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非选择题练习含详细答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5169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85.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非选择题练习含详细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非选择题练习含详细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非选择题练习含详细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非选择题练习含详细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非选择题练习含详细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非选择题练习含详细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非选择题练习含详细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非选择题练习含详细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非选择题练习含详细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非选择题练习含详细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非选择题练习含详细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非选择题练习含详细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非选择题练习含详细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非选择题练习含详细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非选择题练习含详细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非选择题练习含详细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非选择题练习含详细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非选择题练习含详细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非选择题练习含详细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非选择题练习含详细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非选择题练习含详细答案.docx

《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非选择题练习含详细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非选择题练习含详细答案.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非选择题练习含详细答案.docx

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非选择题练习含详细答案

《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非选择题专项练习

导师:

陆智乐

【1】.材料一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带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参观中国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展览时指出: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中国梦”深刻道出了中国近代以来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深情地描绘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不断求索、不断奋斗的历史。

这一时代解读,既饱含着对近代以来中国历史的深刻洞悉,又彰显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和宏伟愿景,为党带领人民开创未来指明了前进方向。

材料二为了实现“中国梦”,中国应该怎么做呢?

国家主席习近平从三个方面做出了总结:

实现中国梦,需走中国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需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种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

需凝聚中国力量,这就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

中国梦是民族的梦。

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

只要我们紧密团结,万众一心,为实现共同梦想而奋斗,实现梦想的力量就无比强大,我们每个人为实现自己梦想的努力就拥有广阔的空间。

全国各族人民一定要牢记使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用14亿人的智慧和力量汇集起不可战胜的磅礴力量。

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一是如何体现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的?

(6分)

(2)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知识分析如何实现中国梦?

(6分)

【参考答案】

(1)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中国梦”深刻道出了中国近代以来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深情地描绘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不断求索、不断奋斗的历史体现了这一原理(3分)。

意识反作用于物质,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意识。

中国梦符合我国社会发展的规律和基本国情,是正确的意识,可以指引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中国梦彰显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和宏伟愿景,为党带领人民开创未来指明了前进方向体现了这一原理(3分)。

(2)

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矛盾的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矛盾的特殊性表现出来。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理论基础。

实现中国梦既要坚定不移的坚持社会主义的本质,又要结合中国的实际国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②世界是普遍联系、永恒发展的,我们必须用联系、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③系统具有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我们要注意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我们要紧密团结,万众一心,为实现共同梦想而奋斗。

(或用整体与部分的关系)④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我们要勇敢的面对挫折迎接挑战,对未来充满信心。

中国梦必将能实现,但其间必须经历一个长期奋斗的过程。

我们必须树立坚定的信心,也要做好不断面对挑战,不断奋斗的准备。

【解析】

试题分析:

(1)该题的原理指向性明确,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从两个方面回答,一物质决定意识,二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根据对材料内容的准确解读,从以上两个方面对应回答。

(2)该题要对材料内容准确、全面解读,对应材料内容回答体现的唯物辩证法道理。

“实现中国梦,需走中国道路”体现了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结合,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需弘扬中国精神”,坚持联系的观点;“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体现了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实现中国梦要经历漫长的过程,要坚持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考点:

本题考查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十八届三中全会立足我国国情,提出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等一系列新部署。

全会要求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必须牢牢把握正确方向、掌握科学有效的改革方法,才能不断推动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向前发展。

分析上述材料所体现的辩证唯物论道理。

(9分)

【参考答案】

①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全会立足于国情提出了一系列符合我国实际的新部署。

(3分)

②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要求我们要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

全面深化改革,要以科学的理论和思想作为行动指南。

(3分)

③规律是普遍的、客观的,又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要求我们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我们要牢牢把握正确方向,掌握科学有效的方法,积极推进全面深化改革。

(3分)

(若考生从“意识具有目的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的角度答题,也可酌情给分。

但本问最高得分不超过9分。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要求学生分析材料所体现的辩证唯物论道理。

学生解答本题必须对材料进行深入分析,找出其中的关键语句,来确定答题所用的具体知识点。

题中材料“十八届三中全会立足我国国情,提出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等一系列新部署”,体现了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题中材料“全会要求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体现了意识的指导作用;题中材料“全会要求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牢牢把握正确方向、掌握科学有效的改革方法”,体现了在尊重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考点:

本题考查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要求、规律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要求。

 

【3】.(28分)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全面深化改革。

材料一改革开放以来历次党的三中全会一览表

时间

届别

内容

1978年

十一届三中全会

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

1984年

十二届三中全会

改革从农村走向城市

1988年

十三届三中全会

为深化改革扫清道路

1993年

十四届三中全会

制定市场经济基本框架

1998年

十五届三中全会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2003年

十六届三中全会

完善市场经济体制

2008年

十七届三中全会

关注三农问题

2013年

十八届三中全会

全面深化改革

材料二2014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改革是今年政府工作的首要任务,要继续深化改革,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全面深化各领域改革,统筹兼顾。

