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梳理教材要点精选经典试题反馈中考.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512232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228 大小:177.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历史梳理教材要点精选经典试题反馈中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8页
初中历史梳理教材要点精选经典试题反馈中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8页
初中历史梳理教材要点精选经典试题反馈中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8页
初中历史梳理教材要点精选经典试题反馈中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8页
初中历史梳理教材要点精选经典试题反馈中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8页
初中历史梳理教材要点精选经典试题反馈中考.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8页
初中历史梳理教材要点精选经典试题反馈中考.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8页
初中历史梳理教材要点精选经典试题反馈中考.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8页
初中历史梳理教材要点精选经典试题反馈中考.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8页
初中历史梳理教材要点精选经典试题反馈中考.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8页
初中历史梳理教材要点精选经典试题反馈中考.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8页
初中历史梳理教材要点精选经典试题反馈中考.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8页
初中历史梳理教材要点精选经典试题反馈中考.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8页
初中历史梳理教材要点精选经典试题反馈中考.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8页
初中历史梳理教材要点精选经典试题反馈中考.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8页
初中历史梳理教材要点精选经典试题反馈中考.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8页
初中历史梳理教材要点精选经典试题反馈中考.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8页
初中历史梳理教材要点精选经典试题反馈中考.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8页
初中历史梳理教材要点精选经典试题反馈中考.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8页
初中历史梳理教材要点精选经典试题反馈中考.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历史梳理教材要点精选经典试题反馈中考.docx

《初中历史梳理教材要点精选经典试题反馈中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历史梳理教材要点精选经典试题反馈中考.docx(2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初中历史梳理教材要点精选经典试题反馈中考.docx

初中历史梳理教材要点精选经典试题反馈中考

初中历史梳理教材要点精选经典试题反馈中考信息

中国近现代史

第一单元

中国开始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

【知识梳理】

第5课鸦片的输入和禁烟运动

一、英国向中国输出鸦片

1、英国为什么要向中国输入鸦片

19世纪上半期,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向中国推销工业品、掠夺工业原料,但当时中国自然经济根深蒂固,在正当的中英贸易中,中国是出超的;为了扭转这一不利局面,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

根本目的:

为了打开中国市场

直接目的:

为了扭转贸易逆差

2、鸦片走私的危害

白银外流,威胁财政;贵族官僚,更加腐败;士兵吸食,军队削弱。

二、林则徐禁烟

1、林则徐禁烟措施

暗访密查,缉拿烟贩;命令外商,交出鸦片;整顿海防,训练水师;

收集资料,了解外国;斥责义律,封锁商馆;收缴鸦片,虎门销烟。

2、虎门销烟的历史意义

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对外国侵略的坚强意志。

3、对林则徐的评价

(1)为官清廉;

(2)心系国计民生,主张严禁鸦片;(3)采取了严厉的禁烟措施,表现了坚定的禁烟决心,抵抗了外来侵略,维护了民族尊严,是近代中国的民族英雄;(4)他从多方了解外国,成为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重要概念]

1、闭关政策

闭关政策是指清政府严格限制对外交往和对外贸易。

从根本上说是由于自然经济的封闭性和落后性导致的;同时也是因为清政府害怕沿海人民同外国商人接触危及其统治;也有其他具体的历史原因。

闭关锁国的主要影响是导致中国的日益落后。

2、出超和入超

两国贸易,如果一个国家出口额超过进口额,称为"出超",那么该国的外汇储备(或白银黄金)就会增加,对本国发展有利,故也称之"顺差";反之为"入超"和"逆差"。

3、封建自然经济

  指产品主要不是为了交换,而是为了满足生产者或经营单位本身需要而生产的经济形态。

自然经济是在生产力落后条件下存在的一种经济形态,鸦片战争前夕,它在中国仍占统治地位,主要形式是"男耕女织",即以家庭为单位的农业和家庭手工纺织业的牢固结合。

自然经济抑制社会分工,对于新的生产方式具有较大的排斥力,与外界没有或基本没有经济联系,生产和生活是孤立的、封闭的,反映在思想意识上,自然经济崇尚闭关自守,在技术上因循守旧,墨守成规,排斥科学技术和竞争。

