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与货币制度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53059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42.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货币与货币制度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货币与货币制度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货币与货币制度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货币与货币制度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货币与货币制度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货币与货币制度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5页
货币与货币制度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5页
货币与货币制度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5页
货币与货币制度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5页
货币与货币制度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5页
货币与货币制度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5页
货币与货币制度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5页
货币与货币制度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5页
货币与货币制度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5页
货币与货币制度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5页
货币与货币制度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5页
货币与货币制度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5页
货币与货币制度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5页
货币与货币制度Word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5页
货币与货币制度Word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5页
亲,该文档总共3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货币与货币制度Word格式.docx

《货币与货币制度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货币与货币制度Word格式.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货币与货币制度Word格式.docx

–价格的倒数是货币购买力

–执行价值尺度职能可以是观念或想象的货币。

2.交易媒介或流通手段

–货币在商品流通中充当交换的媒介

–执行流通手段职能必须是现实的货币

–给出价格和媒介交易构成货币的核心

3.支付手段

–结束流通过程的货币发挥支付手段职能

–作为价值的独立运动形式进行单方面转移

–必须是现实的货币

4.积累和贮藏价值

–货币被人们当作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保存起来

–贮藏金银是典型形态

–银行存款储蓄,直接储存纸币

1.职能视角的界定

–货币是在交换中被普遍接受的东西

–价值尺度与流通手段的统一是货币

2.一般等价物

–从商品世界分离出来专门充当其他商品统一价值表现的特殊商品:

贵金属

–市场经济中的一般等价形态:

纸币

3.货币与流动性

–流动性是相对商品或金融资产交易的概念

–流动性在交易过程中专指货币

4.社会计算工具与社会选票

–社会需要就是社会计算,货币是工具

–消费者用货币购买商品决定了社会生产,相当于用货币投票

二、货币制度

(一)货币制度构成

1.货币制度

指国家以法律形式确定的货币流通结构和组织形式,包括:

–币材的确定

–货币单位的确定:

货币单位名称和单位“值”

–流通中货币种类的确定:

主币与辅币

–对不同种类货币铸造发行的管理

–对不同种类货币的支付能力的规定

2.与货币制度有关的概念

•本位币,也称主币,是一国的基本通货,一般作为该国法定的价格标准。

最小规格是1个货币单位

•辅币,本位币以下的小面额货币,是本位币的等分面值,辅币一般为不足值的货币,依靠法定比例强制流通

•无限法偿,法律保护取得这种能力的货币,指无论支付数额有多大,无论属于何种性质的支付,对方都不能拒绝接受。

•有限法偿,指在一次支付中,若超过规定的数额,收款人有权拒受,但在法定限额内不能拒受。

•格雷欣法则,即劣币驱逐良币规律,指在金银复本位制度下两种实际价值不同而法定价格相同的货币同时流通时,市场价格偏高的货币(良币)就会被市场价格偏低的货币(劣币)所排斥,良币退出流通被贮藏,而劣币充斥市场

•货币替代,信用货币制度下,本外币之间出现币值不稳定时,趋软的货币就会被抛售,趋硬的货币被抢购、收藏

(二)货币制度的发展演变

1.人民币是中国大陆的法定货币

–主币单位为元,辅币单位为角和分,都具有无限法偿能力

–1948年12月1日发行人民币

–1955年3月1日发行新人民币

–目前,人民币主币7种券别,辅币6种券别

2.人民币是信用货币

–人民币不规定含金量,是不兑现信用货币

–人民币以现金和存款货币形式存在

3.中国人民银行管理人民币的发行

–通过货币发行基金和商业银行业务库的管理来实现

三、国际货币制度(体系)

(一)布雷顿森林体系

1、1944年7月,达成《IMF协定》

2、双挂钩的固定汇率体系

3、1973年崩溃

(二)浮动汇率体系(牙买加体系)

1、浮动汇率合法化,黄金非货币化

2、货币局制度:

钉住锚货币;

发行准备

3、美元化:

本币被美元取代

1.欧洲货币制度—欧元的产生

–1957年〈〈罗马条约〉〉,1969年12月提出建立欧洲经济与货币联盟计划

–1979年3月欧洲货币体系EMS开始运作

–1993年11月《欧洲联盟条约》生效

–1994年成立欧洲货币局,1995年12月确定统一货币为欧元

–1998年欧洲中央银行成立

–1999年1月欧元正式启动

–2002年1月欧元现钞正式流通,同年7月原有货币停止流通

2.欧元

–欧元纸币500、200、100、50、20、10、5;

硬币2欧元、1欧元、50欧分、20欧分、10欧分、5欧分、2欧分、1欧分

–欧元区国家:

12国

法国、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奥地利、爱尔兰、芬兰、西班牙、葡萄牙、希腊

本章思考题

1.谈谈你对货币本质的理解。

2.简述货币形态的演化过程。

3.简述香港联系汇率制度的内容.

