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必修一《自然》三合一精品资料.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522967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141.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鲁教版必修一《自然》三合一精品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鲁教版必修一《自然》三合一精品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鲁教版必修一《自然》三合一精品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鲁教版必修一《自然》三合一精品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鲁教版必修一《自然》三合一精品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鲁教版必修一《自然》三合一精品资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鲁教版必修一《自然》三合一精品资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鲁教版必修一《自然》三合一精品资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鲁教版必修一《自然》三合一精品资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鲁教版必修一《自然》三合一精品资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鲁教版必修一《自然》三合一精品资料.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鲁教版必修一《自然》三合一精品资料.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鲁教版必修一《自然》三合一精品资料.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鲁教版必修一《自然》三合一精品资料.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鲁教版必修一《自然》三合一精品资料.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鲁教版必修一《自然》三合一精品资料.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鲁教版必修一《自然》三合一精品资料.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鲁教版必修一《自然》三合一精品资料.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鲁教版必修一《自然》三合一精品资料.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鲁教版必修一《自然》三合一精品资料.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鲁教版必修一《自然》三合一精品资料.docx

《鲁教版必修一《自然》三合一精品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鲁教版必修一《自然》三合一精品资料.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鲁教版必修一《自然》三合一精品资料.docx

鲁教版必修一《自然》三合一精品资料

2010年《自然》三合一精品资料

课标解读

课标要求

学习目标

1.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像力和审美力。

2.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传承,尊重和理解多元文化,关注当代文化生活,积极参与先进文化的传播和交流。

1.学习作者灵活驾驭语言来抒写感情的表达技巧。

2.整体把握文意,领会作者寄寓其中的思想感情。

3.培养热爱自然的情感和敬畏自然的情愫。

教学策略

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灵活驾驭语言来抒写感情的表达技巧。

2.体味作者优美的文笔和对大自然持久而又热烈的情感。

3.通过观照自然,进一步提升自己的自然意识,热爱自然,敬畏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聚焦重点

1.学习作者灵活驾驭语言来抒写感情的表达技巧。

2.体味作者优美的文笔和对大自然持久而又热烈的情感。

教学建议

本文是一篇选读文本,“自然之子”歌德以他诗人的思维、诗意的语言向人们展示了自然的表面与内心,同时又以冷静的笔触描述了自然客观的一面,呼吁人们热爱自然、尊重自然,敬畏自然。

教授本文时,让学生反复阅读,在阅读中,通过对文章中重要语句的品评,把握住作者“敬畏自然”的感情,由于本文的语言富有特色,学习本文,也可以把对本文语言的品评作为一个学习目标。

自主梳理

1.正字音

漩涡()隅()诅咒()黏附()

餍足()吝啬()蕴藉()憎恶()

窥视()啜泣()

 

2.辨字形

描(miáo)啜(chòo)

瞄(miáo)缀(zhuì)

锚(máo)辍(chòo)

诅(zǔ)曳(yè)

咀(jǔ)拽(zhuài)

 

3.释词义

秘府:

宫廷中收藏图书秘笈的地方。

漩涡:

同旋涡,流体旋转时形成的螺旋形,比喻牵累人的事情。

终古:

久远,永远。

倚傍:

依傍。

这里指摹仿。

诅咒:

原指祈祷鬼神加祸于所恨的人,今指咒骂。

步履安详:

行走稳重,从容不迫。

黏附:

黏性的东西附着在其他物体上。

餍足:

满足(多指私欲)。

偎搂:

亲热地搂抱。

吝啬:

过分爱惜自己的财物,当用不用。

荫庇:

比喻尊长照顾着晚辈或祖宗保佑着子孙。

蕴藉:

(言语、文字、神情等)含蓄而不显露。

4.辨析词语

报复:

打击批评自己或损害自己利益的人。

抱负:

远大的志向。

例:

(1)决不能对提意见的同志进行打击。

(2)这个年轻人有远大的,我们要好好培养。

遏止:

意为用力阻止。

遏制:

意为压制。

例:

