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版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填空.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3514418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58.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版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填空.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最新版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填空.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最新版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填空.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最新版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填空.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最新版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填空.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版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填空.doc

《最新版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填空.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版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填空.doc(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最新版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填空.doc

七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

第五章 相交线与平行线

一、知识网络结构

二、知识要点

1、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种:

和,是相交的一种特殊情况。

图1

1

3

4

2

2、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

如果两条直线只有公共点,称这两条直线相交;

如果两条直线公共点,称这两条直线平行。

3、两条直线相交所构成的四个角中,有且有的两个角是邻补角。

邻补角的性质:

如图1所示,与互为邻补角,与互为邻补角。

+=180°;+=180°;+=180°;+=180°。

4、两条直线相交所构成的四个角中,一个角的两边分别是另一个角的两边的,这样的两个角互为。

对顶角的性质:

对顶角。

如图1所示,与互为对顶角。

=;

=。

5、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角中,如果有一个是时,称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其中一条叫做另一条的垂线。

如图2所示,当=90°时,⊥。

图2

1

3

4

2

a

b

垂线的性质:

性质1:

同一平面内,过一点有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性质2:

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最短。

性质3:

如图2所示,当a⊥b时,====90°。

点到直线的距离:

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叫点到直线的距离。

图3

a

5

7

8

6

1

3

4

2

b

c

6、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基本特征: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

①在两条直线(被截线)的,

都在第三条直线(截线)的,这样的两个角叫同位角。

图3中,共有对同位角:

与是同位角;

与是同位角;与是同位角;与是同位角。

②在两条直线(被截线),并且在第三条直线(截线)的,这样的两个角叫内错角。

图3中,共有对内错角:

与是内错角;与是内错角。

③在两条直线(被截线)的,都在第三条直线(截线)的,这样的两个角叫同旁内角。

图3中,共有对同旁内角:

与是同旁内角;与是同旁内角。

7、平行公理:

经过直线外一点有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图4

a

5

7

8

6

1

3

4

2

b

c

平行公理的推论:

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

平行线的性质:

性质1: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

如图4所示,如果a∥b,

则=;=;=;=。

性质2: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

如图4所示,如果a∥b,则=;=。

性质3:

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

如图4所示,如果a∥b,则+=180°;

+=180°。

性质4:

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

如果a∥b,a∥c,则   ∥   。

图5

a

5

7

8

6

1

3

4

2

b

c

8、平行线的判定:

判定1:

同位角,两直线平行。

如图5所示,如果= 

或= 或= 或=,则a∥b。

判定2:

内错角,两直线平行。

如图5所示,如果= 或=,则a∥b。

判定3:

同旁内角,两直线平行。

如图5所示,如果+=180°;

+=180°,则a∥b。

判定4:

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

如果a∥b,a∥c,则   ∥   。

第六章 实数

【知识点一】实数的分类

 1、按定义分类:

   2.按性质符号分类:

注:

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知识点二】实数的相关概念

1.相反数2.绝对值 3.倒数

4.平方根

(1)如果一个数的平方等于a,这个数就叫做a的.一个正数有个平方根,它们互为;0有一个平方根,它是;负数平方根.a(a≥0)的平方根记作.

(2)一个正数a的正的平方根,叫做a的.a(a≥0)的算术平方根记作.

5.立方根

  如果=a,那么x叫做a的.一个正数有立方根;一个负数有立方根;0的立方根是.