4.评述美元化的利弊.

5.简述欧元对货币制度发展的意义.

第2讲信用

•信用范畴及其产生与发展

•信用活动的基础

•信用的形式

一、信用范畴及其产生与发展

•经济学意义上的信用:

借贷

信用是一种以偿还和支付利息为条件的借贷行为2.信用产生的逻辑线索:

1.实物借贷

–以实物为对象(本金、利息)的借贷活动

–在自然经济社会中占有主导地位

2.货币借贷

–以货币为对象(本金、利息)的借贷活动

–商品经济是货币借贷存在的基础

3.市场经济与信用秩序

–市场经济的基础:

诚信

–信用秩序的维系:

征信体系

2.高利贷的经济基础

–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主要信用形式,存在基础是小生产占主导地位的自然经济

–社会商品经济不发达,货币获得比较困难,而贷款的需求相对比较大。

货币供不应求,贷者便可以索取高额利息

3.反对高利贷的斗争

–高利贷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破坏了原有的生产方式,但它又不创造新的生产方式

–促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形成,积累了大量的货币财富,可能使高利贷资本向产业资本转移

–高利贷使广大农民和手工业者破产,使雇佣工人的队伍形成

–高利贷丧失垄断地位,资本主义信用制度建立

(二)部门资金余缺调剂:

信用需求

1.信用关系中的主体及其资金状况

–居民个人(住户),可支配收入减去消费与投资。

多为资金盈余,是货币资金的主要供应者

–企业,内部余缺调剂,更多依靠金融中介调剂,多为资金短缺,是货币资金的主要需求者

–政府,中央、地方各级财政收支赤字需要通过信用方式弥补,一般是货币资金的需求者

–国际收支,本国与他国的货币收支,盈余提供对外融资,赤字需要从国外借入资金弥补

–金融机构,自身的经营收入和日常经营支出对比可能是盈余也可能是赤字

2.资金流量分析

–分析基础:

Y=C+I+X-M;

Y-C-I-X+M=0

–国有企业在国外归入政府部门,在我国归入非金融企业部门(工商企业)

–资金流量分析不考虑部门内部的资金调剂

我国资金净流量状况

三、信用的形式

(一)现代信用的形式

1.商业信用

–工商企业之间买卖商品时以商品形式提供的信用,包括商品买卖行为和借贷行为。

借贷行为以买卖行为为基础,是企业之间的直接信用

–商业票据和票据流通。

商业票据包括本票和汇票。

票据流通转让是在企业与金融机构、或有经常往来相互了解信任的企业之间进行。

采取背书转让和贴现形式

–商业信用的作用:

润滑生产与流通,加速资本周转

–商业信用的局限性:

金额、方向和期限的限制

2.银行信用

–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以货币形态提供的信用

–银行信用的特点:

金融机构作为信用媒介,是一种间接信用;

借贷对象是处于货币形态的资金

–银行信用与商业信用的关系:

在商业信用广泛发展的基础上产生了银行信用,银行信用的出现又使商业信用进一步得到完善

3.国家信用

–国家作为债权人或债务人的信用,主要是债务人

–国家信用的形式:

内债和外债

4.消费信用

–消费信用是指企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向消费者个人提供的直接用于生活消费的信用

–消费信用的形式:

赊销、分期付款、消费信贷

5.国际信用

–商业性借贷:

通过借贷契约形成的国际信用关系

–国外直接投资:

股权投资,直接新建企业

(二)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

1.概念

–直接融资是指公司企业等经济主体在金融市场上通过发行股票、债券方式,从资金所有者那里直接融通货币资金

–间接融资是指货币资金需求者通过向银行等金融机构借款的方式融通资金,而不与资金所有者发生直接联系

2.直接融资的优点和局限性

优点:

–资金供求双方联系紧密,有利于资金的快速合理配置和提高使用效益

–由于没有中间环节,筹资成本较低,投资收益较高

–资金供求双方形成投资关系,加强了投资者对资金使用的关注和筹资者的压力

–有利于筹集具有稳定性的、可以长期使用的投资资金

局限性:

–资金供求双方在数量、期限、收益率等方面受的限制比间接融资多

–直接融资的便利程度及其融资工具的流动性均受金融市场的发达程度的制约

–对资金供给者来说,直接融资的风险比间接融资大得多,需要直接承担投资风险

3.间接融资的优点与局限性

–灵活便利:

期限、数额、利率

–安全性高:

资金所有者安全性高

–规模经济:

借款数额与资产规模有关

(三)股份公司

1.股份公司的形式:

有限责任公司;

股份有限公司

2.股份公司与信用:

•股份公司存在的基础:

信用关系的普遍发展

•信用关系的原则:

有限责任,从而使股票成为广泛的投资对象

3.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

•股份公司实现了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

•经理阶层的形成

思考题

1.简述商业信用的作用与局限性。

2.简述直接融资的优点与局限性。

第3讲利息与利率

•利息

•利率及其期限结构

•利率的决定

•利率的作用

一、利息

(一)利息的来源与实质

1.利息的概念

–借贷关系中借入方支付给贷出方的报酬

–随着信用关系发展而产生的经济范畴,构成信用关系的基础

–西方经济学:

投资人让渡资本使用权而索要的补偿(机会成本+风险)

2.不同生产关系下利息的来源与实质

•高利贷利息来源于小生产者、农奴、奴隶劳动创造的价值;

体现着高利贷者同奴隶主或封建地主共同对劳动者的剥削关系

•资本主义的利息是剩余价值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来源于工人的剩余劳动;

体现着借贷资本家与职能资本家共同剥削雇佣工人的关系,也体现了他们之间瓜分剩余价值的比例关系

•社会主义经济条件下,利息来源于国民收入或社会纯收入;

实质是国民收入根据国家和社会利益进行再分配的一种形式

(二)利息与收益的一般形态

1.利息被人们看作是收益的一般形态

–人们通常都利用利率来衡量收益(Yield)

–用利息来表示收益,利息转化为收益的一般形态

2.利息转化为收益一般形态的原因

–在借贷关系中利息是所有权的果实观念普遍化

–利息与利润的区别在于利息是事先确定的量,而不管经营状况如何

–利息经济范畴具有悠久历史,货币可以提供利息早已成为传统看法

3.收益资本化

–任何有收益的事物,都可以通过收益与利率的对比计算出相当于多大的资本金

–资本化是商品经济中的规律,只要利息成为收益的一般形态,这个规律就起作用

(三)利息计算

1.单利法:

I=P•r•n

2.复利法:

I=P[(1+r)n-1]

–单利I=100×

5%×

3=15

–复利I=100×

(1+5%)3-100=15.76

二、利率及其期限结构

(一)利率

1.利率是一定时期内利息额与贷出资本额的比率

2.利率表示方法:

年利率、月利率、日利率

厘,年1%、月0.1%,日0.01%

(二)利率种类

1.基准利率(无风险利率)和差别利率

–基准利率是对其他利率波动起决定作用的利率。

在市场经济中是无风险利率;

市场化水平较低时,是中央银行再贴现利率

–差别利率是基准利率以外的其他各种利率

2.名义利率与实际利率

3.固定利率和浮动利率

4.官定利率、行业利率和市场利率

(三)利率的期限结构

1、利率的期限结构

同一种利率在某一时间对应不同的期限,不同期限的利率存在高低差异,形成了利率的期限结构

2、即期利率与远期利率

远期利率,隐含在给定的即期利率中的从未来某一时点到另一时点的利率

(计算公式见教材第87页)

3、债券到期收益率与收益率曲线

到期前分期支付的利息和到期归还本金的现值与债券市价相等时的折现率

三、利率的决定

(一)利率决定理论

1.马克思的利率决定观

–利率取决于平均利润率,介于零和平均利润率之间

–利率的高低取决于总利润在贷款人和借款人之间的分割比例

–利率具有三个特点:

长期内平均利润率处于下降趋势,影响利率出现相同的趋势;

利润率下降缓慢,利率比较稳定;

利率决定具有一定的偶然性

2.西方经济学利率决定理论观点

–实际利率理论:

强调非货币实际因素,如生产率与节约对利率的决定作用

–凯恩斯的货币供求均衡理论:

利率决定于货币供求,货币需求量基本取决于人们的流动性偏好

–罗宾逊、俄林的可贷资金论:

利率由储蓄、投资、货币供求变化等因素综合决定的:

–借贷资金需求DL=I+⊿MD;

–借贷资金供给SL=S+⊿MS;

–均衡利率条件:

I+⊿MD=S+⊿MS

•新古典综合学派的利率决定论:

均衡利率水平是由商品市场货币市场同时实现均衡的条件决定的

3.影响利率的其他因素

–风险因素:

通货膨胀风险、违约风险、流动性风险、期限风险

–政策因素:

货币政策(三大工具);

财政政策;

汇率政策

–制度因素:

利率管制程度

4.我国利率市场化

–先外币后本币

–先贷款后存款

–先长期后短期

四、利率的作用

(一)利率的基本功能

•中介功能:

经济主体

•分配功能:

政府

•调节功能:

中央银行

•动力功能:

企业、个人

•控制功能:

(二)利率发挥作用的环境条件

1.制约利率发挥作用的因素

–利率管制,作用力大,可控性强

–授信限量,造成信贷资金供求矛盾激化,阻碍利率机制发挥作用,扭曲利率结构和层次

–市场开放程度,资金流动的自由度受到限制,市场被分割,利率体系之间失去联系,缺乏弹性,作用的发挥就有了局限性

–利率弹性,弹性大则作用明显,反之则作用微弱

(三)利率的作用

1.利率在宏观经济活动中的作用

–调节社会资本的供给

–调节投资规模与结构

–调节社会总供求,影响储蓄与消费行为(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

2.利率在微观经济活动中的作用

–促进企业加强核算,提高经济效益

–诱发和引导人们的储蓄行为

1.利息的来源与本质是什么?

2.简述利率的决定与影响因素。

3.简述利率在经济中的作用。

4.利息转化为收益的一般形态,其主要原因是什么?

第4讲外汇与汇率

•外汇

•汇率

•汇率的决定

•汇率的作用

一、外汇

(一)外汇的界定

1.外币资产或支付手段作为外汇的三要素:

•以外币表示的金融资产

•国际间的结算支付手段

•充分可兑换性

2.我国的规定:

(1)外国货币;

(2)外币支付凭证;

(3)外币有价证券;

(4)SDRS;

(5)其他外汇资产

3.离岸货币:

欧洲美元等

(二)外汇管理(管制)

1、外汇管理:

政府对外汇收、支、存、兑进行的管理

2、外汇管制:

政府对各经济主体取得、支用、携带、保管外汇等行为实施严格限制

(三)货币兑换问题

1、完全可兑换(自由兑换)

•本外币自由兑换,自由出入境

•居民与非居民均可持有外汇,彼此支付无限制

2、不完全可兑换

•经常项目可兑换,资本项目不可兑换

3、完全不可兑换

二、汇率

(一)汇率与标价法

1、汇率:

一国货币折算为他国货币的比率,也称汇价或兑换率

2、标价法

⏹直接标价法:

外币×

汇率=本币

本币为标价货币,本币标明单位外币价格

⏹间接标价法:

外币÷

汇率=本币

本币为基本货币,外币标明单位本币价格

(二)汇率制度

1、固定汇率

2、浮动汇率

•单独浮动

•管理浮动

•钉住浮动

(三)人民币汇率制度

1、单一的

2、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

3、有管理的浮动

(四)汇率的升贬值

1、升贬值的计算

•直接标价法:

汇率升贬值率=(旧汇率/新汇率-1)*100

•间接标价法:

汇率升贬值率=(新汇率/旧汇率-1)*100

结果是正值表示本币升值,负值表示本币贬值

例如:

2003年底人民币汇率为8.28元/美圆;

2004年底为8.27元/美圆。

人民币汇率变化率=(8.28/8.27-1)*100=0.12%

2、名义汇率与实际汇率

•本币实际汇率=本币期初名义汇率*(本国物价指数/外国物价指数)

例如:

2002年中国和美国的CPI分别为99.2和102.4,人民币的名义汇率年初为8.277元/美圆,年末没有变化;

