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语文第六单元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525892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41.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必修语文第六单元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必修语文第六单元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必修语文第六单元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必修语文第六单元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必修语文第六单元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必修语文第六单元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必修语文第六单元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必修语文第六单元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必修语文第六单元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必修语文第六单元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必修语文第六单元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必修语文第六单元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必修语文第六单元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必修语文第六单元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必修语文第六单元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必修语文第六单元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必修语文第六单元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

《必修语文第六单元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必修语文第六单元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必修语文第六单元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

必修语文第六单元试题及答案解析

新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五)单元能力检测:

第六单元

●知识网络

一、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二、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与“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考查同时进行。

其基本含义是:

在读懂全文的基础上,能对文中所涉及的人、事、情、理等相关内容的主要点作出概括,同时对于作者写作的目的以及所持的基本观点、态度,能作出准确的回答。

由于本考点一般采取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因此,考查本考点时,实际上并非真的要求考生自己动手去“归纳”“概括”,而只是分析判断由命题者设计的有关这方面的题目的答案正确与否。

当然,要能正确回答题目,得有归纳、概括文章的能力才行。

本考点采取客观选择题的形式。

为了考查考生归纳、概括文章要点和中心的能力,设置者常常借助以下方法来命制干扰项:

或张冠李戴,曲解原意;或随意引申,任意拔高、贬损;或真真假假,正误参半;或以偏概全,妄加推断;或无中生有,夸大事实……总之,是多方设卡,来综合考查考生分析、综合、归纳、概括的能力。

解题时,要在通读全文、了解大意的基础上留心作者所写的人和事,情与理;对作者选取的材料、记叙的角度、叙述的语气、相关的议论抒情等等,要做到心中有数,因为这是答好这类题目的前提。

其次,是题文对照,逐项检查。

将备选答案中的相关内容,逐条与原文相关部分比较,看备选项的表述是否与原文一致。

应该尊重原文,不能随意拔高或贬低,注意不要遗漏重要内容。

凡是对原文有故意夸大、缩小、曲解、混淆等内容的选项,都是命题者设置的陷阱,应该特别小心。

再次,要充分利用选项,排除干扰。

在一般情况下,试题设置常常是从四个选项中设置一个错误的选项,如果我们能充分利用正确的三项,运用比较法、排除法,选出错误的一项应该是有把握的。

另外,如果试题提供了文段的题目、出处、尾注、作者的有关情况以及背景知识等,我们就应该充分加以利用。

最后,认真检查,全面验证。

常用的方法有:

代入法——将所选答案放回原文中,看看是否合理;析错法——即能说出自认为错误的一项的原因;否定法——即先假设自选的答案不对,予以否定,但却又否定不了,表明答案准确无疑。

●范题精讲

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疏广字仲翁,东海兰陵人也。

少好学,明《春秋》,家居教授,学者自远方至。

地节三年,立皇太子,选广为少傅,数月,徙为太傅。

广兄子受,好礼恭谨,敏而有辞。

宣帝幸太子宫,受迎谒应对,上甚欢悦,顷之,拜受为少傅。

太子每朝,太傅在前,少傅在后,父子并为师傅,朝廷以为荣。

在位五岁,皇太子年十二,通《论语》《孝经》。

广谓受曰:

“吾闻‘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今仕至二千石,宦成名立,如此不去,惧有后悔,岂如父子归老故乡,以寿命终,不亦善乎?

”广遂上疏乞骸骨,上以其年笃老,皆许之。

广既归乡里,日令家供具设酒食,请族人故旧宾客,与相娱乐。

数问其家金余尚有几所,趣卖以供具。

居岁余,广子孙窃谓其昆弟老人广所爱信者曰:

“子孙冀及君时颇立产业基址,今日饮食费且尽,宜从丈人所,劝说君买田宅。

”老人即以闲暇时为广言此计,广曰:

“吾岂老悖不念子孙哉?