推进财税体制改革,把“营改增”试点扩大到铁路运输、邮政服务、电信等行业。

增强各类所有制经济活力,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以创新支撑和引领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力求取得实质性进展,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1)结合材料一,运用“求索真理的历程”的有关知识分析材料所蕴含的哲学道理。

(16分)

(2)试用“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的有关哲理,分析材料二。

(12分)

【参考答案】

(1)

①实践具有能动性,是社会历史性的活动。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党的政策也在不断发展。

(4分)

②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的动力。

党的政策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并随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科学理论对实践起推动作用。

党的政策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指导思想。

(4分)

③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党的政策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

(4分)

④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全面深化改革,体现了党和人民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的不懈追求和永恒使命。

(4分)

(2)①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

推进财税体制改革,要把“营改增”试点扩大到铁路运输、邮政服务、电信等行业,体现了这一哲理。

②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要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

全面深化各领域改革,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体现了这一哲理,(或坚持系统优化的方法,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统筹考虑,优化组合)

③辩证的否定观要求我们要树立创新意识。

深化改革,要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以创新支撑和引领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体现了这一哲理。

④办事情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同时又要兼顾到次要矛盾。

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统筹兼顾,力求取得实质性进展,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体现了这一哲理。

(或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解析】

试题分析:

(1)该题以党的历次三中全会为材料,综合考查学生对求索真理的历程相关知识的识记、理解和运用。

学生可以从实践的特点、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真理的特点、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等角度,结合党的三中全会政策的演变具体分析。

(2)该题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政府工作报告》的相关内容为材料,综合考查学生对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相关知识的识记、理解和运用。

对材料内容要准确、全面解读和分析,根据关键字眼对应分析体现的唯物辩证法道理。

“改革是首要任务”说明要抓重点,要统筹兼顾,说明不能忽视次要矛盾;“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要树立创新意识,坚持革命的批判精神;“扩大营改增试点”,体现了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全面深化各领域改革,统筹兼顾”,要正确处理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考点:

本题考查求索真理的历程、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4】.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城镇化与美国的高科技开展,将是深入影响21世纪人类开展的两大课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城镇化是伴随工业化发展,非农产业在城镇集聚、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自然历史过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带有客观规律性。

工业革命以来的经济社会发展史表明,一国要成功实现现代化,在工业化发展的同时,必须注重城镇化发展。

城镇化过程中的人口集聚,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三次产业的联动,直接带来社会需求的扩大,不仅推动经济发展,而且还有利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近年来,中国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外需不振,内需不旺,经济放缓,下行压力加大,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城镇化无疑是中央高层一个重要选择。

(1)运用《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的相关知识,结合材料分析我国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正确性。

(12分)

材料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

在走新型城镇化道路进程中,既要注重城镇化的表面特征,又要着力提升城镇发展的内在气质;既要看到城镇化发展带来的巨大效益,又要面对城镇化建设带来的系列问题;既要与城镇自身区域内经济发展相衔接,又要与外部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

(2)根据联系多样性的原理及其要求,分析为什么在走新型城镇化道路进程中必须坚持“三个既要”?

(12分)

【参考答案】

(1)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

中央高层之所以做出推出城镇化,是与城镇化的作用以及与我国当前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有关系。

(4分)

②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它要求我们办事情,要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当前,我们之所以要积极稳妥的推进城镇化,是因为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符合客观规律性。

(4分)

③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它要求我们既要重视实践,又要重视正确认识的指导作用。

我国积极稳妥的推进新型城镇化,就是在总结西方工业革命的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功经验基础上实行的。

(4分)

(若考生答到意识的能动作用和围绕实践的特点进行说明,也可酌情给分,总分不得高于12分)

(2)①事物的联系有多样性,不能只看到非本质联系,而忽视本质联系,这对于正确认识事物有重要意义,所以在城镇化建设中既要注重其的表面特征,又要提升其内在气质(4分)。

②联系的多样性要求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认识到事物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所以走城镇化道路看到城镇化带来的效益是认识事物的有利条件,面对城镇化带来的问题要重视事物的不利条件(4分)。

③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把握事物的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所以走城镇化道路既要与城镇自身区域内经济发展紧密衔接是把握事物的内部条件,又要与外部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是把握事物的外部条件。

总之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4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该题以我国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为材料,综合考查学生对探索世界和追求真理相关知识的识记、理解和运用。

