上层建筑对社会发展作用的性质取决于:

A.国家政权的阶级属性B.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C.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D.社会意识的性质和发展水平

11.资本主义社会最简单、最普通和最基本的关系是:

A.阶级关系B.商品交换关系

C.金钱关系D.竞争关系

12.资本家竞相改进技术的直接动因是:

A.降低劳动力价值B.追逐超额剩余价值

C.获取绝对剩余价值D.获取相对剩余价值

13.以资本积聚的方式扩大个别资本的规模,是通过:

A.许多分散小资本的集合B.大资本对中小资本的吞并

C.个别资本的资本积累D.组织股份公司

l4.资本的周转时间包括:

A.劳动时间和产品售卖时间B.产品的购买时间和生产时间

C.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D.劳动时间和流通时间

15.社会主义社会保持总需求与总供给之间的大体平衡是指:

A.消费资料的总供给与劳动者对消费资料的总需求之间的平衡

B.生产资料的总供给与生产单位对生产资料的总需求之间的平衡

C.社会总产品的价值量和实物量之间的平衡

D。

社会可供购买的商品总量与社会有支付能力购买的商品总量之间的平衡

16.第一次出现无产阶级专政概念的马克思主义著作是:

A.《德意志意识形态》B.《共产党宣言》

C.《1848—1850年法兰西阶级斗争》D.《法兰西内战》

二、下列各题,有一个或一个以上正确答案,选出正确答案,将字母标号填人题后括号内。

错选、多选、漏选的,该题不给分。

(每一小题2分,共24分)

17.1931年九一八事变前夕,日本侵略军在东北蓄意制造的挑衅事件有:

A.中东路事件B.万宝山事件C.中村大尉事件

D.皇姑屯事件E.张北事件

18.抗日战争初期,国共两党分别领导的军队相互配合打击日本侵略军的战役有:

A.平型关战役B.淞沪会战C.徐州会战

D.忻口会战E.武汉会战

19.毛泽东提出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总任务和主要途径的著作有:

A.《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B.《论政策》

C.《新民主主义论》

D.《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

E.《论人民民主专政》

20.“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人人的头脑井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这一观点表明:

A.人脑是意识的源泉B.意识是人脑产生的持殊物质

C.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D.观念的东西同物质的东西是具有一性的

E.反映者和被反映者是完全同一的

21.历史唯物主义认为,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中的作用是,

A.生产力发展的动因B.迫使统治阶级作出某些让步的重要手段

C.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D.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E.社会形态更替的杠杆

22.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是:

A.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和能量变换过程

B.人与人之间相互交换其活动的社会过程

C.人的本质活动

D.人的生命活动的基本形式

E.形成人们全部社会关系的基础

23.马克思关于资本有机构成学说论证了:

A.相对过剩人口的形成B.技术进步条件下生产资料生产的优先增长

C.平均利润率的形成D.利润率的下降趋势

E.商业利润的来源

24.马克思分析社会总资本再生产问题的基本理论前提有:

A.社会总产品的价值由c+v+m构成

B.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是价值补偿和实物替换

C.社会生产分为生产资料和生产消费资料两大部类

D.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

E.商品按价值出售,价格不变

25.社会总产品是指:

A.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者当年新创造的价值

B.当年历生产的物质资料的总和

C.当年所生产的生产

D.生产过程中消耗冰砖一道新产品中的生产资料价值和新创造价值的总和

E.社会总产值中扣除生产中消费掉的生产资料价值后的剩余部分

26.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中,民主党派是:

A.参政党B.执政党C.友党D.反对党E.在野党

27.马克思恩格斯总结1848年欧洲革命的经验、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发展有:

A.农民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天然同盟军

D.打碎旧的国家机器是真正的人民革命的先决条件

C.无产阶级专政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阶级社会的过渡

D.“不断革命”是无产阶级的战斗口号

E.党的建设是无产阶级斗争胜利的首要条件

28.下列国家,1990年与我国建立或恢复外交关系的有:

A.马绍尔群岛B.沙特阿拉伯C.新加坡D.文莱E.印度尼西亚

三、简答题(每一小题4分,共8分)针对题意给予回答,并作简要说明。

29.简述美国出兵海湾地区的战略意图。

30.简述中国共产党十三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决定》的重要意义。

3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

3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3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相对稳定和发展,表明帝国主义固有的矛盾正在消失。

五、论述题,37、38任选一题,请注明题号,要求紧扣题意,论述符合逻辑。

(每一小题10分,共40分]

34.试述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中国共产党反对反共顽固派的革命两面政策及其意义。

35.试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路线的一致性,以及这一原理对正确决策的指导意义。

36.试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兼评“私有化是中国改革的根本出路”的观点。

37.试述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斗争及其在现阶段的特点。

38.试以1871年巴黎公社革命失败的历史教训,说明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必要性。

一、下列各题,各有一个正确答案。

选出正确答案,将字母标号填入题后括号内,错选的不给分。

(每一小题1分,共16分)

1.答案:

C

解析:

本题属中国革命史,考查内容为近代中美关系中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的名称。

考查目标是要求考生准确再认有关社会历史现象。

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方列强纷纷强迫清政府与自己签定不平等条约,以加强对中国的侵赂和掠夺。

美国和中国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1844年7月的《望厦条约》。

《天津条约》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签订的,《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是抗战胜利后美国与国民政府签订的所谓“平等”条约,《辛丑条约》则是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中国后的产物。

由此,本题的正确选项是C项,其他三项均是错误的。

在近代中国,外国列强与腐败的清王朝和后来的国民党反动政府之间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的条约.正是这些条约从一个侧面规定着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因而它们是中国革命史教材的重要内容之一。

对于一些重要条约的签订时间、主要内容及影响和国别等,考生应有准确的把握。

2.答案:

D

解折:

本题属中国革命史。

考查内容为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成立时的革命宗旨。

考查目标是要求考生准确再认某一社会历史现象。

中国同盟会是1905年8月在日本东京成立的,其成立之始便接受孙中山提议,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作为同盟会的革命宗旨。

这在教材中有十分明确表述。

故本题的正确答案为备选项D。

A项“反对君主立宪派”是同盟会成立前后资产阶级革命民主派从事革命活动的主要任务之一,B项实行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是同盟会成立以后才确立的较完备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它是1905年11月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首次概括提出的,以后又得到进一步阐释和说明;C项“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创立合众政府”则是1894年孙中山创建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时提出的革命口号。

此三项均与题意不符。

3.答案:

C

解析:

本题属中国革命史。

考查内容为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所领导和发动的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兴起的标志性罢工事件是什么.考查目标是要求考生准确再认某一社会历史现象。

本题考查内容在教材中均有明确交待。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集中力量领导工人运动,迅速掀起工人运动的第一次高潮。

从时间上看,1922年1月发生的香港海员罢工是中国工人积极第一次直接向帝国主义级行针锋相对的斗争的罢工事件,是工人运动第一次高潮起点的标志。

安源路矿工人罢工发生在1922年9月,开滦煤矿工人罢工发生在1922年10月,京汉铁路工人罢工则是1923年2月发生的.它门都比香港海员罢工要晚,不符合题目中要求的“起点的标志”。

因此,本题正确答案只能是C项。

其实,考生只要基础扎实,对教材内容掌握较好,回答本届是很容易的。

有的考生可能会误选B项。

原因在于没有分清“京汉铁路工人罢工”是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的“顶点”,这与题目中所要求回答的“起点”是不一样的。

4.答案:

D

解析:

本题属中国革命史。

考查内容是国民革命时期,国民政府从苏联聘请的政治顾问是谁。

考查目标是要求考生准确地再认历史人物的身份及其与特定历史现象的关联性。

本题备选项中提到的4个人物,都是来华援助中国革命事业的苏联人,但其来华的时间又各自所担负的职责与任务有所不同,在华期间的活动也不一样。

A项“加伦”是国民革命时期担任北伐军军事顾问的苏联将军;B项“马林”是帮助中国共产党建党和促成孙中山实现伟大转变的共产主义运动专家,又是提出和实施国共两党建立统一战线的共产国际代表,他来华时间最早,但却没有担任国民政府的政治顾问;C项“罗易”是“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参加中共五大的共产国际代表,只有D项”鲍罗廷”是国民政府正式成立时聘请的高级政治顾问。

