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典名著读后感通用25篇.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524314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40.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世界经典名著读后感通用25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世界经典名著读后感通用25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世界经典名著读后感通用25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世界经典名著读后感通用25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世界经典名著读后感通用25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世界经典名著读后感通用25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世界经典名著读后感通用25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世界经典名著读后感通用25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世界经典名著读后感通用25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世界经典名著读后感通用25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世界经典名著读后感通用25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世界经典名著读后感通用25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世界经典名著读后感通用25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世界经典名著读后感通用25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世界经典名著读后感通用25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世界经典名著读后感通用25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世界经典名著读后感通用25篇.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世界经典名著读后感通用25篇.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世界经典名著读后感通用25篇.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世界经典名著读后感通用25篇.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世界经典名著读后感通用25篇.docx

《世界经典名著读后感通用25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世界经典名著读后感通用25篇.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世界经典名著读后感通用25篇.docx

世界经典名著读后感通用25篇

世界经典名著读后感篇1

  寒假中我读了《鲁滨逊漂流记》很有感触。

它告诉人们在困难中不能丧失勇气。

勇气和毅力是最可贵的,没有它,你就永远摆脱不了困境。

  这本书是英国作家笛福所写的,内容讲述了有个英国人名叫鲁滨逊,喜欢航海和冒险。

他本可以按照父亲的安排,依靠殷实的家业过一种平静而优裕的生活。

然而,一心想外出闯荡的鲁滨逊却当上了充满惊险和刺激的水手,由于难以想象的坚强,毅力和勇气,依靠自己的智慧和辛勤劳动,开荒种地,砍树建房,圈养山羊,修造船只,并搭救野人“星期五”。

正当鲁滨逊准备救出一批沦为土人的西班牙船员时,被一群人劫持,被人送上了荒岛。

鲁滨逊又一次表现出超常的勇气,他单枪匹马地打败歹徒,救出船员,夺回大船,结束了自己的荒岛生活。

一次,他乘船前往南美洲时,途中遇上大风,船翻了,同伴们都死了,只有鲁滨逊一个人幸运地生存下来。

鲁滨逊被大浪冲到海岛边。

这是一个荒芜人烟的海岛。

面临着这恶劣的环境,又冷又饿的他不知怎样生活下去。

终于,鲁滨逊凭着自己的毅力战胜了一切。

  读了这本书让我懂得只有付出了,努力了,劳动了,才能取得优异的成绩。

  世界经典名著读后感篇2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以十月革命前后(1915年至20世纪30年代初)这一段历史时期为背景,描绘了当时的社会变革、阶级斗争和各阶层人物的心态。

这部小说真实生动地反映了这一段历史时期的社会面貌。

  小说叙述了主人公保尔·柯察金的一生,塑造了一个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布尔什维克形象。

小说引起巨大反响,主人公保尔也成为苏联及中国青年学习的榜样,激励人们自强不息。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一部闪烁着崇高的理想光芒、洋溢着炽热的革命激情的长篇小说。

作品是以作者生活史为原型写成的,但又并非作者本人的自传,而是经过艺术加工提炼、典型化的文学珍品。

小说通过主人公保尔·柯察金在革命斗争中成长的历程,真实而艺术地反映了从十月革命、国内战斗到恢复国民经济各个时期的苏联社会特点和时代气氛,热情歌颂了为祖国而战的苏联年轻一代,展示了他们的成长历程和精神风貌。

  主人公保尔·柯察金经历第一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内战和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严峻生活。

他的生命中充满了严峻的考验,他通过了。

在命运无数次的压迫中,他没有低头,而是顽强地拼搏,活出了生命的真正价值。

1927年,保尔完全瘫痪,继而双目失明。

这对一个人来讲,是多么大的打击啊!

一生坎坷,还要经历病情的折磨,虽然保尔想放弃过,但是他还是站起来了,用另一种武器与命运抗争。

那就是写作。

他把自己的故事写了下来,激励着那些同他一样的人们。

我们怎能不说保尔的一生富有多少的传奇色彩。

  在21世纪的现代社会,已经不再有这样的人生了。

可我们不得不说保尔的故事仍然可以激励我们。

在我们的人生遇到打击时,就该像保尔一样。

保尔遇到的是打的困难,而我们的困难远不及他的。

既然那么大的困难保尔已经战胜了,更何况我们这些小困难呢?