推进城镇化要从我国当前面临的实际出发,要发挥客观规律,这体现了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对我国城镇化建设的认识体现了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2)该题首先要准确回答联系多样性原理及其方法论要求,在结合材料中走新型城镇化道路进程中必须坚持“三个既要”的要求进行分析阐释,对学生概括归纳材料的能力有一定要求。

考点:

本题考查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联系的多样性。

 

【5】.(28分)阅读材料,问答问题。

【中国梦,创新梦】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揭动力。

党的十八大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发展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指明了方向。

我国是制造业大国,已经具备很强的制造能力,但仍然不是制造业强国,总体上还处于国际分工和产业健的中低端,根本原因就是企业创新能力不强。

(1)科技创新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处于核心地位。

请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国家在鼓励科技创新发展中应采取的措施。

(8分)

【中国梦,环保梦】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是牵着你的手,却看不见你的脸”等语句成为2013年“雾霾”现象频繁出现而且危害加重的调侃,“雾霾”已成为2013年度的关键词,也是人们的“心肺之患”。

面对当前的环境污染,2013年9月国务院出台了《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并于2014年初再出治理大气污染的三项举措,全国各地政府加大工作力度,加快制定、修订相关法规,推动形成全社会“同呼吸、共奋斗”、齐心协力防治大气污染的治理格局,以实实在在的成效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让全体人民拥有“湛蓝的天空,悠悠的白云”。

(2)运用生活与哲学的知识,分析材料中提出的“让全体人民拥有‘湛蓝的天空,悠悠的白云”’所体现的意识能动性的特点。

(8分)

【中国梦,民族梦】

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政府和人民继承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根据时代发展潮流和中国的根本利益作出的战略抉择。

中国人民历来崇尚的“和而不同”、“以和为贵”的胸怀,接受一切有益的外来文化,留下了不少对外交流的千古佳话。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们不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对外持之以礼,睦近交远。

(3)结合材料,说明我国在走和平发展道路中应如何处理中外文化的关系。

(12分)

【参考答案】

(1)

①要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完善创新激励政策,营造尊重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良好社会氛围。

(2分)

②发挥财政、税收等对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扶持力度。

(2分)

③健全创新体系,尊重企业的主体地位,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同时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保护和促进企业创新的积极性。

(2分)

④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战略,推动引资、引技、引智有机结合,提高我国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能力。

(2分)

(2)

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

在环境污染治理过程中,我国政府充分认识到当前环境污染的严重危害性,并相继出台了治理大气污染的计划和举措,努力实现环境治理的目标,充分体现了意识活动的目的性。

(4分)

②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

面对日益严重的雾霾天气,我国政府积极主动而为,并出台相关防治计划和措施,努力改变现状,争取创造理想的自然环境,充分体现了意识活动的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

(4分)

(3)

①要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崇尚“和而不同”,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3分)

②要加强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

既要学习和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又要取长补短.并在交流、借鉴的基础上,推出融汇多种文化特征的新文化。

(3分)

③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3分)

④在处理中外文化关系上,要坚持正确方向,防止出现“封闭主义”以及“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的倾向。

(3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考生在回答本题时,可以从加大财政和税收对科技创新的扶持力度的角度提出建议;也可以从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大小参与分配的制度的角度说明说明调动创新的积极性;考生也可以从在充分发挥市场调节的基础性的上,国家综合永远各种手段,加强宏观调控,促进创新性的积极性;最后还可以从对外开放的角度说明要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把引资、引技、引智相结合的角度说明。

(2)本题的知识限定是意识活动的特点,考生可以从意识的目的性、意识活动的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的角度结合材料进行说明即可。

(3)本题的设问指向是如何处理中外文化的关系。

考生可以从态度的角度说明要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尊重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角度说明;其次可以从要加强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借鉴融合的角度,说明要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又要在吸收借鉴融合的基础上推出新文化;再次可以从在吸收借鉴时,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最后可以从要克服“封闭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的两种错误倾向的角度进行说明。

考点:

本题考查了生产要素按贡献大小参与分配的制度、市场调节与宏观调控、对外开放的知识;意识活动的特点的知识;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文化的交流、借鉴、融合,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克服文化创新的的错误倾向的知识。

 

【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4分)

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也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下图为我国近年来GDP和城镇化率状况图。

注:

城镇化率通常指一个地区常住于城镇的人口占该地区总人口的比例。

发达国家城镇化率一般达到80%。

目前,我国城镇化率按户籍人口计算仅35%左右。

材料二城镇在聚集人才、聚集科技、聚集产业等方面有独特的功能。

有研究表明,城镇化每提高l%,可以替代出口10万亿元。

未来10年,我国每年新增城镇人口将达到2000多万人,每年需要商品房至少是6亿平方米以上,再加上配套的商业、交通、医院、学校等,这是中国经济转型内需拉动经济成长的一个根本动力。

(1)材料一反映了哪些经济信息?