计算人民币年末实际汇率和高估率。

•人民币实际汇率=8.277*(99.2/102.4)=8.018

•人民币高估率=(实际汇率-名义汇率)/名义汇率=(8.018-8.277)/8.277=-3.13%

1991-2003年人民币名义汇率与实际汇率

(五)汇率与利率

1、汇率与利率的关系

•本币利率高于外币利率,资本流入,本币汇率升值

•本币利率低于外币利率,资本流出,外币升值

•如果存在严格外汇管制,前者会造成外汇黑市汇率走低,后者会导致外币在黑市上高涨

2、中美利差与汇率变化

•1997-1998年人民币贬值压力

•2002-2003年人民币升值压力

中美利差与人民币汇率高估率

三、汇率的决定

(一)金币本位制:

铸币平价

1.主要特征

☞金铸币有一定重量与成色(法定含金量)

☞自由铸造、自由流通、自由输出入,无限清偿

☞辅币和银行券可按其票面值自由兑换金铸币

2.铸币平价

3.黄金输送点

☞4.8665+0.03=4.8965

☞4.8665-0.03=4.8365

(二)金汇兑本位制与金块本位制:

黄金平价

1.共同特点:

金币不再自由铸造、自由流

通,只流通银行券

2.黄金平价:

单位货币所代表的金量

(三)布雷顿森林体系下:

黄金平价

黄金美元本位制、固定汇率制

双挂钩1美元=0.888671克纯金=1/35盎司

(四)汇率决定理论

1、国际借贷说(国际收支说)

•英国经济学家戈申1861年提出

•解释金本位制度下汇率变动的原因

•流动债权大于流动债务;

外汇汇率下跌;

流动债权小于流动债务;

外汇汇率上升

2、购买力平价说PPP

•瑞典经济学家卡塞尔1916提出

•绝对购买力平价:

e=PT/PT*

•相对购买力平价:

e’/e=(PT’/PT)/(P*T’/P*T)

e’=e(PT’/P*T’)(P*T/PT)

•购买力平价理论的简单评价:

前提条件严格:

两国具备相同或相似的生产结构、消费结构、价格体系。

A计量检验中存在技术上的困难

B短期看,汇率会暂时偏离购买力平价

C长期看,实际经济因素变动使名义汇率与购买力平价产生永久性偏离

3、汇兑心理说

•法国经济学家阿夫特里昂提出

•人们心理判断与预测是决定汇率的最重要因素

4、货币分析说

•20世纪70年代H.G.约翰森倡导提出

•基础:

购买力评价

•模型:

e=PT/PT*=(M/KY)/(M*/K*Y*)

=(M/M*)(K*Y*/KY)

5.金融资产说

•20世纪七十年代兴起的理论

•认为投资者对金融资产的选择引起资本跨国流动,从而影响汇率变动

四、汇率的作用

(一)汇率变化的经济影响

1.汇率与外贸进出口

本币汇率下降可以起到抑制进口、刺激出口的作用,改善贸易状况。

反之,不利于贸易平衡

2.汇率与物价

本币汇率下降引起国内进口消费品和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对其他商品的价格上涨起到拉动作用。

汇率上升,有助于抑制国内物价上涨

3.汇率与资本流动

•汇率变动对长期资本流动的影响较小,长期资本主要受利润和风险影响。

•汇率变化对短期资本流动的影响较大,本币汇率下降可能引起短期资本外流,从而进一步加剧本币汇率的下跌

(二)汇率发挥作用的条件

1.进出口商品的需求弹性、供给弹性

2.市场体系与市场调节机制的发育程度

3.汇率制度的安排选择(固定与浮动汇率之争)

(三)汇率风险

1、风险类别

•交易汇率风险:

涉外经济活动中发生

•折算汇率风险:

跨国公司会计核算时发生

•经济汇率风险:

对经济长期发展产生影响

2、影响领域

•进出口贸易:

外贸企业承担的由于支付时间差产生的风险

•外汇储备:

货币当局承担的储备资产结构不合理产生的风险

•外债负担:

本国政府、企业等经济主体承担的债务货币升值带来的负担

1、简述人民币实现兑换的进程。

2、汇率与利率之间存在什么样的联系?

3、简述购买力评价的内容与局限性。

4、汇率变化对经济的那些方面产生影响?

5、汇率风险对货币当局有何影响?

第二单元:

金融体系

第5讲金融市场

第6讲金融市场机制理论

第7讲金融中介

第8讲存款货币银行

第9讲金融市场与金融中介的关系

第10讲中央银行

9月27日—11月8日

第5讲金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