世界上没有永远克服不了的困难,只要有敢于竞争的精神,再大的困难终会在我们面前低头的。

在不断地战胜困难的过程中,我们已经活出了一个顽强的人生。

  从另一角度看,保尔的经历还告诉了我们什么才是人生的意义。

人生,不是虚度光阴。

既然世界给了我们生命就该好好利用生命中的时间。

莎士比亚说:

“人生苦短,若虚度光阴,则短暂的人生就太长了。

”在这既长又短的人生里,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呢?

平平淡淡的就这样过期吗?

尽管不可能像保尔一样为革命付出,那么我们还不能身边的人付出吗?

人生如白驹过隙,一晃即逝。

看来很长的人生其实会很快就过去。

所以活出一个有意义的人生,活出一个有价值的人生吧,至少不会辜负这个生命的存在。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含有太多的道理。

只有慢慢去体味,才能找出它给我们带来的意义。

我真诚的感谢它,教会了我人生的意义。

  世界经典名著读后感篇3

  一个阴冷、黑暗、潮湿、没有阳光的墙角,糜烂是它的养料。

然而,这茶花却比别的茶花,甚至别的任何一种花都美丽,美得脱俗,美得惊人,美得如痴如醉。

可凡是花都是向往阳光的。

努力、再努力一点,在茶花碰触到阳光那一刹那,在它因阳光的滋润而娇艳欲滴的那一刹那,无情的风折断了花枝,让它又倒在了阴冷的角落,无力再爬起,再去触摸那伸手可及的阳光。

上帝是仁慈的,为了弥补命运对它的不公,没让它凋零后再死,而是让它保持着美貌离开了世间。

玛格丽特的爱情悲剧故事就是这样的。

  一介弱质女流在放荡且无目的的生命中找寻到了真爱,为此放弃了自己习以为常的大量物质享受,放弃了一切能使自己暂时快乐的糜烂生活习惯,只为求能和最爱的人呆在一起。

要从深陷的泥潭中爬出来,是要花很大的力气和决心的,况且还要使自己最小程度地被泥水污染。

玛格丽特做到了,而且做的非常出色。

可如此巨大的付出,换回的仍是人们的不理解和排挤,还有自私的人们的恶意中伤。

巨大的阻力最终还是使玛格丽特和爱人分开了,误会使最爱的人再自己最需要安慰的时候羞辱她,这是何等痛苦的事情?

也许真的只有死亡可以拯救她。

  是的,玛格丽特死了,孤独的死去,再也没了活着时的奢华,以前无数的情人也忘了她。

生前的生活愈是轰动,死的时候就愈是冷清。

亦或许,玛格丽特并不是个完全的悲剧人物,至少,她得到了真爱,她的灵魂得到了净化。

贵妇人们只看到了她生活的奢侈和物质的享受,却不知道她高尚的情操也是自己所望尘莫及的。

奇怪的资本主义上流社会的人们,明明鄙视放荡的妓女,却又要逼良为娼。

如果玛格丽特没有生在这样一个肮脏、虚伪、残忍的资本主义时代,或许她就是圣母玛利亚。

可惜那样的社会,那样的时代,连圣母也会被玷污。

而在玛格丽特被玷污的躯壳下,顽强而又圣洁的灵魂正是读者们暗暗哭泣的原因。

感谢小仲马塑造了茶花女这样一个可悲却又可敬的美丽女子。

然而,希望那已死去的花朵再次从泥土中萌芽、重生的时候,远离那阴暗的墙角,能每天和阳光为伴,即使不再那么美丽,也不要重复前世的悲剧。

  世界经典名著读后感篇4

  《三国志》不像《三国演义》,它只具简单史实,并无多大笔墨去渲染事件、去让事件被描述得更加具体和精彩,这就使得读者有联想、虚构和批判的空间。

对于小说家,他们可以利用这些材料,发挥自己的想象,辅以自己的创作才能,著成一部小说,而且让小说比史书更加能引人入胜。

对于普通大众呢?