顾自有旧田庐,令子孙勤力其中,足以供衣食,与凡人齐。

今复增益之以为赢余,但教子孙怠惰耳。

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

且夫富者,众人之怨也;吾既亡以教化子孙,不欲益其过而生怨。

又此金者,圣主所以惠养老臣也,故乐与乡党宗族共飨其赐,以尽吾余日,不亦可乎!

”于是族人悦服。

以寿终。

(节选自《汉书·疏广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广为少傅,数月,徙为太傅徙:

调职。

B.广兄子受,好礼恭谨,敏而有辞敏:

敏感。

C.宣帝幸太子宫,受迎谒应对谒:

进见。

D.广子孙窃谓其昆弟老人广所爱信者窃:

暗中。

解析:

B.敏:

聪敏。

如《论语》“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答案:

B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顷之,拜受为少傅。

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B.广遂上疏乞骸骨。

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而死。

C.上以其年笃老,皆许之。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D.今日饮食费且尽。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解析:

A项中的“之”为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例如:

顷之,烟炎张天。

(《赤壁之战》)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毛遂自荐》)。

C项皆可理解成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

例如: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廉颇蔺相如列传》)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

(《赤壁之战》)。

D项用作副词,相当于“将、将要”,“暂且”“姑且”。

例如:

不出,火且尽。

《游褒禅山记》)。

答案:

B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疏广对子孙教化有方的一组是()

①吾岂老悖不念子孙哉?

②自有旧田庐,令子孙勤力其中。

③增益之以为赢余,但教子孙怠惰耳。

④且夫富者,众人之怨也。

⑤不欲益其过而生怨。

⑥乐与乡党宗族共飨其赐。

A.①③⑥B.①④⑤C.②③⑤D.②④⑥

解析:

①在说明自己的内心真实感情;⑥表明是自己对于财物的态度。

答案:

C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疏广自幼勤奋好学,深明《春秋》,远方之人也来向他问学。

其兄之子疏受谦恭谨慎而有口才。

叔侄二人并为皇太子师傅,朝廷引以为荣。

B.皇太子初学有成后,疏广心怀知足常乐、功成身退的想法,要求归老故乡,虽然中途曾经后悔,但最终还是提交了辞呈,并获得皇上的应允。

C.疏广认为自己的金钱为朝廷所赐,应当自己用来颐养天年,因而回归故里之后,并未打算要将钱财留给子孙,每日均请亲朋故友宴饮娱乐。

D.疏广的子孙见饮食费用甚巨,就请人劝疏广多置田宅。

疏广表示财产只能使子孙怠惰罢了,应当让他们自食其力,过与平常人相同的生活。

解析:

B.“虽然中途曾经后悔”在文中没有依据。

答案:

B

5.把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

(2)此金者,圣主所以惠养老臣也,故乐与乡党宗族共飨其赐。

解析:

注意“损”“益”“所以”“飨”的翻译。

答案:

(1)有才德的人如果钱财多,就会削弱他的志向;愚笨的人如果钱财多,就会增多他的过失。

(2)这些金钱,是圣明的君主赐给我养老的,所以很乐意与宗族同乡共同享受他的恩赐。

●试题详解

第六单元

说明:

本试卷分为第Ⅰ、Ⅱ卷两部分,请将第Ⅰ卷选择题的答案填入题后括号内,第Ⅱ卷可在各题后直接作答。

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30分)

一、(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和字形有误的一项是()

A.赀财(zī

)缇骑(tí)缙绅(jìn)社稷(jì)

B.缊袍(yùn)垣墙(yuán)偃仰(yǎn)修葺(qì)

C.欹侧(qī)孤僻(pì)诏书(zhāo)蟠曲(pán)

D.汶水(wèn)摴蒱(chū)徂徕(cú)石罅(xià)

解析:

此题考查汉字的读音和字形的识记能力。

C项,“诏书”中的“诏”应读作“zhào”。

答案:

C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即除(清除)魏阉废祠(供死人牌位的祠堂)之址以葬之

佯狂不知所之(的)者,其辱(侮辱)人贱行

B.某所(地方),而母立于兹(此,这里)