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利用侵略特权,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使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逐步解体,这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义经济的产生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第6课中英鸦片战争

一、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原因

根本原因:

英国需要开辟海外市场,以推销商品,掠夺原料。

直接原因:

中国的禁烟运动(导火线、借口)

二、开始和结束的标志:

开始的标志:

1840年6月,英国舰队封锁珠江口

结束的标志:

1842年8月,中英《南京条约》的签订

三、经过〔分前后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

(1840、6~1841、1)

封锁珠江口――攻陷定海――到达天津大沽口――《穿鼻草约》签订英军占香港岛

第二阶段:

(1841、1~1842、8)

广州――厦门――定海――吴淞――镇江江面(中英议和,《南京条约》签订)

四、中国人民的抵抗

(一)爱国官兵

关天培(虎门);葛云飞(定海);陈化成(吴淞)

(二)人民群众

三元里人民自发抗击英军,取得牛栏冈大捷

五、不平等条约的签订

(一)中英《南京条约》――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内容:

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通商口岸;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二)《南京条约》附件

内容:

英国享有

(1)"领事裁判权";

(2)片面"最惠国待遇";(3)在通商口岸租地建房的权利。

(三)美、法追随英国侵略中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

六、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直接影响:

政治:

领土、领海、司法、关税贸易等主权遭到破坏

1.社会性质的变化

经济:

自然经济逐渐瓦解,中国被逐渐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

―――中国开始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地主阶级~农民阶级

2.社会矛盾的变化

外国资本主义~中华民族(最主要矛盾)

封建主义~人民大众

反对本国封建统治

3.革命任务的变化进入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反对本国封建统治

间接影响:

  

(1)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势力入侵。

  

(2)太平天国运动兴起。

鸦片战争后,清朝统治更加腐败,阶级矛盾激化;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新的灾难;西方基督教宣传的"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对处于水深火热的中国劳苦大众有很大的号召力。

这些正是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主要原因。

  (3)新思想萌发。

鸦片战争惊醒了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一些爱国知识分子,他们开始探索新知,寻求强国御侮之道,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

七、鸦片战争清政府失败的原因

主观原因是清王朝的腐朽落后:

处在封建社会末期的清王朝,自然经济造成了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军事技术和装备落后,综合国力衰弱,清政府政治腐败。

长期闭关锁国,不了解西方世界,对于战争的发生没有丝毫的精神及物质准备。

掌握战争领导权的清朝统治集团战和不定,军事指挥失当。

  客观原因是英国综合国力强大:

英国处在资本主义上升时期,到19

世纪上半期完成了工业革命,成为了资本主义头号强国。

科学技术领先,武器装备精良,海军实力强大,战争准备充分。

  中国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

腐朽没落的封建主义不能对抗新兴的资本主义。

[重要概念]

1、片面最惠国待遇

最惠国待遇是指一国的通商、航海、税收或公民法律地位方面给予另一国享受现时或将来所给予任何第三国同样的一切优惠、特权或豁免等待遇。

最惠国待遇一般是相互的,缔约双方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相互享受最惠国待遇。

但在中国与外国签订的条约中,往往只片面规定该缔约外国得享受最惠国的待遇,而中国则无对等的权利,因而是片面的。

英国通过《南京条约》的附件取得片面最惠国待遇,它与中国的贸易等待遇不能低于任任何第三国。

因此,只要其它国家在中国取得特权,它就同时自动拥有这些特权,后来列强对中国都有了片面最惠国待遇,一国侵略中国,其他列强都是受益者,可以坐享其成。

这样,列强互相勾结,共同侵略中国。

2、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半殖民地"是丧失了部分而非全部主权,即形式上有自己政府的独立国家,而实际上政治、经济等社会各方面都受到殖民者的控制;"半封建"既保存了封建主义,又发展了资本主义,即形式上仍是封建统治和自然经济占主导,实际上社会已逐渐现代化,资本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因素开始发展壮大。