他们私下里就会流传关于事件的始末,或真实或虚妄,对被隐藏的真相可能会不服气地披露,对崇拜者可能会大肆吹捧,对厌恨者则有可能更加歪曲,或以阴谋论议之。

民间的传说能让事实本身更加清晰明朗,也能让事实真相更加扑朔迷离。

比如,在《三国演义》里,关羽的忠义形象通过作者虚构的一些事件,而被强化乃至神化;诸葛亮更是被描述得“多智之近妖”,好像什么事情他都知道、能预测一样;不幸的是周瑜被树立成一个心胸狭隘、英雄气短的形象;曹操也被怒斥为“奸雄”。

对于这些小说情节或是民间传说,好言也就罢了,若是被坏言论之,遭后世不断诽谤,一生真实形象全无,实可悲也,则真乃谓之人言可畏。

  另外,陈寿乃晋朝大臣,对于朝中人物的记述多有曲笔。

如对于司马炎篡夺魏国帝位的时候,陈寿评曰:

“古者以天下为公,唯贤是与。

后代世位,立子以适;若适嗣不继,则宜取旁亲明德,若汉之文、宣者,斯不易之常准也。

”还有对魏国时期司马氏家族的描写多有隐恶溢美之嫌。

这恐怕是在对当朝的避讳吧。

亦即是说,基于政治厉害,一般当朝的史学家都不敢直言当朝弊端。

敢于批评当朝执政者的所为、揭露当朝执政者的罪恶的人,不仅文字难以流传于后世,而且自身连带家族其他成员的性命也有危险。

这种黑暗情况在中国的历朝历代皆有可悲地发生,而不仅仅是发生在封建时代。

  由此论之,即使是从史书里,我们也无法完全获知历史的真相。

成王败寇,历史是由胜利者写的。

比如你在看宋朝大官写的史书,那么这本书关于本朝的记载多是有所回护的。

也就是说,是非功过,真正的历史只能留予后人说。

不知过了若干年,那时候的人们对于我们现在所处的这个年代的历史,会是怎样记载和评价的呢?

  世界经典名著读后感篇5

  这几天我学了一篇课文,是作家丹尼尔·笛福所著的《鲁滨逊漂流记》,便找来原著读了读,令我感触颇深、受益匪浅。

  鲁滨逊生在商人之家,热爱冒险,在一次航海中流落荒岛。

在如此惨痛的环境下,他不畏艰险、乐观向上、拯救野人,救出船长,最终离开了生活二十八年的荒岛,回到英国。

  《鲁滨逊漂流记》一经上市,便引起轩然大波,鲁滨逊也成了不少人心中的偶像,从而成了“冒险家”的代名词,这本书也展示了鲁滨逊铁骨铮铮的汉子形象。

  鲁滨逊在无人荒岛生活了二十八年,没有住所,就用木头和船帆搭一座简陋的帐篷;没有食物,就一边蓄养山羊,一边打猎,还种麦子;太过恐惧,就在空地上插杨柳桩子,将羊群圈养;太过寂寞,还有好帮手“星期五”呢!

所有问题对鲁滨逊来说似乎已不是问题,无论这个问题是多么遥远,多么艰难,鲁滨逊都能完成。

  看完这本书,我不由得想到了自己,和鲁滨逊比起来,我和他真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他是翱翔蓝天的苍鹰,我则是温室里的花朵,被父母长辈呵护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从来都没有体验过来自“社会”的考验。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就像个小公主,以为自己不用努力就可以得到财富,得到荣誉,事实上我错了,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只有自己努力换来的财富才是最踏实的。

  如果我是鲁滨逊,我能坚持那长久的二十八年吗?

一年、二年?

还是三年?

不,恐怕连一年都坚持不了吧!

在那里,我或许早已自暴自弃,无法生存了。

  回忆往昔,小时候便总是三分钟热度,学习美术、舞蹈,我顶多坚持两三年,在学习上也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有时甚至一小时都坚持不了。

那是从小便有的毛病,就算大一些了也没改掉,直到我看了《鲁滨逊漂流记》,被鲁滨逊二十八年的荒岛生活所震惊,被他的乐观所感动,才终于改掉了这个毛病。

  看了《鲁滨逊漂流记》,我知道了不能被生活打倒,要像鲁滨逊流落荒岛时那样乐观向上、坚持不懈,对生活充满信心!