(3)万达队的攻势很难。

(4)洪流滚滚,不可遏止。

个别:

单个,极少数。

如“个别现象”“个别处理”。

各别:

各不相同,有分别或特别。

如“各别对待”、“形式各别”。

例:

(5)在我们学校,“迟到”只是现象。

虽然都是“迟到”,但迟到的原因,不应该简单地都用批评的方式。

惠赠:

别人赠给自己(敬词)。

敬赠:

自己赠给别人(谦词)。

例:

(6)小王说:

“这张照片是小李惠赠的。

为了遵守礼尚往来但原则,我也把我的一张生活照给她。

 

5.名句名段

你若要喜爱你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

——歌德

我们为祖国服务,也不能都采用同一方式,每个人应该按照资禀,各尽所能。

——歌德

谁要游戏人生,他就一事无成,谁不能主宰自己,永远是一个奴隶。

——歌德

决定一个人的一生,以及整个命运的,只是一瞬之间。

——歌德

6.文学常识

歌德(1749-1832)是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初和欧洲最重要的作家,主要作品有剧本《葛兹·冯·伯里欣根》、中篇小说、诗剧《普罗米修斯》和诗剧。

 

7.认识作者

歌德,德国诗人。

1749年8月28日生于莱因河畔的法兰克福,他的父亲是法学博士,得到皇家参议的头衔,母亲是市议会会长的女儿。

1765年他去莱比锡大学攻读法律,1768年因病辍学。

1770年进斯特拉斯堡大学继续攻读,次年获法学博士学位。

他在1773年写了一部戏剧《铁手骑士葛兹·封·伯里欣根》,蜚声德国文坛。

1774年发表了《少年维特之烦恼》,更使他声名大噪。

1775年他应邀到魏玛,次年被任命为魏玛公国的枢密顾问。

在随后直到1786年这段时期里,他成了魏玛公国的重臣,曾在一段时间里主持公国大政,力图进行一些改革。

然而随着各方面阻力的增强,加上他对科学研究与文学创作的爱好,他陷入一种矛盾的痛苦之中,这导致他在1786年秋不辞而别,化名潜往意大利,直到1788年6月才返回魏玛。

回到魏玛之后,他辞去重要的政治职务,只负责文化艺术方面的工作。

此后直到1794年这段时间,他先后完成了戏剧《哀格蒙特》《托夸多·塔索》,并着手写第一部《浮士德》;他还进行了大量的科学研究工作,1790年发现了人的胯间骨。

1794年歌德开始与席勒合作,他俩以各自的创作,把德国文学推向历史上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度。

歌德先后创作了小说《威廉·迈斯特的学习年代》、叙事诗《赫尔曼与窦绿苔》(1797),重新写《浮士德》第一部。

席勒在1805年的逝世标志着从1786年开始的德国古典文学时代的结束。

在此后的近30年中,是歌德创作上的鼎盛时期。

他完成了小说《亲和力》(1809),诗集《西东合集》(1819),《威廉·迈斯特的漫游年代》(1829),自传性著作《诗与真》(1831),《意大利游记》以及耗尽他毕生心血的巨著《浮士德》第二部(1831)。

1832年3月22日,歌德在魏玛逝世。

8.熟悉背景

这是“自然之子”歌德的一篇歌颂自然,拥抱自然的散文诗。

反映了歌德对自然的热爱和赞美。

在作者看来,自然是有生命的,她是在不停地沿着其万古不易的律法进化发展,她是不以人类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人不能改变自然,不能超越自然,“人定胜天”的口号是不科学的。

当人们享受着自然给予的物质财富时,当人们沉醉在战胜自然、征服自然的快乐中时,人类是否想到与我们朝夕相处的自然正在变成什么样子?