3、协定关税

海关对进出口和过境的商品征收关税。

从征收目的来看,有财政关税和保护关税,前者使关税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后者起到保护民族经济的作用,例如为保护国内汽车产业,对进口汽车曾经征收高达200%的关税。

《南京条约》规定中国的关税要同英国商定,商定的结果是中国关税全世界最低,这有利于英国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并打击了中国民族工业。

4、领事裁判权

是指资本主义国家侨民,不受居留国法律管辖的特权。

例如,英国人在中国犯罪,由英国在华的领事来裁判,不受中国法律的制裁。

1843年的《五口通商章程》开了侵略者在中国享有领事裁判权的恶例,严重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

5、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

列强对华经济侵略在甲午战争之前以商品输出为主,资本输出为辅;之后以资本输出为主,商品输出为辅。

两者的差别在哪里呢?

前者列强利用他们的特权,直接向中国倾销商品;后者的形式主要有四种:

争做中国债主、争夺路矿权和办厂。

列强对华资本输出资本,在经济上获得更多的侵略权益,例如,在华投资办厂,利用中国的廉价的劳动力的资源,以及特权,生产产品,直接在中国市场销售,比起以往的商品输出利润大得多。

而且,不仅在经济方面,政治等方面列强控制中国海关。

因此列强对华的资本输出比商品输出,前者危害更大。

6、帝国主义

资本主义经济第一阶段的特征是自由竞争,经过自由竞争,优胜劣汰,大鱼吃小鱼,产生了垄断资产阶级,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称作帝国主义。

他们控制国家的经济命脉,足以影响国家对外政策,甚至直接掌握国家政权,资本主义的扩张性使他们并不满足现状,而是促使国家采取积极扩张的对外政策。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因此,这个时期的资本主义列强特别富有扩张性,19世纪末在中国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7、民主革命与民族革命

民主革命全称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从字面上来看就是用资产阶级的民主来反对封建专制,推翻封建国家。

民族革命也叫民族解放,就是指反对外族侵略,争取民族独立。

8、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新旧民主主义革命

名称性质任务领导阶级主力结果前途指导思想

旧民主主义革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反帝反封建资产阶级人民群众资产阶级共和国资本主义三民主义

新民主主义革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反帝反封建无产阶级人民群众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

9、新旧民主革命的比较

  革命性质的确定主要决定于革命的领导者及其纲领、对象、结果等因素的综合。

  1.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相同点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分析:

①是社会性质相同,即都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是革命任务相同,即反帝反封建。

③是性质相同即都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范畴。

  2.其不同点可从以下五个方面来分析:

①是领导阶级不同。

旧民主主义革命基本上是民族资产阶级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是无产阶级。

②是指导思想不同。

旧民主主义革命以从君主立宪制到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作为政治目标,主张走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新民主主义革命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作为思想武器,以创建人民民主共和国为政治目标。

③是革命发展与群众发动的深度、广度不同。

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纲领不彻底,群众发动不充分,土地问题不能彻底解决;新民主主义革命提出了彻底的革命纲领,广泛发动群众,解决了民主革命的中心问题,即土地问题。

④是结果与前途不同。

旧民主主义革命有胜利的一面,但最后果实被窃取,革命任务没完成,社会性质没改变,在这一意义上讲是最终遭到了失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成为社会主义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结果。

⑤是所属的世界革命范畴不同。

旧民主主义革命属于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新民主主义革命发生十月革命之后,属于无产阶级世界革命的一部分。

第7课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

一、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背景和原因

1、腐朽的封建统治和残酷的封建剥削(军费、赔款、贪官污吏)使阶级矛盾激化;