  世界经典名著读后感篇6

  记得很多年前读过一本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深深的被书中的波澜壮阔所震撼,但是当时并没有从作者的角度去看文章,而是纯粹的以自己的视角感受大气磅礴。

  直到前一段时间又有幸拜读了余老的《山河之书》,我才真正的开始尝试从余老的角度来看历史、看文化、看中国山河。

  我们经常在描述自己的民族的时候,都会骄傲的说出:

我是华夏儿女,炎黄子孙,不为错,但是这样说的时候内心却不由想起一个莫须有的敌人---蚩尤,作为王权争霸的落败者,蚩尤变成了兽身人语,铜头铁额的妖魔。

读本书之前,我也从来都认为本该如此,但事实呢?

蚩尤是九黎苗寨的英雄,是长江文明的骄傲,作为胜利者确实拥有书写历史的权利,而作为后世人,我们应该具备分辨是非的能力。

余老在书中也说了:

“不管是体制与体制、文化与文化、还是文明与文明的争端从来都是血淋淋开始又血淋淋结束的。

”多客观的一句话啊,道尽了中国历史的波澜壮阔。

  然而在谈到文化的时候,我们也经常会下意识的觉得应该是知识,是认识多少字,学会了多少语言,或掌握了什么技能。

但是这一切其实都是文化的衍生物,而不是文化的本质。

文化的本质应该是传承,应该是一直流淌的河水,应该是边远山区口口相传的歌声,是一棵棵永不落幕的长生树。

如果把文化定义为讽刺和揭露的言辞、定义为勾心斗角的谋略、定义为无病呻吟的惆怅,那么这该是文化的悲哀,还是人类的悲哀?

  还是看看中国山河吧,一寸寸土地沾染的多少历史的厚重和沉痛,王道士的悲哀何尝不是民族的悲哀,莫高窟的路一次次的被黄沙淹埋,宁古塔葬下了多少冰释前嫌的文人墨客,也不知明年的鸡鸣山下月牙泉还在不在。

这些只不过是中国山河的一角,还有人类改造自然的巅峰之作---都江堰,秦朝太守李冰向后人展示了古人对水的理解:

顺势而为,化磅礴为温婉,化雄浑为娴静,化灾难为福音,于是先有了都江堰,才有了天府之国。

一个来自天涯的眼神凝望着山庄的背影,避暑山庄的兴盛到没落展现了清朝统治从盛到衰的整个过程。

我的思绪从唐古拉山口被流放到江南水乡,感受着这里的温婉可人,却忘记了三峡的水险十八弯,直到入海,我都来不及回头再看一眼,这并不是中国山河的全部,这只是中国山河的一角,而就是这样一角,也足以让我们为之沉醉。

  闭上眼睛,继续追寻余老的脚步,看历史,看文化,看中国山河。

  世界经典名著读后感篇7

  书架上,一本书引起了我的注意,书的名字具有浓厚的中国传统气息,名叫《四世同堂》。

  《四世同堂》记叙了北平沦陷后的畸形世态中,日寇铁蹄下和广大平民的悲惨遭遇、那一派古老、宁静生活被打破后的不安、惶惑与震撼。

狠狠地鞭挞了附敌作恶者丑恶灵魂,揭露了日本军国主义的残暴罪行,反映出老百姓们的英勇无畏。

  书中的人物冠晓荷是住在小羊圈里的住户,他是一个贪生怕死的人,看到日寇的侵略,千方百计的想和日本人做朋友。

他,对日本人毕恭毕敬,向他们的背影深鞠躬,给日本人下跪,却因为“消毒”丢了性命。

他的太太外号叫大赤包,她希望中国被日本打垮,找关系给日本人做事。

她的性情火爆刚烈,对自己的同胞毫不留情,但最后和冠晓荷的结局一样,在他们依偎的日本人手中死去。

  我佩服书中的祁家老三祁瑞全,他是一个满腔热血的大学生,见到日本的入侵,他不想做亡国奴,而决定离开北平,将自己的生命献给国家,做一个抗战的英雄。

他回到北京后,他已经不是一个急躁的学生,而变为了有丰富的阅历和抗战斗经验的地下工作者,他受组织委派,潜回北平,做情报工作,他在北海公园刺杀了给日本人做特务的招弟,在抗战胜利时,与邻居们共享快乐。