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D项。

在国民革命期间,包括国民革命前几年,苏联党和政府及共产国际先后派出大量人员来华援助中国革命,对于其中一些主要人物的活动,考生应该了解。

类似本题的题目,都属于常识类试题,只要在复习时稍加注意,是不难正确作答的。

5.答案:

C

解析:

本题属于中国革命史,考查内容为党在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中针对富农所采取的政策的内容。

考查目标是要求考生准确地再认党在特定历史时期完成持定历史任务时所采取的有针对性的政策是什么。

本题也是一道常识题。

土地问题是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能否采取正确的政策解决土地问题,关系到革命事业的兴衰成败。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党曾经制定和实行过不同的土地政策,在这些政策中,针对富农这一特殊群体、又规定了相应的政策。

A项“征收富农多余的土地财产”,是1929年制定的《土地问题决议案》中规定的对待富农的政策;B项“消灭富农”是犯有王明“左”倾错误的领导人进入中央革命根据地后提出的口号;D项“限制富农”是党在领导土地革命斗争的实践中所形成的土地革命路线中规定的。

唯有C项“保存富农经济”,是建国后党在土地改革中对待富农的政策。

1950年,党制定了在新解放区开展土地改革运动的总路线和总政策,其中规定“中立富农”,也就是在经济上保存富农经济。

这样做,符合当时的具体历史条件,有利于土改工作的顺利进行和发展农业生产力。

由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项。

6.答案:

C

解析:

这道试题属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总论部分,考查的知识点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容、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

考查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A、B、D都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内容,即马克思重要的理论发现。

具有干扰性。

但是,它们都不是马克思一生最重要的理沦发现。

考生必须好好审题,认真思考,才能选出C项这唯一正确的答案。

该题并不是简单的记忆性的常识题,而是基于马克思主义是严整的科学,它的三个部分是有机联系的整体,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起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中介,科学社会主又是终结。

由于马克思一生最重要的理论发现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才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为科学,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

A、B、D三项都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内容。

和C项不是同一层次的问题。

该题是要求理论深度和逻辑功底的试题。

7.答案:

B

解析:

这道试题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论部分意识的能动作用问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以及意识的能动性。

该题从先有工程设计图,然后施工建成大厦的普遍事实出发提出四个选项,只要不是从表面现象看问题,不是简单的逻辑推理,A、C两项干扰性不大,易于排除、B、D易于模糊,不好区别。

只有认真思考,好好审题,就会发现D项也是错误的。

A、C、D三项都违背了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的原理。

只有C项才是正确的答案。

工程设计图体现了意识活动的目的性和计划性,通过施工实践把意识活动的目的性和计划性转化为现实。

转化的关键是实践环节。

重要的是把握转化不同于产生、决定、创造。

意识的能动作用要服从于物质的决定作用。

8.答案:

D

解析:

这道试题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部分,考查的知识点是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即认识论中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

本题所列四个选项属于不同层次的问题,A项是两种宇宙观和发展观的对立;B项是认识论中唯物主义的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反映论、它认为世界是可以认识的,是可知论者,哲学史上有些哲学家,怀疑甚至否认人们认识世界的能力,就是不可知论者。

C项是割裂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辩证关系所导致的片面性错误,哲学史上经验和唯理论就是这种片面性的两种典型表现。

D项是认识中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由于对世界本原的不同回答,必然得出两种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

“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

前者是唯物主义后者是唯心主义。

所以,只有D项是正确的。

9.答案:

C

解析:

这道试题届于唯物的辩证法部分,考查的知识点是辩证法和诡辩论的区别。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的著名论断,是古希腊哲学家、辩证法的奠基人赫拉克利特提出的关于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的辩证规律的表述,当然是辩证法的观点,“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是反对辩证法观点的诡辩论观点。