2、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给中国人民带来新的灾难(双重压迫)使民族矛盾激化;

3、1845――1850年两广地区自然灾害严重;

4、西方宗教思想的影响(基督教宣扬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

二、洪秀全和冯云山早期的革命活动

1、1843年,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

2、冯云山紫荆山区传教,形成了太平天国领导核心。

三、从金田起义到定都天京

金田起义(1851、1、11)――永安建制(初步建立政权)――攻克武昌――定都天京(1853)

四、定都天京后的政治、军事活动

1、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1)内容:

土地制度――以户为单位,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

产品分配――每户留足口粮,其余收归圣库(国库)。

(2)目的:

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3)评价:

积极进步性――是太平天国的重要纲领;突出反映了广大农民迫切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说明历史上的农民运动发展到最高水平。

局限性――――从客观上讲,没有一个安定的环境保证实施分田方案;从主观上讲,平均分配土地与生产、生活资料统归圣库的规定是绝对的平均主义,它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因而这种平均主义也成为了一种空想,根本无法实现。

2、推行社会改革(采取进步的妇女政策)

3、北伐和西征(1853-1855)

北伐

目的――推翻清朝的统治

领导――林凤祥、李开芳

失败原因:

A、孤军深入B、天气恶劣C、敌人强大

西征

目的――巩固天京政权

领导――石达开

主要战绩:

1855年取得湖口大捷,太平天国进入军事上的全盛时期

第8课太平天国后期的斗争

一、太平天国领导集团的内部斗争

1、表现:

①主要领导人进取心减退,生活腐化,脱离群众

②主要领导人争权夺势,发生内讧,天京变乱(杨秀清被杀,石达开出走)太平天国由盛转衰。

2、影响:

①削弱了自己的力量,天京变乱,标志着太平天国由盛转衰

②出现了"国中无人""朝中无将"的危险局面

二、太平军抗击中外反动军队的斗争

(一)巩固政权

1、洪仁玕辅政,洪仁玕写成《资政新篇》一书

2、提拔陈玉成和李秀成等青年将领

(二)抗击中外反动军队

用以剿灭太平军的中外反动武装:

曾国藩的湘军、李鸿章的淮军、美国人华尔的洋枪队

1、1860年,李秀成在青浦大破"洋枪队",取得青浦大捷

2、1860-1861年陈玉成组织进行安庆保卫战,结果被俘牺牲

3、1862年,李秀成组织上海战役,在浙江打死洋枪队头目华尔

4、1862-1864年,进行天京保卫战,结果城破失败

三、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意义

1、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运动(性质)

2、坚持斗争14年,势力发展到18省,建立了政权,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沉重打击了中外反运动势力,是几千年来中国农民运动的最高峰(功绩和地位)

3、它的光辉业绩,永远激励着中国人民继续奋斗(深远的历史影响)

四、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和经验教训

失败原因:

①农民阶级是小生产者,具有阶级局限性决定了它失败的命运。

②领导集团内的分裂,削弱了自己的力量。

军事战略上的失误。

③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经验教训:

①没有正确的政党进行领导;②没有科学的理论作指导。

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殊历史条件下发生的,提出了反封建的革命纲领,达到了农民运动的最高水平,但其性质仍属旧式的农民战争,无法超越其阶级局限性。

太平军的北伐、西征、东征体现了农民阶级反抗封建社会末期的清政府腐败统治的革命气概

第9课第二次鸦片战争

一、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1.目的:

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2.根本原因:

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同西方资本主义发展要求在中国开辟市场的矛盾。

(英法美等国不满足既得利益,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直接原因:

与清政府的修约交涉失败

3.借口:

英"亚罗"号事件法"马神甫"事件

4、战争爆发和经过

第一阶段1856年炮击广州,二鸦片战开始

1857年攻占广州

1858年英法联军攻占天津,《天津条约》签订

第二阶段1859年大沽口之战,中国胜利

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火烧圆明园《北京条约》签订

二、《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

1、《天津条约》主要内容:

①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便利干涉中国内政)

(俄美英法)②十口通商。

(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侵略由沿海深入内地)

③外国商船和军舰可以在长江口岸自由航行(深入内河)

④外国人可以到中国内地游历、经商、传教

⑤英法得到了巨额赔款

2、《北京条约》主要内容:

①《天津条约》继续有效

②增开天津为商埠

③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

④增加大量赔款

三、俄国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

1、时间:

19世纪50年代末至80年代。

2、共侵占中国北方领土150万平方公里。

四、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

1、政治上:

中国丧失了大片领土和主权,战后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

2、经济上:

外国侵略势力开始从沿海扩张到内地,使中国难以抵挡资本主义经济势力的冲击。

3、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了。

[重要认识]

1、如何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

比较两次鸦片战争所签订的不平等条约,说明第二次鸦片战争进一步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进程的主要理由。

理解:

①从背景及西方列强的目的来看,两次鸦片战争都是为了打开中国市场。

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打开了中国大门,但由于中国自然经济的顽强抵制,西方列强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于是要求修改鸦片战争后强迫清政府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以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当"修约"要求遭到拒绝后,即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从这个意义上说,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是为了扩大第一次鸦片战争的成果。

所以说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

②从两次鸦片战争的手段看,列强都是凭借其坚船利炮进行武力征服,同样发动了两次进攻,战争过程也有相似之处。

③从战争结果看,清政府都被打败,被迫签订赔款、割地、开商埠的不平等条约,使中国丧失了种种主权,这种结果很清楚地表明了是一种继续。

④从侵略战争的发动者来看,第二次虽然多了一个法国,又有美俄出面调停,但实际上是以英国为主,这也说明了继续的特点。

⑤从战争的影响来看,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理解:

①《天津条约》增开的10个商埠沿中国海岸南北展开,又沿长江向内地延伸,比《南京条约》限于东南沿海的五口通商是个明显的大突破,《北京条约》则把商埠开到了清朝统治的心脏地区。

《天津条约》允许外国人到中国内地游历,经商、传教。

这些都使外国侵略势力扩张到沿海各省,并伸向内地,方便了他们倾销商品,掠夺廉价的劳动力和原料,使中国难以抵挡资本主义经济侵略的冲击。

②《天津条约》准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有利于西方列强控制清政府。

英国通过《北京条约》割占了九龙司地方一区,俄国通过《瑷珲条约》和《北京条约》割占了中国东北10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中国的领土主权遭到了更加严重的损害。

所以说,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进一步加深了。

2、为什么说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扩大

从战争的过程看:

①侵略国家与签订条约国家增多。

②侵略时间延长及范围扩大。

鸦片战争历时两年,主要在长江以南沿海地区;第二次鸦片战争持续四年之久,从沿海地区一直深入到北京。

从危害和影响来看:

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小资料】

历史上圆明园由圆明、长春、绮春三园组成,占地5200余亩(350公顷),有著名景群上百处。

自清代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起,原是康熙皇帝赐给皇四子胤祯(雍正)的"赐园"。

1722年雍正即位后,依照紫禁城的格局,大规模建设。

到乾隆年间,清朝国力鼎盛,是圆明园建设的高潮,以倾国之力,空前的规模扩建圆明园,以后又经嘉庆、道光、咸丰年间的续建,5个皇帝前后经过151年将其建成。

役使无数能工巧匠,费银亿万建造经营而成。

圆明园曾以其宏大的地域规模、杰出的造园艺术,精美的建筑和丰富的文化收藏闻名于世。

其盛名传至欧洲,被誉为"万园之园"、"世界园林的典范"。

第10课清政府政局的变动和洋务运动

一、清朝政局的变动:

(原因:

太平天国和第二次鸦片战争使清政府处于内忧外患的境况,清政府调整策略,中外反动势力勾结起来,清政府政局出现了变化)