第八章 二元一次方程组

一、知识网络结构

二、知识要点

1、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使方程左右两边的值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方程的解。

2、方程含有个未知数,并且含有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这样的方程叫二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的一般形式为(为常数,并且)。

使二元一次方程的左右两边的值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二元一次方程的,一个二元一次方程一般有组解。

3、方程组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含有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1,这样的方程组叫二元一次方程组。

使二元一次方程组每个方程的左右两边的值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组一般有一个解。

4、用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一般步骤:

观察方程组中,是否有用含一个未知数的式子表示另一个未知数,如果有,则将它直接代入另一个方程中;如果没有,则将其中一个方程变形,用含一个未知数的式子表示另一个未知数;再将表示出的未知数代入另一个方程中,从而消去一个未知数,求出另一个未知数的值,将求得的未知数的值代入原方程组中的任何一个方程,求出另外一个未知数的值。

5、用加减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一般步骤:

(1)方程组的两个方程中,如果同一个未知数的系数既不相等又不互为相反数,就用适当的数去乘方程的两边,使同一个未知数的系数相等或互为相反数;

(2)把两个方程的两边分别相加或相减,消去一个未知数;(3)解这个一元一次方程,求出一个未知数的值;(4)将求出的未知数的值代入原方程组中的任何一个方程,求出另外一个未知数的值,从而得到原方程组的解。

6、解三元一次方程组的一般步骤:

①观察方程组中未知数的系数特点,确定先消去哪个未知数;②利用代入法或加减法,把方程组中的一个方程,与另外两个方程分别组成两组,消去同一个未知数,得到一个关于另外两个未知数的二元一次方程组;③解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组,求得两个未知数的值;④将这两个未知数的值代入原方程组中较简单的一个方程中,求出第三个未知数的值,从而得到原三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第九章 不等式与不等式组

一、知识网络结构

二、知识要点

1、用不等号表示不等关系的式子叫不等式,不等号主要包括:

>、<、≥、≤、≠。

2、在含有未知数的不等式中,使不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值叫不等式的解,一个含有未知数的不等式的所有的解组成的集合,叫这个不等式的解集。

不等式的解集可以在数轴上表示出来。

求不等式的解集的过程叫解不等式。

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所含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1,这样的不等式叫一元一次不等式。

3、不等式的性质:

①性质1:

不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式子),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用字母表示为:

如果,那么;如果,那么;

如果,那么;如果,那么。

②性质2:

不等式的两边同时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用字母表示为:

如果,那么(或);如果,那么(或);

如果,那么(或);如果,那么(或);

③性质3:

不等式的两边同时乘以(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的方向改变。

用字母表示为:

如果,那么(或);如果,那么(或);

如果,那么(或);如果,那么(或);

4、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一般步骤:

①去分母;②去括号;③移项;④合并同类项;⑤系数化为1。

这与解一元一次方程类似,在解时要根据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具体情况灵活选择步骤。

5、不等式组中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所含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1,这样的不等式组叫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使不等式组中的每个不等式都成立的未知数的值叫不等式组的解,一个不等式组的所有的解组成的集合,叫这个不等式组的解集解(简称不等式组的解)。

不等式组的解集可以在数轴上表示出来。

求不等式组的解集的过程叫解不等式组。

6、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一般步骤:

①求出这个不等式组中各个不等式的解集;②利用数轴求出这些不等式的解集的公共部分,得到这个不等式组的解集。

如果这些不等式的解集的没有公共部分,则这个不等式组无解(此时也称这个不等式组的解集为空集)。

7、求出各个不等式的解集后,确定不等式组的解的口诀:

大大取大,小小取小,大小小大取中间,大大小小无处找。

第十章 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

知识要点

1、对数据进行处理的一般过程:

收集数据、整理数据、描述数据、分析得出结论。

2、数据收集过程中,调查的方法通常有两种:

全面调查和抽样调查。

3、除了文字叙述、列表、划记法外,还可以用条形图、折线图、扇形图、直方图来描述数据。

4、抽样调查简称抽查,它只抽取一部分对象进行调查,根据调查数据推断全体对象的情况。

要考察的全体对象叫总体,组成总体的每一个考察对象叫个体,被抽取的那部分个体组成总体的一个样本,样本中个体的数目叫这个样本的容量。

5、画频数直方图的步骤:

①计算数差(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②确定组距和组数;③列频数分布表;④画频数直方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