辩证法与诡辩论的区别在于能否正确对待相对与绝对的辩证关系。

列宁说:

“在(客观)辩证法中,相对和绝对的差别也是相对的。

对于客观辩证法来说,相对中有绝对。

对于主观主义和诡辩论来说,相对只是相对,因而排斥绝对。

”所以,只有C项是正确的,A、B、D三项都是错误的。

10.答案:

C

解析:

这道试题屑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原理部分,考查的知识点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辩证关系中上层建筑反作用的特殊性问题。

A项和D项都是上层建筑的构成部分.整体上层建筑对社会发展作用的性质不能取决于它的部分,A项和D项就比较易于排除。

上层建筑反作用不同于生产关系的反作用,不能直接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要通过经济基础这个中介环节来实现。

B项也要排除。

上层建筑反作用的性质,以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为转移,当它服务的经济基础(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时,它就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促进作用,反之,当它服务的经济基础(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时,它就会对社会发展起消极的阻碍作用,所以,只有C项才是正确答案。

11.答案:

B

解析:

这是根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1991年考的是“旧四门”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下面有关商品的内容命的题。

测试考生对资本主义社会员简单、最普遍和最基本的关系的认知。

马克思分析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从商品开始的。

因为商品生产是资本主义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形式。

商品和商品交换是资本主义社会员常见、最普遍的现象,是资本主义经济最单纯、最基本的因素,是它的经济细胞。

只有从商品着手展开分析,才能揭示资本主义经济的实质及其运动规律。

所以,正确选项是B。

选项C和D,寓于商品交换关系中,所以不是最符合题意要求的。

此外,不能把资本主义仕会的社会关系,都简单地归结为阶级关系,所以选项A也不符合题意要求。

12.答案:

B

解析:

这是根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超额剩余价值”知识点命的题,测试考生对超额剩余价值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资本主义企业采用先进技术,首先提高劳动生产率,使之高于部门平均劳动生产率。

这样,它的商品的个别价值就会低于社会价值,而按社会价值出售,就可以多用一部分剩余价值即超额剩余价值。

可见,资本家竞相改进技术的直接动因是追逐超级剩余价值,选项B正确。

但所有企业都改进技术,新技术普及,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劳动力价值下降,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剩余劳动时间相应延长,由此产生的剩余价值是相对剩余价值。

绝对剩余价值,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绝对延长工作日、从而绝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的剩余价值。

所以选项A、C、D均不符合题意要求。

13.答案:

C

解析:

这是根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内容命的题,测试考生对资本积累概念的准确确认。

个别资本的增大是通过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两种形式实现的。

资本积聚是直接通过资本积累即剩余价值资本化使个别资本增大。

资本集中则是通过把若干分散的小资本集合成为一个大资本而使个别资本增大。

贷本集中本身又两种形式,一是通过兼并,二是通过联合如组建股份公司。

可见,正确选项是C.

选项A、B、D均属于资本集中范围,不符合题意要求。

14.答案:

C

解析:

这是根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资本的周转时间”知识点命的一道知识判断型的试题,测试考生资本周转时间的准确认识。

资本周转时间指产业资本从一定形式开始,经过资本的循环运动,实现了价值增值,又回到原来出发点的形式为止所经历的时间,它是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的总和。

生产时间是资本处在生产领域的时间。

它包括劳动时间、生产资料的储备时间、自然力对劳动对象独立发挥作用的时间、停工时间等。

流通时间指资本处在流通领域的时间,它包括生产要素的购买时间和产品的售卖时间。

所以,正确选项是C。

选项A、B、D只是周转时间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所以不正确。

15.答案:

D

解析:

这是根据1991年考试大纲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部分“保持社会总需求和社会总供给的基本平衡”知识点命的一道知识判断型试题,测试考生对社会总需求与社会总供给大体乎街内涵的准确认知。

社会总供给,从实物形式上看,是指社会上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提供的进入市场可供购买的商品和劳务的总量。