1、总理衙门的建立

总理衙门是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简称。

(1)原因:

A、

清政府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以后,逐渐认识到:

对其统治直接勾成危胁的主要并非来自外国侵略者,而是来自本国的农民起义。

于是对外国侵略者的态度变敌视、疑忌为讨好、依赖。

B、

鸦片战争前,清朝的对外事务是由沿海地区的地方官办理的。

对此外国人极为不满,多次要求清政府设立中央一级的对外办事机构,由政府要员和他们直接交涉。

为了适应这种需要,1861年设立了总理衙门,由受外国人赏识的奕任办事大臣,主持各项事务。

(2)职权:

总理衙门的地位高于六部,权力很大(外交、通商、海关等后来扩展到经管修路、开矿、制造机械等事务)是一个专门办理同外国交涉的机构。

(3)作用:

A、有利于资本主义国家控制清政府的外交和内政。

它的设立标志着清中央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了。

B、客观上也起到了增强清同外国联系的作用。

2、西太后发动宫廷政变:

1861年

(1)背景及经过:

A、政变时间:

1861年正值清政权交替之际,而新帝同治年幼

B、政变目的:

为垂帘听政掌握政权

C、斗争双方:

八大臣与西太后

(2)影响:

A、排除了八大臣的势力,并垂帘听政,开始了她对中国长达近半个世纪的统治。

B、改组了军机处,任命奕为议政王,使受外国人赏识的奕等人的地位得到巩固。

3、汉族官僚势力的扩大

(1)原因:

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需要

(2)主要人物:

曾国藩

4、顽固派和洋务派

顽固派和洋务派的异同表

派别相同点区别代表

顽固派都是地主阶级中的一员,属统治阶级;本质上都要维护封建统治。

对待外国事物的态度上自认为"天朝大国",仇视一切外洋事物西太后为首

洋务派主张向西方学习,利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创办近代工矿企业。

中央:

奕忻地方:

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西太后虽然作为顽固派的总代表,但在困境下要维持清的统治地位,不得不靠当时拥有实力,又受洋人赏识的洋务派。

更何况洋务派与顽固派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要维护封建统治,因此西太后采取了暂时支持洋务派的策略。

在此形势下,洋务派得以掀起洋务运动。

二、洋务运动:

(时间:

19世纪60----90年代)

1、含义:

A、"洋务"指一切涉外事务。

B、"洋务运动"指洋务派为了镇压人民,维护封建统治,采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创办近代工业的运动。

C、根本目的:

维护清政府的统治

D、性质:

洋务运动是一次地主阶级的自救活动

E、口号:

"师夷长技以自强""自强、求富"。

2、内容:

A、前期--以"自强"为旗号,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

洋务派创办的近代军事工业情况表

企业名称创办时间地址创办人特点

安庆军械所1861安庆曾国藩近代最早的兵工厂

江南制造总局1865上海曾国藩、李鸿章规模最大

福州船政局1866福州马尾左宗棠设备最齐全

天津机器局1867天津崇厚北方最大的军事工业

B、后期--以"求富"为旗号,开办了一批民用工业:

洋务派开办的民用工业情况表

企业名称创办时间地址创办人特点

轮船招商局1872上海李鸿章

开平煤矿1877唐山李鸿章

湖北织造局1888广东---武昌张之洞

汉阳铁厂1890湖北汉阳张之洞最大的钢铁厂

C、还兴办了新式学校,设立翻译馆,派留学生出国深造。

D、(70年代中期----80年代中期)筹建了南洋、北洋、福建三支海军。

建立海军衙门

3、作用和评价

(1)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原因:

洋务运动的目的虽然是"师夷长技以自强",但运动中主要靠封建官僚地主来搞近代工业。

这些官僚养肥了自己,但从西方得到的只是一些过时的机器,技术落后。

不能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

(2)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洋务派本身也是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一员,主观上并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