大量的原始天然林被砍伐,水土流失严重,全球沙漠化进程加快;臭氧层被破坏,全球气候变暖,大量冰川溶化,黑色的天空中弥漫着浓烈的汽油味,污染的河流中到处是漂浮的垃圾……原本美丽的大自然被破坏得千疮百孔,面目全非。

一位环境学家说:

人类如果再不珍惜自然资源,最后一滴水将是人类自己的眼泪。

人类鼠目寸光的行为换来的是大自然对人类无情的惩罚,付出的是沉重的代价。

不是“人定胜天”而是“天人合一”,人类“像婴儿一样偎搂在她的怀里”享受“她的恩惠”。

拯救自然也就是拯救我们人类。

集思探究

1.解释文题

“自然”即大自然。

“断片”即片断,作为副标题,指明文章的内容,大自然的一部分。

自然是人类的家园,人类社会与自然有着密切的关系,一方面,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要占据一定的空间,并从环境中获得物质和能量;另一方面,人类的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的产物要排放到环境中。

曾经有人喊出了“征服自然”的口号,得到的却是抚不平的创伤。

善待自然、顺应自然的规律,保持与自然的和谐,才是我们今天应做的。

2.分析结构

11-22段。

自然的变化有自己的规律。

 

3.重点详解

(1)享有盛誉的世界级文学、哲学大师歌德一生酷爱自然,他用优美的文笔写出了自己对自然的独特感受,那么,作者文中的“自然”具有哪些特点?

提示:

作者笔下的“自然”是宇宙中操控一切的力量,她无所不在,又无所不包,“她环绕我们,围抱我们”;她神秘莫测,“始终不把她的秘密宣示给我们”;她永远常新、变化和流动,“没有顷刻间歇”,规律万古不易;她宽容,“万千个漠不关心的人一无所见地把她践踏,无论什么都使她快乐,无论谁都使她满足”;她博爱,“她有无数的儿女”,勇于牺牲自己、奉献自己,“她给我们许多需要”;她把一切爱献给人类,又无怨无悔,“她的王冕是爱”;她与人类和谐相处,“一切人都在她里面,她也在一切人里面”……这就是自然的特点。

(2)作者将身心沉浸在亘古如斯的美丽之中,聆听万籁体味自然,把“自然”比喻成至亲至爱的“母亲”,我们应怎样理解?

提示:

自然是“母亲”,她用细腻温柔的爱心抚慰着我们。

“我们活在她怀里”,却对她不甚了解,“对我们,她把自己变成了一切要素中之要素”,我们谁又能离开她呢?

对待她的孩子们,母爱是多么的深厚。

她细心地照料着我们,“创造出无数的语言和心”,向我们诉说她的关怀和期待,耐心地表达对我们的深爱,“慰解”我们“充满着忧愁的一生”。

你看,尽管“万千个漠不关心的人一无所见地把她践踏”,可她“无论什么都使她快乐,无论谁都使她满足”,普天之下还有谁又能与“母亲”相比!

有时“母亲”又是那么可爱,“她故意延迟”对我们的“爱”,让我们在渴望中想着她!

她对我们是多么的体贴,而我们却要“违背”她,“反抗”她,“践踏”她!

由此看来,作者把“自然”比作“母亲”非常恰切。

4.难点突破

作者了采用怎样的抒情方式表达了自己对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这中间深蕴的意义是什么?

提示:

“自然之子”歌德采用比喻的手法,将自然比喻为“永远创造”、永不停息的“母亲”,又采用第三人称“她”对自然进行讴歌。

自然是“母亲”,她用细腻温柔的爱心抚慰着我们。

“创造出无数的语言和心”,“慰解”我们“充满着忧愁的一生”。

“她故意延迟”对我们的“爱”,让我们在渴望中想着她!