比去(离开),以手阖(关闭)门

C.益(更加)慕圣贤之道(道路)

寓(住所)逆旅主人,日再(多次)食

D.阳(山北面)谷皆入汶,阴(山南面)谷皆入济

解析:

此题考查对文言词义的掌握。

A项,

“除”应释为“治,整理”;“祠”本义是“供死人牌位的祠堂”,在文中应指“生祠,给活人修的祠堂”;“之”应释为“到,往”;“辱”应释为“可耻的”。

C项,“道”应释为“思想,学说”;“寓”应释为“寄居”;“再”应译为“两次”。

D项,“北”应释为“山的南面”;“阴”应释为“山的北面”。

答案:

B

3.下列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人皆得以隶使之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B.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

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C.殚其地之出

尔安敢轻吾射

D.四方之民兽奔鸟窜

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解析:

此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用法的辨析。

A项,“隶”是名词作状语,“抚”是名词活用为动词;B项,“旌”是名词活用为动词,“西”是名词作状语;C项,“出”是动词活用为名词,“轻”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D项,“兽”“鸟”“手”都是名词作状语,用法相同。

答案:

D

4.下列句中加点字含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①斯固百世之遇也

A.固②余固笑而不信也

③江山险固

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B.见②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③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①至舍,四肢僵劲不能动

C.舍②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③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①在丁卯三月之望

D.望②先达德隆望尊

③吾令人望其气

解析:

此题考查对文言实词一词多义的掌握。

A项,“固”的含义分别是:

①实在;②本来;③坚固。

B项,“见”都是表被动,可译为“被”。

C项,“舍”的含义分别是:

①学舍,书馆;②停止;③筑舍定居。

D项,“望”的含义分别是:

①农历每月十五;②名望,声望;③看。

答案:

B

5.对下列文言句式分类有误的一项是()

①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②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③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④周公之逮所由使也⑤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⑥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⑦家有老妪,尝居于此⑧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⑨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吾未见其明也⑩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

A.①④⑦/②⑧⑩/③⑤⑨/⑥

B.①④⑥/②⑧⑩/③⑤⑨/⑦

C.①⑥/②④/③⑤⑨/⑧⑩/⑦

D.①④⑦/②⑧⑩/③⑨/⑤⑥

解析:

此题考查文言句式的辨析。

①④⑥是被动句,④又是个判断句;②⑧⑩是判断句,⑧和⑩又是定语后置句;③⑤⑨是宾语前置句;⑦是后置

句。

答案:

B

6.对作者、作品、时代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项脊轩志》——归有光——清朝

B.《病梅馆记》——龚自珍——清朝

C.《登泰山记》——姚鼐——清朝

D.《五人墓碑记》——张溥——明朝

解析:

此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

A项,归有光是明朝后期着名的古文学家。

答案:

A

二、(12分,每小题3分)

(一)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江宁之龙蟠,苏州之邓尉,杭州之西溪,皆产梅。

或曰:

“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

”固也。

此文人画士心知其意,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也;又不可以使天下之民斫直,删密,锄正,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

梅之欹之疏之曲,又非蠢蠢求钱之民能以其智力为也。

有以文人画士孤癖之隐明告鬻梅者,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

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

7.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直则无姿姿:

风姿

B.正则无景景:

景致

C.明

告鬻梅者鬻:

D.文人画士之祸祸:

灾祸

解析:

D.祸:

危害。

答案:

D

8.下列句中加点的“以”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以绳天下之梅

B.梅以曲为美

C.有以文人画士孤僻之隐……

D.以五年为期

解析:

A项连词,可译为“来”;B、C、D三项为介词“把、拿”。

答案:

A

(二)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

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

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

余始循以入。

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

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

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

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

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9.对下面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京师乘风雪乘:

冒着

B.道少半,越中岭越:

飞越

C.而半山居雾若带然居:

停留

D.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循:

顺着

解析:

B.越:

越过。

答案:

B

10.下面对本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句中,连用“乘、历、穿、越”四个动词,准确生动,且富于变化,传神地写出了登山的迫切心情。