他是一个有理想有追求的中国人,他不怕为国捐躯,只希望为战争胜利付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书中曾经讲述了一段日本人残害中国人的片段。

日本人发给北平人的共和面,弄坏了北平人的肠胃,日本人怕这种病传染到日本居民身上,就把这些晕倒的,闹肚子七名病人的,都用大卡车拉到野外,把他们活埋了。

多么残忍的暴行!

  掩卷沉思,我立志发奋学习,为国家和社会做一份贡献,成为一个爱国爱家和自强不息的人。

  世界经典名著读后感篇8

  这个寒假,我阅读了许多名著,其中包括《鲁滨逊漂流记》。

这本书的作者是丹尼尔。

笛福,讲述的故事、冒险是前所未闻、绝无仅有!

  我不是在说大话,《鲁滨逊漂流记》其实有很多人看过,它讲述了鲁滨逊。

克罗索不满于现状,乘船冒险却流落到萨累的摩尔人手中。

他好不容易逃出后到国外干着高薪的葡园,可他又因同样的原因乘船离开,再次失事并独自逃到了荒岛,养羊、种地、抓鳖,生存了二十几年后,解救了土著并命名为“星期五”让他做奴仆。

后来他又救了“星期五”的爸爸和一些白人,最终终于在1686年12月19日乘船回到故土,历时35年,岛上居住27年2月零19天。

  看完这书,我不由感叹,丹尼尔的想象力让人折服,同时生动的描绘也令人身临其境。

例如从鲁滨逊解救“星期五”的故事中我看到了鲁滨逊的勇猛与智慧,从“星期五”自愿让鲁滨逊杀他的故事中看出了“星期五”的忠诚。

我认为这本书还有一个优点:

它没有分章节,并用第一人称写,如同自传,让我融入其中,仿佛主人公就是我。

再次回想起来,书中的人物品质我都应该学习。

鲁滨逊的勇敢、机智、处变不惊,“星期五”的忠心耿耿、领悟性高,这些都是我学习的目标。

同时,我还懂得了不能不满足于现状,要知足等道理,鲁滨逊就是因为这而流落荒岛。

在生活中同样要知足,俗话说:

“知足常乐。

”比如说:

买了很多很多玩具了,却总是因为没收集完全套而不满足,就是不应该的了。

  啊!

这本书就是这样一本名著,它写得朴实、生动、有创造性。

这样一本书,也不需要多说,你们也快去看看吧!

  世界经典名著读后感篇9

  读了《失落的一角》,我觉得人不需要追求事事完美,只要快乐就行,因为凡事都不可能做到十全十美的。

  《失落的一角》里的主人公是个不完整的圆,他为了成为完整的圆开始了一场旅行!

不完整的圆,为了找到失落的一角,有时被大雨淋湿,有时被大雪覆盖有时被大风刮走,但他没有放弃,不完整的圆也很快乐。

他有时和一只动物聊天,有时抓蝴蝶,有时走路哼着歌哦!

直到有一天,他找到了那一角。

他成为了一个完整的圆。

但由于滚得太快,不能和动物聊天,不能抓蝴蝶,他为这件事烦恼。

  读完这本书,我想对一些家长说:

每一个人都不是十全十美的,不要让你的孩子为那些培训班烦恼,让你的孩子快快乐乐的不行吗?