作者用饱蘸激情的文笔展示出了大自然的博爱、宽容、崇高和伟大,表达了对自然“母亲”崇敬、热爱之情。

作者眼中的自然操控着一切,有着神奇而伟大的力量,她创造一切,把爱洒满人间,让人们生活得快快乐乐;她奉献自己无私的爱,无怨无悔;她与人类和谐相处;面对人类的“践踏”,她还是“创造出无数的语言和心”来“慰解”人们“充满着忧愁的一生”。

自然对人类施以恩惠,人类也应该对她报答。

作者对自然满怀感激之情,表达了一个伟大作家对自然的人文关怀。

5.写作特色

歌德的《自然》用散文诗的形式、富有诗意的语言,与自然进行了心灵的交流,表达了他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独特认识。

全文共28小节,语言深邃富有哲理性,能使人产生走近自然、认识自然、爱护自然、享受自然的愿望。

如第7、8小节。

自然不是永恒的,她有着生命,变化、流动,她永远迁化,没有顷刻间歇,她的律法万古不易。

她自始就在思索而且无时不在沉思,而这是人类无法窥探的。

再如第24、25小节。

她虽然没有语言和文字,可是她创造无数的语言和心,借以感受和说话。

她的王冕是爱,你只要在爱怀里啜一口,她便慰解了你充满着忧愁的一生。

多维链接

德国文学的灵魂――歌德

十八世纪中叶前,欧洲文学就闪耀着灿烂的辉煌,特别是英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等国文学,都涌现出许多知名的文学家,无论是在诗歌方面,还是在戏剧在小说方面,都创造出各自的丰碑。

然而,当时的德国文学一向默默无闻,并不引人注目,直到歌德的出现,德国文学才迅速崛起,人们也才开始给予德国文学以更大的关注,并且,歌德不但为德国文学带来了荣誉,也与荷马、但丁、莎士比亚一起被称为“世界四大文豪”。

  1749年8月28日,当时钟刚敲响十二点,在美因河畔法兰克福的牡鹿沟街上的一个富裕的市民家庭中诞生了这位日后轰动世界文坛的人物——歌德。

他的母亲是市长女儿,活泼开朗,善讲故事,对歌德走向文学之路有着很深影响。

  1765年,十六岁的歌德离开家乡,遵父命来到了繁荣、富裕的商业城市莱比锡,当时正逢莱比锡博览会开幕,他感受到了新奇和兴奋。

歌德在莱比锡过着无拘无束地自由生活,广泛地接触各种艺术,在莱比锡大学他写下早期的抒情诗和戏剧《恋人的乖僻》。

1768年,歌德因病辍学,回到家乡。

1770年,歌德病愈后来到斯特拉斯堡继续大学学习,结识了不少进步的学者和作家,与赫尔德的交往,更是他一生重要的转折,思想和创作开始走上一条健康、自然和面向现实的正确道路。

在斯特拉斯堡,歌德不但学业有成,还获得了爱情,城郊的双桥之行使他结识了牧师的女儿布里翁,两人一见钟情,为此写下抒情诗《塞森海姆之歌》,其中有脍炙人口的《五月歌》《野玫瑰》等,后来被贝多芬、舒伯特等音乐大师谱成歌曲广为流传。

  1771年,歌德获得斯特拉斯堡大学法学博士学位,返回故乡后,他把主要精力放在文学创作上,写出了被狂飙突进运动称为“文学革命纲领”的《莎士比亚命名日》。

并用六个星期创作出被誉为狂飙突进运动的第一个重要文学成果的剧本《铁手骑士葛兹·封·贝利欣根》,以借古喻今的手法塑造了一个生动感人的英雄形象葛兹。

  1772年5月,歌德又陷入追求无望爱情的痛苦之中,结局为他创作不朽名著《少年维特的烦恼》提供了素材,这部书信体小说出版后,引起了巨大的轰动,使年仅二十五岁的歌德成了当时德国乃至全欧最享盛誉的作家,成了狂飙突进运动的杰出代表和无可争议的“旗手”。

这部小说中的女主人公原型就是他狂热爱上的夏绿蒂·布甫。

  歌德一生中一个最要的转折点是1775年11月,他应继位不久的魏玛公爵卡尔·奥古斯特之邀到当时德国的文化艺术中心魏玛定居,从此绝大部分时间都在那里生活,最初的十年还在宫廷内任职,并在那里去世。