B.“苍山负雪,明烛天南”句用拟人手法,赋予静态的青山以人的动态,用语新颖、传神。

C.“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句用比喻手法写在山

顶远望、俯视所见,设喻新奇,给人以美的感受。

D.本段内容主要是为下文写泰山日出作铺垫,所以文字虽多,但并非文章重点内容。

解析:

D.“但并非文章重点内容”不确切,本段也是重要内容。

答案:

D

第Ⅱ卷(共70分)

三、(8分)

11.阅读下面的诗

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4分)

东栏梨花

(宋)苏轼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

生看得几清明!

[来源:

学科网ZXXK]

诗人见“东栏一株雪”而“惆怅”的原因是什么?

有人认为“梨花淡

白”和“一株雪”重复,主张改“梨花淡白”为“桃花烂漫”。

你同意他的主张吗?

为什么?

答案:

感伤春光易逝,慨叹人生短促。

(意思对即可。

)柳树由浅绿变深青,暗含春色已暮,梨花盛开满城漾白,也暗含盛极将衰,一、二两句写景中满蕴了伤春之情。

最后一句直抒胸臆,抒发了人生如梨花之感慨。

不能将“梨花淡白”改为“桃花烂漫”。

如果改首句为“桃花烂漫”,“花满城”就当属桃花,那么一、二句即咏桃花,不仅与题目无关,而且与咏梨花的“惆怅东栏一株雪”相互割裂。

(意思对即可,思路不清楚,语句不通顺,酌情扣分。

12.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任选两小题。

)(4分)

(1)__________,教然后知困。

(《礼记·学记》)

(2)春风又绿江南岸,__________。

(王安石《泊船瓜洲》)

(3)大江东去,浪淘尽,__________。

故垒西边,人道是,____

______。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解析:

第一句出自初中语文课本;第二句小学课本即有,为千古名句;第三句出自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亦为千古名句。

估计第一句知道的人可能较少,可选作后两句。

答案:

(1)学然后知不足

(2)明月何时照我还(3)千古风流人物三国周郎赤壁[来源:

学科网ZXXK]

四、(22分)

(一)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10分)

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

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

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家有老妪,尝居于此。

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

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

妪每谓余曰:

“某所,而母立于兹。

”妪又曰:

“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

‘儿寒乎?

欲食乎?

’吾从板外相为应答。

”语未毕,余泣,妪亦泣。

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

“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

“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

”顷之,持一象笏至,曰:

“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

”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13.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1分)()

A.迨诸父异爨迨:

等到

B.大母过余曰过:

看望

C.大类女郎也类:

好像

D.客逾庖而宴宴:

宴请

解析:

D.宴:

吃饭。

答案:

D

14.下

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庭中通南北为一

先妣尝一至

B.鸡栖于厅

而母立于兹

C.顷之,持一象笏至

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D.而母立于兹

久不见若影

解析:

A.分别为“整体”“一次”;B.在;C.补足音节;D.你的。

答案:

A

15.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与现在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娘以指叩门扉曰

B.墙往往而是

C.室仅方丈

D.先妣抚之甚厚

解析:

B.古义为“到处”,今义为时间副词;C.古义为“一丈见方”,今义为“寺院的房间或主持”;D.古义为“对待”,今义为“安慰、保护”。

答案:

A

16.翻译选段中画横线的句子。

(2分)

(1)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2)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

答案:

(1)我的孩子,好长时间没看到你的影子,为什么整天默默地在这里,真像个女孩子了?

(2)我家的人长期以来读书没有得到功名,这孩子取得成就,就可以等待了呀!