那个圆没找到那一角是快乐的,可找到了那一角变得悲伤,不快乐了。

这似乎是一个耐人寻味的寓言:

看上去很简单有缺憾就想更完美,就想努力去追求,可是追求到了又感到了另一种缺憾,有得必有失,还是不完美。

人都在追求完美,但真正的完美并不存在,它似乎更像一个梦,存于我们的心际。

我们更惬意于追寻的这个过程,品尝着这个过程中伴随而来的苦乐酸甜。

  人生很像一个圆,我们从起点出发,最终还要回归那一点。

而人就像一个圆规,为什么有的人能够画得圆,因为他们心在想,“脚”在动。

  世界经典名著读后感篇10

  《暗店街》的故事主体很简单,讲述一个患了失忆症的男子寻找自己真实身份的过程。

从大框架上来说,这是一部侦探小说,事实上,这名失忆的男子也确实是一个侦探。

只是这不是一部传统意义上的侦探小说,主角寻找真实身份只是小说的叙事凭借与表象意涵,在背后,透过这个寻觅的过程,呈现出来的其实是生命意义的短暂与渺小。

  小说从一个结束开始,在为侦探社工作多年后,终于到了曲终人散的时刻,主角工作的侦探社就要结束营业了。

在这人生的岔口上,业已失去所有过往记忆的主角,决定回头寻找自己的真实身份。

这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因为主角要寻找的不单单是一个名字,他要找的是一整段人生,一个置于“我”之下的生命故事。

而这人生、这故事,必须从茫茫人海中、从别人记忆的橱柜中、从泛着樟脑气息的杂物堆中,翻找出来。

  这是一段苍凉而落寞的旅程。

本以为,循着来时路,可以找到一段完整的生命故事,无论是美好还是痛苦,总能描摹出一个有血有肉、爱过恨过的生命形象。

然而,当主角循着蛛丝马迹寻找自我时,却发现生命早已化成块块的碎片,或是落在别人记忆的角落、或是镶嵌在某人生命碎片的边缘、或是凝结成发黄相片里的模糊身影、或是浓缩成人物名册里的冰冷陈述。

  从生到死、每一次的交会过程中,我们都从别人手上拾得一些生命碎片,也将自己的生命碎片交付到别人手上。

然而,当我们奋力地向前行走,努力谱写下生命的篇章,这些生命的片段、记忆的碎片,却已经开始在身后四处散落、终至消逝。

倾其所有地活过后,迤逦你我身后的,只是发丝般细微、尘埃般轻碎的痕迹,无从拼凑出生命的全部重量、完整形貌,教人如何不感伤。

  世界经典名著读后感篇11

  《雷雨》具有一种诗意之美。

这不单单得自文辞的优美,许多段落被人们反复背诵,也不仅是得自剧中人物诗意的性格,或者也可以说,是所有这一切,包括舞台提示、角色分析,汇总而后升发出的一种形而上的气质和品位。

雷雨从开始似乎就注定了这个是一个悲剧。

然而悲剧的造成者便是故事的男主人公:

元锡公馆的大少爷——周朴园。

  就像众多中国悲剧那样,一个风流的少年看上了自家的女佣,这样的结合自古至今都不会有好的结果。

倘若那个男的有情有义,大不了两人私奔,背离父母,远走高飞作对苦命鸳鸯,然而刺骨始终的女主角侍萍就更苦命了,周朴园这个风流少爷虽被她的青春美丽与温柔打动,但他那颗只懂爱自己的心又怎会与她厮守一生?

他为了自己的前途最终放弃了侍萍。

孤苦无依的侍萍带着患病的二儿子伤心的离开,原一味故事就这样结束了,谁知造化弄人,命运又将他们牵扯在一起。

错综复杂的关系又上演了,简直就是一团糟,最终导致了同母异父的兄妹相爱。

身为他们的母亲,侍萍只能接受命运的捉弄,也只能埋怨自己给孩子带来的命运,似乎一切该终结了,偏偏当年的风流少年周朴园在误会下道出了他们是同母异父的兄妹。

这件事害死了3个人……

  这样一段揪心的人生怎不让人心痛?

历史上这样的故事几乎是久演不衰,在类似故事下的牺牲者不在少数,我想,这并不是简单的故事而已,社会的真实情况应该是故事的原型。

这与当时人民的道德准则、思想观念密不可分。

在现今社会,人思想的改变,女人变得坚强、勇敢,绝不会无声无息受命运的压制,必会反抗。

除了科技发达以外,人文思想的进步也是时代进步的一大标志。

人们常常在知道过去的不幸后,暗自庆幸自己生活在这样美好的时代。

然而,我不但要感谢新时代,新中国给予我们的幸福生活,而更应感激丽时代给我们的觉悟。

没有过去的凄惨,哪来现在的幸福甜美?