  1786年9月歌德曾往意大利旅行,遍游文化名城,踏访古城废墟、遗址,观赏、临摹历史艺术珍品,了解民情风俗,参加各种节庆活动,并完成了反映十六世纪尼德兰人民革命的悲剧《埃格蒙特》,后来这个悲剧被贝多芬曾创作成序曲,歌德在这期间还创作了后来被改编成诗剧的散文《伊菲格涅在陶里斯》。

   1788年6月,歌德回到魏玛,辞去了大部分宫廷官职,只任宫廷剧院总监,并兼管矿业和耶拿大学,潜心于文学创作,完成了长篇动物叙事诗《列那狐》《罗马哀歌》和《威尼斯警句》等作品。

  歌德一生中另一个重要的事件就是他与席勒长达十年的合作,他们共办剧院、编杂志、合写诗歌等,他们之间的友谊就像歌德所说是一件极其“幸运的事”。

他们的合作造就了德国文学十年之久成果辉煌的古典时期。

在这期间,歌德的文学创作也迎来了第二个丰收期,陆续完成了《威廉·迈斯特学习年代》和叙事长诗《赫尔曼与多罗苔》,以及《浮士德》第一部。

  歌德曾说,他因席勒的去世失去了自己“生命的一半”。

1805年席勒去世后,歌德开始自己的晚年隐居生活,以惊人的毅力埋头写作,不但完成了给他一生带来荣誉的《浮士德》,还陆续写作了自传《诗与真》、小说《亲和力》《威廉·迈斯特的漫游年代》、以及诗作《西东合集》等。

  《浮士德》是歌德倾注毕生心血的结晶,他从年轻时候起就计划写作,历时六十年完成,几乎花去了一生的时间,评论家把它和荷马的史诗、但丁的《神曲》、莎士比亚的戏剧并列,称为世界文学宝库中最伟大的著作。

革命导师马克思、恩格斯、列宁也都非常喜欢读《浮士德》,他们在自己的著作和讲话中还经常援引这部作品中的诗句和情节。

而有关《浮士德》的邮票,也是歌德专题邮品中最多的内容。

  1832年3月22日,孜孜不倦地写作一生的歌德在魏玛的家中与世长辞了,他的去世意味着德国思想文化史上整整一个时代,即以他核心和命名的“歌德时代”的终结。

法国女作家斯泰尔夫人在《德国的文学和艺术》中写道:

“歌德可以代表整个德国文学,他是唯一能把全部德意志精神的特点荟聚于一身的人”。

德国的一种纪念邮戳确切评价歌德在德国文化史上的地位:

“他的时代,他的世界”。

(摘自《中国集邮报》有删节)

自然与艺术

歌德

自然与艺术,像在相互逃避,

可是想不到,却又经常碰面;

我心中也不再对它们反感,

它俩已对我有了同样的魅力。

要紧的是付出真诚的努力!

只有我们抓紧有限的光阴,

投身艺术创造,一心一意,

自然便发光发热,在我们心里。

我看一切的创造莫不如此:

放荡不羁的精神妄图实现

纯粹的崇高,只能白费力气。

兢兢业业,方能成就大事;

在限制中,大师得以施展,

能给我们只有的唯有规律。

激发思维

[联想引申]

你违背她的律法时在服从她;企图反抗她时也在和她合作。

阐释:

这是揭示人不能违背自然,也不可能反抗自然的一个含蓄的语句。

在自然面前,人类的力量是微弱的,但人类却时时想违背和反抗自然,对自然规律进行着肆无忌惮地践踏,对自然资源进行掠夺性开采,对自然环境进行无休止地破坏。

而这种践踏和破坏,最终遭到了自然的报复,受到了自然的惩治。

于是人类开始反思自身的行为,检讨自己的做法,寻找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途径。

这种“反思”“检讨”无不表现出人类对自然的服从与合作,人类是在与自然的“斗争”中发现自然的伟大的,人类是在违背与反抗自然的过程中学会服从自然、与自然合作的。

联想引申:

读歌德的《自然》,让我想起了当年孔子和老子一段对话。

据说,孔子当年游说列国,曾四处碰壁,偶遇老子,老子便送给孔子几句话:

“人不法天地自然,空言仁义,有祸无福”。

老子还说“逆天行道,其枉自招”。

这几句话真是值得人们深思。

几千年过去了,我们人类社会的发展,无论怎样突飞猛进,目空一切,自以为是,但在自然面前,却总是像孙猴儿的跟头一样,从来就没有翻出如来佛的手掌,而且每每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独抒己见]

有一个生长在孤儿院中的男孩,常常悲观地问院长:

“像我这样没人要的孩子,活着究竟有什么意思呢?