17.本段重点写悲情,可分为三层,请在原文中用“‖”标出层次,并写出段意。

(3分)

答案:

一层(“先是……凡再变矣”):

写由于伯叔们分家,家中一片杂乱衰败景象。

二层(“家有老妪……妪亦泣”):

写对母亲的回忆,抒思母之情。

三层(“余自束发……不自禁”):

写对祖母的回忆,抒思念悼亡之情。

(二)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12分)

卫人束氏,举世之物,咸无所好,唯好畜狸狌。

狸狌,捕鼠兽也,畜至数百,家东西之鼠捕且尽。

狸狌生无所食,饥而嗥。

束氏日市肉啖之。

狸狌生子若孙,以啖肉故,竟不知世之有鼠;但饥辄嗥,嗥辄得肉食,食已与与如也,熙熙如也。

南郭有士病鼠,鼠群行有堕瓮者,急从束氏假狸狌以去。

狸狌见鼠双耳耸,眼突露如漆,赤鬣,又磔磔然,竟为异物也,沿鼠行不敢下,士怒,推入之。

狸狌怖甚,对之大嗥。

久之,鼠度其无他技,啮其足,狸狌奋掷而出。

18.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3分)

(1)咸无所好__________

(2)但饥辄嗥__________[来源:

学*科*网Z*X*X*K]

(3)食已与与如也__________

(4)假狸狌以去__________

(5)沿鼠行不敢下__________

(6)束氏日市肉啖之__________

解析:

此题考查对文言实词含义的掌握。

答案:

(1)都

(2)只要(3)完(4)借(5)围着、绕着(6)买

19.与“束氏日市肉啖之”的“日”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2分)()

A.顺流而东行B.函梁君臣之首

C.一夫夜呼D.东割膏腴之地

解析:

此题考查文言实词用法的辨析。

A项,“顺流而东行”句中的“东”是名词作状语;B项,“函梁君臣之首”句中的“函”是名词作动词用;C项,“一夫夜呼”句中的“夜”是名词作状语;D项,“东割膏腴之地”句中的“东”是名词作状语,这样A、C、D三项的加点字与例句中的“日”字用法相同。

答案:

B

20.翻译下列各句。

(4分)

(1)南郭有士病鼠。

[来源:

学科网]

(2)鼠度其无他技。

解析:

此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能力。

关键要准确理解

(1)句中的“病”和

(2)句中的“度”字,根据上下文语境推断,“病”应释为“患……害”,“度”应释为“估计”。

答案:

(1)城南有位先生家中患鼠害。

(2)老鼠估计狸狌没

有别的本领。

[来源:

学*科*网]

21.上面是一则寓言故事,其寓意是_______

________________(3分)

解析:

此题考查对文意的综合概括理解能力。

答案:

养尊处优,就会丧失生存技能。

(或:

缺乏锻炼,长期不锻炼业务,必然丧失专业技能。

)[来源:

学#科#网Z#X#X#K]

五、作文(40分)

22.根据下述材料,按要求作文。

牵挂是思念,有如高飞的风筝挣不脱细长的绳线;牵挂是情怀,有如瓜豆的藤蔓缠绕竹竿或篱笆。

牵挂是多方面的,比如牵挂是对亲人的思念,牵挂是对友人的情怀,牵挂能催人奋发向上。

请以“牵挂”为题,选择上述材料某一方面的内容,选择除诗歌以外的某一种体裁,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文章。

思路提示:

“牵挂”到底是什么?

这是一个十分抽象的概念。

好在话题材料中已用两个比喻提示了它的内涵。

我们完全可借助这两个比喻,展开类比联想,由此及彼地切入话题。

比如由“高飘的风筝挣不脱细长的线绳”,类比联想到海外游子对祖国的挂念、在外求学的学子对父母的惦念、父母对子女的思念,对久别的同学

、朋友的想念等等;由“瓜豆藤蔓缠绕着篱笆”,类比联想到子女对家庭的依恋、妻子对丈夫的眷恋,等等。

通过类比及转换,就能快速打开思路,确定文章的主题。

具体写作时应精心选择具体感人的事件,着力抒写出内心的真挚的情怀。

用书信写作,一是注意格式的规范完整;二是根据“牵挂”这个话题,选择好陈述的对象(自己熟悉的或关系密切的人);三是口气要符合与陈述对象的关系,四是主体部分要突出“牵挂”的中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