社会总需求,从实物形式上看,是指社会上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有货币支付能力的社会所要购买的商品和劳务总量。

宏观经济调控目标所要实现的是两者之间的总量平衡和结构平衡。

所以,正确选项是D。

选项A和B,只是部分产品(消费资料或生产资料)的供求平衡,选项C不是供求之间的平衡,均不符合题意要求。

这道题是文科(第15题)和理科(第15题)的通用考题,用以测试文、理科考生水平的差异。

16.答案:

C

解析:

这是一道科学社会主义的试题,测试考生对无产阶级专政在马克思主义思想史上的地位的认识。

关于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建立无产阶级政治统治,是实行社会主义前提的思想,早在《共产党宣言》中就已经有了很明确的阐明。

但是《宣言》中还没有明确提出无产阶级专政的概念。

1848年革命的风暴席卷整个欧洲。

法国革命走在整个欧洲的前列。

法国的工人阶级在法国二月革命和六月起义中,刻下了自己的烙印。

马克思恩格斯总结了法国革命特别是法国工人在六月起义中的经验教训,得出一条真理,这就是无产阶级要获得革命斗争的胜利,就必须以革命的暴力粉碎反革命的暴力,就必须“由一个大胆的革命战斗口号取而代之,这个口号就是:

“推翻资产阶级!

工人阶级专政!

”这是马克思第一次使用无产阶级专政的概念,它载之于1851年发表的马克思本人的著作《法兰西阶级斗争》一书。

因此,C项是正确项。

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中已经有无产阶级政权思想的表述,但没有形成精确的概念。

1871年写作的《法兰西内战》一书,无产阶级专政思想已是相当成熟,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故A、B、D都是干扰项。

考生多误以为B是正确项,把《共产党宣言》当作最早出现无产阶级专政概念的马克思主义著作,这是误解。

二、下列各题,有一个或一个以上正确答案,选出正确答案,将字母标号填人题后括号内。

错选、多选、漏选的,该题不给分。

(每一小题2分,共24分)

17.答案:

B、C

解析:

本题属中国革命事。

考查内容是九一八事变前夕日本为寻找侵华战争的借口而蓄意制造的挑衅事件。

考查目标是要求考生准确的再认某些社会历史现象。

日本帝国主义为发动侵华战争制造了一系列借口,1931年九一八事变前夕制造的挑衅事件有万宝山事件和中村大尉事件,目的是为其增兵东北、独占满蒙作铺垫。

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应是B项和C项。

A项“中东路事件”不是日军侵华制造的事件,而是南京政府于1929年为反对苏联而指使东北地方当局挑起的。

D项“皇姑屯事件”和E项“张北事件”尽管都是日军制造的,但前者发生于1928年,目的是为了杀害张作霖;后者发生于1935年,属华北事变的一部分,目的是为控制华北地区寻找借口。

所以,这三个选择项都不符合题意要求。

18.答案:

A、C、D

解析:

本题属中国革命史。

考查内容为抗日战争初期国共两党领导的军队相互配合打击日军的战役。

考查目标是要求考生准确地再认某些特定的历史事件。

本题中的5个备选项都是抗战初级中国军队抗击日军的战役,但题目中要求回答的是“国共两党分别领导的军队相互配合”进行的战役。

因此,考生必须根据这一限定条件选择正确答案。

抗战初期,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和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相互配合,协同作战,共同抗击日军,主要战役有平型关战役、徐州会战和忻口战役。

淞沪会战和武汉会战则是国民党军队在其统治区城内单独进行的对日战役。

这些内容,在教材中均有明确交待。

由此,本题的正确选项有A、C、D三项。

19.答案:

D

解析:

本题属中国革命史。

考查内容为毛泽东在他的什么著作中提出了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的总任务和主要途径。

考查目标是要求考生准确地再认党在历史上的某些政策,并正确理解和把握毛泽东的重要著作的基本内容。

毛泽东思想是指引中国革命不断走向胜利的光辉思想,这些思想体现在他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所写的重要著作中。

对于这些著作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教材中均作了较详尽和明确的阐述,贯穿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