  世界经典名著读后感篇12

  “功名富贵无凭据,费尽心情,总把流光误。

浊酒三杯沉醉去,水流花谢知何处。

”这是《儒林外史》开头的几句。

可以说,这也是整本书的灵魂所在。

  这些话虽然已是老生常谈,可真正能明白人的又有几个“学而优则仕”,正是这句话害了一批又一批的读书人。

他们把读书当成敲门砖——“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圆如意,书中自有美娇娘……”。

为了金钱,为了财富,他们可以废寝忘食地读书,可以从黑发垂髫考到白发苍苍:

八十岁才中了状元的梁灏,花白胡子还是“小友”的周进,考了几十年一朝中榜,欢喜疯了的范进……儒林中为了功名利禄,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的又何止这几个鲁迅先生称封建礼教为吃人的礼教,那么称封建科举制度为害人的制度也不为过了。

  读书,其实强调的是一个漫长的求知过程。

王国维说得很好,读书分为三个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这是立志。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是奋斗。

“众里寻他千XX,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才是最后的成功。

而儒林中的那些一心只为功名者,第一步——立志,就走错了。

在我看来,读书就是人在不断汲取精神食粮的过程。

其中最关键的在于吸收,然后再转化为自身的力量。

这与一日三餐的功效是一致的:

吃饭,吸收营养,再促进自身生长。

只可惜,儒林中的某些学子们只注重“食”,即数十年如一日地读书,却忽视了吸收。

读书对他们来说,只是一个敲开荣华富贵之门的工具。

一旦达到目的,这个工具也就毫无价值了。

这些人,即使读一辈子书,也不会有半点知识吸收转化成自身力量。

这些书,除了造成他们的“营养不良”,别无他用。

  当然,“世人皆醉我独醒,举世浑浊我独清”的人在儒林中也不是没有。

王冕就是其中的一个。

他从小就因为家境贫寒而为邻人放牛。

在牛背上,他仍旧博览群书,更自学成为了画没骨花卉的名笔。

此后,下到平民百姓,上到知县财主都来索画。

但王冕性情不同,不求官爵。

朝廷行文到浙江政司,要征聘王冕出来做官,他却隐居在会稽山。

后人提到王冕时,常常称其为王参军。

但王冕何曾做过一日官能在功名面前,心如止水,不为所动,也只有王冕这些儒林中的凤毛鳞角了。

  几百年后的今天,捧起《儒林外史》细细品读。

时而为当时士人名流的庸俗可笑而叹息,时而又为贪官污吏的.卑鄙丑恶而愤怒。

吴敬梓以其幽默诙谐的语言,把封建社会科举制度的腐朽黑暗面刻画的入木三分。

难怪后人有“慎勿读《儒林外史》,读竟乃觉日用酬酢之间,无往而非《儒林外史》”之叹。

  世界经典名著读后感篇13

  作家周国平说:

“人世间的一切不平凡都要用平凡的生活来衡量其价值。

伟大、精彩、成功都不算什么,只有把平凡的生活过好才是圆满。

  当我极不情愿地翻开书的第一页时,就被书中一个景物描写吸引住了:

“蒙蒙的雨丝夹着一星半点雪花,正纷纷扬扬地飘洒着……”这段景物描写使我的心情从抵触瞬间变成了渴望,令我陶醉其中,身临其境,难以自拔。

这就是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

  经过长时间的阅读,我渐渐熟悉了书中每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而在所有角色中,我印象最深的也最佩服的人就是孙少平。

我认为他是全篇的主线,通过他的成长经历展现出一个平凡普通的人物形象。

他从不好高骛远,而是脚踏实地走好自己人生的每一步。

他家境贫穷,可是在逆境中,他依然乐观,和他哥哥孙少安一样,勇于战胜自我、战胜困难、摆脱束缚、重塑信心,坚强面对生活的挑战,这种精神令我敬畏。

他让我们看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生活中人的亲情、友情、爱情以及和动物之间的感情。

这也警示我们要学会生活,珍惜感情。

在生活中,人最大的缺点就是认识不到自己的平凡,而孙少平能真正认识到平凡,也选择了平凡。

  尽管没有读完整部书,但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