院长总是笑而不答。

有一天,院长交给男孩一块石头,说:

“明天早上,你拿这块石头到市场去卖;但不是‘真卖’,记住,不论别人出多少钱,绝对不卖。

第二天,男孩蹲在市场角落,意外地有好多人要向他买那块石头,而且价钱越出越高。

回到院内,男孩兴奋地向院长报告,院长笑了,要他明天拿到黄金市场去卖。

在黄金市场,竟有人出比昨天高十倍的价钱要买那块石头。

最后,院长叫男孩把石头拿到宝石集市上去展示。

结果,石头的身价较昨天又涨了十倍,更由于男孩怎么都不卖,竟被传扬成“稀世珍宝”。

男孩兴冲冲地捧着石头回到孤儿院,将这一切秉报院长。

院长望着男孩,徐徐地说道:

“生命的价值就像这块石头一样,在不同的环境下就会有不同的意义。

一块不起眼的石头,由于你的珍惜、惜售而提升了它的价值,被说成稀世珍宝。

你不就像这块石头一样?

只要自己看重自己,自我珍惜,生命就有意义,有价值。

书山有路

一、基础达标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有误的一项()

 A.秘府(mì)窥探(kuī)黏附(nián)憎恶(zēng)

 B.倚傍(bàng)漩涡(xuán)诅咒(zǔ)荫庇(yīn)

 C.恩惠(huì)一隅(yú)餍足(yàn)藩篱(fān)

 D.间歇(jiàn)责罚(zé)奏效(zòu)王冕(miǎn)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她像是灵活的。

她的步履安祥,她的例外稀有,她的律法万古不易。

B.她为自己保留了一种特殊而普遍的思维秘决,这秘决是没有人能窥探的。

C.她有无数的儿女,无论对谁都不会吝啬;可是她有些骄子,对他们特别慷概而且

牺牲极大。

D.她在众生中树起无数的藩篱,又把它们全数吸收在一起。

你只要在爱怀里啜一口,她便慰解了你充满忧愁的一生。

3.下列语句中,标点符号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A.自然!

她环绕着我们,围抱着我们——我们不能越出它的范围,也不能深入它的秘府。

B.她永远创造新的形体;现在有的,从前不曾有的;曾经出现的,将永远不再来;万象皆新,又终古如斯。

C.她里面永远有着生命、变化、流动,可是她丝毫不见进展。

她永远迁化,没有顷刻间歇。

D.她把我放在这世界里;她可以把我从这里带走。

她要我怎么样便怎么样。

她决不会憎恶她手造的生物。

4.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人们未生之前,造物主已经把甜蜜的花和痛苦的刺调好,均匀地______在人生的路上。

②这部作品原来语言比较粗糙,经过加工_______,现在,语言优美得多了。

③满以为他能深孚众望,没想到上任之后,他竟_______无能,______令人失望。

A.散发润饰如此/实在

B.散布润色如此/实在

C.散布润饰这样/确实

D.散发润色这样/确实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运用不当的一项是()

A.他积极为报道工作指路子、解扣子,确保了这项工作的健康发展。

官兵亲切地称他为“新闻工作的指导员”。

B.人到了一个高度的时候低不下来,反之,一个层次很低的人怎么装高雅也都会露馅儿。

C.消费者吃了亏,还没辙儿,只能默默把苦水朝肚子里咽,你说这叫什么市场逻辑!