(4分)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析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对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意义。

(10分)

材料三城镇化的发展在推进的同时,也对我国传统农村生活方式产生着巨大冲击。

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回不去的故乡”成为很多人的共同“乡愁”。

某地充分借鉴首批美丽乡村建设试点县的成功经验,大力宣传农村生态文明意识,提升农民生活品质,并派专人深挖历史古韵。

延续古风民俗,保持住具有独特地域特色的乡村风貌。

同时,依托已有的旧祠堂、古书院、大会堂建设村级文化综合阵地,打造农民精神家园,在身有所栖的同时心有所寄,做到了“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2)该地做法坚持了唯物论的哪些道理。

(6分)

(3)结合材料三,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知识说明该地是怎样做到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

(4分)

【参考答案】

(1)信息:

①近年来我国经济呈现增长态势,城镇化率逐年提高。

(1分)经济发展与城镇化率密切相关、相互促进。

(1分)②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城镇化水平明显滞后;(1分)户籍人口城镇化速度慢于常住人口城镇化速度,说明我国城镇化质量不高。

(1分)③应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

(1分)

意义:

①城镇在聚集人才、聚集科技、聚集产业等方面的功能有利于促进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促进生产方式转变。

(3分)②能够拉动国内投资、扩大国内消费,促进发展方式转变。

(2分)③能够推动住房、建筑等工业和商业、交通等服务业的发展,促进三大产业协调发展,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提高国民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

(3分)④新型城镇化年均2000万农民到市民的转化,会极大提高他们的消费能力,形成新型的工农、城乡关系、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

(2分)

(2)①物质决定意识,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分)

②规律是普遍的客观的,人有主观能动性,要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

(2分)

③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要发挥正确意识的指导作用。

(2分)

(3)①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建设有历史记忆和富有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美丽乡村。

(2分)②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建设富有时代气息的美丽乡村。

(2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作答本题时注意此题涉及到两问,一是反映的经济信息,二是意义。

对于图表经济信息类题目,要从三个方面全面分析,一是标题,二是图表,三是注释。

此图表的标题为我国近年来GDP和城镇化率状况,图表反映了近年来我国经济呈现增长态势,城镇化率逐年提高,结合注释,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城镇化水平明显滞后,我国城镇化质量不高。

第二问较为简单,对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意义,可以从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促进发展方式转变,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等角度分析。

(2)作答本题时注意本题的答题范围为唯物论,较为简单,唯物论的观点主要涉及物质决定意识,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要发挥正确意识的指导作用;规律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要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材料分析即可。

(3)此问的答题范围为文化传承与创新,关键是结合材料,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作答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组织答案,建设有历史记忆和富有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美丽乡村,体现了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建设富有时代气息的美丽乡村,体现了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

考点:

本题考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传统文化的继承,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7】.近来,中国多地持续的大雾天气使得“PM2.5”这一陌生的专业术语,成了民众口中的热词。

某校高二

(1)班的5名同学组成探究小组,对PM2.5的成因、监测和治理情况进行了调查,并展开了热烈讨论,请你一同参与。

【信息点击】

PM2.5是指空气中直径小于等于2.5微米的可吸入颗粒物,是造成灰霾天气的“元凶”之一,它能直接进入肺部,甚至渗入血液,严重危害人体健康。

国家环保部2011年11月16日对外公布《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次征求意见稿),首次明确了PM2.5的国家环境质量标准。

收封的各类反馈意见表明,公众普遍赞成将PM2.5纳入标准。

12月30日,环境保护部审议并原则通过这一标准。

【观点碰撞】

同学甲认为:

据我了解,一台PM2.5监测仪器大约要花费二三十万元,一年的运营维护成本近5万元,一个监测站常年运行下来成本很高,目前在全国范围内立即开展PM2.5的监测还有一定难度.

同学乙认为:

在全国推广PM2.5的监测,也意味着大量监测仪器的上马,相关生产企业也将迎来一个较大的市场机会,还是应当尽快在全国推广PM2.5的监测工作。

(1)请你站在同学甲或乙的立场上,运用唯物论有关知识论证该观点。

(6分)

【参与行动】同学们通过讨论交流认识到,PM2.5主要来源于日常发电、汽车尾气、工业生产过程中经过燃烧而排放的残留物,PM2.5纳入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只是第一步,减少污染物排放才是最关键的。

(2)请你提出两条减少污染物排放的建议,并指出其《经济生活》依据。

(6分)

【参考答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