D.现在有的干部职务升了,权力大了,对自己的要求却放松了;权力一大,直接监督他的人少了,利用他、借他上台阶的人多了。

6.下列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1)她是一切虚幻中之虚幻,可是并非对我们;对我们,她把自己变成了一切要素中之要素。

万千个漠不关心的人一无所见地把她践踏,无论什么都使她快乐,无论谁都使她满足。

(2)她里面永远有着生命,变化,流动,可是她丝毫不见进展。

她永远迁化,没有顷刻间歇。

她不知有静止,她诅咒固定。

她像是灵活的。

她的步履安详,。

A.她任每个儿童把她打扮,每个疯子把她批判

她的律法万古不易,她的例外稀有

B.她任每个儿童把她打扮,每个疯子把她批判

她的例外稀有,她的律法万古不易

C.每个疯子把她批判,她任每个儿童把她打扮

她的律法万古不易,她的例外稀有

D.每个疯子把她批判,她任每个儿童把她打扮

她的例外稀有,她的律法万古不易

二、阅读提升

(一)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7-9题。

无论她给什么都是恩惠,因为她先使之变为必需的。

她故意延迟,使人渴望她;特别赶快,使人不讨厌她。

她没有语言也没有文字,可是她创造无数的语言和心,借以感受和说话。

她的王冕是爱,单是由爱你可以接近她。

她在众生中树起无数的藩篱,又把它们全数吸收在一起。

你只要在爱怀里啜一口,她便慰解了你充满忧愁的一生。

她是万有。

她自赏自罚,自乐又自苦。

她是粗暴而温和,可爱又可怕,无力却又全能。

一切都永远在那里,在她身上。

她不知有过去和未来。

现在对于她是永久。

她是慈善的。

我赞美她的一切事功。

她是明慧而蕴藉的。

除非她心甘情愿,你不能从她那里强取一些儿解释,或剥夺一件礼物。

她是机巧的,可是全出于善意;最好你不要发觉她的机巧。

她是整体却又始终不完成。

她对每个人都带着一副特殊的形象出现。

她躲在万千个名字和称呼底下,却又始终是一样。

她把我放在这世界里;她可以把我从这里带走。

她要我怎么样便怎么样。

她决不会憎恶她手造的生物。

解说她的并不是我。

不,无论真假,一切都是她说的,一切功过都归于她。

7.文中画线的一句话充满哲理,请结合本单元的内容,举例加以解释。

答:

8.怎样理解“她是粗暴而温和,可爱又可怕,无力却又全能”?

答:

9.这段文字表达了作者对自然怎样的感情?

请简要作答。

答:

(二)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0-13题

走向大自然

王充闾

“人诗意地居住在大地上”。

德国诗人荷尔德林这句诗因存在主义哲学家海德格尔的阐发而在世界上广为流传。

在海德格尔那里,“诗意”已远不只是一种艺术追求,而成为解决人生价值和意义问题的重要依据,成为生命的哲学,它的终极思考是人生的诗化,是使有限的生命寻得永恒的家园。

悠悠万物,生息繁衍,无始无终,而每一个人只是这世界上的短暂的过客,人在大地上的居住只是匆匆过客的短暂居停,而要使这短暂的存在超越瞬间而走向永恒,走向自由,就理应把存在审美化,使之与自然和谐,融为一体,用海德格尔的话讲就是“通过原一,大地和天空,神圣者和短暂者统一于一”。

由此便产生了原根意义上的诗性。

其实,在中国,从庄子、屈原到李白、杜甫、王维、苏轼,从诗经、乐府到唐诗、宋词,诗人们一直行进在寻求存在的诗化和诗化的存在的漫漫长路上。

这些诗哲留给我们的绝不仅仅是一幅幅风景画,它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的情绪,正如海德格尔所说的,它是人“诗意地居住”的情怀,是对自然的审美观照。

世界上没有哪个民族能与中华民族对于自然美的虔敬与敏锐的审美感受力相比。

我走过许多名山大川,游过不少奇观胜境,每当徜徉于大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商业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